自在佛学知识网,分享佛学常识、佛教新闻、佛教故事、佛学经书等知识,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。
佛像、佛珠
佛像
佛珠

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华严经- - 二零零二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六百九十

  • 佛教讲经-自在佛学知识网
  • 2022-11-24 00:05
  • 自在佛学知识网

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华严经- - 二零零二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六百九十 ,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,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华严经- - 二零零二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六百九十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,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。

原文标题: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华严经- - 二零零二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六百九十

/* Generator: eWebEditor */p.MsoNormal, li.MsoNormal, div.MsoNormal {margin:0cm;margin-bottom:.0001pt;font-size:12.0pt;font-family:宋体;}p {margin-right:0cm;margin-left:0cm;font-size:12.0pt;font-family:宋体;}div.Section1 {page:Section1;}

大方广佛华严经  (第六九0卷)  2002/4/30  新加坡净宗学会  档名:12-17-0690

  诸位同学。请看「世界成就品」。说所成益最后两句看起:

  【为令随一切众生心行海令净修治出要道故。为令一切菩萨安住普贤愿海中故。】

  这两句才是究竟圆满的利益。自己修学自己得圆满利益。帮助别人令他得圆满利益。清凉大师批注里面给我们提醒。前一句是「净业」。第二句是「普愿」。说得好!普贤菩萨跟华藏世界与会无量无边大菩萨们宣说。我们真的是有缘也能够读到。虽然没有见到这个大会。大会的节目报告我们有缘能看到。希有难逢!我们学的是净土宗。这两句跟我们的关系非常非常的密切。我们要怎样学?要怎样帮助别人?菩萨教给我们的纲领。我们要特别留意。『为令随一切众生心行海』。我们自行化他有没有留意到这一桩事情?「随一切众生心行海」。心行。起心动念接着言语造作。心净则佛土净。这是总的原则。修学净业不能不知道。如何能教我心得清净。我们的功夫就得力了。心为什么不清净?真心本来是清净的。佛在经论里面告诉我们。迷失了真心、迷失了本性。真心变成妄心。本性变成习性。于是我们的心行就被污染了。被什么污染?妄想污染、分别污染、执着污染。三重染污。这是因;果报。把我们一真净土变成了秽土。变成了五浊恶世。

  佛在经上为我们说明。我们这才恍然大悟。知道妄心习性是虚幻不实。秽土、浊恶的世间是梦幻泡影。我们听了这些开示。才稍稍有一点觉悟。这一点点觉悟。非常可贵。为什么?古大德常常为我们说。积小悟就成大悟。积大悟就成彻悟。这就是积功累德。功德确确实实是指这一桩事情。悟是要有功夫的。功夫是什么?功夫是能看破、能放下。看破、放下相辅相成。有助于悟入。看破就是觉悟。明白了。明白一点我就要做到一点;如果明白了。我还做不到。这个不行。你那一点明白很难保持。你要是做到就能保持。做不到转眼之间又迷惑了。这种情形古今中外的行人。哪一个没有经历?把持不住、没有坚定的决心意志保持自己的境界。这很容易堕落。菩提道上总是进进退退。而且进得少、退得多。所以道业就很难成就。一定要到自己真正能够把持得住。

  我们常常勉励同学们。学佛一定要以释迦牟尼佛、阿弥陀佛做榜样

佛教讲经动漫6

。我们

五台山佛教讲经交流会

向他学习。不能不了解世尊当年在世一生的行业。那是我们的典范。这些文字记载在哪里?《大藏经》里头有两部书。一部叫《释迦方志》。另外一种叫《释迦谱》。这两种可以说是释迦牟尼佛的传记。古大德写的。阿弥陀佛的事迹都在《无量寿经》里面。世尊为我们介绍得相当详细。读《无量寿经》就是读阿弥陀佛的传记。你看他老人家怎样修行证果?安立清净国土。帮助虚空法界一切诸佛剎土有愿亲近弥陀、随顺净宗修学的这些学人。经典里面描绘西方极乐世界大众生活状况、学习的状况。学习的成果不可思议。

  所以我们要随顺自己的心行。也要随顺众生的心行。一切众生心行各异。我们要在异中求同。正因为大众的心行不同、乐欲不同。所以世尊才开启八万四千法门。开启无量法门接引大众。古人把教比喻作网。「教网」。这比喻得是好!能适合一切不同根性的众生。在这里头长时期的教化熏陶。让他慢慢觉悟。总得随顺。这里面十句。从第六句以下后面的五句。每一句里头都讲「随」。「随一切众生」。十句里头说了四句。随一切众生。研教教学要随顺众生。断恶修善要随顺众生。劝修净土也要随顺众生。这个事情不能着急。有很多同修心地很慈悲。自己学净土。总希望自己家亲眷属、朋友们都能够修这个法门。自己没有智慧、没有善巧方便。好心劝人引起反感。太多太多这样的例子。今天我们在此地读了。你要想接引你的家人。你先要学着随顺众生。你才有办法接引他、帮助他。你要不随顺他。你学这个法门处处觉得跟他对立。处处使他感觉得不方便。他当然排斥。当然拒绝。

  第一个饮食起居生活习惯。学佛的人要随顺。释迦牟尼佛做出榜样给我们看。他老人家每天出去托钵。别人供养什么就吃什么。这就是随顺。绝对没有分别执着。绝对没有丝毫的要求。也许我们同学要问。供养大鱼大肉怎么办?照吃。这个不是破了戒吗?他没有破戒。你破戒了。这个话怎么说?他没有分别执着。他「恒顺众生。随喜功德」;你为什么破了戒?你在这里起妄想分别执着。你错了!佛没有错。你错了。你是过分的执着。刚才讲了。净宗最主要修什么?修清净心。你看看你一接触这个境界。你心里就生烦恼。你的心立刻被污染。清净心马上就失掉了。你不错谁错?世尊当年在世。跟随他学习的学生经典上记载的一千二百五十五人。这是相当大的一个团体。这些人每天统统都是乞食。所以他必须要找一个相当大的城镇。有那么多人口

佛教如何讲经说经

。他们出去托钵没有问题。托钵的规矩是顶多只能托七家。七家要托不到。空钵回去了。等别的同学托的有多的再分你。也不是家家都有供养的。有的家庭富裕供养多一点。有些家庭贫苦供养少一点。还有很苦的人没有供养。

  古时候这个城市有两、三万人。这个城市就算大城。经典里面记载。许多大国的都城人口都不超过十万。古时候人口没有现在这么多。佛法「慈悲为本。方便为门」。佛法跟诸位说过。它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学。所以出去托钵。释迦牟尼佛、学生都不例外。接受人家这一钵饭的布施。不见得是给你装满。有的好几家这个钵才满。每一家给你一点点。接受布施不能马上就走。没有这个道理。首先问他有没有问题。有问题提出来为他解答;他没有问题。为他祝福。为他说法。所以斋主是财供养。这一钵饭是财供养。出家人回报他是法供养。这有回报的。决不是说你托了钵就走路。没有这个道理。弟子们天天听老师讲经说法。听得很多。各个都有智慧。各个都能在一切人面前说出一番大道理来。都有能力应付社会上各种不同的疑难问题。为他解答。解答不了把这个问题带回去向佛请教。佛一定为大众解说。往往记录下来就成为经典。这样的经典很多很多。

  关于生活方面这些小问题。小乘经里面非常富丰。放牛的人问法师。「我怎样学放牛?」牧羊的人。「我怎样学着养羊?」统统都给你解说。这些例子太多了。由此可知。那个时候出家人。学识真的可以说得上是非常渊博。释迦牟尼佛也真了不起。世出世间法样样都教。大家在一起样样都学习。学习到最后的阶段。这才让学生们专攻一门。所以你细细去观察。你也能学到释迦牟尼佛教学的方法。非常完美!法门多。愈修。有几个法门合并成一个。再深入又有几个法门合并成一个。修到最后就剩三门。将要到达目的地了。像我们这个教室。这个教室有三个门进来;没有进来之前。每个人从四面八方到这里来、到学校来。各人走的路都不一样。愈接近。很多路走成一条路。到最后要进门了。只有三个门。这三个门就是觉、正、净三门。

  你看看佛法。你发心想做佛的学生。先拜老师。行拜师礼。中国跟古印度都很重视。拜了老师。你得好好的跟老师学。你才会有成就。师资道合。教学就有成就。如果师资之道不合。老师讲的学生怀疑、学生反驳。甚至学生听信别人的传说。这个教学肯定是失败的。所以古今中外都一样。老师教的学生很多。成就的不多。什么原因?原因就在学生跟老师能不能合作。果然合作、密切合作。学生肯定成就;不肯合作、不愿合作。合作当中又有疑惑。这个学生成就有限。这些道理我们要懂得。我们今天面临的状况没有例外。亦复如是。什么人能够成就?《金刚经》上讲。「信心清净则生实相」。实相是智慧。我们修学信心不清净。信心清净的能有几个人?

  你们大家常常看到。我无论在哪个地方都会有很多人从各个国家地区来看我。我很感激。这些人有没有成就?很难。为什么难?他来看我是带了一大堆的问题来看我。哪些人有成就?遇到净宗法门。听到我给他介绍。信心清净。信心坚定。一句佛号念到底的这个人。成就了!他不会来看我。他跟我真的是师资道合。就像我往年在讲席里讲的。你们来见我。提了一大堆问题。我说:来问问题的人都是不老实的。为什么?老实人哪有问题?老实人没有问题。有问题都不老实。但是你自己要知道。你自己有问题你还是要来问。为什么?你不老实。不老实不能装老实。那你就吃亏了。为什么?疑肯定障道。它障碍你开悟。障碍你念佛三昧。你不能成就。真的老实人。他确实没有问题。那行!那是什么样的根性?古大德讲两种人没有问题。一种是上根利智。你这一讲他完全懂了。他还有什么问题?另外一种人。他虽然不懂。他也不想懂。他的福德深厚。信心坚定。「你叫我念佛。好!我就老实念佛。念佛的这些道理我不需要懂。我没有疑惑。」这种人好度。这种人叫老实人。没有疑惑、没有妄想。

  倓虚法师往年常常提到的。他的老师谛闲法师有个念佛的徒弟锅漏匠。我们也有详细介绍。那就是个老实人。出了家。中年出家。什么都不会。老和尚只教他念一句「南无阿弥陀佛」。告诉他:念累了你就休息。休息好了就接着念。一直念下去。准有好处。他相信。什么好处他也不问。他也不怀疑。完全相信老师的话。老师把他安顿在乡下一个破庙。没有人住的一个破庙。安顿在那个地方。就教他这么一个方法。他就真干。一天到晚念阿弥陀佛。念累就休息。休息好了接着念。念了三年多。他预知时至。站着往生。因为在乡下。站着走的。走了之后。谁给他办后事?当然还请他的师父谛闲老和尚。往城里头一个往返。那是走路。三天。第三天谛闲老和尚到他的小破庙。看到他还在那里站着。欢喜赞叹:「你这一生出家没有白出。像你这样的功夫、这样的瑞相。一般讲经的法师、名山大剎的方丈。很多都比不上你。」真的。一点都不错。老实!不老实的人听这个人这样说。「很有道理」。听那个人那么说。「也有道理」。究竟哪个说对?把自己搞胡涂。自己反而没有主张。这个麻烦大了!

  在古时候无论世间法或者是出世间法。你认定一个老师、跟一个老师。你会有成就;你跟两个老师两条路。你怎么走?跟三个老师三叉路口。跟四个老师十字街头。你不可能有成就。我们看看古今中外有大成就的人。一个老师!他一生走一条路。一个方向、一个目标。他容易成就。到处参学、到处跑的人。那是什么人?那是菩萨。不是凡夫。你看看《华严经》上讲的例子。善财童子五十三参。善财童子证什么样的果位才出去参学?他在他老师会下大彻大悟。成就戒定慧三学。这才有资格出去参学。参学的目的是什么?成就后得智。后得智是无所不知。在老师面前成就的是根本智。先有根本智而后才有后得智。没有根本智哪来的后得智?根本智是真实智慧。佛法里面常讲的般若智慧。般若智慧是从甚深禅定里面得来的。所以他出去参学。无论接触什么样的境界。善缘恶缘、顺境逆境他不动心。决定没有分别执着。决定不起心动念。这个行!这个可以出去参学。

  这是什么人?圆教初住菩萨。《华严经》里头法身大士。证得这个果位。才有资格出去参学;换句话说。你见思烦恼破了。尘沙烦恼破了。无明也破一品。才有资格出去参学。见思烦恼破了。证阿罗汉果;尘沙烦恼破了。权教菩萨;然后再破一品无明。善财童子是这个条件、这个资格。这才出去五十三参。成就圆满的后得智。证得究竟的佛果。我们没有这个能力。没有智慧没有能力辨别真妄、是非、邪正。一出去参访就坏了。把自己修学的那点功夫全都破掉了。你还有什么成就?不参访心是定的。跟着一个老师;一参访。什么样的疑问都来了。张三说的一套。李四说的一套。王五说的一套。各个不一样。听多了自己听乱了。听胡涂了。不知道学什么好。你哪里会有成就?

  现在这个时代跟从前社会又不相同。现在这个时代民主自由开放。特别是讲求人权。古时候没有这些话、没有这种观念。在家听父母。在学听老师。没有你选择的。父母、老师帮助你、成就你。他们有责任。现在民主自由开放。说老实话。父母对子女不负责任。老师对学生不负责任。你能不能成就那是你自己的事。难!非常非常困难!现在人叫你跟一个老师学。你一定不肯。你会找很多老师。那就跟一般学校一样。老师很多。一个老师能教得出来。老师多了就教不出来了。你可以拿到学位。学位不见得有真正的学问;换句话说。这个世间也有一些有真实的学问。他没有学位。谁得受用?有真实学问的人得受用。真实学问肯定是从戒定慧三学着手的。真实的学问在大乘佛法里面。性宗、禅宗从觉门走。他们的目标方向是大彻大悟、明心见性。其次教下。《华严》以贤首宗。天台、法相、三论这些宗派完全依经典。用经典修正自己的思想、见解、行为。它的目标是大开圆解。大开圆解跟宗门的大彻大悟。没有两样。

  第三个净土宗、密宗。你修清净心。「心净则佛土净」。你得清净心了。大彻大悟、大开圆解同时就得到。这三门。外面看是三个门。里面是一样的。无论从哪个门进来。你所得到的都是圆满的。你想想看。大彻大悟的人他的心当然是清净的。他当然对一切法都能理解。教下大开圆解的人。他的心还是清净的。他是觉悟他不迷。所以觉正净三门。只要入一门。三个都得到。但是这三门对于我们凡夫不同根性来讲。有难有易。法门是平等的。没有高下。众生根性不相同。走觉门要上上根人。我们今天讲天才;你要不是天才。你走那个门走不通。第二教下。教下一般中下根性的人都能走。时间很长。就像念书从幼儿园、小学、初中、高中、大学、研究所。很长的时间。难!所以修净土的人愈来愈多了。净土修清

国画佛教讲经图

净心。容易!叫易行道。

  修清净心的人。二六时中我们讲一天到晚。保持你心地的清净。清净心生智慧。你用什么方法保持?我们现在用的法门「持名念佛」。就是这一句「南无阿弥陀佛」。你在日常生活当中。这个地方就讲到。「随一切众生心行海」。随顺一切众生。我们修什么?『净修治出要道』。「出」是出离。「要」是最重要的。「道」是道路。出离六道轮回、出离十法界最重要的一个道路。就是净土。我们从这个路子走。怎么修法?这个不能不知道。凡是让我们心里头起疑惑、动念头、动感情。「阿弥陀佛」。这一句佛号把它止住。欢喜的事情动了贪心、爱心。「阿弥陀佛」。这个念头打下去。归到佛号。不顺的逆境恶缘起瞋恚心。「南无阿弥陀佛」。瞋恚心没有了。总而言之一句话。在日常生活当中你一定会起喜怒哀乐爱恶欲。念头才起。「阿弥陀佛」。都归到阿弥陀佛。把这些念头统统压下去、伏下去。别人赞叹净土。「阿弥陀佛」;毁谤净土。「阿弥陀佛」。我统统归到阿弥陀佛。这就是修净土。这是真有功夫的人。没有疑惑、没有烦恼。无论遇到什么境界。一句阿弥陀佛就解决了。你看看多方便!所以正门走不通。最后统统走净门。觉正净三门。走这个门的人太多太多了。会走的人一定走通。就怕你不会走。现在时间到了。

  

  诸位同学。请接着看「说所成益」最后一句:

  【为令一切菩萨安住普贤愿海中故。】

  这个地方诸位一定要看清楚。前面都是讲「为令随一切众生」。这个地方不是一切众生。『一切菩萨』。跟第二句所讲的「一切菩萨于佛功德海中得安住故」。前后互相照应。「一切菩萨」。这一句话的意思是双关的。就现场而论。是华藏会上这一切菩萨;引申的意思。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发菩提心的菩萨。因为讲「学净土宗的」。这在中国十个宗派里只有一个宗派;「一切菩萨」。这个范围就扩大了。所有宗派、法门统统包括在其中。前面是讲的净业净土。这个地方是讲的普贤大愿。普贤大愿在《华严经》末后清清楚楚。「十大愿王。导归极乐」。我走到净土法门。老师虽然是苦口婆心劝导我。我对净宗接受。不反对。但是没有认真学习。认真皈依净土法门是什么原因?讲《华严经》。

  早年我曾经讲过一遍。没有讲完。《四十》讲一半。《八十》也讲一半。以后不想讲。因为《大乘无量寿经》出来了。彭际清居士说《无量寿经》即是中本《华严》。我看了很欢喜。十分认同。所以我就发心讲中本《华严》。不讲大本。大本时间太长了。大本《华严经》这一次讲解的因缘是韩瑛馆长启请的。她在往生之前。希望我把《华严经》从头到尾好好的讲一遍。做成录像。留给后学做参考。我答应了。这是这一次讲经的因缘。她是功德主。所以我在摄影棚里面供奉她的遗像。如同她当面在听一样。现在这个社会忘恩负义。我们怎样教人?有恩有德、有情有义。我们要做出明显的表示。教导众生。人与人之间一定要有恩德情义。这才是人。人跟禽兽的差别就在此地。有情有义这种标榜。在世界上所有宗教典籍里面都称扬、都赞叹。都劝人在世间要做一个「义人」。仁义之人。这个重要。如果说是恩德情义都不讲了。这个人怎么能学佛?学佛的基础、学佛的根本修养。我们不能不重视它。

  前面讲修净宗。怎么修法?诸位同一定要知道。一切时、一切处保持自己的清净心。决定不能让自己清净心受染污。「心净则佛土净」。不能不懂这个道理。一定要记住佛在《十善业道经》上所说的。「不容毫分不善间杂」。我们把它改一个字。「不容毫分不净间杂」。有丝毫染污夹杂在其中。你的清净心、你的净土被破坏了。这个道理、这个事实真相。现在修净土的同学们还有许多不清楚、不明了。他们念佛是很勤。《无量寿经》能背诵。但是心不清净。夹杂着妄想分别执着。夹杂着许许多多的是非人我。这些东西将来障碍他往生。他这一生不能成就。非常可惜!所以我这几年特别提出「纯净纯善」。纯就是不夹杂。别人夹杂我不夹杂。也就是我们要保持自己心地纯净纯善。绝对不要把别人的不善装在我的心里。我们的心像个容器一样。像个碗一样。非常干净。千万不要把别人的垃圾装在我的碗里。那就坏了。那是愚人没有智慧。别人不善与我不相干。我何必把它放在心上?何必把它放在嘴上?放在心上是染污。放在嘴上是造业。古大德教我们:「少说一句话。多念一声佛。打得念头死。许汝法身活」。你想想这一首偈子。

  所以我们在古晋建念佛堂。在李金友居士的山庄。现在工程还没有完工。将来完工之后。我请悟忍法师到那边去领众。我教他一句话。凡是上念佛堂来念佛的人。一律止语。你在那里住七天。七天不讲话;住一个月。一个月不要讲话。你心是定的。你修行所有的功德到哪里去了?从你口里头漏掉了。不说话就漏不掉。你的功德可以保全。一开口功德就漏掉了。我说:「只要你们能坚持这一点真正做到。你是世间第一道场。」我讲的话没有夸张。为什么说它是第一道场?清净心。人不说话了。他就妄想少了;他那个妄想是从口里头发泄。现在不让他发泄。他的妄想会被控制、会减少。心地慢慢恢复到清净。时间愈长。你念佛会得念佛三昧。这是自己修学功夫得力。成就了。

  但是净宗是大乘不是小乘。既然是大乘。那就不能够离开普贤大愿。我们看《无量寿经》。《无量寿经》的经文第一句话就说:「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」。你们想想看跟这一句是不是相应?《华严经》里面修行的总纲领我说过很多次。佛法教学不厌其烦、不计重复。跟一般文学作品不一样。佛经不是文学作品。它里面有很多重复。为什么重复?学的人没有记住。没有做到。只要没有做到。说千遍万遍都是应该的。就像慈母对出外远行的儿女那样的关怀。千叮咛万嘱咐。自己不能在身边照顾。从前没有现在交通这么便捷。现在没有问题了。有传真、有电话。无论在世界哪个角落。他等于说天天通话、天天屏幕上看到画面。从前不可能。看出以前人父母对子女的关怀。做儿女能够体验得到、体会得到;现在体会不到。父子之情淡薄了。兄弟手足之情。如果为了争夺财产。反目成仇。还不如一个普通朋友。现在社会沦落到如此地步。我们大家看得很清楚!如何挽救?挽救要从本身救起。天天要想自己的过失。「人非圣贤。孰能无过?过而能改。善莫大焉。」怕的是不能改过、不能知过。头一个要知过。知过就是佛家讲的觉悟。你什么时候觉悟?知道自己的过恶就是觉悟。把自己的过失改过来那叫修行。我们要真干!

  净宗学人修普贤行。《华严经》的修行纲领我也讲了不少遍。文殊、普贤这两位菩萨做代表。文殊菩萨代表十波罗蜜。普贤菩萨代表十大愿。愿里头有行。行里头有愿。文殊行、普贤愿是交融的。文殊行里面每一行都具足一切行。《华严》讲「行布不碍圆融。圆融不碍行布」。「一即一切。一切即一」。譬如十波罗蜜里面第一个布施。布施里面就具足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般若、方便、愿、力、智。一个里头一定圆融其它九波罗蜜。这一波罗蜜才叫圆满。布施才圆满;少一个。布施波罗蜜不圆满。不圆满不能称波罗蜜。不但圆满含摄其它九波罗蜜。还要圆满的含摄普贤菩萨十愿。「礼敬诸佛」、「称赞如来」、「广修供养」、「忏除业障」。一直到「普皆回向」。愿愿具足。行行具足。这个行愿叫圆满。大圆满。我们懂了。我们要怎样来学习?怎样落实在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之中。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之处。念念不舍。剎那不离?怎么作法?菩萨在《华严经》里面教导我们。说的理博大精深。说的事细密圆融。唯恐我们领会不够深刻。末后还用大篇幅让善财童子表演给我们看。给我们做一个修学的模范、修学的榜样。

  这个教科书。从前方东美教授赞叹备至。他说这是全世界教科书里头编得最完美。他一生也是最欢喜这一部经。他把这一部经看作是佛学概论。佛经哲学。我们的落实。想落实而没有法子落实。原因在哪里?有障碍。这个障碍我们没有办法排除。什么是障碍?心量太小。容纳不了《华严》。所以学《华严》。第一步就是要拓开心量。华严会上佛菩萨。各个都是「心包太虚。量周沙界」。我学《华严》。也写了两句话:「心如虚空法界。身是剎土众生」。没有这样的认知。没有这样的心量。你展开《华严》你看不懂。你就是听讲你也听不懂。这些都是事实。心量为什么拓不开?关键就是自私自利。没有法子放下。起心动念「我的利益」。你能说这是错误吗?全世界的人都这样想。哪一个人第一个念头不是讲我的利益?

  尤其是近代。学校里面教学。父母教儿女、老师教学生竞争。为什么要竞争?为我的利益。这一个观念就不能入华严境界。华严境界是无条件的奉献;我们世间人讲牺牲奉献。《华严经》里头没有牺牲。牺牲还是有条件的。没有条件。无条件的就是奉献、布施、供养。对象是谁?对象是世界海微尘数剎土当中的一切众生。你有这个心量吗?没有这个心量。你怎么能入华严境界?再告诉诸位。没有这个心量。你怎么能往生西方净土?西方极乐世界是普贤菩萨的法界。《无量寿经》头一句就跟你讲。「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」。这一句话非常重要。你不能拓开自己的心量。效法普贤菩萨修普贤行。普贤行跟大乘菩萨有什么不一样?大乘菩萨只修六度、十波罗蜜。这里头没有普贤十愿。这就是一般大乘菩萨。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不一样。华藏世界的菩萨不一样。每一个修学项目里面都圆满具足普贤十愿。要落实。第一个「礼敬诸佛」。我们学。一条一条的学。用多少时间?用一个月的时间真干。一个月学一条;到第二个月又加一条。就两条;第三个月又加一条。三条。这样干才行。要真干!下定决心克服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。我这头一个月发心。我学礼敬诸佛。就是用真诚恭敬心。

  「诸佛」这两个字怎么讲?佛法当中给我们讲。有过去佛、有现在佛、有未来佛;过去佛。世尊在《万佛名经》里给我们讲的;《三千佛名经》里面过去千佛、现在千佛、未来千佛。这是世尊举例言之。真实的义趣大乘经上常讲。「一切众生皆有佛性。凡有佛性皆当作佛」。从这里我们就了解。一切众生是未来佛。《戒经》里头说得更清楚、更明白。一切众生皆是我。这个「我」是释迦牟尼佛讲的。「皆是我过去父母、未来诸佛」。既是过去父母那就孝顺。未来诸佛那就得礼敬。所以诸佛如来的孝顺心、礼敬的心周遍虚空法界。由此可知。他的布施。布施的心随着愿周遍虚空法界。周遍一切剎土众生。

  这是华严境界。我们怎么修法?观想。这一个月当中。这桩事情一天要想多少次。次数愈多愈好。把我们的观念转过来。然后起心动念都是尽虚空遍法界。所缘的境界是世界海微尘数剎土众生。这还小。这还算是个平面。经上告诉我们。无量无尽无数的重迭。宇宙世间是立体的。不是平面的。《华严经》讲到华藏世界二十重。二十是表法。是表无尽。就是无量无边、无尽无数的重迭。这个心念统统到达。统统圆满了。常作如是观。你才能契入这个境界。这个境界无比的殊胜。不能契入。谁知道?读《华严》、讲《华严经》。你入不了境界。还是个门外汉!这是修什么?跟诸位说。修净土。彭际清居士讲得没有错。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就是大本的《无量寿经》。我在讲经的时候讲过多次。这一本经是《无量寿经》的详细解说。是《无量寿经》的批注。是《无量寿经》的广说。《无量寿经》是《华严经》的略说、简介。

  我们对于一切人真诚恭敬。不要分这个人是好人是坏人。这人对我是有利还是有害。不问!平等的礼敬。为什么?即使是恶人坏人、要来害我的人。他有佛性。他干的这些坏事、那个恶念。那是他的习气。你要把他的本性、习性搞清楚。我的礼敬是对他的本性。他的本性是未来佛。他有佛性。我怎么能不恭敬?他的习性不要理会。没有事。习性是虚妄的。本性是真实的。马鸣菩萨在《起信论》里头讲得好。「本觉本有。不觉本无」。我们用这两句话引申就明白了。本性本有。习性本无。本无的事情何必要放在心上?何必要分别执着?如果把一切众生习性放在心上。你想我多累!放在口上。我天天在造罪业。把我纯善纯净的心全部都摧毁了。谁摧毁?自己摧毁。没有人教你。这是迷。真正觉悟了。知道哪是真、哪是妄。真的我们要好好修;妄的不要去理会它。自然就没有了。转妄成真。这样才能永远保持自己的纯净纯善的真心。真心就是本性。

  在哪里修?一切时一切处、一切境缘当中去修行。境是物质环境。缘是人事环境。修行离不开物质环境。离不开人事环境。在这里面修什么?没有别的。就是修纯净纯善而已。就是学法身菩萨、学诸佛如来。决定不把不净不善的东西放在我的心上。就修这个。这就叫修行。自己心里头无始劫来装满了这些不善不净。要把它放下。要把它丢掉。从今之后。世出世间一切不善的东西决定不往里头装;换句话说。我决定不取。怎么不取?我决定不去分别、不去执着。佛法里头讲不着相。离一切妄想分别执着。我们的纯净纯善的真心本性就恢复了。天天干。不断的干。剎那剎那都能保住。无论在什么环境当中。不被境转。《楞严经》上讲。「若能转境。则同如来」。我们要学佛。佛不会被境界转。什么叫被境界转?你在境界里头起妄想分别执着。就被它转;你能在境界里离妄想分别执着。你就不被它转。学这个本事。这是诸佛如来的本事。这是法身菩萨的本事。

  凡夫修行为什么不能成功?为什么那么艰苦、那么苦难?说穿了。一句话:放不下!「自私自利、名闻利养、五欲六尘、贪瞋痴慢」。我说的这十六个字、十二桩事情。放不下!自私一桩事。自利一桩事。名、闻、利、养四桩。贪瞋痴慢又是四桩。五欲、六尘两桩事。十六个字里面十二桩事。有一条放不下。你就不能够入佛菩萨的境界;我们不这个说法。这个说法大家还是不好懂。你就不能过正常人的生活。佛菩萨过正常人的生活。正常人是具足圆满智慧、圆满德相。那是正常人。正常人是诸佛菩萨。换句话说。法身菩萨以下都不正常。四圣法界是接近正常。还不是真的正常。很接近了。声闻、缘觉、权教菩萨、十法界里面的佛是接近正常。六道凡夫完全不正常。为什么不正常?心念上有妄想分别执着。只要起心动念与妄想分别执着相应。就不正常;离妄想分别执着。正常的。正常的生活行持肯定与普贤十愿相应。肯定与文殊十波罗蜜相应。你才能学。

  所以学佛。学大乘。尤其学《华严》。《华严》可以说是高级的净宗。《无量寿经》不能说不高级。《无量寿经》没有人给你讲解。没有人细讲。《华严经》细讲。我们才晓得。《无量寿经》是纲领、纲要。《华严经》是细说。所以我对净宗培训班同学过去常讲。不读《华严》你就不懂《无量寿经》。你要想把《无量寿经》讲好。非读《华严》不可。要真正能够讲好。那你一定入华严境界。《无量寿经》就能讲活了。入。你们要留意我说的这个字。你自己入不了境界。你讲得再好。你的摄受力有限。为什么?你跟大众心理不能够起感应。也就是说你的心灵跟大众心灵没有办法沟通。无法交流。你契入境界你才能得到。这就是摄受的力量。你做不到。你所说的是记问之学。听别人讲的。听释迦牟尼佛讲的。听清凉大师讲的。你是道听途说。记问之学。入这个境界。那就不一样。虽然是释迦牟尼佛讲的。我给释迦牟尼佛印证。我所讲的跟释迦牟尼佛讲的一样。不同!

  所以我建议同学们。这十愿一个月学一愿。普贤大德跟一切大乘菩萨不一样。心量太大!一般菩萨做不到。一般大乘菩萨能够做到平面。尽虚空遍法界恒河沙数诸佛剎土众生。讲恒河沙数;普贤菩萨不讲恒河沙数。普贤菩萨是讲尽虚空遍法界世界海微尘数佛剎众生。世界海微尘数。后面还要加一个「一一微尘。一一毛孔」中。无量无边、无尽无数重迭的世界。这个大乘经上看不到。这才是真正的大圆满。然后我们晓得。大乘菩萨的境界是平面的。普贤菩萨的境界是立体的。境界不同!

  普贤第二愿「称赞如来」。第一愿「礼敬」没有条件的。无条件;「称赞如来」。这有条件。讲诸佛是从相上讲的。讲如来是从性上讲的。换句话说。一切众生的心行与性德相应。一定赞叹。与性德相悖不赞叹。哪些是与性德相悖?我刚才讲的十六个字十二句与性德相悖。这个决定不赞叹。我们不会去赞叹自私自利。决定不会去赞叹竞争、斗争。决定不会赞叹;不会赞叹名闻利养。不会赞叹贪瞋痴慢。赞叹善不赞叹恶。但是「广修供养」是平等的。无论是善人是恶人。他有需要的时候、有需求的时候。我们布施供养

潮汕佛教讲经视频

是应当要做的。一个月学一愿。到十个月就圆满。做为一个学程。这个学程完了之后。第十一个月又从第一愿学起。永远不断。这是《华严经》境界修学的方法。今天时间到了。

原文出处:http://www.xuefo.com/jk/nr/0/1870.html

以上是关于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华严经- - 二零零二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六百九十的介绍,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。

本文标题: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华严经- - 二零零二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六百九十;本文链接:http://www.fzby666.com/jings/8959.html。

佛祖

  • 功德无量--- 扫码方法


    一、电脑端:使用微信扫码;


    二、手机端:1、长按图片;2、保存二维码图片;3、打开微信,扫一扫--相册

佛像、佛珠--京东商城宝贝推荐

猜你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