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华严经- - 一九九八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一百二十四 ,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,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华严经- - 一九九八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一百二十四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,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。
原文标题: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华严经- - 一九九八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一百二十四
/* Generator: eWebEditor */p.MsoNormal, li.MsoNormal, div.MsoNormal {margin:0cm;margin-bottom:.0001pt;font-size:12.0pt;font-family:宋体;}p {margin-right:0cm;margin-left:0cm;font-size:12.0pt;font-family:宋体;}div.Section1 {page:Section1;}
大方广佛华严经 (第一二四卷) 1999/3/30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:12-17-0124
请掀开经本。接着看第二首:
【佛身如是定境界。一切众生莫能测。示彼难思方便门。此慧光王之所悟。】
这是慧光梵王他的赞颂。也是他的心得报告。他所得的法门是「使一切众生入禅三昧住解脱门」。禅三昧就是禅定。禅定的正受。这是大小乘一切佛法修学的中心。无论哪一个法门都是修禅三昧。所以禅三昧称为正受。正常的享受。法门虽然很多。经上常讲「法门平等。无有高下」。只是用的方法、手段不相同。它的目的完全相同。都是得到『定境』;定境就是法身。就是自己的真心本性。清凉在批注里面跟我们讲。「初二句入禅之境。如来法身。即是心性。若能观之。为上定故」。所以上上禅、甚深禅定就是这个境界。这个境界是性定。不是修得的。本来就是这个样子。在什么地方?在我们一个人身体上面。就是六根根性。诸位要晓得。六根根性本来就是不动。见性、闻性、觉性、尝性从来没动过。动的是什么?动的是识。识有分别妄想执着。性没有。所以我们的性定有没有?有。妄识是依性定而起的。没有性定哪来的妄识?妄识怎么起来的?迷失了自性。迷失了禅三昧。所以才出现妄识。
这些道理、事实我们都必须要清楚。对我们修行证果就会有很大的帮助。要用世间法来说。对我们的生活环境会有很大的转变;这个转变。佛法里面讲破迷开悟、离苦得乐。换句话说。一切众生念念所向往的。念念所希求的。他求不到。为什么求不到?不晓得这个道理。希求的方法错误了。所以他得不到。哪里晓得这个东西就是自己的真心。能够保持着真心。那就有求必应。你想想看。求作佛这是最难的。世出世间没有比这个更难的。求作佛都能得到。何况其余?其余小事。太容易了。哪有得不到的?有求必应是真理、是老实话。凡是求不到。就是你理论错误、方法错误。
这个地方是给我们讲根本的原理。那就是『佛身如是定境界』。这个「佛身」就是我们自己的法身。就是我们自己的本人。禅宗里头常讲「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」。这个佛身就是讲本来面目。本来面目在什么地方?本来面目跟我们现在自己这个身是合而为一。本来面目永远不会失掉。本来面目是一切法之根本依。一切法从哪里来的?都是从本来面目变现出来的。所以它怎么会失掉?佛法里面讲的「失」是迷失。就是说你不认识叫做失掉。并不是真的失掉。真如自性怎么可能真的失掉?失掉就不能叫真如。失掉就不可以叫自性。只是在面前不认识。大乘经论常讲「六根门头。放光动地」。可惜凡夫不认得。凡夫不承认那是自己。
下面这句说得好。『一切众生莫能测』。为什么众生不能测?众生因为有妄想分别执着。所以莫能测度。只要带着妄想分别执着。你就见不到自性本定的境界。这个境界就是《楞严经》上所讲的「首楞严大定」。如来果地上所证得的。如来果地上所谓是「证得」。其实他有没有得?没有。如果真的有得。那不就有失吗?所以又说「圆满菩提。归无所得」。这个话是真的。这桩事情。佛在《华严经》上不知道说多
『示彼难思方便门』。难思是不可思议。境界不可思议。不可思议。佛以善巧方便。还是用种种言说把这桩事情烘托出来。还是慈悲为我们指示出来。让我们觉悟。清凉注子里头。这两句话说得好。末后这一行底下:「次句」。是第三句。「示入」。我们怎样能入这个境界?「方便虽多。同入一寂」。寂就是定境界。寂就是清净心。诸位同修一定要记住。你心不清净。你就不能入。佛法的修学。特别是大乘。大乘修清净心而已。在《无量寿经》经题上。「清净平等觉」。就这五个字;心清净你也能入。心平等你也能入。心觉悟了你也能入。无量无边的法门。归纳到最后就是这三门。这三门就是三宝。三宝是觉正净。清净就是净。平等就是正。后面是觉。所以清净平等觉就是三宝。就是觉正净。清净平等觉也是三学。清净是戒学。平等是定学。觉是慧学。戒定慧三学。我们明白了。才知道《无量寿经》的殊胜。可是你要不认真的去学。你就入不了境界。
所以持戒的目的在哪里?得清净心。如果持戒的人。自己持戒再清净、再严格。还会见别人的过。他这个戒不能得清净心。这个戒是福报。是福德不是功德。持戒要得清净心。那就是决定要依惠能大师所说的「若真修道人。不见世间过」。你得清净心。你从持戒见性。入佛的境界。你还会见到世间种种过失。你就没有办法入佛境界。也就是说你没有办法明心见性;「定境界」就是明心见性。修定。定境里面还杂着有妄想邪念也不能见性。诸位要晓得。定中有境界的。这个境界破坏你的正念。所有一切境界现前。祖师大德是怎么教给我们的?「凡所有相。皆是虚妄」。佛境、魔境现前。一概不理。见如不见。用这个态度来对待它。你才能得平等心。魔境界现前讨厌它。佛境界现前欢喜它。你就错了。你这里头还是动烦恼。所以佛境、魔境一律平等。你的平等心现前。这是功德。你功夫成就了。所以实际修行在哪里修?就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。我们在这里头。善财童子讲的「历事炼心」;历是经历。经历是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。在这儿炼心。炼什么心?真心。真心是什么?清净心、平等心、觉悟的心。在生活当中一切接触。那叫「方便门」。可是在方便当中。你要是得清净。或者是平等。或者是觉悟。你得到了。那门就找到了。凡夫方便里头找不到门。佛菩萨教我们在日常方便当中有门。就是在这里头契入。所以「方便虽多」。要晓得方便是什么意思。就是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。点点滴滴无一不是方便。
如何能够在一切境缘当中得清净心?「同入一寂」。这是功夫、这是智慧。这也就是随缘当中去学不变。寂是不变的。动是变的。无论是顺境、是逆境。是善缘、是恶缘。都无需要理会。要紧的是修定。怎么个修法?《金刚经》上。给我们说了一个具体的原则。「不取于相。如如不动」。不是外面境界相没有了。不是说外头境界相不接触。那是不可能的。都市这个相很繁杂。我们远离。到深山里头。找一个很清净的地方修行。那还是相。你怎么能离相?相是永远离不开的。这要知道。离相的意思是不执着相、不分别相。那叫离相。不是说离开、躲避。躲避不了的。永远这个相都会在现前。为什么?性它能现相。相是唯心所现。唯识所变。你怎么能离开心?怎么能离开识?所以说决定有相。只要不分别、不执着。不打妄想。那就叫离相。所以佛教我们过日子。教我们生活。教我们处事待人接物。一切境界相可不可以受用?可以受用。决不能执着。一执着。烦恼现前。不执着得大自在。相而无相。无相而相;受用的时候是用而无用。无用而用。这就是清凉在本经上讲的四种无碍:理无碍、事无碍、理事无碍、事事无碍的境界。这个境界就是佛华严。佛说这个经。还不是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过佛华严的生活。佛华严就是佛与法身大士们他们的生活。我们确实能得到。就在能不能转变;你能转变你就得到。你不能转变。那你还是迷在六道里头。
昨天我看到有个同修给我写了封信。没有具名。不知道是哪个人写的。字还写得不错。内容说我们上一次办的温馨晚会。招待许多不同的宗教、不同的族群。我们尊重别人。在饮食上我们有很多方便。他非常不赞成。决定不能吃众生肉。吃众生肉怎样怎样怎样。话讲得没错。他不能办事。他办事办不通。要晓得通权达变。佛没有定法可说。执着定法你就错了。他只知道一面。不知道另外一面。佛菩萨在我们这个世间做什么样的示现。在另外一个世间又做一个什么样示现。没有一定。世尊在我们这个地方的示现。也没有教我们吃素。释迦牟尼佛有说。经上有说。但是从来没落实。为什么?托钵。「慈悲为本。方便为门」。你托钵。人家家里吃什么就供养什么。这最方便的。如果你一定要吃素。还得叫人家去准备一份素食来供养你。你不是叫人添麻烦吗?你不是在这边分别执着吗?佛没有分别、没有执着。所以吃饭。吃而无吃。无吃而吃。他跟你不一样。你是真的在境界上起心动念。诸佛菩萨没有起心动念。你跟诸佛菩萨境界还差得远。佛度众生目的在哪里?教他开悟。教他明心见性。教他作佛。目的在此地。不是教人吃肉不吃肉。那小事情。所以不能因小节而伤害了大体。我们今天不能因为这些小事。把一切众生接触佛法的殊胜机缘断掉了。哪一个大、哪一个小。你要有智慧、有能力辨别。
佛教传到日本。那个时候日本的出家人也是素食。也真的出家。明治天皇他那个时候制定一个政策。日本人口太少。鼓励人民多生小孩。所以就跟出家人来谈判;出家人一定要结婚。一定要生儿女。如果不结婚。天皇说我们日本这个国家不要佛教。这个问题严重。不要佛教。佛教妨碍了他国家的政策。所以这些出家人再开会商量。决定接受天皇的条件。日本保持佛教。所有出家人统统结婚。这是利害得失摆在面前。你要晓得怎么处理。所以日本佛教。要用我们的话来说。完全变成居士的佛教。居士能成菩萨、能作佛。我们要晓得。日本出家人为什么会结婚。了解它的历史。然后我们就明白了。当年那些法师了不起。有真智慧。通权达变;在什么状况之下。我们应该要怎样做。一定要把佛法留在世间。正法久住。觉悟人天。这是大事。其它的是小事。如果没有权智就不能度众生。你自己修行可以。不能度众生。这是属于权智。
我当年学佛。跟李炳南老居士。李老居士对于初学的人决定不劝他吃素。他有两个原则:不劝他吃素。不劝他受戒。所以他法缘胜。跟他学佛的人那么多。如果说学佛决定吃素。好多人都不来了。你不是把许许多多人在这一生稀有难逢闻法的机缘给断掉吗?这个太残酷了。这个牺牲太大太大了。我跟他十年。问过他。他老人家给我分析。不可以。先教他闻法。逐渐逐渐他觉悟了。吃素是他自己发心。不要劝他。他自己到那个时候。想想应该要这样做法。那就好了。我吃素。没有人劝我。人家想劝我吃素。不可能。办不到的事情。必须自己把理论搞清楚。事实真相搞清楚。觉得应该要这样做法。哪里要人劝?受戒这个事情不能劝。为什么?受戒容易。持戒难。你劝他受戒。将来持不了。破了戒。你有罪过;他犯那个罪。那个人劝我的。不是我自己要受的;他就把造作罪业推到你头上来。你劝他的。所以这个事情不能劝。李老师劝人受三皈。从来不劝人受戒;劝人不杀生。从来不劝人素食。所以他接引的人有那么多。在台湾可以说。任何一个法师、居士。接引大众都比不上他。他往生的殊胜。在台湾也是第一。也可能是空前绝后。往生四十九天当中。差不多有六百多人给他念佛。日夜不间断念四十九天。你到哪里去找?哪一个人有这么大的福报?六百多人。四十九天日夜佛号不间断。不是一个人有这么大的精力。轮班。人多;在台中有几万人。那个佛堂里面容纳六百人。平常有一些人在外面等。哪一个念累出来了。外头马上就有一个补进去。这个盛况过去没有。我想将来也不可能。人少数可能。那么多人不可能。韩馆长往生。我们也是日夜给她念佛。四十九天不间断。她没有那么多人。人少的时候大概不到十个人。多的时候有两、三百人。每天有的时候多。有的时候就少。李老师他那个助念念佛。六百个位子没有空位子。你说多殊胜!
佛法讲结法缘。结法缘就要有方便。没有方便是结不了法缘的。可是我们自己不能够因为自己贪餮而制造这些形象。那就错误了。我过去曾经跟诸位讲过一个故事。那是我一个好朋友。杨修满先生告诉我的。杨先生现在还在。八十多岁了。年轻的时候。跟日本人打仗的时候。他做情报工作。被日本人发现了。他们同事有两、三个人。那个时候被日本人抓到。不但是死。死得非常残酷。日本人不会叫你好死。他逃到一个寺庙。南京中华门外有一个寺庙。老和尚救了他。老和尚给他一件海青穿上去。正在那里有佛事
【佛剎微尘法门海。一言演说尽无余。如是劫海演不穷。善思慧光之解脱。】
这是善思慧光明梵王。他所修的法门是普入一切不思议法解脱门。前面长行我们读过、介绍过。在第一面。「得普入一切不思议法解脱门」。偈颂里第一句。就是说不思议法。『佛剎微尘法门海』。海是比喻。法门有多少?微尘数。微尘怎么算法?佛剎微尘数。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的剎土。这是佛剎。把这些佛剎。这佛剎是大世界。把它磨成微尘。一个微尘算一个法门。你说法门有多少?这个话是真的。还是假设的比喻?给诸位说。是真的。不是假设的比喻。平常佛在经上常常用的比喻。恒河沙数、大千世界微尘数。跟这个都不能比。大千世界微尘数是一个佛剎。这个地方的佛剎没有说一个、两个。所有佛剎都在里头。句句都是真话。由此可知。法门真的是无量无边。这个无量无边是真实的无量无边。绝对不是有量的无量无边。真实无量无边。
任何一个法门都能明心见性。只是我们不会。会的人。常说「头头是道。左右逢源」。会的人;不会的人找不到门。会的人到处都是门。处处都是门。世出世间所有法都是门。不要以为是一定要佛法才能入门。佛法入是比较方便。真正通达的人不是佛法也入门。所以佛家才说「圆人说教。无教不圆」。圆人是圆顿根性的人。我们要问什么样的人是圆顿根性的人?于一切法中。心清净。不分别、不执着。不打妄想。这种人就圆顿根性。意见很多。主张很多。这个人就不圆。他也不会顿。因为心清净。妄想分别执着少。与性德就相应。所以他的知见就是性德的起用。六根接触外面境界。他跟一般凡夫所见的不相同;凡夫所见的是尘境。他所见到的是性境。性境是不思议境界。由此可知。都在用心不同。一个用真心。一个用妄心。用真心的人成就。用妄心的人错了。这是我们为什么要提示大家真诚。我们写了十个字:真诚、清净、平等、正觉、慈悲。都是真心。真诚心是体。其余四个是用。真心的作用。但是体用不是一定的。体可以作用。用也可以作体。你才圆过来了。清净心可以作体。其余四个是作用;慈悲心可以作体。其它四个都是作用。互为体用。诸位细细去思惟。我们处事待人接物用这个心。别人用什么心对待我没有关系。那是他的事情。我一定要用这样的心对人对事对物。我有门可入;否则的话。你就找不到门路。这个门路。浅而言之。出三界的门路。出六道的门路;说深一层。是入佛知见的门路。是成佛、成菩萨的门路。只要你心用得正。门门都通大道。世出世法门门都通大道。端在用心。这就是自性。就是性德。
后面两句。清凉大师说这是「普入义」。『一言演说无尽余』。这是讲法师说法。凡是为人讲解宇宙人生真相的。皆是法师。法师不分在家、出家。这个要懂得。佛门里有一些称呼。这是属于佛学常识。和尚也不分在家、出家。出家人只有比丘、比丘尼、沙弥、沙弥尼。决定是出家身分。其余的。你说佛。佛也不一定在家、出家;世尊当年在世。同时两尊佛出世。释迦牟尼佛示现出家佛。维摩长者示现在家佛。所以佛、菩萨、阿罗汉。在家、出家都有。和尚是梵语。意思是亲教师。直接指导我修学。教导我的。这个人就是我的和尚。是我的亲教师。现在在学校里。像大学研究所里面。指导教授那是亲教师。在一般学校里面。校长是亲教师。给你上课的那些老师还不是亲教师。你要晓得。上学去念书。谁教你?校长教你。教育的政策他制订的。课程他安排的。他教你。谁去执行?他请一些老师来执行。所以校长才是和尚。那些执行。替他、帮助他教学的等于助教。帮助他教学的称阿阇梨。阿阇梨也是梵语。翻成轨范师。这个人他的言行可以做我们学生的榜样。可以做我们的模范。他是执行和尚的教学政策。和尚只有一个人。一个学校一个和尚;研究所里面。指导教授可以称为和尚。所以这个没有在家、出家。也没有男女老少。这些普通名词我们要熟知。不要起误会。法师也是普通名称。男女老少。只要是依照佛法修学。教化别人。都可以称法师。
「一言演说尽无余」。一言是一法。佛剎微尘数法门里面的一法。任何一法那个意思说不尽。无有穷尽。这个话是真的还是假的?真的。很难相信。不但是文字言说。实实在在讲。世出世间所有一切诸法。任何一法都不可思议。理上讲都是无有穷尽。事上讲无有边际。你要问为什么?称性。任何一法。言语文字都是自性流露。一称性那就不可思议。就无有穷尽。要知道法法称性。法法都是自性流露。没有一法是例外的。所以悟过来以后的人常讲「心外无法。法外无心」。心就是真心。就是自性。所有一切法都是自性的相分。你从相分里见性。那哪有穷尽?
再看底下一句。『如是劫海演不穷』。这是讲时间。一个字、一句话。劫海都说不完。这个劫。他要是没有说小劫、中劫。那决定就是大劫。一个大劫这么长的时间都说不完。一句话都说不完。一个字的意思都说不完。我们现在学讲经。上台没话说。这很苦。到处去搜集资料。什么原因?我们没有见性。所以我劝勉同修。方法技术学到之后。德行就重要。德行。要晓得称性是真正的德行。怎么称性法?决定要认真的学习。生活处事待人接物用真心。真诚、清净、平等、正觉、慈悲。决定要用这个心。决定要落实在五戒十善之中。不要搞太多。太多太杂了学不会。完全圆圆满满落实在五戒十善。这个好懂。容易;起心动念都与五戒十善相应。我们的性德渐渐就会流露。祖师们常讲烦恼轻、智慧长。实在讲。烦恼跟智慧是一桩事情。烦恼重。智慧就少了。烦恼轻就是烦恼变成智慧。智慧就多了。烦恼少了;迷了怎么样?智慧变成烦恼。烦恼跟智慧是一桩事情。它会转变。智慧会转变成烦恼。烦恼会转变成智慧。一念觉。烦恼变成智慧;一念迷。智慧变成烦恼。换句话说。我们的心一念真诚。烦恼变成智慧;一念虚伪。智慧变成烦恼。一心清净。烦恼变成智慧;心地污染。智慧变成烦恼。要懂这个道理。烦恼跟智慧是一桩事情。要知道他们的关系。了解事实真相。
所以智慧从哪里来的?不是别人给我们的。别人能给。释迦牟尼佛很慈悲。我们还要修什么?他应该都给我们。境界是你自己转变的。正是所谓「解铃还须系铃人」。别人帮不上忙。佛菩萨慈悲只能给我们做增上缘。把这些事实真相告诉我们。把他修学的经验提供给我们。我们来参考。我们来效法、来学习。他是怎么转变成功的。我们依照这个理论方法去转变。决定成功。「他的方法」。这句话里头有弊病。他的理论、他的方法。我何必要学他?他没有理论、他没有方法。他的理论、他的方法是自性里面的性德。所以我们学佛、看经。头一个肯定。看到佛。佛是自己。看到菩萨。菩萨是自己。不要想到是他、我两个对立。你的烦恼永远不会消灭。你的境界永远转不过来。所以看到经上讲的佛。佛是我们自己、是色相。讲到如来。如来是我们自己的自性。那你得的受用就不一样;你在经典里头字字句句。虽然不能看到无量义。你也会看出很深的意思来。一字一句都讲不尽。何况一部经。这个地方绝不是假设。绝不是比喻。
有一些世间人。这是我过去遇过的。台湾大学的教授。还很有名的教授。看过佛经告诉我:释迦牟尼佛很会吹牛、很会说大话。说大话。说老实话没有人说得过释迦牟尼佛。这是凡夫的执着。凡夫的情见。他不晓得。释迦牟尼佛所说的字字句句是真话、实话。不是大话。真实话。都是说我们自己的性德。这个样子我们才真的佩服。不是他的见解。不是他的主张。所说的都是自性流露。自性。生佛不二。他的自性就是我们自己的自性。我们自己的自性就是一切诸佛的自性。自他不二。这个样子我们才真正生起信心。「信为道元功德母」。信心比什么都重要。解行证都是在信心基础里面成就的。信心要是不足。后面就很困难。很难有成就。清凉注子注得好。我们把它念一遍。「初句。即不思议法。次二句」。就是第二句、第三句。「明普入义。以一言说尽故。一言说尽之辨」。辨是辩才。「劫海亦不能穷。显法无尽也」。末后这两句总结结得好。「约能包。则一言说尽。约能久。则劫海莫穷」。这两句话结得非常之好。再看第四首偈:
【诸佛圆音等世间。众生随类各得解。而于音声不分别。普音梵天如是悟。】
这是普云音梵王他所修学的法门。在长行里面我们看到。他所得的是「入诸佛一切音声海解脱门」。他是依这个法门修学证果的。因此在大会当中。这个赞颂也叙说他自己修学的法门。『诸佛圆音』。「音」就是说
什么叫圆音?清凉大师给我们在批注里说了三个意思。「圆音之义。文略有三义。一广无边。二别诠表。三无分别」。实在讲就是底下这三句。第一句就是广无边;第二句众生随类各得解。这是别诠表;而于音声不分别。这是无分别。所以这首偈。实在讲就是说明。佛说法的音声圆满而没有缺陷。第一句话『等世间』。「等」是平等。世间是讲虚空法界。佛说法的音声遍满虚空法界。一切处、一切时无不圆满具足。我们此时此处也不例外。为什么我们听不见?佛的音声确实在现前。我们听不见是这个收音机有故障。不灵光。如果这个收音机恢复了。没有故障。我们在此地可以听到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说法的音声。那个说法音声。也就像频道不相同。想听哪个频道。想听哪一尊佛。想听说什么经。就听到了。这个俗话叫神通。天耳通。我们现在耳不通。所以距离稍微远一点、声音小一点。我们就听不见。本来我们的眼可以见虚空法界。可以见过去、未来。我们的耳也能够听虚空法界。也能听过去、未来。这没什么了不起。佛说这是我们的本能。你应该如此。现在眼不能见。耳不能听。这有故障。佛法叫业障。
业障从哪里来的?业障是自己造成的;自己迷了自性。一天到晚胡思乱想。胡思乱想就是业障。障住了。几时我们能够把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打掉。我们的能力就恢复;分别执着去一分。你就恢复一分。去两分就恢复两分。恢复不是得来。因为是你的本能。哪里是你有东西得来?所以成佛了。不是给你讲吗?「圆满菩提。归无所得」。就是你全部的能力统统恢复了。并没有新得来。本来就是这个样子。不幸迷失了!我们要恢复。一定要断烦恼。烦恼是什么?妄想是烦恼。分别是烦恼。执着是烦恼。于一切法统统不执着。放下了。你的能力恢复一部分;执着放下了。就证阿罗汉果。也就是我们讲见思烦恼断了。见思烦恼是执着。佛给我们讲。阿罗汉恢复的能力。这是恢复得最小的;天眼。普通阿罗汉能够见一个小千世界;天耳。我们要依照这个比例。大概小千世界范围之内的一切音声。都没有问题。都能听得见;宿命。能够知道过去五百世。未来五百世。两个合起来也是一千。假如再把分别也断掉。于一切法里头不分别。那你恢复的能量就更大。你可以见到一个大千世界、两个大千世界、三四五个大千世界不等。完全看你的功夫。这就是菩萨的果位。圆教十信位的菩萨。六根的能力超过阿罗汉太多太多了;十住的能力就更大。往上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。愈往上面去。恢复的能力愈大。你所见的境界就愈广。你能够见得到。你就能够达到。达到是神足通;换句话说。生活空间大了。从这个地方我们能体会得到。小乘阿罗汉生活空间至少是一个小千世界。他生活空间往来无碍。喜欢到哪里就到哪里。哪里有缘哪里应化。菩萨的生活空间就更大。差不多是一个大千世界。释迦牟尼佛这个教区。菩萨在这个教区里面活动没障碍。如
我们今天唯一的方法能够证实。也想能够契入这个境界。只有靠往生;因为断烦恼。我们的确没有能力。带业往生。生到西方极乐世界。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。那是不可思议的境界。生到那边。我们在经上看到。天眼洞视、天耳彻听、他心遍知。几几乎乎跟佛的能力差不多。所以佛经上讲。生到西方极乐世界。皆作阿惟越致菩萨。阿惟越致是哪个等级的菩萨?七地以上。这个法门真的不可思议!哪一个人说是凡夫一品烦恼没有断。一下到极乐世界就作七地菩萨?难信之法。不是我们人难信。菩萨们难信。阿罗汉不相信。他们好辛苦。修无量劫才修到这个境界。你怎么一下就得到?不可思议的法门。经上讲得没错。「唯佛与佛方能究竟」。连等觉菩萨要不得佛力加持。他也搞不清楚。所以这个法门不可思议。这个法门普度众生。而且经上讲平等得度。这个了不起。一切诸佛度众生不平等。像办学校念书一样。一年级、二年级是不平等。西方极乐世界平等的。这个我们没法子说。真的不可思议。我们今天唯一的是仰信世尊。我们只有敬仰。相信他的话不是骗我们的。决定不是跟我们开玩笑的。句句是事实。唯证方知。所以我们看到这些经文的时候。我们真的能生欢喜心。虽然不入这个境界。听到这个讯息也非常高兴。带来无尽的欢喜。
原文出处:http://www.xuefo.com/jk/nr/0/1304.html
以上是关于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华严经- - 一九九八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一百二十四的介绍,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。
本文标题: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华严经- - 一九九八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一百二十四;本文链接:http://www.fzby666.com/jings/7985.html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