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在佛学知识网,分享佛学常识、佛教新闻、佛教故事、佛学经书等知识,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。
佛像、佛珠
佛像
佛珠

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太上感应篇- - 二零零零年讲于新加坡 二百一十二

  • 佛教讲经-自在佛学知识网
  • 2022-11-16 04:46
  • 自在佛学知识网

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太上感应篇- - 二零零零年讲于新加坡 二百一十二 ,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,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太上感应篇- - 二零零零年讲于新加坡 二百一十二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,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。

原文标题: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太上感应篇- - 二零零零年讲于新加坡 二百一十二

/* Generator: eWebEditor */p.MsoNormal, li.MsoNormal, div.MsoNormal {margin:0cm;margin-bottom:.0001pt;font-size:12.0pt;font-family:宋体;}p {margin-right:0cm;margin-left:0cm;font-size:12.0pt;font-family:宋体;}div.Section1 {page:Section1;}

佛教大师讲经西方极乐世界

太上感应篇  (第二一二集)  2000/2/28  新加坡净宗学会  档名:19-012-0212

  诸位同学。大

佛教的讲经堂

家好!请看《感应篇》第九十六节:

  【弃顺效逆。背亲向疏。】

  这都是恶行。批注里面引用古人的教诲。「周卫石碏曰。君义臣行。父慈子孝。兄爱弟敬。六顺也」。说顺、说逆都说得非常具体。这是儒家所说的。佛家则说得更深。说得更透彻。佛家是以法性为标准。儒家则是以道德仁义礼为标准。这是一般讲的世法与出世法差别在这个地方。人能够顺世法得世间福报。能顺法性得出世间无比的福报。出世间佛讲得太多太多了。我们要懂得出世间不离世间。决定包括世间。但是世间法不能包括出世间。这里头有浅深广狭的差别。广能包狭。深能包浅。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。佛陀常常教导我们。修行的根本是三福、六和。这是大根大本。三福里面十一句。我们能够随顺。这是向道。向菩提大道;如果我们违逆。不但世间善法不能成就。往往堕在三途。这些理事。我们同修都非常清楚。

  顺逆的根在孝敬。「孝养父母。奉事师长」。这两句是世出世间大圣大贤教给我们的根本。随顺法性。随顺道德仁义礼。诸佛如来教化一切众生。从这个地方开始。也在这个地方圆满。孝敬达到圆满就成佛了。我们可以这么说法。佛家的教育彻始彻终就是孝敬而已。佛将孝敬扩大。一切众生。戒经里面常说的。「一切男子是我父。一切女人是我母」。把孝养父母扩大了。扩大到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。我们在《华严》上看到「一切众生。情与无情。皆我善知识」。《华严》上讲的善知识就是老师。不但虚空法界一切有情众生是我的老师。无情众生也是老师。这是把孝亲尊师讲到究竟圆满。讲到究竟处。我们能把这桩事情落实。这个人叫成佛了;认真努力去落实。还没有达到圆满。这个人叫菩萨。落实到究竟圆满。就称为佛。违背这个教诲。这个人叫凡夫。六道众生讲孝敬。不能达到一切众生。止于自己的父母、尊长。甚至于说到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。幼吾幼以及人之幼」。这个境界不错了;往往限于我们自己一个国家、一个族群。不能达到像《华严》里面所说的「不分国土」。它那个地方讲的国土大。它是讲诸佛国土。每一尊佛教化区域是一个大千世界。不分国土。不分族群。不分宗教信仰。真诚、清净、平等的去尽孝、去修敬。这是大乘佛法。

  因此学佛要学得跟佛一样。念佛常常想着佛。佛是存什么心?佛动什么念头?佛是怎样生活?佛是怎样处事待人接物?我们能常常这样想。就叫做念佛。念佛绝对不是口里头止于佛号。止于佛号像唱歌一样

辽阳哪里有佛教讲经的地方

。什么意思茫然无知。你怎么会得受用?念佛的名号。想佛的存心。想佛的行谊。想佛怎样处事待人接物。这叫真念佛。「观像念佛」是看到佛像也想到这些。这是观像念佛。所以我们要会念。会念念久了。我们的念头就转变成佛的念头。我们的心就变成佛心。我们的行就变成佛行。佛的心是孝。佛的行是敬。这两个字把诸佛如来所说无量无边的法门全包括尽了。我们做佛的弟子。无论在家、出家。自己一定要晓得。我们是佛的形象。是佛的代表。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。到底有几分像佛?我们能够做到一分两分。就不错了;百分之百你成佛了;大概你能做到个百分之三十、四十。你是真菩萨。必得依教奉行。

  同学们现在大多数都受持《无量寿经》。我讲《无量寿经》的时候多次劝勉同学。我们能把《无量寿经》上讲的理论明白了。通达明了。智慧开了。能把经中所有的教诲都落实。百分之百落实。你将来往生决定是上上品往生。有把握。有信心。你能够做到百分之九十。上中品往生。要做!最低限度也要做到百分之二十。下下品往生。至于西方世界讲的四土。那是菩提心上的问题;上上品菩提心是常寂光土。上中品菩提心是实报庄严土。中品的菩提心是方便有余土。下品的菩提心是凡圣同居土。清清楚楚。明明白白。摆在我们面前。经。不是止于念。念给佛菩萨听。错了!在佛菩萨面前读经是修孝敬。如同佛菩萨在我面前。我读经是接受佛菩萨的教诲。我真的听懂得。听懂了。我真发心去照做。

  从哪里做起?《无量寿经》真正是圆满到极处。序分里面就把答案告诉我们。你看第一句「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」。这是净宗修学的总纲领。经文一展开。你看看介绍听众。声闻众、菩萨众、在家菩萨众介绍完了。第一句「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」。净土宗修什么?这不就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从哪里下手?「善护口业。不讥他过」、「善护身业」、「善护意业」。这是教我们从哪里下手。善护三业把口业放在第一。今天社会为什么这样的动乱?大家不懂得善护口业。造业。身语意都造业。最容易造业的是口业。所以他不说身口意。说口身意。我们如果身能够守住「不失律仪」。律仪引申就是法律。我们一个人生活在世间。一生不做犯法的事情。遵守国家的法令规章。遵守社会上的风俗习惯、道德的概念。我们一切都不违犯。这个人是好人。「善护意业。清净无染」。所以经典一开端。就把修学的纲领告诉我们。身语意到最极清净之处。这个人就成佛了。

  所以我们常常看到佛像。特别是画像。画像看佛头部有个圆光。圆光顶上写了三个字「唵、阿、吽」。唵阿吽是什么意思?身口意。身口意做到究竟圆满。所以佛陀的教诫。教初学从十善开始。到最终极是十善圆满。十善圆满是唵阿吽。就是无上的果觉。千经万论讲的细节。这是讲的总纲领。我们掌握着总纲领。然后慢慢再学细节。细节在大乘里面讲五十一个菩萨阶位。每一个阶位的境界不相同。无论在理论上、在行持上。有浅深广狭的差别。由此可知。最低的阶位是初信位的菩萨。这是最低的阶位。要发菩提心。要行菩萨道。

  什么是菩提心?经论里面讲得太深。不好懂。佛有无量无边的方便。佛教我们发愿。「四弘誓愿」就是菩提心。每一愿里面都包含着。《起信论》里面所说的「直心、深心、大悲心」。《观无量寿佛经》上所说的「至诚心、深心、回向发愿心」。这四愿愿愿都具足。所以真正发四弘誓愿。第一愿「众生无边誓愿度」。众生无量无边。度是什么意思?用现在的话来说。帮助他、为他服务。要发为一切众生服务的心。这个心一发。真的你就成菩萨。凡夫念念是为自己服务。为我的家庭服务。这是凡夫。所以增长身见。增长我执。增长身见。增长我执。怎么能脱离六道轮回?我们现在懂得六道怎么形成的。六道就是我见、我执形成的。破我见、破我执。六道就没有了。就超越六道。所以人一发菩提心。六道就超越了。

  我们这个身现在在六道。在六道不是我的身。我这个身是为众生服务的。为众生服务的一个工具。这不是我。如何为众生服务?下面三条就说出具体的办法。第一个断烦恼。断烦恼是不

佛教讲经稿

是为自己?不是。为众生。做给众生看的。是为众生断烦恼。学法门。也不是为自己。是给众生做样子。好学。希望他看到我这个样子。他也能好学。断烦恼是培养自己的德行。学法门是成就自己的学术。成佛道是转凡成圣。你们大家仔细想想。是不是这样?「烦恼无尽誓愿断」是转恶为善。「法门无量誓愿学」是转迷为悟。「佛道无上誓愿成」是转凡成圣。我们真的明了、真的肯干。我们就像佛。就是代表佛的形象。佛菩萨在哪里?佛菩萨就在我们这个形象里头。自己每天去塑造这个形象。

佛教讲经 听经大全

这个形象总有一天被你塑成。你真的就超凡入圣了。

  佛家讲得圆满。我们要认真努力去学习。经要多读、要多听。多思惟、多体会。然后把它落实在我们的生活行为。落实在工作。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。这是真正学佛。

原文出处:http://www.xuefo.com/jk/nr/0/1073.html

以上是关于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太上感应篇- - 二零零零年讲于新加坡 二百一十二的介绍,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。

本文标题: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太上感应篇- - 二零零零年讲于新加坡 二百一十二;本文链接:http://www.fzby666.com/jings/7519.html。

佛祖

  • 功德无量--- 扫码方法


    一、电脑端:使用微信扫码;


    二、手机端:1、长按图片;2、保存二维码图片;3、打开微信,扫一扫--相册

佛像、佛珠--京东商城宝贝推荐

猜你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