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在佛学知识网,分享佛学常识、佛教新闻、佛教故事、佛学经书等知识,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。
佛像、佛珠
佛像
佛珠

「了凡四训」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了凡四训- - 二零零一年讲于深圳 十五

  • 佛教讲经-自在佛学知识网
  • 2022-11-14 02:52
  • 自在佛学知识网

「了凡四训」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了凡四训- - 二零零一年讲于深圳 十五 ,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,「了凡四训」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了凡四训- - 二零零一年讲于深圳 十五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,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。

原文标题: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了凡四训- - 二零零一年讲于深圳 十五

/* Generator: eWebEditor */p.MsoNormal, li.MsoNormal, div.MsoNormal {margin:0cm;margin-bottom:.0001pt;font-size:12.0pt;font-family:宋体;}p {margin-right:0cm;margin-left:0cm;font-size:12.0pt;font-family:宋体;}div.Section1 {page:Section1;}

了凡四训  (第十五集)  2001/4/19  中国深圳  档名:19-016-0015

  诸位同学。大家好!我们接着看下面的文字:

  【凡欲积善。决不可徇耳目。惟从心源隐微处。默默洗涤。纯是济世之心。则为端。茍有一毫媚世之心。即为曲。纯是爱人之心。则为端。有一毫愤世之心。即为曲。纯是敬人之心。则为端。有一毫玩世之心。即为曲。皆当细辨。】

  这一段告诉我们「端」跟「曲」的辨别。我们发心要想修善。发心要想积德。决定不能被耳目所欺骗;眼睛喜欢看、耳朵喜欢听。要是随顺这种贪心。我们就错了。必须从起心动念隐微之处。将自己的心洗得干干净净;换句话说。决不能让邪恶的念头。污染了清净心。佛经里常说。佛在《十善业道经》里面教我们修学的纲领。佛讲「昼夜常念善法。思惟善法。观察善法。不容毫分不善夹杂」。跟这个地方讲的意思完全相同。这样才能够让自己的心完全清净。全是济世救人的心。这就叫直。里面决定不夹杂一丝毫的委曲;这个「委曲」就是自私自利。底下举的例子好。如果有一点点讨好世俗的心。那就曲。就不直。「端」是端直。佛家所谓「直心是道场」。了凡先生在此地用端。端就是直。端心就是直心。端的反面是「曲」。你心里还有一点讨好世俗的心。这个错了。

  全是爱人的心。「爱人」就是佛家讲的大慈大悲。这个爱里面没有情。如果有感情就错了。这个爱是清净的爱心、平等的爱心、真诚的爱心。这是端。如果这里面还有丝毫怨恨不平。这些地方非常微细。我们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去勘验:我对人、对事、对物。还有没有讨厌的?还有没有不喜欢、厌倦的?如果还有这些念头。我们发的心是曲。这个心不是端。就是不是直心。菩提心的心体是直心。《起信论》里面讲「直心、深心、大悲心」。这叫菩提心。「菩提」是觉悟的意思。真正觉悟的人。他的心是直心。自受用是深心。深心是好善好德。那个善。前面讲过。什么叫好善?念念利益别人。念念利益众生。这是善;如果里面掺杂着自利的念头。这就不善。这个标准要不能搞得很清楚、很明白。真的。古人所讲的。你自以为是修善。殊不知在造业!所以你修行多少年。你都没有办法改变命运。你都得不到好的成绩。毛病究竟发生在哪里。自己不知道。

  所以。《了凡四训》是一本好书。仔细去读。读了之后。细心去揣摩。认真去反省。于是自己就明白了。知道怎样修善、怎样积德。全是恭敬别人的心。这两、三年来。我们提出生活在感恩的世界。无论是顺境、逆境。善缘、恶缘。都不把它放在心上;放在心上只有一个爱心。一个感恩的心。这是端。假如掺杂丝毫玩弄世人的心。那就是曲。这些地方应当细细的去辨别。下面跟我们讲:什么叫「阴阳」。

  【何谓阴阳】

  善有「阴善」、有「阳善」。

  【凡为善而人知之。则为阳善。为善而人不知。则为阴德。阴德天报之。阳善享世名。名亦福也。】

  你现在修。现在已经把福就享尽了。

  【名者。造物所忌。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。多有奇祸。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。子孙往往骤发。阴阳之际微矣哉。】

  这一段说得好!阳善跟阴善好懂。比前面「端曲」容易懂得多了。「阳」是完全显露出来。你做的好事人人都知道。报纸上表扬你。电视节目也在传播、在赞扬你。你所做的这些好事。全都报掉了。「阴善」。你做的善事没有人知道。自己也不会告诉任何一个人。这个好。这叫阴德。积阴德。『阴德天报之』。你将来得的果报厚。得的果报殊胜。得的果报长远。如果是『阳善』。人家赞叹、赞扬你。恭敬你。这也是果报。这都报掉了。我们今天一般社会上讲「知名度高」。提起来没有人不知道的。这也是福。这都报掉了。实在讲。不是一个好事情。

  可是古人有所谓「实至名归」。你真有实德。自然有人赞叹。你藏得再隐密。总会有一天被人发现;被人发现。人家就会赞扬。譬如近代的印光大师。印光大师一生修善积德。积阴德。没有人知道他。到他老人家七十岁的时候。有几位居士。徐蔚如这些人;民国初年的大居士们。都是有学问、有道德。他们去朝普陀山。在普陀山藏经楼遇到印光法师。觉得印光法师的风度、言谈跟一般出家人不一样。于是常常亲近他。常常向他请教。才知道这个老法师真的有德行。他们回到上海。写了不少文章。在报纸、杂志上发表。于是印光大师的大名就这样传出来了。这不是印光大师委托他的。是他们这些人真正见到这样一位高僧大德。普遍向广大群众介绍。这叫「实至名归」。这个名不是虚名。真有实德。我们要明了。

  了凡先生接着说。『名者造物所忌』。天地鬼神都忌讳。所以「名」不是好事情。出名不是好事情。『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。多有奇祸』。这在历史上我们看到。现在这个社会上。你仔细去观察。现世报!知名度很高的人。他没有实德。往往他遇到意想不到的灾害。在世间享盛名、最容易出名的是哪些人?在中国、在外国。大家都晓得。电影明星最容易出名。他出名。那也是福报;如果他没有实德。确实往往遇到意想不到的灾难。我们看到中国、外国这些大明星。有名的明星。真正能得善终的人不多。了凡先生这句话有应验。不仅是影剧界。任何一个行业里面。如果没有真实的德行。他知名度愈高。潜伏着意想不到灾害的机会也愈多。这个我们要知道。

  『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』。这个人没有过失。是个善人、是个好人。行善积德。而被别人侮辱。被别人误会。恶名广布。大家提到这个人。都骂他几句。这倒是个好事情。好在哪里?他的罪障报掉了;每个人看到他。瞪他一眼。骂他几句。这也是果报。把他无始劫以来的罪障都报掉了。『子孙往往骤发』。他的儿孙往往忽然之间发达了。也有少数自己晚年福报现前了。『阴阳之际微矣哉』。阴德、阳德的果报非常微妙!不能不加以辨别。我们断恶修善、积功累德应该怎么作法。自己就明白了。下面第四段说:

  【何谓是非】

  善有『是』、有『非』。先生举历史上的一个例子。

  【鲁国之法】

  鲁国是春秋时代孔老夫子的故乡。

  【鲁人有赎人臣妾于诸侯。皆受金于府。】

  这是鲁国的法律。鲁国的人。有的时候穷困。被人家卖到别的国家去作奴婢。有人能把这些人赎回来。鲁国政府有奖金给他。

  【子贡赎人而不受金。孔子闻而恶之。曰赐失之矣。】

  子贡是孔子的学生。他赎人。赎人回来之后。不接受政府的奖金。孔子听到了。责备他。『赐』。是子贡的名字。『失之』。你错了!错在什么地方?下面就说:

  【夫圣人举事。可以移风易俗。而教道可施于百姓。非独适己之行也。】

  孔老夫子教训说:「你为什么错了?圣贤人做事情。他有一个原则。这个原则是决定可以移风易俗;换句话说。帮助社会改良不好的风俗。这个事情可以做。能够教化百姓。给百姓做榜样。」现在我们在各地讲经。标这个题目「学为人师。行为世范」。就是这个意思。我们所学的。必定能够为社会大众做表率。我们应当要学;不能为社会大众做表率的。我们不学。我们不浪费那个时间。不浪费这个精力。换句话说。一定是利益社会的、利益众生的。我们要认真努力去学习。能够为社会大众做榜样、做模范的。这个事情我们要做。「子贡赎人而不受金」。不足为世人做榜样。所以孔老夫子责备他。『非独适己之行也』;不能随自己的爱好。「我喜欢怎么做」。不可以。你要顾全社会大众。

  【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众】

  他就讲到现前鲁国这个社会。富贵的人家少。贫穷人家多。

  【受金则为不廉】

  子贡赎人。接受政府的奖赏。好像自己不廉洁了。这种影响太大了。

  【何以相赎乎】

  还有谁敢去做赎人的事情?这是被子贡破坏了。换句话说。要懂得圣人的意思。子贡赎人一定欢欢喜喜接受政府的奖励。鼓励社会大众有钱的人。把自己国家人民在外面作奴婢的都赎回来。这才是好事情。你今天赎人不接受奖金。以为自己很廉洁。接受奖金就不廉洁。对于自己来说是说得过去。但是对于整个社会风俗来说。你错了。

  【自今以后。不复赎人于诸侯矣。】

  这个诸侯是别的国家的诸侯。还有谁去赎人?由此可知。圣人的是非标准。跟一般人是非标准不相同。下面又举一个例子:

  【子路拯人于溺。其人谢之以牛。子路受之。孔子喜曰。自今鲁国多拯人于溺矣。】

  这是孔老夫子的眼光。子路也是孔夫子的学生。他看到一个人掉到水里面。快淹死了。他下去把他救起来。这个人对他非常感激。送一头牛去谢谢他。子路接受了;子路没有拒绝。接受了。孔老夫子听到了很欢喜。孔老夫子说:「自今之后。鲁国就会有很多人在水里面去救那些快淹死的人了。」为什么?接受人家的报酬。这两桩事情:

  【自俗眼观之。子贡不受金为优。】

  这是值得赞叹。

  【子路之受牛为劣】

  这是比不上子贡。可是:

  【孔子则取由而黜赐焉】

  孔子他的看法跟我们不一样。赞叹子路。『由』是子路的名字。『赐』是子贡的名字。他赞叹子路。责备子贡。

  【乃知人之为善。不论现行而论流弊。不论一时而论久远。不论一身而论天下。】

  这三句话非常重要!我们要牢牢的记住。我们行善。这个善的影响。面要广。时间要长。这个善就「是」。这是大善。如果影响的面很小。影响的时间很短。这是小善。在这一段里面讲。「非善」。『不论现行而论流弊』。「流弊」用今天讲。就是影响。『不论一时而论久远』。决不在一时。它影响的时间长。『不论一身而论天下』。得的利益不是我一身。而是叫天下人受益。这个善就「是」。

  【现行虽善。而其流足以害人。则似善而实非也。】

  子贡的例子就是这个。他现行做的善。好像是善事。但是他留下不好的影响。这个影响会阻碍许多人去赎人回国;你阻碍别人。你不就害了人吗?所以这是似善而实非善。这个理深。能够见到的人不多。圣人见到。

  【现行虽不善。而其流足以济人。则非善而实是也。】

  子路就是如此。子路救了一个人。人家送他一头牛。他就接受了。好像是不善。但是他能影响别人。使其它的人听到子路这种行为。他看到别人掉水里。也会很勇敢的下去救人。这看起来好像不善。实在它是善。

  【然此就一节论之耳】

  这是举这一桩事情来说。

  【他如非义之义。非礼之礼。非信之信。非慈之慈。皆当抉择。】

  是非的事情太多了。我们都要懂得。什么叫做「义」?什么是「不义」?我们都要有能力去辨别。什么是「礼」?什么是「信」?什么是「真正的慈悲」?在这个里面。譬如说有一个人做坏事、做恶事。决定要惩罚他。决不能够宽恕他;有人宽恕了这个罪人。这个事情算不算是义?你一定要观察这个人。假如这个人做错事情被宽恕。这个坏人他反而胆子更大。他将来会做更多的坏事。使许许多多人受害。你这个宽恕是错误;如果你要是警诫他、惩罚他。他以后不敢作奸犯科。这是真正的义。这一种叫『非义之义』。『礼』是人人有的。但是要有分寸。用礼貌待人是礼;如果过分去恭维、去赞叹。这个人渐渐傲慢起来了。那就叫『非礼』。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。我们不能不谨慎。不能不细心。

  信用很要紧。也要看状况。如果顾全小信。这是信。因为顾全小信却失了大信。那就错了。圣人顾全大信。有的时候可以能够放弃小信。这就叫『非信之信』。『慈』是慈爱。慈爱不能过分。过分往往变成不仁慈;『非慈之慈』。这些都是说你本来是好的。你用得不恰当。义是好的。你用错了;礼是好的。你也用错了;信用是好的。你也错用了;慈悲是好的。你也错用了。佛家常讲「慈悲多祸害。方便出下流」。慈悲、方便是佛家教学最重要的方法。佛门常讲「慈悲为本。方便为门」。怎么会慈悲变成祸害。方便变成下流?用得不恰当。非慈之慈。非

佛教铃声烦死讲经

方便之方便。用错了。第五段讲「偏正」:

  【何谓偏正。昔吕文懿公。初辞相位。归故里。海内仰之。如泰山北斗。有一乡人。醉而詈之。吕公不动。谓其仆曰。醉者勿与较也。闭门谢之。逾年。其人犯死刑入狱。吕公始悔之曰。使当时稍与计较。送公家责治。可以小惩而大戒。吾当时只欲存心于厚。不谓养成其恶。以至于此。此以善心而行恶事者也。】

  吕文懿公。文懿是谥号。他的名字叫原。吕原。号叫逢源。他是浙江秀水县人。生在明朝英宗正统年间。做过宰相。这个人非常之好。是个好人。是个忠厚的长者。他罢相回乡的时候。『初辞相位』。这是告老还乡。辞职之后归故里。还乡的时候。虽然辞去宰相的职务。他老人家的德行、事业。『海内仰之。如泰山北斗』。就是得到社会大众的尊敬。如同仰慕泰山北斗一样。这两个是形容词。

  有一次他遇到一个乡人。同乡的人。酒喝醉了。骂他。『吕公不动』。听了酒醉的人骂他。他不动心。告诉他的随从:「他醉了。不要跟他计较。不理他」。『闭门谢之』。过了一年。这个人犯了死刑。被关到监狱里。吕老先生听到这桩事情开始后悔。他就说:「假使去年他酒醉骂我的时候。我要是把他送到官府去治他的罪。这种小的惩罚。使他能生起戒心。他就不至于做出更大的坏事。」他说:「当时我只是想存心于厚道。没有想到这样反而养成他的过恶。以至于此。」这桩事情是善心做了恶事。

  【又有以恶心而行善事者】

  再讲一个相反的。

  【如某家大富】

  有这么一个大富人家。

  【值岁荒】

  遇到荒年。

  【穷民白昼抢粟于市。】

  『粟』是粮食、稻米。荒年。穷人白天抢粮食。这个大富人家。他家里有粮。穷人到他家来抢粮。

  【告之县。县不理。】

  这个富人向县府告状。县官没有理会。

  【穷民愈肆】

  这些穷民来抢劫的。愈放肆了。

  【遂私执而困辱之。众始定。不然几乱矣。】

  这个富人逼得没有办法。自己在家里头私设刑堂。把这些抢劫的人抓来审判。惩罚他。这样把抢劫平定了。不然的话。这就变成暴民。会把社会治安扰乱了。这是举一个例子。他是以恶心做了一桩好事情。

  【故善者为正。恶者为偏。人皆知之。】

  这大家都知道。

  【其以善心而行恶事者。正中偏也。以恶心而行善事者。偏中正也。不可不知也。】

  如果对于这些道理、事实真相了解不够透彻。往往我们自以为是善事。未必是真善。所以行善讲求可多了。底下一段说:

  【何谓半满】

  你行善。善的功德是不是圆满的?还是只有一半?

  【易曰。善不积。不足以成名。恶不积。不足以灭身。】

  这是举《易经》上两

2018中国佛教讲经交流

句话。善跟恶都是靠积。报应才会现前。

  【书曰。商罪贯盈。】

  这是《书经》上一句话。商朝末年造的罪孽太多。所以武王起义灭了殷商。底下用比喻来说明:

  【如贮物于器】

  储藏东西在器皿里头。

  【勤而积之。则满。】

  我们很勤快。常常累积。它就满了。

  【懈而不积。则不满。】

  『懈』是懈怠;不常常去积存。它就不会满。

  【此一说也】

  这是讲「半善」、「满善」的一种说法。这个说法要知道。那就是勤而积。你的善是圆满的。如果你懈怠。偶尔遇到。行一点善。并不是把心放在利益一切众生上。你做的这个善只有半善。不能够做到圆满。这是一个说法。下面又有一个说法。他举一个例子:

  【昔有某氏女入寺】

  这是说从前有一户人家的女子到寺庙里。

  【欲施而无财。只有钱二文。捐而与之。主席者亲为忏悔。】

  这是个贫女。身上只有两文钱。她把这两文钱都拿出来捐献给寺庙里。寺庙的住持。『主席』就是住持和尚。亲自来给她诵经忏悔。

  【及后入宫富贵。携数千金入寺舍之。】

  过了几年。这个女孩子被选到宫廷里面做了嫔妃。享受人间的富贵。她带『数千金入寺舍之』。这次到庙里面。大概也是来还愿的;年轻的时候在这个庙里面。常常到庙里烧香许愿。这一生果然富贵了。再到庙里面来烧香。带了许许多多的财物来布施。

徐州佛教第4届讲经说法

  【主僧惟令其徒回向而已。】

  这个住持和尚不亲自给她回向。叫他的徒弟代表给她回向就可以了。

  【因问曰】

  这个女孩子就问:

  【吾前施钱二文。师亲为

佛教净土宗讲经说法

忏悔。】

  她说:我从前年轻的时候到这里来。我布施两文钱。师父亲自为我忏悔。

  【今施数千金。而师不回向。何也。】

  今天我到这个地方来。带了几千两银两来供养。老师父您不给我回向。为的是什么

梦见佛教讲经蓝天白云

  【曰】

  老和尚说:

  【前者物虽薄。而施心甚真。非老僧亲忏。不足报德。今物虽厚。而施心不若前日之切。】

  从前妳到庙里来烧香拜佛供养两文钱。妳的心真诚。我不亲自给你忏悔。不能报妳的德。今天妳带的供养虽然丰厚。妳的心不像从前那样的真切。

  【令人代忏足矣】

  我让我的徒弟代表给妳忏悔就可以了。这里面我们要细细想想。

  【此千金为半。而二文为满也。】

  这个善。心真。布施虽少。妳得的善福是圆满的。心不诚。她做了嫔妃。我们俗话讲做了娘娘。免不了带着富贵贡高傲慢的习气。妳的德就损掉了;这个时候来拜佛。前呼后拥。不可一世。实际上妳修的福才半善而已。下面了凡先生又举了一个故事:

  【锺离授丹于吕祖】

  汉锺离。八仙之一。他要度吕洞宾。教给吕洞宾:

  【点铁为金。可以济世。】

  你要想救济穷苦的人需要钱。他有一套法术能够「点铁成金」。

  【吕问曰。终变否。】

  吕洞宾就问:我把这个铁变成金。会不会还原。这个金又变成铁?

  【曰。五百年后。当复本质。】

  汉锺离说:五百年之后。还会还原。吕洞宾就说:

  【吕曰。如此则害五百年后人矣。吾不愿为也。】

  我不干这个事情。我不需要。

  【曰】

   汉锺离就说:

  【修仙要积三千功行。汝此一言。三千功行已满矣。此又一说也。】

  他讲「半」跟「满」举了三个例子。三种说法。所以。我们自己要想一想。我们修善积德。到底我们的善。是满善还是半善?我们现前得的果报。是圆满的还是有欠缺的?「半」就是欠缺。这个事情不能不知道。学佛的人一般本质都好。心都好。非常可惜。他没有这个智慧。没有这个见识。所以在理论、方法上有了偏差。往往修善。得的果报不圆满。道理都在此地。我们不读这些书。你怎么能想得到?希望我们念了之后。回过头来想想自己一生所作所为。应该得什么样的果报。好。就讲到此地。

原文出处:http://www.xuefo.com/jk/nr/0/856.html

以上是关于「了凡四训」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了凡四训- - 二零零一年讲于深圳 十五的介绍,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。

本文标题:「了凡四训」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了凡四训- - 二零零一年讲于深圳 十五;本文链接:http://www.fzby666.com/jings/7011.html。

佛祖

  • 功德无量--- 扫码方法


    一、电脑端:使用微信扫码;


    二、手机端:1、长按图片;2、保存二维码图片;3、打开微信,扫一扫--相册

佛像、佛珠--京东商城宝贝推荐

猜你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