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太上感应篇- - 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 四十七 ,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,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太上感应篇- - 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 四十七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,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。
原文标题: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太上感应篇- - 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 四十七
/* Generator: eWebEditor */p.MsoNormal, li.MsoNormal, div.MsoNormal {margin:0cm;margin-bottom:.0001pt;font-size:12.0pt;font-family:宋体;}p {margin-right:0cm;margin-left:0cm;font-size:12.0pt;font-family:宋体;}div.Section1 {page:Section1;}
太上感应篇 (第四十七集) 1999/7/4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:19-012-0047
诸位同学。大家好。「忠孝」两个字是讲了很多。意思实在是讲不尽。《汇编》里面有一段说到。「大孝便是顺亲养志」。这一段讲得很好。我们应当认真努力的去学习。古德教人基本的概念是「天地同根。万物同体」。这两句话原本是出于老子《道德经》。这个境界跟《华严》所说的完全相同。就是「佛知佛见」。我时常给人家写字。我写的是「肯定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就是自己」。这就叫做「入佛知见」。老子这两句话跟这个意思完全相同。这是孝道。这是真正认得孝、明了孝。以这个心对一切众生就是佛心。从这个心里面生出来的思想、行为是真正的菩萨行。所以这个地方讲到顺亲养志。是从这个观点来说的。决定不是凡夫的概念。凡夫所想的。怎么样养亲。怎么样养自己的志。都太渺小了。总是摆不掉自私自利。哪里懂得这些大道理?可见得圣贤人跟凡夫在心源上就不相同。这个源我们讲源头。比喻水源。发源之处。就不一样了!养亲。亲是什么?是佛性。是我们自己的真心本性。怎样能够养父母的真心本性。这是佛菩萨的尽孝。
父母是凡夫。在迷。怎样以善巧方便触动他、帮助他觉悟。这是真正圆满的大孝。所以这个顺是顺性。不是顺情。在情里面。佛家常说。儒也讲。通情达变。中国讲孝道。孔老夫子推崇大舜懂得孝。行孝、尽孝。认为是行孝、尽孝最好的榜样。他所做的是帮助父母觉悟。所以父母对待他。在别人看起来。那是恶劣到极处。处处要置他于死地;而他看父母是大圣大贤。是真佛、真菩萨。他们两方面看的为什么这么不同?舜王是从体性上看的。从心性上看的。从心性上看一切众生皆是诸佛如来。所以佛经上讲。菩萨成佛的时候。看大地众生皆成佛道。就是这个意思。而舜的父母是随顺自己妄想、烦恼、习气看众生。所以两个人看法不一样。一个是从心性理体上观察。一个是从烦恼习气上看人。所以舜能通权达变。父母责罚他。能忍受的接受责罚。不能忍受的逃避。不是说不能忍受的也要责罚。那你被父母打死了。活该。你冤枉
现在我们要顺亲。父母贪心很重。你要赚钱。要赚大钱。要做大官。要贪污。好。你都随顺。你随顺将来堕地狱。你父母也会堕地狱。这不是顺亲。读圣贤书。学佛菩萨。没有别的。只是学做一个明白人而已。人明白了就不会做错事。不会有错误的念头。这叫顺亲。懂得顺亲。将顺亲的理论、方法推而广之。恒顺众生。那就是普贤行。在恒顺众生里面随喜功德。这两句话。佛法还没有传到中国来之前。舜王做到。我们在历史记载里面。读大舜这一篇记载。以佛法的观点来看。他怎么不是诸佛菩萨到中国来应化的?他一生的行谊就是普贤菩萨十愿。普贤菩萨修行这十个原则。他每一条都做到。而且做得那么圆满。所以诸佛菩萨应化在这个世间。我们肉眼凡夫不认识。往往随顺自己烦恼习气。做出许多的恶业。可是诸佛菩萨依旧是那么慈悲来教化我们。顺亲这个意思我们要懂。懂得之后就晓得如何恒顺众生。如何能够圆满菩萨行。能够修成菩萨道。
说到养志。儒家教人立志。佛家教人发愿。发愿就是立志。立志不是为名利。而是要立大功之志。它这个地方这一句话说得好。「养其彻地通天胞民与物之志」。这句话现在人读了意思很难懂得。我们把它换句话来说。文言文翻成白话文。就是要养成为法界一切众生尽忠尽孝服务之志。就是这个意思。人生以服务为目的。以助人为快乐之本。佛是这么教导我们。儒家、道教也是这样教人。不懂这个意思。你的志跟愿都有偏差、有偏邪。不正。错误了。可是顺亲养志从哪里落实?《大学》里面说得好。《大学》里面教给我们
你看看佛给我们讲世间的善根。就是所有一切世间善法。它有个根源。根源是什么?无贪、无瞋、无痴。这三善根。你还有贪瞋痴。你纵然做出来的善。这个善是伪善。不是真善。你能够欺人。你不能够欺骗天地鬼神。你不能欺骗你自己的良心。佛法叫断烦恼。儒家讲格物。格物就是断烦恼。格是格斗。格物的意思就是要战胜物欲。用你的智慧、用你的理性克服你的烦恼。是这么个意思。这是佛法讲的断烦恼障。除这个之外还有一个障碍。佛法叫所知障。儒家讲致知。致知是要开真实智慧。真实智慧现前才能够把所知障舍掉。诸位要知道。佛家修行讲求禅定。八万四千法门。就是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方法、不同的手段去修禅定。我们念佛用执持名号。用这个方法修禅定。禅定的目的是什
我们今天用功的方法是双管齐下。念佛堂着重修定。讲堂着重修慧。但是我们的定慧都不能成就。不能成就的原因在哪里?我们没有把爱欲、嗜欲断掉。所以怎么修。修一辈子。外表是很像。实质上内容没有。我们的过在此地。修行修了这么久。功夫还不得力。你还不反省吗?好像我们生病。请一个大夫来诊疗。我们在吃药。药吃了很久。病没有起色。你还不觉悟吗?一定是药吃错了。诊断有错误。病没有起色。赶紧去换个大夫。我们人都有这种常识。自己修行功夫不得力。就跟生病一样。这个时候应该细心去检点观察。我们的毛病究竟在哪里?把毛病找出来。把毛病消除掉。这功夫就得力了!功夫得力这就好像吃药见效。有效果了。
二障一定要断。断不是那么简单。不是那么简单怎么办?分分断。儒、佛都是这样教给我们。断一分烦恼开一分智慧。断两分烦恼开两分智慧。圣贤人是凡夫做的。佛菩萨也是凡夫成的。他们怎么能成就?分分断。每一天就是在干这个事情。所以烦恼天天轻。智慧天天长。这就是功夫。这就是进步。这也就是当年方东美先生教给我的「人生最高的享受」。世间凡人享受不到的。烦恼轻。智慧长。对于宇宙人生的道理。宇宙人生的真相。愈来愈清楚。愈来愈明白。你的生活。不管是过什么样的生活。富贵的生活也好。贫贱的生活也好;不管是什么身分。你在社会上有地位也好。贫穷下贱也好。那个不碍事。你都能过真实幸福美满的生活。自在安乐的生活。这是过圣贤人的生活、佛菩萨的生活。我们养志要养这种志。
所以能顺、能养。它的根源都是在对于宇宙人生真相的认知。在佛法里面讲一切众生佛性、法性的认知。然后你才能做得到。可是这个认知得来就不容易。古圣先贤教导我们亲近善知识。亲近善知识的目的何在?无非是借重他的经验。借重他的修持。帮助我们觉悟。帮助我们认知而已。功夫只要得力。不必要很高。就能够生死自在。前途一片光明。这是我们看过去修行人。许多记载里面得到的讯息。得到的结论。他们能有这个成就。我们不能落在他的后面。我们这一生就没有空过。这一生决定往生不退成佛。不再搞第二生。这个身在六道轮回里面。这一次是最后身。我们要养这个志。认真努力奉行。使我们这个志愿得到究竟圆满。这叫大孝。自己会养。也能帮助别人养;自己能顺。也能帮助别人顺。自行化他。这是大乘菩萨道。《汇编》的内容非常丰富、非常精彩。《感应篇》的文字是道教的。这里面的批注是佛教的、是儒教的。真是三教合成一体。这是一本好书。印光大师一生推崇。希望用这个书来化解现代的劫难。我们真正想能够在这个劫难当中。逢凶化吉。遇难成祥。这本书是保证。可是你一定要理解、要奉行。才能够达到消业障、消灾难的目标。做为修行往生作佛的基础。好。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。
原文出处:http://www.xuefo.com/jk/nr/0/908.html
以上是关于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太上感应篇- - 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 四十七的介绍,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。
本文标题: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太上感应篇- - 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 四十七;本文链接:http://www.fzby666.com/jings/7114.html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