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在佛学知识网,分享佛学常识、佛教新闻、佛教故事、佛学经书等知识,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。
佛像、佛珠
佛像
佛珠

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华严经- - 二零零零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二百五十一

  • 佛教讲经-自在佛学知识网
  • 2022-11-20 02:16
  • 自在佛学知识网

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华严经- - 二零零零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二百五十一 ,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,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华严经- - 二零零零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二百五十一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,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。

原文标题: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华严经- - 二零零零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二百五十一

/* Generator: eWebEditor */p.MsoNormal, li.MsoNormal, div.MsoNormal {margin:0cm;margin-bottom:.0001pt;font-size:12.0pt;font-family:宋体;}p {margin-right:0cm;margin-left:0cm;font-size:12.0pt;font-family:宋体;}div.Section1 {page:Section1;}

大方广佛华严经  (第二五一卷)  2000/1/4  新加坡净宗学会  档名:12-17-0251

  请看「世主妙严品」。得法赞佛。八部四王众。干闼婆王偈颂。第二首:

  【如来一一毛孔中。功德大海皆充满。一切世间咸利乐。此树光王所能见。】

  树光干闼婆王他所修学的法门。是「普见一切功德庄严解脱门」。在前面曾经跟诸位介绍过。他是能够帮助一切众生。见佛一切功德庄严。偈颂里面我们看到。佛一毛孔的利益都是无量无边的。这个境界通常大家称它作华严境界。什么是华严境界?清凉大师给我们介绍。叫无障碍的境界。「理事无碍。事事无碍」。如果不入这个境界。这句话很不容易理解。

  诸佛菩萨教化一切众生。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。他的原则是依二谛。依俗谛。也就是依我们的常识。我们很容易懂得。很容易理解。譬如说佛讲杀生、偷盗、邪淫这是恶。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这是善。我们一听就懂得。这是随顺俗谛。随顺凡夫的知见。可是要是他自己亲证的境界。他说出来。我们就不懂了。这叫随顺真谛。所以佛对于初学的人来说。俗谛说得多。真谛说得少。佛要是对法身大士讲经说法。那《华严经》的对象。四十一位法身菩萨。不但他们超越六道。他们实际上已经超越十法界。对他们讲真谛说得多。俗谛说得少。这一首偈是随顺真谛说的。如来果地上的境界。

  『如来一一毛孔中』。这个经文我们要留意。他没有说诸佛。他用「如来」。他不用诸佛。这在经典里面习惯上讲。称佛是从事相上说的。称如来多半是从法性上说的。事相上有分别、有障碍。这是我们凡夫的习见。我们习惯上的见解。说理论上、性体上没有形相的。我们也容易懂。容易接受。如果说事相上也没有障碍。也没有隔阂的话。我们就很难懂了;而实际上。理无碍。事当然无碍。障碍是怎么产生的?产生在误会。产生在没有把事实真相彻底搞清楚、搞明白。本经的「出现品」说。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。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」。这一句话是佛一语道破凡圣的差别。佛跟众生差别在哪里?就在此地。

  换句话说。诸佛如来没有妄想、没有执着。那个人就叫诸佛。就叫如来;你有妄想。你有执着。你就叫凡夫;凡夫跟诸佛如来差别就在此处。凡夫要放下妄想执着。这个凡夫就成佛了。多久成佛?立刻成佛。你什么时候放下。什么时候成佛。现前放下现前就成佛。成佛就这么简单。就这么容易!现在问题在哪里?问题是你自己不肯放下。你不愿意放下。那就没有法子了。这是诸佛菩萨都帮不上忙的。不能帮你放下。这个事情是自己的事情。佛对我们的帮助。只能把事实真相给我们说清楚、说明白。然后作佛、作菩萨、作众生是由你自己选择。可以说十法界的果报是自己选择的。不是别人安排的。

  经文里面讲如来。是从体性上说的。心性上说的。一毛孔中不一定是说毛孔。「一一毛孔」是比喻。比喻什么?比喻最小。我们人身体上哪个最小?汗毛最小。汗毛孔最小。汗毛端最小。所以常常用毛端、毛孔来比喻。比喻最小的。这一句话真正的意思是说。清净心里面。真如本性里面。再小的功德。小到不能再小了。『功德大海皆充满』。无量无边的功德都在其中。这个意思在此地。这是自性本具的功德。虚空法界不为大。一一毛孔不为小。世间人有大小的分别。有大小的执着。自性里头没有分别、没有执着。所以大小是一。大小不二。这个事实真相。我们几时才能搞清楚、搞明白?真的清楚明白。你就不是凡夫了。你就真的开悟了。转迷为悟。你就是佛。你就是菩萨。凡夫就是迷在这个事实真相里。不知道事实真相。所以在现相里面。分自分他。分大分小。分真分妄;全都没有!

  佛跟我们方便说。相上有。性上没有。这是方便说。对初学人说。要给你说真话。理上没有。事上也没有。

苍南佛教协会讲经

性上没有。相上也没有。那你就入如来境界。《华严经》上讲的不思议解脱境界。你就证得了。事上也没有。理上没有我们一般人能接受。说事上没有。我们一般人不能接受。为什么?世间人认为事上明明有。你不是我。我不是你。长不是短。短不是长。确实事上是有。佛给我们说。事上也没有。这个话就很难懂了。可是你如果多读《金刚般若》。参透《金刚般若》。你会同意佛的讲法。事上也没有。何以事上也没有?「凡所有相。皆是虚妄」。长是虚妄。短也是虚妄。虚妄跟虚妄就平等了。就没有了。真谛是虚妄。俗谛也是虚妄。真谛、俗谛也不存在。千万不要有个「真的存在」。没有!如果你要是执着真的一样都不存在。你又错了。你错在哪里?你又起了分别、又起了执着。你执着一切不存在。你分别一切不存在。错了。

  佛法真正教给我们。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着。你就见到宇宙人生的真相。《华严经》上所说的字字句句。你都明白了。都通达了。你都亲证得了。只要有一丝毫妄想分别执着没断。你就见不到。见不到。我们今天展开经卷。听佛这个说法。听别人讲的。我自己没见到。什么时候你能见到?什么时候你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。你就见到了。宗门所谓「明心见性。见性成佛」。我们今天的心不明。为什么不明?你有妄想就不明。妄想障碍你。你有分别你不明。你有执着你不明。这个东西障碍了。去掉障碍。心性本来是光明的。明是本具的。不是从外头得来的。马鸣菩萨告诉我们。「本觉本有」。本觉就是明心。本有;「不觉本无」。妄想是不觉。分别是不觉。执着是不觉。本来没有。本来没有的你现在都有了。所以本来有的。你就不能够发现。你就见不到了。必须把本来没有的放下。彻底放下妄想分别执着。本来有的你就见到了

佛教讲经金蝉子

。这见性了。所以在经文里头。不可以执着「如来一一毛孔中」。如来哪有毛孔?所以一一毛孔中是比喻。比喻最小。最小都具足虚空法界圆满功德。「功德大海皆充满」。

  『一切世间咸利乐』。这一句讲作用。自性功德如果不起用。这功德毫无意义。一定要起作用。起什么作用?利乐一切众生。经文里头的范围广大无际。「一切世间」。我们一般人在观念上达不到。今天世人心目当中的多元世界。这一切世间。这个一切世间的范围很小。没有超越地球。我们地球上所有不同的族类、不同的族群、不同的宗教。都能和睦相处。平等对待。这一切世间小。地球。佛经里面讲的一切空间。是尽虚空、遍法界。那我们这个地球就是一个毛孔。太小了。微不足道!何况讲的这个概念。我们还是模糊。还是搞不清楚。

  今天科学家给我们证明时空是多维次的。不是一个单纯的。光线往外面射。它也不是直线。它有曲度。这个都不可思议。这一些道理我们明白了。多维次的空间。科学家讲我们生活在三度空间。我们看到很多小动物。像蚂蚁、小爬虫。牠们生活空间是二度空间。在牠们概念当中只有长跟宽。没有高度的观念。我们人有高度的观念。第三度空间。在理论上讲。空间是无限度的。科学家证实确确实实至少有十一度空间的存在。高维次的能够知道低维次的。低维次的不知道高维次的。我们就借科学家的话来做比喻。十一度空间恰好像佛经上讲的十法界、一真法界。这是一切世间。

  一切世间所有众生。「利乐」之根源是自性。自性的功德。这个话的意义深。我们要想享受到真正的利乐。如果不是称性功德。你就达不到。那个利乐是假的。不是真的。真实的利乐必定称性。见性必须要断见思烦恼、尘沙烦恼、无明烦恼。我们想想今天我们的烦恼断不了。称性的利乐对我们来讲可望不可及。纵然有也是一句空话。太渺茫了。诸佛菩萨慈悲。如何来帮助我们?如果不能够帮助我们。就失去诸佛菩萨示现在世间的意义。所以他们对于觉悟的人、见性的人有帮助。对于没有见性的人也有帮助。一切世间包括六道、包括三途。在这个地方就要显示性德的相状。我们虽然没有见性。能够与性德接近一分也能得利益。怎么去接近?没有看到火。先感受到暖气。气氛感受到了。见到火是法身大士。感受到暖的气氛是十法界的众生。没有见性的众生。也得到自性功德的利乐。于是我们明了。佛菩萨的教诲。十法界大圣大贤的教诲。都是为这桩事。这首偈给我们说明白了。他们所说的。他们所表演的。都是自性功德的流露。

  我们这些年来。总结大乘经论上所说的称性功德。我们总结成二十个字。真诚是自性功德。处事待人接物只用一个真诚心。决定没有欺谎。别人欺骗我们。我们也不欺骗别人。别人用假心假意对待我们。我们以真心真意对待别人。这里头你就得利得乐。为什么?与性德相应。如来功德。清净心是性德。清净是决定不受污染。什么污染?自私自利是污染。贪瞋痴慢是污染。我们自己不受污染。也要有高度的智慧。帮助别人不受污染。从哪里帮助?缘上帮助。换句话说。我们不要叫众生。因我而有机会生起贪瞋痴慢、自私自利。这是要有智慧去防止的。所以古圣先贤教学。防微杜渐。这是教学上的重点教育。一切时、一切处都要留意。众生烦恼习气太重了。你要不晓得去防范。给他有很多机会去造恶业。这就是教学上的漏洞。教学上的缺陷。不但自己要好好修学。也要帮助别人。有意无意当中。都是利乐有情。都是依据称性的功德。

  清净心称性。平等心是自性。大乘经教佛常讲平等心是佛心。菩萨虽然大慈大悲。还没有做到百分之百的平等。做到百分之百的平等。这就成佛了。平等心里面决定没有分别;换句话说。有分别就不平等。不平等的相是贡高我慢。以为我比人强。别人不如我。这个不平等的相。凡夫有。佛没有。法身大士没有。心是平等的。你们在温馨晚会上看到。新加坡的纳丹总统。我看那个人心是平等的、是慈悲的。一点架子都没有。我说他是平民总统。任何一个人亲近他。他都欢喜。哪个人找他照一张相。他都从来没有拒绝过的。什么人手伸出来。他都跟他握手。我那天送他出去。排队在两旁边的许多人。伸出手跟他握手。他非常亲切。没有拒绝一个人;温厚。心清净、平等、和睦。我们见到了。平等心是自性功德。正觉心是自性功德。这在功德里头非常重要。这是智慧。智慧才能够真正利乐一切众生。你没有智慧。你自己做得很好。你没有办法防范别人造罪业。

  佛菩萨在这个世间。他有智慧。他才能观机。他才能用一切手段防止一切众生造罪业。谚语里面常说「财不可露白」。我们学佛的人心地真诚。人家问我多少钱?全部抖出来给人看。真诚!不欺骗别人。但是你要晓得。对方如果起了贪心。谋财害命。财被他抢去了。命被他害了;对我来讲没有关系。我没有生死;但是对他。他造了恶业。将来要受恶报。为了避免叫他不堕三恶道。我的财就不能露白。这是智慧。这叫方便。我不是欺骗他。我是避免他堕三恶道。避免他造恶业。这是一种手段。教化众生、利乐众生的手段。

  佛法在世间。过去李炳南老居士说。佛菩萨、学佛人的头脑像个什么?八面玲珑的水晶琉璃球。透明的。无论应付什么人都恰到好处。绝对对他有利益、有好处。不是呆板。不是四四方方木头头脑。转都转不动。那个不行。所以佛法自始至终不离智慧、正觉。真实智慧。但是真实智慧加诸于众生。众生迷

全国汉传佛教讲经交流会

惑。众生不知道。有许多众生觉得暂时好像对他很委屈。不方便。那是什么?那是他的智力达不到。如果完全随顺众生。众生造无量无边罪业。堕阿鼻地狱永劫不得翻身。这是诸佛菩萨决定不可以做的。

  由此可知。诸佛菩萨之所作所为。不是自利。纯是利他。这是佛菩萨跟众生不一样的地方。众生起心动念决定没有忘记自利。虽然利他。但是没有忘记自利。佛菩萨利他。其中决定没有自利。纯是利他。一丝毫自利的念头都没有。为什么?他已经破尽了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。可是世间人不以为然。世间人只要你有示现。他把你当作世间人。凡夫看诸佛菩萨都是凡夫。就是这么个道理。诸佛菩萨大慈大悲为一切众生服务。一切众生对他并不满意。还要责备他。还要为难他。还要障碍他。甚至于还要破坏他。乃至于杀害他。耶稣基督为一切众生服务。众生要把他杀掉。把他钉十字架。中国人所谓的「狗咬吕洞宾。不识好人心」。那有什么法子!可是这些大圣大贤。你杀他不要紧。他没有生死。他再换个身体又来了。绝对不会记恨。你讨厌我。你恨我。你害我。我算了。不来了。不帮助你们了。这是凡夫。这不是佛菩萨。佛菩萨你恨他、误会他、杀害他。他换个身体再来。永远是真诚慈悲的帮助你。帮助你觉悟。为什么?他的心目当中你也是一尊佛。你只是一时迷惑颠

中国最大的佛教讲经堂

倒而已。帮助你破迷开悟。这是他本分的责任。他应该要做的;我们世间人不了解。误会了。

  在十法界里面佛度有缘人。所有一切众生都有缘。没有一个没有缘。为什么?「唯心所现。唯识所变」。缘的根源根头就是心识。哪个众生与自己没有缘?统统有缘。可是在现相上说。缘有厚薄不一样。缘分深厚的这一生得度。缘分薄的那要到来生、到后世。这一生度不了。缘之厚薄真正的因素。是众生迷悟的厚薄。众生迷得浅缘就深厚。众生迷得深缘就薄。怎样帮助众生缘成熟?要不断的教导他。不断的去启发他。他逐渐逐渐省悟过来。所以要有耐心。要长时间。不是短时间能够成就的。这是《金刚经》上所谓「一切法得成于忍」。要有很大的耐心。尤其是非常顽固。成见很深的人。你要长时间很大的耐心去帮助他。他慢慢才能回头。

  如来「功德大海」。这个大海是比喻。比喻多。比喻深。比喻广。深广无际。没有边界。我们要问这功德在哪里?世出世间所有一切的善法都是自性功德。所有一切的恶法也是自性功德。这话怎么讲?所有一切善法是自性功德之觉悟。觉悟就是善法;所有一切恶法是迷惑自性功德。统统是自性功德。一个是觉用。一个是迷用。觉悟起作用是一切善法。迷惑起作用是一切恶法。所以佛经上才讲「善恶不二」。你知道不二的意思吗?自性功德是一不是二;一个是用对了。一个是用错了。譬如我们说恭喜你。过年新春的时候恭喜你。人家听得很舒服。如果家里老人死了也是恭喜你。同样一句话。用对了。用错了。产生效果不一样。从这个浅显的比喻。你就能够体会到全是自性功德。地狱里面的果报。又何尝不是自性功德?跟西方极乐世界有什么差别?差别就是一个用得正。一个是用错了。然后你就能体会到。功德确确实实无量无边。是真的不是假的。

  佛教导我们。教初学。迷失自性严重的人。教他转恶为善。这是对业障习气最深重的人。哪些人?像我们现在这些人。起心动念无不是恶。这个话说得是不是太过分了一点?这个话是《地藏经》上所说的。有没有过分?我们细细去思惟、去观察。不过分。为什么说他不过分?因为起心动念都为自己。这就是无不是罪。无不是恶。为什么?念念加强我执。增长我执。你说这怎么得了!我执是六道轮回的根本。是三途苦报第一个业因。我们现在人所谓是自私自利。自私自利是万恶之根源。我们起心动念都是自私自利。什么都是自己摆在第一。自己摆在前面。你说这怎么得了!诸佛菩萨不如是。诸佛菩萨样样退后。样样让别人。互相礼让。天下太平。彼此竞争社会动乱。这非常现实的道理。诸佛菩萨表现的是处处退让、谦让。绝对没有竞争这个名词。但是现在的社会提倡竞争。不讲谦让。藐视谦让。轻视谦让。所以这个世间灾难就没有法子避免。什么时候这个世间灾难消除?大家都尊重谦让。尊敬谦让。提倡谦让。藐视竞争。轻视竞争。天下太平。什么灾难都没有了。都是那个观念在一念之间。

  人与人为什么不能相处?过分执着自己的成见。我这个是对的。你们是错误的。一定要改过来照我做。这就行不通了。怎么才能解决问题?你们大家都是对的。我没有意见。一切都能够恒顺众生。他做错了。做错了让他错。等到错误产生问题的时候。不能解决向你请教。你一语两语把他点破。他明白了。那个时候能改。现在那个弊端、害处他没有见到。你跟他讲。他不会听。他不会改的。所以你要有耐心。六波罗蜜里头「忍辱波罗蜜」。这一句教化众生的话。在什么时候说。什么时候当说。什么时候不当说;你是一句好话。不当说的时候你说。它的作用是负面的;当说的时候说。这个作用是正面的。时节因缘叫观机。佛家讲是契机契理。机里面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讲过。至少要考虑到三点:人、时、处。你面对的是什么人、什么时候、什么处所。三个都合你说。这个效果是正面的;否则的话。这效果当然收不到。

  运用得最恰当是诸佛菩萨。所以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到。佛讲经说法有的时候一半还没讲到。听众里头有开悟的、有证果的。有这么殊胜的效果。就是他把人、时、处这个机统统掌握到了。我们今天讲经说法没有这个效果。不但没有这个效果。还产生反效果。为什么?愈听愈迷惑。不听头脑还清醒。听了经之后更迷惑了。这是什么原因?我们没有掌握到这个机。在这里面产生了错误。说了一些不契机的话。做了一些不契机的事。产生负面效果。这是我们学习。特别是弘法利生。不能不留意的地方。

  虚空法界全是性德的显彰。只是在众生迷悟不同。变换的现相不一样。所以法界是清净的。法界是平等的。这是给你讲真话。这是随顺真谛而说。树光干闼婆王从这个法门契入。可见他不是凡夫。他不是真正鬼神身。是如来示现的。应以干闼婆身而得度者。即现干闼婆身而为说法。诸佛如来化现的。这在经文上太明显了。我们要在这些地方学习。再看下面第三首:

  【世间广大忧苦海。佛能消竭悉无余。如来慈愍多方便。净目于此能深解。】

  净目干闼婆王他得的法门。「永断一切众生忧苦出生欢喜藏」。长行跟诸位解释过了。『世间广大忧苦海』。我们今天念这一句。我相信每一个同修。都有相当深度的认知。这个世间实在太苦了。佛在经上形容这个时代是「五浊恶世」。浊就是染污。五浊是五大类严重的污染;恶世。这个世界的众生都是行十恶业。我们普遍观察社会。社会上这些众生。身造作杀、盗、淫。口造作妄语、两舌、绮语、恶口。意造作贪、瞋、痴。恶世!人人都造十恶业。普遍造十恶业。这个世间哪能没有灾难?

  灾难能不能消除?我们的观察是决定不能消除。要消除灾难。除非众生在心理上做一个重大的转变。决定回头。不再造恶业了。人人能够奉行。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恶口、不绮语、不两舌、不贪、不瞋、不痴。灾难就化解了。这是佛对一切众生最基本的教诲。十善业道。佛劝导众生转恶为善。主要的就是说这十桩事情。转十恶为十善。这一桩事情如果做不到。其它的就免谈了。全都落空了。好像你盖大楼一样。这是地基、基础。你基础要是打不好。你这个楼就不能盖。五戒是第二层。十善是第一层。没有第一层。哪来的第二层?我们出家同修受过沙弥戒。沙弥戒是第三层。比丘戒是第四层。菩萨戒是第五层。我们今天连第一层都没有。你才晓得上面讲的才口说说而已。假的。决定没有这个事实。

  明末清初。蕅益大师在他著述里面就讲得很清楚。这是个真正学佛人。不打妄语。中国从南宋以后就没有比丘了。这个话是蕅益大师说的。在当时有些人尊称他是律师。他对于戒律很有研究。就如同民国初年弘一大师一样。他是净土宗的祖师。对于戒律有很深的研究。由此可知。南宋以后的比丘。那是天台大师所说的「名字比丘」。有名无实。所以蕅益大师受了戒之后舍戒。一生他只持沙弥戒跟菩萨戒。因为沙弥戒跟菩萨戒没有法师传。自己也能够得到。在佛菩萨面前自己发誓求戒。可以求得的。比丘戒一定至少要有五个比丘传。你才能得到。所以比丘戒得不到。沙弥戒跟菩萨戒自己在佛菩萨面前求受。都可以得到。用什么方法求?《占察善恶经》占察轮相。用这个方法求。经典上佛教导我们有许多方法。佛不在世的时候。末法时期你真正想求戒。佛有方法。你如理如法的去修学。佛能满你的愿。这正是所谓「佛氏门中。有求必应」。什么事情都要用真诚心去干。

  这首偈跟上面一首偈就有很明显的差异。『佛能消竭悉无余』。前面一首偈是「如来一一毛孔中」。这个佛是从事相上讲的。「佛能消竭悉无余」。这佛是什么?佛陀教育。你要说这个佛是释迦牟尼佛。释迦牟尼佛过世不在了。现在造的释迦牟尼佛的形像。这形像能够消灾免难吗?谚语常说「泥菩萨过河。自身难保」。佛陀教育。他人虽然不在世了。他的教学还留在世间。今天我们讲佛陀的遗教。孔老夫子过世了。孟夫子也过世了。两千多年了。但是孔孟的遗教还留在世间。只要我们依教奉行。就能够把世间广大的忧苦海都能够消除。是这个讲法。不是说你天天去供佛。天天拜佛。天天在佛菩萨面前祷告求忏悔。没用处!佛菩萨教你断十恶、修十善。你做到没有?不要说其它教诲。就单单讲这两句。这两句你能做到了。岂不就是「消竭悉无余」了吗?这哪有迷信?实实在在、老老实实的话。一点都不假。

  『如来慈愍多方便』。「多方便」就是方法太多太多了。佛家常讲「慈悲为本。方便为门」。慈悲跟方便都是从如来生出来的。如来是性德。如果慈悲、方便不依性德。那是佛门里头常说。「慈悲多祸害。方便出下流」。是什么?慈悲跟方便用错了。不该慈悲的时候用慈悲。不该方便的时候用方便。诸位要晓得。该用慈悲的时候用慈悲。不该用慈悲的时候不慈悲是真慈悲。你是利益众生。你不是害众生。譬如有人说。他有困难他需要用钱。求你帮助;最近有人来找我。我给不给他?不给他。不给他是慈悲。为什么?他生活能过得去。给他是帮助他享受。三宝的钱、众生的钱。你拿去享受。可以。你把你这一生的福报都享尽了。享尽之后以后没有福报了。你说我给他是慈悲。不给他是慈悲?不给他是慈悲。真慈悲!他不懂得因果报应。所以给他是害他。不给他虽然不高兴。不高兴没有关系。我不害你。

  现在这个社会认假不认真。你骗他。你害他。他还欢喜;你真的帮助他、救他。他恨你。可是我们学佛我们懂得。我们有智慧。我们绝不感情用事。我们绝不害人。真正有智慧的人不多。真正懂得行方便的人也不多。真正能行慈悲。懂得方便。高度智慧。没有智能决定产生副作用。副作用是祸害下流。下流就是沦落到三恶道。这叫下流。果报在三途。明眼人看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所以这首偈子里面。需要跟大家详细说明的。句子里面的「佛」是指佛的教诲。我们今天讲佛陀的教育。慈悲、方便决定不能忘记前头有个如来。如来是称性。你的慈悲与性德相应。你的方便与性德相应。这就是决定有利而没有祸害了。如果与性德不相应。慈悲决定是祸害。方便决定是三途。净目天王对于这些事理。他能够深解。他懂得。

  换句话说。今天世界上这么多的苦难。可以说忧。全世界没有一个众生心里头不忧虑。心忧身苦。没有法子解脱。这桩事情不是财富能解决得了的。我们看这个世间富贵人家。亿万财富。他的忧苦甚至于超过贫穷人。我常常听人说。这些有财富、有地位、有势力的人。我们佛家讲的大富长者。出门都需要保镖。饮食都要特别小心。时时刻刻怕人家害他。你说他这个生活多苦!我们可以随意到外面去玩玩。他不敢。听说香港有一位财主。大概是一个老太太。在香港是首富。没有人知道她住在哪里。天天换地方。怕人家害她。最近我又听说。这是一个外国人。也是个大财主。被火烧死了。家里面失火。人家叫他出来。他不敢出来。他对于任何一个人都不相信。对他太太都不相信。听说只相信一个保镖。刚好那天那个保镖不在。什么人叫他出来他都不相信。活活的被火烧死。财富有什么好处?

  真正聪明人的作法不一样。我们在历史上读到。春秋战国时候。越王勾践的大夫范蠡。帮助勾践打败了夫差。国家复兴了。他偷偷的逃掉。不作官。去做生意。做生意就发了大财。发财之后全部布施。做社会慈善福利事业。统统布施光了。从小生意又做起。过几年又发了。历史上记载「三聚三散」。聚是大发。发了之后马上散财。所以哪个人都喜欢他。都欢迎他。这是有财会用。不会用的自己聚积。有很多人目标对准他。小偷对准他。强盗对准他。想夺取他的都对准他。你散掉不就没事了吗?不肯散财。要自己活受罪。

  所以要晓得。苦人有苦人的忧苦。富贵人有富贵人的忧苦。富贵人的忧苦超过贫穷人的忧苦。佛能帮助他。他要是闻到佛法。懂得散财的好处。他这个财一散。忧苦就没有了。就得到快乐了。财。大家都晓得。叫通货。通是什么?流通。一定要让它畅通无阻。不能把它堵住。堵住就泛滥。就做大水了。你就有祸害了。一定要畅通无阻。圣贤人的教

佛教网讲经交流会

诲是有道理的。学了之后要解其义。要依教奉行。圣贤的教诲太多太多了。所以这个偈颂里头「多方便」。无量无边的方法都是教我们离苦得乐。

  我们净宗同学。在佛陀无量无边教诲当中。我们节录五个科目大家好记。常常记在心上。常常如教修行。第一个科目是「净业三福」。我们人都要求福。福从哪里求?这三条里头求福。真正的福报。这不是假的。第一条有四句话:「孝养父母。奉事师长。慈心不杀。修十善业」。实在讲今天这个世界只要把这四句做到。天下太平。人民幸福。这是佛的能力。不仅是释迦牟尼佛一生的教诲。我们可以说。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的教诲也只是这四句。其余的不过是这四句的扩充而已。这四句详细说明而已。这四句是根本。佛法是什么?佛法是孝道。佛法是师道。佛法是孝亲尊师。这是大根大本。孝亲尊师表现在五戒十善。「慈心不杀」这一条是指五戒。「修十善业」这是十善。这就是孝敬的落实。五戒十善做不到。就是不尊敬老师。不孝顺父母。孝敬不是口头上喊喊的。要落实。从这个基础再往上提升。这才是「受持三皈。具足众戒。不犯威仪」。这学佛了。

  佛法是建立在世间法的基础上。世间法不是一个好人。怎么能学佛?佛是好人当中的好人。这三条是佛法里头初级的佛法。高级的佛法是「发菩提心。深信因果。读诵大乘。劝进行者」。逐步向上提升。三世诸佛所说的。就是这么回事情而已!我们能依教奉行。确实能够「消竭悉无余」。消灾免难。我们细细去思惟。佛讲的是真的。确实能兑现。确实有效果。绝对不是谈玄说妙。不切实际。佛法字字句句都契合现实的需要。人与人相处修「六和敬」。处事待人接物修「六度、十愿」。以这些功德回向求生净土。这才是究竟圆满。所以「方便」虽然是无量无边。我们只节录几个重点。这一生当中就能圆满的成就。好。今天时间到了。我们就讲到此地。

原文出处:http://www.xuefo.com/jk/nr/0/1431.html

以上是关于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华严经- - 二零零零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二百五十一的介绍,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。

本文标题: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华严经- - 二零零零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二百五十一;本文链接:http://www.fzby666.com/jings/8208.html。

佛祖

  • 功德无量--- 扫码方法


    一、电脑端:使用微信扫码;


    二、手机端:1、长按图片;2、保存二维码图片;3、打开微信,扫一扫--相册

佛像、佛珠--京东商城宝贝推荐

猜你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