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在佛学知识网,分享佛学常识、佛教新闻、佛教故事、佛学经书等知识,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。
佛像、佛珠
佛像
佛珠

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佛说阿弥陀经- - 一九九三年讲于美国 二十二

  • 佛教讲经-自在佛学知识网
  • 2022-11-11 03:52
  • 自在佛学知识网

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佛说阿弥陀经- - 一九九三年讲于美国 二十二 ,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,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佛说阿弥陀经- - 一九九三年讲于美国 二十二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,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。

原文标题: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佛说阿弥陀经- - 一九九三年讲于美国 二十二

/* Generator: eWebEditor */p.MsoNormal, li.MsoNormal, div.MsoNormal {margin:0cm;margin-bottom:.0001pt;font-size:12.0pt;font-family:宋体;}div.Section1 {page:Section1;}

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 (第二十二集)  1993/6  美国加州迪安萨大学  档名:01-011-0022

  请掀开经本。第三十七面第一行。第三句看起:

  「四正勤。一已生恶法令断。二未生恶法不令生。三未生善法令生。四已生善法令增长。」三十七道品分為七大类。佛法裡面称之為七科。科就是科目。分成七个科目。第一个科目是四念住。也叫四念处。前面跟各位介绍过了。四念处主要的是用智慧来观察宇宙人生。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看破。看破之后如果不能积极去断恶修善。就变成消极。这就不是佛法。看破之后还要积极。比一般人更积极。这是佛法教学真正的精神。所以它接著第二个科目叫四正勤。勤是勤奋。是努力、是发愤、是向上、是精进。这裡面最重要的关键就是「正」。我们世间人对事也挺勤奋的。他那个勤奋正不正?所以佛法讲求要正。正的标準是什麼?就是下面所说的善与恶。要断恶。要修善。这个勤奋。勤奋的断恶。是正当的、正确的。勤奋的修善也是正当的。所以称之為正勤。

  现在关键是善恶的标準在哪裡?我们认為是善的。别人认為是恶;古人认為是善的。现在人认為是恶;中国人认為是善的。外国人认為是恶。善恶实在讲没有一定的标準。这个问题就大了。所以。佛法必须要给我们一个绝对的标準。使我们对这个标準毫无疑惑。这才行。佛法是以戒律為标準。戒跟善不相同。这是诸位一定要知道的。善的目的是得福。戒的目的是得定。善的目的是得福。福报不能出三界。是在三界六道裡面享福。戒可以出三界。经论裡给我们讲。证到阿罗汉果就超出三界。阿罗汉修的是什麼?修的是定。他所修的叫第九定。定有分层次。一个阶段一个阶段。前面八种定都在世间。都不能出三界。所以叫做世间禪定。第九定往上去叫出世间禪定。那就超越三界。出世间了。所以。戒能得定。善生福。目标不相同。譬如说十善裡面有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

佛教讲经大乘妙法莲华经

妄语。那个得福;五戒裡面有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。它的目的是在得定。所以名称是一样。在修学境界上不相同。这是我们应当要把它辨别清楚。持戒。目的是断烦恼。是断烦恼的一种手段、一种方法;修善。目的并不要断烦恼。只是得福报。所以不相同。

  绝对的标準在佛法裡头确实有。佛给我们讲得很清楚。在大乘经裡说过。凡是与真心、自性相应的。这就是善。与自性相违背的。这就是恶。这是佛法善恶真正的标準。这个标準实在讲太高了。我们望尘莫及。也不晓得从哪裡下手。其实高是真高。下手还是真难。但是在我们这个宗派下手不难。為什麼说不难?我们这个宗派主张的是持名念佛。这一句佛号就是性德的名号。所以念这句阿弥陀佛。就是称性起修。全修即性。但是念佛人真正知道这桩事情的人不多。念佛法门声声佛号都与自性相应。由此可知。念佛是善中之善。没有比这个更善的。真正是我们中国儒家所讲的止於至善。圆满的至善。善达到了究竟圆满。没有一丝毫欠缺。这就是一心称念佛号。我们这个说法。如果你跟一般学佛的人介绍。他们听了会摇头。不以為然。但是我们读了许多大乘经论。我们明白。我们体会到了。这个是决定真实。

  如果达不到这个境界。那就不得已而求其次。次就是佛為我们所制定的戒律。戒律。我也常常在讲席当中跟诸位介绍。持戒就是现代人所说的守法。持戒跟守法意思是一样的。戒叫戒律。律就是法律。戒就是禁戒。哪些事情佛不让我们做。禁止的。叫禁戒。这是守法。这个说法大家好懂。但是佛為我们所制定的戒律。毕竟跟世间的法律不一样。為什麼不一样?因為目的不一样

佛教讲经法

。诸位要晓得。世间法律的目的是维繫伦常、维繫社会的安定和平。它目的在此地。佛法戒律的目的。刚才讲了。是要我们得定。要我们开智慧。要我们出三界。证大菩提。所以目的不相同。因此它的标準当然就不一样了。

  世间法律。每个朝代不相同。这是中国歷史裡面记载得最完整的。读读二十五史。每个朝代确实不一样。现在民国。民国年间的法律也不一样。何况法律的条文每隔若干年要修订一次。為什麼要修订?社会已经起了变化。旧的法律条文已经不适用。必须要修订。所以。古今中外的法律都不相同。但是佛為我们所制定的戒律是永远不变的。不可以修改的。诸位要晓得。為什麼?因為它超越了时空。三千年前佛陀在世的时候。给我们制定这个戒律。非常适合那个时代的人。帮助那个时代的人得定、开慧、了生死、出三界。那些戒条留传到今天三千年以后。我们今天的人面对这个戒条同样有效。还是能够帮助我们得定、开慧、了生死、出轮迴。由此可知。它超越了时间。超越了空间。它的标準是成佛的标準。不可以随便去变更它的。这是讲到佛门裡头常说的「三聚净戒」。

  但是戒律裡面有很大的一个部分说的是威仪。这部分是可以斟酌的。威仪。用现在的话来说。就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风度、礼节、仪表。这些我们现代人跟从前的人生活方式不一样。譬如说最普通大家常见到的。像出家比丘要受二百五十条戒。二百五十条戒裡面。实际上真正的戒条不多。真正戒条只有四重戒。杀、盗、淫、妄。这是四条最重的戒。接著底下有十三条叫「僧残戒」。这十三条是戒律。加上前面四条。总共十七条。这是戒律。其他的都是属於威仪。怎样处事待人接物。日常生活、饮食起居。讲这些。这些东西我们今天念念是个纪念。為什麼?我们的生活方式跟古时候印度人完全不一样了。所以这个一定要懂得。然后才知道怎麼样去持戒。去遵守它。把戒律变成我们自己的生活、行為。

  关於威仪方面。我们要接受戒律的精神。要接受这一部分。但是在应用方面要守现代人的法。遵守现代人的礼节。我们是现代人。我们所接触的是现代人。这个要懂得。我们接触中国人。有中国人的风俗习惯、礼节;我们接触日本人。日本人他们风俗、习惯、礼数跟我们不一样。我们要懂得他们。所以说入境随俗。这些人跟我们相处就很欢喜了。所以我们到哪一个国家地区去。一定先要了解它的文化背景、风土人情、生活习惯。一到那个地区就能跟那个地区的人融成一片。欢喜和睦。不至於在言行裡面產生误会。这是应当要遵守的。我们讲戒律守法。必须要明瞭

佛教准提咒海涛讲经

这个道理。要知道这个事实。所以戒律对於我们的生活。关系就非常之大了。

  戒律真正的精神。善恶的判断。我们在讲席当中也常说。佛告诉我们。凡是求自利的都是恶。凡是利他的都是善。这是我们应当要晓得的标準。这也不好懂。哪一个人不求自己的利益?多少人拜佛、拜菩萨。都是求家裡头平安、升官、发财、长寿。都求这个。不求这些。何必去拜佛、拜菩萨?佛菩萨也不要了。為什麼佛要告诉我们自利是恶?刚才讲了。你求自利去拜佛、拜菩萨。那是善。你得的是福。如果你要想得定。要想了生死出三界。这个不行。為什麼?我们在经论裡面读得很多。轮迴从哪来的?三界是怎麼產生的?三界、六道、轮迴不是佛菩萨建立的。也不是上帝造的。也不是鬼神主宰的。佛告诉我们。这些东西是自己製造的。自己怎麼会製造这些东西?就是因為你有自利。诸位要晓得。自利是我执。三界、六道、轮迴是从我执裡头生的。是从这生的。起心动念就是我。我的家庭、我的幸福、我的利益。一切都有个我这个念头。这个我天天在增长。这还得了!阿罗汉為什麼出了三界?阿罗汉我执没有了。我执没有。就没有六道轮迴。六道轮迴是我执变现的。念念都想到自己的利益。换句话说。你要想出轮迴。恰恰你在那裡拼命製造轮迴。这是绝大的错误。所以这是恶。这是我们一定要明瞭的。

  如果我们真的想来一生不再搞六道。六道裡头实在太苦了。不想再搞。你起心动念不要想自己。你把你念头转一转。转到那边去。起心动念想社会。想国家、想世界、想一切眾生。社会、国家、世界、眾生也包括我们自己一分子在内。你的心量就扩大了。我的执著渐渐就淡了。先是淡了。到最后我执就没有了。我执没有的时候。六道轮迴就没有了。这就自然超越了。如果讲我们念佛法门。这个对我们往生有莫大的帮助。念佛人為什麼临终的时候不能往生?贪恋自己的家亲眷属、贪恋自己的财產。死了都捨不得、都不愿意离开。死了以后当个守尸鬼。不肯离开。在美国我也听说有不少鬼屋。房子闹鬼。為什麼会闹鬼?从前住在这儿的人。死了以后留恋他的房子。捨不得离开。他还住在裡面。这就是执著。就是自利的心太重了。

  我们把这个道理、这个事实搞清楚了。於是善与恶我们才真正能辨别。起心动念為眾生、為大眾。你不要怕自己没有福报。你能够起心动念都為大眾。你的福报天天在增长。佛给我们讲得很清楚。财富是果报。财施是因缘。我们能把自己的财物布施给一切眾生。你得的果报就是财富;你能够以你的聪明智慧帮助一切眾生。你所得到的是智慧;以我们的能力帮助别人。使他离开恐怖。得到身心安稳、得到自在快乐。我们的果报是健康长寿。所以我们希望财用不缺乏。聪明智慧增长。健康长寿。应该怎麼样学?学利他。不要求自利。愈是利益眾生。你的福报愈大。所以。何必念念為自己幸福去计较?这是大错特错!我们把这个搞清楚了。底下这四句就好讲了。

  「已生恶法令断」。无论是心裡面所想的或者是已经做了的恶事。所谓恶事。简单的说。自利损人。自利损人这是恶事。这裡面包括就太多了。我们只说一个原则。一定要把它断掉。今天明白了。从今以后再不做恶事。再不起恶念了。诸位要晓得。恶念、恶行果报在三恶道。你能够把恶念、恶行断掉。虽然你造的有三恶道的业因。你也不会堕三恶道。為什麼?缘断掉了。果报当中。因加上缘才会结果。你把缘断掉了。缘。我现在不做。现在也不想了。缘没有了。虽有因不结果。如果你现在还念念不断想恶事、造恶业。你恶的缘很多。恶因又加上缘。一定就结恶的果报。果报在三恶道。知道这个事实。立刻就要把它断掉。因果决定不能够变更的。不能抵销的。譬如说我过去做的恶太多了。现在多做一点善事可以能够弥补、可以抵偿。没有这个道理。佛法能够教你。果报掌握在自己手上。实际上它是掌握缘。这是非常合理的。因没有办法掌握。缘能掌握。缘能掌握。果报就能够随心所欲。我要善的果报。我善的缘给它增长。恶的缘统统把它断掉。预期的果报就可以得到了。

  「未生恶法不令生」。这是预防。防微杜渐。没有生的恶念、恶行乃至於恶口。时时刻刻警惕、防范。叫它不生。这用什麼方法?必须事与理要兼顾到。如果理论上不透彻。在事上勉强的这样压是压不住的;换句话说。就是忍耐是有限度的。他有限度。就是他对於道理不通。如果理明瞭之后。理把事融化了。换句话。那个忍耐是无限度的。就不会有限度。他都把它化解了。理要读经。读经明理;事上最好的方法是念佛。用念佛这个方法断恶是最有效果的。我们是凡夫。不是圣人。既然是凡夫。妄念、恶念时时刻刻会起。如果这个人心裡头没有妄念、没有恶念。那是圣人。那不是凡夫。它会起来的。為什麼?这就是无始劫来的习气。连晚上作梦都会做恶梦。梦中都会造恶。这就是习气很深。控制不住。但念起来不要紧。古大德常说「不怕念起。只怕觉迟」。念头起来你立刻就要觉悟。这一觉悟。恶念就不会继续。第一个恶念起来。第二念头就觉悟了。所以恶念就不会相续。这就是修持。这就是功夫。

  我们净宗这个方法。第一个是恶念起来了。第二念「阿弥陀佛」。用阿弥陀佛取代了。然后是念念都是阿弥陀佛。恶念起一次就没有了。所以这一句佛号起来就是觉。佛号不起来。那就妄念继续了。第一念、第二念、第三念、第四念。念念都是恶念。念念都是恶念。恶念力量就大了。再加上恶因。就变成恶的果报。这个一定要晓得。没有生的恶法。要防止它不生。最好的方法就是我们起心动念為社会大眾著想。為整个世界和平来著想。想这些。尽我们自己一点心力、一点能力。不论贡献多少。功德都是圆满的。圆满是我已经尽我的心、尽我的力去做了。这就叫圆满功德。这两句是从断恶上来说的。下面两句是修善。

  「未生善法令生」。佛在经上给我们说了许多的善法。我们没想到、我们也没有做到。现在读了佛经。佛经為什麼要常读。為什麼要多读?就是怕佛的这些宝贵教训我们遗忘掉了。在日常生活当中提不起来。所以要常读。读得愈多愈好。愈熟愈好。常常能够记在心裡。日常生活当中一遇到境界。佛的教训油然而生。这才管用。才能够记住。古时候社会安全。人与人之关系比我们现在好。原因在什麼地方?古人读圣贤书。他能把圣贤教训牢牢的记在心上。所以处事待人接物。起心动念他都有个分寸。不至於违越太多。换句话说。他有个标準。在我们中国。孔孟的教训就是我们社会大眾公认的标準。佛法传到中国来之后。到现在也有两千年了。民间也将佛的教训奉為标準。现在儒家的书不念。佛法是迷信、是宗教。也不要了。标準没有了。离开这个标準。人心莫测。这是原因之一。

  所以经要读。在这个时代特别有效的。确实是佛法裡面跟我们讲的宇宙人生的真相。这个真相裡面包括六道轮迴的因因果果。这是事实真相。这决不是神道设教。目的是来劝善的。不是。固然它劝善。劝善还不是主要的目标。主要目的是把宇宙人生真相為我们说明。这就是属於教育。从这个角度看。佛教是教育。如果把这个撇开。光讲因果报应、劝善。佛教就是宗教了。宗教与教育是从这个地方分的。中国古圣先贤的教训非常宝贵。也非常多。这些年。台湾文化界裡面实在讲做了一桩好事。在民国四十年初的时候。我刚刚学佛。台大有几位教授对於固有文化的保持跟发扬光大都很有心。那个时候台北有个「艺文印书馆」。主持的人是台大的一个教授。将中国的古籍翻印了不少。我们最初在台湾能够看到中国古书就是这一家。以后许多的书局逐渐都在做。近年来像商务印书馆把《四库全书》印出来。接著世界书局将《四库薈要》也印出来。《大藏经》在台湾已经印过不少版。所以这麼小小一个地方。对於中国固有文化的保存、弘扬。确实做得很有成绩。

  古籍虽然印出来。几个人能读?如果没有人能读。这些东西摆在那裡跟废纸没有两样。要紧的是怎麼样使大家都能够去读。《四库》实在讲分量是太大了。我在台北请简丰文居士到商务印书馆给我买了一套。现在这套书放在达拉斯。简居士就问他们商务的总经理。要买这部大书。他们总经理出来接见。就问他这个书一个人要多少时间才能看完?那个总经理说。假使他一出生就会看。算他寿命长。活到一百二十岁。还看不完。这是真的。一点也不假。於是我这几年就想到。如何能把《四库》裡面好的句子。我们把一部书撇开。裡面重要的教训一句一句把它摘录出来。像格言一样。一本书裡头摘个一、两句。一部《四库全书》整个的把它摘录下来。在我想大概我们这一本差不多。这一本书就是《四库》裡面的精华。这样子流通就太方便了。人人都有机会读到。然后再把它翻成外国文。流通到全世界。使其他国家民族也能够见到中国固有的文化道统。

  今天社会需要的是什麼?我们都知道。需要伦理、需要道德。需要谅解、需要和平共存。我们就本著这个目标。在古籍裡头採取这些教训。摘录这些句子。对自己来讲非常有受用。对於整个人类来讲是个很大的贡献。这是好事。特别是年岁大了没有事情。在家裡看书摘录这个句子。為一切眾生造福。為弘扬固有文化尽一分心力。他的生活就非常充实、非常快乐。不至於晚年没有事情做。活得感觉到无聊。天天去打麻将。麻将害人。一天在板凳上坐几个鐘点。坐上几年。他手脚都不灵活了。这个非常有意义。真的做利他的工作。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做的。每个人都应该做的。中国古人常说开卷有益。不管是什麼书展开来都有利益。有利益於这个社会、有利益於今天这个世界的。我们统统可以摘录。然后把它会集起来。编成小册子来流通。这个非常有意义。不至於叫这些古籍都放在书架上。真正得到好处、得到利益的人找不到一个。那就太可惜了。所以必须為大眾来做这个工作。

  「已生善法令增长」。已经起的善念、已经在做的善事。就是刚才说的对社会、国家、世界、眾生真正有利益的事情。我们已经想到、已经在做了。更要努力、更要精进。这就是叫它要增长。不能叫它退心、不能叫它衰退。要叫它增长。这叫四正勤。再看底下一段。

  「四如意足。一欲如意足。二精进如意足。三心如意足。四思惟如意足。」前面跟诸位说过。四念处是看破。四如意足是放下。放下就如意、就自在。我们看现在许多同修。见到我都愁眉苦脸。都给我诉苦。我听到、见到也很同情。实在讲。就是佛在经上常讲。这些可怜悯者。他為什麼可怜?他不肯放下。那有什麼法子!放下就自在。就没有了。你為什麼不肯放下?如意。换句话说。就是要回头。我们佛门裡常说「回头是岸」。中国古圣先贤常常教训我们「回首如意」。在过去。我们中国富贵人家习惯的手上都拿个如意。如意多半是用玉做的。玉如意。如意的头是弯回来的。拿在手上做什麼?提醒自己。提醒无论什麼事情不要做得太过分。应该要回头。一回头就如意。这叫回首如意。它也是表法的。要懂得回头。

  佛在此地跟我们讲了四桩事情。第一个是「欲」。欲是欲望。无论是物质生活、无论是精神生活。要知足。知足你就得自在。生活享受无需要去追求。一昧在物质生活上去追求。没有不造业的、没有不折福的。纵然你有福报。福报也在这裡折尽了。如果我们把念头转过来。為眾生造福、為社会造福。完全不為自己。那就乐在其中。那真乐!為什麼?為自己有得失。得失苦!失固然苦。得也不快乐。得到又常常忧虑不能保住。所以叫患得患失。没有得到的时候拼命去追求。追求之后又怕失掉。那个心很痛苦。我為社会、為大眾。不為自己。自己没有得失。换句话说。成。大眾有福。我们很快乐;失败、不成。我们於心无愧。我已经尽心尽力。缘不成熟。大眾没有福报。不是我没有尽心尽力。所以心安理得。没有不自在的。所以欲是欲望。这个要知足。

  第二。「精进如意足」。如意也是自在的意思。足也是圆满的意思。古人对於四念处的解释很多。但是也很难体会。换句话说。就是很难懂。我过去讲《要解》讲这四句。我用最简单的现代话来解释。大家很容易了解。很容易明白。第一个「欲如意足」就是知足。「精进如意足」就是常乐。这两句就是知足常乐。唯有乐。你才会精进不止。假如这裡头没有乐。你怎麼可能去精进?换句话说。你在修学上一定有体会、有领悟。你就有乐趣了。这在修持上。若不是修持上。像我刚才举的例子。我们从古今中外这些典籍、书籍裡面摘取最好的教训。编成小册子利益这个时代的大眾。那也是乐趣。使许多人纵然不能读到原书。而这个书本裡头最好的教训我们统统都读到了。这裡面也能够生无量的欢喜。给我们精进不懈。做这个工作是不疲不厌。愈做愈欢喜。

  第三、「心如意足」。这个心。有的地方称作念。翻译的名词不一样。有的翻念如意足。这个地方翻成心如意足。是一个意思。都没有错误。翻心、翻念都可以。这就是心安。第四「思惟如意足」。就是理得。我用这几个字是很容易懂的。心安理得。道理明白、清楚、不迷惑了。心就安、心就定了。思惟就是理明白、理透彻了。说到这一层。可以说是一个人真实幸福的来源。心安了。理明白了。

  世间最幸福的人。在一生当中活得最有意义、最有价值。这一生没有空过。无过於念佛往生之人。那是决定真实的。不但在这一生当中超越三界。而且在一生当中圆成佛道。即使在佛法裡头。任何一个法门都不能跟它相比。所以这是无比的殊胜。真正是第一殊胜。但是问题在如何我们把心安在念佛法门上。这真的是个大问题。这麼好的法门。我们跟人家说。人家摇头。不相信。不能接受。他以為大乘经论裡面还有更好的法门。还有更殊胜的法门。这个原因在什麼地方?理他没有明白。但是这个理要搞明白。真的不是个容易事情。那是要有极殊胜的因缘。因就是自己有善根。在这一生当中遇到好的老师。好的同参道友。这是缘。师友是增上缘。自己的善根是真正能够信老师。对老师真正能够信赖。能够依靠;同学经常在一起切磋琢磨。时时刻刻有所发明。这是友的殊胜。师跟友的殊胜。这才能成就。

  但是这个事情在一生当中可遇不可求。真的像佛在这部经上说的。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。得生彼国」。真的要多善根、多福德、多因缘。多因缘就是你因缘不间断。这就是多因缘。我们亲近一个好的老师、同参道友有很长的时间。帮助自己真正得到成就。至少理明白了。真正明白没有疑惑。心定了。这个师友才离开。这可以。假如还有疑惑。心还不定。决定不能离开师友。这个是因缘。如果我们的善根福德没成熟。有没有方法促成

2017汉传佛教讲经视频

?就是说。善根福德说老实话每个人都有。只是有浅深不同。有人善根福德很深。那成就容易。有的人善根福德比较上浅一点。比较浅一点可以促成。但是这就要有缘分。如果遇到好的老师、同参道友。确实能够帮助你在这一生当中成熟。善根福德成熟了。

  现在我们要问。如果我们在这一生当中遇不到善知识怎麼办?这的确是问题。是个非常严肃的问题。尤其是现在这个时代。就像《楞严经》上所说的。邪师说法。如恒河沙。我们去年在此地讲的「清净明诲」。如果我们缘分不好。遇到的是邪师。受他的误导。问题就非常严重。俗话常说先入為主。先接受了邪知邪见。以后遇到正知正见反而排斥;换句话说。没有能力辨别邪正、没有能力辨别真妄、没有能力辨别是非。甚至於善恶、利害都没有能力辨别。这个一生亏就吃大了。这是非常可怕的一桩事情。因此我们在这个时代修学。不能不谨慎、不能不小心。因此。我们首先必须要认清楚佛法的本质是什麼。然后才不至於被误导。佛法是释迦牟尼佛对於我们最好的教训。所以我说的是对九法界一切眾生至善圆满的教育。这个要认识。佛当年在世。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。不仅是释迦牟尼佛一代所说的。即使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為眾生所说之法。它的内容就是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。无论说得多、说得少。说深、说浅、说长、说短。都不外乎是宇宙人生的真相。这我们要把它搞清楚。真相明瞭。理得了。心就安了。由此可知。我们要明理有一个方法

佛教法师讲经 海涛法师

。读经。

  古人入佛门。不是从听讲解入门的。跟我们现在人不一样。现在人入门要从研究教理。古时候人不是如此。古时候人从什麼地方入门?从读诵。而且时间一般限制是五年。五年读诵。读的什麼经?老师指导的。这就看你学哪一个宗派。每个宗派依据不同的经论来修行。譬如学华严的。当然是要念《华严经》。把《华严经》念上五年。纵然不能背诵。那都很熟了。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。他用得上。这在佛法裡面讲提起观照。碰到事情来的时候马上想到佛在经上怎麼教我们的。我应该要用什麼态度去做。这叫观照功夫。你不熟怎麼行?所以一定要熟透。这些年来。有不少念佛同修问我从哪裡入门?我劝他先把《无量寿经》念三千遍。这个跟古人比已经打折扣了。打了很大的折扣。我要求的标準是《无量寿经》一天念三遍。念三年差不多就三千遍。古人是念五年。我要求念三年。打了很大的折扣。能不能再少一点?再少一点不管用。三千遍念下来。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。确实会提起观照的功夫。遇到什麼事、遇到什麼人。会想到佛在经上教我怎样做法、怎样存心、怎样来处世。在生活上你就心安理得了。那一句佛号念得才会相应。才会得力。

  我们今天这句佛号念得不得力。换句话说。一面念佛一面胡思乱想。原因在什麼地方?都在此地。这是把我们的病根找出来了。我们不知足。我们没有得到常乐。常乐就是法喜。法喜充满。没有得到法喜。法喜给诸位说是很好的养分。最好的营养剂。人心裡常常欢喜。我们世法裡头都说「人逢喜事精神爽」。你真正得法喜。一天到睌快乐、欢喜。人快乐。轻鬆愉快。百病不生。所以。这是最好的营养。最好的养分。我们在修学当中。处事待人接物当中可以得到的。你要是明瞭。认真努力去做。你一定可以得到。得不到。得不到是我们的功夫不够。或者是我们的方向、目标错误了。你得不到。你方向纯正。有足够的功夫。你一定会得到。这是四如意足简单的介绍。

  合起来。前面三科是我们经上没有说到的。经上从五根、五力说起。经上為什麼不提?在说法习惯裡面说。后面可以包括前面。前面不包括后面。好像我们楼房一样。我们说第五层。下面四层一定包括。没有下面四层。怎麼会有第五层?如果我们说第二层。可以包括下面一层。不能包括第三层。后后能够包括前前。这就是不说也在其中。也都包括了。这是一定的道理。第二个意思。这三项科目西方极乐世界的人统统具足。换句话说。我们今天要修。跟我们修学关系太大了。到西方极乐世界。这三科十二条他们都圆满了。所以佛就不必说了。到西方极乐世界就从五根、五力开始修。前面他全圆满了。统统具足。所以就不必要说了。祖师註经还是要详细註出来。是為我们。我们还没有到西方极乐世界。

  这个三科十二道品。对於我们念佛往生净土的确有很大的帮助。前面曾经跟诸位说过。我们念佛功夫不得力。念一生都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。实在讲是疏忽了这十二个科目的修学。由此可知。我们念佛人对於这十二个科目要特别重视。要认真的去修学。用四念处的智慧看破宇宙人生。就是看清楚它的真相。「观身不净。观受是苦。观心无常。观法无我」。这个用现代话来说。就是正确的人生宇宙观。四念处前面三条是人生观。后面一条观法无我是宇宙观。这是建立一个正确的人生宇宙观。然后精进不懈的断恶修善。也就是要认真把自利的观念断掉。把利他的念头时时刻刻提起。念念利益眾生。造福社会。然后放下身心世界。知足常乐。心安理得。这种心态。再信愿持名。哪有不往生的道理?所以祖师对於这个三科。為我们介绍、為我们开导。也就是帮助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圆满的成就。

  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。

原文出处:http://www.xuefo.com/jk/nr/0/581.html

以上是关于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佛说阿弥陀经- - 一九九三年讲于美国 二十二的介绍,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。

本文标题: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佛说阿弥陀经- - 一九九三年讲于美国 二十二;本文链接:http://www.fzby666.com/jings/6447.html。

佛祖

  • 功德无量--- 扫码方法


    一、电脑端:使用微信扫码;


    二、手机端:1、长按图片;2、保存二维码图片;3、打开微信,扫一扫--相册

佛像、佛珠--京东商城宝贝推荐

猜你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