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无量寿经- - 二零一一年讲于香港 三百六十四 ,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,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无量寿经- - 二零一一年讲于香港 三百六十四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,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。
原文标题: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无量寿经- - 二零一一年讲于香港 三百六十四
/* Generator: eWebEditor */p.MsoNormal, li.MsoNormal, div.MsoNormal {margin:0cm;margin-bottom:.0001pt;font-size:12.0pt;font-family:宋体;}p {margin-right:0cm;margin-left:0cm;font-size:12.0pt;font-family:宋体;}div.Section1 {page:Section1;}
净土大经解演义 (第三六四集) 2011/4/6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:02-039-0364
诸位法师。诸位同学。请坐。请看《大乘无量寿经解》第四百三十面倒数第三行:
「堂舍楼观第十六」。念老很简单的介绍这一品的内容。「本品有二」。就是两个大段。第一大段。「佛及诸菩萨居处」。第二段。「菩萨随意修习。从因得果。自由行道。皆大欢喜」。前面给我们介绍学习的大环境。这个道场的大环境。这一品里面要跟我们介绍讲堂、宿舍。老师(就是阿弥陀佛)他的居处。另外就是学生宿舍。菩萨的居处。我们先看第一段。
【又无量寿佛讲堂精舍。楼观栏楯。亦皆七宝自然化成。复有白珠摩尼以为交络。明妙无比。】
这是教主的居处。下面:
【诸菩萨众。所居宫殿。亦复如是。】
这是学生的居处。极乐世界确实是平等世界。正报平等。也就是往生到极乐世界。即使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人。体质都是金身。跟佛一样的紫磨金身。无量相好。佛有无量相。相有无量好。前面我们曾经看过。经上所讲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。这是世尊的方便说。因为当时印度人认为大富大贵的人。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。佛示现这个身相。而实际上。我们知道在极乐世界佛是无量相。真的相有无量好。居住地方。你看境随心转。心好相就好。居住的地方当然不例外。这是智慧福德所现的。不像阎浮提众生。我们能想到因为阎浮提众生心行不善。所以居住的环境乃至于房舍也就不理想。这是我们能见到的。现在我们看念老的批注。
「讲堂者。说法讲经之堂舍。精舍。寺院之异名。《新译华严经音义》曰:精舍者。非以舍之精妙。名为精舍」。它不是这个意思。「由其精练行者之所居。谓之精舍也」。就是精进修行人他所居住的地方。称之为精舍。可能是个小茅蓬。非常简陋。所以精舍是精进修行人他们所住的地方。讲堂。说法讲经的处所。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没有寺院。也没有讲堂。讲经在哪里?都在野外。树林或是水边。风景好的地方。因为世尊一生过的是游牧生活。居无定处。真是随心所欲。今天住这里。明天住那里。他们晚上睡觉没有房舍。树下一宿。日中一食。这是世尊当年在世为我们示现四十九年。佛入灭的时候在双树林。不是在房子里面。这个示现用意很深。阎浮提众生最严重的障碍。第一个是身。这是第一个障碍;第二个障碍就是房舍。他居住的地方。中国人尤其讲究。他要建筑居住的地方。古代的四合院很多。而且是大家庭。选择居住地方一定要风水好。建筑非常讲究。而且用的材料都非常好。古人建一栋房子。这个房子至少可以使用三百年。为后世子孙想得很周到。世世代代承传。
所以大家庭有家道。有家规。有家学。有家业。儿童从小在家庭就受到良好的教育。都教好了。家学就是私塾。往往一个村庄就是一家人。这是王庄。那是姓王的一家人。一般家庭大概三百人左右。普通家庭。人丁兴旺的六、七百人。所以中国的家庭是个社会组织。你能治家就能治国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。所以家庭教育就非常重要。纪念祖先有祠堂。大家庭有祠堂。有学校。有私塾。小孩六、七岁可以上学了。没上学之前。我们前面都说过。小孩从出生到上学这段期间。父母教他。所以父母是儿童第一任的老师。教伦理、教道德、教因果。从小就接受父母做出榜样给他看。身教重于言教。《弟子规》怎么教儿女?自己做出来让儿女看。从他出生就让他看。看到三岁一千天。根深蒂固。古谚语有所谓「三岁看八十」。三岁扎的根。八十岁不会变。根深蒂固。中国世世代代有大圣大贤、君子出现在世间。都是教出来的。父母教得好。根扎得牢。文武、周公的母亲。这历史上非常著名。孔子、孟子的母亲下一代栽培得好。
所以只要是教学的场所就叫「讲堂」。释迦牟尼佛树林、河边集合大众讲经教学。那就是讲堂。露天的。「精舍」是寺院的异名。寺院也叫精舍。为什么?都是精进修行人他们所居住的地方。寺。在汉代。诸位要知道。佛教是汉明帝永平十年正式传到中国。这一年是公元六十七年。所以将近两千年了。汉朝的制度。寺是直接属于皇帝办事的机构。名称叫寺。这一定要懂的。寺的主管称卿。公卿。他直接归皇帝管的。皇帝下面有九个寺。从汉朝建立一直到满清都还是用这个。诸位要是到北京故宫博物院去参观。你就看到上面挂的匾额。寺。九个寺。我们佛经上常讲鸿胪寺。鸿胪寺是管外交的。所以从前外交是皇帝直接管的。鸿胪寺卿相当于外交部长。宰相不管外交。皇上管外交。因为这些出家人。国家从外国聘请来的。谁接待?鸿胪寺接待。到以后国家希望他们长住在中国。长住在中国就不能老是暂居外交部。另外给他们设个机构。也叫寺。所以你就晓得。佛陀教育是归皇上管的。于是中国就两个教育体系。一般的。就是用孔孟学说。这是董仲舒推荐的。汉武帝接纳了。就成立专设的机构来管全国的国民教育。这个机构叫礼部。宰相下面一级单位称部。部长叫尚书。尚书就是现在现讲的部长。侍郎就是现在讲的副部长。或者常务次长。政务次长。那个时候侍郎也是两个。左右侍郎。一个是政务次长。一个是常务次长。皇上有三公九卿。三公是皇帝的顾问。九卿是直接替他办事的。直属的。长官。地位跟部长一样。现在讲正部级。地位是一样的。但是属于皇帝专管的。地位也就特别让人尊敬。
所以佛教到中国来。第十个寺建立。它是政府办事的机构。管佛陀教育的。它不是庙!庙是祭神的。是宗教。寺是教育。现在把寺跟庙和在一起。佛教变成宗教。这个我们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发生这么样一个变革。以前寺管什么?佛教到中国来。头一桩大事需要把梵文经典翻成中文。就像现在国家编译馆一样。从事这个工作。再指导学习。就变成学校。寺院讲学、翻经这个工作做得很长。从汉到宋朝八百年。绝大部分的经典。应该是百分之八十唐朝完成的。宋朝时候译经不多。绝大部分是在唐朝之前。所以译经。中国帝王时代那是一桩大事。译经院。帝王也常常到那里去巡视。对这桩事情非常重视。历代帝王许多都是佛门弟子。也都认真学习。皇上带头。于是佛陀教育的普及成就超过儒与道。皇上带头学。历代出家的高僧。在家的居士、高士很多。《大藏经》里有《高僧传》、有《居士传》、有《善女人传》。成就的人很多很
今天我们明白了。把佛法搞清楚了。我们有使命、有责任把佛教恢复它的本来面目。那就是一定要把现代的寺院学校化。寺院讲学、讲经。李老师当年在台中建立台中佛教莲社。他就注重教学。莲社除了一般念佛这个活动之外。每一个星期固定讲一次经。他在台中三十八年。三十八年没间断。每个星期六晚上。时间、地点都是固定的。不必宣传。想听经。星期六晚上到莲社。李老师讲经。以后又成立一个图书馆。慈光图书馆。图书馆也讲经。每个星期三。所以台中每个星期有两个晚上讲经。时间都是固定的。风雨无阻。你到那里去一定能够听经。三十八年没中断。很不容易。
当年我们是初学。了解的不多。也不够深度。如果当年有今天这种认知。我就会启请老师一星期一天不够。要天天讲。如果每天讲的话。台湾的佛教兴旺起来了。只要有一个带头。真的兴旺起来了。一个人讲经太累。培养学生。老师一个星期讲一天。其它的同学们每一个同学担任一堂课。你就可以带六个学生。真的把他们练出来。讲经没有别的。就是上台锻炼。我初学佛。感觉到一个星期上台讲一次不行。一日暴之。十日寒之。虽然他不是十天。一日暴之。六日寒之。很不容易提升。真正想提升那得天天讲。天天讲。你要天天用功去学习。你不
我们经学班二十多个同学。没有一个能够像老师一样。原因就是我们没有密集的学习。一个星期一次确实是不够。我能够学习出来。我就是感到一个星期一次不行。最初到台北。我一个星期讲三次。以后大概是一、二年。我就能提升到一个星期六次。一个星期休息一天。三年之
初到美国的时候。在美国正式开始讲经。一九八三年。一九八二年到美国。了解当地的环境。一九八三年正式接受邀请。美国人的生活非常忙碌。每天工作八小时。很辛苦。他休息两天。星期六、星期天休息。那我们的讲经是星期五的晚上。星期六一天。星期天的上午。其它的他们没有时间来听经。那我们就很密集。尤其星期六这一天。星期五晚上一堂两个小时。星期六要上三堂。上午、下午、晚上。六个小时;有的时候再加一个小时。九个小时。上午三个小时。下午三个小时。晚上三个小时。他们喜欢听。星期天上午三个小时。下午就不讲经。他们回去准备第二天上班。所以讲堂有的是人家家庭客厅。他们住的房子都很大。有的是租借地方。借酒店的会议厅。借学校的讲堂。讲经是很辛苦。要专注。对自己有太大的好处。你心定不下来没办法学这一门东西。
所以我自己这一生的经验。这种方法。像我这种性格的人非常少。真的学问。其它全放下。我这一生确实韩馆长帮助的太大了。虽然有个图书馆。她做馆长。我不管人。不管事。也不管钱。我只管上课。我们自己有个图书馆。我们课程就不间断了。每天晚上。听众白天有工作。晚上有时间来听。在那个时候晚上也是一个半小时。常年不间断。在台北。有时候学生们想学佛法。我们就附带办一个大专佛学讲座。一个星期一次。就是星期天。上午、下午、晚上都上课。也办了很长一段时间。所以跟年轻人结了很殊胜的法缘。以后在海外。海外都是这些学生们出去留学。毕业之后很多在当地工作。我们这样联系上了。所以每年出国到各个地方去弘法。缘是这么结成的。
李老师在台中办慈光讲座。大专讲座。道安法师在台北在佛教会大讲堂办大专讲座。我们图书馆也曾经办过。这些我统统都参加。所以跟同学们结的缘很深。我到美国去。跟我联系的三百多个同学。居住在各个城市。每到一个地方都有人接待。这是我们学佛的时候老师就重视。教我们要广结法缘。所以是当年的这些盛况。我们自从把网络、卫星开通之后。这个缘愈来愈殊胜。自己修学境界确实。因为天天讲。境界不断提升。年年不一样。三十年之后。可以说月月不一样。愈来愈欢喜。真是法喜充满。我感恩章嘉大师。我这一个行业。章嘉大师替我选择的。他老人家叫我出家。叫我学释迦牟尼佛。我听话。依教奉行。把方老师的一句话。「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」。兑现了。他讲的话一点也没错。最高享受不是地位。我们没有地位。在佛门里也没有地位。在社会没有地位。也没有财富。有的是什么?欢喜。学而时习之。不亦悦乎。大乘教里面佛常讲的。法喜充满。常生欢喜心。这是真正的享受!少烦少恼。烦恼没有完全断。跟一般人相比大幅度的减少。这是真的。
虽然居无定所。都是寄人篱下。自己没道场。所以居无定所。现在人家邀请我。只要他有网络的设备。网络能够发射出去。各地方能接收得到。我都愿意去。没有这个设备不行。许多地区同修。我们在网络上几乎都不中断。所以请我讲经。我唯一的一个要求就是要有这个设备。我们同样讲这部经。《华严经》七处九会。可以不在一个地方讲。继续讲。我们这部经讲了一年。昨天清明。去年清明开讲的。刚刚好一年。一年。这部经在香港讲过。在马来西亚讲过。在此地讲过。在台湾讲过。四个地方。现在这个经讲到一半。所以培养弘法人才。讲堂非常重要。你要不让他天天上台就学不出来。给他安定的环境。最基本的衣食住不愁。有地方给你住。能穿得暖、吃得饱。够了。你全心全力去学经教。十年没有不成就的。成就之后。自己还要以学生身分自居。不敢称老师。认真努力再向上提升。二十年、三十年。真的叫根深蒂固。真正发心讲经。我的建议是不做执事。不要当住持。为什么?他管事。管事就杂了。你心就不清净。我的老师方东美先生一生做教育。自在!我还有一个同学。抗战期间中学同学傅乐成。他是台湾大学博士班的教授。也是一生教书。我们是非常好的朋友。曾经成功大学邀请他去做文学院院长。做一个学期辞掉了。在台北碰到我:简直不是人干的事情!一生教书。叫他去管事情。那么多应酬他受不了。一个学期就不干了。我就告诉他。一点都不错!我这个同学可惜过世有好几年了。在台湾也是著名的学者。所以讲堂、精舍是让学生安居乐业。文化教育事业为底下一代培养人才。何等的神圣。何等的清高。何等的自在。这里头有乐趣。其乐无穷。古人所谓「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」。人生一大享受。
下面讲「楼观」。楼观是楼台。「观者。楼也。台榭也」。这个台榭也可以当作舞台来讲。表演的场所。会议的场所。「栏楯」。「即栏槛。俗称栅栏」。纵的叫栏。横的叫楯。栏楯就是我们一般讲栏杆。「极乐殿阁皆从弥陀净心流现。众宝所成。非从木石。不假斤斧。随机应现。故曰亦皆七宝自然化成。」这是讲极乐世界这些讲堂、精舍、楼台。从哪里来的?是从弥陀清净心中无量功德流现的。自然流现的。极乐世界无量的珍宝。所以这些建筑是众宝所成。不是木结构。也不是石结构。也不需要人工。没有人去绘图。没有人去设计。无需要工匠。随机应现。自然的。随机。机是机感。众生有感自然有应。这是不可思议。所以经文里说「亦皆七宝自然化成」。化是变化。成就。真正是我们世间人所讲的随心所欲。心想事成。这两句话应用在极乐世界完全实现了。不是赞叹。不是夸张。
下面说。「白珠」。这是珍珠。白色的珍珠。蚌壳当中所生的。「白洁者贵。白珠者。珠中之上品」。最好的珍珠。「摩尼」。如意宝珠。「交络。谓交互网络」。用这些东西在楼观栏楯作为装饰品。「如《汉译》曰:复以白珠、明月珠、摩尼珠为交络。覆盖其上」。这就是用这些宝珠。好像织成的罗网。用这个罗网盖在宫殿、楼观之上。「如是妙珠摩尼所成之网络。覆于七宝楼观栏楯之上。极为明妙」。在我们现代都市这些大楼。我们能看到它们的装饰。到夜晚用灯饰。用这些五彩的灯泡也变成网。盖在屋顶上、盖在栏杆上。围绕着树。到晚上你看很美观。但是跟极乐世界比。那就差很远。我们这是人工的。它是自然的。那就不能为比了。
「又《往生论》曰:宫殿诸楼阁。观十方无碍。杂树异光色。宝栏遍围绕。」《往生论》上这是赞叹的。极乐世界居住的地方。宫殿楼阁。观十方无碍。这句话了不起。就像我们前面读到的。道场树。阿弥陀佛讲经说法的道场。道场外面树木花草很多。这些树作用太大了。树里面能现十方一切诸佛剎土。像我们现在看电视一样。能够看到十方世界。同样宫殿楼阁里头也一样。也能够现。就像我们现在电视一样。能够现十方世界。你会看得清清楚楚。天上人间。六道轮回。你完全能看到。想看哪个地方。哪个地方就现前。那我们就想到。肯定是与自己有缘的地方。过去生中生生世世曾经住过的地方。没住过的地方没印象。住过的地方有印象。统统都会现前。所以我们想到是生生世世的父母、兄弟姊妹、同学朋友。在西方极乐世界才真正团聚。除极乐世界。团聚很困难。我们在今天从电视上看到远方的。人看到了。他说话的声音也听到了。可是我不能跟他讲话。他也没办法回答我。极乐世界不然。你看到可以跟他对话。他有困难可以帮助他。他有福报可以随喜。不一样。跟真正在面前一样。这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功德之所成就。
「又第四十二」。这是四十八愿里第四十二愿。「彻照十方愿」。愿文有底下三句。「所居佛剎」。这是阿弥陀佛说他成佛的时候所居的佛剎。「广博严净」。广大、博大。庄严清净。「光莹如镜」。清净一尘不染。「彻照十方」。十方世界统统照见。你在里面都能够看到。「均表极乐之宫殿楼观。皆如明镜。照纳十方」。「故昙师曰」。昙鸾法师说:「宫殿楼阁。镜纳十方」。就像镜子一样它照见十方世界。「宝树宝栏互为映饰」。外面有宝树。宫殿楼观都有栏杆。美不胜收。「可见极乐之明妙。无能比者。故云明妙无比」。十方世界也有。但是明妙比不上极乐世界。为什么?这是阿弥陀佛愿力修行功德的成就。十方世界诸佛没有像阿弥陀佛发这样的大愿。成就无量无边的众生。是从愿力里头的成就。
「至于菩萨所居之宫殿」。这就是我们讲学生宿舍。他们的宫殿。「亦复如是明妙。深显真实平等。如如一味」。这两句话非常重要。极乐世界是平等的世界。那个地方并不是享受。不是刻意的。不是人工在那里想象设计。不是的。一切是自然的。是你愿行功德的成就。我们没有这么大的愿行。沾阿弥陀佛的光。阿弥陀佛的大愿大行神力成就。我们到极乐世界。佛光加持我们。佛的愿力加持我们。让我们无论在身形(身体的形状)、智慧、神通、道力都好像跟阿弥陀佛相似。差不多。这个不可思议。也正因为如是。所以十方一切诸佛赞叹阿弥陀佛为「光中极尊。佛中之王」。一切剎土弥陀第一。我们今天有幸遇到。可以说是无意遇到了。想找找不到。无意遇到了。无意。也不是没有原因。过去生中善根福德因缘。你才能遇得到。没有过去生中善根福德因缘。你怎么可能遇到?遇到之后。这个机会要抓住。不能放过。决定要求生。
我们是凡夫。一定要修学。这个修学的环境太好。没地方去找。我们在这个地球上。现前找一个修行环境真不容易。没地方找。我这一生学佛六十年。过六十年流浪的生涯。到现在还是没有地方。最近在香港。香港一个居士送我一个。那就算精舍。我们修行精进修行。一个小房子。多大呢?跟我这里的摄影棚差不多一样大。房子在山上。像小土地庙一样。这个房子盖了九十年。它有三亩地。山地有三亩地。外面一个菜园。我本来想房子拆掉重盖。送给我这个佛友告诉我。他说:不要。你最好还是保存。这个房子九十年以前盖的。材料现在找不到。虽然看了不好看。冬暖夏凉。现在盖的时候。有这么好的效果找不到。我就把它重新整修一下。住在那里会很舒服。很小。在山上。虽然很小。很安静。邻居也很近。因为它树木很多。看不见。一个小山坡!我也很喜欢这个地方。去看了二、三次。
人没有福报就得到处流浪。我也很欢喜。为什么?老师给我做了榜样。释迦牟尼佛一生在世四十九年也是到处流浪。他流浪住野外。我流浪到处还有好房子住。还有很好的接待。想到老师我就非常安慰了。没有一点怨恨心。我比老师的日子过得比较舒服。老师出去托钵。我还没出去托过钵。所以前面有个好样子在。我们不能忘记。生活要简单。要节俭。愈简单。我们所需的财物愈少就愈自在。没有操心的地方。每天。在这个年龄还每天有四个小时读书。有四个小时跟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分享。多快乐!这就是人间所说的神仙生活。心完全定下来了。所有一切活动我都谢绝。不再参加了。一心念佛求生净土。这一生就圆满了。
我们再看下面第二段。第二段是修学的胜境。殊胜的环境。
【中有在地讲经。诵经者。】
这个「中」就是讲堂、精舍之中。有菩萨们在地讲经。在地面诵经。
【有在地受经。听经者。】
「受」是接受。是能信、能解、能行。还得加上能证。信解行证。这是受。有听经的。这在地面上。
【有在地经行者。思道及坐禅者。有在虚空讲诵受听者。经行。思道及坐禅者。】
你看看多自在。想在地面就在地面。想在空中。讲堂、楼观、宿舍都浮到空中去了。真正是境随心转。得大自在。
我们看批注:「上一表境」。境界、环境。「此下」。这就是我们现在念的第二段。以及后面还有一个小段。「表境中人」。环境里面居住的这些人。「诸往生者」。十方世界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。「各依其品位。随其意乐。自在修习。或在虚空。或在平地。各各随意讲诵、听受、坐禅、行道」。这是西方极乐世界大众的日常生活。所以我们知道西方极乐世界其大无外。其小无内。是个什么世界?是个道地道地阿弥陀佛教学的场所。是个学校!你看这些居民生活方式没有士农工商。也没有看到有政府组织。没有看到这个国家有国王、有大臣。没看到。只有老师跟学生。我们就知道了。这的的确确好像是十方一切诸佛如来建立一个佛教大学。叫极乐世界。佛教大学。请阿弥陀佛当校长。十方诸佛常常到那个地方担任教授。佛常常去。在那边讲学。所以极乐世界的菩萨跟佛的缘很深。自由自在。想到诸佛世界去参学很容易。念头一想人就到了。想要求诸佛到极乐世界来讲学。念头起。佛就来了。大道场。大讲堂。大学校!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干什么去的?是去成佛的。这个要知道。不是干别的。去成佛的。成了佛干什么?成了佛就去十方世界普度众生。众生无边誓愿度。帮助众生破迷开悟。离苦得乐。干这个事情。
我们再看下面批注:「经行。旧云行道。乃于一定之地区旋转或直往直来。用以防睡」。这叫经行。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散步。在散步的时候诵经。经典背得很熟了。背一部经。像一部《无量寿经》。不要着急。不要念得很快。一字一句的去念。一部经念下来两个小时。两个小时差不多可以走二、三公里。走得很慢。二、三公里。适合于早晨跟黄昏。佛家一般晚上不吃饭。这种经行好!或者是念佛。或者是念咒。摄心。这早晚功课。运动量也够了。行住坐卧都在修行。行是行为。起心动念。思想的行为。在佛法讲意;言语。口的行为;身体动作。身的行为。身口意三业有了过错。有过失。把它修正过来叫做修行。念佛好。诵经好。持咒也好。专修专弘。专修容易得定。得三昧。我们修念佛。经行的时候念佛得念佛三昧;经行的时候诵《无量寿经》。或者诵《弥陀经》。也叫念佛三昧。得三昧之后。功夫不间断。天天这样做。缘成熟了。豁然大悟。就开悟了。
得三昧。往生就有把握。可以不必提早往生。为什么?佛在经上告诉我们。在娑婆世界修行一天。抵得在极乐世界修行一百年。为什么?西方极乐世界平平安安。进步很慢。这个世界大风大浪。你能禁得起。进步好快。禁不起。堕落也很快。西方极乐世界绝对不会堕落。只有进没有落。但是这个地方大起大落。你要禁得起的话就大起不大落。所以确确实实。我们在这个世间修行。什么都能够受得了。顺境逆境、善缘恶缘都能如如不动在这里练。到极乐世界生实报庄严土。这不是不可能。为什么?真放下了。你不是真放下。你禁不起。你会受外面境界影响。真放下就无所谓。什么样的大风大浪。我如如不动。这个世间是苦难的人多。天天跟这些人接触。慈悲心增长。修大慈大悲。修行。记住在生活当中。经教里面的理论变成我们的思想见解。经典里面种种教训变成我们的生活行为。处事待人接物处处都行菩萨道。菩萨道就在日常生活当中。在家学佛。家庭就是道场。你的家人就是你第一个得度的对象。你真正修得好。你的家人怎么不欢喜?怎么不佩服?得真干!把经上所讲的全都做出来。你自然就感动一家人。一家感动。肯定就感动你的邻居。邻里乡党。这叫真正行菩萨道。这个经行。你看用以防睡。防疲倦。「并可以养身疗病」。人。身体是个机器。一定要活动。活动两个字好。你看活、动。你要活就得要动。不动就不活了。你看中国的文字里头意思。智能。天天坐在那里不动就活不了。就坐化了。一定要活动。经行是活动。拜佛是活动。这两种方式无论在哪个法门用得最多。
「《玄赞二》云:于中往来。消食诵经。如经布绡之来去。故言经行」。这个布绡好像现在看不到了。古时候织布。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看过从前家庭妇女织布。那中国几千年的老方法。用这个梭。两边是梭织成布。图画上还能看得到。这就是比喻经行。这个经行不是绕圈。是直的。一条直路。所以称之为经行。这个经是经纬的意思。「又《法华经序品》」。前面玄赞是《法华玄赞》。「云:未尝睡眠。经行林中」。这是佛陀在世。晚上行道。因为在树林里面。在树林里头绕圈子。经行。未尝睡眠。累了的时候止静。树下坐一会儿。心地清净一尘不染。万缘放下。心是定的。身也是静的。
「又思道。思维于道也。思量于所对之境。而了别之。曰思维」。道在哪里?无处不是道。六根所接触的全是道。这个道是讲法性。六根所接触的是法相。性相一如。性相不二。要从相中见性。眼从色相见性。耳从闻音见性。舌从尝味见性。那就是交光法师在《楞严经正脉》上所说的「舍识用根」。观世音菩萨「反闻闻自性。性成无上道」。性成无上道。明心见性。见性不是在经本上见。是在日常生活当中。在六根对六尘境界里头见性。从有里面见到空。从动当中见到静。从杂乱里面见到平安。一切法无一不是自性。法法皆如。法法皆是。叫思道。别胡思乱想。想其它的全错了。世间人所想的财色名食睡。七情五欲。他想这个。错了。在佛法里面想多做一点好事。多度众生。多积德。比世间人想的稍微好一点。还是错了。为什么?向外攀缘。六根不清净。大乘教里面教给我们随缘妙用。你虽然随缘。你不是妙用。不是妙用就要记住。造业。随缘造业。说实实在在的话。我们念头才起。《还源观》上告诉我们。念头才动就周遍法界。遍法界虚空界全都接收到了。我们的这个身就好像一个电台一样。念头一动发射出去。遍法界虚空界全收到。没有人不知道。有接收到。但是不知道。那是什么?那是那个机器有故障。我们现在这个机器就有故障。十方世界那个信息从来没中断。我们在接收。但是接收不知道。没有感觉到。这机器有故障。不灵了。麻木不仁。不是没收到。六道凡夫迷了自性。原因在此地。如果我们修行。心清净了。你就能收到一些信息。愈清净愈灵敏。你所收到的你感受的就愈多。如果你心思一乱。这个能力立刻就失掉。可是我们发出去的。我们念念都没有间断。我们发出去我们的思想。精神的波动。我们的造作是物质。这身体的这个波动。统统遍法界。诸佛菩萨收到。他清楚。他不迷惑。天地鬼神也能够收到。有些天地鬼神比我们厉害。为什么?他有修行。只要有修行的全都能收到。有修行的人是心清净。清净心特别敏感。灵敏。所以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不能不谨慎。
佛在大经上说。我们自己所造的一切业。不但发射。而且我们自己还保存数据。有数据库。这个数据库是什么?阿赖耶。阿赖耶里面收藏这些种子。就是你的档案。永远不会失掉。这个数据库可坚牢了。无量劫中。世界有成住坏空。这个数据库不会坏。为什么?这个数据库不是物质。它是精神现象不是物质现象。所以它永远不坏。大彻大悟的时候。这些资料重新整理过了。转识成智。把你里面所有的数据一转变都变成智慧。这个智慧叫后得智。无所不知。般若无知是根本智。从根本智起后得智。无所不知。所以烦恼无尽不怕。一转变之后就智慧无尽。烦恼没有了。智慧就没有了。转烦恼成菩提。贵在转变。特别是我们生活在现代的局面。灾难频繁。最重要的把心转变过来。我们学佛这么多年。常常讲的纯净纯善。重要!我们是纯净的心。纯善的心。就没有灾难。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一个大地震。一个大海啸。我们也完了。身体没有了。身体是假的。身体不是我。纯净纯善的意念是真的。它到哪里去?它到极乐世界去了。我们知道大灾难当中死的那些人。阿弥陀佛在场。与佛有缘的人看到佛。没有缘的人看不到。佛统统接引走了。一点都不假。这是真的。那我们就得真干。我们才能成就。所以从早到晚。日日月月念佛不能间断。世缘必须放下。全是假的。不放在心上。遇到有缘。应付它。应付很认真。做好榜样给世间人看。不能做坏样子。要做好样子。报佛恩。让社会大众看那是学佛的人。学佛好。这是报佛恩。如果要让别人毁谤佛。那我们就错了;我们要表现的让别人赞叹。不能让人毁谤。
「又《观经》韦提希夫人请曰: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。唯愿世尊。教我思惟。教我正受。」这是《观无量寿佛经》上面这一段话。韦提希夫人遭受到家庭的变故。她的丈夫是国王。变故从哪里来?儿子听了提婆达多挑拨。夺取父亲的王位。害父亲。害母亲。遭这么大的变故。家庭的变故。所以感觉得人生毫无意义。求佛救她。佛就来了。跟她见面安慰她。她就哭哭啼啼的告诉佛。我不愿意住这个世界。这个世界不好。有没有安稳国土。我愿意往生?佛以神力把诸佛剎土展现在她面前。让她自己看。她看了之后。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好。想到那里去。求佛教她思惟。教她正受。也就是讲。我觉得极乐世界好。她真选对了。怎么个去法?求世尊指教她。佛给她说十六种观想。《十六观经》是韦提希夫人启请的。十六种方法。任何一种方法观成都能往生。
唐朝天台智者大师就是修十六观往生的。这是用这个法门修成功的一位大德。可是十六观不容易。十六观最后第十六是「持名念佛」。所以持名念佛也在十六观里面。不在它外。最后一个是持名。为什么难修?观太细。微细。我们凡夫心粗。粗心大意观不成。譬如第一个观落日悬鼓。观西方。黄昏的时候太阳下山。你看那个太阳。怎样叫观成?观成之后。无论在什么地方。你睁开眼睛看到太阳在你面前。闭上眼睛也看到太阳在面前。那叫观成。试试看。看我们行不行?不行。睁开眼睛太阳不在面前。闭了眼睛也没有。那你就没有观成。观成就能往生。凡是粗心大意修观不成功。最后就叫你念佛。持名念佛。用念佛的方法也能往生。总而言之。观跟念都是伏烦恼的办法。我们的烦恼习气能够放下。那观就容易。念也容易。我们今天观跟念都不能成就。就是放不下。头一个就是身没放下。千经万论佛讲这个问题。讲这桩事情。苦口婆心不知道讲多少遍。身不是自己。佛把「我」这个定义说得那么清楚。那么明白。我是什么?什么是我?佛讲八个意思。八个意思里头最重要的两个。必须要记住。第一个是「主宰」的意思。第二个「自在」。我们这个身体有主宰吗?能自在吗?如果我能做得了主。我年年十八。我不要老。我不要病。能不能做到?做不到。一年比一年老。一天比一天老。没有办法。你做不
「善导大师注曰」。《观无量寿佛经》的批注。善导大师的。「言我思惟者。即是定前方便。思想忆念彼佛依正二报四种庄严也」。这教他思惟。教他怎么观。怎么去想。怎么去看。西方世界依报、正报四种庄严。前面我们读过。《往生论》上常讲三种。开合不同。三种。国土庄严。佛庄严。菩萨庄严。你常常想这个。那更详细的。《十六观经》详细。给你说十六种;《无量寿经》详细。这经从头到尾四十八品。四十八品太多了。你就观想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。这个好!把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变成自己的本愿。首先要熟。四十八愿念熟。念熟之后。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都能跟四十八愿对应起来。就是相应。那这个我们念佛里面就加上观想。真有效果。烦恼习气重的用这个方法好!真能摄心。练心在一切时、一切境缘当中不散乱。这个是《观经》里的定前方便。教你怎么个想法。观想。大势至菩萨告诉我们。「忆佛念佛。现前当来必定见佛」。你看多殊胜!常常想佛。常常想极乐世界。常常有心往生极乐世界。一切法从心想生。哪有不生极乐世界的道理!现在时间到了。我们就学习到此地。
原文出处:http://www.xuefo.com/jk/nr/0/367.html
以上是关于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无量寿经- - 二零一一年讲于香港 三百六十四的介绍,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。
本文标题: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无量寿经- - 二零一一年讲于香港 三百六十四;本文链接:http://www.fzby666.com/jings/5843.html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