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太上感应篇- - 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 五十六 ,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,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太上感应篇- - 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 五十六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,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。
原文标题: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太上感应篇- - 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 五十六
/* Generator: eWebEditor */p.MsoNormal, li.MsoNormal, div.MsoNormal {margin:0cm;margin-bottom:.0001pt;font-size:12.0pt;font-family:宋体;}p {margin-right:0cm;margin-left:0cm;font-size:12.0pt;font-family:宋体;}div.Section1 {page:Section1;}
太上感应篇 (第五十六集) 1999/7/15 澳洲净宗学会 档名:19-012-0056
诸位同学。大家好。前面讲到化他。总说义趣是:
【正己化人。】
批注里面说得很好。「所谓其身正。不令而行也。正己有许多功夫。化人有许多妙用。人能正己。未有不能正物者也」。这些话都说得非常肯定。要帮助别人。帮助这个社会。昨天我们也讲了很多。最重要的还是在自己。自己不正。要想帮助别人就非常困难。当然会遭遇到许多的障碍。尤其是在我们现代的社会。事与理自己都要很清楚、很明白。自己的心正、言正、行正。自然能够得到大众的尊重。不但大众对你尊重。鬼神也对你尊重。冥冥当中自然得到拥护。更能得到诸佛护念。自己要行得正。最重要的是心正。我们每一个人也都想学。很愿意学。为什么学不来?学不来的原因就是自私自利的念头不能放下。都是被这桩事情障碍住。所以要想自己这个心行得正。必须要把这些障碍舍掉。可是有些同修说。我们也很想放下。就是放不下。这个原因在什么地方?实在说原因是对于诸法实相没能够了解。释迦牟尼佛
可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是既深又广。很难明了。所以佛要用那么长的时间。尤其是专说这桩事情。就是《般若经》。佛说《般若经》说了二十二年
『正己化人』。在功夫上当然首先要建立一个正确的宇宙人生观。也就是说对人生的看法。对我们生活环境的看法。有正确的认识。这是智慧。有了智慧还得要有功夫。功夫是什么?是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。这是功夫。必须要克服。烦恼习气无始劫来养成的。儒家讲习性。习惯成自然。习性。这个习性很可怕、很麻烦。很不容易断掉。可是要不断掉。虽理解了也没用处。还是要搞六
所以佛教导我们要做一个转变。这一句话说得好。一定要做一个转变。在功夫上讲要转恶为善。从哪里转起?从念头上转起。从行为上转起。以往我们念头是为自己。行为都是为自己。把这个念头转过来。从今而后我们为别人不为自己。念念为别人想。为社会想。为一切众生想。世间可怜的人太多了。他们为什么这
我们今天在物质上的受用。以饮食来讲。三餐饭还不饱。还要以零食来补充。这是什么原因?这身体是业障身。心有业障。身也有业障。饮食对一个人的生命来说是最重要的。我们的生命。身体是一部机器。这个机器不断的在运作。运作需要能量补充。饮食是能量的补充。业障重的人消耗量大。补充少了他就会生病。他就不能工作;消耗量少的。他工作一样正常。能源的消耗到底消耗在哪里?学佛的人知道。百分之九十以上。大概总能达到百分之九十五。消耗在妄念上。我们常讲胡思乱想。修行人跟一般社会大众比。心地总比较清净。妄念少。妄念少消耗量就少。所以他补充就少。世尊为我们初学的人示现。教我们把一切忧虑、牵挂这些烦心的事情放下。因为那都是不必要的。那么你的身心健康。你的消耗量逐渐就减少。所以一天一餐足够了。这一餐不吃也没有关系。也照样的去运作。这是事实真相。
我们在经上看到。阿罗汉心非常清净。妄想杂念几乎没有了。他的能量补充。一个星期托钵一次。也就是一个星期吃一顿饭。他那一顿饭一个星期够了。那个养分足够了。辟支佛定功更深。比阿罗汉的心还要清净。半个月托一次钵。两个星期吃一顿饭。他够了!实在讲佛与法身大士。他们要不要饮食?不需要。可以完全断掉的。佛陀在世是示现给我们做榜样的。要是在他那个身分上他可以完全断掉。完全断掉。我们凡夫看了做不到。那还得了吗?所以告诉我们。修行人每天吃一餐够了!修清净心重要。禅悦为食。法喜充满。用禅悦、用法喜来滋养你的身体。用清净心。这是消耗能量最少的。这都是行门上的功夫。
这个功夫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去锻炼。炼清净心。炼清净行。清净心、清净行没有别的。放下而已。不相干的事要放下。不相干的念头要断掉。常常保持正念现前。正念就是念佛。二六时中。时时刻刻心里头只有一句佛号。这是正念。一切众生不知道佛法的殊胜。不知道念佛的好处。我们以善巧方便帮助他。使他知道念佛的好处。也能够学习效法我们念佛。菩萨帮助一切众生的事说不尽。但是只有一个目的。最后诱导他念佛。这个目的是纯正的目的。除此之外没有其它的目的。所以处事待人接物你要慈悲。要宽宏大量。要认识大体。决定不能随顺自己的情欲。随顺自己的情欲就是随顺烦恼。你会做错事情。佛家讲你会造业。
所以在日常初
有人问。学教也分心。是不是杂念?学教要为自己名闻利养是杂念。学教是为光大佛法、普度众生那是正念。由此可知。我不是为自己。我为众生破迷开悟。这就是正念现前。如果为自己名闻利养。那是轮回的念头。讲经说法还是造轮回业。是轮回业里面的善业。果报在三善道。如果名利心太重。大概三善道都没有分。那到哪里去?恶道里面去享福去。总之弘法利生是修福。过分重视自己的名闻利养。贪图五欲六尘的享受。畜生道里享福。饿鬼道里面享福。这个例子太多了。不胜枚举。
诸位想想。安世高当年他的同学宫亭湖的龙王。畜生道。蛇身。他造的什么业?他是出家人。明经好施。佛法的道理通达。又喜欢布施。自私自利没放下。托钵托的这一顿饭大概不太好吃。不中自己的意思。心里面不太舒服。就造这么个业。来生堕畜生身。畜生。福报大。他明经。他有智慧。所以堕畜生身去做龙王很灵。灵是他有智慧。福报很大。一千里内的信徒都去拜他。都去供养他。福!他喜欢布施。苦不堪言去当龙王。安世高去度他。给他讲经说法。劝他回头是岸。安世高传记里头写得很清楚。小小不如意、不满意。明经好施还要堕三途;我们今天经也不明。也不好施。脾气比他大得多。你将来往哪一道去。不是很清楚、很明白吗?你决定不如他。所以想想这些事情实在可怕。知道可怕就回头。就不敢起个恶念。不敢有恶的行为。所以传记多读有好处。能够时时刻刻警策自己。勉励自己。
原文出处:http://www.xuefo.com/jk/nr/0/917.html
以上是关于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太上感应篇- - 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 五十六的介绍,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。
本文标题: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太上感应篇- - 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 五十六;本文链接:http://www.fzby666.com/jings/7103.html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