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在佛学知识网,分享佛学常识、佛教新闻、佛教故事、佛学经书等知识,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。
佛像、佛珠
佛像
佛珠

「无量寿经」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无量寿经- - 二零一零年讲于香港 七十三

  • 佛教讲经-自在佛学知识网
  • 2022-11-06 00:30
  • 自在佛学知识网

「无量寿经」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无量寿经- - 二零一零年讲于香港 七十三 ,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,「无量寿经」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无量寿经- - 二零一零年讲于香港 七十三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,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。

原文标题: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无量寿经- - 二零一零年讲于香港 七十三

/* Generator: eWebEditor */p.MsoNormal, li.MsoNormal, div.MsoNormal {margin:0cm;margin-bottom:.0001pt;font-size:12.0pt;font-family:宋体;}p {margin-right:0cm;margin-left:0cm;font-size:12.0pt;font-family:宋体;}div.Section1 {page:Section1;}

净土大经解演义  (第七十三集)  2010/7/8 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 档名:02-039-0073

  诸位法师。诸位同学。请坐。请看《大乘无量寿经解》第六十八面。从第二行看起:

  这一段文。黄老居士将《无量寿经》五种原译本。这五种本子当中差别很大。换句话说。当年翻译决定不是用同一个梵文原本。才会有这种情形出现。根据古大德的考证。梵文原本至少有三种。就是不同的。为什么会有三种?当然最有可能的。是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过三次。甚至三次以上。为什么?这个本子失传七种的翻译本子。所以这部经到中国来得早。汉朝时候它有安世高的翻译本。我们就晓得那个年代很早。早期就到中国来。一直到南宋八个朝代。差不多也将近有八百年。这么长的时间当中。总共翻译了十二次。印度传过来的梵文原本不断的向中国流通。每一次来的。可能跟上一次都不一样。所以全都翻译了。这是根据现在还存在的这五种本子。判断至少原本有三种。另外七种失传了。那就不论。如果有这个七本。可能还会发现还有不同的。

 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。一生讲经教学。经典里面记载他三十岁开悟。一般人说成道。成道就是开悟。开悟他就开始教学一直到老死。七十九岁走的。讲经三百余会。说法四十九年。这个会就像我们现在的办班。每一会是讲一个单元。这个单元有大、有小。一个大单元可以讲好几年。也能讲一部经。像《大般若经》。这是大单元。小的。一个、两个人来找世尊向他请教。提出问题来他也讲。小的可以说二、三个小时。那也算一会。我们在《阿含》里面看到这个小部经。有些小部经的文字。大概三、四百个字。那也是一部经。像《般若心经》那也是一部经。二百六十个字。所以大大小小合起来有几千部经。这些东西。我们知道。当年世尊讲经教学没有课本、没有文字。连讲稿没有。提要也没有。经典之由来。是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。这些学生们想到老师教导这个东西太可贵了。要不传下去太可惜。所以从记忆当中。这个当中也有传法的人。阿难尊者传法。阿难是所有同学里面记忆力最强的。几乎听了一遍之后。他能完全记下来。而不会忘记。请阿难复讲。把佛当年所讲的重新讲一遍。五百同学作证。五百阿罗汉他们听。听了大家都同意。没错。佛是这么说的。这才记下来。如果有一个人反对都不行。有一个人说这句话好像佛不是那么说的。那这一句得删掉。取信于后人。所以结集经典是这样的严格。流传下来的。当年的佛这些教材非常珍贵。

  留下这些东西。我们都知道是佛当年教人的。教人明理。明白道理。教人懂得因果。教人怎样做人、怎样处世、怎样待人接物。他教人这些东西。传到今天这经典变成念的。它不是给你念的。念的。释迦牟尼佛当年应该写几部经给大家念。没有。所以我们一定要明了。释迦牟尼佛是什么身分。跟中国孔子一样。老师的身分。职业老师。他这个职业老师还不收人学费的。就是义务的老师。职业义务老师干了四十九年。跟他学的人多了。以后结集成经藏。这么丰富的教材流传下来。传到中国不是完整的。因为那个时候交通非常不便。经典是手写的。写在贝多罗树叶上。非常笨重。所以印度高僧到中国来。中国高僧到印度去取经。精挑细选。我们中文翻译本。是在印度梵文经典里面。挑选最精华的、最好的。当然也适合于我们东方人需要的。没有全部搬来。非常可惜。这些东西现在全都失传。现在保存最完整的翻译本还是中文。西藏文保存一部分。中文本保存得最完整。所以我们要晓得。这些东西是世尊当年教学的。我们学佛是接受佛陀的教育。这个要懂。与宗教不相干。释迦牟尼佛不是神。也不是仙。他是人。佛是什么意思你得搞清楚。印度人称佛陀。我们中国人称圣人。这个佛跟圣意思相同。中国圣的定义。圣是明了事实真相。换句话说。圣人就是个明白人。我们凡夫是胡涂人。圣人是个明白人。「佛」的意思是觉悟。觉悟不就是明白吗?所以印度称佛陀跟中国称圣人。这意思是可以说非常非常接近。所以他不是神。也不是仙。

  现在后世的这些学生对不起老师。为什么?把佛陀教育变成宗教。你说糟不糟糕?宗教是迷信的。佛门里面拜佛、拜菩萨。跟我们中国人拜祖先意思相同。慎终追远。是纪念的意思。跟宗教里拜神是完全不一样。我们纪念这位老师。菩萨是早年的学生。我们的学长。非常有成就的学长。像孔老夫子七十二贤。三千弟子里七十二个杰出的人才。那是贤人。在佛法里称菩萨。不能不知道。这么好的教育、这么好的内容没人知道。依照这个教育来学习的人太少了。我们很幸运遇到方东美先生。才把这个事情搞清楚、搞明白;原来我们都不相信。都以为它是宗教、是迷信。搞清楚、搞明白了。以后我遇到章嘉大师。他劝我出家。劝我真干。这个责任很大。这个使命也非常神圣。不容易。我们要把佛法平反过来。回归到教育。释迦牟尼佛是个思想家、是个哲学家、是个教育家。搞清楚、搞明白。这个教育确实能救社会。能救这个世界。这话不是我说的。七十年代英国汤恩比博士说的。这个话说得是真的。一点都不假。他说「要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」。这个问题现在非常严重。「只有中国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」。这真知灼见。不容易!

  可是不认真修学。不能依教奉行。经典里面的东西看不出来。尤其翻经差不多绝大部分完成在南宋以前。还算是很难得。翻经的大师都有高度的智慧。用最浅显的文字。近乎白话文。古时候这种白话文。让佛教育能普遍的传播。所以佛经这个文字的体裁。在文字学里面称为变文。变化的变。跟古文完全不一样。比古文好懂多了。你看看我们汉唐的文章。你看佛经。这个佛经是汉朝时候翻的。你跟古文一比。这很容易懂。古文比这难多了。所以翻经的人也用了心。虽然是很浅显。可是现在没有文学的基础。他还是很困难。所以我们学佛不能不学文言文。现在文言文的老师也没有了。我们很感激上一代这些学者专家们。他们不在了。也没人学。可是他们留下来的资料。我们果然用功的话。行。能把这个课补起来。台湾国语日报出了一套书《古今文选》。这是老一代的这些学者专家们他们的心血。注音注得很正确。批注注得很详细。现在《全集》好像有十六、七册的样子。精装本。我们如果从这个里面去学习。花上两年的时间。读佛经那就毫无障碍。这桩事情不能不干。得要用两年的工夫。把中国古文找回来。有助于我们对佛经文字上的突破。文字障碍就没有了。我们能够看得懂。你才能够知道怎样学习。

  经典。《无量寿经》的翻译很特殊。这几种译本里面的内容浅深差别很大。黄老居士在这个批注里面。这一段讲得很详细。文字不难懂。我们接着把后面这个念下去。「日本日溪师」。这法师的名字。「亦同沈氏之说」。前面这是讲清朝沈善登居士。他是同治年间的人。也是咸丰之后。他的在《报恩论》里面提到这个问题。他里头最重要的。就是认为这翻译的人所根据的梵文原本。不是一个本子。才会有现在问题的出现。日本日溪师他的看法跟沈居士相同。「伊云:异译文句。与今经(指魏译本)」。康僧铠的本子。这个本子翻得好。所以自古以来。在中国、在日本、在韩国。学习《无量寿经》都采取康僧铠的本子。康僧铠是在中国三国时代曹魏。是那个时代的人。也是在那个时候翻的。「稍差异者不少」。依据其它的四种本子。跟他们采取学的。今经是他们现在学习的康僧铠的本子。一比较里面差异很大。差异不少。「思夫。多异本」。这思夫。我们想想。这么多不同的本子。「传者不一」。传的人多。「故致斯异」。因为那个时候都是手抄的。不是印刷。手抄抄错了的、抄漏了的、抄成别字的。这是在所不免。这种经验我们都有。「亦或非一时说。例如般若诸经」。这就佛说的不是在一个时候。也就是多次宣讲。「以此经如来本怀。处处异说。致此多本。盖此大悲之极处也」。这几句话说得好。因为佛教众生在一生当中修行证果。在一切经里头。这一部经最殊胜。有理论、有方法。自古以来。依这一部经修行成就的人太多太多了。这是大慈大悲。不是说一遍。说很多次。所以梵文的原本就有好几种不同的本子。每一次说不可能完全相同。我依照这个经本。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。我依照这个本子讲这部经讲了十遍。我讲的十遍现在留的光盘每一遍不一样。有人要把它写成讲记。问我根据哪一次。我说最好十次你们都听。你们也做会集本。这是第十一次。十一次我们就完全讲解黄念祖老居士的批注。这也是我跟黄老居士认识一场。他老人家大概大我十几岁。写这个批注的时候是在生病。非常辛苦。日夜不休息把这个批注写完成。真的是稀有。很不容易。这是诸佛菩萨、这祖师大德慈悲到极处。

  「以上诸德」。就是以上这些大德们。「皆主本经乃世尊多度宣说之法。实有所据」。过去这些大德们他们主张。《无量寿经》确实是释迦牟尼佛多次宣讲的。不是像其它的经只讲一次。没有再讲过重复的。这一部经是很特殊。多次宣讲。他下面举个例子。「例如本经《唐译》本名《无量寿如来会》。乃《大宝积经》中一会之文。足证佛说《宝积经》时。亦宣说本经也」。《大宝积》是一个大单元。这个单元里面它分二十几会。每一个会是一个小单元。二十多会合起来是个大单元。在这个大单元里面他讲了《无量寿经》。这个经题叫「无量寿如来会」。《大宝积经》里面一会。这就是多次宣讲的证据。

  「沈氏又云:魏译文辞详赡。义理圆足。故自来讲家多据之。唐译差与相近。盖同一梵本也」。这个唐译就是《大宝积经》里面「无量寿如来会」。跟现在流通最广的康僧铠的译本。这里头大同小异。他判定这是一个原本。一个原本两种翻译。他说「宋译亦甚明畅。而辞句前后大异。又一梵本也」。这肯定不是同一个本子。「汉吴二译。文辞拙涩。而义有相补备者。则又一梵本也」。这是看现在这五种的译本。至少是三个不同的梵本。这说得很有道理。「沈氏虽未能直

佛教法师讲史记

从古梵筴取证。但今若细究存世之五译。可推知当年梵筴至少有三种。故知沈氏之说可信」。传到日本。日本有几位法师也有这种看法。「至于他师有认为五译祇是同本异译。各本差异。祇因译者意乐不同」。每一个人的领悟、感受不一样。说原本应该是一个。有人有这种看法的。黄老居士认为「实未能服人」。这个说法没有办法叫人心服口服。「例如本经小本秦唐两译」。这小本是《阿弥陀经》。《阿弥陀经》有两个本子。罗什大师翻的。「罗什大师因秦人尚简」。那个时候大师到中国是姚秦的时代。姚秦建国在现在甘肃河西走廊。中国人喜欢简要详明。不喜欢麻烦。「乃摄十方佛为六方佛。此诚译者应机之妙。文简应机。而经义无失。是始为译者之意乐与善巧也」。这是能说得通的。罗什大师翻的《阿弥陀经》。玄奘大师翻译的是直译的。里面讲的是十方佛。罗什大师翻为六方佛。就省掉四方。这是翻译的人他的喜欢、爱好、看法不同。但是经义一点没有变更。「至于本经诸译之差别。大异于是。不但详略不同。且义理之深广亦异。故不应是译人意乐不同也」。看看其它经典。同一个译本不同人翻译的。再看看《无量寿经》这五种本子不一样;换句话说。肯定不是一个梵文本。

  下面举例子说。「例如弥陀大愿」。这个太重要了。这个大愿。换句话说。是阿弥陀佛传给世人重要的信息。这部经里面最重要的一段就是大愿。「例如弥陀大愿乃净宗之缘起。与本经之纲宗。而十念必生之愿」。这一句多重要。我们怎样往生到极乐世界?临命终时头脑清醒。有人提醒他念佛求生净土。十念就能往生。这个机缘是关键。一生没有遇到佛法。临命终的时候在断气之前有人告诉他。一切放下念佛求往生。求往生是求净土。他一听的时候他就能信。他就发愿想去。头一个头脑要清楚。如果说痴呆症那就一点办法都没有。听了就欢喜、就相信、就发愿。这是他自己的善根福德。旁边人带着他念。十声佛号他断气了。肯定往生净土。这是阿弥陀佛的本愿。这个多重要!这是「弥陀大愿之髓」。精髓。「此愿见于魏唐两译」。就是刚才举的这个例子。康僧铠的本子。《大宝积经.无量寿如来会》的这个本子有。有十念必生。而汉译、吴译这两译的愿文当中没有十念必生。怎么能有这么大的差别?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。「若谓魏唐两译之四十八愿。与汉吴两译之廿四愿祇是译笔开合之不同。则实难自圆其说」。这个愿文有四十八愿的、有二十四愿的。翻译的人决定不能把四十八愿变成二十四愿。也决定不可能把二十四愿把它分开为四十八愿。这个不可以的。这就肯定是两种不同的梵文本。也就说明肯定是佛两次说的。不是一次说的。所以说「世间焉有如是大胆之译人。敢率自意妄删大愿之心髓」。这是黄念老他的看法。「故知必是所据之原梵本不同。方有此异耳」。这个大愿五种本子里有三种不同。这个是太大了。这就不可能有这种错误的。有二十四愿的、有四十八愿的、有三十六愿的。所以他们讲至少三种不同的。就根据这个说的。至少佛在世的时候三次宣讲。

  「又如《吴译》廿四愿中。有国无女人与莲花化生之胜愿」。这个很重要。「而魏唐两译虽具四十八愿」。没有这两愿。没有国无女人、莲花化生。没有这两愿。「若谓原本是一。诸译只是开合不同。则请问《吴译》此

形容佛教法师讲法的文章

二愿从何而来。何以廿四愿中有之。四十八愿之本竟然无之。可见诸译所据之原筴不一」。就是梵文的原本不是一个本子。「正如沈善登氏所说。本经蒙世尊多度宣说。又因梵筴易脱落。乃有不同之原本耳。从上之例。可见会集诸译实有必要」。五种本子里面出入很大。浅深不一样。这世尊当年在世。因为听众不一样。宣讲善巧方便就不相同。结集经藏的时候统统结集下来。所以是原本不同。不是一个本子。五种本子都传下来。今天我们要学习必须五种本子都要念。为什么?里面有些很重要的。这个本子有。那个本子没有。你念一个本子。你就得不到圆满的信息。必须五次你都听了你才真正能明了。这么一来对初学就造成很不方便。学《无量寿经》要学五种本子。所以历代学净土的都学《阿弥陀经》去了。学《无量寿经》的人不多。原因在此地。《无量寿经》版本太多。没有一个完善的版本。

  所以古人就想到会集诸译重要。会就是集大成。集五种原译本的大成编一个新的本子。这就有必要。「是以从宋至今」。宋朝王龙舒第一个作的。王龙舒他的名字叫日休。日月的日。休息的休。叫王日休。龙舒是地名。这就在安徽舒城。在我们庐江隔壁。现在讲桐城派这个地盘上的人。他是舒城人。他是第一个做会集本。第一个做会集本。你看这样的一个学问家、大善知识发这个心。五种原译本。他只看到四种。唐译《宝积经》里面「无量寿」这一会他没看到。换句话说。他这个会集还有漏失掉的。不能算是完整的。但是这个会集本子好。确确实实这个本子出来之后。被收入《龙藏》。日本收入《大正藏》。学习《无量寿经》用他的会集本的人就多了。比读康僧铠本子的人还要多。连莲池大师批注《弥陀经疏钞》。所引用的《无量寿经》的经文。都用王龙舒的会集本。可见得它影响很大。

  第二个彭二林。就是彭际清。彭际清做这个本子是校正。是用这个康僧铠的本子。康僧铠的本子里面有很多很难读的。他把文字统统整理。等于说删节。校对、删节。他用一种本子。不能算会集。第二次会集是魏默深(魏源)。这是清朝咸丰年间人。第三次这是夏莲居老居士。「与先师」。夏莲居是第三次会集的。民国初年。很不容易。他这个会集本最初出来这个本子。我手上还有一部。是线装本。跟我们现在的本子不一样。我们现在本子分成四十八品。他原来最初会集的是三十七品。大概以三十七道品这个意思来会集的。慈舟法师在北京、在济南曾经讲过。而且作过科判。他的科判。黄念老送给我一份。他影印送一份给我。我还有这一套资料。现在这个本子。是夏老居士会集之后修改了十次。修改十次才完成这个定本。这个定本我也给它做了科判。做得很详细。所以我们有科会。这里有流通。诸位都能够看得到。科会分得很细。全经思想体系、文章脉络。你一目了然。你能看懂这个。你对佛经你才生一种佩服、敬仰。这种心自然就会生出来。这一段是讲这个五种原译本。

  下面这就讲四种会集跟校正。「以上五译。互有优劣彰晦」。也就是五种原译本都有长处。也都有缺陷。「例如十念得生之本愿与一向专念之要旨。于汉吴两译则未彰」。汉译、吴译这两种本子。「十念得生」这个本愿它没有。「一向专念」也没有提到。「至于五恶五痛五烧之宏文。乃世尊苦口婆心之告诫。于唐宋两译则不具」。这两个译本里没有这段文。这段文章非常重要。我们今天为净宗同学选定的朝暮课诵。晚课就是读这段经文。魏译是康僧铠的本子。这是翻译得比较完备。「为诸译冠」。这是流通最广的。「但于国无女人与莲花化生两愿」。这两愿它没有。这个译本里没有。「故宋龙舒王日休论诸译云:其大略虽同。然其中甚有差互」。这个意思就是这五种本子。把它比较对照。这里面就看到差别。「又其文或失于太繁。而使人厌观」。这文字繁琐。「或失于太严。而丧其本真;或其文适中。而其意则失之」。有这么多的缺点。「由是释迦文佛所以说经。阿弥陀佛所以度人之旨。紊而无序」。紊是杂乱。「郁而不章」。郁是沉闷。就是世尊跟阿弥陀佛度人的这些宏愿。没有办法彰显。「余深惜之」。余是王龙舒居士。所以他发心做这个会集本。「于是乃取汉吴魏宋四译。校正会集。叙为一经。名曰《大阿弥陀经》」。这是《无量寿经》会集本的开端。是在宋朝有这么一个本子。

  「校会之本」。从宋到现在一共有四种。第一种「《大阿弥陀经》。宋国学进士龙舒王日休校辑」。他不说翻译。他不是翻译的。他是校对重新编辑。第二种也叫「《无量寿经》。清菩萨戒弟子彭际清节校」。第三种叫「《摩诃阿弥陀经》。也是清菩萨戒弟子承贯邵阳魏源会译」。这是会集本。这是第二次会集。「原名《无量寿经》。后经正定王荫福居士校订。并改今名」。他改成《摩诃阿弥陀经》。第四种就是我们现在用的这个。「《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》。现代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」。这就我们现在用的本子。「于是本经乃有五种原译本。四种节会本。共有九种」。这九个本子我们曾经印成一册。流通量也很大。便利大家喜欢研究考据的。便利他们做这些参考用。

  「五译之中《魏译》流传独广。王本一出取而代之」。王本是王龙舒的就《大阿弥陀经》。「莲池大师《疏钞》中。语则多就王文。以王本世所通行。人习见故」。这就是莲池大师《弥陀经疏钞》当中。引用《无量寿经》。多半是引用王龙舒的《大阿弥陀经》。「清末印光法师亦称王本为文义详悉。举世流通。由上可见王本在我国之流通。远过《魏译》」。这个会集本出来之后。大家都喜欢这个本子。五种原译本都不再学习。学王龙舒这个本子。下面说「王本虽甚流通。并收入龙藏与日本大正藏。但王氏之作则有得有失」。所以还是有瑕疵。可见这个事情的确不容易。「例如《疏钞》云」。这是莲池大师的话。「王氏所会。较之五译。简易明显。流通今世。利益甚大」。这是先对他的赞叹。「但其不由梵本。唯酌华文。未顺译法」。他这不是翻译。他不是由梵本直接翻译过来。只是斟酌前人翻成华文的翻译本子。斟酌这些文字重新做个编辑。「若以梵本重翻」。那就成六种翻译。别人就不会议论他。「故彼不言译而言校正也」。这是龙舒谨慎的地方。他的问题在哪里?「又其中去取旧文。亦有未尽」。这就讲比较这四种原译本。你怎样取舍。这是学问。他取舍不当。不太妥当。这里头举例子说。「如三辈往生」。这个很重要。「《魏译》皆曰发菩提心」。上辈、中辈、下辈都讲发菩提心。可是「王氏唯中辈发菩提心」。下辈里头讲不发。上辈里头没有提。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段经文。这个地方这个问题严重了。「则高下失次。且文中多善根。全在发菩提心。而三辈不同。同一发心」。你看上辈、中辈、下辈不一样。但是都有「发菩提心。一向专念」这八个字。「发菩提心。一向专念」。这是往生最重要的条件。王龙舒的会集本。这个地方就有了问题。上辈没说。下辈说不发。这不可以的。这是严重的误失。

  「莲池大师所论精要。正中要害。王氏自序中有云:其文碎杂而失统。错乱而不伦者。则用其意而修其辞」。这几句话。这其文是讲原译的经文。原来这四种翻译的经文杂而失统。错乱而不伦。则用其意而修其辞。这个用其意是用自己的文字来叙说经中的大意。这个在古人是有议论的。因为你是编辑别人东西。一定要用人家原来的文字。不能用你自己变更文字。这个例子要一开。以后麻烦大了。每个人都可以改经。那经就改成不象样子。就决定不能改动。会集要守这个规矩。这是龙舒有些时候用自己的意思。把原来的文字改了。这是被后人指责。「是正莲池大师所指。不由梵本。未顺译法之深病」。莲池大师讲的话很含蓄。黄老给我们这一说明。我们就了解、就明白了。所以显出古人就是责备人。也非常厚道。也不是用很明显的话来说你。很厚道。委曲婉转。这都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地方。「今乃会集。焉能不取原语」。会集一定要记住要取原语。「而任意行文。是乃万万不可也」。这是很大的一个忌讳。「至于三辈发心亦然。擅改《魏译》。又复高下失次」。这三辈发心。就发菩提心上辈的不说。中辈说发菩提心。下辈的说不发。这个是严重错误。这是「王本难掩之疵」。这他的过失。

  至于第二个。「清乾隆彭二林居士(名绍升)」。他还有个名叫际清。彭际清。「亦于王本义有未安」。他对王龙舒的本子也深有研究。「于所著《无量寿经起信论》中论王本曰:王氏本较为畅达。近世通行。然有可议者。如序分中游步十方以下。广明菩萨行愿。为令行者发起大心。积集德本。究竟成佛。乃是此经开章要领。而王氏删之」。这个龙舒的会集本里没有这一段。这一段非常重要。他疏忽了。「至往生上下二辈。一删去发菩提心」。他没说。这一句没有。上辈往生没有发菩提心这一句。下辈往生他说不发。这下辈往生是「一云不发」。「胎生一节。删去疑惑佛智乃至胜智」。这五句经文。这五句经文非常重要。他没有把它收进去。所以「前则乖成佛之正因」。就是发菩提心。「后则失往生之正智」。就是「疑惑佛智」一直到「圣智」。这一段文字他疏忽了。所以失往生之正智。人为什么会胎生。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会有胎生?这生到边地也算不错。为什么会生到这个地方?对极乐世

佛教法师骗人

界信心不足。信心不足真念佛。真愿意求往生。就好像赌博一样。有我就成功。没就算了。就这么一个念头。他就不能入品。他生到边地。也很难得他真干。虽然他有疑问。但他真干。万一是真的那我不就成了吗?你看就这么一个错误的念头。这信心里头有缺陷。所以他生边地。边地到极乐世界要耽误五百年。五百年他相信了。信心清净。疑惑没有了才能入下品下生。他比下品下生低一级。所以决定不能有疑惑佛智。不可以疑惑。

  「他如叙次愿文。后先舛错。皆当校正。彭氏鉴于王本之失。乃专就《魏译》去其繁复。并按云栖本」。云栖是莲池大师。「增入四十八愿先后数目。仍名《无量寿经》。是为第七本」。第七种本子。「王本为第六本」。王龙舒的本子是第六种本子。彭际清的本子就是第七种的本子。但是他只是魏译。就是康僧铠的本子删节。把它繁复的地方把它删除。做了一个节本。把四十八愿加了条目。这个本子也有流通。但是不广。所以「但此本只是《魏译》之节校本。而非诸译之会集本」。两本做个比较。彭际清的本子比康僧铠的本子要好。我们读起来很顺。「近代丁福保居士。作《无量寿经笺注》」。所根据的本子就是彭际清的节校本。彭本还是「未能救王氏会本之病」。所以它不能称为善本。

  这到底下一个。清朝咸丰年间邵阳魏承贯居士。「谓诸译及王氏会本。犹未尽善。乃会集五种原译。别成一本。仍名《无量寿经》」。底下说「魏氏之本。集五种原译。是为五会本之始」。这是五种原译本他都看到。「王氏只是四会本」。四种本子的会集本。「所会未及《唐译》」。就是《大宝积经.无量寿如来会》。这一会这个本子他没有看到。「同治中」。咸丰之后就是同治。同治是慈禧太后主政。咸丰过世之后。这小皇帝是母亲当家。「王荫福居士极崇魏本」。这非常推崇。「曾亲记云:近世邵阳魏居士复本云栖大师之说。遍考诸译。别为一书。包举纲宗。文辞简当。乃得为是经之冠冕」。这是对于魏默深这个本子的赞叹。「王氏复博考众本。手自校雠。并定经名为《摩诃阿弥陀经》」。这是本经第个八本子。

  「魏氏发心广大。复精于文字。为救王龙舒居士杜撰经文之失。备取五译。会成一经。力求句句有来历。期成善本。所愿极胜。所成亦伟。其所会集远超王本。王荫福居士赞之为本经八种之冠。亦非过誉」。这些话是黄念祖老居士说的。可是后面「但所憾者」。他还是有遗憾。「魏氏虽愿力补王氏杜撰之过。惜未全免」。他也犯这个毛病。用自己的意思改动原译本里面的经文。文字也改动。「兹举其荦荦大者如下」。荦荦是明显的意思。非常明显的过失。这个地方举出了四条。第一「魏本第二愿曰:设我成佛。国中天人。纯是化生。无有胎生。此中无有胎生四字。诸译皆无」。这从哪里来的?这一句是他自己加的。这举出真的把他的过失举出来了。「且此四字与原译文相违」。为什么相违?「《魏译》云」。康僧铠的经本上有这么一句话。「佛告弥勒。彼国人民。有胎生者」。怎么愿里头讲无有胎生?「唐宋两译同之」。唐译的跟宋译的这两种本子都有这句话。都有讲胎生这个话。「而魏氏竟谓无有胎生。此实为难掩之疵也」。这个过失太明显了。第二「五恶五痛五烧一段数千言」。这一段文很长。「魏氏删节为:生时痛。老时痛。病时痛。死时痛。患难穷苦痛;淫欲火烧。瞋忿火烧。贪盗火烧。邪伪火烧。愚痴火烧。是为五痛五烧。魏居士原愿无一字不有来历。惜未能贯彻初衷。上之一段于诸译中并无来历」。这一段不是删节的文。是用他自己的意思把几千字的经文。浓缩成这个。这完全是他自己写的。不是原文。要从原文删节的话没有话说。这不是原文。完全是自己意思节录的。所以这就是没有根据。

  第三「魏氏会本谓极乐之宫殿楼观。堂宇房阁。或处虚空。或在平地。或依宝树而住」。这句有问题。其中「依宝树而住」这一句话五种原译本都没有。这也是他自己想出来的。这个没有根据。「会本中『过是以后。无量寿经亦灭。唯余阿弥陀佛四字。广度群生』」。这一段文五种原译本里没有。「由上可见。魏氏之本与前诸本相较。虽后后胜于前前。惜仍未能尽免率增乖舛之过。但此巨失。势在必救。以免后世因袭。甚至篡改经文。故须防微杜渐。绝此罪源」。这是黄念祖老居士对他的评语。这个重要。因为古人的东西。纵然是错了不能改它的。怎么办?把你的意思写在旁边。写在旁边旁注。不能随便改它。如果随便可以改这个例子一开。不得了。以后人家一看。这不通。不应该是这样的。我也改一句。你也改一句。流传到几百年之后这文章就不能看了。所以这是决定不可以的。这是最大的忌讳。我们明明看到这是什么?人家抄错的。但是决定不能改动。所以古德常讲这个字可能是哪一个字的错误。这样子注在旁边。这正确。最忌讳是随便改人家东西。黄老居士说这些话。也是说明他老师夏莲居老居士为什么要再会集。原因就是前面两个会集本、一个节校本都不完善。都有瑕疵。所以必须再作一个会集本。「并为大经。早得善本。是以先师夏莲居老居士。乃有第九本之作也」。我们现在这个本子就是第九本。这给夏老居士做个介绍。

  「先师夏

佛教法师带字图片大全

老居士。未冠学儒」。未冠是没有成年。古人成年是二十岁。这就是在二十岁之前学儒。「先程朱而后陆王」。先学的是宋朝二程。朱是朱熹。而后学明朝的陆九渊、王阳明。这都是宋明大文豪。现在人说哲学家、思想家。这是说他的学术的渊源。「甫壮入佛」。中国人讲壮年是三十到四十。三十到四十叫壮。甫壮那就是刚刚大概三十一、二岁。就刚刚入壮年的时候他就学佛。「摄禅密而归净土」。他学过禅、学过密。最后学净土。「夏老博贯群籍。深于文字。专功久修。教眼圆明」。这是对老师的赞叹。他作学问、学佛都非常认真。真的古人所讲「一门深入。长时熏修」。无论是学禅、学密、学净。他的根底都非常深厚。「于壬申」。壬申是民国二十一年。「一九三二年之岁。发愿重校此经。掩关津门。阅时三载。遍探五种原译。洞察三家校本。无一语不详参。无一字不互校。虔恭敬慎。日祷佛前。千斟万酌。时萦梦寐。及其成也。四众欢喜。宗教俱彻之慧明老法师(夏老之皈依师)。搭衣捧经摄照于佛前。亲为印证」。这是讲他用了三年的时间。会集成第九种本子。就这种本子。刚才我跟诸位报告过。他最初会集的本子。我手上还有一册。这一册已经输入计算机。从计算机里面都可以看见。还有慈舟法师的科判。这就看到它原来的面貌。以后他经过十次的修改这定本。定本改成四十八品。

  从这一段简短的文字。我们就晓得。夏老居士是非常认真。大概他一生当中。做的就是这桩是最大的事业。让净宗法门有了这一部。这部经是净宗第一经。非常重要。而没有一个好的本子。《法灭尽经》以及本经都说到。将来佛法灭尽的时候。《无量寿经》还在这个世间流通一百年。我们想《无量寿经》到最后灭。流通的是哪个本子?肯定是这个本子。这个本子跟前面几个会集本比较。前面本子都有瑕疵。都不能叫人满意。这个本子里头找不出来了。前人会集本里面的瑕疵统统都改正过来。真的没有一个字不是出于原本。自己没有改动一个字。所以是五种原译本的集大成。取舍精当。没错误。慧明老法师给他印证。「先舅父梅撷芸居士」。梅光羲居士是李老师的老师。李炳南老居士经教是跟梅老学的。所以这个本子当年传到台湾。前面有梅老一篇序文。很长的序文。他看了之后非常欢喜。当时就在台湾流通。而且自己还讲了一遍。「连续播讲于电台。誉为善本。慈舟法师专讲此经于京鲁」。就是北京跟济南。「并亲为科判」。我做科判是依据慈舟法师的科判做底本。再详细给它分科。作成一个完整的科判。这个科判。当年我跟赵朴老见面的时候。我送给他。他非常欢喜。他看到了经。夏老会的经。我们做的科判。黄念祖的批注。他说这个经完备了。他非常欢喜。

  「北京极乐庵方丈妙禅老和尚。聘请山东女子莲社吴倩芗社长来寺开讲此经两月。其它发心宏扬。专志持诵者。不可胜数。印行流通。相继不绝。是以先舅父梅老赞云:于净宗要旨。穷深极微。发前人未发之蕴。又精当明确。凿然有据。无一义不在原译之中。无一句溢出本经之外。有美皆备。无谛不收。虽欲不谓之善本不可得也」。这一段是梅老序文里对这次会集的赞叹。「先舅之语。现已举世公认。并将本经采入新印之续藏」。这是一个愿望。现在还没有能做到。「大经尘封千载。今始得善本。先贤会经之愿乃圆」。从王龙舒、彭际清、魏默深。都希望做一个完善的《无量寿经》的本子。也真正努力去做。但是始终免不了有瑕疵。一直到最后夏莲居老居士。才真正完成古来这些大德他们的宏愿。到这才真正完成。大经尘封千载。《无量寿经》一千多年来。因为没有善本。所以学习的人不多。中国人学习《无量寿经》。远远比不上日本人。大概中国人喜欢挑剔。日本人比较老实。传到那边去就全盘接受。可能有这种原因。所以中国人修净土都是依《阿弥陀经》。《阿弥陀经》在中国弘扬最广。这一部经出来之后情况就不一样了。「大经放光。众生有幸。本经名《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》。是为大经之第九本」。所以现在《无量寿经》一共是有九种版本。我们要学习。你要得用哪一种版本。

  我在二00六年在巴黎办了一个活动。活动完了之后顺便到伦敦。去访问剑桥、伦敦这两个大学。这都是汉学系的。在欧洲非常著名的学校。出了不少汉学家。我跟他们汉学系的同学。跟他们的教授做了交流。我知道有不少学生用佛经写博士论文。其中有一个学生告诉我。他用《无量寿经》写论文。我说《无量寿经》有九个本子。你用哪个?他用夏莲居的会集本。很难得。我们这个批注。这个批注是我在美国那个时候。也是在弘扬这部经。黄念祖老居士到美国去。他去一个月。我们在那个地方联系上。他这个批注只带了一本。带了一本油印印的。还好。还算不错。字还能看得清楚。是比较模糊。油印的。所以非常的简陋。只带这么一套。送给我了。听说我在这里讲这个会集本。那个时候在国内讲会集本就他一个人。在海外讲会集本也就我一个。所以我们两个碰到之后就欢喜无量。真的是志同道合。我们是一个方向、一个目标。所以我就问他。我说:你这个批注有没有版权?有版权就不必谈了。要没有版权我送到台湾去翻印。他说:没有版权。欢迎翻印。还要我给他写一篇序文。要我给他题字。所以我们第一次在台湾就印了一万册。精装这样一本印了一万册。在海外就开始流通。以后陆陆续续印。大概现在我想上百万册都不止了。他非常欢喜。

  我们再看底下一段本经的批注。这些都是关于介绍这部经典的弘传。老居士写得很清楚。所以我们看看就好了。「丙、本经注释。五译之中。魏译较备」。这就是曹魏康僧铠的本子。在五种原译本里面翻译得最好。我当年在台中。李老师也将《无量寿经》讲过两遍。第一遍讲的是夏老这个本子。会集本。第二次就是讲的康僧铠的本子。我到台中这个缘分很殊胜。正好遇到李老师开讲这部经。康僧铠的本子。我从头到尾听过一遍。早些时候他讲的会集本。他把他的眉注给我。我看到非常欢喜。我能看得懂。当时我也就想讲这个会集本。老师告诉我。他说:时节因缘没成熟。要等待时节因缘。我那个时候不知道利害。因为这个会集本争议很多。争的什么?说夏莲居他是在家居士。他不是一个法师。所以大家不愿意这个本子流通。夏老自己也了不起。往生的时候告诉他的学生。黄念老在旁边。夏老告诉他。他的会集本将来是从海外流传到中国。大家听了莫名其妙。怎么会从海外流回国家?到后来果然证明。这个经典在国外是普遍流通之后。才流到中国去。所以我也就了解。那个时候老师为什么不准我讲。讲康僧铠的本子没有问题。没有一个人讲话。如果讲夏莲居的会集本。批评就多了。我那个时候刚刚出家不久很年轻。这些老和尚要是来骂人。给我们压力。我们受不了。现在这些老法师都往生了。我们变成老和尚没问题。那个时候很难。所以我们得忍耐。老师的确有智慧。我们不如他。他看得深、看得远。时节因缘不成熟暂时放下。那个时候叫我去讲《楞严经》。那是一部大经。

  我们看这个文。「故大经注疏。集于《魏译》」。几乎都是用康僧铠的本子来批注。「我国大德多为小本弥陀作注。至于注大本者」。就是注《无量寿经》。就是两个本子。一个是「隋净影。唐嘉祥两家」。这后面接着。「《无量寿经义疏》六卷。隋京师净影寺沙门慧远撰疏」。我学的就是这个本子。这个慧远跟我们净宗初祖慧远。名号完全相同。所以在历史上称他作小慧远。如果诸位看到有人写文章上。小慧远就是他。不用小慧远。那就是庐山慧远大师。名字完全相同。庐山那个时候是在东晋的时代。这个慧远是隋朝。第二。名称相同。也叫「《无量寿经义疏》。唐嘉祥寺吉藏撰」。他做的批注。在中国《无量寿经》只有这两种。另外在中国流通的有韩国两位法师。「又新罗国(今朝鲜)有憬兴、元晓」。两位法师都出家人。他的批注在中国有流通。第一个是「《无量寿经义述文赞》三卷。新罗国沙门憬兴着」。这憬兴疏。第二种「《无量寿经宗要》一卷」。也是「新罗国黄龙寺沙门元晓撰。曾入唐游学」。唐朝时候在中国留学。「还后化振海东。其疏曰海东疏」。元晓法师在韩国非常有名。韩国佛教没有人不知道他的。第三种「《游心安乐道》」。这也是元晓的著作。是「净土古佚十书之一」。这些都在中国流通。

  下面说「大经光明。照耀日本。注释之盛。远超我国。笔者所知者已廿余种」。这些二十余种大概都在《卍续藏》里面。这是黄念祖老居士看到的。「计为:《无量寿佛赞钞》一卷。兴福寺善珠作。第二《无量寿经述义》三卷。最澄法师集的。第三《无量寿经私记》一卷。智景作。《无量寿经义苑》七卷。纪州总持寺南楚作的。第五种《无量寿经略笺》八卷。享保五年洛东禅林寺院溪作。第六《无量寿经钞》七卷。望西楼了惠作」。大概这些一共这里他举了二十二种。这二十二种其中有六种黄老居士书架上有。我到他那里去参观的时候我看到过。这六种他都用作参考。都有一些引用在这个批注里面。这六种。第一个是刚才念的《无量寿经钞》七卷。就是望西楼了惠作的。第二种是在第四行最后一句。《无量寿经会疏》十卷。越前胜授寺峻谛作的。这是老居士所看到的。第三种在倒数第四行。第二十一《无量寿经甄解》十八卷。道隐作。这是引用得多。接着《无量寿经合赞》四卷。观彻作。所以他这里底下说了。「其中第六、第十、第廿一、第廿二诸着。本书引证甚多」。

  「又注释大经校会本者。共三种」。第一种是《无量寿经起信论》。这是彭际清作的。清朝康熙年间。第二种《无量寿经笺注》。这是丁福保的。这现在在佛门里流通很广。也很容易看到。「以上两种所注者。皆为彭氏之节校本」。就是彭际清的节校本。第三种是「《佛说摩诃阿弥陀经衷论》。清光绪正定王耕心作的」。他所注的本子是魏承贯的会集本。末后「又清末沈善登居士着有《报恩论》三卷」。这《报恩论》里面。有《净土法门纲宗》、有《无量寿经纲宗》、有《往生正因论》。有这几篇。都算是注释《无量寿经》的。这一段我们就介绍到此地。

  下面我们看第九段总释经题。我们从第七十九面看起。「凡经之名题。皆直显本经之要旨。使学者因名达体。一览经题。直窥全经大义。是以天台家注经。先释经名」。这一段文我们把它念下去。「大经五种原译。各有经题。王氏会本名为《大阿弥陀经》以别于原译与小本。但『大』字之增。无所依据」。这是自己加上去的。会集的话应当是要用原文。他自己加了个大字这没有根据。「彭氏节本与魏氏会本」。魏默深的会本。「皆名《无量寿经》。同于《魏译》。三种一名。混同易误」。它的名字跟原来的经名是一样的。没有差别。到底指哪个本子不清楚。「正定王氏改魏氏本为《摩诃阿弥陀经》」。这摩诃两个字也没有依据。这个都是会集里头的问题。「考」这考据「从汉迄宋」。到宋朝「十二译中」。这十二次翻译。「以无量寿为名者十」。有十部。「以清净平等觉为名者」有两部。「以正觉为名者」有一部。最初汉代有个译名叫《无量清净平等觉经》。最后宋代翻译的名字叫《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》。所以夏莲居老居士这个经题。「今此会本直取宋译经题《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》」。那个经字重复的把它去掉。经字去掉是重复的。下面再续汉译的经题《无量清净平等觉经》。无量两个字也重复了去掉。于是经题就变成《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》。「自然佳妙」。这真正是会集。没有自己加一个字。只是把重复的去掉。所以变成这十五个字的经题。「不假斧斤」。一点修改都没有。「两译原名。摄于一名之中;十二种经题悉入一题之内。全经大旨。昭然目前。净宗要义。备于题内。人法喻、教理行、体相用等齐显于一名之中。如帝网珠。圆摄一切妙法。本经会集之妙。于此可见麟爪」。就是夏老会集的慧眼。跟过去人确实不一样。

  这个题。黄老的批注也很详细。我们今天还有一点时间。我把我对于这个题的解释。有个很简单的一个解释。「佛说」。这是佛亲口所说的。佛经上加上佛说这两个字它有意义的。一切经都是佛说。为什么别的经不加佛说?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没有加佛说。《金刚般若经》也没有加佛说。《妙法莲华经》也没有加佛说。为什么这加佛说?通常加佛说的。正宗分第一句话是佛讲的。这个加佛说;如果第一句话不是佛说的。通常就不用佛说这两个字。所以它有讲究的。不是随便立题的。「大乘」是智慧。「无量寿」是性德。「庄严」就是相好。你看看。佛在《华严经》上告诉我们。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」。这题里面如来智慧德相就有了。「大乘」是如来智慧。「无量寿」是如来的德。寿命是第一德。「庄严」是相好。这就全给你说出来。这是果。我们学佛希望得到什么?就得到「大乘无量寿庄严」。这就是极乐世界的果。下面这五个字是因行。是修因。修什么才能证果?修「清净平等觉」。清净是戒。持戒能帮助你得清净心。平等是定。觉是慧。你看戒定慧三学。说三宝。僧是清净。六根清净一尘不染。这出家人;法是平等。你看佛说的诸法平等。无有高下。法是平等;佛是觉。三宝具足。

  佛叫我们修行怎么样证果?先放下。我们用《华严经》的话来说放下执着。对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着。你就得清净心。证阿罗汉。再进一步。于一切诸法不分别。分别心放下。你就得正等正觉。换句话说。你得平

佛教法师视频讲座怎么放下

等。平等是菩萨。最后能够把妄想放下。妄想是什么?起心动念。不起心不动念就大彻大悟、明心见性。这个觉就是大彻大悟、明心见性。成佛了。证得无上正等正觉。你看修因证果。净宗里面完全显示在这个题目上。所以人家要问我们。你们净土宗修什么?修清净心、平等心、正觉心。净宗求什么?求智慧、求性德(无量寿是性德)、求相好(相好是庄严)。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这部经讲什么?就讲这个。全经的内容在题目里面统统显示出来了。今天时间到了。我们就学习到此地。

原文出处:http://www.xuefo.com/jk/nr/0/76.html

以上是关于「无量寿经」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无量寿经- - 二零一零年讲于香港 七十三的介绍,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。

本文标题:「无量寿经」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无量寿经- - 二零一零年讲于香港 七十三;本文链接:http://www.fzby666.com/jings/5314.html。

佛祖

  • 功德无量--- 扫码方法


    一、电脑端:使用微信扫码;


    二、手机端:1、长按图片;2、保存二维码图片;3、打开微信,扫一扫--相册

佛像、佛珠--京东商城宝贝推荐

猜你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