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太上感应篇- - 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 二十六 ,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,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太上感应篇- - 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 二十六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,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。
原文标题: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太上感应篇- - 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 二十六
/* Generator: eWebEditor */p.MsoNormal, li.MsoNormal, div.MsoNormal {margin:0cm;margin-bottom:.0001pt;font-size:12.0pt;font-family:宋体;}p {margin-right:0cm;margin-left:0cm;font-size:12.0pt;font-family:宋体;}div.Section1 {page:Section1;}
太上感應篇 (第二十六集) 1999/6/13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:19-012-0026
諸位同學。大家好。請看《感應篇》第十六段。我們段落完全依照《彙編》所分的。這一段有兩句話:
【不履邪徑。不欺暗室。】
前面說過這一段是講福報。在全文是第三段。「是道則進。非道則退」。這兩句是總綱。『不履邪徑。不
「不履邪徑」。也就是佛在《無量壽經》上所說的「端心、端意、端身」。端正之意。世間人所謂是堂堂正正。中國古人對讀書人的期許。光明正大。堂堂君子。由此可知。儒家講君子的標準。這兩句要做到。儒家教學在層級上也是三個等級。君子、賢人、聖人。這是教學的目標。所以說讀書志在聖賢。作聖、作賢。君子是聖賢的基礎。要想作聖賢人。這八個字要做到。佛法講得更清楚。佛法教學成就也分三等。阿羅漢、菩薩、佛。阿羅漢就跟儒家講的君子一樣。菩薩是賢人。佛是聖人。雖然層級三個階段相似。而實際上高下差別很大。儒家教學是一世的教育。始從胎教。終至老死。慎終追遠。可是佛法的教學則是三世。有過去世、現在世、未來世。在空間上來講盡虛空遍法界。這是儒家教學內容之所不及。所以佛法教學說得非常的詳細、非常的周到。明白之後就曉得。做個好人、做個善人是我們應當的。不應當做惡人。不應當做不善之人。善與人同。這是多麼快樂的事情。
我們希求這一家善、一國善。這一個世界都善。你有這個心願。有這種行持。與佛道就相應。當然此地講的邪徑、暗室。你確實都能夠做到不履、不欺。
所以教育就比什麼都重要。唯有教育才能夠彌補先天之不足。才能夠完成宿根的光大。因此世出世間的大聖大賢。沒有一個不是全心全力從事於教育工作。尤其著重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。只要把這兩樁事情做好。社會自然安定。世界一定和平。要怎樣做好?這兩句話重要。這兩句話是身教、是意教。佛家裡面講的三輪說法。三輪是講身口意。身要做一個好榜樣。要做模範給你家人看。特別是給你的兒女。做父母要給兒女做好榜樣。他從小一天到晚看在心目之中。這個印象非常深刻。所以要想教子女做好人。父母就得做個好樣子。這個小孩將來長大自然賢慧。同樣的一個道理。學校老師要想自己的學生將來有成就。對社會、對眾生有貢獻。老師要給學生做個好榜樣。學齡這個階段模仿的能力特別強。在學校跟老師學。在家裡面跟父母學。如果父母不能做個好樣子。老師不能做個好樣子。要想底下一代有成就那就難了。
今天大家的觀念。有一個錯誤的錯覺。以為你有技術。你有科學常識。有能力能夠賺錢。這就是好的兒女、好的學生。這個觀念錯了。今天世界先
暗室這個意思也很深。人見不到的地方。你獨居一室。這是文字表面的意思。它的深義、它的精義。是藏在你內心裡面的念頭。光天化日之下。跟別人面對面。人家也不知道。你藏的是什麼心。你動的是什麼念頭。這也叫暗室。可見得暗室的意思也很深、也很廣。真正做到一切處、一切時不自欺、不欺人。這誠敬功夫。印光大師教我們「存誠、盡分」。存誠是我們存心。這八個字是存心;盡分。分是本分。盡我們本分利益社會、利益眾生。決定不要為自己。為自己決定有過失。你要問為什麼?為自己是迷。為眾生是覺。為眾生。自己也是眾生之一。大公無私。
原文出处:http://www.xuefo.com/jk/nr/0/887.html
以上是关于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太上感应篇- - 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 二十六的介绍,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。
本文标题: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太上感应篇- - 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 二十六;本文链接:http://www.fzby666.com/jings/7067.html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