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在佛学知识网,分享佛学常识、佛教新闻、佛教故事、佛学经书等知识,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。
佛像、佛珠
佛像
佛珠

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太上感应篇- - 二零零零年讲于新加坡 一百八十九

  • 佛教讲经-自在佛学知识网
  • 2022-11-16 03:18
  • 自在佛学知识网

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太上感应篇- - 二零零零年讲于新加坡 一百八十九 ,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,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太上感应篇- - 二零零零年讲于新加坡 一百八十九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,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。

原文标题: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太上感应篇- - 二零零零年讲于新加坡 一百八十九

/* Generator: eWebEditor */p.MsoNormal, li.MsoNormal, div.MsoNormal {margin:0cm;margin-bottom:.0001pt;font-size:12.0pt;font-family:宋体;}p {margin-right:0cm;margin-left:0cm;font-size:12.0pt;font-family:宋体;}div.Section1 {page:Section1;}

太上感应篇  (第一八九集)  2000/1/8  新加坡净宗学会  档名:19-012-0189

  请看《感应篇》第八十二节:

  【负他货财。愿他身死。干求不遂。便生咒恨。】

  这一节说了两桩事情。『负』是欠的意思。像借钱不还。凡是借别人的器用

台湾佛教大师讲经视

(器皿用具)。没有偿还的意愿。都是属于这一类的。这一类都是属于偷盗的业行。佛家讲偷盗范围非常的广泛。而古德跟我们说明。这个盗戒叫「不与取」。这个意思非常的完备。凡是有主之物。无论你用什么手段得到。主人没有答应给你。你得到的都叫做偷盗。都属于这条戒律范围之内的。我们向人

佛教法师讲经mp3下载

借东西。借钱也好。借物品也好。这是主人同意借给我们的。不是给与我们的。借给我们。那将来一定要奉还的。如果没有还的心。这个心就是盗心。也是犯偷盗之罪。如果说是借人的财物不想还。还希望他早死。这个罪过就更大了。佛在经上说。生这种心的人。已经是畜生了。来生的果报必堕恶道。

  所以世间人眼光很浅。只看到眼前的小利。不知道后患无穷。畜生。堕落到畜生道容易。要想在畜生道再回来作人。可就难了。原因在哪里?佛在经上告诉我们。畜生道的业因虽然很复杂、很多。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愚痴。诸位想想。欠人财物不想还。这个心就是很愚痴;再要咒人死。这是愚痴到极处。所以堕落到畜生道。畜生的愚痴要跟人比。要超过很多倍。愈是低级的动物。愚痴愈严重。我们在佛经上看到一个故事。释迦牟尼佛当年在祇树给孤独园。给孤独园修房子。佛跟几个弟子们在一起。看到地上一窝蚂蚁。佛看了之后就笑一笑。弟子们在旁边看到佛笑这一窝蚂蚁。就向释迦牟尼佛请教。佛为什么要笑牠们?佛就告诉大家。这一窝蚂蚁七尊佛出世都过去了。牠还没有离蚂蚁身。我们就不说多吧!一尊佛是三个阿僧祇劫。七尊佛是二十一个阿僧祇劫。牠还没有离蚂蚁身。不是说牠寿命长。蚂蚁死了来生还作蚂蚁。这个道理我们能够体会得到。什么原因?过分的执着。牠执着那个身就是自己。所以永远换不了第二个身体;执着那个窝是牠的老家。永远不离开牠这个处所。死了以后投胎。还投在蚂蚁里头。这真是愚痴到了极处。所以佛在大小乘一切经论里面告诉我们。我们要能体会、要知道佛的苦口婆心。三恶道易入而难出。这是事实真相。很容易堕三恶道。三恶道的业因是贪瞋痴。所以佛教我们修戒定慧。「勤修戒定慧。息灭贪瞋痴」。目的在哪里?不堕恶道。

  所以人一定要守住人的本分。人的根本。人的根本是什么?在佛家是五戒。在儒家是五常。五常是仁义礼智信。这是人道的基本条件。如果我们把基本条件失掉了。来生决定不能得人身。诸位要晓得。我们这一生能得人身。是过去生中修的有这个条件。这一生当中遇到了缘。父母跟我们有缘。父母属于增上缘。真正到人道投生。是过去生中的业因。五戒十善的业因。所以到人道来。不错。但是我们这一次到人道来。就相当不幸。什么原因?社会环境不好。没人教我们。古时候确确实实。诸位你读《礼记菁华录》就晓得。《礼记》这部书要以现代的学术界来看。它是属于杂志。古老时候的一本杂志。里面记的东西很琐碎、很多。是一份非常有价值的杂志。在这个里面。我们可以看到从前人生活状况、文物制度。你看看古人多么重视教育。尤其是家庭教育。纵然从前人念书的机会比较少。有很多父母不认识字。但是他受到社会上一代教育的熏陶。他懂得做人的道理。他懂得给儿女做一个好榜样。基本的圣贤教诲五伦、五常他懂。

  五伦是讲人与人的关系。你一定要认识清楚。五常是基本做人的道理。第一个是「仁」。「推己及人」、「己所不欲。勿施于人」。没有念过书的也懂得。他也能把这几句话记住。对待任何人。他会设身处地的想。我这样对待别人。人家愿不愿意接受?人家不能接受的。我们就不可以做;别人这样对待我。我不能接受。我就不可以用这种心态对人。「义」是为社会、为别人服务。不求报偿的。我们今天讲尽义务。我们这个道场有许多义工来为道场服务、为大家服务。不求报酬的。「礼」是有分寸、有节制。自卑而尊人。「智」就是今天讲的理智。而不是感情。感情里面过失就太多了。凡事他有理性。最后这是讲「信用」。「人无信而不立」。这是中国古圣先贤教人做人的道理。这五个字总要守住。所以在从前古老的那个时代。无论念过书没念过书。识字不识字。都懂得这个道理。而且都能够遵守。所以社会安定。

  现在科学技术发达。物质文明有了大幅度的进步。可是人与人的关系不知道了。道德更是疏忽了。甚至于遗忘了。尤其现在社会所提倡的竞争。竞争。这一争。仁义礼智信都没有了。所以我们生在这个时代。这个时代是动乱的时代。后人写历史。写这个时代是乱世。人不懂得人与人的关系。不懂得做人的道理。所以今天我们念这一段。可以说这是社会上常常见的。许许多多人都是这么一个心态。我们要晓得。这样的心态后果不堪设想。用偷盗的心。这个人哪里能发财?哪里能过幸福的生活?不可能的事情。

  第二桩。『干求不遂。便生咒恨』。这也是我们今天很常

佛教讲经最年轻的

见的。有事要求人帮忙。别人不能够满足你的需求。你就生怨恨了。批注里头给我们提示得很好。我把这段念一念。「干求指一切大小之事。凡有干恳求托于人者皆是」。所以这个范围很广泛。「不遂」是不如意。你求人帮助。人家没有满你的愿望。于是你就诅咒他。你就恨他。这是自己造罪业。后面这一段。「君子达理安命。岂肯向人干求」。这是个明理的人。明理的人。真的一生自己纵然穷困潦倒到极处。自己晓得这是自作自受。也不会去求人。能够安心随缘。知命乐天。纵然有不得已的时候要求人。人家肯帮助。很感激;人家不肯帮助。是他的本分。决定不可以有怨恨之心。如果稍稍有怨恨之心。古人说这是小人。不是君子。什么叫君子?明理的人叫君子。小人是迷惑颠倒。不懂道理。怎么可以责怪于人?

  学佛的人更不可以有这

佛教讲经堂作用

种念头。如果有这样的念头。他不是一个学佛的人。他对于佛法、对于佛陀的教诲。根本就没有能够理解。不要说做了。佛所讲的这些教诲。他不懂。我们在经典里面看看佛菩萨。他们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恶人。诸位都念过《金刚经》。《金刚经》里头有个例子。歌利王割截身体。《金刚经》里面说得很简单。这一段公案详细记载在《大涅盘经》里面。忍辱仙人是释迦牟尼佛前世。没有成佛之前。在修学过程当中。修忍辱波罗蜜。大家称他作「忍辱仙人」。歌利王。歌利是梵语。翻成中国的意思。就是我们常讲无道之君。暴君。横暴而不讲理的。忍辱仙人没什么过失。将他凌迟处死。仙人对他有没有咒恨?没有。不但没有咒恨。而且非常感激。感激什么?感激他这种心态。自己能忍受得了。这是忍辱波罗蜜圆满之相。我们明白了。如果没有歌利王这种横蛮无理。加给他这种是最严厉的侮辱。怎么知道他忍辱的功夫?这等于考试一样。他能忍。丝毫怨恨的念头都没有。而且还发愿。将来成佛第一个要度他。所以世尊成佛第一个度憍陈如尊者。憍陈如就是当时的歌利王。释迦牟尼佛就是忍辱仙人。他说的话兑现了。成佛第一个度他。

  所以古德教导我们。「冤家宜解不宜结」。人生在世决定不要跟别人结怨;跟别人结怨。错了!别人纵然对你不满意。侮辱你。毁谤你。陷害你。我们学佛的人。知道这是过去生中造的业报。过去造的不善业。今生受的果报。欢喜接受。罪报就报掉了。没有一丝毫怨恨之心。结就解掉了。就化解了。这是好事。不是坏事。如果有一念心不平。这个结还在。没有解开。没有解开将来还要报。所谓是冤冤相报。没完没了。这个多可怕。我们学佛最低限度的受用要能够获得。这是最低限度的受用。我明白了。所有一切冤亲债主加给我种种不如意。我都欢喜承受。恭敬赞叹。我们的帐结了。也成就自己的忍辱行。六度的「忍辱度」到哪里修?就在这个境界里面修。所以那些人是我忍辱波罗蜜的老师。是我修忍辱度的善知识。我们恭敬感激都来不及了。怎么可能有丝毫怨恨之心?这是我们得佛法真实受用。我们要明了、要理解。使我们自己一生都能生活在感恩之中。我们的道业就不难成就了。好。今天时间到了。我们就讲到此地。

原文出处:[标签

年轻的佛教法师讲经视频

:出处]

以上是关于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太上感应篇- - 二零零零年讲于新加坡 一百八十九的介绍,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。

本文标题: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太上感应篇- - 二零零零年讲于新加坡 一百八十九;本文链接:http://www.fzby666.com/jings/7465.html。

佛祖

  • 功德无量--- 扫码方法


    一、电脑端:使用微信扫码;


    二、手机端:1、长按图片;2、保存二维码图片;3、打开微信,扫一扫--相册

佛像、佛珠--京东商城宝贝推荐

猜你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