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华严经- - 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一百六十 ,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,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华严经- - 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一百六十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,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。
原文标题: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华严经- - 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一百六十
/* Generator: eWebEditor */p.MsoNormal, li.MsoNormal, div.MsoNormal {margin:0c
大方广佛华严经 (第一六0卷) 1999/7/15 澳洲净宗学会 档名:12-17-0160
请掀开经本。知足天王长行第五句看起:
【善目天王。得普净一切众生界解脱门。】
《华严经》上所说的这些人物。都是诸佛如来示现的。所以他们的境界都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。无论他现的是什么身分。境界始终是不变的。种种示现教导我们修学的方法。『善目天王』。天王名号里面的表法。前面都曾经介绍过了。在此地我们专门来研究、学习他们所修学的法门。以及这个法门的圆满成就。这尊天王他所修学的是『普净一切众生界』。修这个法门。这个法门得到究竟圆满的成就。就叫做『解脱门』。「解」是解除、是解放妄想分别执着。在佛学的术语里面说。见思烦恼、尘沙烦恼、无明烦恼统统断尽;「脱」是脱离六道。脱离十法界。脱离分段、变易两种生死。证得如来果地上的究竟涅盘。「门」是门径、方法的意思。他是由「普净一切众生界」。这个境界是无限的深广。「一切众生」。这句话里面包含着虚空法界。我们常讲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。《华严经》上所说的二百七十多类。就是一切众生的区分。这个区分是大的区分。每一类里面都是无量无边。这是我们应当要明了的。现在讲的是净。不但是净。而且是「普净」。普是普遍。能令一切众生都得清净。菩萨才能够圆满菩提。如果从事相上来讲。我们想象当中这似乎是不可能的事情。怎么样能够令一切众生都清净?由此我们就能够体会得到。原来令一切众生清净是自己清净。所谓是心清净。身就清净;身心清净。我们居住的环境就清净。境界就清净。一切菩萨是从这个门径修成无上道。
所以这个地方。「一切众生」这四个字是双关语。主要的是要度自己的一切众生。先要净化自己的一切众生。从事相上来讲。佛法里面有所谓「自性众生誓愿度。自性烦恼誓愿断。自性法门誓愿学。自性佛道誓愿成」。我们明白世尊这些开示。我们就知道功夫要从什么地方做起。一定要从自性里面下功夫。自性众生。我们身体每一个器官是众生。每一个细胞也是众生。构成细胞的分子、原子、电子、粒子都是众生。这些众生现在不清净。为什么不清净?它被污染。《无量寿经》、《弥陀经》里面给我们说「五浊恶世」。而实际上。这些现象怎么可能有染净的现象?如果事相上有染净。《华严经》上讲的事事无碍。那就决定不可能。这种染污如何能净化?佛在大乘经论里面。把这个事实真相告诉我们。事相上确实没有染污、没有染净。蕅益大师在《灵峰宗论》里面。对昙生方丈有一段开示。一开头他就讲「境缘无好丑」。这句话就是说明一切物质现象。物质现象里面好是净、丑是染。没有好丑、没有染净。「好丑起于心」。这说明物质境界里面这个染净是从我们心上起的。这是把染净的根源为我们说出来了。这个根源还是世尊说的一句话。一切法从心想生。所以心清净。一切法都清净;心不清净。一切诸法都不清净。我们今天修净土、修净业。希望将来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。我们从佛菩萨这些开示教诲当中明白了。善目天王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。他所修的法门其实就是净土法门。他所成就的就是净土的殊胜。这是我们应当细心去体会。认真去学习。
《无量寿经》的经题。说出修行的总纲领。五个字。「清净平等觉」。这五个字。概括世尊四十九年所教给我们的一切法门。无论是哪个法门。总离不开这个总原则。所谓是八万四千法门。《华严经.离世间品》给我们讲了两千多个法门。四弘誓愿里面说的是无量无边的法门。都离不开这个原则。原则里面说了三门:清净是一门。平等是一门。觉是一门。所以归纳到最后是「觉、正、净」三门。这三门。无论从哪一门都能成无上道。而且一即是三、三即是一。你一门得到。其余两门同时都得到。我们才会有成就。我们把这三门落实在修行事相当中。大乘佛法在中国有八个宗派。十宗里面有两宗是小乘。我们现在从这八大宗来看:从清净下手的是净土宗、密宗。这两宗是从净门入的;从觉门入的是禅宗、法性宗。是从觉门入的;其余的贤首、天台、三论、法相、律宗都是从正门入的。也就是从平等门入的。于是我们就明了。我们究竟要选择哪一个法门。一定要看自己的根性。看自己的生活环境。选择一个适当修学的方法。我们成就比较容易。
「法门平等。无有高下」。什么叫契机?适合我们生活环境就叫契机。使我们修学起来感觉得很容易、很方便。不困难。对我们来讲就是契机。我们想想。走觉门。条件要有高度的智慧。这才能办得到。所以禅宗。宗门跟性宗。对象是什么人?要上上根人。上上根人他有能力闻一知十。一闻千悟。他有这个能力。就可以走觉门。我们想想我们是不是这个根机?多数人不是这个根机。别说闻一知十。闻一那个一都不能知道。那有什么法子?不要说一遍开悟。十遍、百遍、千遍都不能开悟。我们就想这个门走不通。这个门走不通。我们再换个门。换个正知正见的门。教下所学的。这个门中下根性行。能成就。时间比较长。像读书一样。从小学、中学、大学慢慢去读。经论、课程很多。一样一样来学习。这是走正知正见的门。目的是修平等性智。课程多。时间长。我们修学有没有困难?天台也好。贤首也好。三论也好。法相也好。都有很多的典籍。我们想想太难了。而且我们时间也不够用。同学们都是中年以上的人。学教。说实在话四十以上就没指望。来不及了。学教要从什么时候学起?最适当的年龄是十五、六岁开始。这好年龄。三十岁非常勉强。四十岁没指望了。
尤其在现代。走向工业的时代。现在是高科技的时代。生活压力很重。时间分秒必争。你不努力、不勤奋的工作。你就会被社会淘汰。科学技术日新月异。不努力就跟不上时代。所以这些东西把人搞得很紧张。日子过得非常辛苦。如果以中国古时候那个标准来看。现在的生活不是人的生活。我们看看古人的生活。过得多么轻松、多么悠闲。无论从事哪一个行业。可以说都在诗情画意之中。人生真有乐趣。哪里像现在搞得这么紧张。这样的繁忙。这哪里是人的工作?不是人的生活。人变成了机器。二十四小时在忙碌。这种人生有什么意思?毫无意义。毫无价值。这就是科技不能解决人生的问题。只给人生带来麻烦。没有带来幸福。科技走到尖端就是世界整个毁灭。所以它带给我们的利益太小了。带给我们的灾难太大了。得不偿失。所以生活在这个时代。课程太多。分量太大。我们没有能力来学习。也没有时间来学习。
最后还有一门。是净门。修清净心。这一门东西典籍少。净土与密宗都是修这个法门。密宗里面典籍的分量。实在讲也不少。仪规非常复杂。它是修清净心的。净土跟密宗两个比较。净土比密容易。净土宗的典籍只有三部经:《无量寿经》是净土概论。是净土的依据;《观无量寿佛经》是《无量寿经》的补充、《无量寿经》的说明;《阿弥陀经》是劝我们修净土。说明修学这个法门的功德利益。这三部是一部经。分量很少。现在的印刷术印出来。薄薄的一小本。统统都具足了。就是后人加上这两种。分量还是不多;前清魏源居士将《行愿品》加在这里。变成净土四经;民国初年。印光大师将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》加进去。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》总共只有二百四十个字。这成为净土五经。天亲菩萨将他自己修学的心得报告。现在也收在里面。这叫《往生论》;《往生论》是天亲菩萨修行的心得报告。是我们修净土重要的参考数据。总共合起来。是五经一论。最少的。
五经一论。你有能力可以多学。没有能力学一种、两种就行。不必学那么多。这个法门的方法太简单。一句「阿弥陀佛」。人人会念。可是要记住。「净」这个字重要。如果你把「净」这个字疏忽。虽然念佛。心不清净。你的功夫就不得力。效果就收不到。所以要注意这个「净」字。大势至菩萨言语虽然不多。句句话非常重要。我们要能够体会。他在方法。教给我们念佛的方法。八个字。「都摄六根。净念相继」。过去有同修问我:如何都摄六根?我告诉他。净念相继。他说:怎样才能做到净念相继?我告诉他。都摄六根。他听不懂。听不懂。我们换句话说。如何做到净念相继?放下万缘。都摄六根就是放下万缘。放下万缘就是什么都不要放在心上。这个话大家好懂。世出世间这些拉拉杂杂的事情都不要紧。连明天日子怎么过都要放下。想它干什么?明天还没到。明天是明天的事情。想它干什么?你的心才会清净。你要想到明天日子怎么过法。你的心就清净不了。
这个事情难。为什么?不能不想。不想。明天怎么办?不但想明天。还想下个月。还想明年。愈想就愈多。愈想愈放不下。愈想心就愈不清净。这个事情麻烦!要修清净心。什么都不能想。所以理不能不明。印光大师教初学的人念《了凡四训》。非常有道理。《了凡四训》里没有大道理。没有很深的道理。是个很浅显的道理。很浅显的道理可以帮助我们放下。它讲的什么?因果的道理。如果你相信因果。你就能放下。你放心的放下了。什么因果?「一饮一啄。莫非前定」。如果我们能相信这个因果。你就不怕明天。你不怕明年。为什么?命里注定的。命里注定有得吃、有得穿。到时候自然来;命里没有的。怎么想你也想不出来。你所想的全是妄想。决定不是事实。你所想到的都是你命里有的。想也是这样。不想也是这样。那为什么去打妄想?世间人不放心。一定要去想。他不懂得因果的道理。世间人。无论是中国人、是外国人。是今人、是古人。大概头一个想的是钱财。钱从哪里来的?钱财是你过去生中布施所得来的。所以财富是果报。财布施是因缘。为什么世间有很多人有财富?甚至于有很多人有财富的。这个人并没有智慧。也没有能力。他偏偏发财;人傻头傻脑的。无论做什么事情。他做就赚钱。也很容易赚得。我们世间傻人有傻福。要晓得。他财从哪里来的?命里有的。命里有的。丢都丢不掉;命里没有的。想什么方法。求也求不来。
了凡先生他的命被孔先生算定。孔先生算他一生。那就跟现在讲的预言一样;你的一生有多少财富。有多大的能耐。有几个儿女。有多长的寿命。全是命中注定的。真正所谓是「一生皆是命。半点不由人」。袁了凡先生被孔先生算定之后。在日常生活当中。几乎全部都是命运安排的。每一年他的收入跟命里所讲的一模一样。不增不减。他心放下了。什么都不想。他入了定;但是他那个定是无想定。他什么都不想。所以跟云谷禅师在禅堂里面坐了三天三夜。云谷禅师是有功夫的人。看到了凡先生三天三夜不打一个妄想。对他很称赞。很难得、很了不起。一般人做不到。一般人坐在那里总是胡思乱想。他居然能三天三夜不打妄想。对他赞叹。称赞他。问他:你用什么功夫。了凡先生是个读书人。老实人说实话:没有什么功夫。命被人算定了。想也是枉然。所以就不想了。云谷禅师听了之后哈哈大笑
诸位要晓得。这个改变是世间法。还不是清净心。如果修清净心。那个改变就大了。就不可思议。他这个不过是小的改变。正是佛家所说的。财富是果报。财布施是因行。修财布施就得财富。修法布施得聪明智慧。修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。这三种果报都是世间人所希求的。你要不修因。你怎么会有果报?有因必有果。有果必定有因。我们看到世间人种种果报。你从果上求他的因。善果报一定有善因。我们要想得善果报。咱们修因。所以不必羡慕人。羡慕人没有用处。要找到他善果的因在什么地方。我们也照这个样子来修因。果就一定得到。世间这些果报。能解决一世的问题。不能解决生死问题。所以惠能大师在《坛经》里面讲。了生死这个问题。「福不能救」。别说人间富贵不能解决问题。天上的富贵也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;大梵天王、摩酰首罗天王。六道里面富贵到了极处。人间的帝王怎么比也比不上。可是他不能出三界。不能超越六道。死了以后还是要搞轮回。这就说明三界的福报不能解决问题。解决问题的是净福。什么叫净福?清净心修善。积德累功。清净心修。那就是净福。净福所修的就不叫福德。叫功德。功德跟福德有差别。差别在用心。事相上没有差别。心里不一样。净福。修福而不求报。这就是净福。
释迦牟尼佛率先做一个表率。释迦牟尼佛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。一生从事于社会教学工作。不求报酬。完全做义工。完全是义务的。生活的需求。每天吃一餐饭而已。印度是热带。衣服不需要多。三衣一钵。过这样的生活。这是示现什么?示
这些地方。实在讲都是教训我们的。我们要辨别清楚。梁武帝的心不清净。所以没有功德。要清净心、断恶修善。才是功德。我们今天心不清净。念佛都是福德。都不是功德。念佛也不能往生。所以清净心是比什么都重要。清净心是一切放下。诸位进念佛堂。堂主照顾大家。常常提醒大家「放下万缘。一心念佛」。一心是清净心。二心就不清净了。一心。心里只有一句佛号。除一句佛号之外。统统放下。统统都没有。这个念佛是功德。这个念佛「一念相应一念佛。念念相应念念佛」。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;就好像打电报一样。我们这边发出去。他那里
什么叫「普清净」?普清净的意思是念念都清净。这就普了。事事都清净。以日常生活来看。穿衣清净。吃饭清净。无论做什么事情。没有一样不清净。这是普的意思。穿衣不着穿衣的相。世间人穿衣要选料子、要选款式。还要特别找什么高明的裁缝。那就不清净。清净心穿衣。衣穿上就好了。什么都不过问。用清净心穿衣。从穿衣里头修清净心。吃饭要挑剔色香味。讲求这些。你的心就不清净。就被污染。所以说有一丝毫分别执着。我们的心早就不清净了。清净心就是无分别心、无执着心、无希求心。在生活当中点点滴滴都要与清净相应。那叫「普净」。点点滴滴。就是一切众生。「一切众」是多的意思。众多;「生」是什么?生是起心动念。一个念头生、一个念头灭。那叫众生。每一个生灭念头都清净。都没有分别、都没有执着。这才是普净自性众生。这个样子自性众生才得度。有能力度自性众生。才能够度其它一切众生。怎么度法?只要你做出这个样子就行了;换句话说。只要你自性众生清净。就能够影响到别人。一时影响。见不到效果。长时间就见到了。别人天天看。时间看久了。总有一天觉悟过来。
我们看经典上记载。释迦牟尼佛修行的生活。我们学佛几十年。几十年才觉悟。才想释迦牟尼佛这个方式。我们才看出门道出来。才知道这个殊胜、这个好处。才起心动念想跟他学习。为什么初学佛的时候看到经典。那个念头根本就没动过。他是他的生活方式。我过我的生活方式。咱们两个不相干。搞了几十年之后才恍然大悟。原来他一生表演是给我看的。是教我觉悟、是教我学习的。是跟我息息相关。不是毫无关系。我们根性很迟钝。几十年才看出门道。根性利的人一见面就明了。这就释迦牟尼佛对我们。我们搞几十年这才觉悟过来;我们今天也学释迦牟尼佛。表演给别人看。人家看几十年才觉悟过来。有什么希奇?不是很正常的现象吗?自己修行。帮助别人。都是一个长时间的工作。不是短时间的。短时间收不到效果。收不到效果就退心。那样的人决定不能成就。自己修行。要发长远心。要有恒心。要有毅力。
有很多同修跟我说。念佛。杂念还是很多。问我怎么办。我告诉他。再念下去。为什么杂念还这么多?你的功夫还不得力。功夫不够。不到家。再用功、再努力。绝不放弃。一直念下去。总有一天烦恼轻了、烦恼少了、烦恼没有了。你才能看到效果。决定不可以说。我已经念三年了。我已经念了十年、八年。不行!你烦恼习气太重了。一面要念佛。一面要放下。功夫才容易得力。会念佛。不肯放下。那有什么用处?小小的境界风就受不了。这个人还有什么成就?这个境界风。是名闻利养、五欲六尘的诱惑。一接触就变心。就起心动念。那怎么行?听人家说了几句话。听了不舒服。就发脾气、就闹情绪。这种人怎么能修行?真正修行人。这种境界正是他用功的时候。所以成败在一念之间。就是一念觉迷;一念觉。听到这些话忍耐下去。清净心现前。佛教给菩萨六门功课: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般若。六门功课。境界现前的时候。这六门功课忘得干干净净。佛在经典上也常说「火烧功德林」。功德是你的清净心、是你的定慧。一发脾气就完了。哪来的清净心?瞋恚是火。火会烧功德林。诸位要晓得。水会淹功德林。佛说一句话。我们要能够举一反三。水会把功德林淹掉。水是什么?水是贪爱、贪心。风会把功德林吹掉。台风来了连树根都拔掉。风是愚痴。所以贪瞋痴慢都会把你所修的功德摧毁得干干净净。你要想成就功德、保持功德。你要把贪瞋痴慢除得干干净净。远远的离开。这是功夫。内要修功。外能够抗拒境界;顺境不起贪爱。逆境不起瞋恚;面对人事环境、物质环境。了了分明、清清楚楚。不愚痴。接触外面境界。这个境界的体、相、作用。因缘果报。样样清楚、样样明了。我们功夫才得力。清净心才能现前。这个理跟事都要清楚、都要明了。
世尊为我们而示现。修行要经无量劫。菩萨成佛还要修三大阿僧祇劫。哪有几个月能成就的?三年五载就能成就的?不可能的事情。成就之后还不舍弃因行。诸佛如来都已经成就。圆满成就了。他还示现种种身分。来帮助一切在学之中的这些众生。我们在《华严经》上看到这些天王。都是诸佛如来示现的。乘愿再来的。他还没有放弃修行。善目天王还在修普净一切众生行。净化自己的身心。这是自性众生誓愿度。净化自己就是净化一切众生。像释迦牟尼佛示现的。他的生活那么清净。就是教导我们。他一句话不说。让我们天天看、常常看。总有一天看出门道出来。觉悟了。
在《金刚经》上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。那是帮助我们、促进我们觉悟。可是我们念《金刚经》还是不觉悟。《金刚经》上讲。须菩提尊者天天跟着释迦牟尼佛。也跟了不少年。般若是第四个阶段讲的。第一个阶段讲《华严》。那是佛在定中讲的。那个我们不算它。阿含、方等二十年。至少须菩提尊者跟释迦牟尼佛二十年。二十年没看出来。般若会上。般若讲了二十二年。《金刚经》也不是一开端讲的。中段时候讲的;换句话说。须菩提尊者跟释迦牟尼佛三十年才看出门道。才看出释迦牟尼佛这个生活。一举一动是教化众生的。为众生示现的;他生活不是为自己。是为别人。很可惜。一天到晚围绕在他身边的人都没有看出来。须菩提这个时候才看出来。才赞叹「希有世尊」。什么稀有?释迦牟尼佛表现太稀有。他一生所证的、所学的、所悟的、所入的境界。全部都在生活当中。不但是释迦牟尼佛自己一个人。无量劫修行证果都表现在生活里头。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所修、所证的。释迦牟尼佛日常生活表现无遗。全盘显示出来。没有一丝毫隐藏。这个真正稀有。须菩提才看出门道。才发心想学。
学从哪里下手?请教世尊两个问题。那两个问题就是入门之处。也是此地善目天王普净一切众生的诀窍。一个是「云何降伏其心」。一个是「应云何住」。《金刚经》上就这两个问题。对我们来讲。真的是我们迫切需要知道的这两个问题。我们的心太乱。念头太多、太复杂。怎样能够把复杂的念头、杂乱的念头把它伏住。恢复我们的清净心?我们的心到底应该住在什么地方?我们凡夫的心住在烦恼上、住在杂念上。苦不堪言。心到底要安住在哪里?释迦牟尼佛答复得好。答复的是:就像我这个样子降伏。就像我这个样子安住。他都表现出来了。实际完全落实了。这个答复须菩提体会不到。体会不到。佛再跟他详细说明、再跟他解释。《金刚经》是这么来的。所以你所学的、所修的、所证的。都在日常生活当中。点点滴滴皆是!吃饭。圆圆满满的佛法就在吃饭里面。就显示出来;喝茶。整个佛法。无量劫的修持。就在喝茶里头表现出来。所以人家生活里。点点滴滴是无上道;我们在生活里。点点滴滴是大烦恼。我们显露出来是无尽的烦恼。人家显露出来是无上的大道。我们从这个地方能够体会、能够看得出来。那是很大的长进。于是我们也就明白了。修行在哪里修行?就在日常生活点点滴滴当中修行。点点滴滴当中体会无上道。点点滴滴当中展现无上菩提、究竟涅盘。
佛法没有一丝毫隐瞒。世法也没有一丝毫隐瞒。我们回过头来看世间人。看人比较容易。看自己很难;但是看人。反过来照自己。就看到自己了。人就是我们一面镜子。凡夫在日常生活当中。点点滴滴反应出他无量劫的烦恼习气;诸佛如来生活当中。点点滴滴反应他无量劫修行的功德。德是成就。他的功夫。他的成就。我们如果能够看出这一点。你对于一切众生的过失。你就不会责怪。你看到那个心会很平。觉得他那些毛病是应该的。他就是这样的。看到诸佛如来点点滴滴功德流露、功德的展现。你会点头很欢喜。应该的。他就是这样的。我们的心在境界里平等了。平等就是清净心。我们如何处事待人接物?慈悲心现前。慈悲心现前的时候。一定是称赞功德。规过劝善。劝人断恶修善。劝人破迷开悟。这个心。善心、善意自自然然流露出来。
「普净一切众生界」。「界」是分别、差别、界限。一切众生都有界限。我们头跟身有界限。眼跟耳有界限。叫法界。这个界限逐渐逐渐就消除、就消失了。怎么消失?清净心现前就消失了。消失。它还有没有界限?有。界限总会存在。消失什么?分别界限那个念头没有了。消失的是这个。不是说十法界没有了。十法界有。十法界的分别执着没有了。我们要懂这个道理。然后才明了。佛经里有一句话说。「佛法不离世间法。佛法不坏世间法」。世间法有界限。佛法决定没有破坏世间法。但是在理念上是圆融的、融合的。没有界限。事上有界限。心上没有界限。所以事上的界限没有障碍。才叫事事无碍。我们自己的心没有净化。所以事事就有障碍。没有办法融合。所以融合一切众生。今天讲融合不同的文化。融合不同的族类。「普净」这两个字重要。普净不是对外。是对内;如果我们搞错了。从外面学普净。你永远净不了;要从内心里面普净。就能做到。
所以每一个人无量劫来所修、所学的。全都展现在生活里头点点滴滴;心地愈清净。你体会得愈深愈广;一点清净心都没有。你就很不容易体会到。正是印光大师所说的。「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」。诚敬就是清净。我们这里讲的这十个字。每一个字里面都含摄其它的九个字。真诚里面一定包含着清净、平等、正觉、慈悲;清净里面一定包含着真诚、平等、正觉、慈悲;一即是多。多即是一。一个得到了。统统都得到。都表现在生活当中点点滴滴。为什么?你用这个心。处事待人接物、穿衣吃饭、应酬。全用这个心!完全显露。哪里能瞒人?瞒人是假的。瞒自己是真的。自欺欺人。自欺欺人不是欺别人。人还是自己。与别人实在讲毫不相干。所以学佛人一定要觉悟。
我们念佛堂正是做净化心灵的一个场所。心净则佛土净。我们往生才有把握。往生才有希望。念佛为什么要听讲?听讲帮助你念佛;如果只念佛。不听这些道理。你的功夫很难得力。佛法。无论哪个法门。都是讲求解行相应、解行并重。这是一定的道理。只有稍微偏一点。决定没有舍弃的。净宗法门偏重在行。行比较多。解比较少。解少可以。不能把解完全丢掉。完全丢掉你的行不得力。决定不得力。这是我们念佛堂为什么每天还要听两个小时讲经。道理就在此地。今天时间到了。我们就讲到此地。
原文出处:http://www.xuefo.com/jk/nr/0/1340.html
以上是关于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华严经- - 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一百六十的介绍,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。
本文标题: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华严经- - 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一百六十;本文链接:http://www.fzby666.com/jings/8011.html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