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在佛学知识网,分享佛学常识、佛教新闻、佛教故事、佛学经书等知识,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。
佛像、佛珠
佛像
佛珠

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无量寿经- - 二零一零年讲于香港 二百一十八

  • 佛教讲经-自在佛学知识网
  • 2022-11-07 03:50
  • 自在佛学知识网

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无量寿经- - 二零一零年讲于香港 二百一十八 ,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,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无量寿经- - 二零一零年讲于香港 二百一十八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,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。

原文标题: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无量寿经- - 二零一零年讲于香港 二百一十八

/* Generator: eWebEditor */p.MsoNormal, li.MsoNormal, div.MsoNormal {margin:0cm;margin-bottom:.0001pt;font-size:12.0pt;font-family:宋体;}p {margin-right:0cm;margin-left:0cm;font-size:12.0pt;font-family:宋体;}div.Section1 {page:Section1;}

净土大经解演义  (第二一八集)  2010/12/11 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 档名:02-039-0218

  诸位法师。诸位同学。请坐。请看《大乘无量寿经解》第二百六十九面第六行。从第二句看起:

  「随事发心。有可退义。不定性人。亦得能发;顺理发心。即无退转。菩萨性人。乃能得发。如是发心。功德无边。设使诸佛穷劫演说彼诸功德。犹不能尽。」这接着祖师大德为我们开示。发心功德不可思议。修学大乘。发菩提心是第一桩大事。也就是说。我们要出门。首先要知道目的地。要知道方向。这不是普通的出门。这是要出三界之门。要出十法界的门。我们的目的地是极乐世界。是去见阿弥陀佛。我们的方向是娑婆世界的西方。这就是发菩提心。菩提心不发。没有方向、没有目标。无论怎么样的用功、努力。终极达不到目标。所以这是不能不知道的。前面祖师大德给我们说了两种发心。一种随事。一种顺理。随事就是四弘誓愿。真正发心。依照这个目标、方向去修学。肯定有成就。学佛的同修受了三皈。甚至受了五戒。也发了四弘誓愿。四弘誓愿是诸佛菩萨们发的。我们也跟着发。人家发了是都做到。我们发是发了。没做到。就是根本就没有去落实。所以。这一生实在讲时间很短暂。一百年说起来好像很长。其实真的是一弹指。时间过得很快。从小到老、到老死。一无所成。这是什么原因?就是疏忽了我们这一生努力的方向跟目标。问题出在这个地方。

  我们今天看这段文。感触就很深。「随事发心。有可退义」。有可能退转。「众生无边誓愿度」。四弘誓愿实在讲。只有这一愿。诸佛如来在因地上修行为什么?就为这桩事情。没有为自己。如果为自己就很容易退转。如果真的是为众生。特别是你看到苦难的众生这么多。我们现在一般看见的。是跟我们同一个空间维次。不同空间维次的我们见不到。但是也有人见到。我们相信那不是假的。因为不止一个人见到。几个人见到。他们看到境界是相同的;不完全相同大致也相同。这就不是假的。看到之后就知道有更多的众生。六道众生全能见到的。那是要有特殊缘分。修行人得有相当功力。不是一般凡夫能够见得到的。你看到愈多。看到的境界愈广大。你就晓得。在六道里头受苦难的众生有多少。无法计算!我们是不是像诸佛菩萨一样。真发这个心要去帮助他?发这个心不错。你真去帮助他你得有能力。你拿什么去帮助他?所以后面的三愿就是你自己把成绩端出来。你才有能力去帮助他。

  断烦恼是德行。自己烦恼没断。你就帮不了别人。这肯定的。自己还迷惑。还在搞六道轮回。你怎么能帮助别人出轮回?断烦恼是第一条大事。怎么断法?我们在这个世间。去了很多国家地区。我们看到。在家学佛的同学十善业没做到。出家的同学基本的沙弥律仪没做到。那我们就迷失方向。也迷失目标了。为什么?起心动念还是顾自己。还是把自己摆在第一位。这有什么不好?在世间人来讲没有什么不好。在佛法里面讲问题就严重。严重在哪里?你要晓得。轮回从哪里来的。六道轮回从哪来的?大乘经教里面佛说得很多。六道轮回是从我执来的。就是执着有我。执着这个身是我。不肯放下。这个执着现出来的境界。一切法从心想生。有这么一个心想。现出来的境界就是六道轮回。所以六道轮回不是佛菩萨造的。不是上帝造的。与阎罗王也没关系。自己。经上的术语说业力变现的。什么叫业力?思想、言行叫业力。大乘经上所说的。「一切法从心想生」。六道轮回是从心想生。换句话说。世出世法没有一法不是自作自受。你自己造极乐世界。你到极乐世界去享乐;你造六道轮回。你在六道轮回受苦。与其它的人决定不相干。全是自作自受。这个事实真相不能不懂。不懂就错了。

  所以这个愿。发了愿要兑现、要真干。从哪里干起?从《弟子规》开始干起。《弟子规》总共讲了一百一十三桩事。我们这日常事情太多。这一百一十三桩事是个代表。是个行动的纲领。展开来跟菩萨戒律没有什么两样。菩萨戒律诸位知道。八万四千细行。那个八万四千细行从哪来的?十善业展开的。你看只有十条。十条展开来。八万四千细行。十条能够展开为八万四千。一百一十三条展开。难道比不上八万四千吗?《华严经》上说。「一即一切。一切即一」。这佛给我们讲真理。所以任何一法展开。遍法界虚空界。归纳、收起来就是一法。一即一切。一切即一。道理我们明白了。事实真相清楚了。心就定了。不再心浮气躁。应当认真好好的来学习。首先把《弟子规》背熟。背得很熟。日常生活当中。起心动念。遇到什么境界。《弟子规》里面教你用什么样的原则来处置。这个句子立刻就现前。这个是戒律的基础。戒律的根本。《感应篇》要熟。《感应篇》字也不多。大概一千五百字左右。《十善业道》也不多。我们编了一个节要。大概只有六百个字。这三样东西是根。戒律的根。戒律的本源。没有这个东西。戒律从哪里生出来?为什么古人学佛。三皈众戒威仪他都能做到。我们为什么今天做不到?人家的根扎得好。所以无论出家在家修学。都有很殊胜的成就;我们今天学不好。根疏忽了。所以年轻的同学不能疏忽扎根。

  五十岁以上。这是进入老年了。没有扎根也可以不必扎根。老实念佛求生净土。着重在老实。老实念佛。那就是有定共戒、道共戒。心里只有阿弥陀佛。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没有。你也自然做到「诸恶莫作。众善奉行」。那一句阿弥陀佛是众善!世出世间一切善法的根就是阿弥陀佛。无量觉。你看看。阿弥陀佛是梵语。翻成中国意思无量觉。就是皈依佛。觉而不迷。你看六祖大师在《坛经》上讲三皈依。讲皈依觉。他不讲皈依佛。讲皈依觉。「佛者觉也」。这一句做到就圆满了。念念觉、时时觉、处处觉。老人走这个路子。为什么?记忆力不行了。叫你念《弟子规》你背不下来。你就乖乖的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就行。一心专念就是定共戒。念到自己有悟处。那就是道共戒。一句佛号没有一样不具足。年轻的同学。那三个根要背。你们要做出好榜样给社会大众看。真正落实《还源观》上的四德。那是性德。那是佛菩萨的样子。「随缘妙用、威仪有则、柔和质直、代众生苦」。年轻人要发心。弘护正法。正法久住的责任在我们自己。我们自己不肯真干那就不负责任。对不起佛菩萨。所以事上发心。不定性人他也能发。我们绝大多数都是不定性的。不定性就是不定是善、不定是恶。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有善有恶。叫不定性的。

  下面讲。「顺理发心。即无退转」。这是真的。顺理发心。这个理不是解悟。而是证悟。证得之后他不会退。你看经上告诉我们的。小乘初果、大乘初信位的菩萨。他们证果。他们发心是称理。所以他不退转。不要瞧不起须陀洹。初信位的菩萨他们是圣人。入圣流了。凭什么入的?他把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放下。不再执着了。换句话说。他不再执着身是我。这我们做不到。我们还是身是我。人家不执着身是我了。身是什么?身是我所有的。像衣服一样。衣服是我所有的。不是我。他知道身体是我所有的。身不是我。什么是我?我不生不灭。身有生灭。我没有生灭。这个要知道。世间人认为人死了之后有灵魂。灵魂没有生死。那是我。灵魂又去投胎。又去找个身体。这就是六道轮回。六道轮回是真的不是假的。他为什么在六道里头轮回?随业受报。他要是一生行善。投胎找个身体。肯定找到很好的身体。如果心行不善。他找的身体就找这些不好的身体。找畜生、找饿鬼、找地狱。这都是不好的身。他怎么会去找?业力在那里作怪。业力牵着他走。所以他没有能力辨别。所以我们讲灵魂。实在讲他根本就不灵。灵是我们尊重他。客气。其实他不灵。孔老夫子讲老实话。孔老夫子不说灵魂。叫游魂。佛法里面称迷魂。他迷而不觉。他没有智慧。有智慧怎么会到三恶道去投胎。怎么会选那种地方?他没有智慧。所以那真的是自己。那个不是假的。如果灵魂觉悟就不叫灵魂。可见得灵魂是迷惑。迷是他。觉悟也是他。他一旦要觉悟了。在佛法里就不叫他做灵魂。佛法叫他做灵性。就是本性。

  所以小小圣人。像须陀洹这样的人。小小圣。他还是迷而不觉。没出三界。但是修得好。他有能力养成很好的习惯。我们古人讲。「近朱则赤。近墨则黑」。他亲近圣贤。他是凡夫。因为亲近圣贤。他就染上圣贤的习气。习惯成自然。他也不退转。他修的善根。这善根不退转。他叫位不退。佛家讲三种不退。第一种不退他证得了。一直到阿罗汉、到辟支佛。这都是位不退。再往上去那就是菩萨。菩萨不但位不退。行不

佛教法师奇葩

退。你看看小圣。阿罗汉、辟支佛。行还会退。譬如度众生。众生太难度。阿罗汉就放弃。不度他了。可是菩萨不会放弃。菩萨怎么样艰难也要帮助他。佛经里面这些故事很多。很耐人寻味。所谓是难行能行、难忍能忍。那是菩萨。行不退。到明心见性这叫大圣。他出了十法界。这个是念不退。这真正是此地所讲的顺理发心。这个理是自性、是性德。他确确实实只有一个目标、一个方向。不会再走弯路。一直就向着如来的果觉。这什么人?在《华严经》上初住以上。他们居住在实报庄严土。一个方向、一个目标。提升到无上正等正觉。无上正等正觉是讲究竟圆满。无始无明的习气断干净了、没有了。所以顺理发心是讲这些人的。他念不退。念念与真如相应。念念与自性相应。从初住菩萨到妙觉位。要多长时间?《华严经》上告诉我们。三个阿僧祇劫。要这么长的时间。当中经历四十一个阶级。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觉。再上叫妙觉。到妙觉这才圆满。所以他们真的是一个目标、一个方向。决定没有杂念。我们今天讲一个方向、一个目标。还有杂念加进来。初住以上就没有了。我们知道十法界里面的佛菩萨。大乘里面所说权教菩萨。没见性。他都做不到。他们还是事上发心。由此可知。所谓顺理发心的。都是从随事发心不断向上提升才达到的。没有经历事哪来的理?

  随事发心。怎样能保持着不退?没有别的。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经教学四十九年。为什么?就是为随事发心的。由此可知。随事发心保持不退转。你就不能离开经教。经教是我们的指南。我们旅行。经教就是地图。不会迷失方向。不依经教。肯定就走错路了。经教依一种就够了。一即是多。多即是一。一多不二。依太多了会走岔路。这个道理不能不懂。佛陀教人。他有两个原则。第一个原则讲俗谛。第二个原则讲真谛。俗谛什么?随俗。恒顺众生。为什么要顺着你?不顺着你。你不会进来。你喜欢什么。佛都教你什么。引诱你进门。进门之后跟你讲真的。那就不是随俗。随顺真谛。跟你讲真的。可是接引入门之后。什么时候才给你讲真的?每个人根性不相同。有人三、五年。有人十几、二十年。有人这一辈子还不行。等到下一辈子。佛教化众生、成就众生不是一世的。生生世世。所以佛的恩德大!佛真是慈悲到极处。我们都要知道。记住大乘经上所说的。「佛氏门中。不舍一人」。无论我们的灵魂也好、灵性也好。跑到哪一界。佛统统看见。佛对于你过去、现在、未来全都知道。所以他会在最适当的时间。以巧妙的神通方便接引你。帮助你回头。这是他善教。我们具备的条件要善学。善学没有别的。就是不怀疑、不夹杂、不间断。老实、听话、真干。具备这个条件的人叫善学。

  真正遇到善学的人。佛会教他什么法门?给诸位说。肯定是教他《无量寿经》。念佛法门。为什么?这个法门保证你一生成就。决定不走一点弯路。我们搞清楚、搞明白。不容易!这个法门是有名的难信之法。我跟诸位报告过。我学佛是从学哲学进来的。这个念佛法门很难接受。我跟李炳南老居士十年。他就劝了我十年。我不反对这个法门。我不想学这个法门。认为什么?我的兴趣不在这里。我欢喜《华严》、欢喜大乘经论。总想广学多闻。老师用很多方法来劝告。我很感激。没听话。一直到我自己讲《华严经》。也是几年的时间。讲了一半。差不多讲七、八年。突然有一天心血来潮。想到文殊、普贤修什么法门?善财童子学什么法门?经没讲完。查后面的。在《四十华严》第三十九卷里面看到了。这两位菩萨都是修净土的。都是发愿求生极乐世界的。再回头看善财童子。明白了。善财童子在文殊会上开悟了。就是我们一般讲大彻大悟、明心见性。在文殊菩萨会上他就证得初住。老师命令他去参学。特别介绍他参访吉祥云比丘。吉祥云比丘是初住菩萨。专修般舟三昧。般舟三昧是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。

  我们中国人跟印度人这个地方是相似的。先入为主。你看参访这个。介绍念佛法门。不是别的法门。五十三参就是代表八万四千法门。这先入为主。当中这五十一个善知识。那都是诸佛菩萨。给他展现一切不同的法门。所谓八万四千法门。他都去看。参观。都去了解。感恩善知识的教诲。「礼辞」。礼是礼拜。辞是不学。他明了。他不学。他还是念他的阿弥陀佛。方向目标没有变。到最后一位善知识是普贤菩萨。十大愿王导归极乐。我们才真正明白了。万法归宗。这个宗就是极乐世界。我相信这个法门是这么来的。如果不讲《华严经》的话。就不知道净土法门之可贵。没有重视它。是看到《华严》、《法华》、《楞严》。这么多大经大论。后头的目标全是极乐世界、全是阿弥陀佛。这是真搞清楚、真搞明白了。得来不容易。学佛大概学了二十多年才认识这个法门。真叫难信之法。

  所以顺理发心。这里说得好。顺理发心决定没有退转。是什么人?「菩萨性人」。菩萨性人就是发菩提心。真正发菩提心的人。所以「乃能得发」。发真的真心。随事发心。这四句话他真做到。他不是说着玩的。他断烦恼是为度众生。他学法门也是为度众生。他成佛道还是为度众生。断烦恼、学法门、成佛道是手段。众生无边誓愿度是他的目标。你自己不成就。你就成就不了别人;教别人。先要把自己教会。所以四弘誓愿这四句。我们也清楚、也明白了。断烦恼从哪里开始?从持戒。因戒得定。因定开慧。无始劫以来。十方三世诸菩萨能修成佛道。都是用这个方法。没有例外的。这个要相信。戒定慧这条大道。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共同走的路子。决定不错。你要不遵循你就不能成就。你遇到境界现前你会退转。这是一定的。我们看到很多很多修行人。到晚年退转了。我们理解。我们知道那是正常的。为什么?他的根不深、本不固。他没有从根本上下功夫。尤其在现在这个社会。退缘太多。力量太强。你处在这个社会你能不退转。那是什么样的人?菩萨性人。不是菩萨性人不行。菩萨性人为了要保持自己在菩提道上不退转。不能不在经教上下功夫。经教还要懂得方法。一门深入。长时熏修。你那个根才真的扎得稳;你如果涉猎太多太杂。那不坚固。还是容易倒下来。一门深入。长时熏修。这是祖祖相传的一个老办法。但是现在科学不认同。可是圣贤人认同。你是听科学的还是听圣贤的?科学家如果成圣成贤他就通了。他就点头了。这个没错。我们也有理由相信。科学家将来会学佛。他们成就会比我们快。

  这个心一发。菩提心一发。功德无边!菩提心一发。如果是不退。从事上来讲。他得到一切诸佛如来的护念。他得到龙天善神的拥护。为什么?他没有自己。他是为苦难众生的。谁不佩服?所以底下说。「设使诸佛穷劫演说」。这不是一尊佛。一切诸佛。不是一时间演说。穷尽未来际劫演说。说什么?说他的功德都说不尽。「犹不能尽」。这话是佛说的。真话。不是假话。净宗的修学。我们所依据的。经典指导的原则就是《观无量寿佛经》里的「净业三福」。你要记住。它叫三福。福报!三种福报。第一。你看「孝养父母。奉事师长。慈心不杀。修十善业」。你看人天福报。你能把这四句做到。你得人天福报。与菩提心相应。那是人天的大福报。在人间是人王。在天上是天王。你是来救度众生的。虽有福报他不是来享福的。这福报。福报给众生享。这一个人有福报。众多的人享他的福。第二条小乘的福。比这个高。不在人天。它只有三句话。「受持三皈。具足众戒。不犯威仪」。这是什么?这是师表。是「学为人师。行为世范」。它是四圣法界的福报。跟前面不一样。前面是人天福报。这是四圣法界的福报。

  最后一个。第三。大乘。第一句「发菩提心」。第二句「深信因果」。这个因果我们也搞了好多年才明白。不是普通因果。「善有善报。恶有恶报」。这个我们初学都懂。大乘菩萨讲的因果肯定不是这个意思。这个因果最后我们晓得只有一条。「念佛是因。成佛是果」。这个太多人不知道。很多菩萨都不知道。「念佛是因。成佛是果」。这个地方讲深信因果是讲这个。不是讲别的。我们初学的时候。对这句话非常疑惑。他这句话要摆在第一条我们不疑惑。他摆在第三条我们疑惑了。难道阿罗汉、辟支佛、菩萨都不知道善有善果、恶有恶报吗?讲不通!到以后才真正明白了。念佛是因。成佛是果。专讲这个的。不是讲其它的。「读诵大乘」。大乘经。跟自己有缘的。喜欢、爱好。自己能力能够接受的。选一种。决定不改变。要从这一部经典念到明心见性。就成功了。我们中国古人讲的一句话。跟佛说的很相似。叫「读书千遍。其义自见」。你看你这一本书。从头念到尾念了一千遍。其义自见就是明心见性。为什么?读一本书叫持戒。守规矩。我就念这一本。念完了从头再念。不涉猎其它的东西。这叫持戒。一门深入。长时熏修。我们相信念到一半。你就得三昧。你念《无量寿经》就得念佛三昧。你念《华严经》得华严三昧。你就得三昧。三昧是定。得到定之后。你还是跟平常一样继续努力。每天还是去读它。我相信不到读完。不到读满一千遍。你就开悟了。这就是因戒得定。因定开慧。智慧开了。目的就达到。

  一经通一切经通。这个一切经就是一切世出世间法全通了。这个方法妙极了!科学没有办法。科学所求的东西绝大部分是知识。不是智能。智慧从定中来的。知识是从学习当中来的。不是从清净心来的(智慧从清净心)。所以它跟佛法本质上不相同。他今天所知道的跟大乘教愈来愈像、愈来愈接近。这个佛说过了。佛要不说过。我们会感觉到很讶异。佛说用意识。意识就是思惟、想象。用这个心。这是第六意识心。八个识里面。第六意识的能力非常非常的强大。它对外能够缘到虚空法界。它对内能够缘到阿赖耶。阿赖耶是什么?宇宙的源起。叫赖耶源起。它能缘到这个。这么大的能力。现在我们看到科学家真的做到了。研究宏观宇宙的。他们说。用最先进的仪器来观察宇宙、探索太空。实际上只能够观察到宇宙的百分之十。还有百分之九十的宇宙不见了。他说出这么一句话。这个话我们听得懂。那百分之九十的宇宙到哪里去了?我们知道。回归自性了。你就见不到。你什么样的方法你也探测不到。为什么?自性它没有现象。它不是物质现象。不是精神现象。也不是自然现象。你没有办法探测它。在我们净土宗里叫常寂光。它回到常寂光去了。那这个科学没办法。回到常寂光他不知道了。微观的量子力学。他们观察看到。宇宙间这些现象是假的。不是真的。特别明显的是物质现象。物质的本质是什么?意念。意念是精神现象。不是物质现象。就是说物质从哪来的?物质从意念来的。精神创造了物质。这个被他看出来了。可是精神从哪里来的?他说无中生有。那这个佛比他讲得清楚。精神现象从哪来的?是从自性变现出来的。自性怎么变现?一念不觉。一念不觉没有原因。一念不觉没有开始。所以叫无始无明。

  这桩事情佛说得很好。「唯证方知」。你要不证。你不会知道。说不出来。「言语道断。心行处灭」。什么时候证知?佛说八地以上。换句话说。对这桩事情真正知道、了解透彻的。八地、九地、十地、等觉、妙觉。这最上面的。菩萨位最上面的五个阶级他们知道。七地菩萨以下的都不知道。他们知道的跟我们一样。我们是解悟。在经典里面看到了、明白了、不怀疑了。但是自己没有证得。科学家是藉仪器观察发现的。跟佛经上讲的一样。科学跟哲学都在探索。宇宙是怎么来的。什么原因发生的?怎么来的?万物怎么来的?生命怎么来的?我从哪里来的?这些问题到现在都解决不了。大乘经上全给我们解决了。虽然我们明白了。大乘经上搞清楚、明白了。最后佛的要求。还是要求自己亲证。你才得受用。你如果没有证得的话。你得不到受用。这个受用是大自在!真正的受用也是无法想象的。没有方法来说明的。真的是唯证方知。这句话讲得非常非常之好。下面「元晓师」。这是唐朝时代韩国的法师。「元晓师所谓随事发心。即前文之缘事菩提心。其顺理发心即前之缘理菩提心。以《宗要》较详。故备录之。」这是元晓大师的《宗要》。对这一段解释比较详细。所以完全节录在此地。

  我们再看底下一段。「又《劝发菩提心文》曰:发菩提心。诸善中王。」这句话说得好!我们不要讲顺理。就世间法来讲。随事。世间法里头。断一切恶。修一切善。菩提心是断恶修善的大圆满。我们不能不承认。这个心一发。断恶修善就圆满。你想想看。是为度众生。他不为自己。第一条。「众生无边誓愿度」。为众生。没有为自己。我们今天菩提心发不出来。问题在哪里?没有把自己放下。谁发菩提心?我发菩提心。这「我」在里头。不知道我见、我执是最严重的障碍。不知道这桩事情。什么事情有我就完了。为什么?你所造作的是六道的业。只要有我在里头。为什么须陀洹跟初信位的菩萨称为小圣?他是圣人。他不是凡人。凡圣差别在哪里?一个是有我。一个无我。一个真的把我放下。他觉悟了。这身体不是我。于是他才肯把这个身体当作一个工具来为众生服务。牺牲身命在所不惜。没有觉得可惜。而且在六道里面可以随意选择身体。他有这个能力。这个能力从哪来?从无我来的。无我就没有自私自利。无我就没有贪瞋痴慢。无我也就没有是非人我。全是从我那个地方生出来的。所以佛法头一个就是破我见。五种见惑里头身见摆在第一。第二个边见。边见是对立。无我绝对不会跟任何人对立。有我就对立。

  不要看到这是小事。在修行真正用功这是起码的功夫。我们为什么修不成功?把这个起码的功夫、最小的东西疏忽了。以为这个不重要。以为《弟子规》不重要。所以戒律不能成就。大乘讲到究竟的根本。不能不破我执。一定要知道。它不是真的。它是个假的。而且它妨碍、碍事。障碍证真。你把它放下。障碍就没有了。你看见惑下面所说的。边见、见取见、

佛教法师地藏王

戒取见、邪见。都是从身见来的。身见没有了。统统就没有了。我都没有了。哪来的对立?我没有了。哪来的成见?所以《金刚经》前半部讲。「无我相。无人相。无众生相。无寿者相」。谁证得的?须陀洹。这经文上讲得很清楚。须陀洹证得了。所以他入了圣流。圣人这一流的。有我。你永远是凡夫。六道凡夫。不是圣人。

  但是这个东西你知道了。搞清楚、搞明白了。你就会放下;还放不下。还是没搞清楚。还是没听懂。放不下。放不下。

水城县米箩镇佛教法师

只有一个方法了生死出三界。那就是念佛。这部经上告诉我们念的方法。「发菩提心。一向专念」。这个菩提心是讲随事菩提心。随事菩提心是讲最善巧的随事。那就是你一心一意想求生净土、想亲近阿弥陀佛。这个念头专注到极处。也就是说。心里头没有其它的杂念。什么念头都没有。我只有这一念。我这一生就这一桩事情。其它东西都不要了。我就是要求生极乐世界。就是要见阿弥陀佛。行!这叫发菩提心。一向专念。一个方向、一个目标。专念阿弥陀佛。可以。成就不可思议。你生到极乐世界。极乐世界你得到些什么东西?四十八愿就是你所得到的。这是阿弥陀佛无尽的慈悲加持给你的。你才真正知道。发菩提心的善。诸善中王。没有比这个更善了。自己得度。永远超越轮回。不但超越轮回。永远超越十法界。你才有能力帮助别人。没有能力。自己先干。出家在家。你看看真干的人。一般说起来时间都不超过三年。他就成功了。临走的时候瑞相稀有。现身说法。给念佛的人作证转。我给你做证明。你看我念佛三年成就了。这自行化他。他做到了。

  下面。「《无量寿经起信论》曰:是知菩提心者。诸佛之本源。众生之慧命。才发此心。已成佛道。」《无量寿经起信论》是乾隆年间彭际清居士造的。这位大居士。在清朝这一代佛学里面。学佛的人当中。他的成就是大家赞叹的。这个人从小就聪明绝顶。看他的传记。他以童子的身分考中进士。童子就是不满二十岁。二十岁叫成年。就不叫童子。就是大人了。古时候二十岁行冠礼。就是戴帽子。行冠礼。成年了。应该是在十九岁的时候考取进士。是在那个时代最高的学位。他一生没做官。他的父亲是乾隆皇帝的兵部尚书。就是现在讲的国防部长。所以他是高干子弟。家里生活没问题。所以他不需要去做事。他一生在家学佛。考取进士也不做官。真的是佛家讲的通宗通教、显密圆融。大居士!著作很多。《无量寿经起信论》是他作的。

  这几句话说得好。「是知菩提心者。诸佛之本源」。菩提心就是中国世俗里面讲的立志。人要不立志。你这一生无论怎样努力。你没有方向。你没有目标。立志就是立定一个方向、立定一个目标。我所有一切精神力量都集中在这个目标上。我一定要达到。佛家叫发心。你立下这个目标。我一定要断烦恼。烦恼就真断了;我立志学法门。法门就真学了;我立志要成佛道。净宗往生就成佛道。比其它的法门容易。其它的法门要把三种烦恼断掉。无明烦恼断掉。尘沙烦恼断掉。见思烦恼断掉。这才叫成佛;往生极乐世界不必。三种烦恼统统都没有断。所以这个不容易。只要你能把烦恼伏住。它没断。伏住。它不起作用。它起作用的就是一句阿弥陀佛。这就决定得生。在什么时候?在临命终那最后一念。你看看妙不妙!一生做的行业不管你。最后临命终时咽气那一声是阿弥陀佛。他就往生了。人家讲这个太侥幸、太便宜了吧?是。是便宜。可是怎么样?谁能保得住临命终那一念是阿弥陀佛?这个可不是简单事情。所以祖师大德告诉我们。临命终时要有三个条件。你都具足。你就往生。第一个条件是头脑清楚。一点不迷惑。如果临命终时头脑迷惑。家里人来都不认识。那就麻烦大了。现在讲老人痴呆症是最可怕的。你看临终这一念。头脑清楚容不容易?不容易。正在这个时候。遇到善知识来劝导你。劝你念佛。劝你求生西方极乐世界。你要遇到这种人。这也不容易遇到的。第三。遇到的时候听话。一听马上就接受。立刻就念。这就成功了。你看看容不容易?

  还有临终之后。一般人呼吸没有了。气断了。灵魂没走。佛在经典里告诉我们。他舍不得他的身体。他还执着那是他。一般来讲。绝大多数八个小时。他才会离开。所以经典里面告诉我们。断气之后八小时不要碰他。碰他怎么?他生烦恼。他会发脾气。临命终时一发脾气。地狱去了。最后一念是贪心。饿鬼道去了。如果是瞋恚就是地狱道。如果是愚痴、胡涂就是畜生道。那一念是关键!现在人很多不知道。临终不能够急救。一急救。那他痛苦到极处。他生怨恨。那个怨恨心一生起。那一急救。急救什么?急救就是送他到地狱。这是真的。不是假的。很多医生都知道。医生问你要不要急救?你要说不要急救。他点头。他赞成。换句话说。在临命终时决定不要让他起贪瞋痴。这比什么都重要。真的是平平安安的送他走。这就对了。欢欢喜喜。他走的时候全身柔软。那就肯定不堕三恶道。如果到三恶道去。他身体是僵硬的;如果全身柔软的话。决定不堕三恶道。这都是不能不知道的。

  所以读了这个才晓得。发心重要。诸佛的本愿。成佛的根本。佛无我。佛没有私心。佛的心里面是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。他包容。他没有起心动念。这是佛;包容。起心动念。没有分别执着是菩萨;如果能包容。有起心动念、有分别。他没有执着。那是阿罗汉、辟支佛。他还有分别。没有执着;如果起心动念、分别执着统统都有。六道凡夫。佛说得很清楚。我们要记住。时时刻刻警惕自己。这是众生的慧命。「才发此心。已成佛道」。菩提心一发就成佛了。我们发了是不是成佛?也成佛了。可是这几秒钟。几秒钟以后就不见了。就又回头了。又回到凡夫。保持不住。一想到我。又回来了。为什么?下面说得好。「以与佛智、不思议智、不可称智、大乘广智、无等无伦最上胜智相应故。」这五种智后面会讲到。这是自性本具的智慧般若。《华严经》上讲。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」。这五种智就是如来智慧。是自性里头本具的。人人都有。菩提心跟它相应。换句话说。没有菩提心。跟这五种智都不相应。这五种智你虽然有。它不起作用。发菩提心它就起作用。由此可知。我们现在晓得。菩提心发不出来就是执着我。我放不下。所以菩提心发不出来。

佛教法师结缘碟片儿

真正不知道。就是佛在经上讲「无我」。那是真的。真正成佛了。佛讲自性里头有我。叫自性四净德。有「常乐我净」。常是什么?不生不灭;乐是什么?永远没有苦。这才是乐;有我。我是什么?我是自在、主宰;有净。净是清净。一丝毫没有染污。佛讲这四种。这四种净德。法身有、般若有、解脱有。法身、般若、解脱叫三德秘藏。三德秘藏里头统统有四净德。什么人证得?圆教初住菩萨就证得。所谓是明心见性、见性成佛。他就证得;没有见性。虽有。不起作用。所以有真我!我们现在搞那个假我。把假我当作真我。麻烦就出在此地。如何能把假我放弃、舍掉。真我慢慢就能恢复。

  「又经中三辈往生。皆因发菩提心、一向专念。」三辈往生里都有这句话。可见这个东西重要。所以十八愿。古来祖师大德说。那是四十八愿的核心。那我们晓得。十九、二十这两愿是十八愿的补充。没有十九、二十。这十八愿也做不到。「可见发菩提心。实为首要。今此第十九愿为闻名发心。证诸第二十六愿闻名得福」。闻名得的福都不可思议。何况发心?何况认真修行?世出世法里头第一福是发心念佛。真正发心念佛。什么问题都能解决。现在我们要发心。我们也念佛。摆在眼前的事情统统不能解决。这怎么回事情?我们的发心不是清净心。我们的念佛不是一向专念。我们是多向杂念。所以这佛号不起作用。多向杂念。问题在自己。不在方法上。经典上没说错。一个是我们自己把它解错了。一个是我们自己疏忽了。太大意了。总是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。而没有随顺经典的教诲。往往出在这里。再怪佛经上不灵。那罪过可就大了!不知道反省。去怪责经典上不灵。错了。

  「第四十七愿闻名得忍」。都是说闻名。你看听这一句「南无阿弥陀佛」。得福、得忍。这闻名功德不可思议。我们念这一声佛号。周边有人听到;人没有听到。有鬼神听到。很多我们看不到的众生他听到。他听到。他有福。有一点修行功底的人他听到。他得忍。什么叫得忍?譬如你遇到逆境、恶缘。心里很不平衡。听到一声南无阿弥陀佛。心就摆平了。算了。不要再计较了。这是得忍。你对于这个法门、经典了解得愈深。那个忍的功夫也愈深。力量也愈大。不但得忍。忍里面开智慧。就能很顺利的把问题解决。「故此愿理应释为因闻佛名号。蒙佛加被。发菩提心。」这个说法说得很好。确实闻佛名号就得佛的加持。可是这个里头关键。你对于佛要有尊重的心。要有敬意。如果你不相信。那你什么都得不到。你要真信。你能理解。你对佛恭敬。印祖所说的。「一分诚敬」。真诚恭敬。「得一分利益」。十分诚敬你就得十分利益。我们听这句佛

浙江佛教法师电话号

号。就看你有几分的恭敬心。你得几分的福。你得几分的忍。你得几分的慧。完全看你的诚敬;没有诚敬。听再多也得不到。这个道理。还是世尊在经上所说的。「一切法从心想生」。我们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全在心想。这很重要。末后这两句。「弥显弥陀名号功德不可思议。愿王宏誓愿力不可思议」。愿王就是阿弥陀佛。他的四十八愿。宏誓就是四十八愿。不可思议。名号功德不可思议。名号是专指第十八愿。这个愿、发心就学到此地。

  下面讲。发心之后得有行动。心发了没有行动。这个发心就落空了。后面行动你看。「修诸功德。昼夜不断」。这是表发大心之后要有大行。要真干!真干。干些什么?还是菩提心里头的。我真的要断烦恼。真的要学法门。真的要成佛道。成佛道。一步一步往上升。你看十信。从初信我提升到二信、提升到三信。就跟念书一样。你从上学那一天读一年级。到成佛是五十二年级。五十二个阶级。你要不断往上提升。很难!一生当中提升到最高的等级不容易。可是一生当中提升到下面几个等级是可以做得到的。不是做不到。说实在话。能够有须陀洹的条件。有十信里面初信的条件。往生极乐世界一点问题都没有。而且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是在同居土。是在方便有余土。为什么?你是小小圣。你不是凡夫。所以凡圣同居土往生的。没有证到小圣的地位。没有证得。那方便有余土呢?用《华严经》上来讲。十信位的菩萨。十信位的菩萨是方便有余土。净土是讲九品。初信位、二信位。这个都是方便有余土里面下品下生。再下品中生、下品上生。一直到上品上生。上品上生什么?十信位。十信是上品上生。九信是上品中生。八信是上品下生。你这样看。你就了解。不一样。到初住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实报庄严土。因为他是法身菩萨。实报庄严土里头有四十一个阶级。他们住实报土。这就很清楚、很明白了。同居土跟方便土统统都是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。「皆作阿惟越致菩萨」。这个不得了!这一段我们还没讲到。阿惟越致也在这一章里头。最后一句。临终接引。第二十临终接引。作阿惟越致菩萨。「一心念我。昼夜不断」。四十八愿我们要搞得很清楚、很透彻。我们对西方极乐世界很熟悉。不陌生了。也自己知道自己确实能够往生。我明了。我真能做得到。不是做不到。心要发。假的。假的也行。凡圣同居土。假的也行。假的不发。不发还是发了。你看我一心想到极乐世界。一心想亲近阿弥陀佛。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。很多念佛的老阿公、老阿婆往生极乐世界。瑞相稀有。你问他发菩提心没有。他不知道什么叫菩提心。他只是想着我要到极乐世界。我要亲近阿弥陀佛就行了。这就是无上菩提心。所以很难得!

  「修诸大行是为第十九愿之全文。」修什么?经上给我们说明白了。「六波罗蜜」。这是菩萨行。六大类。这六个大纲。每一个大纲里面无量无边的细行。都要懂。「亦称六度。度者。度生死海。到涅盘之岸也。」这个生死还是比喻。深广无际。生死有两种。一种是分段生死。像我们这个身体到这个世间来。来投胎。到离开这个世间这是一段。一段一段的生死。另外一种叫变易生死。它跟这个性质不一样。譬如我们现在在凡夫。我们真修、真干。真把身见、边见放下。我们小乘就是须陀洹。大乘我们就是初信位的菩萨。这叫变易生死。我们在凡夫这个身死了。小小圣我们生了。我们升级。我们生到那里去了。就好像学校念书。念一年级。升到二年级。一年级死了。二年级生了;二年级死了。三年级生了。这种叫变易。为什么叫变易生死?你要吃苦头。你得好好用功念一年。你才能提升。你修行也修得很苦。没有这个苦行你提不上去。这个苦行叫变易生死。取这个意思。两种生死都断了。这是涅盘。小乘证得阿罗汉。在小乘里面修行圆满了。小乘的变易生死圆满了。但是他回小向大。大乘变易生死再来。直接在大乘呢?那我们知道。小乘的阿罗汉相当于大乘十信里面的第七信。断证的功夫跟七信菩萨相等。就是见思烦恼统统断了。六道轮回没有了。小乘三果。阿那含都没有出六道。阿罗汉才出六道;在《华严经》里面。六信菩萨没有出六道轮回。七信出了。七信才超出。七、八、九、十。我们就很清楚。两个一对照就知道。七信位是阿罗汉。八信位是辟支佛。九信位是菩萨。十信位是佛。就是十法界的四圣法界。再向上去。这才离开十法界。初住菩萨。十法界没有了。他提升到实报庄严土。实报庄严土里面。修行没有修行的形相。叫无功用道。因为他没有起心动念。所以他就没有形相。他是无始无明习气自自然然的消失。需要多长时间?三个阿僧祇劫。你说无始无明习气多难断!这个东西断掉之后就回归自性。就是科学家讲宇宙不见了。回归自性;他们说不见了。我们晓得。不是不见了。回归自性。今天时间到了。我们就学习到此地。

原文出处:http://www.xuefo.com/jk/nr/0/221.html

以上是关于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无量寿经- - 二零一零年讲于香港 二百一十八的介绍,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。

本文标题: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无量寿经- - 二零一零年讲于香港 二百一十八;本文链接:http://www.fzby666.com/jings/5655.html。

佛祖

  • 功德无量--- 扫码方法


    一、电脑端:使用微信扫码;


    二、手机端:1、长按图片;2、保存二维码图片;3、打开微信,扫一扫--相册

佛像、佛珠--京东商城宝贝推荐

猜你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