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在佛学知识网,分享佛学常识、佛教新闻、佛教故事、佛学经书等知识,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。
佛像、佛珠
佛像
佛珠

「无量寿经」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无量寿经- - 二零一零年讲于香港 七十二

  • 佛教讲经-自在佛学知识网
  • 2022-11-06 00:34
  • 自在佛学知识网

「无量寿经」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无量寿经- - 二零一零年讲于香港 七十二 ,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,「无量寿经」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无量寿经- - 二零一零年讲于香港 七十二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,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。

原文标题: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无量寿经- - 二零一零年讲于香港 七十二

/* Generator: eWebEditor */p.MsoNormal, li.MsoNormal, div.MsoNormal {margin:0cm;margin-bottom:.0001pt;font-size:12.0pt;font-family:宋体;}p {margin-right:0cm;margin-left:0cm;font-size:12.0pt;font-family:宋体;}div.Section1 {page:Section1;}

净土大经解演义  (第七十二集)  2010/7/7 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 档名:02-039-0072

  诸位法师。诸位同学。请坐。请看《大乘无量寿经解》。第六十二面倒数第二行:

  「乙。同类。凡倡导忆念弥陀、愿生极乐之经典。均属同类。其中亦有亲疏。以持名念佛为亲。其它为疏」。这是先说明与本经除了同部之外有同类。下面黄老居士为我们举出来。同类里面第一部。「《佛说观无量寿经》。是经与以上大小二本。合称净土三经」。这是净宗最主要的经典。合称净土三经。「乃净宗基本经典。具谈十六妙门」。就是十六观;「劝导观想念佛与持名念佛。」《十六观经》是净宗重要的一部经。我们可以这样子说法。《大乘无量寿经》是净宗概论。从方方面面来介绍这个法门。小本的《阿弥陀经》便于受持。所以在中国这一千多年来。修净宗同学都把这个经本做为早晚课诵。非常的简要。这是世尊无量的慈悲。确实给我们一个容易修学的法门。一个方法。《十六观经》就是《观无量寿佛经》。它里面讲十六种观法。这里面有观想念佛、有观像念佛、有持名念佛。最后第十六观是持名念佛。愈是在最后。这个法门就愈重要。在古时候中国跟印度都有这个说法。最好的、最殊胜的是摆在最后。在文艺表演里面属于压轴戏。最好的一出戏总是放在最后。让观众看到愈看愈有兴趣;如果最好的摆在前面。看完了。后面都不如前面。大家就不看、就走了。最好的放在后面。

  那你就晓得。十六观里把持名念佛放在最后。这就知道净宗修学方法。持名实际上比观想、观像都要殊胜。为什么?这些经过去我都讲过。我在学《观经》的时候曾经问过李老师。问他十六观的观想、观像。还有一个实相念佛没提。观想就有十四种。唐朝智者大师就是修观想念佛往生的。所以这个法门也就跟着传到韩国、传到日本。在中国。修观想法门的不多。我向老师请教为什么。老师告诉我。观想不容易成就!譬如第一观。观落日悬鼓。什么叫成就?你睁开眼睛看到。黄昏太阳下山那个太阳就在你面前。你真能看得见。闭着眼睛。这个景象也在你面前。你试试看你什么时候能观成?真观成了。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。还得把这个东西拿掉。不拿掉你着相了。「凡所有相。皆是虚妄」。你还得把它拿掉。拿掉比观想成就还要费事、还要困难。他说念佛好。念佛只要一句名号。要你放下很简单。比放下你那个观想容易多了。想想是有道理。所以要记住。经上这句话是总原则、总纲领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。

  为什么叫你修观?是叫你把其它的杂念除掉。就像我们一心称念。这一心才能往生。而不是讲一心不乱;一心不乱当然那个品位高了。事一心不乱生方便土。理一心不乱生实报土。我们今天初学的人能够生凡圣同居土就成功了。所以蕅益大师在《要解》里面劝导我们。他以他自己做例子。「我一生求生净土。只希望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。我就很满足」。这是示现给我们看的。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不难。善导大师讲的「万修万人去」。一个都不漏。怎么念法?还是要一心称念。这个也重要。就是念佛的时候不能夹杂妄想。不能有妄念。这就叫一心。一心做到的时候。不怀疑、不夹杂。这就叫一心。所以真正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。你一定要知道。这个世界。释迦牟尼佛、阿弥陀佛劝导我们。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异口同音都来劝导。要不是无比的殊胜。佛会劝我们吗?机会太难得了!众生愚痴。以为这个法门简单。大概不甚高明。要别求法门。以为别的法门都比这个高。错了。愈殊胜愈简单。古今中外没有例外的。最简单的最殊胜。

  前面概要里详细说明过。持名念佛是称性起修。以如来果地觉做我们因地心。因果不二。这个太殊胜了。一心向往。我们就会把这个世间放下。这个世间里面的名闻利养、五欲六尘。就如同古人所说的。这是世间的滋味。一般人贪恋。世味哪有法味浓!法味里面最浓的持名念佛。你为什么念不下去?你持名没有尝到法味。没尝到味道。所以你会退心。你为什么没有尝到味道?念佛的时候有怀疑、有夹杂。怀疑这个法门是不是最殊胜的?这法门是不是真的?我真能往生吗?真有极乐世界吗?犹疑、怀疑。第二个。对世间名闻利养的贪恋放不下。所以你勤苦念佛。念若干年都得不到法喜。都没有品尝法味出来。原因在此地。

  《无量寿经》的经题好。上半段是讲果报。下半段是讲修因。你怎么修?修因讲了五个字。「清净平等觉」。我们学佛的人修什么?修清净心。用什么方法?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修清净心。都是修平等心。都是修觉。清净心得到。你证阿罗汉果;平等心得到。你成了菩萨;大彻大悟。那就是觉。你成佛了。你修因得到的果报是什么?大乘。大乘是智慧。《华严经》上所说的。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」。大乘是智慧。无量寿是德。庄严是相。你全得到。得到清净心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在方便有余土。清净心不容易得到;得到平等心。再破一品无明。证一分法身。生到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土。《华严经》上初住以上的菩萨。法身大士。等于成佛了。这都难。这都要念到一心不乱。净宗最殊胜的就是凡圣同居土。太殊胜了。凡圣同居土。我们真的要求往生的话。每一个人都能。决定可以得到。最殊胜的就是这个。

  极乐世界跟其它世界不一样。真的像《华严经》所说的。「一即一切。一切即一」。生到同居土同时也等于生到方便土跟实报土。为什么?它那个地方没有空间维次。不像其它的诸佛国土。其它诸佛国土确实有空间维次。不同空间维次你见不到。极乐世界没有。所以我们即使是生到同居土。下下品往生到极乐世界。你可以看到观音、势至。你可以见到文殊、普贤。他们在哪里?他们在实报土。实报土的这些大菩萨跟凡圣同居土下下品也常常在一起。这个缘分难得!你常常跟他们亲近。常常听他们的教诲。进步就快。他不会退步。没有退步的原因。只有向上提升。老师是诸佛如来。同学是诸大菩萨。你到哪里去找这个修学环境?生到极乐世界决定一生成佛。他寿命长。无量寿。你说这个缘多殊胜。没有遇到是没法子。遇到之后。你还留恋这个世间你就错了。这个世间只要有一桩事情放不下。就把这一生的机缘空过了。所以我们要彻底放下。一丝毫留恋没有。

  我们住在这个世间。最重要的就是求往生。还没走之前。身体还在此地。要学菩萨。尽量劝劝别人。佛度有缘人。你劝人。他肯相信、他肯发愿。这个人得度了。你帮助他成佛了。你成就也帮助一个成就了。你帮助的人愈多愈好。大慈菩萨告诉我们。你能真正送两个人往生。比你自己念佛就强;你要能劝十个、二十个。你到极乐世界。阿弥陀佛。要我们人间的话来说。一定嘉奖你。带得愈多愈好。这是佛经上说的。一点都不假。除了自己念佛求生之外。尽量帮助别人、劝导别人。用什么劝?要现身说法。走的时候不生病。预知时至。没有痛苦。你这样往生人家看到了。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

  早年我还没到台湾来之前。香港何世礼的母亲念佛往生净土的。父亲何东爵士在香港很有地位。他们全家是虔诚的基督教徒。毕竟他们还受过中国传统文化。所以对老母亲很孝顺。家里设有佛堂。各人修各人的。老母亲天天念佛。他们星期天上教堂;这一家还挺和睦的。有中国传统教育。使他们和谐相处。老母亲走的时候。真的开了一个往生大会。老太太预知时至。走的时候是坐着走的。通知香港这些新闻界。走的那天大家都去看。真的走了。所以新闻媒体都报导。那个时候没有这些电视。这是三十多年前。她这一走。何世礼全家念佛了。你看。不用说话。表演给他看。你看到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以后他们把自己的房子捐献出来。就是现在的东莲觉苑。东莲觉苑就是何东爵士他的家。捐献出来做佛教道场。老太太一生没讲经说法。可是这一表演度了多少人!让多少念佛人看到生起信心。一点都不假。像这种方式。成就自己也成就别人。到处都是。

  这大概四十多年前。我在佛光山教学。佛光山有个长工。他们那个工程是一年到头不中断的。在佛光山做工的工人。是当地人。有一天晚上。我们带着几个学生。月光非常好。我们在草地上讨论佛法。这个工人就走到我们这边来。也来听。听了一会。他告诉我们。劝我们念佛。他说念佛是真的。一点都不假。他亲眼看见他的邻居。一个老太太。念佛三年站着往生的。老太太人非常慈悲。有爱心。欢喜帮助别人。她没念过书。不认识字。拜佛、拜菩萨。也拜神。什么都拜。常常赶庙会。三年前她娶了个媳妇。媳妇懂得一点佛法。就劝婆婆专念阿弥陀佛。哪里都不要去、都不要拜。婆婆有善根。她听媳妇的劝导。就在家里设了佛堂。每天念阿弥陀佛。念《阿弥陀经》。不再参加这些庙会。专修净土。三年。走的这一天是晚上。吃晚饭的时候。老太太叫家里的人。你们先吃饭。不要等我。她去洗个澡。她真的去洗澡了。可是儿子、媳妇很孝顺。都等她。等了很久没出来。再进去看看。看她确实洗过澡了。喊没有人答应。就找她;最后看她站在佛堂。穿着海青。整整齐齐。手上拿着念珠。面对着佛像。叫她不答应。到旁边仔细一看。她走了。这个工人告诉我们。亲眼看见。一点不假。劝我们要念佛。要求生净土。台南将军乡的人。这桩事情我们现在提起。还有很多人都知道。还记得很清楚。所以自行便是化他。机会决定不能错过。持名念佛是《十六观经》里面最后的一观。第十六就是持名。劝我们持名念佛。所以比观想、比观像要殊胜。容易还殊胜。

  第二种。「《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》劝导持名」。它里面也教人持咒。这个咒是往生咒。有人学。我早年在台北讲经。有个老居士。年轻就学佛。那个时候我出来讲经。大概三十多岁不到四十岁。这个老居士五十多岁。他看到经上讲。念满三十万遍往生咒就能见到阿弥陀佛。他真干。用了相当一段长的时间。念满了三十万遍。来给我说。他说:净土法门法师。经上讲的三十万遍就能见到阿弥陀佛。我念满三十万遍为什么还见不到?他就生起问题了。三十万遍是怎么个念法的。这一点那你得注意到。你看念佛、念咒、念经都是一个标准。就是大势至菩萨所说的「都摄六根。净念相继」。这叫念佛。你念三十万遍往生咒。念咒的时候还打妄想。念咒的时候还想着看看灵不灵。这就有问题了。把你念咒的功夫全破坏了。所以古人讲。「念经不如念咒。念咒不如念佛」。为什么?愈简单愈容易摄心。经文很长。从头到尾念一遍你能不起妄念吗?真正不起妄念。这才叫功夫。这部经读下来。当中有很多个杂念在里面。把你的功德破坏了。不是完全没有。大幅度的减弱了。所以咒。咒语比较短。容易摄心。但是最短的佛号。四个字。「阿弥陀佛」。希望这四个字里头不要夹杂。这比往生咒容易多了。往生咒那比念佛难。我们明白这个道理。一定要求自己。早晚课也好。平常散念也要注意不夹杂。要注意这个。思考问题的时候就把念佛放下。思考完之后再提起佛号。不能一面念佛一面想事情;一面念佛一面工作。那个工作不用头脑的可以。不妨碍。需要用思考的那就妨碍念佛。这个不能不知道。绝对不是说法门有问题、经咒有问题。那个没有问题。是我们自己错用了心。问题发生在这个地方。这是讲到持咒。实际上古人讲得很好。阿弥陀佛这四个字是梵语。没有翻译出来。等于是咒一样!这个道理不能不知道。

  下面第三个。「《华严经普贤行愿品》十大愿王。导归极乐」。所以后人。这个人就是魏源(魏默深)。他把「普贤行愿品」这一卷。最后这一卷从《华严经》抽出来附在净土三经的后面。称为净土四经。诸位如果将来在哪里看到净土四经。你就晓得怎么多出一个。多出「行愿品」。咸丰年间魏默深居士他加在里头的。第四个是「《后出阿弥陀佛偈经》」。这一部完全是偈颂。一共有五十六句。这个偈子里面有这样两句话。「发愿喻诸佛。誓二十四章」。这个发愿是阿弥陀佛发愿。喻就是告诉。告诉一切诸佛如来。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讲他做报告。对诸佛做报告。他发了大愿。二十四愿。「与本经汉吴两译中弥陀廿四愿相同」。

  下面第五种。「《首楞严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》劝导众生。忆佛念佛。现前当来必定见佛。以念佛心。入无生忍」。他还教我们念佛的方法。「都摄六根。净念相继」。都是《大势至菩萨圆通章》里面讲的。第六种。「《般舟三昧经》后汉月支三藏支娄迦谶译」。它还有一个名字。叫「《大方等大集贤护经》」。是这部经的异译。也就是同一个梵文本。不同的译本。「经主九十日为一期。不坐不卧。修佛立三昧」。这个法门不容易修。为什么?它一期是九十天。三个月。三个月不能睡觉、不能坐着。只可以走。绕佛。走可以、站着可以。不能坐、不能躺下来。修这个法门要身体好。年轻可以。年岁大了就很困难。大概四十岁以前可以。四十以后体力就不行。你就做不到。

  我们在《华严经》上看到。善财童子五十三参。第一位参访的吉祥云比丘。他修的就是这个法门。叫「佛立三昧」。专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净土。所以你看这五十三参。那个用意很深!中国跟印度都是有这么个概念。先入为主。善财在文殊菩萨会下成就根本智。怎么成就根本智

佛教法师有什么能力

的?执着放下了。得清净心;分别放下了。得平等心;妄想放下了。起心动念放下了。成无上正等正觉。我们经题上「清净平等觉」他得到了。中国人讲的大彻大悟、明心见性。在华严会上这是初住菩萨。法身大士。善财童子在文殊菩萨会下证得这个果位。圆教初住。所以老师才叫他去参学。诸位要知道。真正参学的条件就是这个。你没有见性没有资格参学。明心见性你才有资格参学。参学的用意在哪里?参学是破无明习气。你看你无明是破了。起心动念放下了。还有习气。习气怎么办?习气要在参学里面把它断掉。所以参学叫历事炼心。这个时候你禁得起考验。无论是顺境逆境。老师鼓励你去接触。你不会被外面境界影响。在一切境界里面能把你无始无明习气自然的淘汰掉。成就究竟圆满的佛果。所以五十三参。五十三位都是菩萨、都是佛。那善知识不是普通人。都是诸佛如来化身。化什么样身?男女老少、各行各业。里头有善有恶。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的社会。我们踏进这个社会。从早到晚你所接触的这些人。那就是五十三参。我们眼见色、耳闻声。能不能不动心?能不动心。不起心不动念了。你才有资格参学;如果一起心动念。你就被境界转了。所以参学不是简单的事情。参学成就后得智。

  根本智是般若无知。那是什么?那是定功。大彻大悟、明心见性。根本智;参学呢?参学是后得智。无所不知。是不是在境界里学无所不知?不是的。境界现前。你智慧就生起;没有境界的时候。心地干干净净。一个念头都没有。不是从外面学的。不是的。这个不能搞错了。是面对着所有境界来的时候。你自然生智慧来对应它。决定不生烦恼。烦恼是什么?七情五欲。顺境生贪爱。逆境生怨恨。不生这个。它生智慧。这些道理我们不能不知道。我们今天有没有参学?没有。我们随缘随着变。人家善财童子就是《还源观》上四德里面讲的「随缘妙用」。妙用是生智慧。决定不生烦恼。所以最后第五十三参。就是普贤菩萨。十大愿王导归极乐。我们看他的表法。始、终。这就是说明。善财童子学什么法门?自始至终修念佛法门。跟老师一样。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。告诉我们这么一桩事情。所有境界都接触。他才能普度众生。他没有一个法门不知道。只要一接触就明了。生智慧不生烦恼。「天台称之为常行三昧」。这智者大师称他们。「唱名观念」。唱名就是念佛。观念阿弥陀佛。

  第七个。「《往生论》天亲菩萨造。倡五念法门。求生净土」。「净土宗三经一论」。一论就是这一部。这是净土宗基本的经典。《往生论》里面说。「修五念门成就者。毕竟得生安乐国土」。这个安乐国土就是极乐世界。「见彼阿弥陀佛」。五念是什么?第一个是「礼拜」。礼拜就是修恭敬心。所以这个要知道。恭敬心是性德。跟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是一个意思。就是礼敬诸佛。礼敬诸佛里面讲三世。过去佛、现在佛、未来佛。过去佛。释迦牟尼佛给我们介绍过。有《过去千佛名经》。现在佛。像卢舍那佛。《华严经》上讲的。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都是现在佛。世尊也给我们介绍三千尊佛名。现在佛。未来佛。哪些人是未来佛?一切众生皆是未来佛。我们要用什么样的心态对待一切众生?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态对阿弥陀佛。就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对一切众生。这叫礼敬诸佛。我们看这个人不顺眼。看那个人讨厌。你就看到佛讨厌。一定要知道。他本来是佛。现在怎么?现在他还是佛。不过是迷惑颠倒就是了。我们不要看他迷惑颠倒。看他的自性。他本来是佛。这一点非常重要。把我们这恭敬心生起来。恭敬心是性德。我们迷失了自性。所以才分种种差别。觉悟了是平等的。

  第二个是「称赞」。你看跟《华严经》十大愿王一样。称赞如来。礼敬没有分别。一切恭敬;赞叹就不一样。与性德相应的就赞叹。与性德不相应的不赞叹。所以善财五十三参里面有几位善友那个行为不善。做贪瞋痴的。你看善财有恭敬、有供养。没赞叹;与性德相应的善法。他有礼敬、有赞叹、有供养。差别就在此地。于是我们要学习。这个人是恶人。恶人做了好事。事是好事。应当赞叹。赞叹他这一桩事;他做的是坏事。不赞叹。不说、不批评。社会风气才能端正。这些做不善的人他会有惭愧。你看我做一点好事人家就赞叹我;做了坏事的时候他都不说。他都能包容。都能原谅我。他就会回头。一定要有个善心善愿。帮助别人回头是岸。不要责备。责备有的时候他起反感。不但不能接受。更生起怨恨心。那个事情麻烦了。你跟他结了怨。以后在六道里冤冤相报没完没了。决定不跟人结怨。受了害。受害也不结怨。

  我前两天在印度尼西亚。有位同学问我。大概是有人欺骗他。骗了他不少钱。他要找律师起诉。要把钱要回来。他问我:我这样做对不对?我一看他。他是个企业家。很有钱。我说那点钱在你身上算不了什么。你用他用不都是一样。何必要去计较?这才叫学佛。如果你真的是没有钱被人家骗了。对你生活有点影响。我看你不像。你是大富长者。骗你个几百万不算什么。算了。别追究了。你真的舍不掉。来生他还会还你。所以真正懂得业因果报。你的心就放下了。人在世间有没有吃亏的?没有。一个吃亏的没有。有没有占便宜的?一个人都占不到便宜。没有占便宜的。也没有吃亏的。你这世占了他的便宜。来生要还他。还得要加利息。哪里会占便宜!明白这个道理。你的心是定的。不会受外面境界影响。你会欢欢喜喜、快快乐乐。见到他的时候还问他最近好不好。骗的这些钱一句不提。没事一样。这是你有一点智慧了;看到生气是你分别执着没放下。这个境界在考验你的功夫。你不及格。你还念念想着这个事情。不及格。

  第三个是「发愿」。发愿求生极乐世界。第四个是「观察」。第五个是「回向」。五念门。观察。就是止观里面的作观。也就是我们一般讲。对于事实真相明白了。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。性相理事因果都清楚、都明白。这叫智慧开了。把自己所修的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。在今天。特别回向全世界这些苦难众生。化解灾难。无论信仰哪一种宗教都好。法门平等无有高下。应当把你所修积的功德要回向、祈求。宗教里面讲祈祷。祈求世界和平。祈求灾难化解。

  第八种。「《往生论注》」。这是古注。「北魏」。南北朝时候。北魏昙鸾大师的。现在都收集在净土丛书里。学《往生论》。这个注子是非常重要的参考。我过去讲《往生论》也看这部批注。后面第九个是「《游心安乐集》」。这也是唐朝道绰大师的著作。都是与我们这部经同类。

  下面是讲「带说净土经论」。这是附带的。这就多了。应该有一百多种。老居士在此地是略举十二种。这比较著名的。也是净土宗的祖师大德们讲经说法常常引用到的。「复有诸经论。虽不专论净土。但亦带摄称赞极乐。劝导往生。其中昭著者」。明显的、众所周知的。这略举几种。「如《法华经》、《悲华经》、《随愿往生经》、《文殊说般若经》、《目莲所问经》、《十往生经》、《观佛三昧经》(佛记文殊当生极乐)、《文殊发愿经》(求生极乐世界)、《入楞伽经》(佛记龙树。生极乐国)」。龙树菩萨。他也往生极乐世界。「《毘婆沙论》」。这是龙树大师他的作品。「《大智度论》」。也是龙树菩萨作的。「《大乘起信论》」。马鸣菩萨作的。「等等」。

  黄念祖老居士写这本批注。引用经有八十三种。论著有一百一十种。总共是一百九十三部。这个批注里头。所以我们学这个批注。这次发心是学这个批注。也就等于学了一百九十三种经论。很不容易!老居士写这部批注。得到这么多参考数据。我觉得那也是佛菩萨加持的。太难太难了。应当是有很多佛友到处搜集参考资料去送给他。我到他家房间里。那个小书房里面一看。堆满这些书。很多都是古书。我说你从哪里来的。他也不知道。真的是三宝加持。「净土经论约百数十部」。他这里引用就是一百九十三;「以上就本经部类」。同部、同类的。「与带说净宗经论略举其要。至于密部有关净宗之典籍。为数尚多。均未列入」。黄老居士是密宗的金刚上师。密宗里面有修净土的。这就没有引用在此地。

  下面第八段。「译会校释」。这里面讲四桩事情。译是翻译。「指本经之原译本」;会校。会是会集。「指根据诸种原译而会集」。这叫会集本;校是校订。有一种。彭际清居士的;「释」。这是解释。就是批注。「指本经诸本之注释」。就是批注。下面第一段。「甲、本经译本」。翻译的本子。「本经乃我佛屡说。诸师竞译。东来最早。译本独多」。这四句话是梅光羲居士序文里面讲的。释迦牟尼佛多次宣讲。不是一次。这后面会给我们介绍。多次宣讲。流传到中国之后。这些译经的法师看到都欢喜。都做这个工作。所以从汉到宋八个朝代。大概也有八百年。一共有十二种翻译。可以说《无量寿经》的翻译最多的。有十二种。叫东来最早。汉朝时候就传到中国来;译本独多。翻译

佛教法师日常时间表

次数之多。可以说《无量寿经》是第一。「自汉迄宋。凡十二译。宋元而降。仅存五种」。也就是说。十二种里面有七种失传。我们中国人编译《大藏经》、编译佛教丛书。宋朝时候开始的。才把它收集在一起。以前没有收集。所以很容易散失。因为本子太少。那个时候经本全是手抄的。没有印刷的。

  底下就介绍这个译本。第一种。这是先讲现存的。「《无量清净平等觉经》后汉月氏」。月氏是一个国的名字。现在的新疆。「沙门」。这是个出家人。「支娄迦谶译于洛阳。(以下简称《汉译》)」。这部经现在《大藏经》里面有。保存着有五种。按照朝代先后排顺序。这个排在第一。《无量清净平等觉经》。第二种。「《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》。一名《无量寿经》。一名《阿弥陀经》」。这是「吴」。吴是三国时候。魏蜀吴。三国时候吴国。也是一个在家居士。「优婆塞」是居士。他也是月氏人。这都是西域的。「支谦字恭明」翻译的。「以下简称《吴译》」。这部经的经题都是用梵文音译的。「佛说诸佛阿弥陀」。阿弥陀上加上个诸佛。这是有意思的。为什么?阿弥陀是一切佛的总名号。你们想想看。阿弥陀不是不能翻。可以翻的。阿翻作无。弥陀翻作量。佛翻作觉。无量觉。你说哪一尊佛不是无量觉?那你就晓得。你念这一句阿弥陀佛。把所有一切佛全念到了。一个都不漏。不但过去佛在里面。现在佛在里面。未来佛也在其中。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的总名称。又是自性的名称。「三耶三佛萨楼佛檀」。这是如来十号之一。这个十号后面经文里面会讲到。十号里面有正遍知。翻成中国意思正遍知。正是正确。没有一丝毫错误。遍是遍知。也就是我们讲的智慧里面的后得智。般若无知、无所不知。这是无所不知的意思。也有等正觉的意思。这个等正觉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无上正等正觉。它有这个意思在里头。下面过度这两个字。是自度度他的意思。自己过度了得要度人。所以说「过度人道经」。换句话说。这个经说阿弥陀佛如来济度(

全国佛教法师益阳沅江

救济、度化)众生的一部经典。这是经题的大意。

  第三种就是叫「《无量寿经》。曹魏」。这也是三国。三国的时候魏国。「印度沙门康僧铠译于洛阳白马寺。以下简称《魏译》」。现存五种原译本。这个本子流通最广。它译得好。第四种「《无量寿如来会》」。唐朝「南印度三藏」法师「菩提流志」翻译的。这个本子出自「《宝积经》」。所以是《宝积经》里面的一会。无量寿如来会。「以下简称《唐译》」。后面讲到唐译都是说这一部。第五种。「《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》」。宋朝时候「西域沙门法贤译。以下简称《宋译》」。这是现存的五种。我们能够看到《无量寿经》五种原译本。

  「至于佚失之七种。据《开元释教录》」。《开元释教录》。释是释迦牟尼佛。释教就是佛教。就是藏经的目录。这是最早的藏经目录。目录里有。但是书没有了。书找不到了。所以目录里收的还有七种。下面也给我们提到了。第一种叫「《无量寿经》。二卷。汉安息国沙门安世高译」。这部经失传太可惜了。为什么?安世高翻得真好!早期翻经的时候。他真是首屈一指。翻得好。外国人把佛经翻成中文。让中国人看到非常欢喜的。早年是安世高。以后是鸠摩罗什。这个经失去真正可惜。第二种叫「《无量清净平等觉经》二卷」。这也是「曹魏」。三国时代。魏国。「沙门」。这出家人。「帛延译于洛阳白马寺」。第三种叫「《无量寿经》二卷」。晋朝「沙门竺昙摩罗多。晋言」。就是中国话叫「法护」他所翻译的。第四种「《无量寿至真等正觉经》二卷」。它又一个名字叫「《乐佛土乐经》。一名《极乐佛土经》。东晋西域沙门竺法力翻译」。第五种叫「《新无量寿经》二卷。东晋迦罗卫罗国」。这是印度人。「沙门佛陀跋陀罗。晋言。觉贤。译于道场寺」。这些法师在中国译的经很多。但是《无量寿经》失传了。第六种也叫「《新无量寿经》。二卷。宋凉州沙门宝云译于道场寺」。第七种也叫「《新无量寿经》二卷」。也是「宋罽宾国」。这是现在的新疆。这地方在现在新疆。这是出家人「昙摩罗蜜多」。翻成中国的话是「法秀」。他所译的。「以上阙失者七」。这七种译本。「连前存世者五。世称十二代译。实则八代」。八个朝代。十二种翻译。他底下讲。计汉代(后汉)二种、三国的时候「吴」有一种、「魏」有二种、「西晋」有一种、「东晋」有二种、「刘宋」二种、唐朝一种、「赵宋」一种。「盖译时。分在八代。译本则为十二种」。这是把《无量寿经》翻译

佛教法师的法衣颜色

的本子做了简单的介绍。

  「《甄解》云」。《甄解》是日本道隐法师作的《无量寿经》的批注。名字叫《甄解》。这里头有这么几句话。「凡于诸经中。传译盛无如今经。斯乃以出世正意。利益无边故也」。日本这些法师。他们所用的《无量寿经》的经本。多半都是康僧铠的本子。所以他说「今经」都是指康僧铠的翻译本。在日本非常盛行。这里头两句话非常重要。「出世正意。利益无边」。这是讲净宗法门无比殊胜。《会疏》也说。《会疏》也是日本峻谛法师他的批注。「凡于一切经中传译盛然。无如今经。斯乃道理幽邃。利益最上故也」。「两疏同一卓见」。这句话是黄念祖老人的评语。日本这两种批注有同样的看法。利益最上。利益无边。

  「存世五种。差异较着」。就是现在《大藏经》里面这五种原译本。内容差别非常显著。「不似《阿弥陀经》之两译与《金刚经》之六译。其文之详略虽稍有异。而内容实是相同」。他就举出这个例子。《金刚经》在《大藏经》里有六种译本。六种翻译本。现在流通最广的、大家最喜欢念的是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。罗什翻得好。意译。他不是照文字直接翻译。把经文的意思用自己的语言。也就是用中国的语气来翻译。所以我们看起来特别顺畅。像中国人自己写的文章一样。「今经五译」。这五种译本。「不但文字详略差别悬殊。且内容深广亦复有异。例如弥陀因地大愿」。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。「汉吴两译为廿四愿。宋译为三十六愿。魏唐两译则为四十八愿」。差别这么大。「且愿之内容。各译亦复不同。可见出入之巨」。巨是巨大;「现世流传。魏译较广」。康僧铠的这个本子流通最广。「《甄解》指出。以汉吴两译。对校魏本。粗举大者。计有八异」。就是不同的地方、显著的地方。八种不一样;「如与唐本对检。略有七异。今不详录」。这就说明五种原译本里面差别很大。「至于宋译。与诸译差异更大」。这是大问题。如果梵文原本是一种。翻译的人再多。应该都是大同小异。不会有很大的差误。有很大的差误这问题在哪里?

  「诸译何以不同」。这个诸译是讲我们现存的五种译本。为什么不同。「清沈善登居士《报恩论》曰」。他作了一部书。《报恩论》。现在讲是论文。他学佛的论文。里面有这么一段。「其所以不同之故。略考诸经。约有三端」。考是考察这五种经本。我们叫考据。这五种经本。至少有三端可以说明。第一个。「译手巧拙不同」。这讲翻译的人;第二。「梵本传写不同」。那就是不是一个梵本;第三个是「本师前后多次宣说不同」。这一条非常重要。「本师三百余会说法。既多指归净土。则自然屡说不一说。而亦随时随机。开通大意。依义不依语。显然可知。故知《无量寿经》乃佛多次宣说。梵本不一。译者所据不同。且译笔之巧拙有差。于是译文自然差异也」。这是沈善登居士的看法。这里面他说的第三点非常重要。应该是翻译的人依据梵文的原本不一样。所以才有这么大的差误;如果是一种梵文本。不应该有这个现象。前面举《金刚经》有六种翻译。原本是一个。你看现在六种翻译。内容大同小异。没有这样大的差误。《无量寿经》这五个本子里面差别很大。所以判断至少三种不同的本子。这就说明。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经说法都只讲一遍。没有重复讲第二遍的。唯独这部经。现在看这个样子至少讲过三遍。失掉了还有七种。如果那七种现在存在。可能还有差别。这就说明至少释迦牟尼佛说三次以上。那就显示这部经的重要性。能普度一切众生。在一切法门里无比殊胜的第一法门。所以常讲。

  每讲一次。不可能讲的完全相同。就像我们学《无量寿经》。我学的本子就是夏莲居老居士这个会集本。我用这个本子讲这部经。过去讲过十遍。每一遍不一样。所以有同学来跟我说。要把我过去所讲的写成讲记。我说可以。最好是会集。把我过去十种本子大家都看看。不相同的地方都节录上去。这就比较圆满。这次是第十一次。十一次我们改变了个方法。讲批注。讲黄念祖老居士的批注。也是纪念我们过去相识一场。非常不容易。在那个时候。在国内讲这个本子他一个人。没有第二个人;在海外。讲这个会集本也只有我一个。也没有第二个。我们碰头见面无量的欢喜。我们交换修学讲述的心得。我知道他批注这部经的辛苦。带着重病日夜不休把这部批注完成。完成之后没多久他就走了。在那样的环境当中。实在是不容易。这是三宝威神加持。这个会集本、这部批注。肯定流通到佛法在这个世间最后消失。佛在《法灭尽经》里面告诉我们。佛的法运一万二千年。从释迦牟尼佛灭度那天算起一万二千年。依照中国人古大德的记载。释迦佛灭度到今年是三千零三十七年。跟外国人说的不一样。外国是二千五百多年。二千五百五十几年;二00六年是五十年。今年应该是五十四年。二千五百五十四年。我们中国祖师大德记载的是三千零三十七年。这里面相差差不多五、六百年。这些我们不必去考证。这桩事情谁都说不清楚。除非把释迦牟尼佛找来。别人是讲不清楚的。都有根据。

  我们想到这个法

现代佛教法师名单

门的承传。利益无边。在当前这个时代往后。真正学佛能得度。这个得度的标准超越六道轮回、超越十法界。只有这个法门。换句话说。只有这部经、这个批注。其它经论虽然多。法门虽然多。断不了烦恼。这是事实。不要说微细的烦恼。最粗重的烦恼。八十八品见惑你能断得了吗?能断八十八品见惑才证须陀洹果。没出六道轮回。但是决定不堕三恶道。须陀洹。天上人间七次往返。这讲修行要经历这么长的时间。证阿罗汉果。这才能超越六道。还不能超十法界。超越十法界。那还要很长的时间。我们在《华严经》上看到。小乘须陀洹断烦恼的这个层次。跟《华严经》上十信位初信菩萨断证的相等。你说谈何容易。见惑里面头一个身见。身见用什么来做代表?很简单的说。自私自利。有没有人能把这个断掉?不再执着身是我。再第二个。断边见。边见是什么?对立。这个大家好懂。你能跟人不对立、跟事不对立、跟一切万物都不对立了。第三是成见。我们今天讲主观观念没有了、放下了。能够恒顺众生了。不简单!一条都很难。所以黄念老告诉我。修禅不但不会开悟。禅定都得不到。过去还能得禅定。现在禅定得不到了;修密。三密不能相应。只有净土。所以他老人家参过禅。他的老师是虚云老和尚;学过密。密宗的上师。他的老师是贡葛老人。他最后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。告诉我。一天十四万声佛号。万缘放下。日夜不休。太累了打个盹瞌睡一下。醒过来佛号就接着。一天十四万声。听老师的话!他的老师是夏莲居。夏老走的时候也是念佛往生的。夏莲居老居士也是通宗通教。显密圆融。到最后全都是选择西方净土。所以这次我选讲这个批注。纪念老居士。他用心很苦。这个批注要把它传下去。细讲一遍就能传下去。所以我们题目定的是「净土大经解演义」。我定的这个题目。

  沈善登居士这句话我们看过了。我们再看底下。他说「沈氏复明梵本易误之因曰」。这个梵本里容易出错误。什么原因?「盖梵筴皆写本。易致脱误」。印度传过来的梵文原本。在故宫博物院有收藏。诸位有机会可以看看。它是写在贝多罗的树叶。把这个树叶。那个树叶像我们香蕉树那种树叶一样。把它一片一片切得一样大。两边打个洞。用绳子穿着。大概一面可以写五行。顶多写六行。两面都写。所以它用绳子穿起来的。很容易。绳子一断它就散开。很容易失掉。这是容易脱误。「如汉译大本经。乃尔劫时下。脱误数十字。文义不贯」。这个文义连不下去。这是举例子。这种情形很多。「又《四十二章》藏本」。就是《四十二章经》。这是在中国翻译经典第一部。最初翻译的。等于是诸经的节录。它不是一部经。很多经。佛所讲的重要的东西。一条一条的记录下来。一共是四十二段。摩腾、竺法兰他们最初到中国翻出来的。这个本子都是手写的。「与石刻赵文敏写本。及藏外流通各本。章节前后多寡各各不同」。这个差别太大了。我们看到许多《四十二章经》。拿来看内容不一样。当时流传下来。抄的人很多。有人抄漏了。有人抄多加了几个字。这都常有的事情。所以梵文当时传到中国来也会有这种情形。不是一个人写的那么长。一个人写一点。写的人很多。有时候能连起来。有时候连不起来。它当中掉一页你就连不起来。

  所以。《四十二章经》「而与《法苑珠林》所引又不同」。《法苑珠林》这是在过去一般读书人。没有时间看佛经的。一定看这部书。这等于说是佛教百科全书。它里面分一百类。在各个经论里面就抄下来的东西。你要引用非常方便。我们自己查经很困难。人家查好了。都是唐朝人编的。这属于类书。「且有《一切经音义》所摘字。而诸本皆无者。大抵诵习多。则传写多。而得失异同亦多」。这说明原因。抄写的人多。同样一个原本。我们两个人去抄。我们把抄本来对照。两个人可能就不一样。原本是一样。抄的不一样。抄漏掉了。粗心大意。或者抄的时候。念的音我们写别字了。所以错别字这是避免不了的事情。这都是研究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误。「又曰《甄解》云:以审诸译。是梵本广多。致使传译文义。存没详略不同耳」。这是《甄解》。他也感到大概传到中国来的梵文原本不止一种。所以才有这种情形发生。

  「总明本经为佛多次宣说」。这是从现在留下来翻译的经典来推断。肯定佛不止一次讲这个经。「且诵习者多」。读诵、学习的人多。「梵本传写者多。梵本有多种。存没详略有不同。梵筴写本又易脱落。故今诸译本甚有差异」。这里头有一句我们要特别留意。「诵习」。现在这个时代。佛教衰了。衰到什么程度?佛教变成宗教了。我们后世的佛弟子。无论在家出家。有罪!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。三十岁开悟就教学。教了一辈子。一直到老死。没有一天空过。他教学。教学的时候没有文字、没有书本。这些经典是佛灭度之后。弟子们大家公推阿难尊者。把佛在世讲的这个经重复讲一遍。阿难的记忆力好。又听得最完整;释迦牟尼的侍者。一天没离开。照顾佛陀的。请他复讲。五百同学作证。听阿难讲。讲的大家都点头。确实佛是这么说的。记录下来。有一个人提出意见。好像不是这样的。那这句话就不要。取信于后代。所以经典是什么?是释迦牟尼佛当年对大众的教训。听了佛的教诲要依教奉行。依教奉行是习。学而时习之。我们才得到真正的利益。所以经不是给我们念的。念是一个手段。把它记住。重要是在习。习是什么?把它变成我们自己的生活行为。变成我们自己的见解、思想。这个重要。

  今天我们大家把佛当作神来看待。错了。佛不是神。佛是人。在称呼上清清楚楚。我们称释迦牟尼佛为「本师」。根本的老师。我们自称弟子。我们跟释迦牟尼佛什么关系?师生关系。宗教里头没有师生关系。它不是宗教。我们后来的学生不肖。把它变成宗教。对不起他。这就有罪过。佛教在中国变成宗教的历史很短。李老师曾经告诉我。不会超过三百年。历史上记载的。乾隆、嘉庆的时候还没变。佛教所有的这些道场。寺院庵堂都讲学、都上课。所以寺院庵堂是学校。它跟寺庙不相干。所以佛家称寺。寺不是庙。庙里面是宗教的。那是供神的。佛不叫庙。佛叫寺。寺是什么?寺是政府办事的机关。直接归皇上管的这个机构叫寺。你们现在如果有机会到北京。到故宫去看看。你看故宫里很多办事机构。挂的那个牌子都是用寺。所以佛教称寺。直接归皇上管的。佛陀教育。从汉明帝之后。中国是两个教育体系。一个是儒家的教育。宰相管。这个机构叫礼部。礼部是教育部。礼部尚书就是教育部长;寺是佛教教育。那个时候第一个寺是白马寺。纪念白马。白马驮佛像、驮经书有功。这中国人的厚道。对畜生都不忘记牠。牠有功于佛。所以用牠的名字叫白马寺。这是佛陀教育。佛陀教育归皇上管。不归宰相管。

  你看这个体系一直到清朝初年。康熙、雍正、乾隆。到嘉庆。他们对于儒释道都下真功夫。宫廷里面讲经的这些教材都在《四库》里头。我看《四库》常常把这个东西翻来。看看当时宫廷里面是怎么讲的。都在。讲义都在。对于佛教特别尊重。所以佛教的讲义不在《四库》。在《大藏经》。特别编一部《大藏经》。道教的在《四库》。儒跟道都在《四库》。只有佛教是例外。这对佛教特别尊重。我们今天有使命。真正做佛的弟子。要把佛教恢复到教育。所以我们称佛陀教育。称佛教。大家会误会。说佛教是宗教。加两个字。这不得已的。佛陀教育。真干。我们天天在一起学习。这不是迷信。现在变成怎样?学习的人太少了。拿着佛教名义去做生意的人太多了。这个我们也不必再说了。不要再提了。自己认真努力去做就好。一定要找志同道合。做出牺牲奉献。做如来的真实弟子。做如来的传法人。这个使命、这个功德不可思议。今天时间到了。我们就学习到此地。

原文出处:http://www.xuefo.com/jk/nr/0/75.html

以上是关于「无量寿经」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无量寿经- - 二零一零年讲于香港 七十二的介绍,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。

本文标题:「无量寿经」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无量寿经- - 二零一零年讲于香港 七十二;本文链接:http://www.fzby666.com/jings/5316.html。

佛祖

  • 功德无量--- 扫码方法


    一、电脑端:使用微信扫码;


    二、手机端:1、长按图片;2、保存二维码图片;3、打开微信,扫一扫--相册

佛像、佛珠--京东商城宝贝推荐

猜你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