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在佛学知识网,分享佛学常识、佛教新闻、佛教故事、佛学经书等知识,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。
佛像、佛珠
佛像
佛珠

「了凡四训」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了凡四训- - 二零零一年讲于深圳 六

  • 佛教讲经-自在佛学知识网
  • 2022-11-14 03:28
  • 自在佛学知识网

「了凡四训」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了凡四训- - 二零零一年讲于深圳 六 ,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,「了凡四训」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了凡四训- - 二零零一年讲于深圳 六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,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。

原文标题: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了凡四训- - 二零零一年讲于深圳 六

/* Generator: eWebEditor */p.MsoNormal, li.MsoNormal, div.MsoNormal {margin:0cm;margin-bottom:.0001pt;font-size:12.0pt;font-family:宋体;}p {margin-right:0cm;margin-left:0cm;font-size:12.0pt;font-family:宋体;}div.Section1 {page:Section1;}

了凡四训  (第六集)  2001/4/17  中国深圳  档名:19-016-0006

  诸位同学。大家好!上一次讲到了凡先生。孔先生算他五十三岁有灾难。这一年他平安的度过了。对他儿子讲。总结:凡是祸福自己求的。这是圣贤人的教诲;如果讲祸福是命中注定的。这是一般世俗之论。是不可靠的。接着告诉他的儿子:

  【汝之命未知若何】

  你的命不知道究竟如何?

  【即命当荣显。常作落寞想。】

  即使你命中有富贵荣华。但是自己要常常当作不得意的想法。

  【实时当顺利。常作拂逆想。】

  就是做事情很顺利。还是当作不称心的想法。

  【即眼前足食。常作贫窭想。即人相爱敬。常作恐惧想。即家世望重。常作卑下想。即学问颇优。常作浅陋想。】

  这些教他儿子要学谦虚。《易经》里面说的。六爻皆吉只有一个「谦」卦。《书经》里面说得更好。「满招损。谦受益。」一个人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。好的环境也好。不好的环境也好。都要谦虚。万万不可以傲慢。这一段话意义非常深刻。然后教他:

  【远思扬祖宗之德。近思盖父母之愆。上思报国之恩。下思造家之福。外思济人之急。内思闲己之邪。】

  这六个「思」就是「想」。你要常常这样想法。这六条确实就是佛法里面讲的「正思惟」。人不能没有正确的思想。正确的思想。这六条是标准。第一个。要常常想到光大祖宗之德。这一条是根本。我们的祖宗是谁?我们民族的祖宗。历史上所记载的。从黄帝。尧、舜、禹、汤。文、武、周公。这是我们民族的祖宗。我们每一个家庭的祖宗。都是承袭古圣先贤道统而来的;这一句话。要用现代话来说。要常常想到发扬光大中华文化。这个文化历史非常悠久。这个文化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。人与大自然、人与天地鬼神都应当互相尊重。互相敬爱。互助合作。要常常想念着。如

大陆佛教讲经法师

何把祖宗之德落实在现代社会生活当中。能够利益现前的社会大众。

  『近思盖父母之愆』。这是说到近处。中国古圣先贤常常教导我们:「家丑不可外扬」。为什么?家里面有一些不善的事情。这也是难免的。如果常常说给外人听。外面人对你这个家庭自然就轻视。甚至于引起他不善的企图。来破坏你家庭和睦。谚语所谓「祸从口出」。家庭如是。社会也如此。今天社会为什么会这样的混乱?这个原因到底在哪里?我们细细思惟。我们违背古圣先贤的教诲。古人所谓「不听老人言。吃亏在眼前」。我们眼前吃了大亏!「老人言」是什么?老人教给我们对社会、对人群应当「隐恶扬善」。看到别人不善的地方不说。绝不宣扬。也不把它放在心上;看到别人的好处。我们应当要赞扬。这种作法。使不善之人会感觉到自己惭愧。「我做恶事。人家都能够包容。都能原谅我;我做一点小小的善事。人家表扬我、赞叹我」。能够激发大众的廉耻心。激发大众的惭愧心。这个社会才会有安定。世界才会有和平。

  现在我们眼前所看到的。在中国、在外国。看到的恰恰相反。现在这个社会是隐善扬恶。恶的事情特别加以报导。善的事情往往提都不提。这种作法。让行善的人灰心。对那作恶的人是莫大的鼓励;社会动乱、世局不安。其来有自。这是讲到家庭。父母、兄弟有过失都要遮盖。一味的遮盖。也是错误的。必须要劝导。劝导父母、兄弟改恶向善。这个劝导只是在家里头。决不是在有外人在的这个场合当中;只要有外人在。我们决定是隐恶扬善。记住古人的教诲。这样做就对了。

  『上思报国之恩』。要常常想到报恩。佛教导学生「上报四重恩。下济三途苦」。佛弟子天天念这个回向偈。虽然口念。但是没有落实。所以我常说。不能把佛的教诲落实。我们用什么回向?只是口头上回向。没有实质的德行做回向。这是自欺欺人。这是错误的。「四重恩」:第一个是父母之恩。第二个是老师之恩。第三个是国家之恩。第四个是众生之恩。我们生活在世间。衣食住行都要仰赖大众。人不能脱离人群独立生活。人与人之间都有恩德。我们要常常怀念。怎么报答?奉献自己的智慧。奉献自己的德能。为国家、为社会服务。这就是具体报恩的行为。

  『下思造家之福』。这就是儒家教人「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」。「造家之福」。这是齐家。家里头要整整齐齐。整齐的标准是什么?标准是「伦理」。伦理是一种天然的秩序。我们知道。社会有秩序。这个社会安定;国家有秩序。国家强盛;家庭有秩序。这个家庭一定兴旺。父慈子孝。兄友弟恭。夫义妇听。这是齐家天然的秩序。决不是孔老夫子制定的、古圣先贤制定的。那就错了。人家制定的。我为什么要跟着别人走。一般人讲「被人家牵着鼻子走」?不是!孔老夫子绝不牵人鼻子走。释

佛教协会讲经证

迦牟尼佛也绝不为难人。他们所说的是自然之道。用佛家术语来说。就是自性里头。你的真心、你的本性本具的德能。本有的秩序。是天然的。是自然的。决不是人为的。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。然后才真正肯随顺圣贤的教诲。他之所以称为大圣大贤。原因在哪里?他并不是教我们永远听他的教诲。不是的。听他教诲是初学的一个阶段。到你学到一定的程度。你的境界提升了。「原来跟他一样!」所以佛说:「一切众生皆当作佛」。他们是平等的。《圆觉》、《华严》里面说得更透彻。它说「一切众生本来成佛」。比「应当成佛」更要亲切!所以佛法是平等的;儒家讲的。也是平等的;道家讲的。还是平等的。古今中外大圣大贤所垂训的教诲。无一不是清净平等的。这个道理我们要细心去体会。要深入。才能得到真实的受用。

  下面两句。『外思济人之急』。对外要常常想到众生苦难的人多。特别是在这个时代。常常想到一些苦难之人。我们如何去帮助他。自己在生活方面一定要懂得节俭。「我能够省一块钱。我就能够多帮助别人一块钱;我在一天生活当中能够省两块钱。我就能帮助别人两块钱」。要有这个心。要有这个愿。遇到别人有困难、有急需的时候。就应当全心全力去援助。

  『内思闲己之邪』。对自己、对内。「闲」是防范。就是一定要懂得防范邪知邪见。特别是在这个时代。这个时代大家都崇尚民主自由开放。这是世界潮流。无可厚非。过去。说这个话大概也有十年前了。我到新加坡讲经。那个时候我还没有长住新加坡。每年去一次。在那边讲一个月。演培法师。这是我的老朋友。有一天请我吃饭。问我。他说:「净土法门法师。你是赞成君主独裁。还是赞成民主?」我说:「我赞成君主。」他说:「你落伍了。」我说:「我并不落伍。」他问我为什么。我说:「君主时代。皇帝。你说他有私心也可以。我们就不辩这个。有私心也好。他希望他的子子孙孙都作皇帝。一代一代传下去。因此。他对于继承人的教育就非常严格。这是好事情。如果他的继承人。要是把事情做错了。人民起义反抗。他的政权就被推翻了。所以我们在中国历史上看到。开国的帝王培养继承人是用最大的心血。去礼聘国家最优秀的人才。这个有学问、有德行的人辅导太子。希望将来成为一个圣王、贤王。他有责任在。他

世界汉传佛教讲经比赛

想得长久。民主政治不负责任。他在位。选上了。三、四年。下台。他就没事了。他想得没有这么长远。所以古时候帝王常常想自己的过失。如何改过自新。如何听取大臣们的建议。很可爱!我读了这些书。非常尊敬。所以我一生赞成君主专制。我不赞成民主。

  中国的革命。我非常佩服孙中山先生。他的思想确实是集东西方的精华。他虽然推翻了专制。他主张一党专政。这就是结合东西方文化的精华。他知道君主的长处。也知道君主的缺点。他懂得西方民主的优点。也知道民主的缺点。所以想出来一党专政。这是非常高明的一个见解。因为过去皇帝是一家人。政权是在一个家族。这是君主制度的一个缺点。一党专政。这个党就不是一个家族了。集合全国的精华。有道德、有学问的人组成一个政党来管理这个国家;党内就有民主。专制就负责任。

  负责任里头最重要的一条。就是要提倡正知正见。防范邪知邪见。一定要提倡伦理道德的教育。才能够防范邪知邪见;如果没有正知正见。邪知邪见决定不能防范。今天全世界许许多多地方。邪知邪见充斥社会。这个不得了。这是社会动乱的根源。灾祸的根源。我最近这三年住在新加坡。我对新加坡政府很佩服。他们对于人民是个负责任的政府。我最初到新加坡讲经。受严格的监督。我们去讲的经本要报备。所讲的内容也要报备。经过审查。他许可了。我们才能够开讲。听说我们讲经的时候。每一堂课政府都有便衣人员在监听。如果说的是邪知邪见。破坏社会的团结。破坏种族的团结。造谣生事。立刻就禁止。这好事情!现在一般讲民主的。「这个言论不自由。出版不自由。」诸位要晓得。言论自由、出版自由决定造成社会动乱。那就是邪知邪见没有人防范。中国这个民族能够绵延到今天。还没有被灭亡。我觉得这是历代帝王保护人民的正知正见。这个功德大!「防范邪知邪见在社会上流行」。这一点现在能见到的人愈来愈少了。所以我分析给演培法师听。演培法师听到最后。也不得不点头。这里提出六个思惟的纲领。这是正知正见的思惟。下面了凡先生接着说:

  【务要日日知非。日日改过。一日不知非。即一日安于自是。一日无过可改。即一日无步可进。】

  这个话对我们来讲。比什么都重要!佛门里面常常讲「开悟」。有人问我:「什么叫开悟?」我告诉他:「你知道你自己的过失。你就开悟了。你能把你自己的过失改正过来。这叫真修行。」『务要』是务必要。非要不可。天天去检点、去反省。把自己的过失找出来。学佛的同学们最重要的是早晚功课。早晚功课不是念给佛菩萨听的。不着重形式。早课的用意在提醒自己。希望这一天处事待人接物。不要忘记佛陀的教诲。早课用意在此地。晚课是反省。反省我今天一天对人、对事、对物。有哪些做的是对的、正确的。有哪些是做错?晚课是反省。做对了的。明天继续要保持。做错了的。明天一定要改正。这个早晚课做得就有功德了。决不是敲着木鱼念着经。念给佛菩萨听。早晨念一遍。晚上念一遍。跟自己的思想、言行毫不相关。这样做早晚课。不但没有功德。造罪业!造什么罪业?佛菩萨又不在面前。你顶多塑一个像或者画一个像;对着塑像、画像。你都忍心早晨去骗它一次。晚上又骗它一次。你这个心太残忍了。这是莫大的罪过。今天学佛的人多。真正懂得佛法道理的人不多。特别希望同修们。要懂得早晚课之精神、意义所在。就是此地讲的『日日知非。日日改过』。一天不知道过失。你就『安于自是』。自以为是。这是大病。一天没有过可改。你就没有办法进步。不能进步。换句话说。你决定退步。

  【天下聪明俊秀不少】

  了凡先生后面这几句话感叹!不是没有聪明俊秀之才。有!

  【所以德不加修。业不加广者。只为因循二字。耽阁一生。】

  这是给我们提出警告。为什么这些人道德不能够天天在增长?德业为什么不能够天天在扩张?都是『因循』两个字害了。「因循」是什么意思?就是现在讲马马虎虎。得过且过。没有认真努力。在德学功业上。没有认真努力去做。最后:

  【云谷禅师所授立命之说。乃至精至邃至真至正之理。其熟玩而勉行之。毋自旷也。】

  这是这一篇最后的结论。特别强调云谷禅师教导他立命的学说。这种学说精纯到极处。『至精』。『至邃』。「邃」是深。深到了极处;『至真、至正』。「真」是决定没有虚妄。「正」是决定没有丝毫的邪僻。他自己一生努力的修学。改造了命运。命里没有功名。他得功名;命里没有儿女。他得了儿子;命中只有五十三岁。他活到七十四岁。多活了二十一年。这是足以证明。云谷禅师的教诲正确没有错误。

  了凡先生这几篇文字。原来是教训自己子孙后裔的。他的后代也不错。知道这些宝贵的理论与方法。他不自私。他公诸大众。希望社会大众都能明了立命之学。都能够改造自己的命运。我们这一个地区、这一个国家。乃至于扩展到这一个世界。人人都能够依照这个教诲来修学。社会安定。世界和平。全世界的人民幸福。这是中国古圣先贤他们的心量。他们的德行。这一篇就介绍到此地。

  接着我们看第二篇。第二篇就是「改过之法」。第三篇是「积善之方」。这两篇是重点、是重心。要用佛经的方法来说。第一篇是「序品」。是序文。第二、第三篇是「正宗」。最后一篇称为「流通」。我们用三分来看这四篇文章。文章的旨趣大致上就明了。「立命之学」懂得了、明白了。从哪里下手?一定要从改过下手。人既不是生来就是圣人。怎么能没有过失?孔子说「过则勿惮改」。这个意思是说。有了过失不怕改。要有勇气改过。要有决心

佛教不讲经

、要有毅力来改过。所以。他把改过的这些道理、方法。教训他的儿子。小小过失都要改。我们一般人因循、得过且过。疏忽了小过失。小小的恶念没有把它看重。于是小过失养成大过失。小的恶念慢慢养成大的恶念。后果就不堪设想了。

  现在我们来看正文。第一段是讲「改过之因」。避祸纳福是人之常情。可是吉凶祸福决定有预兆。这是我们不可以不知道的。文章一开端。了凡引用古人的记载:

  【春秋诸大夫。见人言动。亿而谈其祸福。靡不验者。左国诸记可观也。】

  春秋时代。孔子就生在这个时候。这个时候还是周朝。周朝到了晚年。王室衰弱。许多诸侯对于周天子大多都是阳奉阴违。各自都有私心扩展自己的势力。所以春秋是一个动乱的社会。孔子生在这个时代。也是感慨万千!那个时候的诸大夫们。『大夫』是国君、诸侯的助手。

佛教讲经49年全集

大概像现在政治组织里面部长、总理。都属于大夫这一个阶层的人物。他们见人多了。学识、经验丰富。看到这个人的举止。听听这个人的言语。『亿而谈其祸福』。「亿」是猜想。想到他将来的吉凶祸福。都能够说得很灵验。这些事情在《左传》、《国语》。《左传》、《国语》都是左丘明的著述。『诸记』。像《公羊传》、《谷梁传》。许许多多的记载。我们都可以明确的看到。这就是说明。吉凶祸福它有预兆。文接着说:

  【大都吉凶之兆。萌乎心而动乎四体。】

  人心里头存的善恶念头。你所造的善恶业行。瞒不了人。你能够欺瞒愚人。你瞒不了有道德、有学问的人。这种人你瞒不过他。他真的是一眼看穿你的肺腑。现在世间还是有这种人。我一生当中就遇到好几位。我这三个老师都非常难得。方东美先生、章嘉大师、李炳南老居士。他们都有这个能力。接触大众。有时候偶尔也谈谈。「某人命很薄。没有福、没有寿」。「某人心地纯厚。积功累德。将来必有福报」。他们也能够看得清楚、看得明白。对于福薄的这些人都生怜悯心。教他改过修善。创造命运。我年轻的时候。就是属于没有福报、短命。属于这一类的。我肯学。肯听老师的话。所以老师特别的怜悯我。教我改造命运。自求多福。所以这些预兆都非常的明显。『萌乎心而动乎四体』。心里头起心动念自然表现在外面。就是言语动作。怎么个看法?这里提出一个原则:

  【其过于厚者常获福。过于薄者常近祸。】

  这是观察人两个原则:你看到这个人心地善良、厚道。待人忠厚。处处能替别人着想。这个人将来有福。如果他是相反的。心胸狭窄。起心动念都是为自己的利益。做出事情损人利己。对于自己没有好处的他决定不做。对人很刻薄。这些人没有福报。纵然他眼前有福报。眼前有福报那是他命中的福。命中福不小;因为他存的心不善。行为不善。他的福已经折了。折了还有余福。由此可知。他要是存好心、行好事。他的福报一生享不尽。他的余福一定子子孙孙都享受到。这是事实真相。

  【俗眼多翳。谓有未定而不可测者。】

  世俗人没有这个学问。没有这个常识。眼光就像被东西遮住。我们现在人讲「白内障」。白翳障住眼睛。你什么都看不见了。说祸福没有一定。而且没有办法预测。这是世俗人的看法。真正有学问、有德行的人。他不是这个看法。他看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接着说:

  【至诚合天。福之将至。观其善而必先知之矣。祸之将至。观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。】

  这是说明祸福可以先知的。可以预测得相当准确的。我们能不能得到这个能力?答案是肯定的。在此地第一句话他就说出来了。『至诚合天』。我们要想有这种能力。只要把这四个字做到就行了。我们以真诚起心动念。合乎自然的法则。「天」就是自然法则。不加丝毫意思在里面。丝毫意思。就是我们常讲的妄想、分别。绝不加丝毫妄想、分别在里面。我们也有这个能力了。心地真诚、清净、平等。这个能力现前了。

  一个人福报快要现前。你看他。『观其善而必先知之』。你能够看得出。他的心善、言善、行善。对人厚道。我们就能够推想到他的福报快到了。如果他的思想言行不善。我们就晓得。他的灾难愈来愈近。这是小。大。观察这个社会。观察一个家庭。观察一个团体。乃至于观察国家、世界。没有不准确的。这里面有道理在。有学问在。决不是妄言。我们自己要晓得自己这一生当中。特别是将来的吉凶祸福。应当从这个地方反省。从我们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。如果纯善。自己可以肯定灾消福来。如果自己的心不善、言不善。言是花言巧语欺骗众生。行为不善。自己要警惕。祸患灾难必定是一天一天接近。从个人到家庭、到社会、到国家、到世界。无不如是。下面是讲「改过之基础」。

  【今欲获福而远祸】

  这就是趋吉避凶。

  【未论行善。先须改过。】

  这两句话非常重要!所以这两篇。「改过之法」、「积善之方」。排列的顺序就从这儿来的。我们没有谈行善积德之前。先要讲改过。为什么?过如果不改。改得不彻底。改得不干净。虽然修善。善里面夹杂着恶。善也不纯。善的功就不能够显著。因此。改过是积善的先决条件。今天就讲到此地。

原文出处:http://www.xuefo.com/jk/nr/0/847.html

以上是关于「了凡四训」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了凡四训- - 二零零一年讲于深圳 六的介绍,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。

本文标题:「了凡四训」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了凡四训- - 二零零一年讲于深圳 六;本文链接:http://www.fzby666.com/jings/7036.html。

佛祖

  • 功德无量--- 扫码方法


    一、电脑端:使用微信扫码;


    二、手机端:1、长按图片;2、保存二维码图片;3、打开微信,扫一扫--相册

佛像、佛珠--京东商城宝贝推荐

猜你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