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华严经- - 二零零一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三百九十四 ,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,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华严经- - 二零零一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三百九十四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,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。
原文标题: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华严经- - 二零零一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三百九十四
/* Generator: eWebEditor */p.MsoNormal, li.MsoNormal, div.MsoNormal {margin:0cm;margin-bottom:.0001pt;font-size:12.0pt;font-family:宋体;}p {margin-right:0cm;margin-left:0cm;font-size:12.0pt;font-family:宋体;}div.Section1 {page:Section1;}
大方广佛华严经 (第三九四卷) 2001/2/15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:12-17-0394
请看「世主妙严品」。主夜神长行。第二句:
【喜眼观世主夜神。得广大清净可爱乐功德相解脱门。】
清凉大师在批注里面给我们说明。这一位夜神就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里面「发光地」的善友。在「入法界品」里面。夜神的名字叫「喜目观察众生」。这个地方我们所看到他的名字是「喜眼观世」。后面这个名称。善财童子参访的名称是「喜目观察众生」。名字稍微有一点不一样。意思完全相同。这个地方说他修学的法门是『广大清净可爱乐功德相』。善财童子参学的时候。他的法门是「大势力普喜幢」。名称稍微有一点差别。可是意思还是相同。
我们要怎样来学习?首先。我们要懂得「功德相」这三个字的意思。什么叫「功德」?「功德相」是指的什么?在佛门里面常常讲。普遍的劝大家要多修功德。甚至于我们看到许多道场。大殿上放了一个收钱的箱子。叫「功德箱」。这是对于功德两个字的意义误会了。在佛门里面出钱出力。做的是福德。不是功德。福德跟功德我们一定要把它辨别清楚。
在古时候。达摩祖师初到中国来的时候。见到梁武帝。梁武帝是我们佛门的大护法。替佛教做了许许多多的事业。单说建道场。历史上留下来的记载。他建了四百八十个寺庙。帮助出家人十几万人。他供养。达摩祖师跟他见面的时候。他就把他所做的这些事业告诉达摩祖师。然后向达摩祖师请教:我做的功德大不大?达摩祖师回答他说:并无功德。这个话是真实话。梁武帝听了很不高兴。所以达摩跟梁武帝就没有缘分。他就不护持他。这样子达摩就跑到少林寺去面壁了。如果梁武帝要问:我的福报大不大?达摩祖师一定说:很大很大。他做的是福德。不是功德。福德不能解决问题。《坛经》里面讲。生死大事福德是不能解决的。解决生死大事要功德。
功德跟福德有差别。什么是功德?戒定慧三学是功德。持戒得定。持戒有功。定就是德;修定有功。开慧是德。由此可知。功是修因。德是果证。由此可知。福德可以给人。我有福德。我自己不享。可以给大家享。功德没有办法给人。功德是自己的。我得到的定、我得到的慧没有办法给人。我得到的福报可以给人。这是必须要辨别清楚的。功德跟福德不能混在一起。但是在相上来说。功德相跟福德相的确是很难辨别。为什么?都是属于断恶修善。譬如说持戒。我们修十善业道是持戒。持戒不能得定。这个持戒是福德。不是功德。他虽然修的功。它后头没有德。没有德就变成福。持戒清净。人天福报;不杀生得长寿报。不偷盗得财富的果报。不邪淫得好眷属的果报。那都是修因。有果报的。变成福德边的事情。如果持戒得定。这个持戒是功德。
我们看到有一些人持戒持得很好。但是他不会得定。怎么不会得定?自己戒律很清净。常常看到别人不持戒就不高兴、就生烦恼。「这个人破戒。那个人不持戒」。他天天去批评别人。生烦恼。这个持戒是福报、是福德。不是功德。怎样持戒才是功德。才会得定?《坛经》上六祖说得好。「若真修道人。不见世间过」。这个人持戒他必定能得定。为什么?他不见别人过。他的心永远保持清净平等。这个持戒是功德。换句话说。断恶修善。着相的是福德。离相的是功德。这个说法诸位就很好懂。你修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。真正像《般若经》上讲的「三轮体空」。是功德。为什么?与戒定慧相应。着相就是福德。像刚才讲的这个例子。梁武帝所修的统统着相。他没有离相。着相是福德边事。离相是功德边事。离相是作而无作。无作而作。所以我们断恶修善。一定要离分别执着。不求果报。只求心地清净。心安理得。只求这个。绝不求任何果报。你这个作法。你天天在修积。是功德。
功德里面决定有福德。福德里头没有功德。我们再讲得清楚一点。再讲得明显一点。人有自私自利。无论修学什么全是福德。自私自利没离开。自私自利放下了。念念为社会、为众生、为大众。没有一丝毫是为自己。无论你做什么事情全是功德。这是我们常常在讲席里头劝勉大家。要把自私自利的念头转过来。我们菩提道上才会一帆风顺。把这个念头转过来。念念都为众生。念念为正法久住。
新加坡居士林李木源居士。我昨天晚上跟他见面。最近他身体不很好。我劝他多休养。他家庭不要了。事业也不要了。一切都放下。为什么?全心全力为佛法。为培养人才。没有一点私心。我想他一生最遗憾的事情。弥陀村没有搞成功。这是受到许许多多的障碍。外缘不好。不是不尽心。不是不努力。杨厝港的地方没有办法拿到。洪老居士也往生了。然后有一个机缘。「唐城」。那个时候确实谈得非常接近了。很可能拿到。到最后的时候还是拿不到。听说现在唐城也没有卖掉。那个时候唐城要给我们。地主确实还可以拿到一千多万。我看现在唐城是一文不值。缘不具足。最后被逼着。居士林自己本身还有一点点的空地。现在已经动工了。把它改成宿舍。预计是盖七层楼。大概将来可能有两百多个房间。我说。这样也好。我们人力、财力、物力集中。比较好管理。居士林讲堂、念佛堂。这一栋大楼是五层楼。上面再建两层。建七层。这个工程预计要两年半。所以我们下个月讲经、念佛都要搬开了。那一边在施工。逼不得已。我们还是要做。
他这样的发心。我一定要协助他。我们一定是紧密的合作。在这个世间活一天。我们会做一天。人要讲道义。见利忘义。这不但不是修行人。连儒家的君子都做不到。见利忘义。儒家常讲那是小人。他会有什么成就?我们都不是为自己。都是一心在为佛法、在为众生。除此之外。我们还尽心尽力在推动宗教、种族和睦。为什么要做这桩事情?因为现在这个世界不安定。没有和平。灾难频繁。如果我们大家都能够团结。都能够和睦相处、平等对待。这个灾难可以化解;纵然不能化解。这个灾难可以减轻。时间可以推迟。这是肯定的。佛法里头讲的道理。依报随着正报转。我们存心向善。一心向善。纵然许许多多人在这里障碍我们、为难我们。我们也没有把它放在心上。我们还是认真努力去做。我们知道这个事情能做成功。众生有福;事情做不成功。众生没有福。自己的功德是圆满的。《楞严经》上佛说「发意圆成」。圆满功德。我们发的心是真心。发的是真心就是圆满功德。事情有障碍。做不成。是众生没有福。我们已经尽心尽力了。
那一边施工。将来我们的讲经、念佛堂都要迁移。初步的构想是用我们楼下。现在东西都搬走了。清出来了。旁边杨氏宗亲会。对面杜氏宗亲会。这都是我们租下来的地方。下面都可以做为讲堂。我们讲经还是在这里讲。下面用大银幕。这是个办法。当然如果有更妥善的方法。我们都会进行。希望念佛跟讲经不会因为工程而中断。会长天天在操心。天天在策画。我们看到之后。从内心里头感激、佩服。在这个世间找不到这样一个护法。他所作所为是经上讲的「功德相」。为什么?他没有为自己。名闻利养他连边都不沾。
我跟他解释。也是怕大家误会。我们在澳洲图文巴建道场。我为什么要建?我今年七十五岁了。这些人当年在图书馆出家。跟着我都十几年了。有二十几年的。我死了之后。他们连一个修学的道场都没有。我对不起他们。虽然李会长很慈悲。收容了我们。这些人没有拿到新加坡的居留。会长在没有问题。会长哪一天往生。底下的人是不是这样的拥护。就很难说了。所以大家心不安。必须要给他们自己找一个地方。他们就会安心。在此地。他也不会害怕。人家问:你道场在哪里?「我道场在图文巴。」现在问:你道场在哪里?说不出话出来。所以为了安定他们。这才那边建个道场。为什么不在新加坡建?新加坡我没有权利买有土地的房子。我现在拿的是新加坡永久居留。可以买楼房没有地的。行!有地皮的房子我没有资格买。难在这里;而且此地的房子太贵。所以那边的缘成熟了。我在澳洲拿的也是永久居留。但是有权利买房子、买地。正好碰到图文巴有一个教堂要卖。我们很顺利的把它买过来。
这个教堂非常兴旺。是他们的信徒太多了。这个地方没有办法容纳。所以他必须找一个大地方盖大教堂。把这个地方让给我们。很兴旺。我们看到很欢喜。教堂两边的两栋房子也买下来。我们现在的总面积有八万多呎。大概差不多有八万三千呎。需用的钱是八十万。澳洲钱八十万。跟新加坡钱差不多。八十万在新加坡买一层楼房买不到。前天我们这里有个同修。大家晓得莉芳。她现在搬了一个新房子。要我到她家去看看。我去看看。实在讲也不很大。四个房间。一个大厅。也没有地皮。楼房一层。我问她:妳这个房子多少钱?两百五十万。所以我们在那里八十万。在此地买那个楼不行。差太远了。澳洲生活程度低。生活容易;此地不容易。这个地方的消费太高了。这是寸土寸金。所以一切因缘成就。使这一批人让他身心安稳。在那边我给他们定的功课。比这边培训班同学们的功课还要严格。认真修学。希望自己在道业、学业都能成就。我请两个老师在那边专门教他们。一个教国文。一位教英文。经典的学习跟我们培训班的方式完全相同。现在那边住十几个人。认真努力修学。他们前天上课。好像今天是第三天。那边也在上课。
至于古晋那边我建了一个道场。这个道场完全是提供给在家同修进修的。我们这么多年。都是依靠在家同修的供养。在家同修的恩德我们不能够忘记。我们也没有很大的力量来报答。所以建一个道场。在古晋。在家同修如果有假期。喜欢念佛。等于说到那边去度假念佛。那个道场是个常年佛七。天天念佛、听经。听经我们是播放录像带。我们会派两位法师住在那个地方。带领大家念佛。这个道场可以住一百个人。我们有五十个房间。跟旅馆一样。一个房间住两个人。可以住一百个人。四层楼。四楼是念佛堂。二、三楼是宿舍。下面一层是餐厅跟活动中心。土地是李金友居士的。这是我们对信徒的报答。欢迎在家同修有假期的话。到那边去度假、去念佛。
我这个事情做成功了。我要是死的时候也很欢喜。没有遗憾。我对得起大家。我都替大家安排得很妥当。我自己一生无论在哪里都自在。无忧无虑、无牵无挂。一心向善。人生苦短。经上常讲「世间无常。国土危脆」。这个话是真的。如何在无常、危脆里面去修真常。这个才有智慧。这个才是正法。所以「功德相」。那就不能不知道。
「功德相」。菩萨前面又加了两句:「广大清净。可爱乐」。这两句把功德相充实得更圆满。我们看清凉大师的批注。里头说「德无不备。化无不周」。这是「广大」的意思。德。我们学净宗。在净宗经典里面我们节录了五个科目。写在《净宗同学修行守则》里头。第一个科目是《观经》的三福:「孝养父母。奉事师长。慈心不杀。修十善业」;第二条:「受持三皈。具足众戒。不犯威仪」;第三条:「发菩提心。深信因果。读诵大乘。劝进行者」。这十一句是德。我们要记住。念兹在兹。要把它落实到自己的心行。与大众相处。决定遵守世尊的教诲:「六和敬」。为什么不能跟大众相处?不能忍让。要学忍让。要学吃亏。《论语》里面记载。孔老夫子的德行「温、良、恭、俭、让」。我们要学。我们要落实。存心要厚道。温厚、善良。对人对事要恭敬谨慎。要恭慎;生活决定要节俭。要懂得忍让。六和敬就很容易做到。彼此不相让。把佛法的形象破坏。这个罪过是破和合僧。佛经里面讲结罪这是堕阿鼻地狱。不能够合群。都是自私自利的心太重了。能够放下自私自利。跟任何人都能和睦相处。没有不能够和睦相处的。我们要懂这个道理。佛对于一切众生教诲的总纲领。就是戒定慧三学。这是总纲领。教菩萨日常生活当中。处事待人接物的守则。就是六波罗蜜、六度。如果做到最究竟、最圆满。是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。我们以这个做为自己修学的科目。你能做到了。「德无不备」。
教化众生
「清净」。是不受污染。这两个字非常重要。人在生活当中。处事待人接物。还有七情五欲。就被污染了。诸位要知道。七情五欲是染污。人家讲。人要是没有七情五欲。这个人不变成木头了?那学佛有什么意思?学佛学到最后都变成木头、都变成石
世间人讲爱心。佛说那是迷惑的智德。是迷了的智德。佛大慈大悲。真诚平等的爱护一切众生。他那个爱是真爱。永远不会变的。我们称作慈悲。那是智慧。世间人讲情讲爱会变。男女两个人好了。相爱结婚。过了没多久听说离婚了。这不是假的吗?哪里是真的?它会变的。会变的是假的。情欲会变。靠不住。所以对凡人我们很清楚。他说喜欢。你不要当真;他说不高兴。你也不要当真。也不要生气。为什么?假的。全是假的。虚情假意。只有佛菩萨才是真的。永恒不变。他的念头是从理上生的。是从智里面生出来的。凡夫起心动念是从情里头生的。是从识里头生的。靠不住。全是假的。既然是假的。你要是责怪他。你就错了。你完全错了。所以佛菩萨为什么跟众生相处。众生不管用什么心。佛菩萨如如不动;他清楚。你们都搞假的。都不是真的。
佛菩萨能跟众生非常和睦融成一片。他知道你们都是虚情假意。跟你们在一起游戏人间。六祖问永嘉:你还有分别吗?「分别亦非意」。那就是游戏神通。我有没有分别?有分别。众生怎么分别我就怎么分别。众生怎么执着我也怎么执着。活活泼泼。但是什么?绝对不是从意识里头生的。这就对了。所以六祖说:你如是。我亦如是。不是从意识里头生的。得大自在。我们学佛。学得要像个佛、要像菩萨;学来学去。还是个凡夫。那就完了。那就完全错误了。
清净心重要!我把佛法归纳为「真诚、清净、平等、正觉、慈悲」。我们处事待人接物要用这个心。别人用的什么心。我们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他是假的。他是假的。我们是真的。假的他搞六道轮回。我们真的是入佛法界。我们将来的归宿不相同。他的归宿依旧搞六道轮回。我们的归宿在一真法界、在极乐世界。怎么会相同?跟众生接触结个善缘。善根深厚的这一生得度。善根浅薄的来生后世必定得度。一切众生的成就。不是在一生一世。生生世世无量劫。
「广大清净」。这个意思我们明白了。「可爱乐」。清凉大师给我们提了一句。「无不乐见」;换句话说。一切众生见到你都生欢喜心。为什么?我们以真诚清净的欢喜心对人。他自自然然感动。所以不能用虚伪。虚伪的心没有办法跟一切众生相处。决定要用真诚心。尤其是对待恶人。真诚必定能感化他。极恶的人。我们要有耐心。长时间才能够把他感化回头。这是功夫。不能够说我跟他相处两、三年了。他还不能回头。还是那么执着。还在造恶。我们的真诚还不够。还没有达到感化他的程度。继续努力。绝不松懈。五年、十年、二十年。还有不少人。我们这是在历史上看到的。他快要死了。还没断气。忏悔回头了。那也行。那也是很成功的。一般多数大概总是在三、五年回头。我们看到的很多。如果我们三、五年的耐心都不够。看到这个人劣根性。算了!过错在我们自己。我们用三、四年的功夫。白费了。这很可惜。一定要学佛菩萨。有耐心。忍辱波罗蜜。这一个众生没有回头。永远都不舍弃。「佛氏门中。不舍一人」。所以只要真心与众生相处。连小动物都被感化。哪有人不能感化的道理?古德所讲的「生公说法。顽石点头」。连石头都被感化了。你就想想哪有人不能受感化的道理?
人之不能回头。换句话说。实实在在讲。没有长时间的接触。这里面生起误会、疑虑、嫉妒。从这里头产生的障碍。所以人与人、人与一切万物。最重要的是要沟通。常常接触、常常往来。所有的误会、矛盾、冲突自然化解了。我们细心去思惟观察。人与人为什么不和?族群与族群为什么不和?宗教与宗教之间为什么不和?缺少往来。如果常常往来。密集往来。大家都变成好朋友。自然能够和睦相处。自然能够互助合作。彼此互相照顾。这个理念就是真实智慧。应用在事相上。那就是善巧方便。这些东西我们都要学。学了马上就有用。
最重要的是用在家庭里面。家和万事兴。学了佛。佛法不能在家庭上运用。那你等于没有学。学了不会用。你没有学会
我今天教大家的。我没有介绍大家听我讲经。我介绍大家听《了凡四训》。现在《了凡四训》。马来西亚的同修发心做了两片VCD。很好。两片不长。一个小时就听完了。每天听一遍。把它当作功课来做。你要是继续不断听一年。你全家都变了。一年的功夫。你的家庭就和睦。见和同解。戒和同修。确实这六条都会做到。自自然然做到。你的家怎么会不兴旺?你要是一个聪明、有智慧的老板。你的公司、你的商店。你在今天还没有开门做生意之前。先让所有的员工听一遍。只有两片。一片大概不到一个小时。晚上下班之前找一段时间听下一片。一年之后。你这个商店不一样了。你这个公司行号也能够做到六和敬。自然的。一点都不要勉强。
这个办法是印光大法师提倡的。我学佛。第一部善书就是《了凡四训》。朱镜宙老居士介绍给我的。我读了之后很受感动。一九七七年我在香港讲经。那一年在香港住了四个月。有两个月的时间住在中华佛教图书馆。倓虚老法师的道场。这个小图书馆里面。收藏着印光大师弘化社出版的这些书籍很多。我很仔细的去看。发现印祖在一生当中。流通《了凡四训》、《感应篇汇编》、《安士全书》。这三样东西流通量最大。我从它版权页里头印的数量。概略的估计超过三百万册。我感到非常惊讶!在他那个年代。印刷术还不是很发达的时候。这三样东西流通这样大的数量。我就想到老和尚用心何在
果然能够依教修行。用真心来修。我们无论在什么地方。与人接触都能生欢喜心。这几年效果非常殊胜。我们去访问、去拜访。接触各个行业的人都欢喜。都能够坦诚的交谈。没有界限。与不同的宗教、不同的族群。我们都结了很好的友谊。凭什么?凭释迦牟尼佛的教诲。所以「可爱乐」。我们见到了。这个「见到」。在佛法里面讲。就是你已经证得了。你证明了。我们用什么样的因待人。立刻果报就现前。感应道交。不可思议。
清凉大师在此地注的是「无不乐见」。一切众生没有一个不欢喜看到你。所以叫「喜眼」。这个名号我们要记住。我们要以「喜眼观世」。在佛门里面非常非常重视。在中国。只要是佛教道场。一进山门。第一个就是看到弥勒菩萨。弥勒菩萨就是喜眼观世。示现的肚皮很大。教我们要一切包容。不要计较。不要分别。不要执着。一切包容。「喜眼观世」。你所得到的回报。也是一切众生欢喜你。无论办什么事情。很容易办成功。帮助的人太多了。
佛家所说的「常生欢喜心」。欢喜对我们身体是最好的滋养。古人所讲的「忧能使人老」。那欢喜就使人年轻。不会老化。不需要去吃什么补品。那些补品是愈补愈糟糕。愈补毛病愈多。它起副作用。所以我们要把自己身心调整。用什么调整?智慧调整、真诚调整、清净调整、欢喜调整。你身心自然健康。不会老化。这是我们学佛。可以说是最浅显的收获。我们得到这个利益。这是学佛最低的利益。我们要能得到:身心愉快。不容易衰老。也不会生病。修行真正的因。就是这个地方的「喜眼观世」。「广大清净」。
清凉末后跟我们讲「悲为德相」。大慈大悲。「观察普喜」。这一点很难做到。这是自己真正的修养。我们为什么很难做到?心不平。有分别、有执着。所以很难做到。离分别执着。就不难做到了。所以修行在哪里修?就在六根接触六尘之处。修什么?修清净、修平等。什么叫「清净」?不起贪瞋。不起好恶。你的心就清净了。怎样修平等?不生高下。我们的心就平等了。总以为自己比别人高一等。就决定不会平等。佛心平等。在十法界业因里头。第一个因素。佛是平等心。菩萨是六度心。所以我们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去修平等心。这个是修佛道。换句话说。以清净平等对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。这是修佛道。以六度心对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。是菩萨心。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。要晓得怎样去修学。
这些夜神都是诸佛如来示现的。不是真的夜神。真的夜神哪有资格参加华严法会?华严会上最低身分都是圆教初住菩萨。破一品无明。证一分法身。才能够参加这个法会。所以这上面所有的这些人。都是诸佛如来示现的。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就是多元文化。不同的身分、不同的形像。要以我们现在来说。不同的族类、不同的文化。都能在华藏世界共存共荣。这不就是现在所讲的多元文化吗?所以多元文化最好的教材就是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。非常适合于现代社会。适合于现代的世界。人人都能够读《华严》。人人都能够学《华严》。我们这个世界就是华藏世界。这个世界就是极乐世界。每一个人心地都是清净平等。能够与一切人、一切族群、一切宗教。和睦相处。平等对待。决定不破坏别人的文化。这里面各种这些神类。我们都分得清清楚楚。他并没破坏;夜神有夜神他们的文化。他们的生活方式;昼神有昼神的文化。有昼神的生活方式。能够在一起。又互相不破坏。这才能共存共荣。绝对不可以说。「只有我的。你们都不行。你们一定要跟我走」。这就难了。所以《华严》展现的是多采多姿。共存共荣而不破坏。彼此互相尊重。互相敬爱。这样才能得到一切众生欢喜接受。
我们在这个地方看到。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。那就是各个都第一。没有
我举个比喻说。我们这个身体。不同的族群、不同的宗教、不同的文化。就像我们身体不同的器官。一定是各个第一。没有第二的。我们眼第一。眼见第一。耳听第一。鼻嗅第一。各个都第一。身体健康。总不能说。眼是第一。耳第二。鼻第三。这个人生病了。不同的族群就像不同的器官一样。我们眼是佛教。耳是基督教。鼻是伊斯兰教。只有我这个眼第一。耳、鼻都第二。这个人不生病吗?所以世间不平。社会生病了。世间生病了。跟我们一个人一样。人每个器官都第一。身体健康;社会每一个族群、每一个宗教都第一。社会健康。世间健康。懂得这个道理。你才能懂得《华严经》。《华严经》就是阐明这个大道理。然后你才真正能用「喜眼观世」。「清净可爱」。从这个地方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。契入一真法界。这个「解脱」就是脱离六道。脱离十法界。契入一真法界。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。
原文出处:http://www.xuefo.com/jk/nr/0/1574.html
以上是关于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华严经- - 二零零一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三百九十四的介绍,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。
本文标题: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华严经- - 二零零一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三百九十四;本文链接:http://www.fzby666.com/jings/8478.html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