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在佛学知识网,分享佛学常识、佛教新闻、佛教故事、佛学经书等知识,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。
佛像、佛珠
佛像
佛珠

「太上感应篇」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太上感应篇- - 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 七

  • 佛教讲经-自在佛学知识网
  • 2022-11-14 01:54
  • 自在佛学知识网

「太上感应篇」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太上感应篇- - 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 七 ,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,「太上感应篇」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太上感应篇- - 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 七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,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。

原文标题: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太上感应篇- - 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 七

/* Generator: eWebEditor */p.MsoNormal, li.MsoNormal, div.MsoNormal {margin:0cm;margin-bottom:.0001pt;font-size:12.0pt;font-family:宋体;}p {margin-right:0cm;margin-left:0cm;font-size:12.0pt;font-family:宋体;}div.Section1 {page:Section1;}

太上感应篇  (第七集)  1999/5/25  新加坡净宗学会  档名:19-012-0007

佛教讲经交流会上致辞

  诸位同学。大家好。昨天讲到《感应篇》的前面两句:

  【祸福无门。惟人自召。】

  在《汇编》里面。所举历代的这些公案事证不胜枚举。每一条都应当熟读深思。我们因为时间的限制。不能一条一条的介绍。只能够选择几条。将重点跟大家说清楚。佛在大经里面常常告诉我们。「一切法从心想生」。这是佛知佛见。『惟人自召』也就是这个意思。古德跟我们说。凡人妄想太多。这许多的妄想可以分为三类。过去的妄想、现在妄想跟未来妄想。常常想到过去。过去的荣辱。过去跟一些人所结的恩怨。悲欢离合。这一类的都是属于过去妄想。尤其是年岁大的人。总是想到他少壮时候的那些故事。跟年轻人一遍又一遍的重复。永远重复不完。老故事。这是属于过去妄想。还有一些事情在眼前。或是应该做的。或是不应该做的。往往是犹豫不决。这一类是属于现在的妄想。第三类是想将来。将来的事情。实在讲未可预料。有许多不可能的事情。他也想得到。或是财富。或是地位。或是权势。这一类是属于未来的妄想。这三大类的妄想无量无边。念念它不中断。一个妄念接着一个妄念。这些妄念我们不能小看了。以为这些妄念无关紧要。那你就错了。一个妄念就是一个业因。业因遇到缘。果报就现前。善念则有善报。恶念一定感到恶报。善恶果报丝毫不爽。这就是这一篇文章里面讲的吉凶祸福的根源。世出世间的圣贤常常教导我们。我们要能记住。要能深思。要能力行。

  《汇编》里面举了一个故事。这段故事在《了凡四训》里头也有。宋朝时候有一个卫仲达。这个人的一段故事传得很广。不但在当时知道的人很多。由于书本上的记载。后世人知道也多。他当年在翰林院任职。有一天被阎罗王抓去了。这个事情。现在人听起来似乎是神话。很难叫人相信。其实这个事情是真的。我在小时候遇到一桩事情。我记得非常清楚。我们家乡是一个很小的城市。但是这个城市是古城。汉朝时候建立的。到现在已经有两千年的历史。我小的时候有一个短时间。我们是住在乡下。距离城里有二十五里路。那个时候进城是走路。大概要走两个多小时。所以也不算太远。我住在我外婆家里。我外婆家隔壁。大概是隔两户人家。有一个人生病。病重。病很重就说话。他说:「城隍要拉他去当差。」人家问他:「当什么差?」「去挑东西。」他说:「为什么要挑东西?」他说城隍老爷要搬家。抓很多人去做挑夫。要抓他。他说:「那怎么办?」他说:「你们可以给我烧纸钱。我去雇人。那我就不要去了。」

  所以家里人就给他烧纸的马、纸人。烧纸钱烧了很多。以后大概他就雇人。他这个病就好了。回来了。我们那时候大家听了都觉得很奇怪。城隍爷要搬家。三天之后。城隍庙被军队占领。军队就拿城隍庙当营房。里面一些神像都被毁坏掉。才恍然大悟。你看城隍庙被军队占领去之后。城隍老爷三天前就搬家。就搬走了。这是我亲眼看见的事实。所以「举头三尺有神明」。不管你信不信。你信有。不信还是有。现在人不读圣贤书。不相信忠实的劝导。我亲眼看到的事情很多。所以我对于古人记载的这些典籍。我都深信不疑。神话这些小说。像《聊斋志异》、《阅微草堂笔记》、《子不语》。这一类的。绝大多数是事实。不是凭空捏造的。不是寓言。

  卫仲达被阎罗王抓去。抓去之后判官就调查他一生所造的善恶。结果他造那个恶的那些案件堆积如山。一大堆。善的只有一卷;换句话说。他一生造的善只有一桩事情。他看了这个情形之后。他就对判官讲。他说:「我还不到四十岁。我造的恶哪有这么多?」判官就告诉他:「这些事的造作是你起心动念。你起一个恶念。阴曹地府里头就有一个档案存在那里。并不等待你造。你造作你的罪就更重、更深。起一个恶念那你就留了一个档案。」他就问:「我那一个善的念头是什么?」在这之前善恶做比较。恶念那么多。阎王就很生气。就非常生气。阎王说:「拿秤来秤一秤。」天平上一秤。他那么多的过失反而轻。这一卷善事反而重。阎罗王就欢喜了。他就问阎王。他说:「我那一件善事到底是什么善事?」他说。在那个时候皇帝要兴建一个工程。这个工程可以不必做的。劳民伤财。他上了一个奏折劝皇帝不要做。他是真心上这个奏折。他说:「皇帝没有听。」「皇帝如果听了。你的福报就大了;没听。是你真心。你有这个念头。这一

佛教讲经动画片佛弟子网

件善事把你许多的恶事都压下去了。」这个公案很值得我们反省。阎王告诉他。他说因为你造的恶太多。你的前程有了障碍。本来命中他做宰相的。拜相的。他说拜相你已经没有分了。后来他的官做到吏部尚书。吏部尚书相当于现在主管民政的部长。一般讲内政部长。做到这个地位。这是降了一级。

  所以善恶的造作。我们常讲三业。我们从早到晚。身语意都在造业。身体的动作、口里面的言语、心里头的念头。与十善相应的是善。与十善相违背的就是恶。这是大的标准。细行那就不胜枚举。在佛法里面。戒律威仪。实在讲现在没有人能做到!明朝时候。莲池大师、蕅益大师极力提倡《沙弥律仪》。这个已经把善的标准降低了。我们能够把《沙弥

佛教讲经人的精神

律仪》十条戒、二十四门威仪做到。你就是真正的佛弟子。可是到了今天。物质生活的水平上升。道德的观念堕落。十戒、二十四门威仪也都做不到。弘一法师。这诸位都知道的。他一生奉持五戒十善。对人自称出家优婆塞。这个

佛经佛教讲经

人有德行。一生为人端正。要做到名符其实。比丘。比丘是假比丘。不是真的。做不到。所以做个出家的居士还能做到。受持五戒十善。这名实相符。

  其实用出家优婆塞不是弘一大师开始。我们在书本里面看到。用这个名分是蕅益大师的学生。蕅益大师的徒弟成时。蕅益大师修行也是非常认真。他受了三坛大戒之后。把比丘戒退掉。为什么退掉比丘戒?比丘戒确实做不到。而且比丘戒的承传不如法。不可能得比丘戒。蕅益大师讲中国从南宋以后就没有比丘。到明朝末年怎么可能得比丘戒?这有名无实。所以受了之后退戒。自己一生奉持菩萨戒、沙弥

柯桥区佛教讲经交流会

戒。所以他自称菩萨戒沙弥。这个能做到的。老师称沙弥。学生就不敢称沙弥。所以他的徒弟成时就自称出家优婆塞。所以称出家优婆塞。我看到书本里头成时是第一个。在晚近。看到弘一大师也是用这个称呼。名实相符。

  我们在现在这个时代修行。能够真正把五戒十善做到。老实念佛求生净土。就决定得生。可是想生净土的人很多。为什么去不了?去不了当然你有障碍。障碍是什么?世缘没放下。这一条很重要。凡是真正求往生的人。要一切放下。决定不沾染。我们在这个世间。如果自己有缘分。能替社会、能替大众做一点好事尽量去做。广结善缘。在佛法里面。广结法缘。你看看近代虚云老和尚。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。老和尚用他的法缘。用他的影响力。到处建立道场。帮助年轻出家修行人。道场建立之后就交掉。从来不过问。这是修大福报。我们应当学习。我们的影响力比不上老和尚。影响力薄弱。我们劝导许多有能力的同修发心建小型道场。净宗学会。现在全世界也有五、六十个净宗学会。每一个净宗学会都各自独立的。我们用影响力促成。成就之后要不要过问?不过问。如果你还想过问。你还有牵挂。不能往生;彻底放下。身心世界一尘不染。我们往生有把握。这一点非常重要。所以能不能往生还在乎你自己。不在外境。名闻利养、五欲六尘绝不能沾染。佛在经上讲得好。「财色名食睡。地狱五条根」。有一条你就离不开地狱。你怎么能往生?这要真正记住。不可以贪着。所以一生随缘而不攀缘。随缘欢喜。什么都好。每天吃得饱、穿得暖。一心向道。

  我一生就做一桩事情。讲经说法。弘法利生。其它的一概不问。我一生没有道场。一生也没有徒众。过去出家是馆长收的。不是我收的。你看起的法名都是馆长起的。不是我起的。希望大家好好的修学。我现在这么大的年岁。古人讲该死的时候。「七十三、八十四。阎王不请自己去」。还有什么好留恋的?一生不管人、不管事、不管钱。到老的时候还管。那就大错特错了!身心世界一切放下。活一天为佛菩萨工作一天。今天时间到了。我们就讲到此地。

原文出处:http://www.xuefo.com/jk/nr/0/868.html

以上是关于「太上感应篇」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太上感应篇- - 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 七的介绍,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。

本文标题:「太上感应篇」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太上感应篇- - 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 七;本文链接:http://www.fzby666.com/jings/6975.html。

佛祖

  • 功德无量--- 扫码方法


    一、电脑端:使用微信扫码;


    二、手机端:1、长按图片;2、保存二维码图片;3、打开微信,扫一扫--相册

佛像、佛珠--京东商城宝贝推荐

猜你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