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太上感应篇- - 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 二十四 ,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,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太上感应篇- - 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 二十四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,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。
原文标题: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太上感应篇- - 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 二十四
/* Generator: eWebEditor */p.Mso
太上感应篇 (第二十四集) 1999/6/11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:19-012-0024
诸位同学。大家好。昨天我们念到第十四句:
【其过大小有数百事。欲求长生者。先须避之。】
过失大小有几百种。这个『事』是种类。每一种里面。实在讲都是无量无边。古德说「非义而动」。那就是『过』。义是应当的。你的思想行为都是不应当的。那就是过失。过失有大小。大的就是罪孽。小的叫过失。罪过。天地鬼神都见到。诸佛菩萨那看得更清楚。说实在的
在过去。在中国。儒释道这个三教都是从事于社会教育工作。也都是多元文化一体的思想。对中国社会有很大的贡献。三教虽然有别。但是也有它共同的地方。那就是无论修学哪一个道门。决定是以积德为本。这是三教公认的。积德从哪里积起?从心地上做功夫。心地一定要光明磊落。佛家讲「超凡入圣」。凡是什么?凡是凡情。我们今天讲情绪。这个情绪是凡情。也就是说情绪在用事。情绪用事就有过失。我们常讲感情用事。能够把情执放下、舍弃了。这个人就是圣。圣就是个明白人、觉悟的人。圣的定义就如此。所以作圣是做个明白人、做个觉悟的人。如果不把情执转变成智慧。你就做不了圣;换句话说。你永远不会明白。永远不会觉悟。情执从哪里发生的?佛法从理上讲。从你分别执着四相上发生的。四相就是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。你分别这个四相、执着这个四相。这是情执的来源。因为你分别执着。所以你才会有自私自利。你才会有是非人我。你才会有贪瞋痴慢。不但你的言行造业。起心动念都造业。
这前面跟诸位说了一个大概。起心动念是意恶。你心恶。心不好。佛菩萨觉悟、明白了。觉悟的人没有我。没有自己。所以才能够真正的尊敬别人。明白人才能做到。儒家也是如此。明白之后才懂得自卑而尊人。自己谦虚卑下尊重别人。只有迷惑的人才自高自大。自己抬得很高。没有瞧得起别人。受不得委屈。受一点点委屈。怀恨
这个里头最重要的一个观念。我们没有办法建立。如果这个观念能够建立。菩萨道就不是个难事情。积功累德那是轻而易举之事。什么个观念?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自己。这个观念我们没办法建立。而诸佛菩萨都是这个观念。佛证得清净法身。法身是什么?法身就是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自己。肯定是自己。决定没有丝毫疑惑。就是自己。真是自己。这个人就成佛了。他证得清净法身。所以他为一切众生服务是为自己服务。还有什么话说。还有什么好执着的!不是为别人。为自己。我在讲经的时候讲过。宇宙是怎么复杂。我们这个身体也是怎么复杂。我们身体是宇宙的浓缩。宇宙是我们这个身体的扩大。这里面复杂的状况不增不减。完全相同。所以我们这个身体是个小宇宙。小宇宙跟大宇宙是一不是二。《华严经》上讲的小大包容。大能包容小。小也包容大。「芥子纳须弥。须弥纳芥子」。这才是不思议的境界。诸佛菩萨在无量无边剎土里面帮助一切没有觉悟的众生。就是从这个观念上出发的。从这个观念上建立的。所以法是不思议法。人也是不思议人。我们读《地藏菩萨本愿经》。青莲法师的纶贯。他在五重玄义里面。每一条都加上不思议。很有道理。如果他自己没有契入这个境界。这个话他说不出来。他对于事实真相体会到了。认知了。契入这个境界。所以他才能说得出来。
我们读了。有几成的体会?我们为什么不能体会?这里面有障碍。障碍就是不外乎烦恼障与所知障。烦恼障就是是非人我、贪瞋痴慢。所知障。用今天的话来说。对于学术知识方面的成见。如果是因果上面的成见。那还是属于烦恼障。见思烦恼里面的一类。属于知识的这个叫所知障。自以为是。所以事实真相你就见不到。我们在这个地方要用功夫。去一分障碍。你的智慧就往外透一分。这个障碍怎么去法。我们要明了。障碍的除去。就是对于这些情执分别逐渐淡了。不像过去那么严重。一年比一年淡。一月比一月轻。分别执着就轻了、淡了。这就是分分离开了。菩萨五十一个阶级。净土四土三辈九品。都是这个样子。烦恼习气少一分。你的品位就增高一层。到烦恼习气统统断尽了。你就圆满成佛。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。那就是他的烦恼。所以他还得不到圆满。他的功德还没有成就。没有究竟成就。必须舍得干干净净。这才是究竟圆满的成就。所以我们要舍、要放下。如果不肯放下。那就是累积罪业;放下。你就是积功累德。为什么放不下?事实真相没搞清楚。把这些假的当作真的。这是你看错了、想错了。所以你才会做错。你才会招致恶报。
可是放下跟看破是相辅相成的。你能够放下一些。你就多看清楚一分;能多看清楚一分。你就又能够多放下一些。换句话说。菩萨从初发心一直到圆成佛道。就是看破、放下相辅相成。六波罗蜜里面。般若波罗蜜是看破。其余的五度都是放下。你们想想对不对?布施是放下贪心。持戒是放下恶念。忍辱是放下瞋恚、放下嫉妒。精进是放下懈怠、懒惰。禅定是放下散乱。统统是放下。般若是明了。明明白白、清清楚楚。六波罗蜜归纳起来就是看破、放下四个字。我们要真干。这些经论名相绝对不是念念就算了。念念就过去了。那怎么行?你真看破。搞清楚、搞明白了。真放下。你的罪过就没有了。哪能不长生?长生是无量寿。所以要求长生、要求福报。一定从心地上求。心生万物。佛经上说「心生则种种法生」。前面我们也读过「一切法从心想生」。佛法叫内学。内里面圆满。外面境界就顺心。所以说心想事成。在佛法里面讲决定正确。你想恶。恶的事情成了;你想善。善的事情成了。你想佛。佛成了;你想贪瞋痴慢。三恶道成了。心想事成。你想贪。饿鬼成;想瞋恚、嫉妒。地狱成。十法界依正庄严从哪里来的?你自己心里想出来的。一切法从心想生。就变现出这个境界。
既然是这么一回事情。为什么不想佛?为什么想别的?想佛就作佛。心想佛。口称佛。身做佛做的事情。口说佛的言语。这个人就成佛了。所以我们要想作佛。经不能不读。经要不读就胡思乱想。我们要把我们的思想与佛的经教完全相应。起心动念想的什么?佛在经典上所讲的道理。所说的教训。所说的境界。想这个。这是我劝大家把《无量寿经》念三千遍。道理就在此地。你经不熟。你想什么?你没有法子想。首先要把经念熟。念得会背。背得很熟。起心动念。这个经里面的理论、境界完全可以现前。「忆佛念佛。现前当来。必定见佛」。这我教大家的。信不信由你。有人相信。他这么做。他得好处。他很欢喜来告诉我。告诉我我也欢喜。我为他欢喜。不肯接受的。不肯干的。我看到也欢喜。为什么?他心想事成。虚空法界就是这么回事情!这一生不能得度。总算是种了善根。阿赖耶识里头有一个得度的因缘。有个得度的种子。也好。只是得度不在这一生罢了。李老师以前讲的。还要长劫轮回。还要受很多苦难。所以我们真正相信。真正依教奉行。这一生就把这个事情办了。这是善根福德因缘成熟了。好。今天时间到了。我们就讲到此地。
原文出处:http://www.xuefo.com/jk/nr/0/885.html
以上是关于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太上感应篇- - 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 二十四的介绍,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。
本文标题: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太上感应篇- - 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 二十四;本文链接:http://www.fzby666.com/jings/7073.html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