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在佛学知识网,分享佛学常识、佛教新闻、佛教故事、佛学经书等知识,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。
佛像、佛珠
佛像
佛珠

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华严经- - 二零零零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三百八十二

  • 佛教讲经-自在佛学知识网
  • 2022-11-21 01:53
  • 自在佛学知识网

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华严经- - 二零零零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三百八十二 ,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,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华严经- - 二零零零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三百八十二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,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。

原文标题: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华严经- - 二零零零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三百八十二

/* Generator: eWebEditor */p.MsoNormal, li.MsoNormal, div.MsoNormal {margin:0cm;margin-bottom:.0001pt;font-size:12.0pt;font-family:宋体;}p {margin-right:0cm;margin-left:0cm;font-size:12.0pt;font-family:宋体;}div.Section1 {page:Section1;}

大方广佛华严经  (第三八二卷)  2000/12/28  新加坡净宗学会  档名:12-17-0382

  请看「世主妙严品」。主昼神长行。第九句:

  【善根光照主昼神。得普生喜足功德力解脱门。】

  清凉大师批注为我们开示的是:「众生暗于多欲。故沉沦长夜。以法开晓。喜足为先。喜足智俱是功德力。能令离苦得安乐故。」这个解释把法门的义趣都给我们说出来。我们应该怎样学习?确实六道众生的大患是患在多欲。所谓是欲海难填。众生的欲望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。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。由于这一个错误观念。害我们生生世世无量劫来堕落在六道三途。苦不堪言。受这么多的苦难。究竟是什么原因?不知道。如果不是佛菩萨这些大圣人为我们指点出来。我们永远都想不到。总认为多欲是应当的。看到别人都这么做。一味的盲从。盲从就是佛法讲的愚痴。清凉大师这里讲的「暗」。不了解事实真相。

  欲望决定不是真实的。是一个妄想。这个妄想对我们是决定有害处。没有一丝毫的好处。世尊出现在这个世间。为我们示现。头一条就是示现把欲望全部放下。世间人所争的名闻利养。他名闻利养都能得到。而且很容易得到。他出生在帝王家。他要不出家。他继承王位。我们中国古人所讲的。「贵为天子。富有四海」。众人希求的大欲望他都得到。他给我们表演。得到了。完全把它舍掉;舍得。所得到的一切统统都舍掉。这告诉我们什么?这些东西决定不是好东西。你得到要不肯舍。很容易造业。这个业不是普通人造的业。普通人造业。因为他没有这么大的福报、没有这么大的权势。他造的业不广、造的业不大。很有限。如果身为帝王。造的业就大。造的业就重。一个自私自利的念头。制定一个政策。就会害全国的百姓。譬如自己要贪图财富。给人民的税收加重一点。这个罪多重。害了全国的人民。他要行善也容易。你们读《了凡四训》。袁了凡当个县长。他看到农民田赋太重。田租太重。他把它减轻一点。全县的农民都受福。都得到利益。所以具有权势。他造福也容易。造业也容易。但是在这种地位上的人。往往积功累德的少。造作罪业的多。为什么会多?就是他的欲望没有止境。原因在此地。

  东西方的社会。我们从以往的历史。认真冷静去观察。我们晓得东方社会优于西方。西方的崛起强大。也不过是最近两、三百年。是走向工业革命之后。走向机械化的生产。他们强起来了。在这个以前。他们都不如中国。中国的文化。实实在在说。无论在哪个时代。国家的领导人。如果真正遵守古圣先贤的教诲。他这个国不会灭亡。永远不衰的。这个朝代到将亡。末代的皇帝把祖宗的教诲统统丢得一乾二净。暗于多欲。所以他那个朝代就灭亡。有德行的人则取而代之。你们看看中国历史朝代的转移是不是这个现象?一个朝代建立之后。能够传十几代、二十几代。能够传几百年。不是容易事情。绝对不是靠武力。不是靠权谋。是靠德行。祖宗修善积德。所谓是有一百世的福报一定有一百世的子孙受之。有十世的福报一定有十世的子孙受之。这一定的道理。这个价值观。在过去古老的中国。由于几千年的教诲。在中国人心里面是根深蒂固。而在最近这一百多年当中。由于西方文化的冲击。许多年轻人对于自己固有文化丧失信心。也是一味迷惑于西洋文化。今天西方文化已经发展到相当的高峰。可以说发展到最高峰了。带给社会、带给人民是什么?在生活上确实是有一些便利。可是你再仔细想想。所付出的代价是多少?两下要比较。实实在在是得不偿失。我们冷静细心思惟就明白了。

  西方文明不断在发展。发展到最后是这个世界同归于尽。东方文化如果发展。是长治久安。效果不一样。西方人的思想。实在讲就是清凉这一句话:「暗于多欲」。永远填不满的欲望。居然高唱「贪婪是社会进步的动力」;换句话说。社会为什么会有进步?科技为什么发展?贪、瞋、痴。如果人没有贪瞋痴。社会就不会有进步了。他们这种思想、这种说法作法。跟圣贤之道一百八十度的相违背。现在我们逐渐觉悟到。西方人自己现在也开始觉悟。为什么?几乎已经看见世界末日。这是恐惧了。

  今天社会问题怎么解决?想了许许多多方法。都是从事上解决。事上解决不了的。举一个最明显的例子:环保。现在的环保意识。可以说是每一个国家地区都普及。而且都非常重视。因为我们受环境的污染。已经达到非常严重的程度。这个问题能不能解决得了?我在讲经的时候说过几次。解决不了。怎么解决不了?这个方法是治标不治本。所以没有办法解决。要真正想解决。要从根本上下手。根本是什么?是贪瞋痴。息灭贪瞋痴。环保的问题自然就解决了。

  贪瞋痴是有情众生心理的污染。这个病重。外面的境界。佛法说得好。「依报随着正报转」。心清净身就清净。身心清净我们环境就清净。这才是个治本的办法。不在身心清净上下手。单单从外面物质上想方法。是没有办法达到目标的。现在许多科学家、有志之士。天天在担心、在忧虑。环境污染一天一天在扩大。扩大到没有办法收拾。现在许许多多家畜得的这些传染病。这都是人类生存在地球上。生活所不能够缺少的。牛、羊肉。外国人主食。鸡肉。现在常常听到。这些家畜的瘟疫在蔓延。海水被污染了。海里面的鱼也波及。这是你所吃的这些东西。都带着有严重的病菌。我们吃素的人怎么办?吃素的人也不例外。这些病菌污染了大地。污染了水源。所以说植物也变成带菌。人还怎么能活得下去?前几天拜火教的主席跟我谈到。非常可能将来水污染。这个麻烦就大了。地球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?

  在南半球南极这一方面。现在大家都知道。臭氧层被破坏了。地球外围的大气。臭氧层是保护地球非常重要的因素。把阳光里面的紫外线阻碍住。如果臭氧层被破坏。阳光紫外线直接照在人身上。人容易得皮肤癌。所以在澳洲这个地区。现在学生都要穿长袖子的衣服、戴帽子。我看到他们帽子后面好像有一条围巾一样。连到帽子上面。像中国的风帽一样。冬天戴的风帽一样。怕太阳晒。这种破坏全是人为的。地球的自然生态是被我们的贪心、贪瞋痴破坏了。

  下面讲「沉沦长夜」。这个话讲得很可悲。我们有几个人觉悟?这个「长夜」是六道轮回

黑龙江省汉传佛教讲经稿

。你不能够出离六道。真的像《地藏经》上所说的。决定是在三恶道的时间长。三善道的时间短。我们自己静下来。平心静气去反省、去想想。就知道了。我们这一生非常幸运得人身。得人身之后。我们这一生从出生到现在。这几十年当中干些什么事情?不要用别的标准。就用最简单的「十善业道」为标准。自己跟自己考核一下。我们从早到晚起心动念、待人接物。与十恶相应的多还是与十善相应的多?自己就知道了。如果与十恶相应的多。死了之后不是又到三恶道去?那就是地藏菩萨讲。「好不容易把你度到人道。怎么打个转你又回来了!」真的就是这样的事情。愚痴到了极处。还自以为聪明。我们如果没有接触到佛法。我们就胡涂一辈子。永远不能出离。总算是过去生中修积了一点善根。这一生得人身。还能够遇到佛法。遇到佛法最重要是要觉悟、要回头、要断欲。我们才有出头的希望。

  佛祖给我们做了榜样。做了一个好样子。他何以能成佛作祖?他对这个世间没有欲望。在这个世间真正做到「于人无争。于世无求」。无争无求。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的?到这个世间来是给众生做个好样子。帮助众生觉悟。帮助众生回头。这个人我们就称他作「再来人」。他是来落实大慈大悲的。他不是为自己。他是为众生而来的。我们对于这种人敬仰。对这种人尊敬、效法。我们要向他学习。佛菩萨、古圣先贤为我们讲经说法。教导我们目的是让我们觉悟。他们对我们能够做得到的就是开示。我们自己要有能力悟入。「开示悟入」这四个字。前面两个是老师的。后面两个是学生的。如果我们不悟。不能够契入。那也是枉然。一定要觉悟!

  觉悟就是看破。契入就是放下。放下就契入。放下什么?放下欲望。欲望的根是我执。这是我们常常勉励同学。根是自私自利。什么时候我们把自私自利舍掉。学佛就会一帆风顺。能解、能行、能证。自私自利的念头不能放下。信、解、行、证都是障碍。我们对于圣教没有办法相信。不能理解。不会修行。当然更不能证果。什么原因?自私自利。要知道无量劫来。我们学佛绝对不是这一生。过去生中多生多劫都曾经遇到过佛法。善根深厚。为什么不能成就?自私自利没放下。坚固的执着。所以虽然生生世世听闻经法。也喜欢修行。始终不能离开六道。始终不能够离开三途。不能够离开六道。就决定会堕三途。那想想有什么值得骄傲的?

  明白这个道理了。肯不肯干?佛是苦口婆心。一切经论当中不知道说了多少遍。劝导我们「受持读诵。为人演说」。这个话真是苦口婆心。劝我们要接受、要保持、要依教奉行。这是自利。「为人演说」。这是利他。为人「演」。演是做给别人看。表演给别人看;「说」是为他解释。释迦牟尼佛自己做榜样给我们看。他八相成道是「演」。四十九年讲经说法是「说」。为人演说。说的跟做的是一致的。我们相信了。

  在这一段经文里面。菩萨修的这个法门。着重在「喜足」。『普生喜足』。这两个字是契机。如何真正。「喜」是欢喜。「足」是满足。这两个字很不容易做到。怎么作法?佛在经上常常教导我们。四摄、六度就能做到喜足。经论上常讲「常生欢喜心」。如果不是法喜充满。欢喜心怎么生得起来?要想法喜充满。你不能够契入佛法。哪来的法喜?这个契入是证入。行。依教修行;行要入境界。你才得法喜。可见得这个字有相当的深度。尤其「喜」后面加个「足」。最低限度也是地上菩萨才能称「足」。严格的说来。这个喜足是什么地位

中国杭州佛教讲经交流会

?等觉菩萨的地位。才可以称为喜足。十地菩萨是相似的喜足。等觉才是圆满的喜足。由此可知。这一位「善根光照主昼神」是如来的化身。不是普通人。普通人怎么可能有喜足?这是我们要知道的。我们做学生的人。最重要的要知道见贤思齐。看到佛菩萨他也是凡夫修成的。我们看到他。自己一定要发心。「我要跟他一样。我要向他学习。要学得跟他一模一样」。要发这样的心。这个心要勇猛。我们这一生就会成就。

  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祇劫。佛讲这个话用意很深。最重要的意思是勉励我们要有恒心、要有长远心修学。意思在此地。真正成佛。我们今天读的是《华严》。《华严经》的教义一生成就。不是三大阿僧祇劫。不是无量劫。我们在末后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不就知道了吗?善财童子是一生圆满成就。善财何以能够一生圆满成就?没有别的。「受持读诵。为人演说」。精进不懈。天天把自己的境界向上提升。他参访吉祥云比丘。他是初住菩萨;参访海云比丘。他提升了。二住菩萨;参访妙住比丘。他又提升了。是三住菩萨;到末后参访普贤菩萨。圆满成佛。

  不断把自己境界向上提升。他能做得到。我们为什么做不到?这个地方我们要细细去想。他能舍。我们今天麻烦在我们不肯舍。我们在修学的过程当中什么都要。加重自己的包袱。加重自己的负担。你就没有法子了。他们是决定不肯给自己添一点压力。不断在舍。不断在放下。到最后放下一无所有。圆满成佛。把执着放下。把分别放下。把妄想放下。他们是这个修法的。他们闻法目的是在开悟。决定没有一丝毫的染污。这个高明。染污是什么?妄想分别执着。他每参访一位善知识。最后一段经文。「恋德礼辞」。恋德是今天所讲的知恩报恩。礼是恭敬。辞是什么意思?辞是心地清净。一丝不挂。那个叫「辞」。永远保持自己的真诚清净平等觉。

  我们今天学法最大的一个困难。学了就成了法执。放不下。当然这在初学是必须经过的一个过程。每一个人都不能避免。经历这个过程。但是什么时候你真正觉悟。放下了。放下之后。领会到自性。如果我们今天学《华严》。把《华严》当作宝贝。不肯放下。我们就死在《华严》教下。这个经本是释迦牟尼佛的。你就被经所转。这不是佛的意思。楞严会上讲。「若能转境。则同如来」。《坛经》里面法达禅师念《法华经》十年。跟六祖讲。六祖给他开示。他觉悟之后。他说了几句话说得很好。过去十年他被《法华》转。现在觉悟了。回过头来转《法华》。过去十年学的是释迦牟尼佛的《法华经》。现在一悟是自性《法华经》。不是释迦牟尼佛的。是自性的。这是成就。这样才真正能得到「喜足」。

  我们今天的修学。最低限度我们对于佛法执着。在现前这个阶段可以。对世法一定要彻底放下。才能把你境界向上提升一层。如果对世法里头名闻利养、五欲六尘。你要是放不下的话。佛法是一分一毫你都入不进去。就像我们上楼一样。你要不放下第一层。你怎么能到第二层?你不放下第二层。你怎么能到第三层?这是八楼。七楼都放下了。你才能到八楼。你要是贪恋。舍不得离开。你就不会进步。这个浅显的道理容易懂。要细心去体会。不舍不能入境界。不舍不能得喜足。我们看到有不少同学。出家同学也不例外。学得很辛苦。依旧是很多烦恼、很多的忧虑牵挂。这个错了。

  出家。佛说得好。「家」。佛在经上讲有四种:田宅之家、烦恼之家、三界之家、生死之家。你是出了哪个家?我们仔细去观察。哪一个家都没出。田宅之家。你家里田宅那个家出了。到了寺庙里头还要争田宅。没出!这四种家一种家都没出。庙愈盖愈大。徒众愈来愈多。自己愈感觉得这是荣耀。怎么能出得去?这也属于田宅之家。没出。我们再看看古时候那些道场。我去得少。但是我看过不少山志。看过古人记载。道场虽然大。住持所住的地方并不大。方丈。这说明一个什么意思?说明他真的出了家。他真的舍了。没有留恋。没有执着。没有分别。道场的建立不是为自己。是为众生。是教化众生的场所。就像学校一样。学生多了。不能不扩充校舍。不能不多建讲堂。是这个意思。决定不是为自己。自己的生活。还是那么样的简单。还是那么样的朴素。这是正确的。古圣先贤所做出这些典型、做出这些模范。我们有没有能体会到?

  圣人说得好。名位称之为宝器。不是可以争的。必须有大德才能够居其位。我们想想为什么?责任太大。使命很重。我们举一个很浅显的例子。这个地方有个道场。譬如居士林。居士林这个林长。他要让我做。我都不敢做。我害怕。为什么?这个道场是教化一方众生的。我不作林长没责任。我很逍遥、很自在。我做了林长我有责任。教不好我将来堕落。教好了固然有功。教不好就有罪。不像我们作教员。教员教得好功不大。教不好罪也很小。我们明白这个道理。所以他给我。我赶快跑了。如果要是这一个地区、这个城市。好像讲佛教总会那个会长。那比这个地位更高了。这一个地区。新加坡是城市国家。这个地区的。主管整个佛教的。佛法在这里不能教化。做不好。他就有过;教好了。那是他无量功德。你要真正懂得这个道理。名位怎么敢争?上古古书里记载。有一个许由。人家请他作皇帝。消息传到那里。他跑到深山里面躲起来。不出来。为什么原因?惟恐自己做错事情。对不起天下人。这些都是佛菩萨示现。告诉我们

讲经说法 佛教网经

名位不可以争。决定要让与有大德大能之人。我们拥护他。我们协助他。这样做才对。尤其是佛法。佛法是无争之法。争就有了过失。争的心就不清净。念念一定要为社会、为众生。现在人所说的做出牺牲奉献。为社会造福。为众生造福。

  今天为社会造福的中心。是帮助社会安定。帮助世界和平。为众生。帮助众生得到幸福美满的生活。这头一步;更进一步。帮助众生觉悟。这个一定要从教学上下手。从教育下手。长远以来。宗教教学已经被社会大众误认为是迷信。佛教也不例外。这个误会已经很深了。如何能把这个误会化解。这是一个难题。这个难题我们必须要做。这个误会要不能化解。众生得不到利益。首先要从我们自己本身做起。我们有正确的认知。不仅仅是佛教。是社会教育。我在讲经常常跟大家提示。释迦牟尼佛不是神。也不是仙人。释迦牟尼佛是人。他是个什么样的人?他当年在世。在这个社会上是什么样的身分?我们要清楚、要明了。用现代的话来说。他是一个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的义务工作者。这是他的正确身分。如果我们尊重一点说。他是一个多元文化社会教育家。这是尊重他。实际上他的表现。他是个义务工作者。非常尽忠职守。忠于他的教学事业。怎么说是多元文化?他不分国家、不分种族、不分宗教。有教无类。不管什么人去向他请教。他都真诚慈悲的教导、平等的教导。热心的帮助一切众生。不疲不厌。他给我们做出这个示范。我们应当要学习。学佛就是学释迦牟尼佛这个样子。要学得像。

  世尊当年在世。我们在经上看到。每天教学。讲经就是上课。给学生、给听众上课。每天八个小时。四十九年不间断。经上讲的「二时讲经」。古印度把昼夜分做六时。昼三时、夜三时。我们现在时间单位。昼夜是二十四小时。所以称为小时。印度的一个时是我们现在的四小时。二时是八小时。这是个模范的老师。全世界人如果要制定世界的老师。教师节。我们想释迦牟尼佛一定做第一个代表。孔老夫子也没有能做到一天八个小时教学。这些地方我们要多想想。决定不能够疏忽。不要以为这是小事。所以我们学了经教。帮助别人决定不能够辞辛苦。说太辛苦、太累。这个不可以。

  这一次河南开封史居士到这边来看我。告诉我。他最近在国内讲《无量寿经》。一天讲十个小时。这超过释迦牟尼佛。他已经把这部经讲了十遍。难得。我勉励他。希望他在十年当中。把《无量寿经》讲一百遍。他会开悟。然后以这个基础。再回头去涉猎一切大小乘经典。很容易就贯通。十年在一部经上用功。这是定。定就能开慧。是用讲经这个方法来修定。八万

佛教讲经儒家讲经

四千法门。方法不一样。门径不一样。都是修禅定。定能开慧。真正得定。定起用就是智慧。自性般若智慧现前。

  学佛成就不难。难

佛教 讲经

在恒心毅力。难在这个地方。看看其它的法门。又生了欢喜心。又动了念头。都想学学。都想涉猎涉猎。把自己一门深入打断了。这是自古以来许许多多学人失败的第一个因素。我们现在人讲好奇。不肯听老师的教诲。对于老师的教训阳奉阴违。难!太难!古人老实。所以成就的人多;现在的人不老实。成就的人少。现在学生瞒着老师。儿女瞒着父母。总不肯说实话。不肯认真好好的修学。所以不能成就。古人从小受过这个教育。你们看看现在《弟子规》里头所说的。从小他就学。他就懂。一生奉行。他不违背父母。他不违背师长。依教奉行。他得利益。道理在此地。我们这一代的人很可怜。从小没有人教。生在这个战乱的时期。父母没有教。老师没有教。那你怎么会?你当然不会。所以这是情有可原。但是非常可悲。端在自己觉悟。

  我往年在台中跟李炳南老居士。你们大家都听说过。他给我三个条件。我拜他作老师。头一个条件。只可以听他一个人的。除他之外。任何法师、居士、大德讲经。一律不准听。只听他一个人讲。第二个条件。看文字、看书。不管看世间书或者看佛经。没有得到他的同意。决定不可以看。像这样的教学。要找这样听话的学生。再找不到了。我们真听、真接受。第三个条件。我从前跟章嘉大师学了三年。他说:那个不算。从头学起。三个条件。有期限。期限五年。五年当中一定要遵守。我们才能学到一点东西。很有效。我跟他三个月。我自己就感觉得有成就。心清净了。妄念少了。为什么?很多东西不能看、不能听。这个真叫一门深入。当时我们听老师开出这个条件。心里还有疑惑。这个老师真是贡高我慢、目中无人。好像狂妄自大。可是毕竟对老师有恭敬心。接受。接受。那就真干。依教奉行。真正听从老师。老师才真的教导你;你不听。那就一点办法都没有。

  往后我在国外到处弘经。感觉得自己力量孤单薄弱。每一次回到台中。我去看老师。我都向老师请求。希望老师多培养几个学生。我们在海外能有助手。这个话我前后大概总说了十几次。到最后他告诉我:「你替我找学生。」从此以后再不敢说了。我知道这个学生找不到;要找个百分之百听话的学生。真的找不到。所以我就不敢再讲了。不是他不教。找不到听话的学生。这就难了。所以能不能成就?古人的话说得有道理。「不听老人言。吃亏在眼前」。我们同学很多。为什么我能成就。那些不能成就?那些人阳奉阴违。在老师面前什么都听。离开老师他搞他自己的。成败关键在此地。不听老人言。吃亏在眼前。现在后悔来不及了。

  我们自己一定要知道。我们亲近一个善知识。善知识对我有没有什么希求?一无所求。我那个时候生活非常艰难。对老师一丝毫的供养都没有。自己的生活都成问题。哪有能力供养老师?老师不收供养。而且特别来教你。凭什么?凭肯学。我常讲好学。老师只看到这个学生好学、肯学。他就真教。老师对我一无所求。我们要知道这个恩德。所以我今天有一点成就。念念不忘老师恩德。因为跟老师那个时候。对老师没有一丝毫、一分一文的供养。我跟章嘉大师。还在他家里吃了不少顿的饭。我没有供养他。他还要招待我。上课上到十二点吃饭的时候。他留我吃饭。知恩报恩。用什么方法报?传老师的道。使老师的道学不至于他走了就断绝。这是真正报恩者。一个真正善知识。一生当中唯一的愿望。就是有人能传他的道。这是他最大的愿望。可是这样的人。古德所讲「可遇不可求」。你找。到哪里去找?偶尔有缘遇到了。遇到要珍惜。这个缘不容易。百千万劫难遭遇。真的。

  我们今天遇到《华严经》的缘。更是不容易。这部经我不愿意讲。为什么?太长。我欢喜讲《无量寿经》。彭际清居士说得好。《无量寿经》即是中本《华严》。我喜欢讲《弥陀经要解》。要随我的意思。我一生只讲这两部经。我不会讲《华严》。而《华严》是许多法师、大德、居士启请。一再要求。希望我讲一遍。留一套完整的录像带。目的在哪里?提供后学做参考。我点头。我同意。才开这个法门。所以缘分相当不容易。韩馆长希望。这是往生之前。也提出这个请求。希望我讲一部完整的《华严经》。我答应她。这样的大经。讲的人愈来愈少。这是事实。我还有这么一点绵薄的力量。尽一点心意。提供给大家做参考。

  清凉底下有两句话:「喜足智俱」。喜足不能没有智慧。如果喜足里头没有智慧在里面。是属于福德。三界里面有漏的福报。如果这里面有智慧在里面。智是什么?「观法如化。三昧常寂」。要有这个东西在里面。这个喜足是功德。福德能离三途苦。不堕三途。享人天福报。功德能离三界。能离十法界。得究竟的安乐。这才是真正的大圆满。离苦得安乐。离苦得乐的快捷方式是净宗法门。所以《华严》到末后。普贤菩萨「十大愿王。导归极乐」。这是离苦得乐的究竟。我们要懂得。才晓得念佛法门的殊胜。《华严》最后到极乐世界。这才真正大圆满;如果不生极乐世界。《华严》就不能圆满。这样我们才真正体会到。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度化一切众生。第一法门就是念佛求生净土。我们从这个地方认知的。

  我讲《华严》。我过去讲过十几年。我才归心净土。我跟李炳南老居士。我跟他是学教。不是修净土法门。他劝我学净土。我虽然不反对。没有死心塌地皈依净土。真正皈依净土是讲《华严》。讲到最后的时候。豁然体悟到。文殊、普贤都求生净土。尤其是经里头所说的。「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」;十地。「始」是初地。「终」是等觉、十一地。所以我就晓得。华藏世界从初地菩萨到等觉菩萨。没有一个不是修念佛法门。这样我才知道这个法门无比殊胜。才回过头来看净土经典。所以。净土真的是难信之法。今天看到你们年轻人。一接触就相信。我是由衷的佩服。我搞了多少年。才相信这个法门。前面至少二十年。我没有认真去学这个法门。当年如果接受李老师的劝导。在他那个时候、那个会上。我就专攻净土。我现在就不是这个样子。那境界至少要提升很多倍。所以这个法门难信之法。但是难信易修。我能相信这个法门。是从《法华》、《华严》、《楞严》里面得到的。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。

原文出处:http://www.xuefo.com/jk/nr/0/1562.html

以上是关于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华严经- - 二零零零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三百八十二的介绍,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。

本文标题: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华严经- - 二零零零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三百八十二;本文链接:http://www.fzby666.com/jings/8415.html。

佛祖

  • 功德无量--- 扫码方法


    一、电脑端:使用微信扫码;


    二、手机端:1、长按图片;2、保存二维码图片;3、打开微信,扫一扫--相册

佛像、佛珠--京东商城宝贝推荐

猜你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