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无量寿经」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无量寿经- - 二零一零年讲于香港 九十九 ,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,「无量寿经」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无量寿经- - 二零一零年讲于香港 九十九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,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。
原文标题: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无量寿经- - 二零一零年讲于香港 九十九
/* Generator: eWebEditor */p.MsoNormal, li.MsoNormal, div.MsoNormal {margin:0cm;margin-bottom:.0001pt;font-size:12.0pt;font-family:宋体;}p {margin-right:0cm;margin-left:0cm;font-size:12.0pt;font-family:宋体;}div.Section1 {page:Section1;}
净土大经解演义 (第九十九集) 2010/8/6 马来西亚华严讲堂 档名:02-039-0099
诸位法师。诸位同学。请坐。请看《大乘无量寿经解》第一百一十五面。第五行第二句看起:
「如上十愿。愿愿皆曰:我此大愿。无有穷尽。念念相续。无有间断。身语意业。无有疲厌」。这段经文。普贤菩萨在发愿的时候。每一愿都是用这几句话来做总结。这个地方所说的「我此大愿」。在第一愿就是「礼敬诸佛」。在第二愿就是「称赞如来」。一直到第十愿「普皆回向」。每一愿无有穷尽。与遍法界相应。正如贤首国师《还源观》里面三种周遍。第一种「周遍法界」。在《还源观》里面告诉我们。他那个是讲波动。极其微细快速的波动。每一个波动立刻都周遍法界。这个速度无法想象。决定不是现在所说的光速、电磁波的速度。没有办法跟它相比。太阳的光从太阳照到地球还要八分多钟。自性里面的波动。才动它就周遍法界。这是三种周遍的第一种。普贤菩萨的愿也是一种波动。无论是有意或者是无意。无论是善愿或
普贤菩萨总结的这几句话。世出世法一切法无不如是。有情有念头。念头这个动是波动现象。无情众生。在物质上。物质有没有波动?有。现在我们总算是搞明白了。没有波动它就不存在。一定要波动它才存在。就像我们看电影一样。电影是一张一张幻灯片以快速通过镜头。让我们在银幕上看到幻相。以为它在有动作。实际上没有。张张都是独立的幻灯片。它要是不动。不动它就停止;它要是没有了。没有了就银幕上一片空白。就这个现象。我们今天六根能够接触外面六尘境界。那是波动的相续相。科学家还加了一句话。意念累积连续的现象。意念累积。意念累积是物质。所以物质有波动现象。它那个波要是不动。这物质就没有了。就不存在。这些波动现象都是周遍法界。立刻就周遍法界。我们现在科学还没有能够应用到这种波动现象来传递信息。那个传递就太快了。不是光跟电所能够比拟的。所以这句话是真的。它不是比喻话。与法界相应。
第二句。「念念相续」。这就是我们现在讲。与时间相应。时间存不存在?念念相续。时间这个形态它就存在;如果念念一念不相续。时间就没有了。时间就断了。所以。时间也是从念念相续里面产生的幻相。「无有间断」。这是与自性相应。自性不生不灭。没有间断。不过在此地。前面讲的这两句是自性波动的状态。自性实在它不动。这个波动状态不是真的。它让自性产生了影响。但是自性确实没有间断。自性没有改变。下面「身语意业」。这是与三业相应。每一愿与法界相应、与时间相应、与自性相应、与身语意三业相应。「无有疲厌」
下面一段。「行愿品」里面有这几句话。「《行愿品》复云」。就是又说。「若人诵此愿者」。这底下有省略。「是人临命终时。最后剎那。一切诸根悉皆散坏」。这是说这个人常常读诵「行愿品」。「行愿品」全经很长。它有四十卷。古大德为了便利行人修学。行人就是佛门弟子。依照这个经教来修行的人。特别将这一卷提出来单独流通。就是让一般人容易学习。这是清凉大师作的。他老人家为我们拈出这个最后一卷。我们一般人讲「普贤菩萨行愿品」多半都是讲最后这一卷。宗密大师给它做了详细的批注。那就是《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》。因为它不是全经。它只全经最后一卷。四十卷最后一卷。这一卷特别重要。这一卷就是经典里面常讲「十大愿王导归极乐」。这一卷导归极乐;也就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。最后参访普贤菩萨。普贤菩萨送他到极乐世界。无比的殊胜。
说依照这个法门修行的人。这个地方讲的是读诵。对着经本叫读。不对经本叫诵。诵是背诵。念得很熟。这一卷经文可以背诵。读也好、背也好。不能不解经义。经有四种。「教理行果」。文字、言说这是教。教里有理。有道理。那个理不能不明了。明了那叫解。你明了这个道理。解了之后你要能行。这十大愿王都是用在日常生活当中。改变我们一切错误的心态。第一个。你能说人不傲慢吗?傲慢的烦恼与生俱来。不是学来的。一念不觉。阿赖耶就出现。八个识、五十一心所。精神现象。第八阿赖耶是迷惑的根本。三细相。从阿赖耶就变现出末那。末那第七识。从第七识又变现出第六识。第六是意识。第七梵语叫末那。翻成中国的意思叫「染污识」。它不干净。它执着。末那是四大烦恼常相随。与生俱来的。四大烦恼第一个我见。就是执着有个我。还没有身。还不是执着身。执着有个我。有我这才找身体。投胎找身体。六道里头去找身体。我见之外有我爱。我爱是贪;我慢。你看傲慢。我慢是瞋恚;我痴。贪瞋痴。叫三毒烦恼。什么时候有的?一念不觉就有了。虽然有。没有我们现在这么严重。我们现在贪瞋痴太严重。感得许多的灾难出现。因为。没有转识成智的都用八识。我们晓得四圣法界里面。佛、菩萨还是用八识。既然用八识我们就知道。我见、我爱、我慢、我痴当然有。但是他很轻微、很细微。在四圣法界有。粗重的在六道。在六道就变成见思烦恼。佛经上说得微细。三界八十八品见惑、八十一品思惑。就是这个东西变现出来的。
所以我们要承认。没有能够转八识成四智。我慢有。不好断。法身菩萨他断了。断了还有习气。这个我们在学《华严》的时候讨论得很多。习气要完全断掉。经上告诉我们。要经过三个阿僧祇劫。阿僧祇是大劫。三个阿僧祇。阿僧祇数目字很大。要经过这么长的时间。习气就没有了。习气没有了。我们就晓得。实报土就没有了。实报土是习气变的。真的。无明没断。还有一品无明没断。他在十法界。他不在实报土。必须这一品无明断掉。真断了。这才能超越十法界。他住实报庄严土。诸佛如来的实报土也就是自己的实报庄严土。在那个境界里自他不二。起心动念、分别执着统统没有了。我们称这个地方也称它作一真法界。它是真的。十法界是假的。六道就更不必说了。这些经教我们必须要常常熏习。要读诵、要听闻、要解义、要常常思惟。思惟就是作观。把它变成我们一种宇宙人生观。这是最正确的宇宙人生观。没有丝毫错误。诸佛如来的宇宙人生观。我们也能够入其境界。这叫真正修行。平常常作如是观。实在讲这种观就是贤首大师《还源观》上这六个条目。「显一体、起二用、示三遍」。后面「四德、五止、六观」。
这个人「临命终时。最后剎那」。最后是讲断气。气断了。神识离开身体。这个时候「一切诸根悉皆散坏」。这是什么?身体。六根不起作用了。眼不能见、耳不能听了。一切诸根就是六根。六根作用失掉。为什么?识离开了。你的心里面。阿赖耶离开了。末那离开了。意识离开了。前五识也离开了。离开这个身体。识存不存在?存在。它离开、它存在。这就是我们世俗讲的灵魂。灵魂离开身体。人没有死的时候。灵魂会不会离开身体?偶尔也有。叫灵魂出窍。他身体没坏。他还有呼吸。但是灵魂短暂离开身体。那他起的作用就比我们平常能力大。离开身体好像飘在空中。他能看到自己的身体。也能看到周边一切人的动作。所以灵魂可以离开身体。我们作梦。梦是灵魂在起作用。不是身体。灵魂在起作用。
说灵魂。这是有个误会。魂有。它决定不灵。它要灵就好了。它不灵。所以孔子他不说灵魂。他叫游魂。你看《易经》里「精气为物。游魂为变」。用游魂说得好。孔老夫子不是不知道。因为魂的活动速度很快。它极不稳定。就像我们念头一样。前念灭后念生。一个接一个。它是这种状态。所以称游魂是正确的。它不聪明。真的是灵的话。它怎么会到三恶道去投胎?没有这个道理。到三恶道投胎。还不是迷惑颠倒去的。误以为是好境界。去了以后上当了。出不来了。总是这种情形多。它出不了六道轮回。六道是个界限。修行修得好。它能到天道。能到欲界天、色界天、无色界天。就是出离不了六道。修行到一定的功夫。真的有一点觉悟。不是大彻大悟。在佛法里面它真的有觉悟。它就脱离六道。脱离六道。我们就不叫它做灵魂。一般称它为灵性。这个称法也是正确的。灵性。灵性是真正的自己。我们称灵性一般都是在四圣法界。不是六道。这个地方告诉我们的。人在临死的这一剎那。这一剎那是非常关键的时候。所以临终助念非常有道理。
六根坏了。不起作用了。「一切亲属悉皆舍离」。你的家亲眷属跟你要告别了。也就是你们在一起相聚的缘分尽了。以后还能不能相续?那要看缘分。有时候缘分在这个时候就尽了。所以人要觉悟。人与人的关系佛讲得很好。四种缘:报恩、报怨、讨债、还债。都有终了的时候。这个缘没有了。见面都不认识。所以。它不是真的。它是假的。我们到这个世间来。跟这些人的关系是这四种缘分。学佛之后明白了、觉悟了。要把这四种缘转变成法缘。这就好了。转变成法缘。那是自度度他。将来你成佛了。这些有缘人无论在什么地方。散聚在遍法界虚空界。他有苦难、他有祈求。那个波你就会接收到。跟你有缘嘛!你接收到之后。肯定立刻就有应。感应道交。众生有感。菩萨就有应。你会去帮助他。
感应。佛经上讲得很清楚。有四种不同的形态。显感显应、冥感冥应、显感冥应、冥感显应。这四种不同的形态。我们在过去生中。生生世世跟诸佛菩萨结缘多!我们有困难的时候。心里面、口里面求佛菩萨加持。求佛菩萨保佑。佛菩萨加不加持你?加。加有时候没有感觉到。那是冥冥当中加持你。你是显。明显的求佛菩萨。佛菩萨暗中保佑你。学佛。在教理上有一定的程度。理解的程度。你能够信得过。初学很难。初学的时候显应他知道。冥应他不知道。他说不灵。绝对不是不灵!菩萨的应为什么不完全是显应。还有冥应呢?这一点我们知道。诸佛菩萨来应。他没有起心动念。他没有分别执着。他要起心动念他就变成凡夫;他不会退转。永远住在常寂光。常寂光在哪里?无处不在、无时不在。所以感应道交即在当下。佛菩萨是显还是冥应。统统在我们自己的念头。我们的意念、我们的心态。经上讲得好。随众生心。应所知量。不是随佛菩萨的意思。佛菩萨没有意思。
这个地方「一切亲属悉皆舍离」。我们在这段经文里要觉悟。亲属是过去生中结的缘。学佛之后。这个亲属就要用智慧的方法来把他改变成法眷属。这就对了。如果是情执很深。对我们的修行就产生一定的障碍。不但障碍你证果。障碍你往生。连经教的义理都被它障碍了。被它障碍什么?你错解了。不是如来真实义。如来真实义那是性德。自性里头自然的流露。你一起心动念就把它扭曲了。所以。亲属要不要做出那种亲爱的样子?要。为什么?是为了教化愚昧的众生。教他伦理、教他道德。让他活在这个世间是一个有秩序的社会。幸福美满的人生。给他这个。佛菩萨就得做出样子给他看。把孝悌忠信、礼义廉耻做出来。这个是世间和谐、稳定、互助合作、德行的一个基础。佛菩萨教这类众生就必须要这样做。要表演。做出来。要真的有感情。那是凡夫;菩萨做的表演就像舞台表演一样。表演得非常逼真。你看不出破绽。得明眼人才能看得清楚。一般人看不清楚。他表演得非常逼真。他才能感化众生。才能教忠教孝、教廉教耻。他才能教众生。是这么个意思。实际上呢?实际上他们的心就跟经上讲的永远是清净平等觉。这我们要知道。知道我们就会学。学就是修学。我们才能够学得像。从事上像六道凡夫。从理上像一真法界。两面都像。这是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。你看头一个。世间人难舍的是亲情。把它放在前面。
其次再看。「一切威势悉皆退失」。你在世间有势力。威是权力。你有权、你有势。这做大官的。你走的时候一样都带不走。你的爵位带不走、你的权力带不走、你的威势带不走。这告诉你假的。亲情是假的。威势也是假的。「辅相大臣、宫城内外。象马车乘。珍宝伏藏」。你做的是帝王。你下面有宰相、有大臣。你有宫殿、有紫禁城。你在世间享受你的福报。象马车乘是你的交通工具。珍宝伏藏是你收藏的这些珍宝。「如是一切。无复相随」。没有一样东西你带得去。这些话告诉我们。真正觉悟、真正明白了。我们就应当明了。能带得去的这上要用心。凡是带不去的。不要在这方面去作意。你在这里面留意你就错了。错用了心。一样都带不去。古人教儿女教他什么?积功累德给子孙。世间一切财富不要给他。他的儿孙是好儿孙。为什么?他懂得修福。他将来前途无量。祖宗有德。自己知道修福。祖宗的德行保佑他。这是对的。遗留下给他的财物。如果是不孝的子孙。很快就败失了。他得来的太容易。不知道珍惜。轻易就败坏了。这是古今中外的例子很多很多。历史上的记载。这些信息太丰富了。一定要觉悟。这带不去的。
「唯此愿王。不相舍离」。这是你带得走的。带得走的是这十愿。这个东西你能带走。这个十愿是性德。自性里头本有的。迷失了自性。疏忽了。思想、心行都跟性德相违背。我们知道错了。现在要把性德找回来。做错的事情要回头是岸。前面普贤菩萨教导我们「常随佛学」。这句话重要。释迦牟尼佛一生为我们所示现的是什么?他老人家示现的就是回头是岸。积无比的功、累无比的大德。帮助一切苦难众生。让一切苦难众
释迦牟尼佛帮助人解决问题是从根本上解决。不是枝叶。即使讲求。前面我们讲得很多。在讲席里头。我们想求财富。想求聪明智慧、想求健康长寿。这佛教你。你只要依照他的理论方法去做。决定得到。「佛氏门中。有求必应」。不是求不到。世出世间法没有一样求不到的。这真的。不可思议。这种求得大自在。心理上一点负担都没有。不要操心。求财。财滚滚而来。但是要有智慧。如果没有智慧。在财上起了贪心。财不是好东西。财带给你是罪业。那就错了。所以佛法自始至终把智慧摆在第一位。有智。哪有没有财的道理?有财未必有智慧。有智慧一定有财。所以你细心观察。世出世间。只有佛的慈悲是真实的。依照这个十愿修。我们一生没有一样不得如愿享受自己真实的果报。
这个愿王。「于一切时引导其前。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」。十愿要具足。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土。「到已。即见阿弥陀佛」。见报身佛。他不是在有余土。不是在同居土。他在实报庄严土。见报身佛。「其人自见生莲华中。蒙佛授记」。你说这个多快。等于说到西方极乐世界跟阿弥陀佛见面就成佛了。佛就给他授记。「得授记已」。授记就是成佛。「经于无数百千万亿那由他劫」。这是讲时间。「普于十方不可说不可说世界」。这是说处所。「以智慧力。随众生心而为利益」。而为利益就是应所知量。你就到十方世界去教化众生。教化众生。那就像观音、文殊、普贤一样。应以佛身得度你就现佛身。应以菩萨身得度你就现菩萨身。随众生心现相。现种种不同的相。能在同时、在不同的处所现无量无边身。众生的根性。应化的这些佛菩萨一定跟他的根性完全相应。自然相应。性德有这么大的能量;所说的法自然相应。众生一接触、一听闻就开悟。没有这样的能力。怎么能度众生?所以。修十大愿王。往生极乐世界。见到阿弥陀佛。自性里头的智慧德能相好统统恢复了。这真正是菩萨成佛的快捷方式。
「能于烦恼大苦海中。拔济众生。令其出离。皆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。」救苦救难要救到底。不能只救一半。把这些人送到西方极乐世界。个个都圆满。送到西方极乐世界。理论、方法都在这部经上。这部经我们不要忘记。算是经文头一句话。「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」。这句话可太重要了。所以魏默深居士。这是前清咸丰年间人。他有《无量寿经》的会集本。也是他将「普贤菩萨行愿品」这一卷经。列在净土三经的后面。号称净土四经。将来诸位同修有看到净土四经的。你就晓得四经是什么。是魏默深把「行愿品」加进去了。有道理。「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」。真有道理。到民国初年。印光大师。这是我们近代净土宗的一位祖师。他老人家把《楞严经.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》。这一章经不长。只有二百四十四个字。比《般若心经》还短。《般若心经》是二百六十个字。二百四十四个字。附在净土四经后面。就是现在所称的净土五经。要知道净土原本只有三经。第四是魏默深居士加的。第五印光大师加的。我们想想还能不能加?不能加了。圆满了。你再想什么都加不上。它圆满了。末法时期这个九千年。净土契一切众生的根机。这五部经能普度一切众生。帮助大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。五部完全受持很好。其实五部也不很长。净宗经论里最长的就是这部《无量寿经》。像「大势至圆通章」只有二百四十四个字。那也叫一部。很适合末法人的根性。要用中国的话来说。净宗经论确实简要详明。简单扼要。它也详细、也明白。最适合现在以及往后大众的修学。
「又其中第十愿普皆回向。显普」。把这个「普」字显示出来。「从初(第一愿)礼敬乃至第九愿恒顺众生」。这都是显的「贤」字。普贤菩萨的德号。「故知十种大愿。显普贤义。贤则竖穷三际。普则圆摄无余」。我们讲横遍十方。贤是说的时间。过去现在未来。普是讲的十方。四方、四维、上下。
「亦即善导大师所谓。从果向因之相。」他本来已经证果。他现在回到因地。果是佛。因是菩萨。他用菩萨的身分应化在世间。什么样的菩萨?给诸位说。多半都是十信位的菩萨。位子不高。十信跟我们的距离很近。教的教材也很浅显的教材。我们能接受、能听得懂。也真能做得到。这是好老师。现在在这个时代。圣教衰微。一般大众。男女老少、各行各业都不学了。你要拿着大乘甚深的典籍来教他。他根本就听不懂。纵然懂了。跟他的生活完全脱了节。他用不上。这是说什么?经教不契机。契理。理上讲没错。众生不是这个根机。《华严》、《法华》、《楞严》这是研究所里面的教材。现在众生是什么根机?小学根机。你拿研究所的教材去教小学。他怎么能接受?这叫契理不契机。现在一般学校里面所教的这些教材。年轻人学习很多。中学、小学、大学。你看他教些什么?学的人那么多。这种教材在佛法说。契机不契理。它跟伦理道德、因果教育完全脱节。他能学习一点工艺。能够在社会上谋生。他不会做人。做人的教育他没有学过。做事的教育他学得不少。我们生在这个时代。遇到是这样的根性。我们要明了。明了之后才晓得用什么方法来帮助他们。既契机是又契理。
所以在这个时代。夏莲居老居士出现了。这不是偶然的。把《无量寿经》重新会集整理一个善本。这个善本是集五种原译本之大成。过去也有人做。做得有缺陷、不圆满。头一次是宋朝王龙舒居士作的。第二次是魏默深作的。清朝咸丰年间。民国初年夏老居士第三次会集。都不是普通人。都是菩萨在作略。在示现给我们看。黄念祖老居士给我们做这个批注。用意很深很深。为什么?末法还有九千年。这九千年净土当机。这九千年需要佛法。需要什么佛法?就需要这部经。需要无量寿的佛法。我们也是明白这个事实真相。所以这次我们选讲。大家在一起学习。就选黄念老的这个批注。我们的目的是希望这些东西能流传给后世。给后人做参考。帮助他们学习。帮助他们建立信心、愿力。依教奉行。往生净土。目的在此地。
下
「普皆回向。乃成普义」。「普」字的意思成就了。「弥陀四十八愿。摄一切众生。是普皆回向之本源」。换句话说。普皆回向就是阿弥陀佛普度一切众生皆证究竟圆满佛果的本愿。所以普贤菩萨十愿。到最后用普皆回向圆满。黄老这个地方指出得好。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圆满。所以。「普贤十大愿王。正是弥陀大愿之第三十五愿之广演」。三十五愿是一生补处愿。他的愿文。这个地方节录在此地。「生我国者。究竟必至一生补处。除其本愿为众生故。被宏誓铠。教化一切有情皆发信心。修菩提行。行普贤道」。这一段经文在此地不说。到下面第六品里面。我们会读到这段经文。再详细的讲解。
「由是可见。会中圣众。多是曾生极乐。披宏誓铠。游化十方。助佛宏化」。这几句话说得好。释迦牟尼佛当年在灵山讲这部经。这部经是跟《法华经》同在一个地方讲的。《法华经》在灵鹫山讲的。这部经也是在灵鹫山讲的。同一个地方;听众也跟《法华经》一样。大比丘众一万二千人俱。跟其它法会不一样。其它法会里记载的一千二百五十人。这部经是一万二千人。这些大众当中。有很多都是已经往生极乐世界的。又来了。释迦牟尼佛在此地教化众生。他们又回来了。为什么又回来?就是这三十五愿。他本愿为众生故。跟这个世界众生特别有缘分。他自己还没有证到等觉。他就回来帮助一切苦难众生。这样的人很多。出家人里头有。在家里头的人更多。在家度众生更方便。变成你的家亲眷属朋友来度你。帮助你对于净宗法门生起信心。帮助你了解经义、依教修行。帮助你行普贤道。就是行十大愿王。
净宗学会成立过程。前面跟诸位略略的报告过。可是我们净宗学会的缘起。是在美国加州圣荷西那个地方写成的。在一个小镇库珀提诺。那个时候我住在那边。写出净宗学会的缘起。缘起里面。我们列了五个科目。修净土的人一定要认真学习。要把它落实。这五个科目。净业三福、六和敬、戒定慧三学、六波罗蜜、普贤十愿。这五个科目。时间过得很快。二十多年过去了。有没有成效?好像成效不彰。在家同学没有能够落实《十善业道》。出家同学没能够落实《沙弥律仪》。这样往生有问题。我们也认真去反省。为什么古人那么容易做到。现在人为什么这么困难。做不到。原因何在?我们也花了不少时间去研究这个问题。得到结果了。我们这一代的人没有受到扎根教育。所以《十善业》做不到。于是我们就想起来。中国传统教育里头的扎根教育。它扎的什么根?儒释道的三个根。儒的根是什么?伦理。五伦、五常、四维、八德。这些德目。在过去儿童时代非常认真学习。没有文字。父母教你。你家里面的长辈教你。亲戚朋友教你。甚至于陌生人、不认识的人。看到你犯了规矩都会指责你、都会教你。从小就养成。小孩看多了、听多了。正是所谓耳濡目染。成了习惯。自己做错事情。别人一指责。服了。低着头不敢讲话。我们想到这个问题。想到满清亡国之后。我们的社会就动荡不安。一直到现在没有安定下来。扎根教育普遍疏忽了。不但看不到。讲都没人讲了。这个很可怕。
所以。当许多人在一起谈到中国传统文化。我们才认真提出儒释道的三个根。儒家的《弟子规》、道家的《感应篇》、佛家的《十善业道》。确实。在过去一个时期。中国人从小都懂得这三个根。都受过这个教育。所以学佛很容易。展开经本看起来。「善男子善女人」我们一点都不陌生。回头想想大概就是说我。我应该也在其中。十善业道做到了。你就是善男子善女人。《十善业道》做不到。《感应篇》因果不懂。你没有受过教育。有儒跟道的基础。《十善业道》只要一接触就明了。就能落实。所以在佛法。无论出家在家。认真学习没有不成就的道理。现在这个东西疏忽了。没有了。没有了怎么样?人会做事。不会做人了。办事这些方法学到了。做人的规矩没有学到。人不会做人。社会就动乱了。现在要想社会安定。要想社会和谐。除了把老祖宗的东西找回来。没有更好的办法。所以我们还是提倡《弟子规》、《感应篇》、《十善业道》。出家的加上《沙弥律仪》。现在教这些课程的人。我们想想这里头有没有从极乐世界回来的人?我想肯定有。这些法身菩萨来到世间来示现什么?示现当小学教员。这真的。不是假的。这是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。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。肯定是的。「曾生极乐。披宏誓铠。游化十方。助佛宏化」。我们不能轻视。要尊重、要礼敬。
「如是辗转教化。辗转度脱」。这个就是法轮常转。我们认真努力去教别人。他学会了。他又去教别人。特别是在现前这个时代。一个示范的点比什么都重要。没有这个点。我们虽然教。花的时间再多、花的精神再多。效果不彰。为什么?他没有看见。所以一定要有个实验点。在这个小点里面。小范围里头。一个小区、一个小镇把它做出来。百分之百的落实。有这么一个点。我相信我们大家真正发心。三宝加持。这个愿望会落实。会出现。在外面教。你信不信?你到某个地方去看。你去参观。他来看到之后。他的怀疑就没有了。他也会真的干了。能不能产生效果。这个点太重要了!现在有很多人在佛门里修福。建大的寺庙。有没有好处?从前李老师在世。常常跟我们说。「有庙无道。不能兴教」。他老人家一生不重视道场。所以道场很简陋。重视培养人才。我们今天不仅要重视培养人才。要重视这个示范的小区。在台湾三重有一条街道。有两位老师在那里辛苦经营了十三年。很有成绩。现在被政府肯定了。真正有心人。真正是西方极乐世界回来的菩萨。替阿弥陀佛做的好事。真正救苦救难。救助这一切众生。做示范点。这是菩萨事业、神圣的事业。世间什么样的事业都不能跟它相比。我们过去在庐江汤池做了三年。现在搬到此地来。庐江三年是全民教育。做成功了。搬到这边来。我重点培养老师。做为训练师资的基地。将来有这么个缘分。哪个小镇、小区想做。咱们有老师去教。没有老师去教搞不成功。所以我们念到这一段。想到那些好老师。真正做出了牺牲奉献。原来是极乐世界再来的。过去到过极乐世界。现在帮助佛教化众生。辗转教化。辗转度脱。「是故经中。无量无边一切菩萨。皆遵普贤大士之德。」是不是从极乐世界回来的。你从这句话当中就得到消息了。哪句话?「皆遵普贤大士之德」。他如果是西方极乐世界来的。他肯定有这个习气。不必要人教。他自己就显示出礼敬诸佛、称赞如来、广修供养、忏除业障。他就会显示出来。自自然然做出来给你看。这是真的。这就不是假的了。
我们再看底下一段。「具足无量行愿。安住一切功德法中。上两句初赞诸大士之实德」。这两句话。普遍的这些大菩萨们。他们真实的功德。具足无量行愿。无量行愿就是十大愿王的引申、扩充。就像诸大菩萨把十善业道扩充成八万四千细行。菩萨八万四千细行归纳起来就是十善业这十条。这个地方也是普贤这个十条。一扩充。无量无边的行愿。「无量者。其多其大。无法称量。名曰无量。」《摄大乘论释》里面说。释是解释。「不可以譬类得知为无量」。没有办法用比喻来譬类得知。这称之为无量。这是对这两个字的解释。「行谓六度四摄等大行」。菩萨表现给我们看的肯定就是这些。做给我们看。我们凡夫。凡夫的心行跟这个是相反的。菩萨喜欢布施。凡夫喜欢收藏。收藏这个东西带不去的。菩萨带不去的都布施了。凡夫喜欢作恶。菩萨喜欢持戒。布施度悭贪。持戒度恶业。忍辱度瞋恚。精进度懈怠。禅定度散乱。智慧度愚痴。菩萨用这六条自度度他。
四摄法是接引众生的手段。用现在的话来说。是菩萨的公共关系法。菩萨怎么样接引众生?他有四个方法。第一个方法就是「布施」。这个布施跟六度布施讲法不一样。这个布施是什么?多请客、多送礼。我们世间人常讲礼多人不怪。菩萨真的用这种方法。多送礼、多请客。感情就建立。这个关系建立之后就好说话了。「爱语」。爱语是真正关心他的好话。良药苦口。跟他能谈真心话。「利行」。菩萨所作所为对众生决定是有利益的。最后一个「同事」。非常了不起。恒顺众生。随喜功德。菩萨有智慧、菩萨有神通。纵然你有恶行。他也可以随顺。在随顺当中把你改正过来。让你觉悟、让你回头是岸。在《还源观》上。贤首国师给我们讲了四德。那是性德。那是菩萨德行的大根大本。就像阿弥陀佛的本愿一样。普贤菩萨的本愿。那是大根大本。第一个「随缘妙用」。第二个「威仪有则」。威仪有则要做出好样子给人看。不能做坏榜样。要做好榜样。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都要做出好样子。这个样子与性德相应。在中国肯定与孝悌忠信、礼义廉耻、仁爱和平相应。好样子。「柔和质直」。这是我们接触大众的仪态、仪表。一团欢喜。心地真诚。外表是一团欢喜。「代众生苦」。有代众生苦这一个大愿。我们就能表演得很好。就能做得很好。真正帮助许许多多众生回头是岸。今天时间到了。我们就学习到此地。
原文出处:http://www.xuefo.com/jk/nr/0/102.html
以上是关于「无量寿经」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无量寿经- - 二零一零年讲于香港 九十九的介绍,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。
本文标题:「无量寿经」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无量寿经- - 二零一零年讲于香港 九十九;本文链接:http://www.fzby666.com/jings/5367.html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