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无量寿经- - 二零一一年讲于香港 四百一十一 ,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,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无量寿经- - 二零一一年讲于香港 四百一十一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,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。
原文标题: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无量寿经- - 二零一一年讲于香港 四百一十一
/* Generator: eWebEditor */p.MsoNormal, li.MsoNormal, div.MsoNormal {margin:0cm;margin-bottom:.0001pt;font-size:12.0pt;font-family:宋体;}p {margin-right:0cm;margin-left:0cm;font-size:12.0pt;font-family:宋体;}div.Section1 {page:Section1;}
净土大经解演义 (第四一一集) 2011/5/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:02-039-0411
诸位法师。诸位同学。请坐。请看《大乘无量寿经解》第五百一十二面。第五行从当中「第三」。这里看起:
「第三。随己修行诸善功德」。《略论》里讲中辈往生有七种因缘。我们前面也说得很详细。我没有看到后面黄念老有详细的批注。这个七种因缘我们都必须要明了、要学习。多重复几遍也是有好处的。「第一发菩提心。第二一向专念」。就不赘了。他这两句没有批注。因为上辈往生里面说得很详细。从第三随己修行诸善功德。三就是「多少修善。奉持斋戒」。就这一句的注释。「谓诸善功德中。随己堪能。勉力以赴也。」这是随分随力。还要随缘。自己虽然有这个能力。如果缘不成熟还是不能做。佛告诉我们「随缘妙用」。妙是不着相。妙是智慧。智慧能够让我们知道这个缘可不可以随。随缘做到什么样的程度。而不能用感情。感情往往有烦恼、不善的夹杂在里面。不但事情做得不圆满。可能还造作很多恶业。这是不能不知道的。
「奉持斋戒。《大乘义章十二》曰:防禁故名为戒。洁清故名为斋。」防禁也就是防恶。防止我们造作一切不善业。世尊像这些教诫。我们都称它为戒。或者是戒律。洁清故名为斋。斋是过中不食。要知道过中不食对于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好处。「戒者。《四分律音义》曰:戒亦律之别义也。梵言三婆罗。此译为禁。戒者亦禁义也」。这从字来解释这个字。「斋者。谓不过中食。正午以为正时。以后为非时。时者宜食。非时则不宜食。不过中食(即常言之过午不食)。名持斋」。这个过午。一定要知道这个午是中午。因为午时从十一点到一点钟都是午时。而佛经里面讲过中不食。不是讲过午不食。过午是我们中国人说的。一定要知道这个午是中午。中后的午就非时。就不能吃东西。这叫持斋。「又《南山业疏》云:斋谓齐也。齐一其心。或言清也。故持斋者。以清心之不净也」。这个清是清除。把心中的不净清除掉。这是斋的意思。
「又《会疏》云:斋戒。即八斋戒」。八关斋戒。「及摄大小诸戒」。这个意思很广。「盖夫戒是人师。道俗咸奉。心为业主。凡圣俱制。正法住灭。皆一由之。」这几句话说得非常重。戒为什么是人师?因为它是生活的规范。这个规范的标准是以圣贤为标准。学佛就是学圣、学贤。佛是圣人。菩萨是贤人。所以无论是修道或者是在俗。大家都对它尊重奉持。这完全是从事上讲的。心为业主。业是造业。净业、染业、善业、恶业。心是主。大乘结罪完全是在心。你用的是什么心。大乘教是论心不论事。小乘教是论事不论心。这里头的差别非常之大。譬如杀业。大乘起个念头想杀他。并没有真的杀他。已经破戒。这个杀戒的罪就成立了。小乘戒起心动念要杀他。没有真杀他。这个不算。这个没有破戒。所以小乘戒好持。大乘菩萨戒难持。菩萨是从心地上结罪的;小乘就跟我们世间法律差不多。没有行动的话就不结罪。所以无论是凡夫。或是佛菩萨。统统都要遵守。正法能不能久住就靠戒律。戒律没有了。正法就没有了、就灭了。所以这一句很重要。我们如果想把正法能够再复兴起来。持戒就非常重要。持戒不是形式。持戒在心地。
为什么这个戒不能持?不但戒。连十善业都做不到。这让我们细心去观察、去思惟。真正明白我们的根疏忽了。根就是儒释道的三个根。因为中国佛教从唐朝中叶以后。就不学小乘。唐朝的开始。像贞观年代的时候还有小乘俱舍宗、成实宗。佛法的修学。佛说得很清楚。「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。非佛弟子」。不遵守佛的教训。佛法慢慢就衰灭了。中国这些历代的祖师大德主张不要学小乘。用儒跟道来代替。这个很好。佛是个讲理的。儒道所说的比小乘还要殊胜。心量比小乘大。所以它跟大乘更相应。从唐朝中叶到清朝大概一千三百年。这一千三、四百年之间。你看看宗门、教下出了多少高僧大德。从这个地方可以证明我们祖师所做的是正确的。儒道是中国本土文化。跟大乘息息相通。从儒道直接入大乘。比修小乘还方便。这是中国佛教的一个特色。如果我们没有儒道的基础。又不学小乘。大乘怎么样的修学。都是停止在知识的范围当中。不开智慧。这一百多年来修行的人不少。在家、出家的。没有听到说哪个开悟的。这个话倓虚老法师说的。他一生不但没有见过。听都没听说过。但是得定的还有。没有开悟的。这一批老人之后。就是倓虚法师之后。也就是说。中日战争之后得定的人都没有了。别说开悟了。我们研究其原因。应该都是把我们扎根的教育疏忽了。确确实实在抗战之前。民国二十年以前。中国一般的人家。我们讲读书的人家。对于儒释道的三个根还相当重视。我们生长在农村。还沾了一点边。都市产生变化大。产生变化的时间早。农村里面产生变化。民国二十年之后没有了。私塾没有了。中日战争爆发之后。整个社会动乱。老人虽然知道。但是来不及了。没有时间教了。
到今天很不容易恢复。难在哪里?难在我们自己不能给人做榜样。我们自己小时候没有学好。不能成为榜样。不能成为榜样。要想底下一代学好。你说多困难?所以我们要为下一代。装也装成样子来。去影响他。这就是我们想出一个一条龙学校这个办法。老师要装。要装得很像;老师要装不像。学生就教不出来。老师要装扮得很像。他很吃力、他很辛苦。但是功德不可思议。真正是救了中国传统文化。让正法已经灭掉再把它复兴起来。正法久住这个功德无量无边。那一条龙里头老师都是佛菩萨再来。他不是凡人。我们真心去求。必定有感应。真正能够让社会恢复到安定和平。也就是大多数的人重视戒律。重视社会安全超过个人的利益。这个事情才能做得成功。如果都把个人利益摆在第一。社会安全是其次的。国家安全是再其次的。这个恢复就非常困难。因此佛陀教育在现在比什么都重要。佛陀教育好在哪里?佛陀教育是把众生的利益摆在第一。「众生无边誓愿度」。这是大菩提心。自己学好了。学好了为什么?是为帮助众生的。自己没有德行、没有学问、没有智慧。怎么能帮人?四弘誓愿头一条是愿。后面三条是完成这一愿。断烦恼是成就德行。学法门是成就学问。成佛道是成就圆满的智慧。都是为了第一愿。这大乘可贵。只有真正学佛的人。真正契入大乘。才有这么大的心量。舍己为人。
「明比日月。尊譬宝珠。宁当抱渴而死。弗饮水虫」。这是一个掌故。佛经里头有个故事。对于这个戒律的尊重。宁可以抱渴而死。都不肯饮没有经过过滤的水。过去出家人随身都要带个滤水囊。遇到河里面、井里面的水。这野外的。一定要用滤水囊过滤。怕什么?怕这个水里有微生物。我们肉眼看不见。你喝这个水把牠们杀掉。把牠们吃掉。佛说。《戒经》里面讲得很清楚。「佛观一钵水。八万四千虫」。那是细菌。是不是能滤得干净?当然有问题。但是心善。大乘经里面讲论心不论事。你真有这个心。爱护众生的心。不肯伤害众生这个心。这个心不能没有。「乃可被系而终。无伤草叶」。这是个比喻。你被人用这些草叶把你捆绑在那边。你宁愿在那个地方念佛求生净土。也不愿意把这些草叶解开。为什么?怕伤害它们。这都是比喻到极处。这个人持戒能达到这样的程度。宁愿渴死。也不饮没有过滤的这些水。
「疏中极论斋戒之要。正法能否住世。全赖行人能否持戒。故当宁失身命。毋违所受之戒」。要有这样的决心。这个事情在我们现前能做得到吗?真可以这么做吗?不可以。为什么不可以?今天正法没有了。你发心学习正法。弘扬正法。如果是依戒律里面所说的。你连身命都失掉了。你用什么来弘扬正法?所以要通权达变。每条戒都有开缘。它不是死的。开戒就不是破戒。我们被人用这些树的藤子捆绑住。我们能不能把它挣脱?应该。不能像这个经戒上所讲的。我怕伤到这个藤、伤到这个树。宁死也不想把它解开。错了。这在什么时候?这是在社会盛世。正法住世的时候行。我死了还有别人。现在怎么样?现在我死了没有人。在这个世间真正发心为正法久住而行的人找不到了。这一个发心的人能这样做吗?所以这些道理你要懂。世出世间法的成就都要有个健康的身体。没有健康的身体。你怎么能帮助众生?健康的身体确实是要清净心成就的。现在清净心没有现前。我们就需要饮食。需要药物来调养。可是决定不能忘记。要向清净心这个方向去迈进。现在要这些东西。到我成就的时候就大量减少。甚至于可以不用。这个道理一定要懂。
底下「彭际清居士曰:故知净土资粮。全凭功德。功德之基。莫先持戒。以戒净则心净。心净则土净故」。这个道理讲得好。这几句话是真理。确确实实戒净。戒清净。心净了。心净则佛土净。这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必须具备的条件。心清净。戒就清净。这叫什么?心清净是定。定共戒。开悟了一定清净。开悟是什么?叫道共戒。你的戒行就圆满。所以你念佛真正得念佛三昧。戒就清净。戒是什么?你的行就清净了。戒是指行为的。行为是发自于内心。清净心。口业、身业自然清净。心是主。心要是觉悟了。你说话也是觉悟。你所有一切动作都是觉悟的。觉而不迷。那是开悟了。没有开悟、没有得定。着重在律仪戒。那就一条一条去做。不可以违犯。用这个来规范自己。我们今天学戒。你真正严格去持戒。只有你一个人成就。甚至于你还障碍很多人学佛。为什么?一看到生活这么严谨:这个东西我做不到。算了。我不学佛。佛太难了。我做不到。把别人吓到了。真有。而且很多!如果该开缘的时候你就开。人家看到这样持戒:我也能做得到。你就可以激发很多人向往佛法。真就接引他来了。所以这个戒律开遮持犯一定要很熟。什么因缘底下可以开放。什么因缘之下一定要很严谨的执持。活的。不是死的。每一条戒都有开遮持犯。所以戒律不是死的。佛这一点高明到极处。总的原则就是戒帮助你得定。定帮助你开慧。所以戒是手段。其实定是枢纽。戒是手段的手段。因戒得定。因定开慧。你要懂这个道理。开慧是什么?得定是什么?放下执着、放下分别、放下起心动念。放下起心动念。大彻大悟。就成佛了。不起心、不动念。成佛了;放下分别执着。你是菩萨。你不是凡夫。所以要晓得。持戒帮助我们、成就我们放下执着分别。得按这个层次。先放下执着。再放下分别。到最后再讲不起心、不动念。你看往生净土。不起心、不动念生实报庄严土;有起心动念。没有分别执着。生方便有余土;起心动念、分别执着统统有。生凡圣同居土。都得要搞清楚、搞明白。我们自己知道能不能往生净土。自己知道往生到哪个品位。
再看下面这一段。「第四、起立塔像。塔。具云窣堵波」。这是梵语。翻成中国意思是「庙。或方坟」。方坟是塔藏舍利的。舍利塔。「谓置佛舍利处也」。「《会疏》曰:安塔有其三义」。为什么造塔?「一、表人胜」。这个人的舍利藏在这里头。这个人无比的殊胜。他不是凡人。他是菩萨、他是佛、他是罗汉。或者是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。骨灰都可以放在塔里头。给别人做榜样。所以「二、令他信」。让别人看到见贤思齐。他能做到。我要跟他学。是这个意思。「三、为报恩」。我们供养佛舍利报佛恩。供养菩萨、祖师大德的舍利为报师恩。念念不忘佛菩萨、祖师大德的恩德。是这个意思。「《法华经》曰:诸佛灭度已」。诸佛已经灭度。「供养舍利者。起万亿种塔。金银及颇梨」。古时候没有玻璃。佛经上所说的玻璃。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水晶。现在人说的水晶。这些都可以做为做塔所用的材料。「或有起石庙。栴檀及沉水」。这是木塔。用木头做的。栴檀树。沉水香是沉水香树。「木樒并余材。砖瓦泥土等」。可以用做木塔、砖塔、瓦塔、泥土塔都可以。或大或小没有一定的形式。「若于旷野中。积土成佛庙」。完全用泥土的建筑。上面盖茅草。抗战期间。在中国内地农村里面。像这种用泥土、用茅草建这个房屋。到处都能看见。现在还有。不多了。我们在国内旅行的时候有看到。我们从小。小时候住在农村。所住的屋都是泥土跟茅草。墙是用泥土筑的。「乃至童子戏」。就小朋友游戏。「聚沙为佛塔」。小朋友游戏。「如是诸人等。皆已成佛道」。这是说建塔的功德利益。《法华经》上说得不错。这些人皆已成佛道。是不是真成佛道?不是的。成佛道的种子已经种在阿赖耶识里头。什么时候成佛道?善导大师讲的「总在遇缘不同」。如果他这一生遇缘殊胜。这一生就成就了。小孩从小他就知道敬佛。他就晓得有佛。他长大了。遇到善知识指导他修行。他这一生真成就了。一生成就;没有缘。来生后世遇到佛缘。肯定就成就。
下面说。「像。指佛像。据《增一阿含》。佛升忉利。优填王忆佛。用牛头栴檀雕佛像高五尺。是为此土雕像之始」。第一个造释迦牟尼佛像是优填王。佛到忉利天讲《地藏经》度他母亲。优填王想释迦牟尼佛。用栴檀木雕释迦牟尼佛的像来供养。这是雕佛像供养的头一个人。「《法华经》云:若人为佛故。建立诸形像。刻雕成众相。皆已成佛道。」你造佛像、造菩萨像、造罗汉像。为佛。这个佛的意思是广义的。为佛法、为佛陀教育。佛、菩萨、阿罗汉都是佛陀教育里面的圣贤。都是学佛同学们所仰慕的。他是我们的榜样。是我们的模范。我们看到像就想到见贤思齐。想的时候我这一生成就能跟他一样。能修成佛、能修成菩萨。这个念头生起。这就是皆已成佛道。「又《造像功德经》曰:若人临终发言造像。乃至如[麦/广]麦」。这个字《中文大辞典》有。这个麦字边有个广字。一般字典找不到。你们查查看。它是怎么念法?意思也是麦。是麦子里面的一种。「能除三世八十亿劫生死之罪」。造像的功德。三世是过去、现在、未来。八十亿劫生死之罪。现在造像的人很多。能不能灭罪?如果不能灭罪。那经典上这些是妄语。我们相信佛经没有一句话是妄语。没有一个字是废话。为什么我们现在业障还这么重?要知道过去无始。未来无终。我们念念都在造业。这个念。是弥勒菩萨所说的「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」。念念都在造业。
所以造像能除三世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之罪。只除掉我们无量劫来所造的业的一部分。不是全灭掉。这些是从事上讲的。事上。八十亿劫也是事上。如果心的念头转过来。那就全转了。事上有佛。心
下面。「第五、饭食沙门。即斋僧。以饭食供养僧众也。《六波罗蜜多经》云:以食施者。当施五事」。你看看这个里面讲得就详细。「云何为五」。哪五种?「一者施命。若人无食。难以济命」。布施饮食是救他的命。这能不施吗?「二者施色。因得食故。颜色和悦」。这都靠饮食。「三者施力。以是食故。增益气力。四者施乐。以此食故。身心安乐。五者施辩。若饥饿者。身心怯弱。言说謇讷。不能辩了」。他饿得连话都说不出来。他还能辩吗?「饮食充足。身心勇锐。得大辩才。智慧无碍」。这是说明什么?饮食的功德有这么大。那布施饮食功德就大了。特别是布施这些修行人。修行人真修。他不是假修。真干。全心全力投注。他不从事于生产这个事业。他以乞食为业。所以古印度他们的风俗习惯。对乞食的人非常尊重。为什么?那是修道的人。一定是恭敬供养。他们所需要的。他不要别的。他就要一钵饭而己。而且一钵饭有的时候不是一家的。《戒经》里面讲托钵可以托七家。七家都托不到。你就不必托。就回去了。为什么?太多了。世间人说你贪心。避免讥嫌。回去。回去有得吃。因为同学出去都托钵。回去的时候是分而食之。绝对不是托钵托了之后一面走一面吃。那个威仪就很难看了。不好看。
所以诸位要看看小乘。小乘的钵跟我们的钵不一样。我们这个钵是象征性的。不是实用的。你到泰国。你看看南传的钵。像个小锅一样。托完之后。他有盖子盖起来。回去倒出来把饭统统汇在一起。再分而食之。一钵千家饭。真的不是假的。释迦牟尼佛这个团体一千二百五十五人。统统出去托钵。不是千家饭吗?一钵千家饭。一千二百五十人的饭统统堆积放在一起。混合在一块分而食之。真是平等。所以七家托不到就回来了。这是供养。佛教传到中国来不作兴托钵。中国人到外面乞食是乞丐。有大德行的人、大学问的人。怎么可以让他过乞丐的生活?所以你看看佛法通权达变。这个托钵是重要的戒律。到中国来行不通。中国的帝王、中国的人民讲孝道。孝亲尊师。哪有说叫老师出去讨饭的。那还得了?你这个学生还有脸面见人吗?尤其是佛教。是帝王帕特使迎请到中国来的。到中国来是帝王师。皇上的老师。怎么可以做乞丐?哪有这个道理?所以建宫殿。派许多这些照顾侍候的人。服务的人员。所以到中国完全中国化。这随缘。随缘不变。他日中一食不变可以。但是不能到外面去托钵。帝王大臣、长者居士。在寺庙里供斋。打斋供养。这常有的事。样样都如法。叫通权达变。
在印度只有三衣。因为它是热带。三衣够了。中国这个地区靠近北方。有四季;有四季。这三衣就不够。所以三衣到中国。就做为佛事所用的礼服。就是我们搭的这个衣。而且比原来的衣小了一半。你们看南传的他们这个衣。藏传也是的。衣是比我们的衣大一倍裹在身上。我们把它裁小了。缩小一倍搭在身上。古时候用带子。两个带子系起来。以后用勾环。勾环比带子方便多了。佛事是什么?佛事是讲经教学。教学的时候穿上礼服纪念释迦牟尼佛。老师穿的是这个衣服。佛教传到日本。日本出家人的袈裟多大呢?像个火柴盒那么大。一点点大。平常带子卷起来。放在西装口袋里头。做佛事就拿出来。一个小带子套在脖子上挂在这胸口。那是他们的衣。比我们更方便。这日本的衣。我穿的这件海青是韩国的。跟中国的样式不一样。但是这些衣着。韩国跟日本都是从中国学去的。他们很难得。两千多年来都还保持着原样子。特别是日本。你看日本的和服。和服也叫吴服。你要听到吴服。你就知道是什么时代传过去的。战国的时代。春秋战国。吴是现在的江苏。越是现在的浙江。那个时候是两个国家。
日本从那个时代就跟中国密切的往来。所以日本的文化跟韩国的文化全是从中国传过去的。榻榻米的房子是中国古代的建筑。我们今天读《礼记》。很多地方我们不容易体会。到日本去一看。跟《礼记》上讲的一样。所以日本人一直到今天还保留着。二战之后日本人产生变化。接受西洋文化。但是日本的民间。你去看中国传统的东西。保留的很多很多。想学中国古文化的。应该到日本去看看。在寺院庵堂里面。可以能看到中国古时候宫殿的模式。日本有很多一千多年前的建筑。唐宋时代的建筑都还保存着。他们很用心。年代久了。梁柱坏了。他们用原来是什么材料还是用什么材料。所以永远它保持那老样子。这是让我们对日本人尊敬的地方。他能够爱惜传统、保存传统。连一条道路。我第一次到日本去观光旅游的时候。他们新开辟一条新路。那个新路在旧的道路的旁边。旧道路保存。这个难得。那个旧道路是古道。观光旅游必须去的地方。招来好多观光客。让人值得怀古。还是起作用。现在讲经济效益。那很赚钱的。如果把它拆掉就毁掉了。但中国古老的建筑破坏得太多。所以这些古建筑群应当保存。那是保存自己国家的文化。
「又《会疏》曰:饭食沙门者。经云:正令得满四天下宝。其利不如请一清净沙门诣舍供养。得利殊倍」。这个不得了。这个如果大家晓得。争着供养出家人。《会疏》里说的。它是引经讲的。佛在经里说的。正令得满四天下宝。这是一四天下。一个单位世界。一个单位世界四天下的宝藏。你统统得到了。你得这么大的利益。这个利益怎么样?不如请一个清净沙门在家里面供养。你所得的利益超过他们太多太多了。真的吗?真的。为什么?你得一四天下的财宝。你不能出六道轮回;你有真诚的心。请一个出家人在家里面供养。出家人接受你供养是财供养。他要回报的。他不能白吃。他一定给你说法。《般若经》上讲得很清楚。三千大千世界七宝。比不上为人说四句偈。这就是什么?财供养跟法供养的对比。三千大千世界比这个多。这才一四天下;法供养为最。你一生当中能够听一次经。这个福报就不得了。为什么?阿赖耶种这个善根。你这一生遇到缘。你会永远脱离六道轮回。你到极乐世界去作佛去了。这个利益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不能比。为什么?明心见性。你得到的是遍法界虚空界。三千大千世界七宝那对你是太渺小了。这给你说真话。请一个出家人。清净比丘他一定给你说法。所以你得的利益超过得满四天下宝。要超过多少倍都不止!
「第六、悬缯然灯。散华烧香。缯。帛之总名」。就是丝织品。我们今天中国人讲丝绸。缯。凡是丝绸。总名称称之为缯。「悬缯者。以缯造彩幡悬挂于佛殿」。就是幡幢宝盖这一类的供养佛。悬挂在佛殿上。「《百缘经》云」。这是引经上一段话。「佛在世时。有婆多迦。过去曾作一长幡悬毘婆尸佛塔上。从是以来。九十一劫。常有大幡覆荫其上。受福快乐。然后出家。得阿罗汉」。这什么道理?就是印祖常讲「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」。他对佛非常诚敬。要知道在古时候这个丝绸是非常名贵。不容易得到的。这些绫罗绸缎服饰的材料。他能用这个造一个长幡悬挂在毘婆尸佛塔上。让很远的地方就能看到那个地方佛塔。就会想到毘婆尸佛。让多少人种善根。让多少人阿赖耶识种下佛的种子。他这个功德是从这里来的。古时候道场里面做佛事。也就是有活动悬挂幢幡。一般的活动是悬幡。讲经教学是挂幢。幢是圆形的。平常收起来挂在大殿上。活动的时候是挂在旗杆上。就是信号。告诉四方大众:我今天道场有讲经。人家看到。喜欢听经他就来了。其它的活动挂幡。悬幡。幡是扁的。幢是圆形的。它是信号。
佛不许去拉信徒。不可以。但是可以把我们的活动告诉大家。他自己愿意来就很好。不要去劝他来。更不可以去拉他来。一定要他自动。自动是什么?他有诚心。他能得利益。你拉他来是勉强。这是佛门的老规矩。不拉信徒的。为什么?佛谦虚。不敢为人师。招生还得了吗?招生是我可以做你老师。我可以教你。佛不是的。佛决定不招生。你来的时候我们同学一起学习。还请你多指教。谦虚。所以活动用幡幢来代表。这是佛门规矩。决定不能拉人来听经。好像拉很多人让道场人众多。感觉道场殊胜。不可以;道场殊胜。你的心不清净了。佛法重视清净庄严。不在人多少。不是以人众多为庄严。是以清净庄严。是以修行成果庄严。你这个道场有多少得三昧的、有多少开悟的。念佛有多少人功夫成片的、有多少人得一心的、有多少人往生的。这个庄严。你看这个悬幡的人。九十一劫常有大幡覆荫其上是果报。他以幡供佛感得长劫有大幡覆荫其上。受福快乐。给他遮荫凉。然后出家得阿罗汉果。证阿罗汉。阿罗汉超越六道轮回。
下面「然者。烧也」。燃烧。「灯者灯烛。灯火也。《施灯功德经》云:佛告舍利弗:或有人于佛塔庙诸形像」。这就是佛像、菩萨像。「而设供养故。奉施灯明。乃至以少灯炬」。这个灯炬现在讲火炬。「或酥油涂燃」。用一个纸捻沾着酥油点燃照亮这佛像。「持以奉施。其明唯照一道一阶」。这就讲光很小。光不大。阶是一个阶梯。好像上楼一样。光很小照一个阶梯。照着你的道路。「舍利弗:如此福德。非是一切声闻、缘觉所能可知。唯佛如来乃能知也」。他布施这是布施光明。他的福报声闻、缘觉不知道。佛知道。福报大。只有佛才知道。布施灯明的果报是开智慧。果报是光明遍照。所以供养你要想到。供养它所代表的。所表的法就是后来自己会得到的。有因必定有果。业因果报丝毫不爽。
「散华。散布鲜花。以供养佛。」这在外国很普遍。中国没有把花散在地下的。外国有。花瓣摘下来散得满地。空中、满地。以这个来供佛。「《会疏》云:散花者。花开清净。妙色妙香。散诸佛剎。若有花开。诸佛来坐」。为什么?花代表因。花代表修行。修因后面一定有证果。所以在中国没有散花。但是有供花。以鲜花供佛。意思都在表法。所以现在佛前供这些花。所得的功德没有从前那么大。为什么?因为从前人都知道供花、供果、烧香、供灯。晓得它表法的意思。现在人不知道。没人讲解。只知道这样供。为什么要供。不晓得。供养还得有条件。求佛菩萨保佑平安。保佑升官发财。都求这些东西。这与这些供具表法都不相应。所以他得福不多。不是说他不得福。得福不多;如果晓得这些意思。他得福就多。譬如今天你在佛塔悬幡。现在
「《陀罗尼集经》曰:若四部众」。四部众就是出家男众、女众。在家男众、女众。佛门弟子。「以众花散阿弥陀佛。发愿诵咒
我们大家在一起学佛。讨论佛法。有一次我在美国。早年。在陈大川居士家里有五、六个人。夜晚月光非常好。我们在他院子里面喝茶。谈佛法。突然一阵异香。大家都闻到。这个香气没闻过的。很香、很特别。是不是佛菩萨的感应?不见得。但是天人我们相信。天人从这边经过。听到我们在这里讨论佛法。他停了一下。看了一看。这个香气我们就闻到。大概有五、六分钟。这感应是真的不是假的。这样的事情。我就告诉他们。我初学佛的时候常常闻到檀香。我读经。在办公室读经。在宿舍里头读经。我们的宿舍。距离一般民间至少是一公里。民间烧香我们决定闻不到。距离太远。这个香从哪来的?很浓的檀香不止一次。以后我跟李老师学经教。我就把这个经验提出来请教老师。老师告诉我:应该都是天人。你在读经虽然没有出声音。天人看到。天人听到。不出声音天人都会听到。他从这里经过停一停。你就闻到香气。诸天欢喜。善神欢喜。
「四者。自身端正」。为什么?心端正。心清净。心里有恭敬心。你的身自然端正。「六根具足。无有损坏」。这两句话用现在话。就是身体健康没有疾病。「五
「七者。成转轮王。王四天下」。如果他积的福报大。在人间成大国王。这个大国王不是在地球上。为什么?他的福报超过地球。他管好几个星球。叫轮王。轮王有四种。金轮王王四天下。四天下是一个单位世界。一个单位世界。黄念老他的意思。他给我谈过这问题。因为我们过去都以为单位世界是太阳系。念老说不是的。单位世界是银河系。那就大了。他做的国王是什么?是统理整个银河系。银河系中的大王。金轮圣王。银轮王管三洲。那就是银河系的四分之三。他管这么大范围;铜轮王管一半;铁轮王管四分之一。银河系的四分之一。不得了!所以我们现在发现的。就是飞碟外星人。这是什么?这还是我们这一个单位世界的。他们是人道。轮王。为什么称他轮王?他有轮宝。轮宝。这飞碟很像轮宝。是他的交通工具。也是他的武器。他征服不到的地方。他就没办法统治。他能够征服到就靠这个工具。这个工具在太空飞行速度非常快。我们一般讲它的速度肯定超过光速。也就是一秒钟三十万公里。它一定超过。所以他在银河系这个范围里面飞行自在。银河系里面。所有星系里面的众生都是他的人民。王四天下。这是金轮王。
「八者。生生世世常得男身。九者。得生弥陀佛国。七宝花上结跏趺坐。成阿鞞跋致」。这是因为他花供阿弥陀佛。发愿求生净土决定得生。生到西方极乐世界。弥陀第二十愿所说的。凡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皆作阿惟越致菩萨。换句话说。下下品往生也是阿惟越致菩萨。阿惟越致菩萨就是我们一般人讲。明心见性。见性成佛。他住哪里?住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。如果不凭佛力。凭我们自力生到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土。那我们的功夫一定要达到理一心不乱。什么叫理一心?起心动念、分别执着真放下就是理一心。不容易。对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着了。把执着放下。还有分别。还有起心动念。这叫事一心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方便有余土。如果一样都没放下。妄想分别执着全有。那是生凡圣同居土。这个到极乐世界。我们是什么样身分。自己清清楚楚。可是极乐世界特别。同居土、方便土这里面的待遇。也就是说。智慧、神通、道力他跟实报土完全相同。这是十方世界统统没有的。所以诸佛赞叹。赞叹阿弥陀佛是「佛中之王。光中极尊」。佛佛本来是道同的。是平等的。特别对阿弥陀佛的赞叹。是阿弥陀佛的功德太殊胜。他用的方法太巧妙。能够将六道里烦恼习气深重的众生。接引到极乐世界给他阿惟越致的待遇。这个不可思议。遍法界虚空界只有这一家。没有第二家。遇到的人大福报。真的是百千万劫难遭遇。
彭际清居士讲「无量劫来稀有难逢的一天」。你怎么碰到了!你碰到了。要是真干、真相信、真想去。你就决定能去得成。蕅益大师说的。「能不能往生。决定在信愿之有无;品位高下。那是你念佛功夫的浅深」。蕅益大师劝我们劝到极处。下下品往生他就满意了。人家问蕅益大师。这是净土宗的祖师。专修净土的。「你将来往生。什么样的品位你就满意?」他告诉人。「下下品往生我就满意了。」照这个标准。不就是善导大师讲的「万修万人去」。一个都不会漏掉的!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。蕅益大师这些话。等于给我们的一份保证书。因为我们自己晓得。自己业障太重。造的罪业太深。能去得了吗?多少遇到净宗的人都怀疑。提到这个:这我不敢想。我罪太重了。五逆十恶只要真信。真愿意去。统统都能往生。尤其是《观无量寿佛经》上所说的。下三品就是下辈往生。都是有重罪的人。烦恼习气非常重的。他们往生。《观经》上讲上辈是大凡夫。中辈是小凡夫。下辈是有罪的凡夫。统统能往生。条件只要你真信、真愿意去。真信、真愿。当然那个心不一样。为什么?念念心里都有阿弥陀佛。「忆佛念佛。现前当来必定见佛」。这叫真信、真愿。
我们现在没达到这个标准。我们现在是有信、有愿。不是他的标准。他的标准是念念都想往生。念念都想亲近阿弥陀佛。别的念头全放下!你要做到这个程度。你往生自己就知道有把握。你往生到凡圣同居土肯定是上生。下品上生。就是我们这个经上讲的下辈。下辈上生。下辈上生可以自在往生。也就是说。想什么时候去自己真去得了。为什么?因为你心里只有阿弥陀佛。除阿弥陀佛。全丢了。统统放下了。心里只有一念。没有第二念。这叫功夫成片。不是一心不乱。一心不乱是见思烦恼断了。我们见思烦恼没断。只是功夫一片。这个比什么都重要。这是人人可以做得到的;一心不乱不容易。不是人人能做得到的。因为事一心不乱等于阿罗汉。理一心不乱等于圆教初住菩萨。那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。但是功夫成片。上品功夫成片人人都可以做到。我心里没有牵挂的。没有一个杂念。就是一个阿弥陀佛。就是西方极乐世界。
我们看到念佛功夫成就的。像谛闲法师那个徒弟锅漏匠。他就这个程度。我们能想象得到;极乐寺的修无法师也是这个功夫。他没开悟。事一心。开悟了;理一心。大彻大悟。明心见性。理一心。功夫成片没开悟。修无师给我们做了榜样。锅漏匠给我们做了榜样。还有很多居士。台南将军乡的老太太给我们做了榜样。在美国甘老居士她一个老朋友。也给我们做个榜样。念佛走的。没告诉家人。儿子、媳妇、孙子都不知道。她在家里做家事。家里面白天就她一个人。一心专念。她不懂英语。又不会开车。坐在家里不能出门。念阿弥陀佛她念成功了。功夫成片了。走的时候没生病。坐着走的。身上穿得整整齐齐坐在床
原文出处:http://www.xuefo.com/jk/nr/0/414.html
以上是关于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无量寿经- - 二零一一年讲于香港 四百一十一的介绍,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。
本文标题: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无量寿经- - 二零一一年讲于香港 四百一十一;本文链接:http://www.fzby666.com/jings/5939.html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