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在佛学知识网,分享佛学常识、佛教新闻、佛教故事、佛学经书等知识,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。
佛像、佛珠
佛像
佛珠

「了凡四训」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了凡四训- - 二零零一年讲于深圳 十九

  • 佛教讲经-自在佛学知识网
  • 2022-11-14 02:33
  • 自在佛学知识网

「了凡四训」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了凡四训- - 二零零一年讲于深圳 十九 ,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,「了凡四训」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了凡四训- - 二零零一年讲于深圳 十九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,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。

原文标题: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了凡四训- - 二零零一年讲于深圳 十九

/* Generator: eWebEditor */p.MsoNormal, li.MsoNormal, div.MsoNormal {margin:0cm;margin-bottom:.0001pt;font-size:12.0pt;font-family:宋体;}p {margin-right:0cm;margin-left:0cm;font-size:12.0pt;font-family:宋体;}div.Section1 {page:Section1;}

了凡四训  (第十九集)  2001/4/20  中国深圳  档名:19-016-0019

  诸位同学。大家好!请看《了凡四训》第四篇「谦德之效」。前面都是讲到改过积善。能够改过积善当然很好。但是人在社会上。不能不与广大的群众交往。因此做人最重要的是谦虚;如果涉及到傲慢。依旧是很难行得通的。了凡先生把「谦德」放在四篇文章的最后。就像佛经里面的流通分一样。意义非常重大。请看本文

讲经佛教经书作者

  【易曰。天道亏盈而益谦。地道变盈而流谦。鬼神害盈而福谦。人

藏传佛教讲经人

道恶盈而好谦。】

  这是《易经》里面的几句话。

  【是故谦之一卦。六爻皆吉。】

  我们看《易经》六十四卦。每一爻都是吉利而没有凶相的。唯独谦卦。只有这一卦。

  【书曰:满招损。谦受益。】

  这两句是《书经》里面所说的。

  【予屡同诸公应试。每见寒士将达。必有一段谦光可掬。】

  这后面了凡先生说。他很多次跟同学们一起去参加考试。常常见到贫寒的学生们将要发达。也就是他将要考中的时候。之前他有预兆。一定是非常谦虚。所以处事待人接物。最重要的是虚怀若谷。能够接纳别人。能够成就别人。

  《易经》上这四句话。我们简单的说一说。『亏』是亏损。『盈』是自满。『天道』也就是自自然然的道理。凡是自满的人。总是会遇到一些吃亏的地方。亏欠的地方。能够谦虚的人一定能够得到利益。这是天道。『地道变盈而流谦』。「地」是宽广。「变」是变动。「流」是聚集在一处的意思。像流水。水总是会流到低洼的地方。不会流到高的地方。所以「变盈而流谦」。像水。高的地方是满、自满。贡高我慢。得不到利益。得不到滋润。滋润总是在低洼的地方。『鬼神害盈』。对于自满的人、傲慢的人。鬼神总是要找他麻烦。给他开开玩笑。而对于谦虚的人。鬼神尊敬。鬼神帮助。人道又何尝例外!『人道恶盈而好谦』。对于自满的人、自大的人、傲慢的人。人们总是讨厌他。对谦虚的人总是欢喜他

佛教陶永吉居士讲经第四集

。所以谦之一卦。惟有吉利而无凶灾。这是做人重要的原则。下面了凡先生举了五个人来做例子。我们从这个地方观察。他眼光确实不错。观察得非常准确。第一个例子:

  【辛未计偕。我嘉善同袍凡十人。惟丁敬宇宾。年最少。极其谦虚。予告费锦坡曰。此兄今年必第。费曰。何以见之。予曰。惟谦受福。兄看十人中。有恂恂款款。不敢先人。如敬宇者乎。有恭敬顺承。小心谦畏。如敬宇者乎?有受侮不答。闻谤不辩。如敬宇者乎。人能如此。即天地鬼神。犹将佑之。岂有不发者。及开榜。丁果中式。】

  这一年。了凡先生三十七岁。他去考进士。跟同伴一共十个人。嘉善县一共十个人。十个人当中他看出来了。『丁敬宇』。敬宇是他的字。他的名字叫丁宾。这个人在十个人当中年岁最轻。『年最少』。非常谦虚。了凡就告诉另外一个同伴。也是参加考试的费锦坡。跟他讲。他说:「丁敬宇今年一定会考中。中进士。」费就说:「何以见得?」了凡先生说:『惟谦受福』。这一句就是从《易经》里头下的定论。『兄看十人中』。你看我们十个人当中。有哪一个像丁敬宇这样谦虚的?『恂恂款款』。是讲的信用、忠厚、诚实。『不敢先人』。总是居人之后。这个难得。不敢为人先。『有恭敬顺承。小心谦畏』。对于每一个人都能恭敬顺承;换句话说。在大众之中他不坚持成见。能够随顺别人。这个难得!『有受侮不答』。他受别人侮辱。他没有一句话说。『闻谤不辩』。听到别人毁谤他。他不辩白。丁敬宇都做到了。他一个人能够如此。天地鬼神都会保佑他。哪有不中的道理?及开榜。果然中了。了凡先生没中。了凡考进士考了三次。前面两次都没中。这是头一次。他三十七岁这一年去考试。没有考中。第二位他举的冯开之。这一年了凡先生四十三岁。

  【丁丑在京】

  丁丑年是公元一五七七年。我们用公元来计算。我们的概念比较清楚。这一年他又去考进士。这是第二次去考。第一次是三十七岁。第二次是四十三岁。第二次去考。

  【与冯开之同处】

  这也是跟他同时去考试的冯开之。也是浙江人。是他们的同乡。

  【见其虚己敛容。大变其幼年之习。】

  他年轻时候的习气全都没有了。冯开之这一次参加考试中了状元。就是进士的第一名。

  【李霁岩。直谅益友。时面攻其非。但见其平怀顺受。未尝有一言相报。】

  当时有一位李霁岩先生。这是很直爽的一个朋友。见到别人的过失。他要当面批评。见到冯开之也是毫不客气批评他。可是冯开之『平怀顺受』。心里听到之后非常平静。完全接受。『未尝有一言相报』。「相报」就是辩白。没有一句话来辩白。别人所指责的完全承受。

  【予告之曰】

  他跟冯先生讲。

  【福有福始。祸有祸先。】

  祸福都有预兆。「始」跟「先」当预兆讲。

  【此心果谦】

  他这谦虚不是装的。是真的。出自于真诚心。这样谦虚的人:

  【天必相之】

  『相』是襄助。老天爷也会襄助他。

  【兄今年决第矣】

  他就判断:你今年一定考取。

  【已而果然】

  不但他考取。他是第一名被录取。以后官做到翰林院的编修。这是第二次了凡先生参加进士的考试。遇到同乡的冯先生。第三个例子:

  【赵裕峰。光远。山东冠县人。童年举于乡。久不第。】

  『童年』。没有满二十岁。二十岁叫「弱冠」。十九岁以下叫「童年」。可见这个人相当聪明。他童年的时候就中举人。考取举人。以后考进士就没有办法。考了许多次都没有考取。

  【其父为嘉善三尹】

  他的父亲是嘉善县的三尹。三尹就是县里面它的地位是在第三级。通常我们叫大尹。大尹是县长。大概要照现在的说法。二尹应当是秘书长、主任秘书。三尹大概是科长。这县政府的组织。

  【随之任】

  他随着他的父亲到嘉善来就职。他父亲相当于县政府的科长。

  【慕钱明吾】

  钱明吾是当时的一位学者。很有学问、德行的一位老先生。

  【而执文见之】

  他自己做了文章。把自己的文章带去给钱先生看。

  【明吾悉抹其文】

  钱先生把他的文章大幅度的批改。许多地方都把它划掉了。

  【赵不惟不怒。且心服而速改焉。】

  通常文人的习气。总是自己的文章好。别人改动自己文章。心里总是不服。可是赵裕峰不一样。钱先生改了他的文章。不但没有一点怒容。而且真正是心服。心服口服。确实能够改正。

  【明年。遂登第。】

  到第二年。他再参加进士考试。他考中了。谦虚重要!第四位是夏建所:

  【壬辰岁。予入觐。晤夏见所。】

  这一年是了凡先生五十八岁。入觐是见皇帝。在京城遇到夏建所。

  【见其人气虚意下。谦光逼人。】

  非常谦虚。真正做到自卑而尊人。

  【归而告友人曰】

  他回来告诉他的朋友们说。

  【凡天将发斯人也。未发其福。先发其慧;此慧一发。则浮者自实。肆者自敛。建所温良若此。天启之矣。及开榜。果中式。】

  壬辰年遇到夏建所。他观察非常准确。『凡天将发斯人也』。这个话就是说。这个人将要发达之前。福报还没有现前。智慧已经透出来了。智慧透出来之后。『则浮者自实』。「浮」是轻浮。他自自然然就老实了。放肆的自自然然他就收敛了。『建所温良若此。天启之矣。』这是老天爷启发他。他智慧开了。这一次考试开榜的时候。果然中式。第五位是张畏岩。这是反面的一个例子:

  【江阴张畏岩。积学工文。有声艺林。】

  书念得好。文章写得好。在现在讲学术界里他有相当的声誉。大家都非常赞叹他。

  【甲午。南京乡试。】

  『乡试』是考举人。张畏岩是个秀才。考举人。

  【寓一寺中】

  住在一个寺庙里。

  【揭晓无名。大骂试官。以为瞇目。】

  考试完了之后。揭晓的时候。他没考中。没考中他就骂考试官:「我的文章写得这么好。为什么没有被录取?」心里非常不平。

  【时有一道者。在旁微笑。】

  『道者』是一位道长。道长在旁边听他在那里大骂试官。在那里不平。埋怨!这个道长在旁边笑。

  【张遽移怒道者】

  张畏岩骂考试官。道者在旁边讥笑。他就转过来骂这个老道。

  【道者曰。相公文必不佳。】

  道者就讲:相公。你的文章一定不好。

  【张益怒曰】

  张脾气就更大了。

  【汝不见我文。乌知不佳。】

  你没有看到我的文章。你怎么晓得不好?

  【道者曰。闻作文。贵心气和平。今听公骂詈。不平甚矣。文安得工。】

  这道长讲得有道理。作文一定要心气和平。心平气和才能写得出好文章。现在听你骂考试官。你的心非常不平。你的文章怎么能写得好?张畏岩也算是很难得。他听了道长的话。说得很有道理。

  【张不觉屈服。因就而请教焉。】

  他就把怒息下来。反过来向道长请教。这个难得。不容易!

  【道者曰。中全要命。命不该中。文虽工。无益也。须自己做个转变。】

  这个道长跟张畏岩讲:考试能不能考中。那是命。命里头要是不该中。你文章作得再好。都没用处。所以古时候考试。没有不重视阴功。上是祖宗积德。下是自己要有阴功。积阴德。积些善事不为人知道。鬼神在当中默默的保佑。你参加考试中的机会就很多。所以道者就告诉他:你必须自己做个转变。就如同了凡先生遇云谷大师一样。

  【张曰】

  张畏岩讲:

  【既是命。如何转变。】

  既然命里头不该考中。我怎么个转变法?

  【道者曰。造命者天。立命者我。力行善事。广积阴德。何福不可求哉。】

  道者讲。造命虽然是天。可是「立命者我」。他这个意思跟云谷禅师的说法完全相同。劝他『力行善事。广积阴德』。有求必应!

  【张曰。我贫士。何能为。】

  我是一个贫寒的读书人。你叫我去做善事。我没有力量。纵然心里想做。所谓是力达不到。「心有余而力不足」。

  【道者曰。善事阴功。皆由心造。常存此心。功德无量。且如谦虚一节。并不费钱。你如何不自反。而骂试官乎。】

  教他修善积德的方法。善事阴功都是由心造。要常常存一个善心。常常存帮助别人的心。这就无量功德。这就举现前的例子。谦虚这一节。不要花钱。你可以做得到的;你为什么不自己反省。你去骂考官?这就是你的过失。

  【张由此折节自持】

  张畏岩从此之后。把傲慢的习气慢慢都改掉。

  【善日加修。德日加厚。】

  真老老实实断恶修善。天天做反省的功夫。所以他的善德天天有进步。

  【丁酉。梦至一高房。得试录一册。中多缺行。问旁人。曰。此今科试录。】

  丁酉年。有一天做了一个梦。梦他自己到了一个很高大的房子里。这高大的房子一定是政府办事的机构。不是平民的住宅。建得很高大。他在这里面看到一本名册。名册里面有许多格子缺了。他很好奇。问旁人:「这是什么东西?」别人告诉他。这是今年考试录取的名册。

  【问。何多缺名。】

  他就问:「为什么名册里好多空格缺名的?」这个人说:

  【曰。科第阴间三年一考较。】

  每三年等于说重新审查一次。

  【须积德无咎者。方有名。】

  原本名册有名的。这三年当中他要是积德。他没有过失。他的名字才保全。

  【如前所缺】

  你看到这里面空格的。

  【皆系旧该中式】

  他原本应该在这一次考中的。

  【因新有薄行而去之者也】

  因为这三年当中他造作恶业。名字除掉了。

  【后指一行云。汝三年来。】

  你这三年来。

  【持身颇慎。或当补此。幸自爱。】

  他说:你这三年来。你能够折节自持。每天修善积德。或者可能补这一个缺。希望你自爱。

  【是科果中一百五名】

  这一次参

辽宁省佛教讲经交流

加考试。这就是丁酉年参加考试。果然被他考中。考中第一百零五名。改过确实有效验。

  下面是第二段。这是总结:「虚心屈己。受福之基」。

  【由此观之。举头三尺。决有神明。】

  我们人如何跟天地鬼神相处?现在这个世间。一般人不相信。不相信有鬼神。对鬼神这个事情完全置之不理。鬼神有没有?鬼神有。鬼神照不照顾你?不再照顾了。鬼神虽有。也远离了。人不信佛菩萨。不信天地鬼神。天地鬼神只好站在一旁冷静的观察。看你造作罪业。看你受恶报。什么时候你回头了。你回心转意了。知道忏悔了。天地鬼神还是来照顾你。人同此心。心同此理。鬼神也不例外。

  【趋吉避凶。断然由我。】

  自己一定要造因。这一点鬼神没法子帮助我们。

  【须使我存心制行。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。而虚心屈己。使天地鬼神。时时怜我。方有受福之基。】

  这几句话很重要。我们一定要存善心。一定要制止自己不正当的行为。天地鬼神是善良的。我们造作不善就得罪于他。我们修善积德。这就跟天地鬼神同心同好。同样的嗜好。『虚心屈己』。「屈」是要折节。要委曲自己。我们常讲委曲求全。这样天地鬼神自自然然就加持你。无论在什么处所。无论对什么人。自己能够迁就一点。委曲一点。好!这才是『受福之基』。「基」是基础。

  【彼气盈者。必非远器。】

  这个人气势凌人。贡高我慢。这个人的前途不会远大。『必非远器』。「器」就是度量。度量有大小;这个人的度量不大。度量不大成就也不大。

  【纵发亦无受用】

  也就是说。这样的人就算发达了。也不会长久享受到福报。

  【稍有识见之士。必不忍自狭其量。而自拒其福也。】

  这是说稍稍有见识的人。必定不忍心把自己的度量搞得那么狭小。自己远离自己的福报。可是今天在社会上。我们看到这一类的人不在少数。

  【况谦则受教有地。而取善无穷。尤修业者所必不可少者也。】

  这一句话很重要。何况一个人能谦虚。他就能接受别人的教诲。你要是自满贡高。谁肯教你?你能够虚怀若谷。那些有德行、有学问的长者见到你。都欢喜教你。都欢喜帮助你。都欢喜成就你。你『取善无穷』!尤其是『修业者』。读书人、做学问的人。『所必不可少者也』。再看下文:

  【古语云。有志于功名者。必得功名。有志于富贵者。必得富贵。人之有志。如树之有根。立定此志。须念念谦虚。尘尘方便。自然感动天地。而造福由我。】

  这是了凡先生举古人的话来说。有志求功名。有求必应。孟夫子说的。必定得功名;有志于富贵。必定得富贵。这里面。求之要有道。我为什么要求功名?功名。诸位要知道。这是古时候考取举人、考取进士。目的是在作官。作官的目的。是在为人民服务;换句话说。是希望找到一个为人民服务的机会。目的在此地。决定不是利益自己。如果为自己

重庆佛教讲经团

的富贵荣华。那你求之就不是道。你命里头有功名、有富贵。是前世所修的。这一生当中命里头没有功名、没有富贵。我求功名、求富贵。不是为自己求;为自己求。求不到的。为什么人求?为社会求。为众生求。希望我求的这个职位。能够为人民服务。这个心。这个愿。天地鬼神都赞赏。所以天地鬼神会帮助你。

  古时候读书跟现在读书。确实不一样。现在读书人念大学、念研究所。你问他为什么来读书、来念这个学位。都是为自己。为自己的名闻利养。为自己五欲六尘享受。这跟从前完全不一样。所以我们读这个书。天地鬼神还有没有?我告诉同学们。肯定有。就如同我们这个社会。我们这个社会恶人虽然很多。但是善人还是有。善人就好比是天地鬼神。恶人就好比是妖魔鬼怪。现代这个社会。妖魔鬼怪是不少。佛在《楞严经》上告诉我们:讲这个末法时期。也就是讲现在这个时代。「邪师说法。如恒河沙」。邪师指的就是妖魔鬼怪。妖魔鬼怪跟佛菩萨不同的地方在哪里?诸佛菩萨教人正法。教人断恶修善;妖魔鬼怪教人邪法。教人增长贪瞋痴慢;他教的东西不一样。那我们想想。现在这些世间人。为什么这么多的人去信仰邪教。接受邪法?很简单。他教给你贪瞋痴慢。教给你享受五欲六尘。教给你可以不择手段。那正中我怀。自然就跟着去了。所以邪师说法如恒河沙。邪恶的力量充斥社会。正法。正法只有隐藏起来。正法希望不被邪法完全灭绝。那只有用低姿态来求生存。这就是所谓「法弱魔强」。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。在这个环境当中。我们一心向善。自然得诸佛菩萨、善神的保佑。不要看到现在社会的现象。处处让我们灰心。如果我们真的灰心消极了。不仅是不利于自己。自己不能够奋发向上。不能提升自己的境界;既不能提升。必定堕落。我们也对不起古圣先贤。对不起历代祖师大德的正法承传。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。

  所以即使在今天这个社会。我们还要立志。我们还要向上。我们要做出一个好榜样来给别人看。艰难、困扰是决定有的。这个力量肯定是大的。我们要能突破。当外面邪魔力量十分强大的时候。我们要知道退避。古大德的方法是隐居。躲到深山隐居。与他们决定不产生利害的冲突。正法还是可以绵延下去。古来的大德遇到这种灾难。往往是隐居在深山。教一、两个学生。法脉永远不断。到众生有福的时候。这些传人传到后代。决定开花结果。譬如禅宗就是很好的例子。达摩祖师到中国来传法。没有人认识他。跟梁武帝见了面。言谈之间不能得梁武帝的欢心。梁武帝不护持他。他只有到少林寺去面壁。一生传一个人。慧可。慧可一生也传一个人。传僧灿。只要传一个人就行。这个法就不会断掉。到了第六代。惠能大师缘成熟了。五祖忍和尚把这个法传给惠能。惠能居然在一生当中传了四十多个人。而且把禅宗传遍了中国。这在佛法讲「时节因缘」。因缘不成熟不能勉强。勉强决定反受其害不得其利。我们就讲到此地。

原文出处:http://www.xuefo.com/jk/nr/0/860.html

以上是关于「了凡四训」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了凡四训- - 二零零一年讲于深圳 十九的介绍,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。

本文标题:「了凡四训」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了凡四训- - 二零零一年讲于深圳 十九;本文链接:http://www.fzby666.com/jings/7001.html。

佛祖

  • 功德无量--- 扫码方法


    一、电脑端:使用微信扫码;


    二、手机端:1、长按图片;2、保存二维码图片;3、打开微信,扫一扫--相册

佛像、佛珠--京东商城宝贝推荐

猜你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