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在佛学知识网,分享佛学常识、佛教新闻、佛教故事、佛学经书等知识,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。
佛像、佛珠
佛像
佛珠

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华严经- - 二零零一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四百零二

  • 佛教讲经-自在佛学知识网
  • 2022-11-21 03:01
  • 自在佛学知识网

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华严经- - 二零零一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四百零二 ,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,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华严经- - 二零零一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四百零二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,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。

原文标题: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华严经- - 二零零一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四百零二

/* Generator: eWebEditor */p.MsoNormal, li.MsoNormal, div.MsoNormal {margin:0cm;margin-bottom:.0001pt;font-size:12.0pt;font-family:宋体;}p {margin-right:0cm;margin-left:0cm;font-size:12.0pt;font-family:宋体;}div.Section1 {page:Section1;}

大方广佛华严经  (第四0二卷)  2001/3/25  新加坡净宗学会  档名:12-17-0402

  请看「世主妙严品」。主夜神偈颂第一首:

  【汝等应观佛所行。广大寂静虚空相。欲海无涯悉治净。离垢端严照十方。】

  这首偈上一次说过。我们是依照清凉大师注疏里面的「约佛说」。从法身大士他们学习方面来说的。这些菩萨为我们示现的是杂神众。是主夜神。杂神众在六道里头还是凡夫;换句话说。就我们现前学习的境界当中。要怎样来学习。我们必须要记住。要从相上来学习。我们是凡夫。要从最基础的地方来学起。

  『佛所行』。释迦牟尼佛一生八相成道。给我们示现的意义在哪里?首先我们要学习他的不留恋富贵。他要不出家。他继承他父亲的王位。我们中国古人所讲「贵为天子。富有四海」。他是一个国王。在那个时代。他那个国就不算是小国了。我们中国历史上记载。像商周时代。大国百里。一百里就是大国。他国土的面积;小国五十里、三十里、二十里。像现在的一个村庄一样。迦毗罗卫国是个大国。因为那个时候没有统一。都是部落的民族。他为什么舍弃?在这个地方。我们要多想一想。那就是佛法里面常讲。有带得去的跟带不去的。真正聪明人要常常想着。能带得去的我们要认真努力去做。带不去的要放下。这些世间名闻利养、地位、权力、富贵。带不去!他这个示现就是教导我们。这些东西带不去。什么东西能带去?道业能带去。所以他去学道了。

  什么是道?禅定是道。智慧是道。这个东西能带去。禅定是真心。什么是禅定?我们今天总结佛所用的心。「真诚、清净、平等、正觉、慈悲」。这是禅定。这个东西能带得去。这十个字是禅定里头的境界。不起作用的时候。一念不生叫禅定;起念的时候。这五条全都现前。所谓万善常随。随着就起来了。真诚心周遍法界。清净、平等、正觉、慈悲无一不是周遍虚空法界。这是起作用。佛法里面叫「大菩提心」;不起作用的时候。清净寂灭。一念不生。所以起作用是慧。真实智慧。不起作用是定。定慧是一不是二。不起作用的时候是自受用。自己享受。清净、寂灭、无为是受用;起作用的时候是他受用。帮助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觉悟。

  觉悟。释迦牟尼佛是做出来给我们看。不是说了给我们听。做出来给我们看。物质生活。只要求每天。我们今天讲三餐你能吃得饱。衣服能够穿得暖。有一个小房子可以遮蔽风雨。足了。就满足了。绝不追求物质的享受。为什么?带不去的。带不去的要搞那么多。不是找麻烦吗?你想想看。你心理负担多么重!心理负担这么重。麻烦就大了。为什么?这个果报就是六道轮回。所以你把这个负担放下了。实际上就是放下六道轮回。不但放下六道轮回。连十法界都放下。你恢复到本真。恢复到一真法界。我们从释迦牟尼佛这种示现要能体会、要能觉悟到。在这个世间。物质生活的需求愈少愈好。不要积蓄。这是累赘、是包袱。所以。佛给我们做的示现。

  我们现在是想。我们初学。凡夫。我们没有办法离开佛法。我们需要许多的经典。学经需要参考数据。不能没有。不像世尊那个时代。他们什么都没有。完全是释迦牟尼佛讲。他们在那里听。连纸笔都没有。也没有书本。真的就是三衣一钵。所以想想那是何等自在!他们每天学、每天熏习。世尊说法四十九年。他们四十九年没离开。学成了。这个示现教给我们。要想道业成就。要亲近善知识。释迦牟尼佛这些学生。特别是常随众。这一千二百五十五人。不但跟释迦牟尼佛学道。连生活方式也跟释迦牟尼佛学习。释迦牟尼佛。三衣一钵。日中一食。树下一宿。他的学生统统跟老师学。

  我们要晓得。在那个时候。世界上人口少。土地广大。人口少。大家过着什么?随顺大自然的生活。心灵没有被污染。这是对我们现在比较说。世尊讲那是已经污染了;污染得轻。不像我们现在这么严重。体能也没有受到污染。所以他们三衣一钵、树下一宿。行。他身体受得了。这体能没有污染。我们今天不行。我们今天叫你在大树底下坐一晚上。明天就要进医院。生病了。受不了。为什么?就是我们的身体没有他们健康。我们的体能被污染了。我们现在讲心灵、体能都被污染了。这个很糟糕。我们想学。非常想学。没有办法学。学不到。所以那就不得已而求其次。要把那个标准放宽一点。

  佛教传到中国来。标准就放宽了。因为中国是在温带。有春夏秋冬四季。不像印度。印度只有一季。热带。所以他三衣可以。我们冬天一定要穿厚衣服。所以佛教传到中国来之后。也就恒顺众生。随喜功德。完全依照中国人的生活方式。这个我们要懂得。中国人没有在外面露宿的。都要盖房子。所以他们这些高僧大德到中国来。也住在房子里面。不要去树下一宿。放宽了。放宽是为了适合我们现前的生活习惯。我们的健康状况能够适应。但是也要知道适可为止。一定要学到释迦牟尼佛的精神。那就是我们在生活条件上愈简单愈好。能够放下的尽量放下。

  中国的道场就是照顾大众的。这是讲过去。成就大众修行的。依照中国的环境。我们住在一个道场里面。寺院庵堂。佛教道场。这里面一切设备齐全。出家人到里面叫「挂单」。「挂单」是什么意思?要用现在话来讲。就是你想住在里面。你到那里面注册登记。他分配一个住宿的地方给你。我们自己的生活也非常简单。只是一个铺盖、换洗衣服。在从前是一个包袱背在身上。最简单的行李。我们过去在抗战期间。我们是流亡学生。也过出家人这种生活。我们逃难也是一个包袱。这一个包袱里面是换洗衣服、一床被子。外面是用一个毯子包起来。那个毯子就做为垫被。大概这一个包袱差不多。我们那个时候背不超过十斤。被子只有三斤重。加上换洗衣服。不超过十斤重。背着要逃难。去旅行。全副家当都在那里。自己读的书。也有几本书打在行李一起。我们就能够想到。从前出家人大概就是这种情形。

  你所需要的一些参考书籍数据。道场有。道场都有藏经楼。藏经楼就像现在的图书馆一样。供给大家使用的。所以自己不需要带这些东西。无论到哪里自己都不需要。每一个寺院庵堂都有藏经楼。这是从前。现在没有了。现在没有。那就完全要靠我们自备。自备就非常困难。好在现在科技发达。印刷术进步。《大藏经》缩小了。从前《大藏经》一个字都是一寸那么大的。所以一部《大藏经》。像我们这个房子。大概要三间才能放得下。要三间房子。现在《大藏经》。一个小小的柜子就装满了。日本缩印的《大藏经》。《大正藏》。一百册。现在确实是方便太多了。但是我们所应用的书籍。参考数据、工具书还是不少。旅行的时候要统统带。还得好几件行李。自己背背不动。从这个地方来看。我们现代人的福报不如从前人。比不上从前。从前是每一个道场。它都给你预备好了。现在靠自己。

  虽然靠自己。我们还是要把自己物质生活降低到最低水平。最低水平是什么标准?标准没有一定。这个要看你居住的环境。你的生活环境。所以没有一定的标准。自己一定要想尽量减少物质生活的欲望。让你的心平静下来。让你的心定下来。我们的道业才能成长。心要不定就没有办法修道。心要定就一定要放下。所以真正有成就的人。我们老师传给我们。「一门深入。长时熏修」。这两句话非常重要。我们修学的态度。老师教给我们。「至诚感通」。我跟李炳南老居士十年。真正得力的就这两句话。方法就是「一门深入」。态度就是「至诚感通」。这才能有成就。如果能守住这两句话。我们所需要的东西就减少了。成就自己不难。你心定了。定了之后你就会开智慧。智慧开了应当要弘法利生。要帮助别人。

  帮助别人。当然别人的需要不见得是自己的需要;换句话说。各种不同的经论。世出世间法。你都要了解。你才能帮助广大社会群众。在这个时候。如果有道场可以供应你。像我过去在台中十年。我住在「慈光图书馆」。那是李老师办的。这里面法宝具足。我们可以使用。可以在这里面学习。自己不需要去搜集许许多多参考数据。图书馆有现成的。可以利用。以后我离开图书馆到台北。这个时候感觉到需要。我们讲什么经就搜集什么经的资料。为什么?希望愈简单愈好。我暂时还不学的。我就不去找这些麻烦。总是愈简单愈好。愈专愈好。愈精愈好。平常涉猎也是如此。因为有一些人不懂这些方法。这也难怪。没有人指导他。

  我学佛两个老师。章嘉大师跟李炳南老居士。他们讲的都一样。所以我相信。真正的大德。老师对我们的要求是道心。道心就是真诚心、清净心。这是对自己来说;对众生。再加上慈悲心。对众生要慈悲。对自己要真诚、要清净。能生智慧。物质生活优裕丰足了。对清净心决定有妨碍;如果对清净心没有妨碍。这个人是菩萨再来的。他不是凡夫。如果是菩萨再来的。他一定很慈悲。为我们示现。为我们做好榜样。绝对不会过很丰裕富贵的生活。不可能的。像释迦牟尼佛一样。他一定会把这个舍弃。再来人。

  所以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都要给社会大众做好样子。点点滴滴都要想到。我这个作法可不可以为大众做好榜样?我这种作法、我这个说法对社会有没有正面的影响?起心动念都要负责任。何况言语造作?负什么责任?因果责任。你造什么样的因。你后头有什么样的果报。不要认为我动个念头无所谓。那个念头是波动。它的范围是尽虚空、遍法界。人不知道。人愚痴。鬼神知道。天神知道。诸佛菩萨知道。起心动念瞒不了人的。所以你要负因果责任。诸佛菩萨、诸天鬼神也不会干涉你。也不会找你麻烦。但是自己有果报。我们一定要小心谨慎。

  清末民初。印光大师一生提倡《了凡四训》。我们现在愈想愈有道理。为什么?现代社会。我们常说四种教育都没有了。家庭教育、学校教育、社会教育、宗教教育。怎么说没有了?离开圣贤的教诲。所以这个社会动乱。灾难频繁。果报!共业所感。在这个时代。救自己、帮助别人。最有效的是因果的教育。如果我们真正懂得因果的道理、因果的事实真相。自自然然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就会有约束。就会收敛。不敢放肆。所以我常常劝同修。初学佛应当把《了凡四训》念三百遍。做为我们断恶修善、学佛修道的基础。用这个做基础。如果连这个基础都没有。我们纵然是好心。也精进努力。搞一生、搞几十年。未必有成就。为什么?烦恼习气断不了。临命终的时候心还不平。怎么能往生?还是要继续不断去搞六道轮回。这就错了。所以《了凡四训》对现在人来讲。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宝典。

  经文第二句。『广大寂静虚空相』。这是佛的境界。佛在《金刚经》上跟我们讲。「凡所有相。皆是虚妄」。「一切有为法。如梦幻泡影。如露亦如电。应作如是观」。这是告诉我们事实真相。如果你要真正明了事实真相。你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

佛教讲经仪轨

放下了。不会把这些东西放在心上。你的心才得清净。你的心才得平等。清净心、平等心就生智慧。起作用就是智慧。唯有真智慧才能帮助你断烦恼。烦恼习气为什么断不了?没有智慧。智慧从哪里来?智慧从清净心来。所以心不清净。你怎么有智慧?清净心从哪里来?清净心要放下万缘。你的清净心才能得到。所以你不肯放下。你的心就永远不会清净。你的智能永远不会开。就这么个道理。你不晓得因果的事实真相。你决定会胡作妄为。三途六道的果报你决定不能避免。

  第三句讲『欲海无涯』。我们今天现在的话说。欲望没有止尽。就是这四个字的意思。「涯」是边际。欲望没有边际、没有止尽。

晋城第四届佛教讲经交流会

世间人拼命在追求欲望。这还得了吗?人的寿命很短暂。人命无常。我这一次在香港讲经。想到过去那些同修。我们讲经的那些状况。一九七七年我第一次到香港讲经。那时候法缘非常殊胜。我在香港住四个月。讲《楞严经》。当时的那些老听众。一半都不在了。有年岁老的。也有年轻的。四十、五十就过世。很多。我认识的出家人。也有一半都不在了。给我很深的感慨。「人命无常。国土危脆」。这些都是说的事实真相。提醒我们高度的警觉。真正修行人、真正聪明有智慧的人。抓住今天。今天要认真努力。明天靠不住。明天我还活不活在这个世间难说。一口气不来就是隔世了。

  印光大师教人。他老人家自己也是这样示现。要把「死」字贴在额头上。想到什么?随时我可以死。会死。所以他老人家的佛堂里面。就挂了一个「死」字。警惕自己。死到临头了。你还想什么?这个时候才知道念佛的可贵。所以心里头只有一句「阿弥陀佛」。求生净土。因为这个时候才知道。其它所有一切你都带不走。你死了之后什么都带不去。「万般将不去。唯有业随身」。所以人活在世间。决定不造恶业。这是佛菩萨给我们示现的。

  虽然修一切善。绝不把这些事情放在心上。修善是应该做的。断恶是应该做的。不值得向人炫耀。这是我的本分;老老实实的做。默默的去做。果报在往生极乐世界。永脱六道轮回。这是真正的成就。这一生没有空过。其它全都是假的。有缘劝劝别人。帮助别人觉悟。帮助别人放下。帮助别人求生净土。这就是经里头常常说的「无量功德」。无量功德也不放在心上。放在心上心就不清净了。「无量功德」是别人赞叹的。何必放在心上?

  心一定要清净。清净一定要离欲。离欲先要知道欲之害。我们过去生中。生生世世曾经学过佛。这佛在经上都讲得很明白。特别是我们修净土。念佛的同修。《无量寿经》上佛讲。阿阇王子当年听释迦牟尼佛讲《无量寿经》。非常欢喜。也发愿希望将来作佛跟阿弥陀佛一样。但是这一生念佛往生的这个愿还没有能生起来。佛说。他们过去生中曾经供养四百亿佛。你去想想那个善根福德因缘多么深厚。那再想想我们现前跟他比一比怎么样?我们现在发愿要求生净土。我们的善根福德因缘比他厚。他没有发这个心。我们发了这个心。由此可知。过去生中我们供养诸佛如来不只四百亿。为什么今天还落到这个样子?我们错在什么地方?错在被「欲」害了。堕落在欲海里头。无力自拔。我们被这个害了。这一生当中我们把这个字看清楚。晓得它是我的冤家对头。它来障碍我成就。欲不离怎么行?不断怎么行?

  离欲、断欲都要从心理上。事上我断了。我离开了。心里头没有断。不能往生。诸位要晓得。真正产生障碍是心里头的念头。不是事。不是事。事为什么要离?怕事引起你的心。你贪欲之心。所以佛教初学。事上要离。心里头要断。你往生极乐世界。你自己就有把握。一丝毫疑惑都没有。要舍得干干净净。现在一般人怕。「我要是舍干净之后。我明天怎么活。我日子怎么过」?其实这些话。佛讲得很清楚。但是没有人相信。我们对释迦牟尼佛讲的话。经典上的话。有一些可以信。有一些不能信。所以我们不能成就。不能全部相信;应当完全相信。你说明天怎么活。明天还没有到。你想它干什么?多余的。

  这个事情实在讲不要等佛说。我们连因果的道理都没搞通。所以不如袁了凡居士。袁了凡居士相信命运。所以他什么都不想。他明天也不想。为什么?他知道「一饮一啄。莫非前定」。命里有的它明天就来了。命里没有的它就不会来。他懂因果道理。他就不想明天。所以他定了。他跟云

佛教讲经mp3下载

谷禅师在禅堂坐了三天三夜。不起一个妄念。他不是功夫。他是相信因果报应得的定。我们连因果都不相信。那有什么法子?果然相信。我们能够把钱财统统施舍掉。明天自然有。根本就不操心。你命里头有的。你就决定丢不掉;你丢掉了。明天自然就来了。命里头没有的。用什么方法去求。也求不来的。所以印祖提倡《了凡四训》。有大道理在。这是比佛法讲的理论浅显太多了。我们真正能通达、能明了。就敢舍、欢喜舍。无条件的舍。放下了。然后你才知道得到的果报不可思议。果报现前。也没有一丝毫留恋。也不会把它放在心上。永远保持清净心。这就对了。

  末后三个字『悉治净』。重要是「净」。人。心清净。身就清净;身心清净。我们外面周边环境就清净。我们为什么不看报纸、不看电视?因为报纸、电视非常不清净。你要接触它。把我们的清净心扰乱了。不接

讲经文佛教刘素云老师

触的好!不接触。每天天下太平。没事情。我住的是太平盛世。你们天天看报纸、看电视。心里慌慌张张。你们住的是乱世。我住的是净世。清净国土。所以那些东西没有必要知道。我有一些消息从哪里来的?同修们看报纸看到来告诉我。所以我知道一点。远离。那些都是属于「欲海无涯」。我们远离它。我们不需要知道。我们需要清净心。

  净土宗的修学。特别注重「净」。净宗。净宗修什么?净宗就是修清净心。我们皈依三宝。佛法僧三宝。佛法僧三宝是觉正净。佛是「觉」。法是「正」。僧是「净」。觉正净三门我们偏重在净。诸位要晓得。一门得到了。那两门决定同时具足。所以禅宗、性宗是从觉门入的。他们偏重在觉;教下。像天台、贤首、法相唯识。他们偏重在正。正知正见;我们净土宗偏重在净。清净心。一句弥陀念到底。把我们所有一些妄想分别执着统统念掉。恢复到清净心。清净心就是觉心。清净心就是正心。一门得到。三门具足。三个同时修很困难、很不容易。一门容易。一门深入。真正契入境界。门门都得到。古德常说「一经通一切经通」。就这个道理。所以你要晓得从一门深入。入到什么境界?入到明心见性。大彻大悟。你没有学的那些东西。一接触就通了。不要去研究。不要去学习。一接触就通了。什么是明心见性?说实在话就是清净心。清净心现前。清净心生智慧。染污的心生烦恼。这个道理我们多想想。自然就明白了。就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了。

  所以「欲」是我们的大患。欲之根要晓得。那个根就是自私自利。因为有自私自利。所以才有是非人我。所以才有贪瞋痴慢。所以才有七情五欲。麻烦在这里。我们真的把这个事情搞清楚、搞明白。从根本上下手。我们舍。舍自私自利。再不为我这个身着想。让这个身去享福享受。那造无量无边罪业。世间人不懂。为身造业。不说别的。单讲饮食。食众生肉。贪图美味。为谁?为舌头!所以说「三寸不烂之舌」。所有味道是舌根的享受。到喉咙下面就没有了。就不懂得味道了。为了舌的享受。这一生杀害多少众生。造多少罪业;为它?不值得。眼见色。这眼的享受。耳闻声是耳的享受。我们迷失了自己。以为这个身是自己。要照顾它的享受。要满足它的享受。造的是一身的罪业。造一辈子罪业。你说冤不冤枉?将来变畜生、堕饿鬼、堕地狱。要受许许多多的苦难。都是为了这六根。实在是太冤枉了。

  这个身是假的。决不是真的。晚上睡着了。人家把你抬走都不知道。哪是你的?所以一定要懂得。身不是我。身是我所有的。就像衣服一样。衣服不是我。这衣服是我所有的。我们要把身体看作衣服一样。我们要好好的管着它。让它替我服务。不能我一切都满足它。一切听它的。那就完了。佛菩萨给我们示现。关键就在此地。佛菩萨绝对不为身服务。让身为自己服务。这就对了。假如我们一切都为这个身服务。就是经上讲的「颠倒妄想」。我们颠倒到底颠倒在哪里?宾主颠倒了。哪是主?六根根性是主。根性就是本性。本性是主。本性就是真心。这是主。身应当是为本性来服务。像诸佛菩萨示现一样。决不能叫真心去伺候六根。佛经里有个比喻。把六根比作六个佣人。自己是主人。六个佣人要伺候主人的。现在颠倒了。主人要伺候六个佣人。这叫颠倒。所以物质生活。就是六根的受用。佛教给我们随缘。这就是它为我用。

  佛在饮食是托钵。托钵人家给什么吃什么。没有选择的。这就随缘。而且托钵只能托七家。不可以超过七家。七家托不到。那回去好好的去念佛。今天没有福报。没有人供养。还是用真诚清净心去念一天佛。去修福。明天再出来托。不能说七家托不到。还可以继续到别家去托。不可以。你继续托。你增长贪心。所以你去托。托到这一家。这一家的供养已经够你吃的。你就不要托第二家。决定不增长贪瞋痴慢。无论是物质生活、精神生活。要知足。知足常乐;知足。心是清净的。儒家也讲「知止而后有定」。知止。止就是知足。人一定要知足。不能不知足。

  帮助别人也要随缘。不能够勉强。决定不能够强迫别人;强迫别人。给别人压力。你就有罪过了。今天佛门里面。确确实实有一些不如法的事情。违背了佛陀的教诲。那是什么?向信徒强迫化缘。每个月一定要供养多少。就好像向政府纳税一样。这个给人压力。这是错误的。释迦牟尼佛绝不做这个事情。诸大菩萨、阿罗汉示现在这个世间不做这个事情。不会给众生丝毫压力。不会的。你要捐献做功德。完全是你自愿的、自动的。绝对不会劝你。绝对不会暗示你。连暗示你都错了。这叫正法。伸手问人要钱。再好的事情不可以做。为什么?它有弊病。它有副作用。这是一个很不好的例子。不可以开。要懂这个道理。虽然是好事。应当做。这个人有能力。不可以。我们只能讲经说法给他听。他觉悟了。他自动去做。这很好;他要不肯做。不能有丝毫勉强。这是佛法。

  佛在世。比丘去托钵。七家没有托到。他要饿一天。他为什么不到第八家、第九家去托?为什么不找大富贵有钱人家去托?人家可以供养的。不找人家的麻烦。不增加别人的压力。自己要把贪心放下。换句话说。一切时、一切处。一切境缘当中。境是物质环境。缘是人事环境。必须要保持自己的清净心。这就对了。清净心是真心。不能把自己的真心变成妄心。那就错了。真心永远是随顺自然。决定没有丝毫勉强。我们一生能常常这样保持。将来的去处光明、殊胜。就是不求往生净土。果报也在天上。比人间就殊胜太多了。所以细细想想这得失。悬殊太大了。我们用妄心搞的是三途。六道里头决定是三途成分多。我们保持自

佛教净宗法师讲经

己的清净。清净无为。我们将来去处一定是欲界天、色界天。多殊胜!用这种心态去念佛。肯定往生。心清净。

  往生极乐世界最重要的条件。「心净则佛土净」。他那地方叫净土。我们的心净。跟阿弥陀佛的净土相应。决定就去了。我们要不要希求。在佛像面前去祷告。天天磕头作揖。求阿弥陀佛来接引?不需要。因为你心清净。跟阿弥陀佛的清净。他就有感应。他就会来了。如果我们恳切去求他。这个求的心不清净。反而求不到。所以用什么求?清净心求。佛菩萨决定现前。

  中国古时候读书人。虽然他没有接触到佛教。他不知道佛教修行的方法。他也不晓得有一个极乐世界。但是他相信有天神。他相信有鬼神。他相信善恶必定有报应。所以一生能够断恶修善。临命终时也预知时至。也能够坐着、站着走。我们晓得他那是生天。古书里面记载。临终的时候也有天乐盈空。天神来接引。由此可知。他的心行得到天人的尊敬。天人不尊敬怎么会来迎接你?就像我们想到有个宾客到新加坡。这个人我们很尊敬他。虽不认识。听说他什么时候来。我们一定要到机场去看看他、去迎接他。就这么个道理。绝对不是平常供奉他、供养他、伺候他、巴结他。不是!如果我们心行不善。每天供养天神。天天给他磕头、礼拜、祷告、巴结。死的时候他未必来接你。唯有自己的德行。让他感到佩服你。他自然就来。

  同样道理。我们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。亦如是。我们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要让阿弥陀佛肯定。要让西方极乐世界诸上善人佩服。他自然来接引你。自然有许许多多大众。跟着佛一起来接引你。道理在此地。这个道理不深。人同此心。心同此理。我们一定要做出来。过去错了不怕。从今天改过自新。一生都做错了。临命终时悔过。改过自新。佛菩萨还是佩服你。你还是了不起。你毕竟回头了。回头是岸。所以我们回头要早。愈早愈好。

  要知道「欲海」之可怕。这个东西对于自己。无论是世法、佛法。有害而无利。初学。决定不能叫它增长。欲哪个没有?没有欲。就不会到六道来了。到六道里面来投胎。欲界。你一定有欲。你没有欲不会到欲界来。所以儒家讲「欲不可纵。傲不可长」。知道这些烦恼是与生俱来的。你要能把它控制住。先控制。然后慢慢的把它减弱。最后到它已经不起作用。不会影响我们。这就完全控制住了。完全控制住。在我们净宗法门里面讲「功夫得力」。这个控制不住。讲什么功夫。全是假的。全不是真的。真正的功夫就是你能不能够控制欲。能不能够断欲。这是真功夫。要知道。这是不善的根源。

  从根本上来讲。确实就是在自私自利。这个念头要放弃。念念为众生。为一切众生离苦得乐。念念想着这个。念念为正法久住。为什么?只有正法能帮助众生破迷开悟。众生苦从哪里来?从迷来的。乐从哪里来的?乐从悟来的。正法久住帮助一切迷惑众生觉悟。觉悟之后才真正离苦得乐。所以正法久住比什么都重要。正法在哪里?是不是在经典里头?不是的;是不是在这些佛菩萨塑像里头?也不是的。那都是形式;正法在我们心里头。我们心里头没有正法。正法就没有了。由此可知。「正法久住」这个意义。就是我们要奉行正法。经典。每一部经最后四个字:「信受奉行」。我们一生不离这四个字。就是正法久住。一定要懂。一定要认真努力去学习。

  清凉大师在末后说。「约天说」。约天就是就我们的境界来讲。「四句皆是定用」。定用。换句话说。都是清净心的起用。下面说「以住此解脱。能见佛体用因果故」。清凉大师的话说得好。如何住在这个境界里头?这个「解脱」就是普德净光主夜神。他的名号「普德净光」。住此解脱就是住普德净光;普是平等。不平等就不普;以平等心处事待人接物。普德。德是什么?效法佛菩萨的行持。离欲。经文上讲「离欲生正念」。一切境缘当中知道修清净心。保持清净心。增长清净心。

  末后这一句是讲效果。『离垢端严照十方』。「垢」是污染。离一切污染。自自然然就端庄庄严。遍照十方。「照十方」就是为十方一切众生做榜样。为十方一切众生做模范。就这个意思。所以我们起心动念常常想到。生活上点点滴滴。能不能给众生做榜样。学佛就在这里学。功夫就在这里培养。绝对不是说。人看不见。我们就可以放逸一点、可以随便一点。不可以。人看不见。鬼神看得见。「举头三尺有神明」。诸佛菩萨看得见。你瞒谁?欺瞒的心错了。妄心。自欺欺人。怎么能成就自己的德行?所以人能够做到不自欺、不欺人。那就是点点滴滴都要谨慎、都要如理如法。遍照十方。这一首偈我们就讲到此地。

原文出处:http://www.xuefo.com/jk/nr/0/1582.html

以上是关于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华严经- - 二零零一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四百零二的介绍,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。

本文标题: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华严经- - 二零零一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四百零二;本文链接:http://www.fzby666.com/jings/8464.html。

佛祖

  • 功德无量--- 扫码方法


    一、电脑端:使用微信扫码;


    二、手机端:1、长按图片;2、保存二维码图片;3、打开微信,扫一扫--相册

佛像、佛珠--京东商城宝贝推荐

猜你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