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太上感应篇- - 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 五十五 ,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,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太上感应篇- - 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 五十五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,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。
原文标题: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太上感应篇- - 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 五十五
/* Generator: eWebEditor */p.MsoNormal, li.MsoNormal, div.MsoNormal {margin:0cm;margin-bottom:.0001pt;font-size:12.0pt;font-family:宋体;}p {margin-right:0cm;margin-left:0cm;font-size:12.0pt;font-family:宋体;}div.Section1 {page:Section1;}
太上感应篇 (第五十五集) 1999/7/13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:19-012-0055
诸位同学。大家好。《感应篇》接着底下一句是:
【正己化人。】
前面所讲的都是完成自己的德行。目的是在帮助别人。自己的智慧德行没有成就。就不能够教化众生。所以要想教化众生。先要把自己修好。这是一定的道理。无论是古代的中国人。中国的古圣先贤。印度这些佛菩萨们。每一个人都是这个做法的。乃至于十方世界一切诸佛。也没有例外的。所以我们必须遵循这条道路。一定要先把自己修好。前面跟诸位提到四弘誓愿。四弘誓愿的「众生无边誓愿度」的落实。一定是先断烦恼。成就法门。断烦恼是完成自己的德行。学法门是成就自己的智慧。我们中国人常说品学兼优。然后才能化人。我们身为佛弟子。无论是出家弟子。或者是在家弟子。都有度化众生的使命。出家、在家都
「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」。这是《无量寿经》经文里头的第一句。前面所列的是上首大众。经文这是头一句。佛是怎么样教导我们。我们应该怎样学习。然后再想想。念佛的人很多。往生的人为什么那么少?稍稍对经文上留意就很清楚、很明白。念佛的人虽然很多。未具普贤大士之德。所以不能往生。普贤大士之德关键在哪里?就在心量。普贤菩萨的心量是跟虚空法界一样。他真正是心包太虚。量周沙界。那叫普贤菩萨。我们心量这么小。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也不能往生。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。古大德讲。「口念弥陀心散乱。喊破喉咙也枉然」。如果有
普贤大士之德无量无边。诸佛如来共同来称说也说不尽。世尊为我们归纳为十大类。称作普贤十大愿王。归纳成十大类。我们修学起来比较方便。第一愿「礼敬诸佛」。我们有没有做到?这个意思就是以真诚恭敬心对待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。那叫礼敬诸佛。我们没有做到。我们要反省。我们对人、对事、对物这个心态恰恰相反。是大不敬。天天两个眼睛像小偷一样。专门找别人的毛病。专门看别人的缺点。搜集别人的过失。这是大不敬。你喊破喉咙也枉然。
不要说是菩萨行。世间一个善人君子。我们读儒书。会集儒书德行教训的。最具代表性的是《五种遗规》。清朝陈弘谋先生编辑的。把儒家的经典。历代这些大德们的言行。真实的教诲。分类编辑起来的。过去我在台中求学。李老师指定这本书做为我们学生修身课本。早年我们读的书。是哪一家书局出版的我忘记了。字比较小。分量相当多。很厚的精装一册。以后中华书局从《四库备要》里面抽出来印单行本流通。上下两册平装本。中华书局印的字大。好看。看看世间圣贤人是怎样教导人的。所以我们要常常反省。不可以做缺德的事情。修德都来不及。还专门干缺德的事情。怎么能成就?换句话说。世间善人、君子他们的条件。我们都不能够取得。那距离菩萨、罗汉远之远矣!
讲台上这些技巧。我们是可以轻而易举能学到
所以『正己化人』这一句就很重要。在本文里面。从这一句以下。这是讲化他。这一句是总说。《汇编》里面也注得很详细。它将这两个字解释。什么叫正?「确不可易」。这是正。「化者。自然而然」。这两句话说得很好。正是坚定的信心。坚定的愿心。我们的信愿是在求道。是在求证果。什么是证果?在佛法里面。阿罗汉是证果。菩萨是证果。佛是证果。要想求得证果先要断烦恼。烦恼习气不断。我们的修学就谈不上成绩可言。大家都知道。见思烦恼断掉才能证得阿罗汉果。我们纵然断不了。要向断烦恼这条路上去走。一定要做到烦恼轻。我们功夫才有成就。烦恼一年比一年轻。一个月比一个月少。你的生活就幸福、就自在、就快乐了。佛法里面常讲「法喜充满」。那是真的不是假的。学佛学得很欢喜。很有受用。同修当中有没有?有。也不在少数。他们真有这个受用。来告诉我。我也为他欢喜。他得法喜。他真干!
从什么地方干起?古德教给我们的很多。但是最要紧的还是讲「从不妄语始」。这是真实教诲。我们修行从哪里修起?从不妄语修起。符合世尊在《无量寿经》上跟我们讲的修行的纲领。「善护三业」。你看它第一句就讲「善护口业。不讥他过」。古大德教给我们从不妄语始。从这开始。跟经训相应。古德又教给我们修清净心的方法。净宗法门修一心不乱。净宗修学确实目的就是一心不乱。《弥陀经》上讲的「一心不乱。心不颠倒」。一心不乱是定。心不颠倒是慧。如何能够真正成就一心不乱、心不颠倒?当然善护三业非常重要。可是从哪里开始?古人也教给我们。「知事多时烦恼多。识人多处是非多」。何必要知道那么多事情?到处去打听。那你就完了。
在早年。我们出家受戒。我们有一个同戒的师兄觉斌法师。他受了戒之后不久。大概是半年的时间。到南部去闭关。很好。我们很羡慕他。有这么个福报去闭关。过了一年。我有个缘分到南部去。我特别到关房里面去看他。他闭关的时候向我借了一部书。《中观论疏》。分量并不很大。线装书十二册。他要到关房里面去看。这过了一年。我说。「戒兄。你向我借的书看了多少?」他说。「第一本还没看完。」这个见了面之后。给我说天下事。说道场、说法师。他在关房里消息怎么那么灵通。我在外面都一无所知。都不知道。听他给我讲新闻。那闭的是什么关?所以一点成就都没有。以后他跟白圣法师到南洋槟城极乐寺。白老是住持。请他做当家。在这边没多久他就过世。人是个好人。跟我交情也不错。就是喜欢打听。古人讲「知事多时烦恼多」。他烦恼多。心定不下来。
我们同修不论是出家、在家。清净心重要。与自己不相关的事情知道那么多干什么?你们大家很多人都晓得。多少人给我写信件。那些信我不看的。为什么?我不想知道那么多事。写信给我干什么?老实念佛就好了。我每天讲经已经是多事。还要搞这些不相干的事。大错特错。认识的人愈少愈好。我给你们看。我身上带的电话号码的小本子。只有二十几个人。这是什么?有的时候联络非要记得不可的我才记住。不需要的我不记。我们自己电话号码我不知道。我们学会的、居士林的。我们楼上的电话号码、传真。我都不知道。记这个干什么?人名字我也记不得。好。见了面很熟悉打打招呼。你姓什么、叫什么名字我不
前面我看到有一则公案。我也跟诸位提起过。它说有一个修禅定的法师。在定中看到两个出家人在谈话。护法神围绕。过了一会。护法神走了;又一会。妖魔鬼怪来了。围绕着他们。这什么缘故?这个禅师说。最初这两个人讨论佛法。所以有护法神围绕。过一会他们两个话家常。话家常护法神就走了。就没有了。话家常之后。他们两个在讲是非。妖魔鬼怪来了。所以常常讲是非的、论短长的。你要晓得。你的周边都是妖魔鬼怪。没有护法神。如何能够得到诸佛护念。龙天善神保佑?心在道上。这是感应道交。我们起心动念有感。诸佛菩萨就有应;如果我们是不善的感。妖魔鬼怪有应。妖魔鬼怪从哪来的?你自己把他招来的。不是他找你。是你找他的。你把他找来了。起一个恶念。说一句恶言。都可以把妖魔鬼怪找来。修
所以古时候修行人为什么选择在深山。人迹不到的地方?他心清净。容易成就。我们现在居住在都市。是最不好的环境。最不好环境里面你还要到处去打听、到处去钻营。这怎么得了?你没有成就的指望了。所以我们要想成就。一定先要懂得怎样保护自己。保护自己的方法。四天王告诉我们。这四大天王的表法。我们明了的时候。他教我们怎样护自己的法。我们要晓得学。弥勒菩萨是布袋和尚的塑像表法。那是普贤的心。量大福大。心包太虚。量周沙界。在《华严经》末后五十三参。最后的三大士。弥勒菩萨、普贤菩萨、文殊菩萨。善财童子最后参访这三位菩萨。用意很深。弥勒是表心量。文殊是表智慧。心量不大。智慧不能圆满。智慧的落实是普贤菩萨。末后用三大士代表大圆满。我们读经要能体会到这个意思。自己才知道怎样去学习。这一句四个字。意思很深、很广。我们也要用几次的时间跟诸位同学共同来学习。好。今天时间到了。我们就讲到此地。
原文出处:http://www.xuefo.com/jk/nr/0/916.html
以上是关于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太上感应篇- - 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 五十五的介绍,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。
本文标题: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太上感应篇- - 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 五十五;本文链接:http://www.fzby666.com/jings/7104.html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