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在佛学知识网,分享佛学常识、佛教新闻、佛教故事、佛学经书等知识,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。
佛像、佛珠
佛像
佛珠

「太上感应篇」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太上感应篇- - 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 九十

  • 佛教讲经-自在佛学知识网
  • 2022-11-15 03:31
  • 自在佛学知识网

「太上感应篇」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太上感应篇- - 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 九十 ,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,「太上感应篇」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太上感应篇- - 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 九十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,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。

原文标题: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太上感应篇- - 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 九十

/* Generator: eWebEditor */p.MsoNormal, li.MsoNormal, div.MsoNormal {margin:0cm;margin-bottom:.0001pt;font-size:12.0pt;font-family:宋体;}p {margin-right:0cm;margin-left:0cm;font-size:12.0pt;font-family:宋体;}div.Section1 {page:Section1;}

太上感应篇  (第九十集)  1999/8/21  新加坡净宗学会  档名:19-012-0090

  诸位同学。大家好。请看《感应篇》第三十七节:

  【苟或非义而动。背理而行。】

  从这一句到四十四。「刚强不仁。狠戾自用」。是讲的大恶。《感应篇》全文里面。无非是劝善止恶。劝善的文字少。止恶的文字多。他的用意我们能够体会得到。正如佛在《地藏经》上所说的。「阎浮提众生。起心动念无不是罪」。《百法明门》里面为我们显示。善法只有十一个。恶法有二十六。由此可知。荀子所谓性恶不是没有道理。这个性是习性不是本性。本性善恶都说不上。所以孔夫子说的性。跟孟子、荀子讲的性不一样。孔子讲本性。所以说

山西第三届佛教讲经会

「性相近」。一切众生的本性都很接近。而在佛法里面说本性是一不是二

河北唐山佛教讲经交流会

。那个意思更深。「习相远」。孟子、荀子讲的性是习性。习性这逐渐远离了本性。这相远是远离了本性。佛法里面讲迷失了本性。习性迷失了本性。

  这个一迷就不晓得回头。迷而不返。不知道回头。不回头就愈迷愈深。你看从佛法界。这十法界。十法界从佛法界到菩萨、缘觉、声闻。到六道。一直到三途。愈迷愈深。真的是一世不如一世。这是实实在在的现象。一世不如一世。所以劳累诸佛菩萨。在六道十法界里面教化众生。根性利的。与佛菩萨有缘的。听到劝告容易觉悟。肯回头。这就是所谓得度。缘分浅的遇不到佛菩萨。那就没法子。遇到佛菩萨。听佛菩萨的教诲。不能够深信。不能够奉行。虽然依旧造业堕落。但是阿赖耶里面总算种了善根。只是善根薄弱。烦恼习气强大。善根敌不过烦恼习气。还是要长劫轮转。我们这一生遇到佛法。很幸运能够信受奉行。要知道。那是无量劫来生生世世闻法累积的善根。这一生起作用。起作用就得度。诸佛菩萨慈悲。所谓佛氏门中。不舍一人。

  昨天李会长告诉我。前两天有一位老居士。这个老居士六十多岁。常常在我们念佛堂念佛。她也有病。病也很重。告诉李居士。她要往生。请李居士替她办后事。李居士说。「我二十六号要到中国去。那妳要往生一定在这个之前。我才能替妳办事。妳要是在这个时间之后。我就帮不上忙。」她说。「好。」她讲了是昨天的日期。昨天是二十号。她说下午五点钟往生。是前几天跟他说的。昨天下午五点钟。一分一秒都不差。她就走了。李居士答应替她办后事。他说后事办好之后。二十五号才办圆满。二十六号到中国去。这个事情不止一次。过去也遇到好几次。不但预知时至。可以提前走。也可以延后走。佛法里面讲的生死自在。她可以提前。可以延后。想哪一天走就哪一天走。这就是生死自在。念佛堂念佛的老太太。诸位要知道。这叫根熟的众生。她真正成就。她到西方极乐世界作佛去。所以我也常说。道场殊胜。念佛堂殊胜。殊胜不在人多。在真正往生的有多少人。这叫殊胜。我们看《西方确指》。觉明妙行菩萨他们那一帮人在一块共修。只有十二个人。十二个人都往生。你说这多殊胜。殊胜处要从这个地方看。人多是热闹。那是什么殊胜?

  念佛何以能往生?这些道理、方法、境界。我们现在已经相当清楚了。如理如法的修学。正是古大德所说的「万修万人去」。都是事实真相。凡是修行不能去的。是你对这个世间有所留恋。也就所谓是放不下。这才是真正的障碍。我们每天在读诵大乘。一定要了解这个世间是虚幻的。不是真实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。无论什么事情都不能当真。只有念佛往生这桩事情是真实的。下定决心。这个人就是无量寿、就是无量光。昨天往生的这位老居士。她没有往生之前。在念佛堂念佛绕佛的时候就是无量光寿。往生是活着往生。不是死着往生。这个佛法叫当生成就的佛法。到西方极乐世界去。这个臭皮囊不要了、丢掉了。换一个身体。换的身体跟阿弥陀佛一样。经上给我们讲「紫磨真金色身」。相好光明跟佛完全相同。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。这才是真的。除这个之外全是假的。假的放在心上干什么?我们要懂这个道理。要了解这些事实真相。

  断恶修善是学佛的根本。是往生必须具备的条件。我们在讲席当中也特别强调。凡是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。每个人都是上善之人。必须具备上善的条件。上善。我说过。心善、意善、行善。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。没有丝毫的恶意。我们具备这种条件念佛才能往生。由此可知。许多念佛人。

佛教讲经比赛横幅怎么打

一生念佛。最后不能往生。占大多数。往年我在台中。李炳老常给我

佛教哪个师父讲经好

讲。「一万个念佛人。真正往生的二、三人而已。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?现在这个原因我们晓得了。念佛念得好。也非常勇猛精进。持戒精严。依旧不能往生。这个原因是什么?心善、意善、行善没有达到标准。顺境里面还有贪爱。逆境里头还有瞋恚。这个不能往生。这个我们一定要搞清楚、搞明白。什么是恶念、什么是恶行。尤其要清楚。恶断尽了就是善。所以此地讲恶报讲得多。分量多过善报一倍都不止。我们从分量上去看。讲善报的分量只有四分之一。讲恶报有四分之三。

  第一句这是总说。『苟或非义而动。背理而行』。这个批注里头说得很清楚。说「自此至死亦及之。详言为恶召祸之事。二句是总摄提纲」。这两句是总纲。注子里头说得好。「动者萌于心。行者见于事」。动就是起心动念。这是恶心。这是恶意。「背理而行」是恶行。跟三善完全相反。「非义而动」。义是义理。这一个字里面浅深的标准很多。大乘的标准。这个义理就是性德。凡是不合于性德的念头。这就是意恶、心恶。性德的标准高。菩萨的标准。我们以《坛经》做比喻来说。惠能大师讲的「本来无一物」。只要有一物就错了。所以禅宗念佛一声。漱口漱三天都漱不干净。他说的有没有道理?有道理。心里头本来无一物。哪来的佛?你看看连念佛都是过失。心里动个念头。动佛了。都错了。何况其余?我们再问。心里头什么都没有了。一样也不想了。对不对?不对。还是错误。什么错误?你落在无明里头。你要真的什么都不想。你将来到哪里去?生到无想天去。无想天是外道天。所以你说起心动念错了。不起心、不动念也错了。到底怎么办?祖师大德常常到这个关节就不说话了。你自己去参!

  佛法的修学。无论是大乘、小乘。记住一个总纲领、总原则。定慧等学。有定没有慧就堕无明。有慧没有定就堕妄想。无明、妄想二边都不住。这是定慧等学。也叫福慧双修。样样明了是慧。如如不动是定。如如不动的时候是样样明了的时候。样样明了的时候是如如不动之时。真功夫!无论是顺境逆境、善缘恶缘。对他总没有妨碍。外不着相。内不动心。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大经常讲「寂寂惺惺。惺惺寂寂」。寂就是如如不动。惺就是清清楚楚。所以那个生活是生活在定慧之中。跟凡夫完全不一样。这个境界高。我们初学决定达不到。达不到。那这个义的标准我们就往下降。降到最低的标准。我常常劝大家。随顺佛陀教诲。这就是义。是我们现前的程度。我们依《无量寿经》、依《感应篇》。《感应篇》可以依靠的。虽然不是佛经。印祖提倡。它里面所说的。「诸恶莫作。众善奉行」。《汇编》所批注的。里头就有「自净其意」。那跟诸佛如来所说的没有两样。这是我们应当要依靠。成就我们善心、善意、善行。所以起心动念。常常想到。我这个念头、我这个思想。佛允不允许我?如果佛在经上不允许我这样想。不允许我起这个念。这个念头赶快就要放下。佛在经上许可我们起这个念头。劝勉我们起这个念头。我们这个念头一定要起。

  净宗法门。我们今天实实在在讲。只有带业往生我们才能做到。带业往生。佛教我们执持名号。所以禅。真的我们连边都摸不到。那个境界太高了。我们是从有到空。人家是从空到有。我们今天这个方

佛教不讲经

法是从有到空。佛教我们念佛。佛教我们忆佛。忆就是想佛。我们天天想佛。想佛的相好。想佛的光明。想佛的存心。想佛的行谊。想多了。我们渐渐就跟佛相似。发愿求生就能得生。如果违背佛的教诲。违背性德的行为。这是大恶。我们平常讲这是过失。《太上感应篇》这个地方讲是大恶。这两句是大恶的根源。「非义而动。背理而行」。这两句话听起来还挺温和的。责备我们的意思太深太深。我们要能够体会得到。

原文出处:http://www.xuefo.com/jk/nr/0/951.html

以上是关于「太上感应篇」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太上感应篇- - 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 九十的介绍,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。

本文标题:「太上感应篇」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太上感应篇- - 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 九十;本文链接:http://www.fzby666.com/jings/7238.html。

佛祖

  • 功德无量--- 扫码方法


    一、电脑端:使用微信扫码;


    二、手机端:1、长按图片;2、保存二维码图片;3、打开微信,扫一扫--相册

佛像、佛珠--京东商城宝贝推荐

猜你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