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在佛学知识网,分享佛学常识、佛教新闻、佛教故事、佛学经书等知识,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。
佛像、佛珠
佛像
佛珠

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太上感应篇- - 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 四十八

  • 佛教讲经-自在佛学知识网
  • 2022-11-15 00:19
  • 自在佛学知识网

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太上感应篇- - 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 四十八 ,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,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太上感应篇- - 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 四十八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,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。

原文标题: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太上感应篇- - 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 四十八

/* Generator: eWebEditor */p.MsoNormal, li.MsoNormal, div.MsoNormal {margin:0cm;margin-bottom:.0001pt;font-size:12.0pt;font-family:宋体;}p {margin-right:0cm;margin-left:0cm;font-size:12.0pt;font-family:宋体;}div.Section1 {page:Section1;}

太上感应篇  (第四十八集)  1999/7/5  新加坡净宗学会  档名:19-012-0048

  诸位同学。大家好。佛家讲修行。这两个字的定义我们一定要搞清楚。修行就是修正我们错误的行为。行为太多。佛将它归纳为三大类。身、口、意。行为再多也不会超越这三个范围。身的行为就是我们举止动作。口的行为是言语。意的行为是思想、见解。行为有了错误。把错误修正过来。叫做修行。这是要搞得很清楚、很明白的。祖师大德教导我们修行要从根本修。什么是根本?念头是根本。思想是根本。所以从根本修也就是说明再多的行为。行为之所以发生。都是在思想。思想纯正。一切都纯正;思想偏邪。那一切都不正。这是劝我们从根本修的意思。但是这个说法说得浅。真正的意思。这个根本是什么。我们必须要晓得。也就是所谓「称性起修。全修在性」。这才是真正把根本找到。所以修性。性是心的根本。性是体。心是作用。

  大乘佛法里面常把这个心讲作识。识心。心识。这是一念自性的作用。在迷

佛教法师讲经音频软件下载

位。凡夫位。叫它做八识五十一心所。由此可知。它的作用相当复杂。但是它的体是一个。一念自性。十法界依正庄严就是从这个根生的。《华严》说得好。「唯心所现。唯识所变」。十法界的现象是心现的。现象千变万化。这个变化从哪里来的?识变的。识就是念头。就是思想。就是见解。佛告诉我们。十法界的千变万化是从我们念头、思想而来的。这才是根源。修行人要从这个地方下手。

  这种根源正是我们这几天讲的「忠孝」。昨天跟诸位谈到「顺亲养志」。意思就说得深。孝。孝一定要顺。不顺就不叫孝。所以孝顺是连在一起的。要怎样顺才算是真正的孝?要顺性。这才是真正懂得孝、认识孝。大乘佛法里面所说的。「一切众生皆有佛性」。随顺佛性才是大孝。才是真孝。我们的父母有佛性。我们随顺他的佛性是尽孝。不是随顺烦恼。父母也是凡夫。他有烦恼。我们不能随顺他的烦恼。而是随顺他的佛性。这个意思我们要能体会到。帮助父母作佛。帮助父母觉悟。这才算是尽孝!由此可知。我们要想帮助父母觉悟。自己不觉悟。你怎么能帮得上忙?所以尽孝、行孝。我们就知道。首先要自己觉悟。要自己成就。这才能帮助别人。帮助别人第一个对象是父母。所以孝这个字就是佛经上讲的一念自性。忠这个字就是佛行、菩萨行。发菩提心、行菩萨道就是尽忠。这是这两个字深一层的讲法。是这两个字真正的意思。

  这个真正的意思儒家有没有说?有说。说得不多。为什么不多说?说的人听不懂。所以就不肯深说。浅而言之。教初学。佛法里面讲得多。佛法修学的基础比较上要深厚一些。佛法修学时间也比较长一些。尤其是着重在「一门深入。长时熏修」。这两句八个字非常重要。我们能不能有成就关键就在此地。佛法修学最忌讳的是杂修。六波罗蜜里面讲精进波罗蜜。什么是精进?精是纯而不杂。杂就不精。一门是精进。二门就不是精进。

  念佛。诸位要晓得。念佛真正成就也是一门深入。大势至菩萨教我们念佛的方法。「都摄六根。净念相继」。什么叫净念?我们对于西方净土。对于阿弥陀佛。不怀疑、不夹杂、不间断。这个不怀疑、不夹杂就叫净念。不间断就是相续。净念相继。这个样子才能够都摄六根。往生品位才高。有很多人不知道。以为自己消业障要念《药师经》、要念《普门品》、要念《地藏经》、要念大悲咒。念其它的这些东西。错误。都是夹杂。业障能消一些。不能消得彻底。如果他要懂得专精这一句佛号。他的业障会彻底消灭。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品位高增。往生是往生。品位不高。为什么?夹杂。夹杂的人太多!大家不晓得这一句佛号的力量。以为这个佛号消业障还不如《药师经》、还不如大悲咒。你说糟不糟糕?这是怀疑。对于自己的功夫大大的打了折扣。

  慈云灌顶法师在《观无量寿佛经》批注里面告诉我们。他那个批注的名字叫《观经直指》。现在也有单行本流通。我是在这里面读到的。才恍然大悟。他说得好。「众生造作极重的罪业。五逆十恶。所有一切经论消不了这个罪业。所有一切咒语忏法都消不了这个罪业。罪业太重。最后还有一句阿弥陀佛能把它消除」。我们才晓得「阿弥陀佛」这一句。抵得过千经万论。抵得过一切咒语。咒中之咒、经中之经。没有比这个更殊胜。但是没有人相信。以为这一句阿弥陀佛太容易、太简单。恐怕没有效果。还去找别的东西来夹杂。往生是决定在信愿之有无。你没有真信切愿。你的往生品位就大大的降低了。这个现象正是善导大师所说的。「九品往生总在遇缘不同」。你没有遇到善知识。没有人教你。你的疑惑不能断除。我们今天在新加坡建这个道场。我们懂

佛教大乘因果经讲经

得。深信不疑。所以我们念佛堂一句佛号。讲堂里面就是一部《无量寿经》。一丝毫都不夹杂。

  我们在此地讲完这一

中国佛教讲经交流会开幕式

部《地藏经》。《地藏经》是为九华山讲的。仁德法师邀请我上山讲经。我没有时间到那边去。所以录一套录像带赠送给九华山。是这么个意思。跟同学们开这一部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。这也是不得已。最近十几年来。海内外许多同修见到我都启请。希望把《华严》讲一遍。留一套录像的数据给后学们做参考。我答应了。为这个原因我们才讲《华严》。要是依我自己的意思。老实说我那个一部《弥陀经》讲到底。我不会改变。古来大德有一生讲《弥陀经》讲三百遍的。我看到之后非常欢喜。非常羡慕。而一生当中讲这么多的经论。都是出于不得已。应付大众的祈求。真正成就决定是专

藏传佛教的讲经塔

精。决定在一门深入。一生绝不改变。这才能有成就。

  一定要效法诸佛菩萨。诸佛菩萨是九法界众生的模范典型。真正是学为人师。行为世范。我们仰慕。我们随学。我们也想在这一生当中。能有诸佛菩萨的成就。有人问了。可不可能?答案是肯定的。也就是善导大师所说的「遇缘不同」。你能够遇到缘殊胜。一生成就。善财童子遇缘殊胜。一生成佛。龙女遇缘殊胜。八岁成佛。《华严经》、《法华经》上所说的。凡是佛在经论上所讲的。都是我们这个世间人可以做得到的;我们这个世间人做不到。佛就不会说。佛要是说了对不起我们。说了我们做不到。岂不叫开玩笑、吊胃口吗?佛的言语怎么可以称为真语、实语、如语、不虚语、不诳语!这个标准就达不到了。所以佛菩萨跟我们讲的句句都是真实话。只要我们细心去体会。依教奉行。我们一生能够圆成佛道。

  可是你要想真正功夫得力。最近这几天。有许多从中国来的同修们。跟我谈到用功很难得力。我常常劝勉大家。解行要并重。功夫才能得力。为什么我们的念佛堂。每天还要讲两小时的经?用解来帮助行。用行帮助解。解行相辅相成。你不解义你修行会懈怠、会退转。为什么?过去生中烦恼习气太深。我们这一点点的功夫、这一点点的道力敌不过烦恼。所以天天要听经。念佛是修定。听经是修慧。可是每天念佛、听经功夫还是不得力。毛病到底发生在什么地方?实在讲发生在你没有去照做。念佛心不在佛上。口念佛。心里面打妄想。功夫当然不得力。经虽然天天听。好像是明白了。没有去照做。经上教我们布施。教我们持戒。教我们忍辱。一条都没做到。在日常生活当中还是随顺烦恼习气。这样功夫自然不得力。

  你看看佛经。每一部经最后一句话是什么?「依教奉行。作礼而去」。部部经上最后这一句话教我们要依教奉行。佛在部部经里面。不

佛教网站大全讲经视频

厌其烦的提醒我们。「受持读诵。为人演说」。为人演说就是依教奉行。我们没有去做。你的功夫怎么会得力?所以解得一分就做一分。解得两分就做两分。你能够做到两分你就能够解得三分。解得三分你再能做到三分。做到三分你就会解得四分。解帮助行。行帮助解。这样才能达到究竟圆满。解了不能行。那有什么用处?行最大的障碍是什么?是放不下。放不下你所贪爱的。这个事情麻烦。根本的大障碍。所以爱欲、嗜欲(嗜好)一定要舍得干干净净。惠能大师所说的。「本来无一物。何处惹尘埃」。只要你有一物。你就会惹尘埃。尘埃是烦恼。你的烦恼就不能断。必须舍得干干净净。身心世界一尘不染。你这一生成佛才有指望;丝毫放不下。成佛作祖的希望就没有了。所以依教奉行就是尽忠、尽孝。就是行忠、行孝。诸佛大道忠孝而已矣。希望我们同学们细心去体会。努力认真的奉行。前途无量光明。一切灾难都能够化解。

原文出处:http://www.xuefo.com/jk/nr/0/909.html

以上是关于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太上感应篇- - 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 四十八的介绍,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。

本文标题: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太上感应篇- - 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 四十八;本文链接:http://www.fzby666.com/jings/7113.html。

佛祖

  • 功德无量--- 扫码方法


    一、电脑端:使用微信扫码;


    二、手机端:1、长按图片;2、保存二维码图片;3、打开微信,扫一扫--相册

佛像、佛珠--京东商城宝贝推荐

猜你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