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华严经- - 二零零一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五百二十四 ,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,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华严经- - 二零零一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五百二十四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,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。
原文标题: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华严经- - 二零零一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五百二十四
/* Generator: eWebEditor */p.MsoNormal, li.MsoNormal, div.MsoNormal {margin:0cm;margin-bottom:.0001pt;font-size:12.0pt;font-family:宋体;}p {margin-right:0cm;margin-left:0cm;font-size:12.0pt;font-family:宋体;}div.Section1 {page:Section1;}
大方广佛华严经 (第五二四卷) 2001/12/13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:12-17-0524
诸位同学。请看「世主妙严品」。座内众流。说偈赞佛。海慧菩萨赞颂第六首:
【摩尼宝藏放光明。普发无边香焰云。无量华缨共垂布。如是座上如来坐。】
向下五首偈颂。是赞叹所坐的庄严。这些菩萨摩诃萨。
『摩尼宝藏放光明』。赞颂都是赞叹宝座以及宝座上种种庄严。而实际上都是讲的自性。宝座的座体就是自性的性体。宝座无量无边的庄严就是自性的性德。「摩尼」是如意宝。藏是形容其多。多到没有法子计算。「放光」。确确实实是放光。充满了智慧光明。也充满了许许多多的光波。周遍虚空法界。『普发无边香焰云』。「无边」是从量上讲的。香表性德。光表智慧。『无量华缨共垂布』。「华缨」是代表修行。表菩萨无量的法门。都是从性德里头流露出来的。这个相。像「垂布」一样。布是展开。『如是座上如来坐』。这样的宝座上。如来坐在上面。如来是自性的全体大用。所以这个如来是法身如来。不是应化身。不是报身。
由此可知。宝座、虚空法界、如来。都是不可思议。不但「等虚空、遍法界」不能形容它。「包虚空、周沙界」是实相。是事实真相。我们不能不知道。这一首偈。我们懂得它的意思。会对自己的心量有所拓开。会对自己修学的信心肯定增长。知道佛法的修学。绝对不是迷信。理论的依据踏实。不是虚构的。不是推想的。是诸佛如来果地上亲证的境界。佛法的殊胜。最令人赞叹佩服的。它在最后让我们自己去证实。决不是说「他说的只有我们信他。我们永远不能够证实」。这很难教人相信;佛法字字句句都希望我们亲证。契入如来境界。第七首:
【种种严饰吉祥门。恒放灯光宝焰云。广大炽然无不照。牟尼处上增严好。】
从文字上看。全是叹座。『种种严饰』。严是庄严。饰是装饰。最近距离新年接近了。街道上商家都张灯结彩。迎接新年。跟这个地方讲的相似。「种种严饰」。种种是多。不胜枚举。庄严、庄饰『吉祥门』。门是门径。这个门通到哪里?通达诸法实相。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。这才叫真正的「吉祥门」。入这个门不容易。这个门是法门。八万四千法门都是吉祥门。无量无边的法门。入这个门就成就了法身菩萨。我们常讲的法身大士。门多。多门里面。世尊为我们介绍一个特别的方便门。这个方便门又称为门余大道。八万四千法门以外的。或者是无量无边法门之外的一个特别法门。净土法门。特别是弥陀净土法门。万修万人去。吉祥门中最吉祥了。《华严经》到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指归这一个最吉祥的法门。
『恒放灯光宝焰云』。「灯光」。在从前的人说到灯光。没有现在人感触这么深。为什么?从前的灯光是蜡烛、油灯。跟现在的电灯来相比。不成比例。现在夜晚灯火如同白日。而且日月光明照不到的地方。房间里面照不到。灯光能照到。可以说灯光是无处不照。佛在经上常常用「日月灯光」来做比喻。「恒放灯光宝焰云」。这一句也就是无处不照、无时不照。它不受时空的限制。在时间上说。太阳照白天不照晚上。月亮照晚上不照白天。灯白天也可以照。晚上也能照。日月照不到的地方。它还是照。我们去想这个意思。
『广大炽然无不照。牟尼处上增严好』。「牟尼」这是说的应化身佛。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。这是宝座上的装饰。这个宝座是法身如来座。千百亿化身佛也从宝座流出。宝座不但出菩萨。宝座也出化身佛;「光中化佛无数亿」。这是化佛。也可以把它看作摩尼宝珠。也行!因为宝座上面的庄严。光照到摩尼宝珠。摩尼宝珠就格外的好看。这个解释也行。也讲得通。因为底下有「增严好」。增加了它的庄严美好。这一句话它表法的意思。是表菩萨的修德。从法身、从法界流出这些佛菩萨。以普贤大行还来庄严法界、庄严法身、庄严性德。使性德格外的庄严美好。性德包含虚空法界、剎土众生。我们怎么能不修?不但要修。而且要非常认真的去修行。回向偈的偈文才真的落实。「愿以此功德。庄严佛净土」。这个地方讲的法身、道场、法界、宝座。全是佛净土。第八首:
【种种摩尼绮丽窗。妙宝莲华所垂饰。恒出妙音闻者悦。佛坐其上特明显。】
门窗都表通达的意思。前面说吉祥门。这个地方说『绮丽窗』。这些都是形容词。这个窗种种摩尼宝做的。读《华严经》。特别要留意的。那就是世尊多半都是意在言外。你要能够体会得到。如果你要问。有没有这些相?有。相在哪里?华藏世界、西方极乐世界现相。这个相谁能见到?法身菩萨。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。真的是占了很大的便宜。为什么?我们确确实实没有能够证得法身。带业往生。见思、尘沙、无明都没有断。生到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。品位不高。但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。你有没有见到?见到了。凭什么?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。这是西方净土大众不思议之处。华藏世界的三贤位菩萨都见不到。登地才能够见到佛的境界。但是在极乐世界情形就不一样。所以西方极乐世界。一切诸佛都赞叹。道理在此地。
『妙宝莲华所垂饰』。赞叹宝座的庄严。「妙宝」所成。形状像莲华。莲华表法的。『恒出妙音闻者悦』。前面放光。现在是出声音。宝座自自然然出声。这些菩萨大众。想闻什么样的经法。音声就为他宣讲;什么都不想听的时候。寂然无声。所以到这个地方修学一切法门。没有障碍了。在我们这个世间。亲近一个善知识。在古时候千里万里寻师。非常艰难。佛法是从后汉传入中国。印度的高僧前来中国。中国的学人到印度去学习。走路大概就要走一年才能走到。你们想想看。是多么艰难的事情。现在交通方便。不知道从前学习的辛苦。所以古人修学成就多。为什么?单单就是这个路程。就是一种很好的考验。你要是没有真诚的心。没有一个渴望希求大法的心。这么长的路。这么艰险的路程。退转的人很多很多。真的一百个人去。能够回得来的十几人而已。我们今天展开经卷。无上妙法垂手可得。不能生感恩之心。所以我们契入有限。甚至于完全不能契入。还把经教错解了。这个情形很多。
『佛坐其上特明显』。这个佛跟前面「牟尼」一样。是化佛。佛的相好、佛的形相。特别的明显。形相里面就显示诸法实相。就显示性体、性德。智慧、德能、相好。大乘经上常讲的法身、般若、解脱。或者我们用现代话来讲。最浅显的语言来表达。我们这些年来。将一切经论里面的教诲归纳为二十个字。诸佛菩萨的形相就是显示这二十个字。「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」。「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」。示现这个形相。上报四恩。下济三途苦。第九首:
【宝轮承座半月形。金刚为台色焰明。持髻菩萨常围绕。佛在其中最光耀。】
『宝轮』这是师子座下面有轮相。轮的下面是莲华。这个轮相。我们常常讲的莲台。就像莲华当中的莲蓬一样。『承座半月形』。我们所能看到的这个形状;『金刚为台』。这是讲质体。第一句是讲的形相。第二句讲的宝座体质。「金刚为台」。一切珍宝当中。我们世间凡夫把金刚看得最贵重。金刚钻石看得最名贵。佛就用这个来表法。它的色彩随着光波的反射现出各种不同的颜色。所以这样的宝石虽然体积不大。价值很高。不是一般物品能够相比。在这个世间富贵人家用它来做装饰品。做首饰、做项链、做宝冠。在佛境界里面它做什么用处?建筑材料。用这个来做宝座的。所以古人有一句话说。「不读《华严》。不知道佛家的富贵」。佛家的富贵跟诸位说。不是修得的。是自性本具的。
佛告诉我们。不是他专有的。这个意思说得好。一切众生各个具足。佛有。你也有。他也有。我也有。平等的。法性是平等的。法身是平等的。法身如来的师子宝座也是平等的。问题就是佛与法身菩萨。性德本具的圆满智慧、圆满德能、圆满相好。他受用到了。他得其受用;我们虽然有。不得其用。在六道里面过着很辛苦的生活。不能跟他相比。佛菩萨大慈大悲教导我们。为我们示现。让我们晓得自性本具的财宝。决不是人天福报能够相比的。大梵天王、摩酰首罗天王的天福。都不能够跟它相比。为什么?那是修得的。这是自性本具的。如何能得到这受用?把自性上面障碍除掉就行了。所以修行不是修别的。断烦恼去障碍而已。性德在缠。被烦恼缠缚。像我们性德没有减少一分;出缠。像诸佛如来、法身菩萨。性德也没有增加一分。所以《楞严经》上讲。「圆满菩提。归无所得」。这话是真的。不是假的。
『持髻菩萨常围绕。佛在其中最光耀』。菩萨的名号也都表法的。『髻』是表高的意思。髻是头上挽的髻。『持』是保持;这个意思。我们能能够体会得到。保持高度的智慧。保持高度的善巧方便。用现代人的话来说。永远保持着高度的艺术生活。这是诸佛如来、法身菩萨的境界。佛在这些人当中显得最光耀。在我们凡夫里面佛显不出来。在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里面。佛才显示出最殊胜圆满的光彩。第十首:
【种种变化满十方。演说如来广大愿。一切影像于中现。如是座上佛安坐。】
『种种变化』就是唯识所变。『满十方』就是十方剎土依正庄严。包括我们现前这个境界在内。『演说如来广大愿』。这就是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。佛说。菩萨说。一切神灵说。一切众生说。一切无情说。我们没听到。对!有时候说不用音声的。为什么?演。演是现相说。不要用声音的;说是言语说。在本经向后菩萨提出许许多多的问题。这个问题我们一般都称之为大问。六道凡夫有这些疑问。找不到答案。没有人能解答。菩萨代我们发问。请佛为我们开示。这一开示。就是这一部大经。总共问了三百一十个问题。佛的解答那就非常的广泛。佛的解答有事相答。那是演;有言说答。事相比言说多。我们要会看。
诸佛如来演说大经。所谓「尘说剎说」。就在我们的眼前。就在我们的身边。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境界要觉悟。所谓是高度的警觉。我们这一生才能有所成就。所谓是了生死、出三界。断恶修善、积功累德。首先一定要懂得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。自己觉察不了。看外面境界。外面的境界就是自己的一面镜子。『一切影像于中现』。这个影像有一真法界、有华藏世界、有极乐世界、有诸佛剎土。也有三途六道。全都摆在我们面前。我们自己要有高度的警觉。我现在走的是哪个路。我现在走的是哪个方向?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在哪里?我们现实的境界!活的!这一本经书不过是我们生活的一个指引而已。真的经就是现前社会林林总总点点滴滴。哪一法不是?
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。你体会得愈深、体会得愈广。自然你就能够契入。入不思议解脱境界。诸佛菩萨在经典里面给我们的教诲。你自自然然能够信受奉行。哪里还要人劝?哪里还要人勉励?为什么?境界你见到了。世出世间十法界依正庄严。就在你眼前。天台大师讲《法华经》所谓「百界千如」。一点都不假。这些都是性德。「种种变化满十方。一切影像于中现」。我们在这里头见色闻声。六根所接触的境界。要能体会到「如来广大愿」。具体而言。净宗方便。阿弥陀佛四十八愿。实际上就是一切诸佛如来共同的弘愿。『如是座上佛安坐』。这个如来师子宝座。是法身如来所坐的。报身如来所坐的。应化身如来所坐的。我们都要有智慧去体会。才能得到受用。
请看雷音菩萨的赞颂:
【尔时雷音普震菩萨摩诃萨。承佛威力普观一切道场众海。即说颂言。】
这个说偈仪。意思跟前面完全相同。第一首偈:
【世尊往集菩提行。供养十方无量佛。善逝威力所加持。如来座中无不睹。】
这十首偈。清凉大师在批注里面告诉我们。前面四首是直叹座。赞叹宝座。这里面我们应该如何来学习?『
任何一门都是觉正净。任何一门都是觉正净流出来的。还归觉正净。觉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。正是自性
他的老师是文殊师利菩萨。在老师会下得根本智。根本智是什么?给诸位说。就是觉正净。在老师会下成就了觉正净。然后老师教他去参学。参学是什么意思?我们要明了。参学是把从老师那里所学得的。完全落实在自己生活当中。落实在自己工作之中。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之中。叫做参学;换句话说。日常生活不违背觉正净。无论从事哪个行业。五十三参里面给我们示现的。男女老少各行各业。也不违背觉正净。这叫菩萨。人与人之间。不能没有往来。你有亲戚朋友。甚至于现在社会有许许多多活动。你可能都参与。参与所有一切活动也不离觉正净。你在行菩萨道。你把如来的教诲活活泼泼在你一生当中表演出来。「为人演说」。这叫「集菩提行」。这样就是『供养十方无量佛』。
十方必定包括三世。十方跟三世是分不开家的。三世里头有过去佛、有现在佛。还有未来佛。过去佛跟现在佛。他们已经福慧圆满。圆满具足。他要什么供养?我们拿什么去供养他?我们对于诸佛菩萨。只有一样是真正的供养。「如教修行供养」。佛教我们怎么做。我们照做;佛教我们不能做的。我们绝不违背。这就是供养过去、现在诸佛菩萨。未来佛现在是众生。九法界有情众生是未来佛。对未来佛的供养。那就要具足财供养、法供养、无畏供养。我们把这些供养换句话来说。大家容易懂:为一切众生服务。为九法界众生服务。用什么方法服务?还是一句老话。如教修行就是服务。自己做出一个形象出来。一定要把自己塑造成真正名副其实的佛弟子。
名副其实的佛弟子。「净业三福」十一句统统落实了。孝养父母做到了。做得很圆满。养父母之身。这是物质。父母的物质生活照顾到;养父母之心。父母天天欢喜。没有忧虑。没有烦恼;养父母之志。父母希望子女成圣成贤。他是圣贤的父母。不但受到社会大众尊敬。受到诸佛护念。九法界神灵赞叹。养父母之志。奉事师长做到了。我们要奉事师长之身。照顾老师一生的物质生活。要照顾到。要照顾到老师的心情。让他很愉快。也不辜负老师对学生的期望。这个奉事才圆满。「慈心不杀。修十善业」。做到才行。不做到没有用处。第二条。「受持三归。具足众戒。不犯威仪」。一切时一切处。坐有坐的相。站有站的相。走有走的相。卧有卧的相。行住坐卧四威仪。这些都在《沙弥律仪》里面。你不学。你行吗?你要是不学。说老实话。你天天念佛。未必能往生。纵然能往生。你的品位不高。
人要有志气。要争取高品位的往生。为什么?这是我能够争取得到的。佛教导我们的。我们要做。第三条「发菩提心」。发菩提心是发觉悟的心。就是发为一切众生服务的心。你真觉悟了。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众生。是我服务的对象。是我关怀的对象。是我尽心尽力效劳的对象。这真正发心。不再自私自利。「深信因果」。世出世法总不离因果报应。因果有三个性质:「因果转变」。因变成果。果又变成因;「因果循环」。「因果相续」。因果这三个性质。这三个性质永远不灭。所以说「万法皆空。因果不空」。因果为什么不空?这三个性质不空。这就是真正供养十方无量佛。过去诸佛是这么修的。我们如果不这样修。你就肯定成不了佛。
『善逝威力所加持』。「善逝」是佛的十种德号之一。他为什么用这个号。而不用别的号。用意在哪里?我们要懂得。善逝的意思是「作而无作。无作而作」。用现在的话来说。「离一切相」。这叫善逝。逝是离相。善逝是「即相离相」。离即同时。离即不二。这叫善逝。如果只有逝。没有善。好了。离了。你怎么能帮助众生?帮助众生不要着相。就叫善逝。无论用什么方式来帮助众生。无论用多么长的时间。用财力物力。甚至于用身体。「等身布施」。心地上痕迹都不着。这叫善逝。此地是说诸佛如来。诸佛如来「威力所加持」。佛这样作法得到一切诸佛的加持;我们这样作法。必定得到一切诸佛护念。从这一首偈当中。我们能够体现到。不但佛佛道同。佛佛互助。这个互助不要劝请的。法尔如是。自自然然。佛跟佛互助。
『如来座中无不睹』。这也是赞叹宝座。在如来师子宝座里面。清清楚楚。统统都看见了。诸位要记住。宝座是讲的法身。宝座是说的法界。十首这一首是总说。下面是别说。第二首:
【香焰摩尼如意王。填饰妙华师子座。种种庄严皆影现。一切众会悉明瞩。】
第一句是赞叹宝座。『香焰摩尼如意王』。摩尼宝珠。摩尼宝珠里面最殊胜的、最大的。称之为王。这个宝珠明亮。焰是放光。不但放光。还有香味。能如人意。随意变化。这个宝珠是宝座上的装饰品。『填饰妙华师子座』。师子座上的装饰品。师子座是法界、是法身。那我们就晓得。前面这一句是表自性本具般若智慧。第二句是表菩萨六度万行。第三句『种种庄严皆影现』。是菩萨修行契入的境界。境界称为「种种」。我们以这个经来说。这个经里面讲四十一位法身大士。这四十一就是种种。每一个地位的庄严都不相同。境界不一样。初住不知道二住的境界。二住不知道三住的境界。上位知道下位。下位不知道上位。种种境界都在宝座里面现出来了。你都看见了。
『一切众会悉明瞩』。「众会」是菩萨众会。佛经里面讲到众会。多半都是说诸佛菩萨讲经的法会。这是正说;引申包含其它一切法会。正说是佛陀教学的这种聚会。佛陀当年在世讲经说法。并不一定有教室、有房舍。有不少聚会是在野外。是在树林里面。我们今天讲的原始森林。有山有水。树木高大。诸佛菩萨聚会在这些地方。席地而坐。聆听世尊教诲。所以称为法会。一切众会都在这里现前。第三首:
【佛座普现庄严相。念念色类各差别。随诸众生解不同。各见佛坐于其上。】
这一首偈非常明显的为我们说出「一切法
『各见佛坐于其上』。每一个人见的佛也不一样。这里头微细的境界。可以说极其微细的境界。我们凡夫没有觉察到。为什么?粗心大意。到什么时候我们会觉察到「念念色类各差别」?你几时「破一品无明。证一分法身」。你就见到了。换句话说。这个境界。不但六道里面的众生不知道。完全不了解。就连四圣法界。
八O年代。有一次我在香港讲经。圣一法师来看我。告诉我。他跟另外两位法师去朝普陀山。在梵音洞里面见到观音菩萨。他们在洞口。拜观音菩萨拜了半个小时。菩萨现身了。三个人都见到。非常欢喜。离开之后。各人说各人所见到的菩萨形相。三个人见的不一样。圣一法师所见到的。菩萨现的是金色身。戴毘卢帽。另一位法师见到的相是白衣观音。第三位法师见到的观世音菩萨是出家人比丘相。三个人同时在拜。同时见到。各人见到的相不一样。「各见佛坐于其上」。各人所见的佛相也都不一样。所以佛菩萨没有形相。形相从哪里来的?从心想生。感应。你想什么相。菩萨就现什么相。妙!随着你的真诚。随着你的清净心。随着你的平等心。每一个人真诚清净平等慈悲不一样。所以感应就不相同。
这一类感应的事迹太多太多了。不胜枚举。我们在古人文字记载里面看到的更多。我相信。那不是假的。绝对不是欺骗后人的。就是像《聊斋》、《子不语》、《阅微草堂笔记》。我都相信里面所述说的是真的。大多数肯定都是真的。世间事真的是千奇百怪。无所不有。佛教把这个道理说出来了。「从心想生」。第四首:
【宝枝垂布莲华网。华开踊现诸菩萨。各出微妙悦意声。称赞如来坐于座。】
『宝枝垂布莲华网』。还是宝座上的庄严具。这个宝座不但四周布满庄严具。上方下方都不例外。『华开踊现诸菩萨』。「华」就是上面讲的莲华网。可见得莲华之多。像罗网一样。每一朵莲华里面有一尊菩萨。菩萨出声赞佛。『各出微妙悦意声。称赞如来坐于座』。这里头含义很深。我们能懂吗?如果能懂。你就能学。如来坐在法座。法座是法界。法座是法性。这个师子座就是法性。坐于法性那就是如如不动。一切时一切处、一切境缘之中。如来从来没有起心动念过。从来没有分别执着过。这就叫「坐师子座」。我们要懂得这个意思。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。所以诸大菩萨无有不赞叹的。
凡圣的差别。其实就在此地。凡夫的心不定。所谓是心猿意马。猿是猿猴。猿猴的心是动的。从来没有安静过。用牠来比喻六道凡夫的妄想、念头就像猿猴一样。不能暂停。前念才灭。后念又生。生灭永远没有止息的时候。晚上睡觉还会作梦。梦是什么?梦就是你念头的生灭。应当说灭生。前念灭。后念生。无量劫来没有暂停过。如果暂停。那就叫禅定。世间的禅定是暂停。出世间的禅定是真的停止了。我们修行功夫能不能成就。全在此地。净土宗的方法高妙至极。教给我们把念头换过来。换成阿弥陀佛。经教里头常常教导我们。祖师大德们苦口婆心的劝导我们。几个人真的懂得?几个人真的做到?
所以念佛。真正念佛不必在念佛堂。但是现在一般人业障太重。不到念佛堂全忘掉了。全是杂念。全是念的三途六道。所以才进念佛堂共修。真会念佛的人。一切时一切处、一切境缘之中。念头才起。立刻就转成佛号。用一句佛号换所有的妄念。无论这个念是善是恶。古德常讲的「不怕念起。只怕觉迟」。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是真正的大觉。好。今天时间到了。我们就讲到此地。
原文出处:http://www.xuefo.com/jk/nr/0/1704.html
以上是关于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华严经- - 二零零一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五百二十四的介绍,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。
本文标题: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华严经- - 二零零一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五百二十四;本文链接:http://www.fzby666.com/jings/8710.html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