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在佛学知识网,分享佛学常识、佛教新闻、佛教故事、佛学经书等知识,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。
佛像、佛珠
佛像
佛珠

「了凡四训」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了凡四训- - 二零零一年讲于深圳 十六

  • 佛教讲经-自在佛学知识网
  • 2022-11-14 02:43
  • 自在佛学知识网

「了凡四训」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了凡四训- - 二零零一年讲于深圳 十六 ,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,「了凡四训」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了凡四训- - 二零零一年讲于深圳 十六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,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。

原文标题: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了凡四训- - 二零零一年讲于深圳 十六

/* Generator: eWebEditor */p.MsoNormal, li.MsoNormal, div.MsoNormal {margin:0cm;margin-bottom:.0001pt;font-size:12.0pt;font-family:宋体;}p {margin-right:0cm;margin-left:0cm;font-size:12.0pt;font-family:宋体;}div.Section1 {page:Section1;}

了凡四训  (第十六集)  2001/4/19  中国深圳  档名:19-016-0016

  诸位同学。大家好!我们接着再看半满最后的一段:

  【又为善而心不着善。则随所成就。皆得圆满。心着于善。虽终身勤励。止于半善而已。譬如以财济人。内不见己。外不见人。中不见所施之物。是谓三轮体空。是谓一心清净。则斗粟可以种无涯之福。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。倘此心未忘。虽黄金万镒。福不满也。此又一说也。】

  「半、满」说到这一段文。才算是究竟。但是。这桩事情不是凡夫能做得到的。由此可知。我们讲半、讲满。半满还是有等级的。不能够一概而论。如果用此地这个标准。前面所说的满都是半。都不是真正的圆满。到『三轮体空』才是真正圆满。「三轮体空」谁能做到?法身菩萨才能做到;不但六道众生做不到。四圣法界里面声闻、缘觉、菩萨也做不到。为什么?人不能无心。换句话说。他有妄想分别执着。这个标准就不适用;什么时候把妄想分别执着断尽。就是这个标准。所以这个标准是法身菩萨的标准。我们要知道。知道了有好处。什么好处?行善不会自以为满足。有这个好处。无论积多大的功德。自己心里面总是以为还不够多。还是很少。这就好。不会自以为满足。你才肯认真努力发愤的去修善。这个道理你明白了。才知道诸佛菩萨他们的善行念念圆满;无论他修的善事是大、是小。无一不圆满。为什么?因为他没有妄心。他用的是真心。用的是本性。真心本性是圆满的。所以。用真心本性行事。无一而不圆满。道理在此地。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佛。为什么要发愿作佛。

  我们现在把这个文简单解释一下。『为善而心不着善』。没有分别。没有执着;『则随所成就。皆得圆满』。都是圆满的。都是满善。如果『心着于善。虽终身勤励。止于半善而已』。你要是着相修善。就是一生勤奋勉励积修。还是半善而已。什么原因?你的善心里头夹杂;心里头有执着就是夹杂。夹杂着不善。所以你的善功不纯。只得个半善而已。下面举例来说明。『譬如以财济人』。修财布施。应当要『内不见己』。我修财布施之后。不执着有我;「我能施。我用多少财物来布施」。他执着有个「我」在。这个心就不真、不纯了。『外不见人』。我布施的那个人。也不要放在心上;「我能布施。他接受我布施」。你永远不会忘记。这就是你的妄想分别执着。把你纯善的心破坏了。还要『中不见所施之物』。你布施多少钱财。不要去计较。常常行布施。常常有「我布施。某个人接受我布施。我布施了多少财物」。这样的心行布施。布施一辈子还是个半善。

  应该怎样才是「满善」?新加坡有个许哲居士。现在很多人都知道她。我们去访问她。做成录像的光盘。现在随着我们一般光盘流通到全世界。她今年一百零二岁。一生修布施。她的布施是满善。她布施的财物不多。天天干。没有一天休息。她得满善的果报。大家看见的。非常羡慕:一百零二岁。身体健康。一点毛病都没有。我仔细观察。她就掉一个牙齿。她的体能状况跟三、四十岁的人一样。所以她常说:「我们要长寿。我们不要老。我们不要病。」她一生没有生过病。活到一百零二岁。精神饱满。天天为一些老人、病人服务。那个服务就是布施。外财布施、内财布施。她真的做到「三轮体空」。她不知道有自己。她也不会把别人。布施那个人、受她恩惠的人放在心上。她没有。她心地空空洞洞、干干净净。也没有想到:「我今天做多少事情。做多少好事」。没有这个念头。她真正做到三轮体空。所以她的果报殊胜。没有人能跟她相比。心地真诚清净慈悲。就像《坛经》上所说的。「本来无一物。何处惹尘埃」。我在新加坡这三年。我举出许哲居士做例子。现身说法。你们相信不相信?你们是不是很羡慕?羡慕就要学!我们舍要舍得干净。有很多人不明这个道理。不明事理真相。不敢舍。认为什么?「我都布施掉了、舍了。明天我怎么办?谁肯布施我?」所以。他念念不忘「我」。他就不敢真的放下;放下是放下。放

佛教大师讲经什么意思

下一半。那一半是永远没有办法放下。因此。他修的善只有半善。不能达到满善;他的果报只能得到一半。不能达到圆满。这个事不能不认真去想想。如果你对这个道理了解不够透彻。你行善不彻底。要想希求圆满的果报。那是不可能的事情。

  佛在一切经论里头常常开导我们。一个人一生的财富从哪来的?你得财富是果报。果必有因。财富的因是什么?财布施。愈施愈多。不会说「我布施。我把财布施出去之后。后面没有收获的」。这个不可能。你布施是种因。「种瓜得瓜。种豆得豆」。你种得多。你一定收获得多。这是一定的道理。所以。愈是肯施财的人。这个人愈发财。他的财源滚滚不断而来。但是你的心要真;我不是为祈求发财才想布施。我要是求发财而行布施。这是因地不真。会不会发财?会发。不多。比你布施出去多一点点。为什么?加一点利息。如果没有为发财念头而财施的。那个财就不得了。财就太多太多了。这个财来了。你一定拿这个财不是自己享受。你一定拿这个财去救济一切苦难的众生。你这个功德、果报愈来愈殊胜。你的果报决不在人间。人间没有这么大富。果报在天上。果报在华藏世界。果报在极乐世界。所以。你要懂得。你要会做。法布施得聪明智慧。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。财富、聪明、健康长寿都是果报。你要不懂得的修因。因要不纯。因要不正。你怎么能得到这些果报?

  我们在许许多多同修当中。这些话我们不能够勉强劝人;勉强劝人。人家还以为我有企图。我劝他财布施。「这个法师贪财。他动脑筋想要我的钱」。不能说!只有在讲经说法的时候多说一些。让他听到自己觉悟。我不要人的钱。我如果说是用心机把你的钱骗来了。没有错。你是修了布施。你会得福。我可要遭难了。我欺骗人、造作罪业。我要堕落的。我怎么会干这种事情?我劝导你。我比你做得干净。所以我得的果报比你圆满。财圆满。这个圆满不是说我有很多的财富。不是的。我每天生活不缺乏。这就是圆满。你有万亿财产。你每天也是日食三餐。夜眠六尺。也不过如此而已。我一分钱没有。我每天三餐不缺。我每天晚上睡得很好。跟你没有什么差别。要懂得这个道理。这个福就是「满」;身体健康长寿。没有病苦。没有烦恼。没有忧虑。没有牵挂。这是真正的满福。

  我接触佛法、修学佛法。今年整整五十年了。这五十年当中。我得到老师的教诲。让我破迷起信。接着依教奉行。当初初接触的时候。老师告诉我「修学佛法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」。我真的得到了。老师没有欺骗我。我非常感激。我这一生如果没有遇到这个法门。我自己知道。这一生会过得非常痛苦。也活不到今天;寿命不必去计较。长与短是一样的事情。苦乐的差别太大了。死后那一个果报差别。那就难以想象了。所以遇到佛法。带给我这一生的幸福美满。带给我来世的。我相信决定超过这一生许多倍的福分。所以这个道理要懂。事实真相要了解。

  『三轮体空』重要。做再多的善事都不要放在心上。别人偶尔提起。心里想想。是有这么回事情;没人提起。忘得干干净净。这就对了。它基本的道理就是『一心清净』。我们修净土宗。净土主要修学的就是这一句;《弥陀经》上讲的「一心不乱」。这是净宗学人修学主要的目标。「一心」是真心。一心里面没有界限。所以是等虚空遍法界。你的丝毫之善跟你的心量一样大。所以。『斗粟可以种无涯之福』。一斗米不多。一斗米的布施种无量无边的福报。为什么?你是一心清净布施。你是不着相的布施。这个福报就这么大。人能够到不着相。就是菩萨。就不是凡人;《金刚经》上说的。「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」。这个人是菩萨。如果这个人着相。经上讲:「有我相、有人相、有众生相、有寿者相。即非菩萨。」菩萨与非菩萨的差别。《金刚经》这个标准太好了。你心里还有我、还有人、还有是非。你是凡夫。你不是菩萨;你心里头没有我、也没有人、也没有众生、也没有寿者;寿者是时间的观念。过去、现在、未来。统统都没有了。这种分别执着都没有了。这个人是菩萨。这个人一斗米的布施。福报是无量无边。一文钱的布施可以『消千劫之罪』。

  所以我们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境界。境界愈高修福愈容易。要想提高境界。必须从断恶下手。恶要断得干净。一般人是在这用功夫。但是依旧是不干不净;他是断了。断得不干净。因此果报不殊胜。许哲断得干净。所以果报殊胜、果报圆满。末后这几句话说。『倘此心未忘』。就是没有忘我。也没有忘他。也没有忘掉你做的这些好事;『虽黄金万镒』。这是讲你布施钱财之多;『福不满也』。你是半福。你不是满福。『此又一说也』。对于「半」跟「满」了凡先生讲得很多。我们要知道修圆满的福报。接着再跟我们讲:

  【何谓大小】

  什么是大的福?什么是小福?

  【昔卫仲达为馆职】

  『卫仲达』。好像是宋朝时候人。他的故事在中国古人著作里引用得很多。由此可知。他确确实实是事实。他不是一个虚构的。『馆职』是在翰林院任职。大概职位也不是太高。

  【被摄至冥司】

  这一句话是说。他被小鬼带到阴曹地府里面去了。

  【主者命吏呈善恶二录】

  这是被鬼抓去了。『主者』是阎罗王。阎罗王。『吏』是判官。叫判官把卫仲达的善恶簿子;你作恶、作善。阴间都有记录。等于说都有档案在。把他的档案调出来看看。

  【比至】

  他拿来了。

  【则恶录盈庭。其善录一轴。】

  卫仲达一生造的恶。恶的档案摆满了一地。都是造恶的;善的。善的只有一卷。太少了。

  【仅如箸而已】

  如箸。就像我们吃饭的筷子那么样的细。卷成一卷。阎罗王看到这个样子:「好。拿秤来称一称。」

  【索秤称之。则盈庭者反轻。而如箸者反重。】

  这一称之下。那个摆满一房间的作恶的簿子反而轻;他这一卷行善的很少很少。就像一张纸卷起来一样。反而重。

  【仲达曰】

  卫仲达说:

  【某年未四十】

  他不到四十岁。

  【安得过恶如是多乎】

  我怎么会有这么多的过恶?

  【曰】

  阎罗王就说:

  【一念不正即是。不待犯也。因问轴中所书何事。】

  你一生造的恶太多太多了。起个恶念。阴间就已经把善恶簿子里头。那个恶的本子上记上一笔。不等待你犯;你要是犯了。是大恶。你念头才一动。是小恶。大小恶的本子摆满一地。所以才有这么多。

佛教讲经智慧法师2014

起心动念不能不谨慎。他就又问。他说:「善的那一卷里头。那是什么东西?你记载的是什么?」阎罗王就讲:

  【曰朝廷尝兴大工】

  朝廷想做一个大的工程。

  【修三山石桥】

  这是在福州城里面有三座山。批注里头有。九仙山、闽山、越王山。所以称为『三山』。在三山这里要修一个石桥。

  【君上疏谏之。此疏稿也。】

  你曾经上疏建议给皇帝。不要兴这个工程。劳民伤财。因为这个工程不是必要的。不是必须要修的。可以不必。

  【仲达曰】

  仲达就说:

  【某虽言。朝廷不从。于事无补。而能有如是之力。】

  我是有这么一个建议。但是朝廷并没有接纳。三山石桥还是照做。我这篇奏稿会有这么大的力量吗?阎罗王告诉他:

  【曰。朝廷虽不从。君之一念。已在万民。向使听从。善力更大矣。】

  这个地方我们要多想想。因为他这一念。不是为自己。是为一切人民。政府要做这个工程。这个钱是老百姓纳的税。是多少人民辛辛苦苦的血汗钱。朝廷在可以不用的时候。把它用掉了。这个钱用得不当。所以他来谏诤。他这个心是为人民着想的。这个善就大了。如果朝廷采纳。你的善就更大;虽然没有采纳。你的心已经是为国为民。这个善大。这底下总结:

  【故志在天下国家。则善虽少而大。茍在一身。虽多亦小。】

  如果你只顾着你自己个人、你家庭的利益。你做得再多、做得再大。也是小善。这个道理。还是佛法里面所说的「境随心转」。所以。我们存心一定要为众生;你为众生境界愈广大。你善的力量愈大。我念念为这个深圳市。这个善就很大。深圳市居民有四百多万。我今天在报纸上看到的;如果包括到这边来做生意不是定居的这些旅游的人。人口达到七百万。我们的存心念念为七百万人的福利着想。这个善大。如果你要是为整个广东省着想。为全国着想。为全世界着想。那这个善就更大了。但是。如果要比法身菩萨。我们这么大的善。为整个世界人着想的善。还是半还不是满。为什么?法身大士起心动念是尽虚空遍法界。不是为一个世界。不是为一个星系。我们讲太阳系、银河系。不是的。那还小。法身菩萨起心动念是为尽虚空遍法界。所以人家点滴之善都不可思议。都无量无边。这个道理、事实真相。我们一定要懂得。怎样去学古圣先贤、诸佛菩萨修积大善。末后这一段讲到「难易」:

  【何谓难易】

  说到这一条。了凡先生先引用儒家讲存养的功夫。

  【先儒谓克己须从难克处克将去。夫子论为仁。亦曰先难。】

  先要从难

台湾著名佛教讲经说法

的下手。容易的自然就都做到了。所以他说。古时候儒家讲求克己的功夫。『克己』。是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。要从哪里做起?要从难克服的地方克将去。譬如我们一般人。有人贪财、爱财。有人好色、贪色。有人好名、贪名。每个人烦恼习气不相同。怎样克服自己的习气、毛病?自己习气哪一条最重。譬如我对财看得最重。贪财这个念头、烦恼习气最重。我要从这一条下手。其它的都容易了。

  『夫子论为仁』。孔老夫子讲到「为仁」。也说到『先难』;换句话说。如何能做到仁。也必须从难的地方下功夫。难在哪里?难在你要想做一个仁人。必须要把自私自利克服掉。自私自利。难!有自私自利。仁就没有了。「仁」这个字。这个文字是个符号。你看看这个符号是什么样子:它一边是个「人」。一边是个「二」。这是会意。教我们从这个符号体会这个意思。要做到自他不二。「己所不欲。勿施于人」。这是仁的意思;想到别人立刻就想到自己。想到自己立刻就想到别人。这叫做仁。佛法里面讲「自他不二」。自他是一不是二;换句话说。如果我们有私心、有自私自利。「仁」这个字就没有了。菩萨称为「仁者」。在佛法经论里面。佛常常称菩萨称仁者。仁者是菩萨。没有自私自利。前面跟诸位举过例子。《金刚经》上讲「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」。这种人是仁者。这个标准高。所以夫子说「先难」。克服自己自私自利这个念头难。要从这里下手;在佛法讲无我。要从「无我相」这个地方下手。下面。了凡先生举几个例子。当然这几个例子还没有达到夫子论仁的标准。这个标准太高了。那是圣人的标准。是佛菩萨

慧律法师佛教讲经全集

的标准。不是凡人。现在把这个放下。我们先来看看凡人。

  【必如江西舒翁】

  江西有个舒老先生。

  【舍二年仅得之束修。代偿官银。而全人夫妇。】

  这是有一对夫妇很贫穷。大概欠了国家的税收。没有办法完纳税收。遇到舒老先生。舒老先生也不容易。他是个教书的。大概是个教私塾的。两年得到学

哈佛教授讲经典

生一点束修。就是一点供养。不多。遇到这些苦难的人。没有办法缴付罚款。我们以罚款来说。他统统把它代偿。保全这一对夫妇。这个不容易!在有钱的人。做这个事情不难;没有钱。两年辛辛苦苦教书的收入。都帮助别人。第二个故事:

  【与邯郸张翁】

  邯郸张老先生。

  【舍十年所积之钱。代完赎银。而活人妻子。】

  他也是遇到这一家可怜的人。把十年的积蓄统统拿出来帮助人完赎银。成全这一家人。

  【皆所谓难舍处能舍也】

  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。

  【如镇江靳翁。虽年老无子。不忍以幼女为妾。而还之邻。】

  这是一个邻居。看到他年老无子。把他的女儿送给他作妾。女儿很年轻。他不忍心。把她送还。

  【此难忍处能忍也。故天降之福亦厚。凡有财有势者。其立德皆易。】

  做好事容易。

  【易而不为。是为自暴。】

  自暴自弃。把积善积德修福的机会错过了。他不肯干;在他干。太容易了。

  【贫贱作福皆难。难而能为。斯可贵耳。】

  难能可贵。举的例子都是非常贫穷。在社会上没有财富、没有地位。看到别人有急难。他能够不顾一切。把他的全部财富拿出来去帮助别人。解决别人的困苦。这难能可贵!所以。他们的果报也厚。但是我们要明了。他当时做这个事情的时候。只是知道帮助解决别人的苦难。没有想到自己的果报;如果想到自己的果报。可能他就不干了。所以这八段文字我们读了。我们自己一定要晓得。「自私自利。名闻利养。五欲六尘。贪瞋痴慢」。这十六个字必须克服。这十六个字不能克服。我们这一生断恶。恶断得不干净。修善。善修得不圆满。总是一些小善、半善。果报虽然在来世。因为只有大善、满善才能改变自己的业报。像了凡先生他做的。他改变了命运。有很多人修善积德。依旧被命运所转。改不了命运。原因在此地;他断恶断得不干净。修善修得不圆满。道理在此地。如果学佛。学佛的目的是要开悟。是要求明心见性。是要求往生净土。这十六个字如果不把它克服。这十六个字就造成严重的障碍;不仅是明心见性被它障碍了。大彻大悟也被它障碍了。不仅如是。连我们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被它障碍了。我们不能不知。所以念佛的人多。往生的人少。原因在什么地方。我们就明白了。今天就讲到此地。

原文出处:http://www.xuefo.com/jk/nr/0/857.html

以上是关于「了凡四训」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了凡四训- - 二零零一年讲于深圳 十六的介绍,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。

本文标题:「了凡四训」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了凡四训- - 二零零一年讲于深圳 十六;本文链接:http://www.fzby666.com/jings/7006.html。

佛祖

  • 功德无量--- 扫码方法


    一、电脑端:使用微信扫码;


    二、手机端:1、长按图片;2、保存二维码图片;3、打开微信,扫一扫--相册

佛像、佛珠--京东商城宝贝推荐

猜你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