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无量寿经- - 二零一一年讲于香港 二百八十九 ,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,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无量寿经- - 二零一一年讲于香港 二百八十九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,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。
原文标题: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无量寿经- - 二零一一年讲于香港 二百八十九
/* Generator: eWebEditor */p.MsoNormal, li.MsoNormal, div.MsoNormal {margin:0cm;margin-bottom:.0001pt;font-size:12.0pt;font-family:宋体;}p {margin-right:0cm;margin-left:0cm;font-size:12.0pt;font-family:宋体;}div.Section1 {page:Section1;}
净土大经解演义 (第二八九集) 2
诸位法师。诸位同学。请坐。请看《大乘无量寿经解》第三百四十六面第四行。从当中看起。从第二「外忍」。
「云何名菩萨外忍?菩萨从他闻恶言骂詈、毁辱诽谤。或毁辱父母兄弟姊妹眷属、和尚阿阇黎师徒同学。或闻毁佛法僧。有如是种种毁訾。菩萨忍辱。不生瞋恚。是名外忍。」前面的苦恼是从内来的。饥渴寒热、忧悲疼痛、身心楚切都是从内发的。特别是病痛。衰老、病痛。所谓是老苦、病苦。外忍是讲从外面来的。这些逆境是从他。别人以恶言毁谤、侮辱这一类的。乃至于陷害都要能够忍。或者听到别人毁辱自己的父母、兄弟姊妹、眷属。无论是有意无意。出家学佛了。毁谤你的老师。阿阇黎这都是老师。和尚是亲教师。他虽然没有亲自教我。他讲经教学我去听过他的课。这个人就称他作阿阇黎。师徒、同学。在我们面前毁谤这些人。或者是毁谤佛法。毁谤佛法僧。在这种状况之下。修菩萨道的人要能忍。
我在很多年之前。五十多年前。还没有出家。在台中跟李老师学经教。那个时候李老师派我在慈光图书馆服务。图书馆是老师创办的。我在里面做管理员。管理员有三个人。我是其中一个。也是做义工。有一天遇到一个同乡。不认识。他说他是安徽人。同乡。是个虔诚的基督教徒。看到我学佛了。好像很同情我。路走错了。怎么会搞迷信去?对于佛教严厉的批评。我看到这个样子。一切顺着他。他怎么批评我都点头。是、是。讲了一个多钟点。他很累了。我倒了一杯茶给他喝。继续再讲。足足讲了两个小时。我说难得你说了这么多话。原来佛教是这样子。你真正救了很多佛教徒。让他们回头是岸。所以信基督教好事情。我说我有个问题向你请教。好。什么问题。你问。我说我们要批评一篇文章。是不是要先把这个文章看一遍?那当然的。我说请教你。你有没有看过佛经?这一问。他没看过。我说我们这个地方图书馆。每个星期三老师在这里讲经。你有没有来听过?没有。我说这不行。知己
第二天来了。带了牧师来。很客气。有点君子风度。不错。来道歉。我说欢迎。欢迎你来听经。欢迎你来听讲。把佛教毛病统统找清楚了。你把它一一纠正过来。你救了多少佛教徒。这个功德无量!他们走了以后。我们旁边还有两位我们的老同修。告诉我。他说他那些批评。我们看到你一面听。头不断的在点头。我们都替你着急。没有想到你最后有这么一着。我说我一听就晓得他是外行。让他发。发得足足的。这一棒打下去。那就有分量了。我这样告诉大家。佛教是禁得起批评的。我说对这种人不能够跟他辩驳。他没有看过、没有接触过。一无所知。道听涂说。这种人给他发足了再来问他。我们问他是很合理的。我们欢迎你批评。不是拒绝。也不是说你不应该。应该批评。但是。你一定要对佛教了解。没有透彻的了解。没有说话的资格。这是求学的态度。不能不知道。
所以不忍不行。忍。你看我们应对他的都是和颜爱语。没有一点点偏袒我们的教。而抵制其它宗教。没有。我们说宗教都是好的。深入经藏你就明白了。那以后就变成朋友。到这边来找我听我谈。不是我听他的。他来听我的。我们告诉他。佛教跟任何宗教没有冲突。佛陀在世。有许多宗教里面的传教师、宗教里面的执事人员都来皈依佛陀、来学佛。释迦牟尼佛没有让他放弃宗教才可以来学佛。没有。你们在经典上都看到。《地藏经》婆罗门女。佛菩萨没有叫她放弃婆罗门教。她两样都学。婆罗门是她的宗教。佛教是她的教育。不冲突。信仰宗教。在学校一样念书。学校没有说你有宗教信仰不可以到学校来。没有这一条。我们把这个说给他听。他很惊讶。这是你说的吗?不是。经典上这样说的。你去看就明白了。佛陀是教育。但是现在社会国家把它列入宗教。我们称它是宗教的教育。对外要忍。忍才能够化解误会、化解对立、化解冲突。如果说一听到就生气。那就错了。这个怨愈结愈深。这样会造成无谓的冲突。这是讲外忍。
第三。「云何名菩萨法忍?佛于诸经说微妙义。诸法寂静。诸法寂灭如涅盘相。不惊不怖。作是念言:我若不解是经。不知是法。终不得菩提。是故菩萨勤求咨问读诵。是名法忍。」法忍是什么?修学佛法要忍。特别是大乘。我们从世尊一生教学的历史就能看出。世尊开悟之后。从鹿野苑度五比丘。这是教学的开始。最初五个学生。以后慢慢愈来愈多。到一千二百五十五人。这些人是常随弟子。始终跟着佛。佛到哪里他们跟到哪里。没离开过。佛对他们的教导。你看前面十二年讲《阿含经》。小乘经。我们知道。佛依二谛说法。佛讲经教学根据二谛。前面学过。真谛跟俗谛。真谛是佛亲证的境界。那个境界高深莫测。一般人不懂。不懂。对他就没有缘分。他听不进去。他听了怀疑。甚至于就离开了。他不知道自己程度不够。他说你胡说八道。所以佛的教学有善巧方便。先教世谛。教你怎样做个好人。怎样得到幸福美满的一生。这大家都欢喜。所以小乘里面多分都是世法。俗谛。真谛很少很少。不常说。
「诸法寂静。诸法寂灭」。这些在小乘很少讲。十二年小乘告一段落了。讲方等。方等好比是中学。把你引导入大乘;方等讲了八年。真的就入大乘。那就讲这些了。说微妙义。般若。般若是大学。二十二年;最后八年讲《法华》。《法华》相当于研究所。《法华经》的教义跟《华严经》是通的。《华严经》虽然是最早讲。没人知道。佛在定中讲的。我们一般凡夫是看到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打坐、入定了。十几二十天没起来。就坐在那里。殊不知佛在定中讲经。什么人听?四十一位法身大士。人数无量无边。没有定功。不能进入释迦牟尼佛定中境界的。那你就没有资格听经;有资格听经。你也入定了。入释迦牟尼佛的这个境界。所以小乘人不承认《华严》。说《华严》是伪经。不是佛说的。谁造的?龙树菩萨造的。龙树菩萨从龙宫里传出来的。龙树菩萨能造得了《华严经》吗?能造《华严经》的那就是佛陀。没话说的。
所以我们从世尊一生教学像办学校。小学、中学、大学、研究所。这样把人教出来了。我们学佛要是没有耐心。四十九年。你没有耐心你能毕得了业吗?不是我们现在的学校。现在的学校。你看从幼儿园、小学、初中、高中、大学、研究所。也要二十多年。没有二十多年这种耐心。你毕不了业。可是佛法的毕业是开悟。大彻大悟。明心见性。什么时候有这样的人?般若会上就有了;换句话说。在后一半的时候。就是后三十年。前面二十年没有开悟的。后面二十年有。般若会上开悟的有了。法华会上开悟的就更多。所以成佛的《法华》。一部经没讲完就开悟了。证果的。没有讲到证无上菩提。证阿罗汉果的、证辟支佛果的很多。所以这是讲。对佛法的修学要有法忍。
今天我们继承祖师大德所传的。又知道学习的秘诀。为什么我们不能成就?就是不能忍辱。你能不能忍十年?能忍十年就成就了。这是真的。不是假的。前两年的时间。把儒释道三个根、把文言文学好。文言文没有别的。就是背书。在早年。我曾经建议过同学。《无量寿经》四十八品就等于四十八篇。老师当年教导我们是用《古文观止》。让我们自己在里面选五十篇。熟读。要能背诵、要能讲解。你能背五十篇古文、讲五十篇古文。你的文言文基础就拿到。有能力看文言文了。你看《四库全书》、看《大藏经》。文字的障碍没有了。所以我比喻这五十篇文言文就好像是《四库全书》的钥匙、《大藏经》的钥匙。一个星期背一篇。一年正好。五十个星期。你就学完了。老师又说。进一步的说。如果能熟读一百篇。两年的时间。你就有能力写文言文。所以不难!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。中国人特别喜欢简要详明。简单、扼要、详细、明了。怎么会给我们找麻烦?哪有这种道理!
所以。老祖宗对后人的这种爱护。设想的周到。在全世界任
文言文千万年之后的人他能听得懂。前人的智慧、经验、方法、成果。都能够原原本本的一代一代传下去。全世界中国人独有。文化没有国家、族群的界限。那个意思就是说。文言文应当向全世界推展。理由是什么?理由是中国有最丰富、最圆满的人文的文化。这一分财产是整个地球全人类所共享的。你只要拿到这把钥匙你就有分。《四库全书》、《大藏经》就是你传家之宝。《四库全书》是五千年前老祖宗传下来的珍宝。《大藏经》是三千年前佛陀传下来的珍宝。你只要有这把钥匙。你就全得其受用。你能够成圣、成贤、成菩萨、成佛。这还得了吗?这个意思我们要懂、要明了。这绝不是迷信。认真的学习。
我们学习。小时候没学到不知道。不能怪你。因为什么?父母不知道。也不能怪父母。祖父母不知道。传统文化疏忽应该有两百年了。我们对它产生了偏见、产生了误会。不想学它。至少有一百年。一百年应该是四代。释迦牟尼佛知道这个事情。就在这部经上佛说过了。说得非常中肯。他说「先人不善」。前人。我的父母、祖父母。甚至于曾祖父母。他们不晓得这个事情。「不识道德。无有语者」。没人告诉我们。现在我们的父母教子女都是教他竞争。跟外国人学了。对自己中国文化陌生、不认识了。所以不能怪责他们。佛这个话说得多么慈悲、多么中肯。忠恕。要原谅他。我们今天知道了。抓紧时间补习。把这门课补出来。我们就有能力承传。这个历史的任务、祖宗的慧命。中国古人讲「为往圣继绝学」。佛法里面讲「续佛慧命」。我们今天要把这个担子担起来。绝学、慧命要从我来传起。你发这样的心。你就得到三宝威神的加持、祖宗福佑。祖宗保佑你。你是三宝的传人。你是中国传统儒释道三家的传人。能不能做到?具足忍力的人就能做到。经文上说「忍力成就」。你能忍你就能成就。这是菩萨法忍。学佛的人应该是这样的心态。
「我若不解是经。不知是法。终不得菩提」。我们要常常讲。我如果不解《四库》、不解经藏、不知是法。终不得菩提。要常常有这个心。鼓励自己。「是故菩萨勤求咨问读诵」。认真努力。求学!古时候求学有老师。寻师访友。今天老师没有了。可能志同道合的你也找不到。但是今天有异方便。就是跟古人不同的方便。这些经书很容易得到。这个异方便是印刷术发达。古时候没有印刷术。书是要抄写的。抄写。你想想看你一生能抄多少。那个太辛苦了。而且你找不到。那时候的书分量太少了。你到哪里去找到书你去抄一本。现在这个不操心了。《大藏经》、《四库全书》从前人不敢想象。什么人家里能够有一套《大藏经》?我告诉诸位同学。我在年轻的时候。二十几岁我才知道。我们安徽省一个省有多少部藏经?两套半。完整的只有两套。还有一套是残缺的。你就想想看。我们那个省文化还算是不错的。还是高文化的。《四库》有没有?《四库》没有。《四库》在当年。总共只抄写了七套。国家放在七个地方。如果你要想看《四库》。在我们家乡。要到南京。或者是到杭州。那边有一套。要到那边去抄写。原本是手抄的。这个书不能借出来的。现在方便了。现在我们这个小小的净宗学院。我们这里面有十套不同版本的《大藏经》、有十套《四库全书》。你说在以前谁敢想象。不敢想象。典籍得来容易。现在不必那么辛苦去抄。有的还抄错、抄漏掉。这常有的事情。现在复印机、计算机多方便。你所需要的东西。可以从《四库》里面扫瞄到计算机。印出来跟原书一样。这方面比古人的方便太多了。问题是我们有古人那种精神、那种忍力。锲而不舍的去学习。那你就成功了。
现在成功的人有没有?有。我见过。我还听到过有几个人。没见面。都是在网络、在卫星电视。他们抓到一个秘诀。就是一门深入、长时熏修。十年、八年他成就了。当然这里面最重要是修学环境。自己能什么事情不闻不问。定下心来在这个地方读十年书。有人护持你。衣食住行有人照顾。这到哪里去求?短时间的照顾容易找到。没有长时期的照顾。你怎么会成就?你们同学都晓得。我是跟三个老师学的。学成之后。如果没有韩馆长三十年的照顾。我就没有了。不是还俗。就是去赶经忏佛事。不可能在今天还在研究经教。跟大家在一起分享。所以我深深感触到护法的人重要。没有人护持。你不会成就;有人护持。你自己真干。锲而不舍。你决定成功。所以我今天在想。我们的学院执事。就是服务的人员。我们要聘请。让出家人什么事都不要做。读书。我来供养大家。供养大家十年。你们十年真正懂得。不难。扎三个根、学文言文。文言文用经典可以、用祖师大德的作品也可以。譬如《印光大师文钞》。蕅益大师的、莲池大师的。这都是明末清初。莲池大师的《竹窗随笔》写得好。不难懂;蕅益大师的《宗论》。《灵峰宗论》篇篇都是好文章。我们出家人学这个。在家同修要到这个地方来读书求学也欢迎。我们也发心供养你。你到这个地方来。定下心来。十年不出门。儒释道的经论专攻一部。学道的。学《庄子》的。《庄子》的文章好。一流的作品;老子《道德经》不长。八十一篇。总共只有五千多字。背这些文章都很好。这都可以做文言文的基础。入门。我们是半路出家。不是从小扎根。从小扎根容易。我们现在都三十以上。四十岁了。才发心。来得及。不是来不及。四十岁发心。五十岁出来正好;五十岁发心。你看六十岁成就。刘素云居士五十五岁发心。六十五岁成就。给大家做出最好的榜样。
我来想个方法。无论在家出家。利用这个道场。大家好好的来学习。让你们万缘放下。一心在这个地方求学读书。成就你们。世法、佛法。古人常讲。「不孝有三。无后为大」。这「后」不是人多。人口不断增加。但是没有圣贤人出来。这叫无后;没有人能继承传统文化。没有人能续佛慧命。这叫无后。我们发个大心供养后人。真正发这个心的。你们告诉我。真正发心。常住里面所有的事情绝不会让你做。让你专心读书。学儒、学道、学佛都好。今天儒释道都缺乏人才。儒释道学习都要遵守前人立下的规矩。儒家所讲的「教之道。贵以专」。佛法所说的「一门深入。长时熏修」。我在这个地方乐观其成。希望同修对我的说话要认真。我不是儿戏、不是说着玩的。我是诚心诚意在祈求。
你们真正发心。在目前这个环境。你们一年生活费用多少订个标准。我会找护法的人来护持。南昆士兰大学我送给他们的奖学金。一个学生一年是一万块钱。四年毕业我送他四万块钱。一个学生四万。我供养五个学生。不多。一年二十万。四年毕业。我供养你们的期限十年。一年一万的话。一个人是十万。十个人一百万。一百个人一千万。我还可以供养得起。你们什么都不要做了。就像学校做学生一样。好好学习。十方护法的这些大众功德不可思议。他们花钱不多。你们十年。一个人才不过十万块钱。十万块钱培养一个圣人。这还得了。多大的功德。到哪儿去找!所以常住有这笔收入。就可以雇用道场里面一些工作人员。完全发给工资。聘请的。他们得认真护持、认真工作。不立制度。怕的是将来这个十年又空过。那真是可惜。这个十年让我们深深反省。我们出了什么问题?我们的过失在哪里?亡羊补牢还不算晚。未来的十年我们决定要掌握住。这个制度能收到很好的成效。那就一直把它发扬光大。我想将来。寺院庵堂不会再做经忏佛事。不会再做法会。好好的为正法久住培养人才。为中国优良文化传统培养师资。这是我们当前最重要的大事!菩萨法忍。
我们再看下面这一条。第四。「云何名菩萨随佛教忍?」这是佛教你。你得要去做。菩萨能随顺佛的教诲。佛是老师。菩萨是学生。「菩萨瞋恼」。瞋恚、烦恼;「毒」。毒是三毒。贪瞋痴慢。贪瞋痴慢疑我常常说它作五毒。这些念头生起来的时候。「作是思维」。底下这就是佛陀教导的。这是用观想的方法。「此身从何而生」。这身怎么来的?「从何而灭?」这身从哪来的?四大、五蕴和合而生。它怎么灭的?四大分散。物质现象的身体、精神现象的受想行识统统分散。灭了。教我们想这个。「从我生者。何者是我?」像《楞严经》七处征心一样。你去找。追根究柢。你去找。「从彼生者。何者是彼?法相如是。从何因缘生?」佛家讲缘生论。有情众生。「因缘所生法」。《中观论》上说的。「我说即是空」。缘聚的时候有。缘散就没有了。聚散无常。遍法界虚空界诸佛剎土依正庄严。法尔如是。
佛经里有科学。《华严经》的「华藏世界品」、「世界成就品」。那里头讲什么?讲宇宙的源起。太空从哪来的?太空当中有这么多的星系、这么多的星球。从哪来的?星球里又有这么多的众生。有动物、有植物、有矿物。佛经上讲的科学跟现代最新的科学不谋而合。科学也走到这个方向了。宏观宇宙。太空物理。微观世界。量子力学。就是佛法里面讲的阿赖耶。科学家说这个宇宙只有三样东西。除这三样东西之外一无所有。这三样是什么?第一个是能量。第二个是信息。第三个是物质。就像我们这万花筒一样。万花筒里面只有三样东西。红的、黄的、蓝的三个碎片。除这之外什么都没有。你把它装在里头转一转。变化无穷。这三样东西。佛经上说过。现在科学家发现了。能量就是阿赖耶的业相。信息就是阿赖耶的转相。物质是阿赖耶的境界相。这阿赖耶的三细相。这三样东西组成整个宇宙里面的现象。物质现象、精神现象、自然现象。就这三样东西变化出来的。贤首大师《还源观》上讲「出生无尽」。我学《还源观》的时候。这一句我怎么想都想不通。怎么会出生无尽?以后忽然想到小时候玩的万花筒。不就是这个现象吗?我提了万花筒。就有很多朋友给我收集。大概我现在有二、三十个万花筒。大家找来送给我的。这个原理就这么简单。宇宙不复杂。
微观世界。在佛经里头。我们前面念过。毛、尘。一毛一尘。毛是汗毛。正报里面最小的。汗毛尖端;尘是依报里头最小的。佛经上讲尘我们肉眼看不见的。尘是什么?
我们身有病痛。这是讲内忍。有内忍。功夫不错。但是如何把这些病痛化解这更重要。病痛的化解就是从念头。错误的念头、错误的想法、错误的看法要放下。要把它修正过来。心里面常常怀着伦理、道德、因果。常常想着这些。中国老祖宗留给后人。归纳到最后只有十二个字。念念不离这十二个字。「孝悌忠信、礼义廉耻、仁爱和平」。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千万年的精髓之所在。念念当中不舍离。你就身心健康。你什么毛病都没有了。虚空当中虽然有这些病毒。病毒附在小光子里头。你怎么办?你一呼吸。到身体里面去了。可是。你身心端正。它会通过。走了。不碍事。没有沾染;如果心里自私自利、贪瞋痴慢。它进去之后它就跟你黏在一起。你就中毒。就这么个道理。所以。忍辱波罗蜜是我们修行、求学成败的关键。能忍他就能成。不能忍他不能成就。这是佛教导我们。观一切法缘生之法。凡是缘生的。你就晓得。缘聚现象就出现。缘散现象就没有了。在这个里面看到一切法不生不灭。
「菩萨作是思惟时。不见所从生。亦不见所缘起。亦不见从我生。亦不见从彼起」。彼起就是从他生。「亦不见从因缘生。作是思惟。亦不瞋。亦不恼。亦不毒。瞋怒之力。即便减少。是名随佛教忍」。这是佛菩萨大慈大悲、善巧方便教我们。在瞋恚心生起来的时候。烦恼现前的时候。三毒、五毒现前的时候。怎么办?这就是讲端正心念。你这个毒就化解。常常作如是观。你就很容易放下。放下见思烦恼。思烦恼就是贪瞋痴慢疑。见烦恼是身见、边见、见取、戒取与邪见。这个东西放下了。六道就没有了。你学大乘。是七信以上的菩萨。学小乘。你就证四果阿罗汉。超越六道了。忍的力量不可思议。通通要靠忍力才能成就。
第五。「云何名菩萨无方所忍?」方是四方。所是所在。无方所忍。无时无处无事而不能忍。就这个意思。这里有举例子。或有夜晚能忍。白天不能忍。或者白天能忍。夜晚不能忍。这是时间。「或彼方忍此方不忍。或此方忍彼方不忍」。这是讲空间。「或知识边忍。不知识边不忍」。知识是你所尊重的。佛门称善知识。意思就是你尊重的人、你敬爱的人。你对他能忍。你讨厌的人、不喜欢的人。你对他就不能忍。这些事都在日常生活当中。从早到晚。时时刻刻你都能看得见。你看他的言语态度、喜怒笑骂。在佛法里头说他在造业。这个造业里头有善、有恶、有无记。只要起心动念。再加上言语造作。阿赖耶那个种子就很坚固。这些种子遇缘它就起现行。果报就出来。
现在人都深深感觉到生活的环境不好。无论是物质环境还是精神生活环境。都不能够尽如人意。苦多乐少。苦太多了。十之七八是苦。能有二三分之乐就不错。算是很幸福了。苦从哪来的?殊不知全是自作自受。不是别人给你的。你自己天天在造。那你当然得天天都在受。现前所受的。在佛家讲叫花报。像植物一样先开花。来生是果报。如果我们现前的花不好。我们就知道来生的果很可怕;现前的花好。花报好。来生的果报一定好。那我们得认真去想想。不想别人。想自己。我在这一生当中。这一天当中、这一个星期当中。只要想到这里。我是忧悲苦恼多。还是自在快乐多?你只想这两个问题。如果忧虑、烦恼很多。不是好事情。说明什么?说明我距离三途很近。走得很近。如果心地清净喜乐多。这个很好。你跟天堂走得很近。如果你每天念佛的时间多。一天二十四小时。你能够念十三个小时、十四个小时。超过一半。那我们就知道你跟阿弥陀佛走得很近。你往生西方有指望。这个道理不能不懂。这是跟我们切身的关系。我们不认真学、不好好的学。将来怎么办?为自己。要一心念佛。放下万缘;要为苦难众生。那就要继古圣之绝学。续如来之慧命。这个功德太大了。
那我们要问。这功德能不能往生?你自己想想能不能往生?祖宗、圣贤保佑你。佛菩萨加持你。只要你心里想往生。佛菩萨就来接引你。你为佛法立了大功。遇到这个缘了不能不做。没有这个缘。不去攀缘。不求。这是佛教导我们的。没有缘要去攀缘。错了。你的清净心失掉了。缘来找你。这个可以。有缘要认真做;没有缘。独善其身。古人的教训。逢缘要兼善天下。无缘要独善其身。都是好事。修忍辱。以平等心对待一切众生。善知识、非善知识都要修忍辱波罗蜜。下面说。「菩萨不尔」。不是知识那边就忍。不是知识就不忍。菩萨不是这样的。「一切时。一切方。常生忍心。是名无方所忍」。对人、对事、对物总是一味平等。这是菩萨的心态。阿罗汉的心是清净心。菩萨的心是平等心。佛的心是大觉。我们的经题清净平等觉。觉是佛。
再看第六。「六。云何名菩萨修处处忍?有人于父母、师长、夫妻、男女」。这个男女是亲属。「大小」。是老人跟小孩。「内外。如是中生忍。余则不忍」;换句话说。我家亲眷属都能够忍。不是家亲眷属。跟我没关系的人就不忍。就不能忍了。这是错误的。「菩萨忍者。则不如是」。不是像上面所说的。「如父母边生忍。旃陀罗边生忍」。旃陀罗是印度话。印度四种阶级之一。印度人民最崇敬的是宗教。所以婆罗门的身分、地位在印度是最高的;第二是剎帝利。剎帝利是王族。国王、大臣。它是排在第二位;第三位。这才是工商;旃陀罗排在最后。旃陀罗是什么?是屠宰业。杀猪、杀牛的。从事于这种职业的。性情粗暴。这种人在印度的社会没有地位。佛出现在世间。倡导四姓平等。所以佛弟子当中有旃陀罗出身的。在佛会下一样证阿罗汉果。佛法这个僧团里面一律平等。佛教导我们。对于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都要有耐心。耐心是性德。为什么?自性里面没有起心动念、没有分别、没有执着。所以自性原原本本它就是忍。就性德来说。忍的念头都没有。但是他做得圆圆满满。世尊一生教学。把这个忍看得非常重。所以在一切经论里讲得很多。念老引用这一段是从《宝云经》里面佛所说的这十种忍。其它经论里都有说。说得也不一样。所以要修处处忍。
第七。「云何名菩萨非所为忍?」这是对事。前面讲对人。「不以事故生忍。不以利故生忍。不以畏故生忍。不以受他恩故生忍。不以相亲友故生忍。不以愧赧故生忍」。惭愧。感觉到羞耻。生起这个忍性。「菩萨常修于忍。是名菩萨非所为忍」。菩萨的忍是他修行当中的德行。不因任何缘故。而且自自然然能忍。但是初学的人不行。初学的人没有这种认知。常常随着感情冲动。也就是心不清净。尤其现在人心浮气躁。现在教学难。我们的学习也不容易。但是真正会学的人、善学的人。现在这个环境对修学是很有利的。特别是忍辱波罗蜜。因为你可以说是在一切时、一切处。你遇到的一切人、一切事都会让你生烦恼;换句话说。就是你修忍辱的教室、修忍辱的教材太多太多了。你从早到晚你会常常遇到。你能不能忍?你能不能心平气和的对待?他造作的一切不善。他有因果。我们能不能提醒他们?最好别说。为什么?这个人要能够很虚心听别人劝的。他真正会改过。你就要告诉他;他要不喜欢听别人批评他。你就别说。说了什么?说了他恨你。不但他不能改。他怨恨你。他说你瞧不起他。这样就结了冤仇。所以。自己要有智慧去观察。言语有分寸。对外面境界要看得清清楚楚。永远保持自己的端正心态。这真修行。
端正心态是什么?不起心、不动念做不到。这是真的。保持着不分别、不执着就好。我们的境界就会不断向上提升。很重要!换句话说。今天这个社会。一切时、一切处。一切人、一切事都在考验我们。考验你什么?考验你到底是干真的是干假的?你要是干真的。如如不动。是定;清清楚楚。一点都不胡涂。那是智慧;守住经典、圣贤的教诲。那是戒律。真干的人每天都在这里修戒定慧。不论是什么时候、什么处所、什么环境。物质环境、人事环境。统统成就你修戒定慧。所以。现前环境对待真修行的人是好环境。大幅度帮助你提升。对懈惰懒散的人。那就是非常不好的环境。为什么?他会跟着堕落下去。在环境当中。没有称心满意的。所以满心的怨恨、烦恼、不平。这个也不如意。那个也不如意。他走到哪里都不如意。为什么?他命如此!不是说换个环境就好了。不是。
我们永远记住佛陀讲的话。境随心转。心要好了。到哪个地方环境都好;这环境非常不好。你去它就好了。境是随心转的。不是心随境转。《楞严经》上说得多好。「若能转境。则同如来」。你就是佛菩萨了。你能转境界;被环境所转的。这是凡夫。无论住在什么环境都被环境所转。而今天这个世界的环境。到哪里去找佛菩萨的环境?找不到。全是染污。严重染污的环境。所以不管你到哪里去。愈染愈深。懂得这个道理。在一个地方定居下来。心清净了。将来慢慢这个环境就清净了。你真正得到安乐。安心办道。有几个人护持够了。将来修成功。报恩就报几个人。容易解决问题。古人说了一句话。「安贫乐道」。这句话讲得好。孔子的弟子颜回就是最好的榜样。安贫乐道。在佛门里面。许多高僧大德最后成为一代祖师。你看他在年轻修学的时候苦行。他不受苦行他就不能积德。德不厚他就不能成就。古人讲得好。「厚德载物」。你的德不厚你承当不了。厚德在哪里修的?就是在人事物环境里面修的。怎么修的?忍力成就的。不能忍就没成就。你能忍你就能成就。
六波罗蜜。佛教菩萨修学的六个科目、六门功课、六大纲领。都行。怎么说都可以。每一度里头都圆满含着其它的五度。不是教你一个一个修。一修一切修。《华严经》上说的一即是多。多即是一。修布施。布施要如法。那就是持戒波罗蜜;布施要有耐心。忍辱波罗蜜;布施的心不能间断。精进波罗蜜;布施不受外面境界干扰。怨亲平等。禅定波罗蜜;布施三轮体空。般若波罗蜜。任何一度里面都圆满含摄其它五度。别义。就是特别强调的。佛特别强调的。在六种里头一个是布施、一个是忍辱。布施它能够积功累德。而忍辱能够保持你的功德。如果你不能忍。你所修积的功德随修随就破坏了、流失了。忍辱里面。第一个它就直接指的对象瞋恚。你有没
今天时间到了。我们就学习到这里。
原文出处:http://www.xuefo.com/jk/nr/0/292.html
以上是关于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无量寿经- - 二零一一年讲于香港 二百八十九的介绍,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。
本文标题: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无量寿经- - 二零一一年讲于香港 二百八十九;本文链接:http://www.fzby666.com/jings/5721.html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