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佛教」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地藏经- - 一九九八年讲于新加坡 三十八 ,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,「佛教」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地藏经- - 一九九八年讲于新加坡 三十八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,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。
原文标题: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地藏经- - 一九九八年讲于新加坡 三十八
/* Generator: eWebEditor */p.MsoNormal, li.MsoNormal, div.MsoNormal {margin:0cm;margin-bottom:.0001pt;font-size:12.0pt;font-family:宋体;}p {margin-right:0cm;margin-left:0cm;font-size:12.0pt;font-family:宋体;}div.Section1 {page:Section1;}
地藏菩萨本愿经 (第三十八集) 1998/5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:14-012-0038
请掀开经本《科注》卷下第十七面。这段经文上一次讲过。我们将它再念一遍:
【复次地藏。若未来世中。有诸国王。及婆罗门等。能作如是布施。获福无量。更能回向。不问多少。毕竟成佛。何况释梵转轮之报。】
前面已经做过详细的报告。这里面最重要的是心量。中国谚语里面所谓的量大福大。为什么种小福。很少的布施。能够得这么大的福报?这是往往我们初学佛。听到经上讲这些话。总不免怀疑。这个怀疑都是以世间人情来衡量。殊不知这桩事情。不是人情能够想象得到的。这里面的理论是因为称性。只要称性。哪怕再少的布施。真正像是一毛一尘。微不足道。他的功德都是尽虚空、遍法界的。佛法之殊胜就在此地。佛法的难处也在此地。难在凡夫总不能把心量拓开。总是小心量。小心量修再多的布施。福报有限;如果是大心量。修极少的布施。福报都不可思议。这个道理要细心去体会。批注里面有几句话。在十七面倒数第三行。从当中看起。我念给大家听听。「若不为自求人天福报」。「若」是假设。假设我们决定不是为了求自己人天福报。布施的目的何在?「尽回向法界众生」。只希望一切众生得福。一切众生得利益。决定没有想到自己。这个人布施的福报就大了。所以「则不问施之多少。毕竟成佛矣」。用「毕竟成佛」这四个字来形容他福报之大。因为世出世间的福报。没有比成佛更大了。说到成佛。福报就达到究竟圆满。这个道理我们总得要懂。然后我们就不会怀疑了。末后佛在此地做一个总结:
【是故地藏。普劝众生。当如是学。】
这一句是总结前面这一段。因为上面讲的缘故。种善因得善果。这样殊胜的果报哪一个不希求?为什么众生求不到?众生所修的不如理、不如法。所以得福有限。如理如法的修学得福无量无边。可是理论跟方法一定要深入经藏。不读经、不研究教理。你怎么会懂得这个理论?你怎么会懂得这个方法?所以诸佛菩萨、古来的祖师大德。常常劝勉我们「经书不可不读」。道理就在此地。再看下面这一段。第二是「男女施福」。请看经文:
【复次地藏。】
这是又一次叫着地藏菩萨。
【未来世中。若善男子。善女人。于佛法中。种少善根。毛发沙尘等许。所受福利。不可为喻。】
这一段经文也是常常引起大众疑惑的。有许多人自己以为。我在佛门里面种福修善很大了。为什么不得福?在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梁武帝。梁武帝一生所修的布施谁能比得上?他当时以他的权力、威势护持佛法。建造寺院。历史上记载四百八十座。平常我们佛家常讲。建一座塔、塑一尊佛像。福报就不可思议了。何况他建造四百八十座寺院!你就想到他造佛像有多少。一个寺院里头总不能说供一尊佛像。他造的佛像、菩萨像有多少。布施供养出家人。他是非常喜欢人出家。有人出家了。他一定布施供养。书本里头记载几十万人。这个福报多大!为什么在晚年还遭遇种种不幸。好像跟这个经上讲的不一样。福报决定是有。他的业力没能转得过来。这是什么原因?心量不大。没有智慧。这是佛家常讲的修福不修慧。他修的是财布施。法布施好像也有。但是总是缺乏智慧。心量不够大。
所以达摩祖师见他的时候。他的态度用现在的话来讲。值得骄傲。他在佛门当中做这么多好事值得骄傲。夸耀他自己所做的这些事业。问达摩祖师:「我这个功德大不大?」达摩祖师跟他说:「并无功德」。达摩祖师说的是真话。为什么并无功德?你有骄慢的态度。功德就没有了。这个道理要懂。布施真的是有功德。一傲慢就完了。功德就没有了。骄慢是火烧功德林。达摩是了不起的一个人。跟梁武帝谈话不投机。梁武帝不护持他。所以他离开之后到少林寺去面壁。没有人知道。这样一位祖师大德到中国来。没有人认识、没有人护持。面壁九年。还算不错等到一个慧可传他的法。如果当年梁武帝就护持他。禅宗发扬光大就早了。就不至于到第六代的惠能。早就发扬光大了。没有人认识。这是没有慧眼。梁武帝不认识人。真正种大福德的机会错过了。没有能够护持达摩祖师。机缘错过了。关键就在谦虚恭敬。心量广大。这都是智慧的表现。所以从梁武帝的态度上来看。他没有智慧。心量很小。这是做许许多多的事、布施。得福不大。原因在此地。
这句经文里头有个关键的字样。大家要看清楚。「善」字。并没有说「若男子、女人。于佛法中。种少善根」。是『善男子、善女人』。「善」就是关键的字眼。善的标准是什么?《观无量寿经》净业三福就讲得很明白。世间善的标准一定要做到四句:「孝养父母。奉事师长。慈心不杀。修十善业」。这样的人才是善男子、善女人。所以佛法讲善有标准的。如果只说男子、女人。没有说善字。那我们普通人都有分。如果加一个善字。我们就要想想我们合不合这个标准。但是这个经是大乘经。不但是大乘经。我们从头到尾仔细去观察。可以说它是一乘了义的大经;换句话说。善的标准还要提升。再提升一层是二乘善。就是声闻、缘觉。我们中国人讲的罗汉、辟支佛。「受持三皈。具足众戒。不犯威仪」。这是二乘善。我们这三句有没有做到?还要往上提升。这个经是大乘经。大乘善的标准还要加四句。「发菩提心。深信因果。读诵大乘。」这是自利。自利而后利他。这是大乘菩萨。利他。「劝进行者」这才是劝化一切众生。善男子、善女人是这个标准。换句话说。净业三福十一句统统做到。那还有什么问题?我们刚才说量大福大。人家发菩提心。菩提心就量大了。菩提心决定没有为我的心。没有自私自利。自私自利是迷惑。是轮回心、凡夫心。念念为虚空法界一切众生。这是菩提心。
所以这样的人在佛法里面『种少善根』。少到什么程度?『毛发沙尘』。毛是我们身上的汗毛。比喻少;发是头发。一根头发。一粒沙、一粒微尘。这是形容你种的善根少。少到极处了。虽然这么少。你所受福、所得的利益不可为喻。没法子说得出来。佛都说不出来。所以大家要晓得。三宝是十法界里面第一福田。可是佛法传到今天。传了三千年。免不了变质。我们看看现在这个世间。无论什么样的商品。刚刚推出来是最好的。招牌打得响亮。过个二、三年变质了。仿冒的也多。决定比不上第一次推出的;佛法传了三千年怎么会不变质!在所难免。尤其在末法。正像《楞严经》上所说。我们这个时代「邪师说法。如恒河沙」。形式上是个佛教道场。实质上不见得。所以你要想在佛门当中种福。要看清楚这个「场」里头有没有「道」?有没有人在这里头真正修行?否则的话你种福就种错了处所。你错认了福田。你种下去将来得不到福。你不能怪佛讲错。佛没讲错。是你自己粗心大意。把仿冒的东西当作真货。这要怪你自己。你自己粗心大意不识货。你吃亏上当了。
可是要真正能够识货。也不是个简单事情。你要有智慧、要有见识。智慧跟见识从哪里来?「读诵大乘。劝进行者」。那就是「为人演说」。为人演说有很大的好处。所谓教学相长。不通过教学。开智慧非常困难。如果你真正发心教学、热心教学。开启智慧的机缘就多。你要不从事教学的工作。这个机会就少。你在教学当中。你准备的时候。搜集参考资料的时候。往往帮助你觉悟。可是你不教学。就不会找这些东西。教学过程当中。你跟接受教学的人这一问一答。看看他们提出的问题。常常帮助自己觉悟。所以在师道里面常说「师资道合」;老师教学生。学生资助老师开智慧。资助老师的智慧。资助老师的德行。给老师造成机会。这才叫教学相长。两方面互相都有长进。要懂得这个道理。在此地批注里面引经据论。举了很多例子。这些例子里头的关键就是有「真诚心、恭敬心、清净心、平等心、慈悲心」。诸位记住这十个字。用这种心来布施供养修福。就跟经上所讲的果报一样。清净心没有污染。平等心没有分别。没有污染、没有分别。这就心包太虚、量周沙界。所以他得福就大了。再看底下这段经文:
【复次地藏。未来世中。若有善男子。善女人。遇佛形像。菩萨形像。辟支佛形像。转轮王形像。布施供养。得无量福。常在人天。受胜妙乐。】
《地藏经》流通得很普遍、很广。大概学佛的同修都曾经念过这个经。看到经上讲布施供养的福报。所以很喜欢造佛菩萨像。造像福报很大。经上讲常在人天。那就是不会堕三恶道。多数人天天念佛。还是要堕三恶道。诸位可以看看灌顶法师。在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》。末后一段总结里面所说的。我当年学这一部经的时候。我看到这一篇非常怀疑。请教李老师。我说我看不懂。他讲学佛人一百种果报。第一句就是「念佛堕阿鼻地狱」。我不懂。念佛福报很大。怎么会堕阿鼻地狱?这不可能的事情。李老师听我这一问:「你问得好。你这个问题问得很重要。我不给你说。等我讲经的时候跟大家说。」为什么他这样做还会堕地狱?原因是用地狱的心来修福。还是要堕地狱。什么是地狱心?贪、瞋、痴。他为什么布施供养佛菩萨形像?就是看到这个利益太大了。好像是做生意买卖。这是一本万利。这非做不可。是这么一个心。他不是善心。『善男子、善女人』。他把「善」字忘掉了。用贪瞋痴的心。用做生意贪图利润的心。那这怎么行!
我们居士林。李居士告诉我。从前居士林有一些董事管这个道场。但是他不懂佛法。他管这个道场是把它当作一个公司行号来管理。这个道场每年要收入多少钱。这个钱如何叫它生利息。如何叫它能够多多的生财。目的在此地。没有想到办道。所以这个道场基金累积得就很多。李居士当了家。把这些钱全部拿来花掉。有很多人看到的时候非常不愿意。他们眼睛当中李木源居士是败家子。但是看到今天道场这么样的兴旺。我相信他们也会慢慢觉悟过来。一切供养是供给你办道的。居士林每一天三餐免费供养大众。谁敢做?没人敢做。这个善门一开。往后怎么收拾?哪里来这么多钱来供养?所以你没有智慧不行。你没有信心你不敢做。
李居士有智慧、有信心。开张以来从来没有买过米、买过菜、买过油。大家知道居士林做这么一桩好事。现在世界第一家。没有第二家。每一天三餐一年到头一天都不缺。不管你信不信佛。你到这边来自助餐都有得吃。我听说还有全家人都带来吃。所以住在居士林附近。家里可以不要开伙。不过到这边是吃素。你喜欢吃素你就来。你不能吃素那就没法子。许许多多的同修自动的送米、送油、送菜。吃的东西堆积如山。吃不了。吃不了又怕坏掉。所以送老人院、孤儿院。一车一车往外送。吃不完。吃的东西。吃得很好。我去吃过几次。他们有的时候要特别给我做几个菜。我说不必。下面的菜端上来。我吃吃看。吃得很好。真正是布施供养。这个福报大了。不是一般人天天在打算盘。斤斤计较。你那个能得多少利益?布施。愈布施愈多。你布施财。财多。布施法。法多。所以居士林这个道场。今天大家去参观。你看它那边兴旺。人旺、财也旺。为什么会这么兴旺?布施。种福。
所以一个道场我们去观察。第一要观察它有没有道风、有没有学风。这个道场学的是什么。修的是什么。是不是认真在学习、认真在修持。如果这个道场大众是认真学习、认真修持。这是如法的道场。在这个道场修福。果报才跟经上讲的相应。是不是完全相应、圆满相应?不见得。那是为什么?看看你是不是「善男子、善女人」?福田没错。真正的福田。如果你是以一本万利这个心到这儿来种福。你得福小。跟佛经上讲的不相应。你一定会得福。但得福不大。如果你真正发菩提心。不为自己。为众生、为佛法常住世间。绝不为自己的利益。那所得的福就跟经上所讲的一样。所以种福。第一个是真实的福田。第二个你有真正的善心。这个福报才是圆满的。所以他后面。这个地方批注里头说。「以佛菩萨等。教人出苦。是众生敬田」。他这里说了「敬田」跟「恩田」。批注诸位同修自己去看。
批注里头有几句话很重要。我念一念好了。第二十面第二行。从第二句看起。「《大论》云」。《大论》就是《大智度论》。《大智度论》上有一段话说。「财为恶心因缘」。为什么?财常常能引起人的贪心。贪心是三毒之首。无量无边的烦恼都从这个地方生的。所以贪是恶心因缘。「常应自舍」。一个聪明人。有智慧的人。他知道贪的祸害。所以他能够常常舍。能把贪心放下。「何况施得大福。而不布施」。哪有这个道理?贪是祸害。施是大福。你布施。远离祸害。又得福利。有智慧的人他怎么会不做?「悭为凶衰相。为之生忧畏」。「悭吝」是你有的舍不得布施。不肯做好事。这是凶衰之相。带给人的是忧患、是恐怖。有钱的人惟恐自己的财富失掉。天天患得患失、忧心忡忡。我常常听人家讲。商场里作大老板的。每一天晚上不吃安眠药就不能睡觉。什么原因?忧虑过度。这不是财害了他吗?安眠药吃多了。哪有不得癌症的道理?它起副作用。真的是凶衰相。佛说的话没错。「洗之以施水。则为生福利」。这是首偈。这里头有两首偈。用什么样的方法把你的忧畏洗刷掉?布施。布施可以为你生大福大利。「故得福无量也」。为什么不肯布施?
不肯布施是因为不知道布施的好处。所以他不肯布施。知道布施的好处、布施的利益。你就会欢喜布施。常行布施。尽心尽力的布施。福报无有穷尽。这个现象。团体里面诸位看看居士林、看看净宗学会。这个事实摆在眼前的;个人。你们可以看看李木源居士。你也可以看看我。我学佛就学布施。章嘉大师头一天跟我见面就教我修布施。我也真听话。他老人家有智慧。看到我没有福报而且又短命。怜悯我劝我修布施。我今天有这么一点福报。是这一生当中修布施得来的。与过去生中不相干。我们现在是明了佛法。懂得一点因果。我这个人过去生中大概是修慧不修福。有一点智慧。所以老师说什么我一听就懂。这一生是非常艰苦。我们过这些苦日子。你们连作梦都想不到。
昨天在居士林。永师来跟我说。他到大陆上看。看到印光法师那个房间关房。晚上没有灯。看书、写字桌子靠着窗口。借外面的光。他看了很感动。我们今天有这么多照明的设备。还嫌弃。现在人
【若能回向法界。是人福利。不可为喻。】
我们先看注子里面说的。这段注子只有三行。「《大论》云。佛说二种施中」。二种施就是财布施跟法布施。「法施为第一。以财施果报有量。法施果报无量。财施欲界报;法施三界报。亦出三界报」。这是先引《大智度论》里面所说的。然后再说。「若不求名闻财利力势」。你布施不是为求名。也不是为求财、为求利、为求权力地位。你什么都不求。「但为学佛道」。佛道是什么?真实智慧。真实的解脱。只为断烦恼。只为断忧虑。得清净自在快乐。这是佛道。「弘大慈悲心。度众生老病死苦。是名清净法施」。这就如理如法了。我们以清净心。以无所希求心。帮助一切众生。特别是帮助一切苦难的众生。这是清净法施。
法布施里面有财布施。我们出钱出力是财布施。我们存的心是法布施。没有丝毫希求的欲望。念众生苦。帮助一切众生。是我们自己应当尽的义务。帮助哪些人决定没有偏心。平等布施、清净布施。所以我常常劝同修们。眼光要远大。佛法的弘传。利益众生。最低限度我们要以全世界众生为对象。不是某一个地区。你一定要把心量拓开。如果是一个地区。这个地区好。另外一个地区贫穷落后。这个世界永远得不到和平。所以必须全面的顾到。全面的教学、全面的提升。令一切众生都能够破迷开悟。社会才能得到安定。世界才能得到永久和平。虽然一切众生过去生中种的因不相同。这一生的缘不相同。觉悟就行了。彼此互相能够照顾。互助合作。免除一切争端。就避免一切灾害了。
我们接着再看小注。「若不尔者。为市易法」。这就是说你没有大慈悲心。你为什么到佛门来布施?听说佛门里面讲「施一得万报」。这个生意好做。哪个生意一本万利?原来佛门布施一本万利。赶紧来布施。存这种心就是市易法;是以做生意、做买卖。求利心切。这下看准了。一本万利。可以赚大钱。这个心是决定错误的。不相应。下面又说。「复次菩萨。知诸法实相。如涅盘不尽」。菩萨有智慧。了解世出世间一切法的真相。涅盘是梵语。它的意思是不生不灭。不生不灭是真的。不是假的。凡是有生有灭都是假的。不是真的。「福德入诸法实相故。而亦不尽」。怎么入?与诸法实相相应。怎么相应?心相应。你布施的时候起心动念与诸法实相相应。相应的现象是什么?清净不染。清净平等。虽行布施而不染着布施。布施是相。「凡所有相。皆是虚妄」。所以无论修什么样的布施。实在说佛法讲所有一切法都是布施。布施涵盖了一切佛法。佛教人不外乎财布施、法布施。无畏布施这三大类。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。所修学的不超越这三大类。能够以清净心、真诚心。服务一切众生、服务社会、服务人民。就是布施;要有布施的心。只有服务而不求利益。所以佛菩萨是一个义务智慧教育的工作者。佛的学生亦复如是。这是智慧的教学。义务的教学。所以得福不可思议。这就入诸法实相。「故福利不可为喻」。这是真实的福报、真实的利益。没有法子比喻。
『回向法界』。回向就是服务。最近讲《华严经》正好是这些鬼王、天王来代表十回向。大经里面所讲的十住、十行。成就自己的智慧能力、智慧德能。智慧德能成就之后。就要为大众服务。为大众服务就叫做回向。回自向他。将自己的智慧德能贡献给社会。贡献给一切众生。这叫做回向。法界是范围。这个范围太大太大了!不是一个国家、一个星球。而是尽虚空、遍法界。这个心量多大。所以他的福德利益那就无量无边。跟诸佛如来果地上无二无别。这一段是讲你造佛像、造菩萨形像、造转轮圣王像所得的福。再看底下这段:
【复次地藏。未来世中。若有善男子。善女人。遇大乘经典。或听闻一偈一句。发殷重心。赞叹恭敬。布施供养。是人获大果报。无量无边。】
前面这一段是说能布施的人。能修福的人『善男子、善女人』。后面这一段是讲他修福得福。这是遇到大乘经典。或者是『听闻一偈一句』。闻遇大乘法少。可是他听了之后他就能发心。发真诚心。『殷重』就是真诚。欢喜赞叹。恭敬布施供养。这是他所修的。诸位在此地一定要注意到。第一个他是「善男子、善女人」。具足善根福德的人。不是普通人。就是刚才讲《观经》上所说的净业三福。他统统做到。他是这样的人。遇大乘经纵然是一偈一句。他深解经义。佛在《金刚经》上教人「深解义趣」。一偈一句虽然少。深解义趣那就不少;换句话说。他真听懂了、明白了。
唐朝时候。禅宗的惠能大师。那是个苦力。他靠卖柴生活。现在这个社会见不到。抗战以前。抗战初期。大概在六十年前的样子。我住在福建。那时候的生活还有很多苦力。卖柴、卖水的。没有自来水。挑水。到河边、井边上挑水在外面卖。一担水那时候是三个铜板。相当于一分钱。那时用铜板。卖柴。在山上砍柴挑到城里面来卖。很辛苦。惠能是卖柴的。柴卖掉了。拿到钱要回去。这时候听到有一个人在念《金刚经》。在房子里面念经。他在房子外面靠窗口的地方听。从前的窗户没有玻璃。如果有玻璃隔着听不见。以前窗户是用纸糊的。冬天也是纸糊的。冬天的时候通常糊两层。纸糊的窗户。所以里面说话。外面能听得见。他是偶尔听了几句。听到《金刚经》上讲「应无所住。而生其心」。他就悟入了。
你要问他。他为什么能悟入?他是善男子。念经的人天天念都没有悟入。他不是善男子。不是善男子念经让善男子听。善男子开悟了。你们想想看。《观经》上讲的净业三福。你细细看惠能有没有做到。做到了。他真的是孝养父母。他卖柴买米回家供养母亲。虽然他没有念过书。我们不知道奉事师长。可是以后他到黄梅参访。我们就看到。真正是孝亲尊师。慈心不杀、修十善业非常明显。没有学。但是人家统统做到。这是过去生中的善根福德。所以偶尔听人家念经。机缘。这是缘分。这个缘分。让他成就一代祖师。他当时卖柴如果没有听到人念经。永远就卖柴了。哪里能够闻到佛法?这一听。听个一偈一句。他真听懂。真听明白了。所以他就发殷重心。他就赞叹恭敬、真正想学。真正打听:「你念的是什么东西?」他念的是经。「从哪里来的?」「从黄梅来的」。他就有意思到那边去学。
此地供养。『布施供养』这四个字是法供养。法供养里面最要紧的是「依教修行供养」。「布施」怎么讲法?布施是把从前一切的错误舍弃掉。就是布施。依照佛法修学就是「供养」。这里布施没有涉及到钱财。这
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。修法布施比过去方便太多。但是我们得福不如古人。就是用心比不上古人。古人真诚、恭敬。现在我们起心动念还有私心。还没有把自己舍掉。这就是布施福不如经上所说。道理在此地。我们今天最重要的。是要把一切虚妄不实舍掉。善导大师教我们。「一切要从真实心中作」。这一句话重要!一切都要以真实心为基础。从真实心里面出发就对了。没有一丝毫虚妄。不自欺、不欺人。念念真实。无论修什么法门。无论修什么样的布施。得福都是不可思议。末后这一段引用佛一段话。说明一偈一句得无量福的事实。我们看小注第二行。二十二面第二行从最后一句看起。
「佛告阿难。若有从他闻一四句偈」。这是假设。如果说是有这种缘分。听别人读经或者是讲经。你的时间很短。只听他说一四句偈。一四句偈就是四句。「或书之竹帛」。在从前没有纸张。在中国古时候用竹简。把这些文字写在竹简上。诸位如果到故宫博物院去参观。汉朝以前的这些典籍还都写在竹简上面。帛是布匹。是丝织品。那时候没有纸张。也有写在这些丝织品上面的。现在就是书本、书籍。「所有名字。于若干劫。取彼和尚阿阇黎等。荷担肩上。或背负顶戴。常将一切音乐之具。供养是师。尚不能具报师恩」。这个话说的是知恩报恩。你怎么会开悟的?是因为别人传授你一偈一句。给你这个机会。你有善根。听了之后能够深解义趣。你开悟了。你成佛了。传授你一偈一句的。这是你的老师。是你的恩师。恩德多大?佛在这个地方举了一个比喻。这个比喻我们看到。报答不尽。比喻里面讲。你把老师担在肩上。或者背在背上。或者顶在头上。再以一切音乐之具来供养。都报答不尽。这是一个真正知恩报恩的人。
下面说「若于和尚所。起不敬心。恒说于过。我说愚痴。极受多苦。于当来世。必堕恶道」。这个老师对你有恩。你对老师没有恭敬心。还要常常说他的过失。老师有没有过失?很难说。为什么很难说?有没有过失在你自己起心动念。你以烦恼心看老师。老师过失无量无边。你以清净心看老师。老师确实没有过失。蕅益大师讲得好。境缘没有好恶。没有好丑。境是什么?是物质环境。缘是人事环境。一切人、一切物。给诸位说。没有善也没有恶。没有好也没有丑。善恶好丑生在你自己的心。你是善心。看一切人都是善人。看一切法都是善法;你是恶心。看一切人都是恶人。看一切法都是恶法。蕅益大师这个话讲得对。也正同《坛经》里面所讲的风动、旛动。惠能大师看出来。不是风动也不是旛动。是你的心在动。一句话把事实真相道破。我们在《华严经》上看到。诸佛菩萨示现表演。表演在迹相里面五十三参有善有恶。里面还有杀、盗、淫。善财童子还去参访。杀、盗、淫在佛法讲是三毒烦恼。菩萨示现。善财参学得无量功德。他怎么会得到?如果我们要去接触这些。必堕阿鼻地狱。为什么人家接触成无上道?用心不同。我们用的是什么心?菩萨用的是什么心?所以这一段话很重要。下面接着说。「是故我教汝等。常行恭敬尊重之心。爱重三宝甚深之法。必获无量无边之大果矣」。这地方引用佛所说的。末后这一句:
【若能回向法界。其福不可为喻。】
小注里头说。批注是引用《付法藏经》。佛的话。「法是众生真善知识。作大利益。济诸苦恼」。能帮助一切众生度过一切苦难。一定要靠佛法。所以佛法才是众生的真善知识。佛法当中特别是大乘法。我们现在修学的是大乘里面最殊胜、最精华的部分。包括《地藏菩萨本愿经》。我们自己得到好处、利益。我们遵守佛的教诫。应当把这个利益、好处。普遍的介绍给一切众生。推荐给一切众生。这是什么?『回向法界』。不是自己独享。应当利益一切众生。决定不怕辛苦。认真努力的去做。有一天的生命就应当做一天。尽形寿把这桩事情做好。这就叫圆满功德。不能怕辛苦。不能贪图世间五欲六尘的享受。将宝贵的命光空过了。菩萨如果说贪图享受。这里面可以得自利。不能利他。佛法之可贵就在利他。要利他必须要舍弃自己的安乐。李炳老从前对我说。谁不喜欢去住山、住茅篷?那是个人享受。享受大自然之乐。逍遥于山水之间。人生第一乐事。但不能利益众生。只能自利。不能利益人。佛菩萨、得道之人、明心见性之人。他确确实实可以享受。他得大自在了。可是他舍弃自己的享受。不辞辛苦天天劝化一切众生。走进都市、村庄。只要有人肯听、肯接受。真正是「佛氏门中。不舍一人」。他都很欢喜、很乐意、很详细的为他解说。
释迦牟尼佛一生。讲经说法四十九年没有间断。天天为大家服务。为大家讲解。一直到老死从来没有放弃。讲经说法教化众生的工作。这值得我们后人尊敬的。值得后人效法的。我们什么时候听过。在经上看到过。释迦牟尼佛到哪里去度假?没看到过。现在工作很辛苦。天天在工作。还找个时间去度假。没听说释迦牟尼佛去度假。也没有听到一千二百五十人去放个假。没听说过。我们这里要办佛学院。听说还有寒假、暑假。还放个假。所以这些地方我们都要多想想。将来办佛学院势必要放假。随顺世间。世间学校都放假。可是我们放了假怎么办?去干什么?希望大家学释迦牟尼佛。放假到外面去讲经说法。把你这一学期所学的。假期当中找地方去讲经。你这个假就没有空过。利用这一段时间与一切众生广结法缘。你们有这个意思。我可以给你们安排。请海外各个地方发邀请函来邀请你们。放一个月假就讲一个月经。放两个月假就讲两个月经。没有空过。不可以放假去游山玩水。那就糟了!那这个假一放。你这一个学期所学的全光了。都没有了。你怎么会有进步?进步就是念念锲而不舍。要明白这个道理。
再看底下一段经文。这是布施。修复经典、塔寺的福报。他前面这个小注。后头还有一段。第二十三面批注第五行后面这一段。我们把它念念。要紧!「是故智者。欲得无上安稳快乐。应当至心勤听经法」。这几句是总结前面《佛说坚意经》里面一段话。这一段话我们要特别提出来流通。把它印出来。这段话在二十三面第三行。大家记住。《佛说坚意经》。这一段经文是「佛告阿难。其有好心善意之人。闻佛明法。一心而听。能一日可。不能一日半日可。不能半日一时可。」。此地一时是指古印度。就是现在的四个小时。他们是昼夜六时。一时相当于现在四小时。「不能一时半时可」。半时就是现在
【复次地藏。若未来世中。】
经文上都讲的是『未来世中』。就是我们现在这个时代。
【有善男子。善女人。】
能够具足这一个「善」字的条件。非常希有、非常难得。
【遇佛塔寺大乘经典。新者布施供养。瞻礼赞叹。恭敬合掌。若遇故者。或毁坏者。修补营理。或独发心。或劝多人。同共发心。】
这是讲修福。佛的『塔』、佛的『寺』。寺这个意思前面说过。寺这个意思要用现在的话来说。它是永久的机构。这才称之为寺。不是临时的设施。它是永久的。过去皇帝他的办事机构称「寺」。宰相底下办事的机构称「部」。常常可以改变、可以废除。可以重新再建立来调整。皇帝下面办事机构永远不变。在中国从汉朝到清朝。可以说都不变更。所以寺是永久办事的机关。我们要懂得这个字的意义。可是现在大家看到寺。连想法都不对。看到寺就代表迷信、代表鬼神。一听「寺」跟「庙」就连起来。「寺庙」。这里面是供鬼神、是搞迷信。这是很大的错误。过去佛寺是办佛教教育的机构。佛教教育要永远办下去。不能够废止。不能暂停。所以用「寺」。但是现在许多人把这个字的意思都误会了。所以我们也要改一个名称。夏莲居老居士他老人家提倡。不要用寺院、庵堂。用「学会」。学会是夏老提倡的。我们今天是「净宗学会」。我们不称净土寺。不称弥陀寺。称净宗学会。让人家看到这个名称能够耳目一新。不至于产生误会。这个意见非常之好。我们读到他老人家的书。就遵守他老人家的意思。我们成立的机构叫净宗学会。
遇到一些佛寺。塔是供佛舍利。寺是宣传佛教育。弘扬佛陀教育。『大乘经典』。当然是佛教育里面最重要的法宝。前面讲这是众生的真善知识。是大乘经典。『新者布施供养。瞻礼赞叹。恭敬合掌』。遇到新造的。现在科学技术发达。我们新造这些经论容易。但是一定要造得精、美。让人看到之后生欢喜心。生起恭敬赞叹的心。所以经书不能够随便印。随便印。人家一看。这个书他不生欢喜心。那是我们的过失。经本一定要印得好。尽量把它做好。我们这次印这部经书。诸位看到都能生欢喜心。这个本子不好找。我们在台湾这个本子曾经翻印了多少遍。字迹都模糊了。我用的这个本子是老本子。这里头字迹模糊。所以我就想到怎么样去找原来的版本。
上一次我到香港。我就很留意去找。还是佛菩萨保佑。到「中华佛教图书馆」找到一本。这是第一次在香港印的本子。旭朗法师印的。这个本子很旧了。纸也变黄。又有一次我去看觉光法师。觉光法师打电话找我。我们见了面。到他那边吃一餐饭。看到他那里书架上有这一本。这个本子是同样的版本。但是比畅怀法师那里保存得好。他放在书橱里面很干净。我们把这两本都带回来了。原本前面图是黑白的。不是彩色的。我们到台湾又特别找到原来彩色的图。我们现在印的本子比那个本子就好太多了。比原来本子还要殊胜。我们送了十本给畅怀法师。也送了十本给觉光法师。我们要他一本送他十本。送给他的比他给我的漂亮多了。我们这样做。以后看到他那里有好书拿来。他才肯给我们。知道给我们不是白给。有回报的。我们拿来之后印了二万册。听说台湾现在有很多人看到这个本子这么好。他们也都想印。发心。好!大量去印。我们的版放在台北世桦印刷厂。原版在那边不需要再制版费。欢喜印的话都可以拿那个版去印。那成本就更低了。新的东西我们一定要做得好。做得庄严。人家看到之后生欢喜心。「布施供养。瞻礼赞叹。恭敬合掌」。所以经书要做得不够精美。这就达不到。这是佛在此地教给我们的。尽可能要把它做好。
『若遇故者。或毁坏者』。「故」是旧书。旧书的价值高。高在哪里?第一个它传得很久。经过许多人读过。年代久远证明这个经是真经。如果是假的、伪造的早就被淘汰掉了。所以它有历史的价值。又经过许多高僧大德读过。要用现在话说它的磁场不一样。新的东西怎么样也比不上旧的。诸位要晓得。它有纪念的价值。它有很强烈的摄受力。可是东西传久了会损坏。我现在手上大概还有三、四十本明朝时候的书。算算差不多有六百年。纸张很脆弱。一翻惟恐它破损。所以我现在这些书怎么去读它?影印。我读影印的本子。原书保存。不要常常去翻动它。在此地不方便。在台湾比较方便。在台湾我就拿去裱褙。就像裱画一样。里面再托一层棉纸。这层棉纸托了之后。这个书至少又可以保存一千年。因为我现在这些书。多半是毛边纸印的。不是很好的纸。是普通的毛边纸。毛边纸可以保存五百年。所以现在一定要修补。修补就是要裱褙。裱褙之后再把它装订起来。这就又可以延长一千年的寿命。这书都是古董了。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。不要认为这是破旧的。破旧的应该丢掉。破旧才有价值。真正内行人、识货的人。我们在台湾故宫博物院。外行人喜欢看什么?看明清的玉器。那是非常精美。内行的人看什么?看三代夏商周的铜器。破铜烂铁。东西都不完整破破烂烂的。有的只是一个碎片。无价之宝。哪里是明清这些金银玉器能够相比的?比不上。有它历史的价值。所以要懂得这个道理。
旧的经书我们要修补。旧的塔寺也要把它修补出来。关于这方面我们是远远落在日本人的后面。我到日本去参观、参学。我对于日本人保护塔寺、修补故旧。真是佩服到五体投地。他们这套东西从中国学去的。学去之后一直保存到现在。能保存这么久吗?他是每年都修。这个柱子虫蛀掉了。还用同样的木材、同样的材料。同样的形式把它换下来。所以你到日本去看。寺庙庄严。汉朝时候的模样。日本人是唐朝时候留学的学生最多。学去的都是古代的建筑。中国有许多飞檐。飞檐是明朝时候的、明代的。汉唐时候还没有飞檐。所以你到日本去能够看到汉唐时代的建筑。跟中国古书里面记载的完全相应。我们现在读《礼记》。看到那个时候人生活方式有很多看不懂。到日本就懂了。他所讲的就是日本的生活方式。穿的衣服。日本人穿的和服。日本的服装。和服也叫吴服。说吴服你就有印象了。吴是江苏。吴越时代那个时候的服装。日本人传过去到现在还穿。还是那个样子。日本保存了中国古代的文化。他们修补塔寺的确值得我们学习。决定是用原来的材料。用原来的样式。统统翻新。但是跟过去完全一样。保存得非常完整。这是我们到那里去参观不能不佩服的。
日本人他能够吸收西方人最新的科技文化。对自己固有的东西他能保持。没有把它丢掉。这是比我们中国人高明之处。甚至于日本人一条古道。道路都不肯破坏。开新的道路是在古道的旁边另外再开。古道保留。古道是石子铺的。马车给观光客。观光客行走他的古道。坐他的马车。很有趣味。我那个时候。到日本去参观大概是二十多年前。我印象很深刻。在中国实在讲可以恢复几个古城。你们前天中秋节到唐城去聚会。在香港有个宋城。实在讲。如果在中国能够把开封恢复到宋朝那个时候面目。西安恢复到唐朝那个规模。一个唐城、一个宋城。大的。里面人可以什么事情都不要做。观光旅游卖一点小吃就赚钱。全世界的人都会到那里去参观。哪个不想到那里去看看?看看唐朝时候人的生活。宋朝时候人的生活。在那里服装完全恢复到那个时代。用具也是那个时代。到这个地方来观光旅游。我们来接待你。吸引全世界的观光客。好事情。这个构想我是参观日本的时候有这个观念。不要以为没有收入。收入可观。大收入。你卖纪念品。藉这个机会来宣扬中国文化。利益无量无边。我在美国参观一个丹麦城。那个城市不大。是欧洲人移民的。丹麦。他们里面建筑生活方式。完全是丹麦人旧
今天时间到了。就讲到此地。
原文出处:http://www.xuefo.com/jk/nr/0/653.html
以上是关于「佛教」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地藏经- - 一九九八年讲于新加坡 三十八的介绍,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。
本文标题:「佛教」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地藏经- - 一九九八年讲于新加坡 三十八;本文链接:http://www.fzby666.com/jings/6605.html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