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太上感应篇- - 二零零零年讲于新加坡 二百一十三 ,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,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太上感应篇- - 二零零零年讲于新加坡 二百一十三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,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。
原文标题: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太上感应篇- - 二零零零年讲于新加坡 二百一十三
/* Generator: eWebEditor */p.MsoNormal, li.MsoNormal, div.MsoNormal {margin:0cm;margin-bottom:.0001pt;font-size:12.0pt;font-family:宋体;}p {margin-right:0cm;margin-left:0cm;font-size:12.0pt;font-family:宋体;}div.Section1 {page:Section1;}
太上感应篇 (第二一三集) 2000/3/1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:19-012-0213
诸位同学。大家好!请掀开《感应篇》第九十六节:
【弃顺效逆。背亲向疏。】
这一篇文字。从第九十节到这一段都是属于「无忌惮之恶」。造作恶业。在现前社会可以说是已经形成一种风气。大家把这些事情都看作是正常的。我们在社会上每一个角落都能够看到。大的来说。不顺真理;小的来讲。不顺礼义。批注里头。诸位看看就都知道了。后面这一句『背亲向疏』。儒家教学必定是从亲及疏。逐渐的来扩大服务的范围。扩大服务的效果。佛法虽然讲到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一体。但是在行门也不例外。佛也是这样教导我们的。「孝养父母。奉事师长」。然后再把孝养奉事扩
这两年我们走向了多元文化。我们与许多不同的宗教族群交往。于是有一些人批评我们是
在做的当中。真的如佛的教诲。行门帮助解门。解行相辅相成。解门是佛家常讲的智慧开了。真正要开智慧是一定要依教奉行。这个智慧才能开得起来。我们对于佛所讲的甚深之理。佛性跟法性逐渐逐渐有了领会。有了体悟。对于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一体。我们也渐渐能够肯定。佛菩萨所说的菩提心是从这个地方生起的。我们也体会到发菩提心实在不是一个容易事情。难怪是一发菩提心。这就成佛道了。禅家所说的「明心见性。见性成佛」。这一发菩提心就成佛了。你们看看《华严经》上。圆教初住菩萨叫「发心住」。发心住是什么意思?发心就是发菩提心。住就是不退。不退才叫住;菩提心发了之后永远不退。叫发心住。我们今天发一念心。一个境界现前。我们立刻就退转
这个地方。批注里面有几句话。我把它念一念。「背亲向疏。不止一端」。这个事情太多太多了。这个地方也不过举几个例子而已。「如瞒背父母」。瞒着自己父母。也就是现在人说。他爱护他妻子的家庭比爱护自己的家庭重。对妻子的父母他尊敬超过自己生身父母。头一个是这个意思。对于兄弟斤斤计较。对于朋友外人慷慨大方;自己家族清寒。不能照顾。看到别人他愿意照顾。这就是所谓的「薄其所当厚。厚其所当薄」。应该厚待的。你薄待他;不应该厚待的。你却厚待别人。这个现象在今天社会非常普遍。你要问为什么?结论不外乎利害两个字。这对我有利。我对他好。这有条件的。对我眼前没有利益就不照顾。父母年岁老了。我现在也不要他照顾了。我就可以不理他。「妻党」。他能够照顾我。所以我也特别厚待他。完全是功利主义。恩义没有了。不知道报恩。不知道行义。这是造成今天社会的乱象。
我们能不能责怪他?《无量寿经》上佛说得好。佛大慈大悲能够原谅这一些做错事情的人。佛说了。「先人不善」。他上一代没有教好他。。父母没有教他。老师没有教他。长辈没有教他。「不识道德。无有语者」。没有人教他。于是我们就不能责怪他。这是社会非常痛心的一个现象。是世间动乱的根源。我们如果没有人教。我们也不懂。总算我们很幸运。得人身。遇到佛法。我们的父母师长没有教导我们。我们的长辈没有教导我们。我们今天借着佛法的经教明白这些道理。懂得知恩报恩。懂得人在世间应当为社会、为一切众生服务。不分彼此。佛教我们对人也是从近及远。我们居住这个地区。地区有灾难。当然我们先要帮助它;这是讲如果许许多多地方同时都发生灾难。我们帮助谁?一定帮助靠近的。然后再慢慢的帮助远的。这是个道理。如果现前我们居住地区没有灾难。其它边缘地区有灾难。我们听到了。我们立刻得援手。也要帮助。
这个地方引用孔老夫子的话。夫子的话说得好。说「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。谓之悖德」。与性德相违背;「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。谓之悖礼」。违背了礼义。这个地方我们要学习。而且我们要警惕。不孝顺父母而孝顺别人。这个人你要对他提高警觉。他一定是别有用心。不能尊敬他的老师。不能尊敬他的尊长。而来尊敬别人。他的用意何在?必定有企图。必定有他的目的。为什么?反常!这个人能够孝亲。他也能够孝顺别人。这是真的。真情自然的流露。他能够尊敬他的尊长、他的长辈。友爱他的兄弟。他对于外人也能尊敬友爱。这是正常的。这些道理。我们学了之后要能用得上。凡是违背常道的。在今天这个社会。我们遇到了。一定要有警惕;否则的话。你就吃亏上当。到那个时候后悔就莫及了。他是来骗你的。他的目的非常显然。名闻利养。总不外乎这些。与这些人交往。决定受大损害。可是世间人明白这个道理的人不多。所以必须要常常吃亏上当。到以后才有所警觉。已经造成了重大的伤害。我们自己做人一定要顺正法。在世间法里面讲要顺理法。中国人常讲合情、合法、合理。处事待人接物不可以违背情、理、法。这个样子我们这一生就能够减少过失。世出世法的事业这才能有成就。
世间的成就。在佛法里面讲是不究竟的。决定要在佛法上成就。但是世法虽不究竟。我们也不能够疏忽。为什么?利益众生。佛教导我们自他两利。自利之道。决定修清净平等觉。念佛求生净土。这是自己究竟圆满的成就。决定不能够疏忽。一切时。一切处。只有一个
佛法。我们用现代的话来说。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。它决定不是宗教。所以我们对于佛教本质要认识清楚。是佛陀的教育。佛陀教育是属于哪一类的教育?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。所以释迦牟尼佛的身分。用现代的话来说。他是多元文化社会教育家。是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的工作者。我们这样给人家介绍。人家很清楚。不至于产生误会。令一切众生普遍得度。这是我们应当认真努力的。好。今天时间到了。就讲到此地。
原文出处:http://www.xuefo.com/jk/nr/0/1074.html
以上是关于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太上感应篇- - 二零零零年讲于新加坡 二百一十三的介绍,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。
本文标题: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太上感应篇- - 二零零零年讲于新加坡 二百一十三;本文链接:http://www.fzby666.com/jings/7516.html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