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在佛学知识网,分享佛学常识、佛教新闻、佛教故事、佛学经书等知识,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。
佛像、佛珠
佛像
佛珠

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华严经- - 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一百五十二

  • 佛教讲经-自在佛学知识网
  • 2022-11-19 02:34
  • 自在佛学知识网

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华严经- - 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一百五十二 ,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,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华严经- - 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一百五十二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,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。

原文标题: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华严经- - 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一百五十二

/* Generator: eWebEditor */p.MsoNormal, li.MsoNormal, div.MsoNormal {margin:0cm;margin-bottom:.0001pt;font-size:12.0pt;font-family:宋体;}p {margin-right:0cm;margin-left:0cm;font-size:12.0pt;font-family:宋体;}div.Section1 {page:Section1;}

大方广佛华严经  (第一五二卷)  1999/6/30  新加坡净宗学会  档名:12-17-0152

  请掀开经本。化乐天偈颂第九首:

  【佛于曩世无量劫。具修广大波罗蜜。勤行精进无厌怠。喜慧能知此法门。】

  这是喜慧天王他的赞颂。与前面妙髻天王赞颂的义趣。我们可以连贯起来看。都是如来果地不思议的境界。古人称《华严》为「大不思议经」。称《维摩》为「小不思议经」。都是称性的境界。为什么不思议境界用这两部经做代表?不用其它的经?这里头含义很深。我们一定要能够体会得到。《华严》代表出家佛。《维摩》代表在家佛。这个意思是告诉我们。在家跟出家是平等的、是没有高下的。所以平等心是成佛第一个因素。我们今天修行。决定成不了佛。什么原因?出家比在家高一等。永远不能平等。那就不能作佛。诸位在大乘经上。我相信读得很多。佛跟我们讲十法界的因行。因行当然是无量无边。无量无边因行里面。佛跟我们说了一个最重要的因素。我们要记住;佛是平等心。菩萨是六度心。缘觉是因缘心。声闻是四谛心。我们这才恍然大悟。佛是平等。平等就能成佛。高下就决定不能成佛。所以菩萨以下。心都有高下。但是愈是往上一个阶层。高下的心愈淡薄。这个意念就愈小。到完全平等。这个人成佛了。所以用这两部经来表不思议。很有道理。当年世尊在世。是两尊佛同时住世。一个是出家佛、一个在家佛。我们看《维摩经》。维摩示疾。释迦牟尼佛派大弟子去问候。舍利弗、目犍连见到维摩居士。也是顶礼三拜、右绕三匝。跟见佛没有两样。我们今天出家人的观念错了。所以念佛往生。出家人反而不如在家人。在家人念佛是出家人教的。在家人他真的念佛往生了。出家人反而不能往生。我们要晓得。贡高我慢。你想想看这是多么大的障碍。所以要学以平等心接待一切众生。绝不能以傲慢心来对人。用傲慢对待别人。吃亏的是自己。别人没吃亏。自己吃亏。

  这首偈喜慧天王教给我们。佛于过去无量劫中。『具修』。具是具足。没有欠缺;『广』是多。不但是多。而且还『大』;『波罗蜜』就是菩萨所修的无量法门。六度万行;「万」不是数字。是形容多。无量无边的行门。说六度。无量无边的行门归纳起来不外乎这六大类。所以「六」是纲领。每一条之下都具足无量无边的行门。说布施。布施里面又分为三大类:财布施、法布施、无畏布施。这三大类里面。每一条要细说都说不尽。财里面包括的范围就太大太大了。佛跟我们讲。财里面又可以分两大类:内财、外财。外财。身外之物;内财。用今天的话来说。就是我们利益一切众生的意愿。这属于内财。我们的劳力。以劳力为一切众生服务。这是属于内财。服务的项目也是无量无边。我们看这个社会。男女老少。不同的身分、不同的行业。在他自己本分岗位之中。尽心尽力把自己本分的事情做好。就是对社会、对人民、对众生服务。负责尽职。内财布施。内财远过于外财的布施。今天社会大众看颠倒了。看重什么?重视外财布施。而忽略内财布施。本经在「十回向品」。第六回向这一部分里面。佛在经上给我们说了将近一百种的布施。都是我们平常所忽略的。我们没有想到。佛所讲的。用现在的话来说。就是一切众生以不同的身分、不同的岗位。为社会大众、为法界众生服务的那些项目。世间人又说「人生以服务为目的」。这个话说得没错。诸佛如来也是以服务为目的。随类化身。随缘服务。服务就是此地讲的「具修广大波罗蜜」。把你服务的项目做到尽善尽美。就叫做波罗蜜。波罗蜜是梵语。以字面的意思来翻。古人翻作「到彼岸」。就是我们中国人所讲的「到家」的意思。到家就是做到最圆满。你的功夫到家了。无论做什么事情。你做到非常成熟。所谓是止于至善。在佛法里面称波罗蜜。做到没有一丝毫的欠缺。没有缺陷。这就是至善圆满。

  我们学布施。布施要怎样才能做到至善圆满?佛法里面说得太多了。我们要细心去体会。第一个要用真心。不能用虚假的心。可是几个人用真心?所以发心修学得不到结果。得不到结果。佛在经上也说过。《楞严经》上就讲得很好。「因地不真。果招迂曲」。所以我们冷静的反省一下。我们的因地真不真?我们发心。心里还有自私自利。这个因就不真。所以你希求的果报得不到。我们学佛人。每一个人深切的希求。是希望烦恼轻、智慧长。我们有没有得到?我们的烦恼还是很多。妄念止不住。智慧还是不开。什么原因?因地不真。因地为什么不真?观念不正确。世间哲学里面所讲的人生观、宇宙观。这两句话就是说你对人生的看法、你对宇宙的看法。你的看法不正确。你的看法错误了。世出世间的圣人。「圣」这个字的意思。是明了的意思、觉悟的意思。圣人。也就是说世出世间的明白人、觉悟人。明白、觉悟的标准是什么?他的看法。对宇宙、对人生的看法与事实真相相应。这个人是觉悟的人。这个人叫明白人。我们中国人称为圣人。印度人称为佛陀。他的修因才正确。我们错在哪里?错在自私自利。不知道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自己。不知道。所以你怎么去想、怎么去观察。都是错用了心。不知道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。

  我们今天早晨讲《感应篇》里面「孝」字。谁懂得孝?谁认识孝?孝是讲事实真相。是讲宇宙万法的本体。从这个字上建立正确的观念。现在人所讲的正确的人生宇宙观。怎样能行孝?怎样能尽孝?「中」字。中。你心里有中。儒家讲的「中庸之道」。佛家讲的「中道第一义谛」。你心里有中。用心用得纯正。这就叫做中。我们凡夫用心不正。错用了心。总是斜了、偏了。不知道用中。因地不真就是这么一回事情。我们说得最粗、最浅显。大家最容易懂得。就是私心。自私自利。大错特错了。你用这个心。你能得多少利益?太少太少了。假如你用心偏的幅度大。纯是欺人骗人。你骗得来的那些财富依旧会被别人骗去。你得不到受用。保不住的。这个不但在历史上记载得很多。如果我们留意。细心观察现前的社会。这些事情太明显了。几个人能发财?我们看到有很多。用一些不太正当的手段发了大财。所谓是亿万富翁。你看看他日常生活。可怜得不得了。没得受用。实际上他的生活远远不如一个普通人。对于得到财富的念头。全是妄想。

  这在二十多年前。我在香港讲经。那个故事我也讲过好几遍。邀请我到香港讲经的是谢道莲居士。这个居士前年过世。也不在了。她发心要买一点礼物送给我。好心!我陪她一起到银行。她去提款。银行下面是保险柜。她带我去看。打开她保险柜那个箱子。里面是一些金银珠宝。展示给我看。我看了之后。我告诉她。我说:你只有这么一点点?她听我这个话就很惊讶。也很不高兴。「太可怜。太少了。我比你多得多。多得太多太多了。」她说:法师。你有这么多?「是!」我说:你看看。你这些金银珠宝不敢放在家里。放在家里怕人偷。不敢戴在身上。戴在身上怕人家把你的手割断。要放在保险箱里面。一个月、半个月打开来看看、摸摸。这个就是自己的话。那所有世界上金银珠宝店统统是我的。为什么?我高兴。到那里。「拿出来!」我看看摸摸。那不就是跟你有什么两样?你怎么这么愚痴?这个算是自己的。那全世界珠宝哪个不算是我的?你打开来。我看看摸摸也是我的。人就胡涂到这种地步!

  所以要晓得。古人讲「生不带来。死不带去」。不是等到你死的时候带不去。现在都没带去。你们想想看。你晚上睡觉。睡熟了。不跟死人差不多吗?哪一样东西是你的?每天都要死一次。还不觉悟?所以明白人、觉悟的人晓得。没有一样是自己的。包括这个身体都不是自己的。这才叫觉悟的人。什么是自己?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。禅宗觉悟的人说。「尽虚空遍法界是沙门一只眼」。这个话说得有味道。这个话说得真实。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自己。自性本具无量智慧、无量财富、无量宝藏。这不假。确确实实是事实。这个事实就摆在我们面前。而且一点都不要操心。她那点珠宝放在保险箱。天天心里挂念着。时时刻刻放不下;我们无尽的财宝摆在人家珠宝店里。可宽心了。从来不去挂念它。要明白这个道理。现在有钱的人。银行放多少钱。实际上手上一张钞票也没有。都是阿拉伯数字。假的。人为这些假东西天天在操心。过这种日子。岂不是佛经上讲「可怜悯者」?可怜的程度。实在讲不如街上要饭的人。要饭的人不可怜。为什么?他身心没有挂碍、没有忧虑、没有烦恼、没有牵挂。他很自在。逍遥自在。天天忧虑牵挂那些阿拉伯数字。那些人可怜。几个人觉悟到?几个人明白?佛明白。菩萨知道。这些不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象吗?

  我们如果不读佛经。说实在话。也迷在其中。读了佛经。这一下才省悟过来。才知道我们应当为一切众生服务。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心尽力。我们今天选择佛教育。选择一个出家人的身分。我们今天居在这个岗位上。这个岗位干什么?教化众生。所以要想想。释迦牟尼佛在这个社会上是什么身分?他干些什么?大家称他作佛。佛的意思搞不清楚;甚至于很多误会了。把佛看作神。把他当神明来供奉。错了。佛的意思是觉者。翻成中国意思是觉者。觉悟的人、明白人。释迦牟尼佛是个觉悟的人。是个明白人。他在社会上扮演一个什么角色?扮演什么身分?他国王不做了。他本来是王子的身分。可以继承王位的。我们在讲席里曾经介绍过。他受过最好的教育。文学、武艺也达到波罗蜜多。他全都舍弃掉了。他选择出家。修道、弘法。他选择这个行业。选择这种身分。目的何在?帮助一切众生觉悟。目的在此地。他希求的是希望这个世间。再扩大是法界。一切众生都能够和睦相处。不分彼此。互相尊重、互相敬爱、互助合作。一切众生在一起就像一家人一样。现代社会。诸位常常听说。种族歧视。宗教战争。这很残酷。很不幸。果报尤其不可思议。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。达到至善美满、和谐幸福的社会。他知道政治达不到。军事也达不到;经济。乃至于科学技术都做不到。只有一个办法能做到。教育。所以他老人家发心出家修道。用现在的话来说。从事义务的。义务是不讲报酬。他生活所需。每天一钵饭。三衣一钵。绝不麻烦任何一个人;树下一宿。日中一食。在物质生活他过最低的水平。生活简单。生活容易。全心全力去做社会教育工作。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。所以他一生所干的。劝人。劝导一切众生断恶修善。他自己做出榜样给人看。做到圆满了。「广大波罗蜜」。帮助人破迷开悟。

  所以「断恶修善」是第一个阶段。教学第一个阶段的目标。远离一切恶业。第一个目标是讲「因果」。种善因一定得善果。不善的因一定得不善之果。世出世间法都离不开因果的定律。世间人所讲真理。什么是真理?因果报应是真理。你学佛。「因地不真。果招迂曲」。还是因果。从这个基础上再向上提升。「破迷开悟」。逐渐教你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。这是释迦牟尼佛一生的事业。也是十方三世诸佛菩萨永恒的事业。生生世世从来没有间断。普贤菩萨讲的「不疲不厌」。就干这桩事情。舍己为人。从来没有为自己着想过。念念为社会大众服务。所以释迦牟尼佛是什么人?什么身分?他是个义务的多元文化社会教育家。在佛门里面称他为天人导师。他是老师的身分。师道。我们跟他学习称弟子、学生。我们跟佛的关系是师生关系。我们跟一切菩萨的关系是同学的关系。要搞清楚。菩萨是佛早年的学生。是我们的学长。我们关系多么亲切。师徒如父子。我们要做一个真正的好学生。对于老师的教诲要记住;为什么我们提倡读经。要把经念得很熟。就是老师的教诲要记住。不能忘记。要研究经论。老师讲的意思我们要懂。他的教诲字字句句都含着无量义。这个无量义不是赞叹。是真实的。怎么晓得是真实?佛所说的字

佛教讲经师资格如何确认

字句句称性。都是从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。自性没有边际。所以他讲的义趣就没有边际。

  不同我们凡夫。我们凡夫的言论文字是有边际、有界限的。为什么?我们是从意识心里流出来的。意识心有界限、有边际。所以世间这些文字。诸位看个一遍、两遍就不想看。那个意思尽了。世间再好的文学作品。很有摄受人的能力。在中国。像著名的四大小说。看个十遍、二十遍。不再想看了。它的摄受能力就到此为止。可是佛的经典。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。无量劫。三大阿僧祇劫。愈看愈有味道。永远看不厌。永远说不倦。我们在讲台上讲经。同样一部经讲很多遍。愈讲愈有味道。不会疲倦。为什么?字字句句称性。每读一遍有一遍的悟处。每讲一遍有讲一遍的悟处。这个才有味道。不像世间的文字。念一遍之后。第二遍决定没有悟处。报纸杂志看一遍。你绝对不会想去再看第二遍的。

  佛经。「经」这一个字的意思也很多。通常讲「贯摄常法」。要是用这四个字做标准。报纸杂志里一个字都没有。可是佛经里面这四个字是字字具足。「贯」是贯穿。说到究竟处。一即一切、一切即一。每一个字都含无量义。字字句句都能够摄人心。我们今天好像没有感触到。这四个字一个字都没有感受到。什么原因?我们没有入进去。中国谚语有一句话说得很有味道。囫囵吞枣。我们今天学佛法就是像囫囵吞枣;佛法学了。什么味道不知道。没有细嚼。没有能够嚼出它的味道。法味。你要能够嚼到味道。贯摄常法这四个字你就有体会了。如何能够嚼出味道?真正的法味。那一定要依马鸣菩萨教导我们的方法。离言说相听。离名字相读。离心缘相。才能够证得。才能契入境界。我们今天全着了相。佛在经上说得很好。「离一切相。即一切法」。我们不肯离。一切法就是佛法。一切法皆是佛法。哪一法不是佛法?法法皆是。要离相。你才能证得;不离相。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摆在面前。也不是佛法。佛法是什么意思?佛法是明白了、觉悟了。凡是明白、觉悟了。就叫佛法;凡是迷惑颠倒。不明白、不觉悟。就叫世间法。世法跟佛法是一法。不是二法。迷悟不同。觉悟了。穿衣吃饭也是佛法;迷惑了。诵经拜佛全是世间法。

  我们要学佛具修广大波罗蜜。而且要知道这个事情是长时间的。不是短时间的。现在人不管学什么。没有耐心。总希望很快就能成就。诸佛如来也办不到。即使办到了。诸佛如来也不会做这种示现。你看释迦牟尼佛示现的。释迦牟尼佛是古佛再来。不是在这一生当中修行成佛。表演给我们看的。古佛再来。他在《梵网经》上不是跟我们说得很明白吗?这一次到这里来示现成佛是第八千次。八千次是指在我们这个地球。不算他方世界。他方世界要算起来那就数不清了。单单到这个地球上来示现作佛。这一次是第八千次。岂不早就成佛?来表演给我们看的。表演还要示现八相成道。教给我们修学有次第。不能躐等。按部就班的来学习。才能有成就。

  《华严》是圆顿大法。善财童子在这个地方也给我们做了一个表演。怎么成就的?亲近善知识。好善、好德、好学。一生才能证果。所以学佛的基础。世尊教给我们净业三福。要不在这上头打基础。无论修学哪个法门都不能成就。净业三福。我们要把它归纳起来。用几句话来总说:第一个是真诚至善之心。待人接物;第二纯是爱心。爱护一切众生;第三纯是无私的心、无条件的心。为一切众生服务。诸位想想。三福十一句话是不是这个意思?这就是佛菩萨的心行。纯善、纯是敬爱。是佛菩萨的存心。佛菩萨的德;无私、无条件为一切众生服务。是菩萨行。

  菩萨行的纲领里面。给我们分出「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」。是前五度;第六「般若」。那是智慧、那是用心。所以纯善的心、纯是爱心。就是真实的智慧。那就是般若波罗蜜。这个大智、大德融在布施里面。才称为布施波罗蜜。如果只有布施。没有一个至善的心、真诚的爱心。只叫布施。不能叫布施波罗蜜。那个布施是三界有漏的福报。财布施得财富。是福德不是功德。如果布施里面有真诚的善心。有真诚的爱心。那个布施是波罗蜜。是功德。功德里面决定有福德。福德里面不一定有功德。这是我们一定要清楚。唯有真诚的善心。真实的爱心。无条件的布施供养。自然能够融合虚空法界一切众生。所谓不同的族群都能够圆融和合。我们细细观察佛菩萨。人家就是修这个法门。教化一切众生统统修学这个法门。布施是舍己为人。决定不为自己。念念为一切众生。内财、外财都能够布施供养一切众生。这是布施波罗蜜。

  持戒波罗蜜是守法。一切如理如法。这一条很重要。尤其是与不同的族群接触。不同的宗教接触。你要是不守他的法。你就是不尊重他。你不尊重他。你有心去帮助他。人家拒绝。不接受。中国古人常讲。入境要随俗。古时候。中国国家没统一。印度也是没统一。是部落的社会。我们看历史。周朝八百诸侯。八百诸侯是八百个国家。大国方圆百里

佛教讲经说法论文大全

。小国有二、三十里。就像现在的小村庄、小镇。它是一国。这里头领导人就是诸侯。所以每个国家地区。言语不相同。我们现在讲方言。实际上。每个国家语言不相同。生活习惯不相同。文字也不相同。诸位现在看看。中国古时候写的篆字。你们最常见的「福寿」。百福、百寿。一百种写法。你要晓得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写法?是当时各个诸侯、各个国家写法不一样。是有来历的。不是人故意想出来的。其实不止一百种写法。中国文字到秦才统一。秦始皇把这些诸侯都消灭了。改成郡县。这才成为统一的局面。以后文字统一了;但是以前这些国家的文字。还都能保留下来。所以中国文字在古时候的写法。一个字有很多种不同的写法。你要晓得它历史的根源。

  这么样一个复杂的族群。能够融合在一个社会里面生活。大家都能过得很幸福、很美满。没有歧视。没有隔阂。要靠教育。儒家是这种教学。佛法更是圆满的教导。所以教我们要守法。守法就是互相尊重。我们访问伊斯兰教。访问印度教。他们特别用素食来招待我们。这对我们尊重。知道我们生活习惯。我们看到很感激、很欢喜。我们招待他也是这样的。去年我们这里举办的温馨晚会。我们先要打听他们喜欢吃什么。我们做的饭菜完全合他的口味。温馨晚会那一天有三千八百多人。几百桌。你去看看桌上菜不一样。不是完全请他来吃素。那我们对他就不尊重。所以我们对伊斯兰教。用牛肉供养他们。我们晓得普通市面上卖的牛肉他不吃的。一定要清真寺做的。我们在此地有一些清真馆。专门供养伊斯兰的。我们请那些厨师来做。这是我们对他尊重。所以他请我们用素菜。对我们尊重。互相尊重。相亲相爱。这你们都看到。

  这几天展览会。每一天不同的宗教。这些宗教领导人。我们一接触。你看多欢喜!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?佛法的落实。释迦牟尼佛就是这么做的。我们不仅仅是在经典上学这些文字的教诲。一定要把这个教诲落实到生活上。我们要晓得。我们今天生活的空间是整个地球。这个地球上住了许许多多不同的族群、不同的文化、不同的生活方式。我们跟他接触、跟他往来。决定尊重他。这是我们持戒。有很多人不懂。温馨晚会。我们请伊斯兰的朋友们。我们供养的是荤腥。不知道的人说我们破戒。那是他对于戒律完全不知道;我们是持戒。不是破戒。换句话说。今天有多少佛教徒。「持戒」两个字不懂。这两个字他认识。真正的意思他不懂。当然他就更不知道怎么做法。不深入经藏。你怎么会开智慧?智慧不开。处处成障。你所接触的都是障碍。智慧开了之后一切通达。自在无碍。《华严经》里面讲。不但理事无碍。事事无碍。无障碍的法界是一真法界。为什么叫一真?没有障碍了;十法界有障碍。一真法界没有障碍。懂得什么叫戒。怎样持戒。你智慧不开。你怎么能圆融?

  我们看在华严会上。华严会上族群之多。我们没法子想象。因为它的范围太大。尽虚空遍法界是他们生活的范围。极乐世界。也是尽虚空遍法界。一个觉悟的人、明白的人。看看各种不同宗教。那些宗教的领袖。那些宗教的传教师。我们怎么看法?全是诸佛如来。全是法身大士。我们对他的尊敬跟对佛菩萨的尊敬没有两样。为什么?诸佛菩萨有这个能力。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分。我们肉眼凡夫看不出来。你怎么会知道?他们的传教师。他们的宗教领袖。说不定就是观音菩萨化身。说不定就是阿弥陀佛化身。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。随类化身。随机说法。哪一法不是佛法?佛家常讲「圆人说法。无法不圆」。哪一法不是佛法?哪一种经不是佛经?你明白了、觉悟了。法法皆是;你不明白、不觉悟。坚固的执着在那里。没有一法是佛法。

  佛法第一个「破执着」。破执着才能证阿罗汉果。舍弃一切分别才能成为菩

佛教释迦牟尼讲经视频

萨。我们不懂这个道理。从哪里学佛?所以佛眼睛看大地一切众生都是佛菩萨。平等心现前。都是诸佛如来的化身。说这个话是真的。一点都不假。为什么?诸佛如来就是讲的自性。诸位都念过《金刚经》。江味农居士在《讲义》里面告诉我们。《金刚经》里有的时候说「佛」。有的时候说「如来」。为什么有这两种说法?凡是说「佛」是从相上说的。凡是说「如来」是从性上说的。差别在此地。性是从理体上说。相是从形相上说。形相虽然不一样。理体是一个。所以是唯心所现、唯识所变。不同的族群、不同的文化、不同的宗教。是不是唯心所现、唯识所变?是的。既然是是的。他怎么不是佛菩萨?所以我们应当以尊敬佛菩萨这种心态。尊敬一切众生。尊敬不同的族群、不同的宗教。这叫学佛。这是佛法。这是大方广佛华严的境界。

  我们在这个地方看到。每一个天王代表一个不同的族群。代表一个不同的文化。所以全经总共有两百多个不同的族群、不同的文化、不同的宗教信仰。都是一家人。这里面没有冲突、没有摩擦、没有歧视。几个人明白这个道理?佛菩萨明白。佛菩萨不但明白。佛菩萨都做到了。《华严经》善财童子参访胜热婆罗门。那是诸佛如来化现的;《地藏经》上我们读到婆罗门女。也是诸佛如来化现的。婆罗门就是我们现在此地讲的兴都教。世尊那个时代。诸佛如

佛教怎么讲经

来能够现婆罗门身。现在兴都教里难道没有诸佛如来现身吗?我不相信。每一个宗教里头。每一个族群、每一个行业里面。都有诸佛如来的化身。你看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。还不觉悟吗?三十二应告诉我们。各种不同族群、不同宗教、不同行业、不同身分。诸佛菩萨统统在里面现身。我们肉眼凡夫常常得罪佛菩萨。自己不知道。还以为自己是虔诚的佛教徒。还学得不错。哪里知道全都错了。怎么错?因地不真。果招迂曲。

  所以《华严》不能不读。特别是在这个时代。这个时代实在讲。讲这部经最契机。这是多元文化最好的教材。我在澳洲各个宗教跟他们接触的时候。常常介绍给他们。真正能解决现代社会问题。没有比这个更好的教材。方东美先生赞叹这部经。是全世界古今中外最好的一部哲学概论。他是哲学家。他把这个看作哲学概论。所以他晚年在辅仁大学博士班开「华严哲学」。辅仁是天主教办的。博士班的学生学《华严》。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。要体会到这个意思。拓开心量。像佛菩萨一样「心包太虚。量周沙界」。没有一法漏掉的。全部在心性包容之中。平等的包容、清净的包容、智慧慈悲的包容。这才晓得纯善之心、纯爱之心。是这样显现出来的。所以我们要晓得。持戒是什么个意思。怎么个持法。

  忍辱波罗

佛教讲经堂对联

蜜。耐心。对人对事对物都要有耐心。圆满的成就。要无限的耐心。绝不是一朝一夕。做学问要有耐心。处事待人接物也要有耐心。有耐心、有方法。方法是在持戒里面。有次第、有程序、有方法。忍辱就是再加上耐心。哪有不成就的?《金刚经》上说「一切法得成于忍」。世出世间一切法要想成就。决定要有耐心、有恒心、有毅力。第四精进波罗蜜。『勤行精进无厌怠』。「进」是有进步。儒家讲「苟日新。日日新」。天天要有进步。佛法讲「精进」。比它那个意思还要好。精是纯而不杂。纯一善心、纯一爱心、纯一利益一切众生心。纯而不杂。杂是什么?杂自私自利。决定不能夹杂。不可以有一念自利的念头。不可以有一念自利的行为。不夹杂这个。只是以至善至诚爱人利人。这个世界怎么会不和平?社会哪里会不安定?今天社会不安定、世界不太平。谁造成的?我们自己没有依教奉行。责任在自己。不在别人。觉悟的人决定不会把责任推诿给别人。是我没做得好。我没有懂得佛说话的意思。开经偈讲「愿解如来真实义」。这个真实义我没懂得。我没做到。我没有尽心尽力去宣扬。把佛陀这样美好的教诲。至真至善的教诲介绍给别人、推荐给别人。我没做到。责任在自己。不在别人。这才能精进。这是精进深一层的意思。

  禅定是不为外面境界所动摇。我们的理念。也就是我们的看法想法。我们的说法做法。绝不被外面境界所干扰、所动摇。楞严会上说得很好。「清净明诲章」里面佛有很清楚的教诲。我们处在末法时期。末法时期「邪师说法。如恒河沙」。所以我们自己要有主宰。不为邪师所动。邪师所说我们需不需要理会?不需要。学如来对付他们的办法。默摈。默摈就是完全不理会。他说他的。我们说我们的。他批评我们。我们不必答复。不必解释。这叫禅定。般若是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无论是修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。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这就是般若波罗蜜。要学佛。无量劫中勤行精进。没有厌怠。不厌倦、不懈怠。喜慧天王从这个法门契入佛的境界。也就是一真法界。他从这里契入的。今天时间到了。我们就讲到此地。

原文出处:http://www.xuefo.com/jk/nr/0/1332.html

以上是关于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华严经- - 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一百五十二的介绍,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。

本文标题: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华严经- - 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一百五十二;本文链接:http://www.fzby666.com/jings/8027.html。

佛祖

  • 功德无量--- 扫码方法


    一、电脑端:使用微信扫码;


    二、手机端:1、长按图片;2、保存二维码图片;3、打开微信,扫一扫--相册

佛像、佛珠--京东商城宝贝推荐

猜你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