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太上感应篇- - 二零零零年讲于新加坡 二百二十九 ,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,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太上感应篇- - 二零零零年讲于新加坡 二百二十九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,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。
原文标题: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太上感应篇- - 二零零零年讲于新加坡 二百二十九
/* Generator: eWebEditor */p.MsoNormal, li.MsoNormal, div.MsoNormal {margin:0cm;margin-bottom:.0001pt;font-size:12.0pt;font-family:宋体;}p {margin-right:0cm;margin-left:0cm;font-size:12.0pt;font-family:宋体;}div.Section1 {page:Section1;}
太上感应篇 (第二二九集) 2000/3/18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:19-012-0229
诸位同学。大家好!请看《感应篇》第一百零七节:
【每好矜夸。常行妒忌。】
注子里面引用古德的话。「《老子》曰。不自是故彰。不自伐故有功。不自矜故长。《易》曰。天道亏盈而益谦。地道变盈而流谦。鬼神害盈而福谦。谦尊而光。卑而不可踰。君子之终也。大禹不矜不伐。愚夫愚妇。皆谓一能胜予。而凿龙门。排伊阙。地平天成。功被万世。周公不骄不吝。劳谦下士。而东征破斧。卒安周室」。这是引古书、引古人的事迹来证明。后面做了个结论。「故曰。真正大圣大贤。都从战战兢兢。临深履薄处。做将出来」。这一段也是日常生活当中常常
后面有一段讲妒忌。「妒忌者男女俱有」。这是人之常情。男子见人有功名就妒。见人富贵也嫉妒;地位接近自己。嫉妒心生起来了。怕别人把自己挤下去;才胜己也嫉妒。这里有个总结。都是心量太小。「局量褊浅所使」。我们今天讲的心量太小。不能容人。这都是学没有根基。学不得受用。真正学问有根基、得受用。就像佛讲的。不但没有嫉妒、没有傲慢。谦虚还能修随喜功德。看到才干比我高的。决定能够让贤。不会去竞争。你做得比我好。我应当让你。权位都让给你。为什么?人民得福。社会得福。能够为
在佛门里面。印宗跟六祖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。印宗当时在南方。是当时的高僧大德。信仰他的徒众不知道有多少。遇到六祖之后。他给六祖剃度。印宗是六祖的剃度师。他知道惠能大师德行、修持在他之上。剃度之后。反过来再拜他为师。把地位让给他。让能大师在南方教化一切众生。你们想想。那个成就到底是惠能的成就。是印宗的成就?实实在在讲。从形式上看是惠能大师的成就。从实质上看是印宗的成就。印宗绝不在惠能之下。这是大德。一般人做不到的。不是真正有德行的人做不到。世法里面。我们看古时候管仲与鲍叔牙。管仲的成就其实是鲍叔牙的成就。让贤!成就。自己还不费功夫。别人替他做。这叫真正真实的成就。所以佛教给我们修「随喜功德」。随喜功德就是对治这个毛病的。骄慢、嫉妒。我们现前社会里面。无论在世法、在佛法。总是居在自己的位子到死都不肯让。这是绝大的错误。
我在初学佛的时候。一出来讲经。我在讲席里头就常说。四十岁以前是我们认真努力学习的阶段;四十到六十岁应当修福。为僧团服劳役。也就是说。担任僧团里面的执事。为大众服务;六十岁以后要修慧。要把自己的职务让给别人。办自己的生死大事。充其量讲经教学而已。一切行政事务完全放下。使这个僧团领导层、行政层的人员。永远是年轻化。中国在古代退休是七十岁。我们在古书上常常看到「七十致仕」。但是在修道人来讲七十岁太晚了。应当六十岁就退休。全心全力办自己的事情。可以做传道、教学、讲经。自己好好的修行。要为来生着想。决定不可以居在自己这个位子不让人。这个不让。就是这一个念头、这个行为。就堕三恶道。谚语常讲:「地狱门前僧道多」。出家。我们要想到。出家意义在哪里?放下自私自利。放下名闻利养。放下贪瞋痴慢。这叫出家。出家再去营建道场。我们在旁边冷眼旁观是个笑话。你出了你的小家。结果经营了一个大家。你怎么能得解脱?你的心怎么能够得到清净?换句话说。你怎么能够与道相应?所以在我们现前这个时代。不但证果的人没有了。开悟的人也没有了。修学如法的人不多了。什么原因?被家累住了。所以出了家。实际上并没有出家。收了一些徒子徒孙。比
现在的道场跟古时候不同。古时候的道场是十方道场。真的是选贤与能。我们看古时候的规矩。执事任期是一年。腊月三十。寺院执事从主持所谓一百零八单的执事总辞。重新选举。所以选举制度佛门用得最早。真正的民主。选出来之后。大年初一移交。任期一年的。不是像现在。现在有很多好像是终身职。所谓子孙庙。家大业大。于是出家分子就复杂了。有很多人为什么来出家?看到你家业很大。出家之后。目的想继承这个财产。是为这个来出家的。如果你这个老和尚什么都没有。连个茅蓬都没有。恐怕没有人会跟你出家。为什么?跟你出家要受苦受难。所以今天庙盖得愈大。愈富丽堂皇。跟你出家的人愈多。你就想想他为什么来的?可是我们没有听到有人去问他。你为什么要出家?
我们天天在读经。天天在念佛。有这么一点觉悟。这不是大彻大悟。这是小小的觉悟。我们深深相信因果报应。丝毫不爽。我们在这个道场。这个道场得力于李木源居士的护持。他真的是把家放下了。一切为佛法。一切为众生。全心全力来服务。这是凡夫做不到的。为什么做不到?放不下名利。放不下权位。放不下五欲六尘的享受。现前是得一点名闻利养。将来问题就大了。这一口气不来到哪里去?有没想到。如果能够想到这一层。这个人在佛法里面可以说他开始觉悟了。始觉。不觉则迷。永远迷下去。这还得了吗?人生很短。经上常讲:「人命在呼吸之间」。佛这个开示是给我们提出了高度的警觉。让我们珍惜每一分钟、每一秒钟。我们才能得度。该放下的必须要放下。自己一定要明察「生不带来。死不带去」。我为别人辛苦的经营。值不值得?
世尊当年在世给我们做了榜样。世尊没有去建一个道场。一生他老人家过着最低物质生活的水平。日中一食。树下一宿。那一些亲近他
早年我在台湾。香港洗尘法师来看我。这是一位精明能干、充满活力的法师。我鼓励他。我说你老人家肯不肯带头?你带头。我们追随你。不要多。我们找五个人。五比丘。现在树下一宿我们的体力不行。现在可以住帐篷。你看那个露营的帐蓬做得很精致。也做得很好。又很轻巧。一个背包背在身上。晚上树下帐蓬遮起来。很好!我说我们采取托钵。你带头。我跟你去。他听了之后也点头。好!可是回到香港之后。消息就没有了。真有
原文出处:http://www.xuefo.com/jk/nr/0/1090.html
以上是关于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太上感应篇- - 二零零零年讲于新加坡 二百二十九的介绍,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。
本文标题: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太上感应篇- - 二零零零年讲于新加坡 二百二十九;本文链接:http://www.fzby666.com/jings/7483.html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