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在佛学知识网,分享佛学常识、佛教新闻、佛教故事、佛学经书等知识,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。
佛像、佛珠
佛像
佛珠

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华严经- - 二零零零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二百六十六

  • 佛教讲经-自在佛学知识网
  • 2022-11-20 03:52
  • 自在佛学知识网

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华严经- - 二零零零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二百六十六 ,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,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华严经- - 二零零零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二百六十六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,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。

原文标题: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华严经- - 二零零零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二百六十六

/* Generator: eWebEditor */p.MsoNormal, li.MsoNormal, div.MsoNormal {margin:0cm;margin-bottom:.0001pt;font-size:12.0pt;font-family:宋体;}p {margin-right:0cm;margin-left:0cm;font-size:12.0pt;font-family:宋体;}div.Section1 {page:Section1;}

大方广佛华严经  (第二六六卷)  2000/2/21  新加坡净宗学会  档名:12-17-0266

  请看「世主妙严品」。得法赞佛。八部四王众。鸠盘茶王长行。第八句:

  【勇健臂鸠盘茶王。得普放光明灭如山重障解脱门。】

  清凉给我们提示得很简单。他提示的是「身智光明。遣除二障」。这八个字。菩萨的名号含义就很深。这在前面曾经介绍过。这个地方再提一提。『勇健臂』。如果没有勇健。就很难克服我们的障碍。有不少同修看到我们趋向于多元文化。也有人有些疑惑。说这个事情能做得成功吗?每一个宗教。每一个族群。它们有不同的文化。如何能够融合、能够和睦相处?是不是真的能做到?我的答复很肯定。决定可以做到。什么原因?有个理在。理决定是相同的。理甚深。理落实在境界里面。也就是落实在我们现实社会里面。就是我们这些年来。在佛法里归纳了一个中心:真诚、清净、平等、正觉、慈悲。无论是什么样的国土。不同的族群。不同的宗教信仰。不同的文化。不同的生活方式。这十个字都是被接受、被欢迎。我们就知道它是可以融合的。如果我们用虚伪的心、用染污的心、用不平的心。那当然不行。决定不能够融合;只要真诚、清净、平等、慈悲就行。

  真实的道理。《华严经》所说的。十法界依正庄严。「唯心所现。唯识所变」。心起作用。落实在实际上。就是真诚、清净、平等、觉;识变。落实在生活上。就是看破、放下、自在、随缘。所以哪有行不通的?特别是我们面临二十一世纪。二十一世纪决定是多元一体的理念。才能够行得通。多元一体的教学。就是「大方广佛华严」。往年方东美先生。在台湾大学、在辅仁大学博士班开「华严哲学」。他跟学生授课就是讲《华严经》。他对于这一部书赞叹备至。他说这是全世界最好的哲学概论。这里面有真实的智慧、圆满的理论、周密详细的方法。告诉我们怎样去做;尤其难得的末后还带表演。让善财五十三位善知识做出来给我们看。

邯郸佛教讲经 药师经

这样编写的教科书是古今中外所没有的。他说得非常之好。

  我们今天展开经卷。针对于现前的社会。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来临。它所讲的就是我们现实的社会。我们今天社会。国家与国家之间有矛盾。族群与族群之间有怀疑。宗教与宗教之间有误会。这就是『如山重障』。不只是清凉大师。清凉大师不是生在这个时代。是生在隋唐那个时代。那个时代没有这些障碍。社会上这些障碍并不显著。我们今天遇到的「如山重障」。比清凉大师那个时候格外的明显。外面的障。内里面的障。当然是经上所说的烦恼障跟所知障。这是内里面的障碍。但是必须内里面的障碍消除。外面的障碍你就有办法了。内里面的障碍要不能够消除。外面的障碍你就一筹莫展。你应付不了外面的环境。所以要应付外面。先要解决我们里面的。

  要用什么方法来解决?内外都一样。要『普放光明』。这四个字非常重要。「普」是普遍。这里面含有真诚、清净、平等的意思。如果没有真诚、没有清净、没有平等。就不能叫「普」;你虽然有智慧。智慧里头有缺陷。决定不圆满。真诚心。这里头没有界限。才有真诚;如果有界限。就不诚。《坛经》上能大师所说「本来无一物」。那就是真诚。有一物就不诚。清朝末年。曾国藩读书笔记里面给诚下了一个定义。其实中国读书人。没有不受佛法的影响;换句话说。没有不读佛经的。不论你是不是佛教徒。信不信佛。佛经总是普遍会读诵的。他对诚的定义是「一念不生是谓诚」。这个说得好;换句话说。有念就不诚。无念才是诚。由此可知。起心动念。诚就没有了。诚是真心。起心动念是妄心。不是真心。谁用真心?在大乘佛法里面。佛告诉我们。法身大士用真心。《华严经》上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。他们真的是「普放光明」。没有私心。真诚心显露了。

  法身大士为什么还有四十一个位次?虽然全都是用真心。真心用得圆满不圆满有差别。为什么用得不圆满?这里面还掺杂着无明在里头。虽用真心并不圆满。无明是什么?我们平常讲的妄想。这个妄想是极其微细的妄念。我们自己没有法子觉察到。所以我们修行、修定。感觉到心很清净了。是不是真的没有妄想?还是有。微细妄想自己觉察不出来。这个东西很难断。明显的妄心是分别、执着。这是最明显的、最粗的。佛法讲的二障主要就是说这两种:分别是所知障。执着是烦恼障。如果说是妄想分别执着统统具足。这人在六道。唯识所变就变六道的境界。

  假如我们把执着断掉了。对于世出世间法一切不执着了。他还有妄想分别。六道就没有了。可见得六道是从执着来的。放下执着。六道就没有了。你就超越三界。这个时候唯识所变就变四圣法界:声闻、缘觉、菩萨、佛。他还是凡夫。为什么?他还是用妄心。不过他的妄心用得正。这个「正」是与真心相应。接近真心。六道凡夫用妄心用得不正。与真心完全相违背。道理在此地。如果分别也放下了。「放下」是智慧。就是此地讲的「普放光明」。世出世间法一切都不分别了。不分别。给诸位说。你的平等性证得了;不执着。你的清净心证得了。这个时候十法界没有了。唯心所现。现什么境界?现一真法界。在《华严》里面就是现华藏世界。经题里面讲的「佛华严」。现这个境界;在往生经里面讲是现极乐世界。可见得如果不能普放光明。我们见思烦恼这两种重障消灭不掉。

  学佛。同修们一定要记住。佛法决定要开智慧。不开智慧不能解决问题。一定要开智慧。智慧。佛告诉我们。是一切众生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。不是从外面来的。佛有多么大的智慧。我们每个人的智慧跟佛平等。这个要懂!为什么佛的智慧现前。我们的智慧好像不见了。没有了?佛跟我们讲这么多经法。讲得头头是道。这是普放光明。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。世尊灭度之后。弟子们结集成为经典。流传到中国是少分。不是多分传到中国。少分传到中国。传到中国来的这些典籍。把它翻成中国文。也不是传来的经典全部都翻。没有。还是翻一部分。这部分经过祖师大德的审核。符合中国社会。符合中国人需要。这才翻过来。我们今天看到《大藏经》。觉得已经非常丰富了。那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少分。你才看看「普放光明」伟大。自性里面的智慧流露出来的。

  我们的智慧为什么透不出来?二障。这是「如山重障」。「如山」是比喻。这个「山」是须弥山。不是普通的山。严重的障碍把我们的智慧障碍住了。你说可怜不可怜?佛眼睛看我们大众都是佛。佛知道我们的智慧德相。德是能力。相是相好。像经上常讲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。大乘经上所说的「佛有无量相。相有无量好」。我们每个人都一样。我们的智慧、能力、相好。都被这两种障碍给障住了。你说麻烦不麻烦!佛教导我们没有别的。除二障而已矣!只要这两种障碍除掉。问题解决了。智慧开了。智慧开了。是你自己本具的智慧。不是从外面学得来的。所以学佛。诸位一定要记住。除障而已。

  功夫在哪里?功夫就在除障。除障用什么方法除?放下。你不肯放下怎么办?你放下一分。给诸位说。你就透一分智慧。譬如你们诸位看到我们现在讲堂这个灯。这个地方三盏灯。我们看到灯上蒙了一层纸。这纸就是障。它透出来的光就弱。纸要拿掉。那光就更亮了。这一层纸。如果再加一层。光就更弱一点;再加一层。又弱一点;加个十层、二十层。光就透不出来了。你把它去掉一层。那个光就透一分出来。就像这个道理一样。我们的妄想分别执着。千千万万层都不止。所以一定要放下。你能放下一点。你的智能就透出一些;你放得比别人多。你的智慧就比别人大;你不肯放下。你就永远不能开智慧。所以我们讲的。这是老师教导我们看破、放下。看破就是普放光明。看破是慧。慧从哪里来的?从放下来的。放下帮助你开智慧。智慧又帮助你放下。这两重功夫相辅相成。所以我们一定要肯做。肯在放下上用功夫。放不下也得要放下。

  世尊当年在世一生的教学。我们学教的人懂得。佛教学的中心是什么?「般若」。四十九年讲《般若》二十二年。差不多用一半的时间。《般若》教什么?《般若》就是教人看破、放下。现在在中文经典里面。也是《般若》的部头最大。《华严》诸位看到八十卷。这很了不起了。分量这么多。比《般若》差远了。《般若》六百卷。可是

台湾佛教大师讲经

我们总结《般若经》里面。世尊教导我们什么?我《大般若经》浏览了一遍。我的总结是六个字:「无所有。不可得」。我的总结是这六个字。世出世间一切诸法。无所有、不可得。试问问你要不要放下?自然就放下了。世间人所追求、所羡慕的名闻利养、五欲六尘。那是什么东西?《金刚经》上说得好。「梦幻泡影」。事真的是无所有。「凡所有相。皆是虚妄」。确确实实不可得。无所有。你认为它有。你看错了;不可得。你一定要想得。你想错了。

  了解世出世间事实真相。彻底放下。圆满菩提你就证得了;换句话说。自性本具的智慧现前了。你的能力也现前了。德相也现前了。能力是什么?大乘经上常讲的随类化身。应机说法。这是能力。相好。《楞严经》上讲「随众生心。应所知量」。应以佛身得度就现佛身。应以声闻身得度就现声闻身。应以长者、居士身得度。就现长者、居士身。那是相好。再跟诸位说。应以畜生身得度。佛菩萨现畜生身;应以饿鬼身得度。佛菩萨就现饿鬼身。你们看到放焰口。焰口台的对面用纸扎的一个鬼王。焦

佛教讲经闽南语

面大士。那是什么人?观世音菩萨。观世音菩萨在鬼道里。应以鬼身度众生。他就现鬼身。诸佛菩萨没有一定的身相。随类化身;没有一定的法可说。随机说法。凡是东西要定了。定是死的。「死水不藏龙」。你们想想这个话的意思。佛法是活的。活活泼泼的。它不是死的。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。

  刚才台北杨老师打个电话来。她现在在那里整理《弟子规》。把《弟子规》做成白话的讲解。好事情!她告诉我。现在在台湾《弟子规》有好几种不同的版本。到底哪一个版本正确。她没有办法确定。我就告诉她。佛法不是定法。古人写的这些东西是当时那一个时代社会背景。我们要依据他的精神、原理原则。至于文字条目我们要斟酌。要适合现代人的生活环境。这个东西才有用处;

佛教观音菩萨讲经堂

如果墨守成规。那是死路一条。走不通的。所以我告诉她。妳可以几个本子合起来看。哪个本子里面写的东西适合于现代生活环境。妳就采取它。哪几句不适合可以把它删掉;现代环境所必须的。但是原来本子没有的。妳可以给它增加上去。我提示她。国家的宪法过几年还要修订一次。为什么要修订?时代不一样。佛法教学亦复如是。原本依旧有保持。保存那个时代。今天是这个时代的。我们要做怎样的修订。这个叫佛法。这个叫「普放光明」。不是说一个字不能变更。

  在佛教经典里面。经典一个字不能变更。原始的依据。每一个朝代有注疏、有讲解。那就是原来经典的现代化。经典的本土化。适合于我们现在所需要的。原文、原理原则没有变。讲法、思惟的方法。我们落实在生活上的作法。每一个朝代不一样。每一个地区不一样。我们要懂这个道理。我们今天来讲解、研究、探讨这一部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。我们所说的跟清凉大师批注的原理原则绝不相违背。可是说法、思路、落实、作法跟他不一样。我们学了才管用。才能真正得到佛法殊胜功德利益。如果照着他那个一成不变。这一边我们也给你。他这里「身智放光」。给你讲十种身、十种智。给你讲见思烦恼、尘沙烦恼。没讲错。把一些参考书搬来。《佛学大辞典》翻来给你讲。讲了有什么用?没用处!不能落实在生活上。讲得没错。所以佛经在今天。为什么很多法师、大德讲法。不受大众欢迎。听众寥寥无几?病就病在此地。走到死胡同里头去了。不知道佛法是活活泼泼的。

  古德里面所讲的见惑、思惑。现在用这种名词大家听不懂。按照古人的解释。古来注疏的解释。佛学辞典的解释。愈讲人家愈听不懂。这有什么作用?所以我们想想他究竟讲的什么意思。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达。大家一听就懂了。见惑。错误的见解。这大家好懂;思惑。错误的思想;换句话说。你看错了。你想错了。这大家好懂。然后再问。哪里看错了。怎么想错了。再一条一条来分析。纠正他错误的看法、错误的想法。佛法教学我们就真得利益了。

  所以智慧一定要开。开智慧才晓得通权达变。佛跟我们讲的只是原理原则。祖师大德所说的。那都是权变。时代不一样。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意识形态。有每一个时代的生活方式。佛法为什么要讲求契机。你要懂得「契机」这两个字的意思。契理是佛讲的原理原则。这个要遵守。不变的;但是契机。这里头就有权变。通权达变。你懂得这个道理。你看古人的注疏。你就会有心得。会有领悟、体会之处。看唐朝人的注疏。就懂得唐朝那个时代状况。祖师为什么这么解释。一定是针对那个时代见思烦恼的通病。宋朝讲法。我们再去跟唐朝比一比。又有许多不同。宋朝人对于社会、对于自然环境一些想法看法。跟唐朝人又有不同之处。所以祖师大德讲经必须要另一种方式。这一部经朝朝代代留下来许多批注。我们从这里头去观察。这才能开智慧。决不能照他那个一字一句去讲。那就坏了。那就叫我们现代人回去作唐朝人、作宋朝人。那怎么能行得通?这就是古人所讲「死在教下」。这是错误的。

  经典帮助我们开智慧。古来祖师大德的注疏。也是帮助我们开悟。真正悟入了。那你现在就有现在的讲法。我们还是一脉相承。没有离开。就像一棵千年的古树一样。年年发新枝。年年有新叶、新花、新果。我们今天在树梢。树的顶端。没有离开这棵大树。根是经典。每一层的树枝。那就是每一个朝代讲解的方法。所谓是推陈出新。我们从旧的基础上领悟出来新的东西。才能解决现代的问题。才能帮助现代人转恶为善、转迷为悟。这个目标就达到了。我们知道这桩事情重要。那你不断烦恼怎么行?

  这一句表面上看是「普放光明」重要。实际上是「灭障」重要。障不除决定不能成就。真实智慧。真实慈悲。就是要帮助世人除障、开慧;不但是自己。可是你要晓得。帮助别人是真正成就自己;完全说成就自己。不帮助别人。你的进展非常缓慢;你能帮助别人。那你的进步就非常快速。我们看看今天社会的障是什么?自私自利。贪瞋痴慢。比过去严重得太多太多。我们如何除障?要依靠佛陀的教诲。我们自己没有智慧。看不出自己的过失。为什么天天读经?读经的用意在哪里?绝对不是读给佛菩萨听的。读经是检点自己。我们自己对于宇宙人生的看法想法、起心动念。跟佛的教诲相应不相应。读经真正的目的在此地。每天读经。每天对照。相应的我们要保持。不相应的要改正。这是真正读经。不是说经念了之后。念给佛菩萨听。我今天功课都做完了。自己一天到晚还是胡思乱想。贪瞋痴慢不但没有放下。还与日俱增。这就是全都搞错了。

  「净业三福」。大家都晓得。不管是哪个宗派。无论是显教密教、宗门教下。这是真实基本的修学条件。三条十一句。念念都不能忘。我们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佛法。从这个地方来转变。做一个转变。十一句字字句句都是无量义。从初发心到如来地。可以说这十一句是佛法的总纲领。千经万论都是这十一句的展开、细说而已。让我们起心动念、所作所为不离这一个准则。这是真正修行。是真实的菩萨道。这十一句里面有「读诵大乘」。后来祖师大德依这一句。给我们制定朝暮课诵。朝暮课诵就是我们修行的准则。我们断恶修善、转迷为悟的标准。

  因各人根性不相同。生活方式不一样。必须选择自己容易修学的。你就会容易成就。选择的法门不契机。就是不适合自己的根性。不适合自己的生活环境。你修学就困难。成就就不容易。所以佛法在中国。宗派很多。道场很多。每一家家风不相同。道理在此地。他的家风一定适合于这个道场周边环境信众。适合于他们。他们修学这个法门。依据这些典籍容易成就。「法门平等。无有高下」。这个道理要懂。绝不可以因为我们修学产生贡高我慢。自赞毁他。那就又错了。

  不但是佛法里面所有的法门是平等的。再跟诸位说。佛法跟世间所有一切法也是平等的。这《华严经》最明显。「情与无情。同圆种智」。如果不平等。怎么能同圆种智?我们从这个教诲、从这个原则就能够体会到。佛教跟其它所有一切宗教是平等的。佛经跟所有一切宗教经典是贯通的。你现在通不了。通不了是因为你没智慧。你智慧没开。智慧开了就贯通。智慧为什么不开?情执没放下。今天所谓是感情的包袱;妄想分别执着没放下。放下就圆融。放下就通了。你们昨天看到的《十善业道经》。我们看到一个本子。前面有一篇雍正皇帝的上谕。代替序文。你看看雍正皇帝对于儒、释、道三教的见解。他那个见解正确。引伸那就是世界上各种不同的族群、不同的文化、不同的宗教。都能贯通。理是一个。迹象上有差别。原理是一个。哪有不通的道理?

  《华严》给我们做了证明。虚空法界不同的族群。我们现在读的是杂神众。前面我们读过菩萨众、声闻众、诸天众。这是杂神众。这就是代表不同的族类、不同的形色(他们身体不一样)、不同的文化、不同的思想、不同的信仰。在《华严经》变成一家人。大家都生活在华藏世界这个社会里。彼此都能互相尊重。互助合作。我们在《华严经》。没有听说哪个族群跟哪个族群打仗。没有。从头到尾没看到。没有看到吵架的。没有看到打仗的。什么原因?障碍去掉了。一切通达无阻。可是各个族群并没有破坏。这就是佛家所讲的「佛法在世间。不坏世间法」。天众还是天的环境。神众还是神的环境。没有破坏;「佛法在世间。不离世间法」。这样才展现出多采多姿、杂华庄严、美不胜收的华藏社会。用今天的术语就是多元文化。多采多姿的社会。展现不同的才艺。让我们欣赏不尽。这在《华严》上看到的。所以《华严》是多元文化最好的、最完美的教材。

  今天我们读这一句。主要的课题是如何灭除我们自己的烦恼重障。佛的方法也是指导我们一个原则:因戒生定。因定开慧。这个原则是过去十方一切诸佛如来、诸大菩萨、声闻缘觉所修的一条道路。非常值得我们做参考。所以我们要不持戒就不行。持戒是什么意思?持戒是教我们放下。在家戒里面第一条是杀生。教我们放下杀生。学诸佛菩萨不杀生。出家戒里面第一条是不淫欲。佛教我们从内心里面把淫欲的念头断掉;不但在事。要在心上。念头都没有。你这个戒才成就。所以戒律是教我们放下。实在讲是放下烦恼。杀盗淫妄这些念头是烦恼的根。这些东西从哪里起来的?从贪瞋痴慢起来的。戒律是教导我们放下。我们不知道从哪里放起。从这儿下手。五戒是根本戒。大小乘戒律。你一展开戒本。前面五条都一样的。从这个地方下手。我们要救自己。要帮助这个世间苦难众生。度过这个空前的劫难。我们要不肯真干。给社会大众做个样子。我们劝别人做。人家怎么肯做?

  现在社会上人所追求的。无非是五欲六尘的享受。深深的迷在这个幻境之中。这不是真实的。迷在这里面。回不了头来。我们展开经卷。佛来劝告他。他不会相信。佛所讲的极乐世界太遥远了。不要说可望不可及。望都没有望到。他哪里相信?五欲六尘的享受就在眼前。他现前得到的。他如何能放弃?所以真正修行人、真正觉悟人。要做出样子给他看。真正放下。这个好!让他从这里面去体会。他能够很明显的看出来、很明显的体察到。他才相信。他才肯做。我们自己要做出一个非常明显的好榜样。这就是为别人;为别人。自己得真实利益。为自己可做可不做。生佛国土、堕阿鼻地狱是自己的事情。与别人不相干。

  可是我们今天要真正想到「孝养父母。奉事师长」。那就为别人做的。佛在经上讲得很明白。「一切男子是我父。一切女人是我母。一切众生皆善知识」。这是三福里面孝亲尊师真正的义趣。不是只对我们自己生身父母。不是的。不是只对教导我们的老师一个人。佛的意思是教我们对一切众生。这样去做那就是大幅度的提升了自己。我们不敢有一个恶念。有一个恶念对不起父母、对不起师长;不敢有一个错误的行为。时时刻刻会检点自己。小心谨慎。这个人的德行成就了。障碍分分除。智慧分分长。深重的业障才能够消除。灭就是消除。只要障碍消除。智慧不必求。自然就透露了。古人所谓「但除烦恼。莫觅菩提」。不要再去找菩提。菩提自然现前;「但尽凡情。别无胜解」。都是说这个道理。我们要不肯真干。不肯真干原因在哪里?认识不清。我们是非常想开智慧。智慧偏偏开不了。原因在哪里?就是不肯放下烦恼习气。就是不肯遵守戒律。戒律是什么?戒律是佛菩萨生活规范。佛菩萨生活自自然然就是那个样子。我们照这个模样来学习就行。对我们的修学就有很大的帮助。

  「普放光明」。我们再问光明是什么?大家晓得是智慧。智慧是什么?智慧是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通达明了。我再问通达明了又是什么?能不能举一个事实给我们看?真正通达明了之后。表现在事相上是大慈大悲。佛家讲「慈悲为本。方便为门」。慈跟悲都是现在人讲的爱心。为什么佛家不讲爱。讲慈悲?慈悲是智慧的、理性的。世间人讲爱是感情的、是迷惑的。差别在此地。佛家讲的爱是充满智慧之爱。不是感情冲动。所以称慈悲。「大」是什么?大就是此地「普放光明」的意思。大是没有分别、没有执着。就大了;有分别、有执着。不大了。我们要懂这个意思。现在我们一般学佛的人。看到他是佛教徒对他特别好。他不是佛教徒就要隔一层。这不是「大」。大的意思没有了。所以大。在佛法里面讲。清净平等才是大。诸佛菩萨看到众生。愈是有苦难愈是多照顾他。不论他信不信。大家也常常听到佛门常说。「佛氏门中。不舍一人

山西省佛教讲经

」。这是大慈大悲。不论你信不信。

  我这次在澳洲过年。我们请到了一些老人院的老人。他们原定是请五十个人。结果来了八十多人。全是外国人。几乎全部都是基督徒。我跟他们讲话。我说上帝爱世人。上帝爱你们。但是你知道吗?更爱我。上帝爱我比你们要加一倍。他们听得莫名其妙。你们是上帝的儿女。我们不是。我们是世人。上帝爱我们一定比爱他自己儿女还要加倍。他才称上帝;如果上帝爱子女。对我们不爱。他有私心。他有私心他就不值得人敬佩。他爱护他的儿女。不是他的儿女加倍爱护。所以你懂得吗?上帝爱我。超过你们。他们听了就笑起来。也肯定、赞同我这个说法。这是真的!我们在抗战期间当中。流亡的学生都住在学校。学校是家庭。我们的老师真的像父母一样。我们的老师也有子女。那时有些救济物资来了。我们的老师一定先分给同学。同学们统统分到之后。还有多的他的儿女才有分。如果分得不够的话。他儿女绝对分不到。所以老师对我们的爱护超过他的子女。上帝一定比我老师还高。哪里会有私心?所以你要懂得。上帝爱我们超过你们。人同此心。心同此理。

  佛法落实表现在事相上是慈悲、是方便。方便是善巧方便。那就是普贤菩萨所讲的。「恒顺众生。随喜功德」。这个道理我们讲得多了。恒顺众生。这里头也有个原则。十大愿王都给我们指示。从现相上来讲「礼敬诸佛」。从真实功德上来讲「称赞如来」。这是教我们恒顺、随喜的标准。我们要懂得这个。那你运用就灵活了。境、缘。境是物质生活环境。缘是你周边所遇到的一些人。如果不善。要不要随顺?要随顺。随顺要掌握着原则。我在随顺当中要感化他们。可以随顺你的错误。但是我决定会把你的错误慢慢纠正过来。这不能着急。要有耐心。要有智慧。这是菩萨教化众生。如果环境看样子不好。掉头就去。你没有慈悲心。愈是苦难地方。愈是有错误的地方。愈要帮助他。全心全力帮助。到实在帮助不了。自己知道自己德行、学问都不够。再去好好的参学。离开这个地方好好的参学。那对的。如果说连帮助他的心都没有。那你的慈悲心不够;要尽心尽力去帮助他。绝不能够舍弃。这个不可以的。这不是菩萨道。

  帮助别人。还是从自身做起。我们现在讲经教学。我们有个总题目:「学为人师。行为世范」。师是什么?表率。范是模范。都是要做一个好样子给别人看。从什么地方做起?从你看出他错误的地方做起。你仔细观察他哪些地方不对。那我们反其道而行。这就是帮助他纠正;不必说。日久天长慢慢他自己发现。他觉悟了。他回头了。你这个教学就成功。教化众生的技巧无量无边。你要会运用。要运用得恰当。就能收很好的效果。诸佛菩萨都是从本身做起。其实诸佛菩萨里面许许多多都是再来人。他哪有障碍?他没有!没有障碍。为了度众生。示现有障碍。好像演戏一样。表演给众生看。让众生在这里面看到之后。豁然开悟。回头是岸。众生不孝父母。我们要表演孝顺父母。做给他看;众生不敬师长。我们要表现尊师重道。做给他看;众生把财看得很重。贪财。我们舍财。你不是这样教。你怎么个教法?众生好名好利。我们舍名舍利。他看到我们生活很自在。并没有说这些财物没有了。生活就过得艰苦。不是!生活还是过得很自在。过得更快乐。表演给人看。

  许哲居士的行谊。就很值得我们学佛同修取法。我在讲席里头说过她。她是佛家讲的「真富贵」。她什么都没有。富怎么说?虽然她什么都没有。她什么都不缺乏。不缺乏就是富。什么是贵?世间人讲的贵一定有地位。她没有头衔。她没有地位。普通的平民。她贵在什么地方?贵在受到社会大众的尊敬、赞叹。这是她的贵。如同释迦牟尼佛一样。释迦牟尼佛舍去世间的假富贵。世间国王大臣崇高的地位。金银财宝的财富。假富贵。他得到的是真富贵。他的物质生活三衣一钵。每天出去托钵。一天吃一餐。树下一宿。他过这个生活。这个生活他过得很自在、过得很快乐。这是他的富。知足常乐;他的贵。他没有地位。在我们中国人讲他是乞丐。可是受到当时社会大众的尊敬。受到后代千年万世人的尊敬。这真富贵。我们要懂这个道理。我们要求真富贵。要舍世间的假富贵。世间这种富贵。享受这个富贵。享受完了很少不堕落的。可是圣贤人所过的是真富贵。往后决定是超升的。决定不会堕落。这是我们要能够辨别的。

  所以放下。灭烦恼障、所知障。决定有利益。你能够灭烦恼障。你心得清净。在佛法里面讲你得定;你能够放下所知障。你就开智慧。我们今天两种同时都要下手。定慧等学。要懂这个修学方法。功夫要绵密不断。在近代。黄念祖老居士是我们一个好榜样。黄老居士持名念佛几乎不中断。他每天至少三万声佛号。多的时候会多到十万声。所以人家念佛能往生。一切时、一切处。工作放下了。他佛号就提起来。见客的时候。跟人见面。他手上念珠还在那里掐。我们知道他跟人谈话。他念佛也没中断。不念佛就会打妄想。麻烦在此地。用一句佛号把妄想打掉。我过去亲近章嘉大师三年。章嘉大师持咒。也是二六时中不间断。他见客跟人谈话。他的念珠没有断过。他口里是金刚持。你看他嘴唇在动。这是在修持上讲。是我们很好的典范。是我们的好样子。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要真正有把握成就。这些人对我们是大恩大德。给我们做出一个典范。教导我们怎样修学。我们今天看到「勇健臂鸠盘茶王」他所修的法门。我们总结起来就是看破、放下。放下、看破。才能够得定。才能够开慧。才能够排除菩提道上所有一切的障难。今天时间到了。我们就讲到此地。

原文出处:http://www.xuefo.com/jk/nr/0/1446.html

以上是关于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华严经- - 二零零零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二百六十六的介绍,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。

本文标题: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华严经- - 二零零零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二百六十六;本文链接:http://www.fzby666.com/jings/8272.html。

佛祖

  • 功德无量--- 扫码方法


    一、电脑端:使用微信扫码;


    二、手机端:1、长按图片;2、保存二维码图片;3、打开微信,扫一扫--相册

佛像、佛珠--京东商城宝贝推荐

猜你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