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在佛学知识网,分享佛学常识、佛教新闻、佛教故事、佛学经书等知识,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。
佛像、佛珠
佛像
佛珠

「了凡四训」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了凡四训- - 二零零一年讲于深圳 十三

  • 佛教讲经-自在佛学知识网
  • 2022-11-14 03:01
  • 自在佛学知识网

「了凡四训」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了凡四训- - 二零零一年讲于深圳 十三 ,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,「了凡四训」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了凡四训- - 二零零一年讲于深圳 十三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,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。

原文标题: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了凡四训- - 二零零一年讲于深圳 十三

/* Generator: eWebEditor */p.MsoNormal, li.MsoNormal, div.MsoNormal {margin:0cm;margin-bottom:.0001pt;font-size:12.0pt;font-family:宋体;}p {margin-right:0cm;margin-left:0cm;font-size:12.0pt;font-family:宋体;}div.Section1 {page:Section1;}

了凡四训  (第十三集)  2001/4/19  中国深圳  档名:19-016-0013

  诸位同学。大家好!我们接着介绍莆田林氏。这是第四个例子。好善积德的果报。莆田林家早年有一位老祖母。好善好施。常做粉团布施给穷人。长年累月。她都不疲不厌。欢欢喜喜。救济穷苦的人。

  【一仙化为道人】

  有一个仙人。化为道人。仙化道人。我们不必去猜疑他。我们只看到是「有一个穷道人」。

  【

晋城佛教讲经全集

每旦索食六七团】

  他每天也到这个地方来索取六、七团。他每天都来。

  【母日日与之】

  这个老母天天给他。他要得多。别人要一个、两个。他每天都要六、七个。

  【终三年如一日】

  这样每天去要。要了三年。这个老太太都欢欢喜喜的给他。

  【乃知其诚也】

  这个知道老太太布施救人是出自于真诚。

  【因谓之曰】

  这一天道长就跟老太太说。他说:

  【吾食汝三年粉团。何以报汝。】

  我吃了妳三年。每天吃六、七个粉团。我吃了三年。我以什么来报答妳?他说:

  【府后有一地。葬之。】

  妳家里有一块宝地。他说:「将来死后葬在那个地方。」

  【子孙官爵。有一升麻子之数。】

  将来妳的子孙作官的人数。就像一升芝麻那么多。诚心救人!

  【其子依所点葬之。初世即有九人登第。累代簪缨甚盛。福建有无林不开榜之谣。】

  这个话是真的。我过去在福建建瓯住过六年。一直到抗战时期。他们家里头代代还有贤人。她的后代依照道长指点。把她葬在那个地方。果然。葬下去第一代。她的后人就有九个中进士。所以在福建有这么一句话。「无林不开榜」。每当科举的时候。考试中举人、中进士的。林家人最多。这是他们的祖宗。这个老太太诚心布施救人。终年不疲不倦。『累代』是世世代代。『簪缨』。这是讲从前作官戴的帽子。帽子上面的带子叫缨。系帽的带子叫「缨」。这边插发的是「簪」。这都是说明官做得很大。这个家族非常的兴旺。无不是得力于祖宗积德。子孙继续不断行善积德。保持家风。代代不坠。

  在中国这个例子有很多。最著名的是范仲淹。我们在古文里面读的《义田记》。知道范仲淹先生从小就有救人救世的大志。一生积功累德。不疲不厌。所以。民国初年印光大师赞叹。中国祖宗积的大德。后世子孙代代都受到他的福荫。有三个人。第一个是孔子。二千五百多年家道不衰。世世代代的帝王对孔夫子都尊敬。今天。在民国时代。孔子的后裔在国外都受到外国人的尊敬。夫子的余福。第二位就是讲范仲淹。到民国初年。八百年不衰。这是宋朝时候人。第三位。他讲的是叶状元。清朝初年一直到清末。三百年不衰。印光大师举这三个人。祖宗积的德厚。再看下面第五位:

  【冯琢庵太史之父】

  冯琢庵太史的父亲。

  【为邑庠生】

  『邑』是县。在县学校。「庠」是学校。也算是公立的。县立的学校作学生的时候。『庠生』。一般讲秀才。

  【隆冬早起赴学】

  冬天早起。到学堂里面去。

  【路遇一人。倒卧雪中。扪之半僵矣。】

  他在路上看到有一个人。倒在雪堆里头。他去摸摸他。还没死。但是已经快冻僵了。

  【遂解己绵裘衣之】

  他自己穿的是绵的或者是皮的衣服。这个外衣。他赶紧脱下来。把他包起来。

  【且扶归救苏】

  把这个人扶到家里来。把他救活了。这是救人一命。佛家常讲:「救人一命。胜造七级浮图。」这个话意味深长。一般人只知道建寺庙。『浮图』是宝塔。『七级』就是七层的宝塔。建这个功德很大。现在又作兴造大佛像。大概造大佛像比造宝塔的功德更大了。我想了又想古人这一句话。救人一命胜造一百米的佛菩萨像。不只七级浮图。你造那么大的佛菩萨像有什么用处?今天这个世间苦难的人太多。多少人在饥饿的边缘上。没有吃、没有穿。生病没有医药。多么可怜!建一个大佛像、建一个宝塔需要花多少钱。你把这些钱拿去救济这些灾民、这些在饥饿边缘的人。我相信你这个功德无量无边。救人一命果报都不可思议。得这么大的福。你要是能够救千万人的生命。我相信你的后代作官兴旺。就跟前面老道所讲的。人数也是一升芝麻那么多。为什么不做?我们要多想想。什么是真实的功德。什么是假的功德。这里头有一个标准。凡是真正令一切苦难众生得到好处、得到利益的。这个功德是真实的;如果令一切众生得不到实质上的利益。这功德是假的。

  所以我很不赞成造这些大佛像。有人说。这个大佛像坐在这个地方。这一方人都得平安了。未必。这是属于迷信。一方得福。一方平安。要靠什么?靠教化。要靠改变人心。现在这个世间人心。全世界几乎都不例外。自私自利天天在增长。贪瞋痴慢天天在增长。这是灾祸的根源。造一个大佛像就能把它镇住。哪有这个道理!能够化解劫难。要提倡教育;佛教的教育。佛教的教育是智慧的教育。是慈悲的教育。是爱的教育。教导大家舍弃自私自利。放下名闻利养、贪瞋痴慢。无条件的牺牲奉献。去帮助这个社会。帮助一切苦难人民。佛是教我们这些。我们明白了。真正肯依教奉行。我们自己得度了。也真正能够造福社会、造福人群。这是佛陀的教诲。

  假如说造宝塔、造佛像功德真有那么大。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。为什么不去造大佛像?为什么不去造大宝塔?我们看看释迦牟尼佛的传记。他老人家在世。一生讲经说法四十九年。除了讲经说法教学之外。他没做别的事。他也没有去打过什么水陆法会。也没有拜过什么忏。甚至于现在讲的打个佛七、打个禅七。我们在经书里都找不到。这是后人搞的。佛菩萨没有搞这个事情。我们学佛。一定要向佛菩萨学习。佛菩萨在哪里?经典。我们一定要依照经典的理论、方法来修学。效法佛菩萨。学习佛菩萨。这才是真正的释迦牟尼佛的学生。我们在此地看到冯琢庵救人一命。他得的感应:

  【梦神告之曰】

  这是晚上作梦。梦到一个天神告诉他:

  【汝救人一命。出至诚心。吾遣韩琦为汝子。】

  这就讲到轮回。『韩琦』是宋朝时候人。英宗、神宗时候。他做过十年宰相。也做过元帅。是一个文武全才了不起的伟人。在历史上我们读到他。深得当代、后世人的尊敬。在那个时候。他跟范仲淹齐名。两个人都是出将入相。冯琢庵的父亲做这桩好事情。这个神人说:「我派遣韩琦做你的儿子。」

  【及生琢庵。遂名琦。】

  琢庵是他的字。他的名字叫琦。他父亲取这个字。就是梦中有这么一回事情。果然。他的官做到太史。太史就是从前的翰林。再看下面举第六个例子:

  【台州应尚书】

  浙江省台州有一位应大犹尚书。『尚书』就是现在讲的部长。官做到部长。

  【壮年习业于山中】

  『习业』是读书;在山中读书。从前读书人多半都寄住在寺院。寺院确实提供给读书人最好的学习场所。古时候学校没有那么多。一个县通常只有一个学校。县学。所以读书的环境很难找得到。除了寺庙之外。那就是大户人家。富贵人家家里面有藏一些图书。请老师在家里面教自己的子弟。这称为私塾。那个藏书的数量都不会太多。所以大规模的藏书都在寺院的藏经楼。藏经楼就像我们现在所讲的图书馆。寺院的藏经楼不仅仅是收藏佛书。在中国。儒家的、道家的、诸子百家。几乎全部都收藏。出家人真正在做学问。真正在修养自己身心、德行。所以他们都是非常好的老师。从前念书人。秀才。一般都愿意到寺庙亲近出家人。寺庙有丰富的藏书。如果有不了解的地方。都可以向出家人请教。而出家人教导他们都是义务的。这是佛家所修积的功德。所积的善行。但是现代佛教寺院已经变质了。完全跟古时候不一样。古时候是个教学的场所。现在变成经忏的场所。跟鬼打交道的场所。我们必须要辨别清楚。他习业在山中;山中。一定是住在寺庙里面。

  【夜鬼啸集】

  晚上这些地方鬼很多。

  【往往惊人。公不惧也。】

  旷野之处。这些妖与鬼确确实实是有。胆小的人都不敢住。应先生有胆量、心地正直。不怕这些邪魔鬼怪。所以他不怕。他依旧在山中读书。

  【一夕闻鬼云】

  有一天晚上。听到鬼在讲话。

  【某妇以夫久客不归。翁姑逼其嫁人。明夜当缢死于此。吾得代矣。】

  这是鬼在谈话。他说某一个人家。这个妇女因为她的丈夫离开家乡很久都没有回来。大概她的公婆以为他的儿子死了。逼着这个媳妇去改嫁;媳妇不愿意。所以她就起了个念头。明天到这个地方来上吊自杀。所以这个鬼。我们就晓得。吊死鬼。吊死鬼要找替身。他要找不到替身。他就没有办法去投胎。这是佛法里头说得少。道教里面讲得多。对这个事情说得很多。凡是横死的、自杀的。都要找替身。所以自杀很痛苦。这个事情万万做不得!道家跟我们说。自杀的人每七天他要重复表演一次。所以非常苦。上吊。每七天他要去吊一次。什么时候找到替身。他什么时候才能脱身;跳楼死的。每七天他要跳一次。你说这个可怜不可怜?所以人再怎么不得已。都不可以有自杀的念头。这是决定错误的行为。万万不可!当你找到替身。你投胎。还是随业流转。苦不堪言!这个吊死鬼也很难得。明天有人来上吊。他可以找到替身。他可以去投胎了。『吾得代矣』。他得代替了

佛教是讲经视频

  【公潜卖田。得银四两。即伪作其夫之书。寄银还家。】

  应尚书听到鬼在这里说话。他心里面就有了主意。明天一早回去。赶紧把田卖掉。卖了几亩田。得四两银子。再写一封信。伪造他的儿子写一封家信。连这四两银子。赶紧送到这个家庭。这个家里头。他的父母一看到:「儿子有书信回来了。没死。」

  【其父母见书。以手迹不类。疑之。】

  这笔迹不对。就怀疑。

  【继而曰。书可假。银不可假。想儿无恙。妇遂不嫁。其子后归。夫妇相保如初。】

  应尚书救了一个人的命。这一对公婆看到有人寄信回来。又寄了银子回来。虽然这个信笔迹不对。但是想了。银子是真的。总不能说无缘无故人家把银子送给你。想想一定儿子平安无事。所以就不再逼着媳妇改嫁。救了媳妇一命。应尚书救了这一命。不但救了一命。而且成就这一对夫妇。保全而不至于分离。所以他的儿子以后果然回来了。应先生做了一桩阴德。他做这个事情没有人知道。这个事情做了之后:

  【公又闻鬼语曰。我当得代。奈此秀才坏吾事。】

  本来他找到替身了。哪里晓得被这个秀才破坏了。这个秀才指的是应大犹先生。被他破坏了。

  【旁一鬼曰。尔何不祸之。】

  旁边有个鬼。他说:「你为什么不去害他?」

  【曰。上帝以此人心好。命作阴德尚书矣。吾何得而祸之。】

  这个吊死鬼就说:「上帝知道这个人心很好。已经命他作阴德尚书。我怎么能再害他?」

  【应公因此益自努励。善日加修。德日加厚。】

  应大犹听到鬼在这里谈话。自己更加勉励。知道这一桩事情做对了。上帝命他作阴德尚书。他自己哪里晓得?换句话说。他将来就有做部长的命。这是鬼把这个消息透给他。所以。他就更加努力断恶修善。所以这个善天天增加。德天天加厚。

  【遇岁饥。辄捐谷以赈之。遇亲戚有急。辄委曲维持。遇有横逆。辄反躬自责。怡然顺受。】

  这都是知道回头是岸。知道怎样去做好事。荒年。饥荒的时候。他捐谷去赈灾、去救人。遇到亲戚有急事。他总是『委曲』。「委曲」是委曲自己。帮助别人。解决别人的困难。遭遇到横逆。别人侮辱他、毁谤他。遇到这些事情。他能够反躬自责。这是学大禹。绝不怪罪别人。我自己做得不够好。不能令人生欢喜心。过失不在人。在自己。自己才能够修善。才能够增长自己的德行。所以这些横逆都能够『怡然顺受』。「怡然」是欢欢喜喜。逆来顺受。这都是积善积德的事实。他自己以后做了尚书。做到部长。

  【子孙登科第者。今累累也。】

  他的后人。『登科第』是考中进士。很多!后代好。第七个例子。徐凤竹的父亲:

  【常熟】

  这是江苏省常熟县。有一位徐凤竹先生。

  【徐凤竹栻。其父素富。偶遇年荒。先捐租以为同邑之倡。又分谷以赈贫乏。】

  这是一个善人。他的家庭相当富有。偶然碰到荒年。或是旱灾、或是水灾。收成不好。他就先把他自己应收的这些田租完全捐掉。从前富贵人家。中国自古有一观念置恒产。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不动产。不动产是比较可靠。但是现在人有这个观念的人不多。古时候有钱都买地、买山。这叫恒产。不管遇到什么样的灾难。他的田地总是在。他的产业不会毁掉。不像现在。现在工商业非常脆弱。一遇到一个经济灾难的时候。就损失非常惨重。从前古人这个观点。我们想想还是正确的。

  我去年在马来西亚。住在李金友居士的山庄。李居士还是有中国传统的观念。他到处去买地。他告诉我。他不存钱。决定不把钱放在银行。他说:「钱放在银行是个傻事情。我的钱放在银行。让它去赚钱。我只得一点小小的利息。」他不干这事情。我说:「你怎么做?」他说:「我买土地。到处买土地。」所以在吉隆坡。他开了一个六星级的旅馆。那个土地面积是三千个acre。外国人一个英亩。等于中国六亩地;三千

讲经佛教经书作者

英亩。三六。一万八千。中国亩是一万八千亩。这么大的一块地。他在古晋买了一个山。面积多大?五千个acre。五六就三万。中国亩是三万亩。都很大。整理得非常之好。他告诉我。他在澳洲也买了几块地。我说:「多大?」他说:「大的差不多跟新加坡一样大。」我说:「你怎么经营?」他说:「现在还没有开发。」这一次我去的时候。他告诉我。这一块大地总共是八万英亩。八万乘六。这个没有法子想象!这是一块最大的。还有两块比较小的。是一万个acre。有一块最小的。那个地方风景非常之美。他准备优先开发。有两千多个acre。所以我听了很欢喜。我说:「你到澳洲去开发。我去看看。」所以中国古人买山、买地置恒产。这是很正确的一个概念。

  你有这么多土地。一定是租给农民去耕种。农民没有土地。他向地主租地。每年耕种纳租;在收成里面。收的稻谷分一部分给地主。地主收租。徐凤竹的父亲是个地主。他遇到荒年。他就把收租。或者是减免。或者是统统捐出去。来提倡救灾。『又分谷以赈贫乏』。自己家里面的仓库稻米。他把它拿出来再拯救这些贫穷的人。常常做这些好事。

  【夜闻鬼唱于门曰】

  曾经听到夜晚鬼在他门口在唱。唱的什么?

  【千不诓。万不诓。徐家秀才做到了举人郎。相续而呼。连夜

佛教师父讲经

不断。】

  鬼在门口叫。徐家秀才。那个时候就是徐凤竹。徐凤竹是秀才。就是说。他的父亲做这些好事。果报他会得到。他去考试。一定会中举人。

  【是岁。凤竹果举于乡。】

  凤竹果然在这一年考试中了举人。

  【其父因而益积德。孳孳不怠。修桥修路。斋僧接众。凡有利益。无不尽心。】

  他的父亲听到鬼唱歌。果然儿子中了举人。真的有了效应。所以他行善格外的努力。『益』。益是增长;格外努力去做善事。孳孳不息。『修桥修路』。这是举几个例子。利益方便行人。『斋僧接众』。「斋僧」是请出家人吃饭;「接众」是接济大众。

  在这里既然讲到「斋僧」。斋僧的利益在哪里?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?明朝时候、清朝时候。这个风气盛行;现在中国、外国。还是很盛行。在家居士以财物供僧。希求修福。而接受供养的这些出家人。要为他说法;换句话说。要教导他。在家人对出家人是财布施。出家人对在家人是法布施。斋僧是求法的。我们在《楞严经》上看到。释迦牟尼佛接受国王大臣的供斋。惯例用完斋之后决定要讲经说法。这一天释迦牟尼佛接受供斋之后没有说法。起身就走了。这些斋主跟着释迦牟尼佛不放。「您没有给我说法。我跟着您」。原来释迦牟尼佛要去办事。办什么事?阿难尊者遭难。先去救他。楞严法会是这个因缘起来的。那些供斋的人都参与了楞严法会。这是斋僧真实功德。真实的好处。这些出家人有道德、有学问、有修养。是社会大众的导师。用现在的话来说。多元文化的教师;他们真正做到彻底的牺牲奉献。为求学问、为教化众生。奉献了一生。

  「接众」。是碰到有困难的人。接是接济。他贫乏。或者是失业。他缺少吃的、缺少穿的、缺少用的。凤竹的父亲。他们家里有财富。只要遇到。都乐意去帮助。『凡有利益。无不尽心』。只要是有利益于社会的、有利益于大众的事情。没有不尽心尽力去做。命中有财富。应当这样作人就对了。财富绝不是供给一个人享受的。绝不是供给一家人享受的。你命中有财富。你就要知道。你有使命、你有职责帮助世间一切穷苦之人。你的财富生生世世享受不尽!财从哪里来的?财从布施来的。愈施愈多。他这样做。后来又听到鬼在他门口唱歌。唱的是:

  【千不诓。万不诓。徐家举人。直做到都堂。】

  那个官愈做愈大。

  【凤竹官终两浙巡抚】

  『巡抚』。就是

陕西佛教讲经交流会

现在说的省长。做到浙江的省长。可见得。先人积功累德。果报无比的殊胜。我们想。他的儿孙都享这么大的福报。那他自己?自己福报一定更大。但是他自己已经不在世。自己的果报在来生。凡是这样积功累德的人。他要是在世间。他来世那个福报就不可思议;如果来世不在人间。决定在天上享天福。他的子孙后代所享的福。这叫余福。诸位一定要懂这个意思。「积善之家。必有余庆」。那是余福给儿孙。自己的福报比儿孙所享受的一定要超过很多倍。我们要懂这个道理。善不能不修、不能不积。积善必定有好的果报。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。

原文出处:http://www.xuefo.com/jk/nr/0/854.html

以上是关于「了凡四训」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了凡四训- - 二零零一年讲于深圳 十三的介绍,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。

本文标题:「了凡四训」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了凡四训- - 二零零一年讲于深圳 十三;本文链接:http://www.fzby666.com/jings/7020.html。

佛祖

  • 功德无量--- 扫码方法


    一、电脑端:使用微信扫码;


    二、手机端:1、长按图片;2、保存二维码图片;3、打开微信,扫一扫--相册

佛像、佛珠--京东商城宝贝推荐

猜你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