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无量寿经」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无量寿经- - 二零一零年讲于香港 六十九 ,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,「无量寿经」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无量寿经- - 二零一零年讲于香港 六十九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,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。
原文标题: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无量寿经- - 二零一零年讲于香港 六十九
/* Generator: eWebEditor */p.MsoNormal, li.MsoNormal, div.MsoNormal {margin:0cm;margin-bottom:.0001pt;font-size:12.0pt;font-family:宋体;}p {margin-right:0cm;margin-left:0cm;font-size:12.0pt;font-family:宋体;}div.Section1 {page:Section1;}
净土大经解演义 (第六十九集) 2010/6/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:02-039-0069
诸位法师。诸位同学。请坐。请看《大乘无量寿经解》。今天我们接着学习「玄门无碍十因」:
第四条。「法性融通。谓法界之性。圆融通达无碍。然一切事法。依性建立。不异真性。性既融通。事亦如之。故一一微尘。各含法界」。这个给我们说出事实的真相。世出世间所有一切法相。这个法相就是我们讲的现象。太多了。无量无边、无尽无数。但是若把它分成三大类就全包了。都包含了。这三大类。第一个精神现象。这法相。第二个是物质现象。第三个是自然现象。这三大类都包括尽了。也包括不同维次空间。那是属于自然现象。法性跟法相是一桩事情。法性是体。法相就是现象。现象从哪里生的?是依体而生的。体既然是圆融通达无碍。这事相上还会有障碍吗?在理论上讲应该是没有障碍。可是就我们眼前这些事相上来观察。它真有障碍。障碍从哪里来的?这障碍是真、是假的?佛告诉我们。没有障碍。一切众生所感觉的障碍不是真的。是从他的妄想分别执着而生的:换句话说。是你自己障碍自己。实际上所有的事物真没有障碍。你要说没有障碍。我们在这个房子里面。隔壁房间为什么我们看不见?这不就障碍了吗?为什么有一道墙挡住。我们就过不去?这不就是障碍吗?没错。我们人有执着它造成障碍。我们看看幽冥界的众生。天道的众生。他对这个没障碍。这个墙隔着他进出自如。我们人间这个障碍。障碍不了他。可是他在幽冥界他自己有障碍。由此可知。障碍是出于分别执着。
人要到不分别、不执着的时候。有没有障碍?给诸位说。没有障碍了。即使是暂时的。剎那之间你心里没有动念头。你就发现有奇迹出现。我们一般人讲奇迹出现。实际上很平常。我们读圆瑛法师《圆觉经讲义》的序文。圆瑛法师一生有两样东西很有价值。这两样东西是他老人家成熟之后的作品。不是年轻时候作品。七十岁以后。一部是《楞严经讲义》。一部是《圆觉经讲义》。最后的一部《圆觉经讲义》。他在《讲义》里面给我们讲一个故事。这是《圆觉经讲义》
所以幽冥界跟天界他对我们这个。没有这个观念。所以他来去自如。他们自己的房子。我们没有这个概念。鬼住的房子我们走进走出。就跟他走我们人间一样没障碍。因为你没有想到它有障碍。真的是人鬼杂居。房子重迭在一起。他的障碍他过不去。我们的障碍我们过不去;我们的障碍他能过去。他们的障碍我们无碍。这不就是说明障碍从哪里来的吗?分别执着而来的。没有分别执着障碍就没有。这种在佛法里面叫神足通。佛在经典里面告诉我们。什么人证得?三果罗汉。我们知道罗汉有四果。初果、二果、三果、四果。三果罗汉没障碍。所以这个能力叫神足通。由此可知。三果圣人对于执着放下不少。还有一些。那个再放下他就证四果阿罗汉。三果叫阿那含。四果叫阿罗汉。他还差一点点。到这个境界的时候就没有障碍。菩萨就更不必说了。菩萨所证的超过阿罗汉。天人没有障碍我们能理解。所以确确实实无障碍。我们如果把分别执着淡化。当然叫你不执着这不可能的事情。你要看得淡。不要过分。先淡化。慢慢就能把它断掉。烦恼减一分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品位就增加一分。就这么个道理;烦恼减两分。到极乐世界品位就加两分。有大利益。如果你真的把执着放下。你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不是在同居土。是在方便土的上辈往生。如果能不分别。于一切法都不分别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决定是生实报庄严土。不在方便有余土。所以你就想到。放下对我们来说是多么重要。
放下不是事上的放下。为什么?做事没有障碍。理事无碍、事事无碍。障碍是你错误的念头。就是妄想分别执着这是错误的念头。与做事不相干。真的是意念主宰一切。你看看你有这种分别执着。一天要吃三顿饭。一顿不吃就饿得慌。这执着。如果你一天吃一餐。你就没有想到还有什么早饭、晚饭。没有了。饿不饿?不饿。没这个念头。佛经上说的「一切法从心想生」。我们也看到。这是最近看到的新闻。好像是一个印度人。听说有六、七十年没吃东西、没喝水。他也没有大小便。人活得很正常。可不可能?可能。为什么可能?法性融通。性相不妨碍。他为什么能做到?他没这个念头。这个在我们现在讲。他清净心现前。佛也对我们六道凡夫了解得很清楚。叫你完全不吃东西你做不到。所以佛给我们示现的一餐。佛当年在世每天吃一餐。日中一食。树下一宿。一餐够不够?够。我们现在够不够?不够。你们决定不够。什么原因?你们消耗能量太多。必须要补充。消耗能量最多的是什么?不是劳心也不是劳力。而是妄念。妄念消耗能量最多。
我早年。那时候二十几岁。学了佛。我就练习晚餐这一顿断掉。我的方法是减食。一天减一点、一天减一点。大概两个多月晚上东西断掉了。是慢慢减就变成习惯。省很多事。省很多时间。我是三十一岁跟李老师。跟李炳南老居士。知道李老师日中一食。好像在台中住了一段时期之后。我就跟他学习。我把早餐这一顿也断掉。不难。我吃一餐吃到第八个月。我才告诉他。我说「老师。我已经一天吃一餐。」他说:多久了?「八个月了。」怎么样?「很正常。」桌子一拍。「永远保持下去。」简单的生活可以不求人。中国古人讲「人到无求品自高」。我们生活简单。需要量很少。可是我的一餐跟他一餐比。他吃得比我少。他是山东人喜欢吃面食。告诉我印光大师也是如此。你看《文钞》里面讲。面食的营养比米饭营养高。持午、日中一食最好是用面食。这印光大师讲的有道理!所以李老师日常生活都是面食。非常简单。都是在意念。你有这念头。问题就出现。
我出家之后受戒。受戒好像是一个月零三天在戒坛。很多同学要发心持午。受戒很累。课程很多。要操心劳力。我在受戒的时候完全开缘吃三餐。为什么?需要体力来应付这个佛事。这三十三天的佛事。所以我不干。我看他们初发心根本没有基础。吃了不到两天就饿得不能动。要再吃东西。我说那又何必?我说我持了这么久。我遇到这个事情我不干。这是我的开缘。所以一切事情要看状况。状况许可。生活正常。我们过正常生活;生活不正常。那我们有变通的办法。不要固执。固执就错了。所以这世出世法都告诉我们。通权达变。在有变化的时候一定要懂得怎样来处理。你身体、精神不好。你在这一个月当中密集的课程。你怎么样学习?学佛。老师常常告诉我们。学佛是学智慧。不是学迷惑。佛法讲得很清楚。特别是大乘法。法无定法。我们读这个真的是了解。你看第二段讲的「法无定性」。心现识变。从缘而生。哪有定法?修行的目标这个不能不知道。目标是什么?我们这个经题上说得清清楚楚。「清净平等觉」。这是目标。
戒律持得很好。好像每一条都做到。都没有犯。心不清净。有没有用?没用。戒律清净。我见过几个持戒很严。可是贡高我慢。瞧不起别人。认为什么?他戒律很清净。你看别人都没有持戒。都不如他。起贡高我慢的心。错了。形式上的戒律。在事相上讲。因戒得定。持戒的目的是什么?持戒的目的是得定。你贡高我慢你得不到定。你心不清净。修定是为什么?修定是开智慧。定生慧。智慧没有开。那个定就白修;戒持了得不到定。这个戒没有效果。所以一定要知道。我修这门东西目的何在?持戒是得清净心。清净心就是定。清净心在我们这个经题上。是为了得平等心。平等比清净更难。平等心得到就能开智慧。大彻大悟。明心见性。所以我们看这个经上。三个修行的标准。清净心是阿罗汉、辟支佛。平等心是菩萨。觉是诸佛如来。总的原则、总的纲领就是放下。不放下不行。修行无论修哪个法门。修得再好。稍稍有一点傲慢就完了。为什么?他修行所得的是烦恼。不是三昧。三昧是清净心。他不是三昧。他不是智慧。他生烦恼。自以为很高。高人一等。别人都不如我。傲慢心生起来。这个错了。这种修行方法。那就是今天所讲的。他搞的是佛学。他不是学佛。学得不错。也能讲得天花乱坠。甚至于著作等身。烦恼习气一点都没改。这是佛学。学佛的人跟这个不一样。学佛的人是要转烦恼为菩提。你怎么转不过来?放下就转过来。
法性融通这一段。在今天量子力学里面有讲到。但是它不是讲法性融通。意思完全一样。量子力学他们观察得到科学的证据。那就是物质现象是假的。不是真的。物质是什么?物质就是量子
这里举个例子。「一一微尘。各含法界」。这个我们在前面学过很多。一微尘。贤首国师在《妄尽还源观》。《妄尽还源观》是他写的。用现在的话说是一篇论文。这个论文不很长。里面只有六大段。前面三段是给我们讲宇宙的源起。他举例子也是举一尘。这个一尘很像现在量子力学科学家。我们讲量子学家所说的一个小光子。这是现在所讲物质里面最小的。这个小光子。它生灭的速度非常快。我们佛经里面。弥勒菩萨告诉我们。这个一微尘它存在的时间多久?现在我们计算时间的单位是用秒。一秒钟这个小光子振动多少次?振动就是生灭。一个振动就是一个生灭。要依照经上所讲的是一千六百兆个生灭。一千六百。单位是兆。我们无法想象。你就想那要多少个小光子累积起来。我们才能够看到它。那多少?总得是看一个小东西。肉眼能看见。至少是上亿兆累积在一点上。我们才发现。肉眼看到。看到是物质现象。频率慢的就变成物质。频率快的就变成精神现象。更快的是自然界的现象。像日月星辰它们所放的光芒。这是频率很快的。所以这无量无边的现象。都是波动频率不相同所产生的。
「故一一微尘。各含法界」。这是讲圆融无碍。法界是大宇宙。微尘是小宇宙。是宇宙里头最小的。我们讲一个单位。这一粒微尘里面有整个宇宙的现象在里头。不单是讲信息。现象在里头。这个东西现在科学进步。在我们学习佛法帮了很多忙。这个大的能缩小在那一点吗?现在我们看到了。你看现在用的数码芯片。这个芯片大概像小指甲这么大。可能还没有。只有小指甲的四分之一的样子。现在我们看到很多芯片。你看这里面储存了多少信息。我们用数码的照相机。在外面照了多少。那个芯片就一点点大。没有这指甲这么大。如果我们把储存的照片。把它放大打在银幕上。不就跟外面境界一样吗?所以一微尘里头有世界。咱们科学要跟佛法比。差远了。佛法一微尘那么一点点。里面有整个宇宙。这我们科技还没做到。有人送我一套《四库全书》光盘。一部《四库全书》可不得了。这么厚像《大藏经》那个本子。一千五百本。浓缩成多少光盘?十几片光盘。十几片光盘一手就拿走了。这一部《四库全书》。要放在我们摄影棚里面放不下。居然十几张光盘就全部容纳。包在里面。我们觉得不可思议。但是佛法告诉我们。一微尘里头有虚空法界。比我们今天科学技术高明太多。科学技术发明比不上自性本来具足的这些现象。所以印度不搞科学技术。为什么?他们认为禅定超过科学技术。禅定的受用超过现在科学不晓得多少倍!而且科学还有副作用。还有错误发生。禅定决定没有这种现象。没有副作用。从禅定
「经云」。《华严经》上佛说的。「华藏世界所有尘。一一尘中见法界」。每一粒微尘里面。你都见到圆满的法界。所以真的是一即一切、一切即一。一微尘就是遍法界虚空界。粒粒微尘都是遍法界虚空界。在《华严经》上我们读到。谁能够到微尘世界里面去参访佛菩萨的道场听经闻法?经上说普贤菩萨。我们听到这句话很兴奋、很欢喜。为什么?修净土法门的人。一心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。这个人就是普贤菩萨。所以我们修这个法门。不是修其它的。是修普贤行。你看《无量寿经》第二品「德遵普贤」。再看《华严经》末后。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。普贤行。修净土的是修普贤行。这个消息是明确的告诉我们。西方极乐世界的人。人人都能入微尘法界。所以我们今天拜佛。最后一拜是拜十方剎土微尘法界。这个礼拜恭敬才真正叫圆满。十方剎土。今天科学里面讲宏观世界。大世界;微尘法界这是微观世界。今天科学讲量子力学就是微观法界。每个微尘里头有圆满的世界。法性融通。
我们看下面第五段。「如幻梦。幻者。犹如幻师。能以一物为种种物。幻种种物而为一物」。这个幻就是我们现在讲的魔术。幻师就是魔术师。魔
「经云:如人睡梦中。造作种种事。虽经亿千岁。一夜未终尽」。人在睡梦当中。梦中的造作。梦中的状况。造再大的事业。像黄粱梦所举出来的做到了宰相。最后大致是一生一帆风顺。告老还乡。时间是极其短暂。佛在经上告诉我们。《金刚经》读的人多。《金刚经》末后有一首偈子。佛告诉我们。「一切有为法。如梦幻泡影。如露亦如电。应作如是观」。能这样的看法。就是佛菩萨的看法。叫什么?正知正见。我们在人世间。上了年岁的人感触不一样。年轻的时候。十年十年好像很长。十年是很长的时间;到晚年之后。想想十年太快了。怎么一下就过去了。所以时间的长短是不是一定的?不一定。随着每个人的感触不相同。小孩感觉时间最长。过个年要等好久好久。现在的社会。由于科学技术的发达。一般人都富裕。这个感触不像从前。从前农业的社会。好像速度非常之慢。那跟现在不能比。感触当中什么都慢。出外旅行是走路。一天能走多少里?早晨清早起来。四、五点钟上路。大概到晚上十点钟到达。一百二十里是华里。一百二十里现在六十公里。走得很辛苦。抗战期间这我们都走过的。抗战八年。我记得我走了十个省。大江南北走了十个省。每天最少走六十里。那比较轻松。有时候要走一百二十里。那就相当辛苦。完全靠徒步。我们知道这种辛苦。你看现在。一百二十里这是六十公里。汽车半个小时就到达。步调太快。人情味没有了。以前人情味好浓。陌生人根本不认识。我们在抗战期间是流亡学生。走了几天。无论遇到人家。想在人家那里住一晚上。热烈的招待你。我们感恩、感谢。那个时候没有旅馆、没有饭店。你自己得找住的地方、找吃的地方。只有城市里面才有客栈、旅馆、饭店。农村里头没有。小镇里头都没有。
现在回忆过去。几十年真的是一弹指。确实如梦如幻。佛告诉我们这些事。用意是告诉我们要觉悟。事实真的就像梦幻泡影一样。明白了你就放下!明白了之后要找什么?要追求永恒。有为法都是生灭法。全是梦幻泡影。永恒是什么?永恒是自性。法性是永恒的。法相是无常的。这个要知道。现在我们总算是找到一个具体的。那就是西方极乐世界。极乐世界是不是真正永恒的?不是的。因为它也是现象。「凡所有相皆是虚妄」。佛在经典上没有说极乐世界例外。没说这句话。也没有讲华藏世界例外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。都是梦幻泡影。但是在极乐世界可以证得永恒。真的。阿弥陀佛保证你能证得。这就无比的殊胜。永恒是常寂光。到极乐世界。人人都能证得常寂光。真的叫我们回归自性。回归自性就是成就圆满的佛果。
「六、如影像。谓一切法从心所现。而能含明了性。犹如明镜。各各互现诸法影像也」。这里举的例子很好。像镜子一样。举的比喻像镜子。为什么?从心所现。心有见闻觉知。这是自性本来有的。自性。所以见闻觉知没有生灭。这是真正的性德。迷了之后就不叫见闻觉知。叫受想行识。它变成阿赖耶。你看阿赖耶。前五识是眼耳鼻舌身。受。它有感受;想是第六识。第六识是想;行。行是第七识。行是执着。阿赖耶是识。识是什么?含藏种子就像仓库一样。无量劫来你所造的业习都在阿赖耶里头。阿赖耶是数据库。是仓库。无论你起心动念是善是恶。你言语造作。全部记录在那里头。那是档案。虽然年代久了。过去又过去世干的事情。现在也记不起来。为什么催眠能说出过去世?阿赖耶里头有种子。在催眠的时候让你起现行。它还在。就这么个道理。我们看到美国魏斯博士的报告。他出了四本书。曾经有一个人催眠回忆到八十几世之前。时间差不多四千多年。那个时候还住在山洞洞穴里头。问他那个时候生活状况。他都能说出来。这是什么?识的作用。就是你不会忘记。它都在那里。这些档案数据都可以能调出来。催眠能调出来。
你就想一想。禅定的力量更殊胜。禅定能够突破时空的维次。在这个地方现在科学里面讲遥视。就是遥远。有禅定的功夫。在这个地方可以看到美国。可以看到欧洲。那边的人在干什么事情。看得清清楚楚。他们在讲些什么。听得清清楚楚。这天眼、天耳。这个时空突破。你要想到达那个地方不需要交通工具。念头才起人已经到达。这讲事事无碍。所以。为什么能见?为什么能听?为什么能明了?是自性里面见闻觉知它在起作用。六道凡夫迷。迷了的时候。见闻觉知变成受想行识。所以心。这心里面自自然然有精神这一部分。而且自性里头有圆满的智慧。佛给我们讲了三类。智慧、德(见闻觉知是德)、相好。相好它能够现出物质的世界。所以物质世界的体是自性。自性变成了物质现象。怎么会变成物质现象?今天科学家给我们解释。这个波动的现象我们能理解。早年学佛老师也讲到一念不觉。一念不觉是微细的波动。我们能理解。但是微细到什么程度不知道。实在讲那个时候的理解很模糊。不清楚:看到科学家这些报告。我们懂得。逐渐逐渐明白了、清楚了。才知道波动频率不一样。由于它的累积连续的这种现象。里面出现了物质现象。物质现象实际上是意识的累积。就是念头。不能说念头里头没有物质。念头里头有。虽有我们肉眼看不见。显微镜也看不见。一直到最近科学家才发现。才把这个现象说出来。跟佛经上讲的非常接近。用它来解释佛经。我们就清楚了。
所以有见闻觉知。见闻觉知就像明镜一样。「各各互现诸法影像」。各各互现。我们用法相宗的解释就清楚。我们人的眼能看到外面境界。这个眼睛就像照相机一样。只管照见它不知道。谁知道?第六意识知道。第六是分别。要是没有眼睛。第六意识也不知道。第六意识怎么知道的?第六意识是从眼识。眼识有相分。它照的时候有相分。就像我们照相机一样有底片。第六意识是看这底片知道的。第六意识能不能接触外缘?不能。它必须要通过眼它才能见。通过耳它才能听。没有前面这个前五识它不起作用。就像我们看电视一样的。播出电视这个画面是摄影投射出来的。我们的眼睛就好像是第六识。我们看这个画面。我们没有看到现场。现场永远看不到的。现场是什么?现场是阿赖耶识的现场。到什么时候能见现场?转识成智就看到现场。我们要执着。我们看到之后。分别之后起个念头我想控制它。我想占有它。这不是第六意识。这第七识。第七识怎么知道的?第七识看第六意识传过来的境界相。好像传播的又隔了一层。它从第六识的相分。见到第六识相分动了这个念头要控制。然后它把这个意念传给前五识。传给前五识。前五识执行。听它的命令。想什么方法来去控制、去占有。一个层次、一个层次。八识五十一个心所。五十一个心所就等于是它们的干部。听它们命令行事的。这八个识是领导人。信息是从眼耳鼻舌身收集。这些在外面收集。收集它里头有相分。一层一层。「各各互现诸法影像」。
所以这唯识讲的是非常之细。唯识是佛经里面的心理学。你要是看唯识的经论。这大学里面心理学系讲的那些东西你就不屑一看。你决定看不下去。佛经讲心理讲得微细。讲得太好了。你明了之后全是幻相。佛讲「一切有为法。如梦幻泡影」。这影像是泡影。这相非常微细。知道之后才晓得。原来我们见色闻声是有这样复杂的一个程序。绝对不是简单的。眼能见不能分别、不能执着。所以见色闻声谁分别?第六意识。谁执着?末那识。这是第七识。谁负责记忆把东西记住?阿赖耶识。阿赖耶识是资料室。统储藏在里头。你要把它调出来。它的速度很快。譬如我们见到这个人。第二次见到。为什么还是他?里头有档案。阿赖耶识有档案。这边见到。那边档案调出来对照一下。是他没错。很复杂。程序很复杂。但是速度太快。速度快得惊人。这讲到佛教心理学。法相是讲心理学。
「经云:远物近物。虽皆影现。影不随物。而有远近」。确实我们对于所有物相有远距离的。有近在眼前的。就像照相机一样。镜头一打开远近统统照进去。影不随物。物是外面的物相。影是你照下来的。有没有随物?不随物。跟它不相关。可是你在你画面里面也能看到远近。你有这个感触。这个感触是妄念。也都不是真实的。佛给我们说这些现象。只有一个目的。你了解之后。你自然会放下。真正觉悟的不用妄心。妄心是什么?分别执着是妄心。起心动念也是妄心。那个太难。不起心、不动念非常非常之难。那是法身菩萨才证得。在十法界里面都是用的意识心。四圣法界用得正。这是我们要学习的。为什么用得正?就是老实、听话。听佛菩萨的话完全依教修行。这就是用得正。经典里面给我们所讲的理论是正知正见。戒律里面给我们定的那些条律那是正行。正语、正行。教我们不妄语、不两舌、不绮语、不恶口。这是正语;正行是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行、不贪、不瞋、不痴。正行。这十条都能做到。做到圆满。给诸位说。就成佛了。
纲领只有十句。十句里头。每一句里面都含摄其它的九句。就变成一百句。一百句里面。每一句又包含其它的九十九句。就跟前面讲的。一微尘里头有法界。重重无尽。所以菩萨的细行就八万四千。八万四千从哪里来的?十善业。十善业一展开八万四千细行。那就圆满。我们现在开始修就学十条。十条修好的时候就发展成一百条。每一条里头都有十条。重重无尽。只有八万四千吗?不止。佛讲到八万四千后头不讲。你自己就知道。重重无尽!我们明白这个道理。你就晓得。《弟子规》一百一十三桩事情。是不是只有一百一十三桩?不止。每一桩事情里面都有一百一十三桩。你明白这个道理。在这上下功夫。你才能成为圣人。如果你只知道这一百一十三桩。不能在这一桩事情里面。把它展开活活泼泼应用在生活当中。你没智能。你在这个社会勉勉强强说。你是个好人。不是君子。君子举一反三。闻一知十。给你说一桩。一桩里面就懂得十桩。那是君子。贤人更了不起。到圣人才圆满。
这是我们看古圣先贤、看佛说法。看祖师大德讲经。你看人家那些批注很简单。点到为止。可是在现在人不行。古人那种点到为止。我们看不懂。不知道他在说什么。一定要啰嗦。一定要细说。佛陀在世的时候。有没有需要去讲经?不需要讲。经上记的就是佛讲的。还用得着解释吗?所以听众一听全明白。可见得这根性也是一代不如一代。什么原因?社会是一代比一代复杂。这是现在人讲进步。一代比一代进步。进步太快人头脑都胡涂了。从前不进步的时候头脑清醒。为什么?他没那么多拉杂东西。现在你说头脑装多少?每天看电视、看网络、看报纸、看杂志。你看那个头脑多复杂。在过去社会里头全没有。我们是乡下人。生长在乡村。乡下人只知道什么?真的。古人讲的日出而作、日没而息。问他什么都不知道。他头脑很单纯。所以人很老实。读书人讲的话都相信。对读书人非常尊重。学过圣贤之道。士农工商无形当中形成了阶级。读书人虽然物质环境很贫乏。你看穷秀才。但是很有地位。在社会上大家都对他非常尊重。听他的。所有争论。在以前没有警察也没有这些法官。农村里面有争执发生问题。怎么样?找个念书人评评理。他说了算。没有人不服的。社会才能安定。天下太平。现在知识爆炸。天下大乱。我们细心去回顾。冷静的观察你全看到了。
再看底下一段第七。「因无限。谓往昔因中。称法界性。修无量殊胜之因。故今得果。妙用无边」。这个因不是别的因。是讲你修行的因。我们今天遇到佛法。遇到之后能生欢喜心。能发心学习。锲而不舍。过去的因厚!不是一生一世。叫往昔因中。你所修学的都称法界性。圣贤的教诲。佛菩萨的开示都是从性德里面流出来的。佛菩萨讲经完全是从自性当中流出来。这个意思一般人很难懂。我们现在人跟人谈话。在日常生活当中。起心动念不是从自性。法界性是自性。不是从自性。从哪里?从意识。意识是什么?我们去思考这该怎么讲、该怎么做。都通过思考。思考是第六意识、第七识。第七识执着。与我有没有利益。这是第七识。所以它不称性。称性的人。起心动念没有自己就称性。有自己就不称性。为什么?末那识在里头。它在里面做障碍。没有末那的时候。那起心动念是大公无私。他为一切众生去想。为一切众生去做。绝对没有自己丝毫利益在里头。有自己丝毫利益在里面。夹杂着末那识。这就是从情识里面生出来的。我们从情识就是阿赖耶识里头生出来妄心。不是真心。真心是自性。
所以修无量殊胜之因。生生世世。任何一个成佛的不是一生成就的。惠能大师一生怎么那么轻而易举。几句话之下就能大彻大悟。就明心见性。什么原因?过去生生世世修得多。这一世他成熟了。就像花果。我们在果园里面看到果实熟了。长熟了你才去采它;没熟的。没熟再过几天。等它熟了你才采它。都要通过时间。无量因缘。我们看到惠能。他成熟了不稀奇;我们还要通过多生多世。也会像惠能大师一样出现。但是我们不要走那个弯路。那个真是弯路不是直路。到西方极乐世界成就是直路。绝不走弯路。无论过去生中我们修的因是浅还是深。都不要去管它。碰到净土抓住这个法门。就是抓住阿弥陀佛。最要紧。知道这些世间一切法如梦幻泡影。不是真的。你就不要再想它。不要再执着它。有很好。没有也很好。你就得大自在。丢掉了。别人用。好。东西总得有人用。他用我用不是一样的吗?何必一定要我执着?你的心量就拓开了。如果这些理事你不搞清楚、不搞明白。很不容易放下;清楚、明白了。放下太简单!
现在我们晓得。最要紧的没有别的。救地球重要。往生比救地球还重要。应该是什么?把往生摆在第一。救地球摆在第二。对了。救度一切苦难众生。我们自己救不了自己。还能救人吗?自己怎么救自己?只要心里有阿弥陀佛。口里有阿弥陀佛。口不重要。心最重要。真有阿弥陀佛就救了。
为自己。这一念真诚心随时可以往生。因为你对世间没有留恋。就随时能往生。念佛功夫念到这里是纯熟了。在净宗里面讲你是根熟众生。这决定往生的。我们还有缘分。我们迟几天走没有关系。希望大家看到这个好样子能回头。这样就好。为什么?众生跟我们是一体。不辜负阿弥陀佛普度众生的大愿。这个我们要想到。我们在这个世界多住几天。是帮助阿弥陀佛接引大众。这个工作做圆满。什么叫圆满?你住在这个地方没用处。大家不相信。不听你这一套就缘没有了。这个时候可以走。还有一个人能相信、能发愿。佛氏门中不舍一人。为这一个人我也多住几天;一个都没有了可以走了。没有多住的必要。因无限要懂得。我们今天发这个愿。真诚的愿、恳切的愿。非去不可!我告诉你。你今天修这殊胜的因是圆满的因。过去生中修得少。你这一念就补足了。所以法无定法。可增可减。如果对这个世间一念贪着。还不想去的话。你这个因马上又少了。又减少了。念头恳切的话立刻就增加。加减乘除。不是定法。不要怀疑。大概我过去修的殊胜因少。没有人那么多。你要是常常想这个。愈想愈少。为什么?念头。一切法从心想生。听明白这个道理。不要有负面的思想。有负面的思想你就堕落在负面。有正面的思想你就提升成正面。记住一切法从心想生。没有先后。没有多少。一念坚定圆满具足。要明白这个道理。谁搞清楚了、谁明白了。信愿成就他就具足。
而且往生品位。善导大师说得好。「四土九品总在遇缘不同」。你看这句话说得多好。与过去修因有没有关系?没关系。总在你这一生遇缘不一样。你要遇到的缘好。有善知识把这个事情讲清楚、讲明白。你一下就提升。我们今天遇的缘可不得了。佛法在中国几千年。人家都没遇到。什么缘?夏莲居给我们会集的这部经。民国年间才搞成的。这个缘多殊胜。五种原译本的集大成。肯定度化末法九千年的众生。就靠这个本子。第二个。遇到黄念祖老居士。你看作这个批注作得多好。这本批注作完没多久他就走了。这个缘是稀有难逢。我手上还有一本夏老居士最初会集的原本。他这个本子修改了十次成为定本。第一次那个本子我手上有一部。我已经请台湾同修给我们印一千本。做什么?做纪念。你看看老居士最初。最初那个分的是三十七品。我想大概他是用三十七道品。用这个数字三十七品;最后的定本分为四十八品。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。
早年慈舟法师。这是跟夏老同时代的人。曾经在济南用夏莲居最初的会集本讲过一遍。还有科判。这份科判黄念祖老居士送给我。现在我印一千本。把这个科判印在前面。科判是慈舟法师的。会集是夏莲居。保存它原来的面貌。做个纪念。很难得了。我们遇的这个缘。连印光大师都没遇到。不容易。要珍惜!读到这个经。看到这个批注。才完全明白了。现在再加上科学家这些报告。这么一对照。真的不是假的。具足坚定的信心。恳切的愿望。人家无始劫以来修的善根。我们可以在一念当中全部补足。一念就补足了。不要羡慕别人。我们可能还超过他。这都是真的。不是假的。现在人讲心态。佛法讲心念。这个力量真的是不可思议。科学家说了这么一句话。人的意念可以能够动摇山岳(大山)。有这么大的力量。这个话我们相信。所以念头要纯。念头要正。「经云:往修胜行无有边。今获神通亦无量」。我们的神通就通到极乐世界去了。不要小看自己。
再看底下第八段。「佛证穷。佛证穷者。谓佛证果穷极」。就是你成佛了。你所证得的。就是你所明了的达到究竟圆满。「故三觉圆明。六通自在。称法界性。说圆满经」。这个圆满经就是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。也就是《大乘无量寿经》。《无量寿经》跟《华严经》是完全相等的。《华严经》细说。《无量寿经》是略说。内容完全相同。这个经是佛说的。三觉圆满。三觉是自觉、觉他、觉行圆满。阿罗汉证得的是自觉。菩萨证得的是自觉、觉他。但是没圆满。到佛是真正圆满。三觉圆明。六通自在。天眼、天耳、他心、宿命、神足、漏尽。得大自在。所以「称法界性。说圆满经」。将遍法界虚空界一切理事、因果、性相。跟我们说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「经云:佛住甚深真法性。所流圆满修多罗。是也」。十玄门在一切经里面只有《华严经》有。其它经没有十玄的意思。可是净土经有。《无量寿经》有。《弥陀经》也有。这真了不起。我们看莲池大师《弥陀经疏钞》。就是《弥陀经》的批注。莲池大师用华严十门开启来讲解《弥陀经》。所以这三部经古大德称为大本、中本、小本。大本《华严》。中本《无量寿》。小本《阿弥陀》。这三个是一部经。
怎么是一部经?一个方向、一个目标。都是西方极乐世界。《华严经》到最后。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。看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。第一个参访的德云比丘他修什么?他修净土法门。这很重要不能不知道。我们中国讲先入为主。善财第一个老师。出来参学第一个老师净宗法门。专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;最后一个。你看一头一尾。最后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。善财学什么?善财肯定是专修净土法门。那五十三参呢?五十三参是为了随喜功德。广度有情。所以什么法门他都涉猎。他都明了、都通达。一点障碍都没有。想学什么就教你什么。最后指归净土。显示这个意思在里头。你那个法门修了有障碍不能成就。你赶快回头。你走这条路子没有一个不成就。这是善财童子给我们所做的榜样。给我们所做的证明。今天时间到了。后面还有两段。明天我们接着在一起学习。
原文出处:http://www.xuefo.com/jk/nr/0/72.html
以上是关于「无量寿经」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无量寿经- - 二零一零年讲于香港 六十九的介绍,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。
本文标题:「无量寿经」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无量寿经- - 二零一零年讲于香港 六十九;本文链接:http://www.fzby666.com/jings/5323.html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