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太上感应篇- - 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 五十七 ,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,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太上感应篇- - 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 五十七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,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。
原文标题: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太上感应篇- - 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 五十七
/* Generator: eWebEditor */p.MsoNormal, li.MsoNormal, div.MsoNormal {margin:0cm;margin-bottom:.0001pt;font-size:12.0pt;font-family:宋体;}p {margin-right:0cm;margin-left:0cm;font-size:12.0pt;font-family:宋体;}
太上感应篇 (第五十七集) 1999/7/16 澳洲净宗学会 档名:19-012-0057
各位同学。大家好。
【正己化人。】
落实在生活行持当中。事相繁多。不胜枚举。小注里面给我们举了几个例子。很值得我们学习的。它说「清贵容。仁贵断」。这两句话往往是我们疏忽了的。学佛的人跟世间人最大的差别。是清高。谚语所谓的「清贫浊富」。这些都是千古名言。可是清高的人要紧的是要包容。要有度量。在佛法里面。确实世尊是显示无比的清高。令人敬仰。而佛教教人也是把这桩事情列入教学第一课。我们到一般寺院庵堂。佛家的建筑。第一栋建筑就是天王殿。我们一般称作护法神。也能讲得过去。天王殿里面正当中供养的是弥勒菩萨。中国人造弥勒菩萨的像都取布袋和尚。布袋和尚出现在中国南宋的时代。诸位也许都熟悉。南宋有一位大将岳飞。他跟岳飞同时代的人。出现在浙江奉化。他临走的时候告诉大家。他是弥勒菩萨化身来的。不错。说了就走了。这是真的;如果说了不走。那是假的。那个不可靠。现在我们听说有许多法师、大德。说他是什么佛再来的、菩萨再来的。说了不走。这就靠不住。他说了就走。
所以中国以后造弥勒菩萨的像。就造他的像。他这个相很有特色。表法意思非常鲜明。他是个欢喜相。所以人家称他作欢喜佛。笑面迎人。法喜充满。第二个表法的特征。他肚皮很大。表有容量。能够包容。所以古德从他的形象题了八个字。两句。这两句话就是教导我们初学。「生平等心。成喜悦相」。这两句教初学。第一堂课。所以一定要有容量。要能够包容。不能包容就决定不能够学佛。为什么?佛法我们现在搞明白、搞清楚了。佛法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。多元文化最重要的就是能包容。不能包容就谈不
第二句话说「仁贵断」。仁是仁慈。仁慈所贵的是决断。决断什么?是非、善恶、邪正。你要有能力辨别。这个才是真正的仁慈。佛家常讲。「慈悲多祸害。方便出下流」。可是佛家又说。「慈悲为本。方便为门」。但是从反面看。慈悲的确多祸害。方便出下流。这是什么原因?感情用事。没有智慧决断。如果是智慧的决断。这个事情就可以避免。所以佛法是智慧的教学。有真智慧才能融合不同的族群。才能够叫法身健康。我们今天。这法身的范围太大。我们把它缩小。社会健康。这个诸位容易体会。社会大家能够和睦相处。这社会健康。国家健康。世界健康。佛法教学目的在此。对于个人智慧德行的提升要达到圆满。圆满的智慧德行有什么作用?就是世界大同。一切众生和睦相处。
这个一切众生不仅仅是一切人类。还包括动物。包括植物。包括山河大地。都能够和睦相处。我们千万不要以为动物有灵性。植物没有灵性。矿物没有灵性。要是这样认为就错了。植物也有灵性。矿物还是有灵性。石头都有灵性。如果石头没有灵性。生公说法。顽石怎么会点头?所以矿物都有灵性。你要问为什么它有灵性?同一个法性变现出来的。它的灵性跟我
再有。修学佛法要认识大体。要顾大体。什么是大体?法界众生是大体。这是诸佛如来、法身大士他们时时照顾到。对我们初学人来说。社会安全是大体。国家富强是大体。世界和平是大体。我们起心动念要照顾大体。识大体的人就能够舍弃自私自利。我们的私情。个人的爱好。如果与大体相冲突的时候、有矛盾的时候。一定要成全大体。牺牲自己。这是佛教给我们的。公道跟私情尤其要辨别清楚。绝不能够徇私情而伤害公道。这都是大的原则、大的前提。我们不能不照顾的。不能不多想一想。
至于生活当中。古圣先贤也教我们一些处世待人的原则。所谓「处忙更当以闲」。为什么?忙才不至于乱。以闲情逸致来处理繁忙的工作。这是高度智慧的表现。在佛法里称之为善巧方便。遇到急难的时候心尤其要平静。急难的时候如果是急躁的心。一定出乱子。所以在急难的时候要用平静的心来处理。特别是居于领导地位者。这是我们知道。领导地位的人比一般人聪明。他带头!带头的人要一乱。这下面的人全都乱了。所以当急难的时候带头的人非常沉静。非常稳定。所谓是稳住阵脚。无事的时候要多做防范。要多做检点;有事的时候要有耐心。要有定慧。
人与人之间相处。人与天地万物相处。疑是大病。见思烦恼里面思惑五种。贪瞋痴慢。第五就是疑。通常我们介绍这些名相。这个疑都是指对于圣教的怀疑。这是大者。障碍我们开悟。障碍我们证果。可是小的疑惑也不能够疏忽。小的疑惑是什么?对人的猜疑。人与人之间互相猜疑。怎么能够相处?为什么会怀疑?实在讲怀疑多半是起于自己的成见。自己成见太深。所以总是跟别人相处疑神疑鬼。心量窄小。菩萨教我们容人之过。你心量大能容人。这个烦恼就没有了。心量愈是小疑心愈重。疑心愈重跟人就不能相处。尤其是个领导的人。领导的人疑心重。他的手下决定没有人才。他对于人才疑惑嫉妒。不用人才用奴才。用的人智慧能力都不如他。怎么能够建功立业?真正有能耐的人。下面都是人才。
我们读古书读管仲。管仲这是古时候了不起的一位大政治家。帮助齐桓公。所谓「九合诸侯。一匡天下」。就像现在所谓联合国的霸主。当时诸侯都尊敬齐桓公。都听齐桓公的意思去办事。那是管仲的成就。我们读管子书。他所用的人都是一流的人才。个个能力都在他之上。好像无论做什么事情。在行政上不如这一个人。理财上不如那个人。领众上又不如别人。他样样都不如。他做宰相。这正是从前孙中山先生所讲的。领导人要的是什么?要权。他有权。
在佛法里面讲。这许多人才过去生中都跟他有缘分。没有缘谁替你办事?佛法讲的因果讲得深。世法只看表面不讲过去。佛法讲得很深。过去世跟这些人缘深。结的善缘。所以结缘就比什么都重要。结善缘。绝不结恶缘。佛教给我们。「冤家宜解不宜结」。冤家对头。过去世结的不善缘。这一生遇到了要把这个结化解。一定要懂得化解。以智慧。以善巧方便。实在说就是以真心、诚意、爱心。无私无条件的去帮助别人。帮助这些冤家债主。这个结慢慢的化开。冤亲债主往往会跑到你家来。这个我们要知道。不是冤亲债主不会聚会在一家里头。所以对于家人父子相处。更要明白这个道理。要把无始劫以来的冤结化解。结法缘。把情缘化解。化成法缘。问题就解决了。就能够得到幸福美满。家庭兴旺。社会和谐。这些是非常宝贵的教训。我们要记住。要学习。好。今天时间到了。
原文出处:http://www.xuefo.com/jk/nr/0/918.html
以上是关于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太上感应篇- - 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 五十七的介绍,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。
本文标题: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太上感应篇- - 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 五十七;本文链接:http://www.fzby666.com/jings/7101.html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