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在佛学知识网,分享佛学常识、佛教新闻、佛教故事、佛学经书等知识,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。
佛像、佛珠
佛像
佛珠

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太上感应篇- - 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 二十五

  • 佛教讲经-自在佛学知识网
  • 2022-11-14 04:22
  • 自在佛学知识网

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太上感应篇- - 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 二十五 ,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,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太上感应篇- - 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 二十五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,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。

原文标题: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太上感应篇- - 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 二十五

/* Generator: eWebEditor */p.MsoNormal, li.MsoNormal, div.MsoNormal {margin:0cm;margin-bottom:.0001pt;font-size:12.0pt;font-family:宋体;}p {margin-right:0cm;margin-left:0cm;font-size:12.0pt;font-family:宋体;}div.Section1 {page:Section1;}

太上感应篇  (第二十五集)  1999/6/12  新加坡净宗学会  档名:19-012-0025

  各位同学。大家好。请看《感应篇》第十五句:

  【是道则进。非道则退。】

  从这个地方起。一直到第三十六句。「欲求天仙者。当立一千三百善。欲求地仙者。当立三百善」。这一段都是讲福报。在全文是第三大段。这八个字是总说。『是道则进。非道则退』。人应当断恶修善。这是天经地义。一切众生哪一个不求福报。哪一个希望遇到灾祸?可是你得明白。福报从哪里来的。灾祸又从什么地方来的。这八个字就是吉凶祸福根源之处。可是这八个字里头的关键就是「道」字。这个道怎么讲法?意思很深、很广。通常说道是理。道理。道也是一条路。什么叫「是道」?什么叫「非道」?这是我们要辨别清楚的。善心善行就是是道。

带佛教音乐的大师讲经

不善的心行是非道。这是从因上说。是吉、是福这就是是道。是凶、是灾、是祸那就是非道。这是从果上说。这些理事因果我们都要明了。

  在佛法所立的标准就是性德。凡是与性德相应这就是是道。与性德相违背那就是非道。性德讲到极处是一念心性。所以讲到究竟。一念是道。二念、三念就非道。这个标准高。这是诸佛如来、法身大士的标准。只有他们才有能力保住一念。不落在第二念。所以他们的果报是大吉大福。不可思议的境界。大乘经里面常说的一真法界。一真法界是从哪里来的?从一念来的。如果一念我们守不住、保不住。变成三心二意。这就会变现出十法界依正庄严。所以十法界依正庄严对法身大士来讲是非道。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。自己做不到

佛教协会讲经说法

。但是不能不知道。知道的好处是在修学过程当中。不至于得少为足。知道现在的境界很有限。还要发愤努力不断向上提升。

  可是在我们眼前。我们把这个道的水平降低。降到最低。那什么是道?五戒十善是道。什么是非道?破戒、十恶是非道。标准降到这个地方。我们就清楚了、明白了。有了着手之处。从哪里下手。这是讲的一般大众。如果对我们念佛同修来说。念佛同修你为什么念佛?念佛的目的何在?希望求生净土。换句话说。这个希望不能落空。一定要实现。哪怕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。都不落空。你的愿都满了。这个最低的水平是什么?世尊在《观无量寿佛经》上跟我们讲的净业三福。这是最低的水平。这是要想在这一生当中求往生的不能不知道。净业三福。我们过去曾经讲过多次。有录音带。也有录像带。好像也有小册子流通。佛说三福总共说了十一句。这十一句就是道。违背这十一句的那就是非道。第一福里头人天福。也就是人天之道。你能够奉行。你生生世世不失人身;你不能奉行。那就是非道。非道就是三恶道。必定堕三恶道。这四句话是「孝养父母。奉事师长。慈心不杀。修十善业」。我

中国佛教协会讲经说法主题

们懂不懂这个意思?我们肯不肯去做?第一句里头说明了十善。是根本的根本。什么叫孝?什么叫敬?不能不清楚。不能不明白。在这个地方我就不多讲了。

  第二福是二乘。二乘人所修的标准。三句话。「受持三皈。具足众戒。不犯威仪」。这是入佛门。第一福是入佛门的基础。还没入门。到第二福这才入门。做为佛的弟子、佛的学生。我们想想。我们有没有资格做佛的学生?佛的学生必须遵守三皈的约束。我们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不违背佛的教诲。三皈第一个是皈依佛。这个我们在《三皈传授》说得很清楚、很明白。皈依佛是觉而不迷。我们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是不是觉而不迷?觉这是是道。迷是非道。我们的思想、见解是不是正确?思想见解纯正。与佛相应。是道;思想见解不正。邪知邪见。非道。这是皈依法的意思。第三皈依僧。僧是六根清净。一尘不染。我们想想。我们的心清不清净?我们的念头清不清净?我们身清不清净?我们居住的环境清不清净?清净是道。不清净就是非道。所以三宝弟子念念要与觉正净相应。这是是道。如果念念是迷邪染。那是非道。思想、言行要依戒律。特别是初发心的人。实在来说从初发心到如

佛教讲经机哪里有买

来地。等觉菩萨都严持戒律。你们曾几何时看到佛菩萨破戒、犯戒?没有过的。佛菩萨的形象都是利益众生的。佛弟子要以佛菩萨为榜样。学佛学得要像。这个形象给社会、给一切众生做榜样。做个好样子。我们要懂这个道理。不犯威仪。威仪就是好榜样。

  第三福是大乘菩萨的基础。「发菩提心」。发菩提心就是发四弘誓愿。愿发了要兑现。那个愿就不是空愿。要做到。所以菩萨有惭愧心。惭愧在策励他。使他能够发愤向上。勇猛精进。惭愧是道;无惭无愧。不知道羞耻。那是非道。「深信因果」。我讲这一句讲得很多。这个因果不是普通的因果。普通因果菩萨焉有不知的道理?这个因果是念佛是因。成佛是果。确实这个道理知道的人不多。「读诵大乘。劝进行者」。读诵大乘就是亲近诸佛如来。一天都不能空过。每天都要亲近诸佛如来。诸佛如来在哪里?诸大乘经就是诸佛如来。每天要读诵。读诵的方法。先亲近一位善知识。这是世出世间求学求道的秘诀。古时候人所说的师承。一定是在一位善知识那个地方成就。然后才能够遍参无量善知识。在一位善友座下成就参学的本领。才有能力参学。这个本领是什么?《般若经》上讲的根本智。遍参一切善知识是成就后得智。智慧才圆满。

  《华严经》末后给我们做了一个榜样。善财童子亲近文殊菩萨。这一个善知识。那是师承。在文殊座下得到了根本智。然后出去参学。在五十三参成就圆满的后得智。这智慧圆满了。没有根本智你就没有能力参学。根本智是实智。真实智慧。他有能力辨别真妄。有能力辨别邪正、是非、善恶、利害。他一接触就明了。所以出去参学。无论遇到什么人。无论遇到什么事。对他都是开智慧。不会受到障碍。如果你没有这个本事。你出去参学。一个善知识指你一条路。两个善知识就是两条路。三个善知识就是三叉路口。四个善知识就十字街头。你往哪里走?你无路可走。你有本事。你能够辨别、能够认识。那就不怕了。亲近再多的善知识。你的方向、你的目标决定不会变更。我们看善财童子给我们做的示范。善财童子亲近文殊菩萨。文殊教他什么?教他念佛法门。我经文上没看到。文字上没有。意思具足。意思在哪里?文殊菩萨求生西方极乐世界。这是他最得意的门生。如果不继承他的衣钵。怎么能说传法弟子?你要明白这个意思。世尊教给我们四依法里头「依义不依语」。你要体会到这个意思。

  再看看他出去参学那个形象。第一个善知识是吉祥云比丘。教他什么?教他般舟三昧。般舟三昧是专念阿弥陀佛。佛立三昧。最后一位善知识是普贤菩萨。十大愿王导归极乐。彻始彻终就是一个念佛法门。他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。那是是道。要

佛教讲经全集完整版

进。勇猛精进。非道赶快要退。这两句话是总说。不但我们自己明白。而且还要常常劝导别人。帮助别人。这是三福末后「劝进行者」。总而言之。这十一句。十句是自利。末后一句是利他。自利而后才能够利他。自己没有成就。想利益别人。这佛在经上常讲「无有是处」。所以这两句八个字含义很深、很广。这是善福的总纲。向下这才教给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怎样去修善、修福。积功累德。今天时间到了。我们就讲到此地。

原文出处:http://www.xuefo.com/jk/nr/0/886.html

以上是关于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太上感应篇- - 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 二十五的介绍,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。

本文标题: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太上感应篇- - 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 二十五;本文链接:http://www.fzby666.com/jings/7068.html。

佛祖

  • 功德无量--- 扫码方法


    一、电脑端:使用微信扫码;


    二、手机端:1、长按图片;2、保存二维码图片;3、打开微信,扫一扫--相册

佛像、佛珠--京东商城宝贝推荐

猜你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