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太上感应篇- - 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 三十三 ,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,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太上感应篇- - 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 三十三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,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。
原文标题: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太上感应篇- - 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 三十三
/* Generator: eWebEditor */p.MsoNormal, li.MsoNormal, div.MsoNormal {margin:0cm;margin-bottom:.0001pt;font-size:12.0pt;font-family:宋体;}p {margin-right
太上感应篇 (第三十三集) 1999/6/20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:19-012-0033
诸位同学。大家好。
这些大道理必须从小教起。所谓「少成若天性」。这很有道理。到中年、到老年。在这个社会染缸里面已经被严重染污了。虽然听到觉得是有理。也会点点头。但是境缘现前依旧是迷惑颠倒。依旧放不下。原因就是认知不够透彻。才会有这个现象发生。由此可知。教学多么重要。中国在古代。把教学真的看作人生第一桩大事。无论是家庭、无论是国家。所以这个民族能够绵延几千年到今天。它不会灭亡。我们再看西方过去新兴的帝国。时间都不能维持长久就衰了。我们有没有认真去观察兴衰的因素是什么?它是什么道理兴旺的?什么道理又衰退?中国是衰了一阵子。又何以能够再复兴?这个原因是文化的根很深。虽然在近代。大家看到西方人。所谓洋枪大炮。屈服在武力之下。丧失了民族的自信心。可是中国毕竟还有一些老人。他们心里明白、心里清楚。维系着民族文化的命脉。等待机缘发扬光大。什么叫机缘?大家省悟过来。能够再接受。这就是机缘成熟。在中国这个大环境里。几千年的熏陶。说实在话容易觉悟。觉醒过来。这是中国人的福报。中国人有福。世界人就有福。古圣先贤的教诲跟西方人的观念确实不
讲到半满。实在讲都是在存心。这个批注里面举了一个例子。说有一个信徒上庙里面去烧香。供养两文钱。两文。现在人不懂了。什么叫两文?在清朝末年。十文钱才是一分。十分才是一角。你就晓得。两文钱是很少的。这是一个我们能够想象得到。家境非常清寒。但是她布施供养的心真诚。所以寺院里面住持老和尚亲自给她消灾。到后来这个女施主发达了。再到寺庙里面来烧香还愿。这一次是供养千金。带来很大的供养。老和尚只派了一个出家人给她消灾。佛事做完之后。她就问老和尚。她说。「我过去布施两文钱。你老人家亲自替我消灾;现在我供养这么多。你为什么随便派个出家人。好像来敷衍我?」老和尚就说。「过去妳布施的虽然少。妳的心真诚。我不亲自给妳消灾。对不起妳。今天妳布施供养虽然多。妳心地的诚敬不如往年。这随便一个出家人给妳消灾就够了。」半满。我们在这里看到。不在供养钱多少。不在这个。在心地的真诚。这个说法好。不是有钱、有力量的就能修大功德。修圆满功德。贫***就没有机会修。明白这个道理。贫***往往能修圆满的功德。而富贵人往往修积的只是一半的功德。我们明白这个道理。就通达事实真相。富贵人不会生生世世都富贵
他还举了一个故事。这个故事是吕洞宾的故事。也值得我们深深反省的。这是道教的。八仙之一。吕洞宾在早年遇到锺离。那也是八仙之一。锺离教吕洞宾一个法术。点铁成金。你要布施救济一些穷苦人。你有这本事就方便了。吕洞宾就问锺离先生。他说。「我点铁成金。这金会不会再变成铁?」锺离告诉他。「五百年之后它才会变成铁。」吕洞宾一想。我这样岂不是害了五百年之后的那些人吗?「这个法术不要。我不学了。」锺离赞叹他。他说。「修仙要积三千功德。你这一念心。这是好心。你三千功德就圆满了。」我想现代人没有这个心。别说五百年后的人害他。他不负责任。眼前的人他都害。从这个故事里面我们体会到一桩事情。诸佛菩萨、神仙都是以爱心对人。千百年之后的众生。都决定没有一个伤害的念头。何况现前!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。
末后有个结论说得很好。要紧的是真诚心、清净心、慈悲心。布施一分钱可以消千劫之罪。由此可知。不在施舍的多少。在心念。真诚心。如果心地不真诚。虽然黄金万镒。这是讲多。我们今天讲。亿万的财富拿去布施供养。福只有一半。不圆满。这个道理佛法讲得清楚。真诚、清净、慈悲。不着相。正是佛法里头所说的「境随心转」。他的心量大。他心里面没有障碍。没有分别、没有执着。念念与虚空法界相应。这个功德就圆满。如果心里面没有舍弃妄想分别执着。心量窄小。所以说布施亿万金银财宝。没有办法突破他的心量。所以他的福报不圆满。道理在这个地方。我们要细细的去思惟。细细的去观察。所以诸佛菩萨教化众生。无论财施、法施。一切施为都随着心量周遍十方法界。成就的是大圆满。念念大圆满。事事大圆满。我们如果连这个道理都不懂。怎么个修法?所以学佛不能不明理。修福也不能不明理。
下面讲善有大小。都在一念至诚之间来分辨。一念利益社会、利益众生。这个行就大;一念为自私自利。做再多的好事。这个善福也是小。《汇编》里面引用了一个公案。宋朝的卫仲达。这一条公案我们在许多典籍、古人笔记里面见到。可见得卫仲达这个事情知道的人很多。这个人官也做得很大。这是遇到这么一个因缘。他被小鬼抓去见阎王。阎王叫判官把他的档案搬出来。档案分作两部分。一部分是恶。一部分是善。恶的那一部分分量太多。善只有一点点。善的档案里面只有一卷。阎王看到这个样子就很不高兴。吩咐判官拿秤来秤秤。结果他恶的档案虽然多。真是太多太多。善的档案只有一张纸。它那一张纸比它那个恶重。阎罗王看到这个现象。马上笑容就露出来。他说。「你不错。」
他就问判官。他说。「我现在还不满四十岁。我怎么会造这么多恶?」判官告诉他。「恶不一定是造的事。动一个恶念。阴曹地府里头都有记录。」他说。「我那个善是什么事情?」他说。「这个善是朝廷要兴建一个工程。这个工程劳民伤财。你写了一个奏章。劝勉皇帝不要做这个工程。」他就说。「皇帝没有听。」判官讲。「虽然没有听。你这一念心是为群众着想的。不是为个人的利益。是为黎民百姓着想。多少黎民百姓。你以真诚心去关怀他。这一念功德超过你无量无边的罪业。所以那一念善大了。平常那些恶念再多。小!」我们要明白这个
原文出处:http://www.xuefo.com/jk/nr/0/894.html
以上是关于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太上感应篇- - 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 三十三的介绍,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。
本文标题: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太上感应篇- - 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 三十三;本文链接:http://www.fzby666.com/jings/7047.html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