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太上感应篇- - 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 五十一 ,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,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太上感应篇- - 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 五十一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,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。
原文标题: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太上感应篇- - 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 五十一
/* Generator: eWebEditor */p.MsoNormal, li.MsoNormal, div.MsoNormal {margin:0cm;margin-bottom:.0001pt;font-size:12.0pt;font-family:宋体;}p {margin-right:0cm;margi
太上感应篇 (第五十一集) 1999/7/9 香港 檔名:19-012-0051
诸位同学。大家好。佛家的教学。最重要的是要教人认识自性。自性就是自己的真心。就是禅宗所讲的「本来面目」;换句话说。真正的自己。这一桩事情认识清楚、搞明白。这个人就叫做佛。他就成佛。他就证果;证是证明这个事实真相。这桩事情对凡夫来说。确实有相当的难度。难度的形成。是无量劫来的迷惑。生生世世累积的错觉。没有办法一下把它舍掉。所以佛祖虽然讲得很清楚、讲得很明白。我们听了也会点头。也觉得不错。可是在境界里面依旧转不过来。这就是我们不能够明心见性、不能够这一生成就关键的所在。因此在教学当中。解行决定是并重的。清凉大师说得好。「有解无行。增长邪见;有行无解。增长无明」。这都是修学过来人的真心话。我们现在修学。问题也就是出在这个地方。许多人很用功修行。对于教理不了解。宇宙人生的真相依然是迷惑颠倒。自己觉得修得不错。戒也持得很好。也能够修定。定的功夫也不错。可是是非人我、贪瞋痴慢依旧没有放下。所以还是有很大的障碍。清净、平等、觉还是得不到。另外一类的人。在教理上很认真下功夫去研究。也是相当通达明了。也能够讲得天花乱坠。烦恼习气还是断不掉。问题在哪里?就是偏在一边。
修行要用中。佛家讲中道。中是什么?中是不偏在任何一边。解行相应。这就是中道。解帮助行。行帮助解。古人比喻。像鸟有两个翅膀。牠才能飞;车有两个轮。这个车才能走。一个轮。一个翅膀。飞不动。这个道理很明显。解是什么?我们讲的看破。看破就是明了。行是什么?行是放下。诸位一定要明了。我们讲持戒也好。持戒是行门。参禅是行门。念佛是行门。做的是不错。可是烦恼习气没放下。这种行门是表面的。也能得一点好处。三界有漏的福报。什么叫有漏?因为你烦恼没断。烦恼是漏。你修行功夫里头还夹杂着烦恼。所以就把它变成福报了。古来的这些祖师大德们。教人着重实质。实质是外表如法。内心清净。万缘放下。一尘不染。这个功夫要解得透彻才能做到。
因此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。讲经说法四十九年。解里头有行。解跟行是一桩事情。不是两桩事情。我们现在麻烦就是把解行分作两桩事情。解里头没有行。行里头没有解。世尊教学是解中有行。行中有解。行中有解。就是像惠能所讲的「弟子心
我们今天讲六和敬。天天提倡六和敬。为什么大家不和?六和敬挂在口上而做不到。不知道用中。我们每一个人都用中。自然就和。第一个见解和了。这是和睦相处最基本的一个因素。想法看法都一样。那还有什么不好解决的问题。「戒和同修」。当然大家守法了;「身同住。口无诤。意同悦。利同均」。轻而易举。都做到了。最难的是什么?是思想知见。一个人
用中。思想就纯正。六和就可以落实。用中是因。六和是果。六和又是因。入了六和的境界。大家心都平静。和平。人人平等。法法平等。《金刚经》上讲的「法门平等。无有高下」。不和就决定不平等。和睦才产生平等。平又是因。果是什么?安。平安。你要想得社会安定。世界和平。你不平。你怎么能得安定?法法平等。法界就安定。你看这是因果循环的关系。法法平等之后。这又是个因。后面又产生一个效果。乐。这是真正的乐。佛家教人。教学目标是离苦得乐。所以要真正叫一切众生得乐。前面这四个字一个字都不能漏。要中、要和、要平、要安。才有真乐。前面四个字没有。现在讲享乐。那个乐是什么?那个乐是吸毒。是打吗啡。是刺激。哪里是真乐?我们今天看社会很多游乐场所。年轻人到那里。那是享乐。那是麻醉。是吸毒。精神的麻醉。精神的吸毒。那是找刺激。哪里是真乐?
真乐是从内心里面流露出来的。真正第一个因素。就是你要懂得用中。什么是中?公就是中。私就是偏邪。念念利益众生。利益社会。这是中。言语造作。为社会、为人民、为众生。你用中。《楞严经》上阿难尊者开悟之后。他说「将此深心奉尘剎」。用中。什么叫将此深心奉尘剎?尘剎就是法界一切众生。奉就是奉事。用现在话是服务。把我的身。口说法。身做榜样。这是为一切众生服务。心是什么?心里面所思的。心里面所想的。无非是为一切众生服务。这是「将此深心奉尘剎。是则名为报佛恩」。为什么这样做法?佛的教诲完全明白了。真正知道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一个整体。就是自己的清净法身。阿难尊者这两句话。诸位仔细看看。那就是证法身了。不证法身。这个话说不出来。这种念头、行为不可能发生。唯有证得法身的人。他有这种思想。他有这种行为。他能够这么做。为法界一切众生献身心来服务。不是佛陀鼓励他的。不是别人劝导他的。自动发心的。从这个地方我们能够体会到。教学的成就。佛陀教育的成就。佛陀教育的成就就是自动自发、舍己为人。为人民服务。为社会服务。为一切众生服务。诸位想想看。世出世间还有什么教育能跟这个相比?
昨天晚上。我们在《四十华严》里面。这几天跟大家介绍「行愿品」里面。不同的族群有二十类。二十类这是大数例举。每一类里头无量无边。我们在二十类里面。为什么佛陀特别拈出来。国王是一类。佛母是一类。太子妃是一类?这个意思好深。社会上各行各业太多了。他为什么不举其它的。他举出这几种?这几种对世道人心有决定性的影响。世道的兴衰。众生的苦乐。与这三类的人有密切关系。印光大师这一部《文钞》。自始至终。可以说篇篇都说到这个问题。君是领导人。各个团体的领导人。各个阶层的领导人。用国王来代表。在一家。国王就是家长;在学校。国王就是校长;在一个公司。国王就是董事长。每一个团体里面的领导人。用这个来表法。过去国王称天子。今天小团体里面的领导人。也是天子的身分。天子是对领导人最尊敬的称呼。不是恭惟。这个称呼是提醒他要替天行道。
你是天之子。你要替天行道。你要存天心。你要行天道。天心是什么?中国古书里常讲「天心无私」。你有私心。那是凡夫。那不是天神。中国人对于神是有个定义。大公无私。这是神。所以神是公平正直。一个人一生公平正直。死后就作神。也有说聪明正直。这个人作神。聪明是智慧。存天心就是存无私之心。我们前面讲的存忠孝之心。这是天心。行天道。天道是什么?仁民爱物。以仁慈对待一切人民。以爱心对待一切万物;换句话说。他能把忠孝落实。这是行天道。这个人称天子。他的心跟天神、跟上帝一样。他的行为也跟天帝、上帝一样。这称天子。群众的领导人。落实在事相上。那就是他懂得用中。用和。用平等。用安
出家人虽然不是居于领导的地位。但是我们职责是教学。我们没有领导社会群众。我们要教导社会群众。我们要帮助一切大众明了这个道理。个人在个人自己本分上。尽忠尽孝。行忠行孝。这是我们应
想象佛那种生活。与大自然结合在一体。生活在一起。你说那个心胸多么开朗、多么舒适。一丝毫的拘束都没有。我们要多想想。应当要学习。这种生活。叫人贪瞋痴慢生不起来;建筑这些宫殿、道场。贪瞋痴慢就生起来了。释迦牟尼佛当年。他为什么不建个道场?为什么不建房舍?把一切众生贪瞋痴慢那个缘断掉。这个主意好。方法好。我们要觉悟。要明了。他的做法是正确的。我们现在做法是错误的。好。今天时间到了。我们就讲到此地。
原文出处:http://www.xuefo.com/jk/nr/0/912.html
以上是关于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太上感应篇- - 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 五十一的介绍,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。
本文标题: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太上感应篇- - 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 五十一;本文链接:http://www.fzby666.com/jings/7109.html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