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目犍连」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无量寿经- - 二零一零年讲于香港 八十九 ,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,「目犍连」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无量寿经- - 二零一零年讲于香港 八十九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,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。
原文标题: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无量寿经- - 二零一零年讲于香港 八十九
/* Generator: eWebEditor */p.MsoNormal, li.MsoNormal, div.MsoNormal {margin:0cm;margin-bottom:.0001pt;font-size:12.0pt;font-family:宋体;}p {margin-right:0cm;margin-left:0cm;font-size:12.0pt;font-family:宋体;}div.Section1 {page:Section1;}
净土大经解演义 (第八十九集) 2010/7/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:02-039-0089
诸位法师。诸位同学。请坐。请看《大乘无量寿经解》第九十九面。倒数第七行。也就是这一面的第二段:
「尊者舍利弗。梵语舍利。译为鹙鹭。梵语弗。译为子。故曰鹙子。因母得名」。这先介绍舍利弗尊者。舍利弗在佛法里面代表智慧第一。一般大小乘经常常看到他。舍利弗跟大目犍连。大目犍连代表神通第一。佛说的一切经里面都有智慧、都有神通。神通是通达明了。「舍利」是梵语。翻成中国的意思是鹙鹭。鸟的名字。我们中国人叫鹭鸶。梵语「弗」这个字翻成中国意思是子。所以舍利弗这个名号翻成中国意思。就是鹙子。鹙鹭的儿子。因母得名。「其母身形端正。眼净如鹙鹭。乃名鹙子」。这把他得名的来由。他母亲长得非常好。非常端正、庄严。特别是眼睛。眼睛非常明亮就像鹙鹭一样。人家就称她作鹙鹭。他的儿子就叫鹙子。「谓是鹙鹭之子。又名珠子。亦表其母眼净如珠。又名身子。表母身端正」。这是名字的来源跟***妈有关系。***妈的相貌非常端庄。「舍利弗在佛声闻弟子中。智慧第一」。下面有一段小故事。这里顺便提一提。「在母胎时。能令母得妙辩。胜于乃舅俱絺罗」。这个人以后也证阿罗汉。这段故事《楞严经》里面提到。这是他的母舅俱絺罗尊者辩才无碍。他的姊姊就是舍利弗的母亲。每一场辩论都输给她的弟弟。她弟弟确实很厉害。可是她怀孕怀了舍利弗之后。突然这辩才就大幅度的提升。跟俱絺罗辩论。俱絺罗常常都败给她。所以他就想:这个大概不是姊姊的辩才。你怀孕怀的这个小孩一定是非常有智慧的人。他就给他姊姊说。以后果然没错。这个小孩真的是智慧第一。
你看里面说出他的行谊。「八岁登座」。登座讲经是小沙弥。小沙弥讲经。阿罗汉都在旁边听。「十六出国。议论无双。七日之内。遍达佛法」。这个遍达佛法。在此地意思里头含的大彻大悟。十六岁这还是个少年。已经遍达佛法。所以凡夫成佛真的是一念之间。在中国禅宗六祖惠能。遍达佛法是在二十四岁。舍利弗十六岁。世尊在大乘经里面。也把他的身分暴露。他是古佛再来。跟目犍连这两位都已经成佛。是到这个世间来示现的。示现为释迦牟尼佛的声闻弟子。这是法身大士们、诸佛如来。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。他们这是一帮人来的。叫「一佛出世。千佛拥护」。在这里我们能看到。佛法里这些觉悟的人。他们没有好高骛远的念头。没有妒嫉障碍。释迦牟尼佛他的法缘成熟。到这个世间来以佛的身分出现。他出现一个人能不能度得了众生?这时候度不了。一定要很多人跟他配合。来帮助他。什么人帮助他?一定得内行的。外行的人帮不上忙。这些人绝大多数是诸佛如来。少数法身菩萨。法身菩萨都是地上菩萨。
这就是《华严经》上说的四十一个位次。他们是最上层的十地菩萨。不是三贤。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叫三贤。三贤菩萨无始无明的习气还浓。十地菩萨很薄了。距离究竟圆满的果位妙觉位愈来愈近。这些人。我们明了。经上说得很详细。初住菩萨示现在六道、在十法界。就有能力示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。在六道里面示现佛身普度众生。释迦牟尼佛示现佛身。六祖惠能大师示现比丘身。舍利弗尊者在这个地方也是示现比丘身。这个我们要知道。我们要学习。要有个很欢喜的心。清净心、平等心成人之美。人家做一桩好事需要跑龙套的。需要服务的。看到没有人。我们就得去。还有示现为国王大臣、长者居士。外护。这一群人不是凡人。
「本经说此一切世间难信之法。惟大智者始能深信不疑。故列上首。仅次憍陈如」。他的排名排在第二。世尊在这一会说什么法?世出世间无上微妙法。这个法门。为什么?能令烦恼习气没有断的众生一生成佛。这真叫难信。烦恼习气一品都没有断怎么能即身成佛?难信谁难信?声闻、缘觉、菩萨不相信。所以他们要走弯路。弯路是竖出;这条路是横出。六道里面就出去了。你想想看竖出多难?你要通过欲界天、色界天、无色界天。这四禅八定。你还得要通过四圣法界你才能出去。四圣法界里面声闻、缘觉、菩萨、佛。要把妄想分别执着断得干干净净。才能超越十法界。这个事要多少时间。多长时间?佛经上常讲无量劫。实际上时间不是一个定法。佛说的法是圆融的。无量劫。可以说是运气不好的人那真的要无量劫。无量劫怎么个说法?六道里人道是枢纽的一个点。转变的一个点。成佛一定得到人道来。六道里面没听说佛在哪一道示现以佛身说法的。没有。六道众生都有感。佛都有应。但是不会以佛身出现。只有在人间。人间这是个枢纽。
人造作种种业。人造善业果报在三善道。为什么到三善道?去消他的福报。福不是好事情。世间人认为这是美事、好事。修道人知道不是好
所以懂得这个道理。我们就明了意念的关系太大了。起心动念不能有恶念。恶念叫做烦恼。不可以生烦恼。生烦恼它有果报。不是生了没事。纵然我们身口没做。才动个念头。念头已经结业。不需要身口。起心动念你已经造业。阿赖耶里面就有这个业习种子。遇到缘。果报就现前。所以一品烦恼没断怎么能成佛?哪有这个道理?连须陀洹都得不到。怎么能成佛?真的。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。烦恼没断。这个烦恼指见思烦恼没断。生到极乐世界。即使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。也是阿惟越致菩萨。这是阿弥陀佛第二十愿里头讲的。阿弥陀佛不会说假话。阿惟越致是什么样的菩萨?三不退的菩萨。我们知道位不退。刚刚证得位不退是须陀洹。所以须陀洹是圣人。虽然是小小圣。才把八十八品见惑断尽他就证位不退。这位不退是什么?他不会退到凡夫。他不会堕三恶道。虽然没有出六道轮回。他已经保证不堕三途。天上人间七次往返。无论有没有佛出现在世间。他都能证得阿罗汉果。都能证果。也就是说他虽然没有超越六道轮回。他是圣人。他不是凡人。位不退。行不退是菩萨。菩萨发菩提心。行就不退了。不发菩提心会退转。菩提心不容易发。最高的位次是念不退。就是我们常说的。一个目标、一个方向勇猛精进。这是谁?法身菩萨。超越十法界了。
我们在大乘教里面看到这种事实真相。这才晓得这个法门真难信。真难信我们信了。我们信了这个概念是不是真的?这信有等级的。你看我们一般人讲迷信、正信、真信。这就三个等级。迷信的人多。看到别人信。我们也信。这个净土经论里到底讲的什么。不知道。不知道这叫迷信。你真正把经教搞清楚、搞明白了这叫正信。正信还不是真信。虽然搞明白、搞清楚还不想去。对这个世间还很留恋。这不是真信。不能说是你迷信。你真搞清楚、搞明白。什么时候你能把对六道。对天上人间情执统统放下了。那你是真信。只有真信的人一生才能成就。为什么?他肯定往生。你要问说他为什么能肯定往生?他对这个世间毫无牵挂。就这么个道理。没有人障碍你。自己障碍自己。你对这个世间为什么还贪恋?说实在话。习气!我们中国古圣先贤所说的习性。本性本善。习性不善。这个习性是无始劫以来。生生世世养成的。不是一生。生生世世很麻烦。所以要有勇猛心。才能把这桩事情断掉。一刀两断。对西方极乐世界真有认识。一丝毫怀疑都没有。决心先到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。
亲近干什么?一个目标。在阿弥陀佛会下大彻大悟、明心见性。到极乐世界去干这个的。彻悟。那你在西方极乐世界。你就生实报庄严土。可是极乐世界这个地方很奇妙。它四土没有障碍。四土融会在一起。这是不可思议的地方。我们的释迦世尊他也有四土。他四土空间维次不一样。他住在实报土。实报土里面的法身菩萨知道我们存在。我们不知道他在哪里。这就是有障碍。不但理事的障碍。事事都是障碍。可是在实报土里面完全突破了。方便土里面理事无碍。事事有碍。到实报土一切障碍都没有了。我们这一生当中有这样殊胜的缘分。就说明过去生中善根深厚。如果不是很深厚的善根。你怎么会遇到这个法门?学佛的人太多。几个人遇到这个法门?遇到的时候他认不认识?他了不了解?认识了、了解它。真了解没有不发心的。发一念心求生西方极
我们再看第三位。「尊者大目犍连。即《阿弥陀经》中摩诃目犍连」。摩诃是梵语。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大。摩诃就是大的意思。「目犍连是姓。译为」。这就是目犍连这句梵语。翻译成中国文它的意思是「赞诵」。赞诵的意思。这个意思平常说得少。而说「采菽。莱菔根等」。这个才是梵文的本意。这是说他这个族群名称的来由。菽是豆类。莱菔就是我们一般讲的萝卜。这个族群我们就晓得他是农民。从这个意思来看。现在我们说的菜农。种菜的。种菜的农民。「其族出家人多。故于尊者姓氏冠以大字。曰大采菽(大目犍连)以拣别之」。在古往今来农民是很辛苦的。都不会很富裕。我们中国人讲靠天吃饭。人肯定是老实、纯朴。人到世间来。出现在这个世间从事这个工作。在一生行业当中。他造的不善业少。善业慢慢在累积。这个善业是什么?种植这些农作物供养社会一切大众。默默的在耘耕。人有这个习气。动物也有这个习气。他只想把庄稼种植好。每天都想这桩事情。所以这个行业。可能他有好几世都从事这个行业。人家他没有想到改行。可能客观环境也不许可。所以佛说「一切法从心想生」。我们就能够理解了。出家的人多。肯定出家修行成就殊胜。大家看到了一定很羡慕。有几个成就就会激发很多人来学习。所以尊者这个名称。就在目犍连上加个大字区别。这大目犍连是对他的尊称。
「其名为拘律陀。父为相国」。我们知道那个时候中国没有统一。周朝时候周朝八百诸侯都是小部落。印度亦复如是。释迦牟尼佛的父亲是国王。迦毘罗卫国的国王。这个国在现在尼泊尔的境内。古迹都还存在。到印度朝圣。很多人一定会到那里去看看。释迦牟尼佛出生的地方。那个国不大。大概比现在一个县还小。像我们现在一个乡、一个镇。在那个时候就是一个小国。大目犍连的父亲做过相国。也就是国王的助手。像现在总理的身分一样。「从拘律陀树神祈求得子。因以名之」。他从树神求儿子。结果真的生了一个儿子。所以就用拘律陀做名字。「于佛弟子。神通第一」。在佛的弟子当中他是神通第一。佛弟子里头有神通。他常常展现神通。可是释迦牟尼佛在经教里告诉我们。不以神通做佛事。为什么?如果以神通做
《智度论》里有这么几句话。「如舍利弗于智慧中第一。目犍连神足第一」。神足。我们中国人一般讲。通灵、感应这一类的。在六种神通里面。神足通是最高的。他能飞行、他能变化。中国人看《西游记》。看孙悟空。孙悟空就示现的神通。不过他那个通很小。你看书上写的。他只有七十二变。七十二不应该是数字。如果是数字的话。那他的能力就非常有限。如果说表法那就讲得通。神通广大。真的是自在无碍。目犍连在佛弟子当中。有这个能力。「又舍利弗是佛右面弟子。目犍连是佛左面弟子」。右边是智慧。左边是神通。智慧跟神通合起来就圆满。教化众生的能力真叫自在无碍了。「尊者神通甚广。例如举一城释种。上升梵天」。这桩事情。是琉璃王灭释迦族。世尊当然也是很悲痛。但是没有行动。为什么?释迦牟尼佛知道这个因果。过去造作不善的因。这一生一定要受这个果报。不能避免的。目犍连不知道。这个因一定是很久了。一般讲阿罗汉能知过去五百世、未来五百世。他这个事情肯定在五百世之前。阿罗汉的神通力量达不到。佛晓得。佛很清楚。佛劝导族人躲避。所以目犍连当时就救了五百人。放在他的钵里面。把这个钵送到大梵天。大梵天是初禅。放在那个地方避难。等这个事情过去。而释迦族呢?听释迦牟尼佛话的。逃出来一部分。这一部分就逃到西藏。因为尼泊尔在喜玛拉雅亚山的南面。越过山那边就是西藏。他们逃到西藏去之后。以后就再没回去。所以释迦族这一族的人还有一支在现在的后藏。这桩事情是早年章嘉大师告诉我的。目犍连救的这些人送到大梵天。释迦牟尼佛跟他讲:你去看看。看看那个钵里的人现在怎样?他一看。完全化成血水。没有一个活的。佛就告诉他。定业。佛都没有能力转。
这些示现也都是告诉我们。真学佛的人。我们在这个世间点点滴滴。无论是顺境、逆境、善缘、恶缘。统统是诸佛如来在示现。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那是决定正确。这个示现是什么?你杀别人。人家肯定要杀你。他怨恨没有解除。生生世世冤冤相报没完没了。释迦牟尼佛劝族人一定是劝他不要抵抗。不要再有怨恨。这个帐到此地就结了。以后不再敌对了。这是决定正确。几个人有这样的智慧。看到敌人来侵犯。不抵抗?只有佛法知道。战争必有因。哪有没有前因的战争?不可能的事情。我们知道过去造作的罪业。战争当中被杀了。不杀人。被人杀了你生天。你不堕三途;杀人的那个人他有罪。他将来堕三途。你看看他堕三途。把你送到天上。这个事情佛看得清楚。阿罗汉、菩萨他们看得清楚。逃不了。杀人要还命。欠债要还钱逃不了。欠债欢欢喜喜还他。还他的方式也不一样。有的时候他跟你借钱。借去不还你了。可能是什么?前世你向他借钱。借了之后你不还他。他也同样的方式拿回去。怎么样?欢欢喜喜。不要再把这个事情放在心上。是欠他的。给他。不是欠他的。来世他要还给你了。那我们要不要?不要。为什么?如果要。你还得搞轮回。你不搞轮回。你们两个碰不到。这个结解不了。你愿不愿意再搞轮回?再不愿意搞轮回。现在到极乐世界作佛去。那就一笔勾消。是欠他的还给他。不是欠他的不要了。送给他。这个好!什么都不要计较。万缘放下。咱们极乐世界才去得了;只要有一桩。丝毫牵挂就不行。所以今天我们在这个世间上。无论什么人跟我们怎么样。叫我们的时候统统要接受。不要有一点意见。什么都好。什么都点头。这是什么?这是我们走西方成佛大道。点点事情还要跟人计较的话。一天十万声佛号也靠不住。到时候你去不了。最后一念还得跟人计较。那怎么行?学佛我们说有进步。什么叫进步?一切都不计较。什么都看得惯。什么都好这是进步。这是一个例子。
下面又说第二个例子。「外道移山。制之不动」。山能不能移?可以移山填海。现在用机械。从前真的用法术能做到。现在量子力学家告诉我们。人的意念如果真正是集中在一点。那个力量不可思议。在理论上讲境随心转。所以地球上有灾难。我们居住的这些人。一个人力量不够。集体意识力量就大了。多少人?能够有几十个人。能够有一百人。那个力量就非常可观。我们看到一个实际的例子。日本江本胜博士。琵琶湖一个海湾。大概有二十多年这个海湾很肮脏。气味很难闻。他找了一百多个人。就用这个方法祈祷。祈祷就是意念的集中。找一个老和尚领导大家。那个祈祷的文很简单。「湖水干净了。我爱你」。你看就这么一个简单一句话。让大家把念头统统放下。心里只想着这个念头。口里面只说这句话。湖水干净了。一百多人。「湖水干净了。我爱你」。一句接一句去讲。念头意念集中一个小时。做了一个小时。果然三天之后这个海湾的水真的干净。气味没有了。日本的媒体、电视都去报导。保持了半年。半年又恢复。又脏了。我告诉他。我说最好你两个月到那里去做一次祷告。这个海湾大概可以长年保持不会脏乱。不会有这些臭味。所以祷告管用!我们佛门里面这些经忏佛事。包括我们提倡的这个三时系念。都是属于这一类。但是这一类治标不治本。治本必须要把我们的意念转过来。断一切恶、修一切善这是治本。治本才有能量化解地球上许多的灾难。治本需要教育。伦理、道德、因果、宗教教育可以做得到。目犍连能够用他的法术制之。让那个山不动。外道移山移不动。目犍连在镇压住。下面讲「及降服毒龙等等。难以具述」。他的神通事迹很多。龙口里面吐的毒气伤害人。他有能力降伏牠。这举出许许多多神通的例子。佛为什么需要这样的弟子?在教化众生有些时候要用得上。佛自己不现神通。佛的神通比目犍连大多了。不现。让他去示现。让这一切大众。从佛弟子身上。了解自己本身具备的能量是没有限制的。那是自性的本能。自性的性德。
再看第三位。「尊者迦叶。迦叶姓也。此译为龟或饮光。名毕波罗。亦树名」。也是树的名字。「因父母祷于该树神而生。故用以为名」。这个人是代表宗门的传法人。佛的法。大别是两个支派。一个是宗门。一个是教下。迦叶传禅宗。阿难传教下。四十九年教学用这两种方法。上上根人。佛教他学禅;上中下根。佛教他学教。当时有这么两种根性。上上根人。我们今天讲是天才的学生。悟性特高。真的叫一闻千悟。这学生很好教。像大迦叶这一类的。这一闻千悟。上中下三根。就像我们现在学校读书一样。从小学、中学、大学循序渐进。你看佛一生讲经。大彻大悟的时候。第一部经讲的是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。这个经在定中讲的。我们世间人看不到。世间人看到释迦牟尼佛在毕钵罗树下。就是现在讲的菩提树。树下打坐入定了。经上讲二七日。也有经上讲三七日。佛在树下入定。谁知道他在那里讲《华严经》?所以今天南传小乘。他不承认有大乘。他说大乘非佛说。他们认为大乘佛法谁造的?龙树菩萨。《华严经》是龙树菩萨讲的。不是佛说的。
佛灭度后六百年。印度出现龙树。佛在经上有预言。有偈子有预言。这时候出现龙树这个人。初地菩萨。确实是聪明。三个月当中一切法就通达。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法。他三个月就学完了。于是傲慢心就起来。觉得在全印度。现在讲全世界。没有人能够超过自己的。于是大龙菩萨。大龙是等觉菩萨。就把他接到龙宫里面去。到龙宫里面看到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。释迦牟尼佛初成道的时候。二七日中在定中讲的。分量多少?「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。一四天下微尘品」。他一看就傻了。那个傲慢习气马上就没有了。他学的东西太少了。为什么?定中里面。时间跟空间都没有了。所以一念可以展为无量劫。无量劫可以浓缩成一念。龙树菩萨参观。再看看中本《华严》。还不是人间能接受的。分量太大。再看下本。中本好比是精华篇。下本那就目录提要。他看到这个。这个行。十万偈四十品。他就把这一部传到人间来。人家很厉害。这一遍看下去之后。全部能记住。所以是由他转述的。当然他没有在原来经文上加一个字。他能够背诵。《华严经》是他传的。所以南传佛教不承认。说这是龙树菩萨自己造的。冒充释迦牟尼佛的名义在流通。
大小乘隔阂一千多年。都不服。大乘瞧不起小乘。小乘说大乘不如法。假的不是真的。我们讲六和敬这就不和。大小乘就不和。都是释迦牟尼佛传的。你看看后世的子孙不和。实际上如果统统都学。问题就能解决了;不要画个界限。不肯学习。这就错了。如果都肯学习就能融通。南传小乘是比较执着。我是早年。好像是第二次还是第三次到吉隆坡。遇到一个小乘的法师。在南洋还很有名气。他跑来问我。他是责怪释迦牟尼佛。很不服气。我说:为什么?他说「佛说了。他没有度尽众生他不成佛。我现在还没成佛。他怎么先成佛了?」问我这么一个难题。我说「佛当时在世是度尽了众生。真的度尽了。你也被他度了。」他愣住了。「我怎么?」「你今天口口声声说佛。你阿赖耶识里有佛。你知不知道?佛度众生到这个世间来。不是讲得很清楚吗?度根熟的众生。你没熟。」好像种树一样。种一棵桃树。我提了篮子到树上去摘桃子。我摘什么?当然先熟的。熟的我先摘它。没熟的再过两天。我说「你还没熟。再过二、三世就熟了。你就被摘走。不是不度你。你没熟。为什么没熟?看你心浮气躁不服气。就晓得你没熟。熟了佛就来度你。」这都是真话。佛度众生确实如此。根熟的帮助你成佛。没成熟的帮助你成熟。没有善根的帮助你种善根。分好多层次。一次来了。都是三根普被。利钝全收。真的一个不漏。现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不相信佛的。排斥佛教的。你
底下引《法华文句》说。《法华文句》是智者大师作的。「其先代学道」。这是讲迦叶尊者他的先人。他的祖先学道。「灵龟负仙图以应。从德命族。故云龟氏。」这是有这么一桩事情。所以祖宗把他们这一族称为迦叶。迦叶是梵语。「又云饮光。因于毘婆尸佛时」。这个时间早了。过去七佛里面的第一个。世尊在毘婆尸佛那个时候是菩萨。已经有相当成就。我们在佛经上读到的。菩萨在成佛之前。一定要用一百劫的时间去修相好。这不是着相。相好是属于福报。成佛是智慧。智慧圆满。福报没有圆满不行。你度众生的时候有障碍。如果福报很圆满。人看人人喜欢你。愿意跟你接触。你就容易度他。如果一看你讨厌你。离你远远的。你就度不了他。所以相好是接引众生的一种方便。你看看这种示现。没有别的。示现教我们不能不修福。福慧圆满才叫佛。有慧没福不行。有福没慧也不行。一定要福慧圆满。表这个意思。
迦叶尊者在那个时候。在毘婆尸佛的时候「为冶金师」。这就是我们现在人讲的做首饰的。现在开黄金首饰这一类。我们在香港马路上常常看到「周大福」。那是个卖首饰的。是做这些金银首饰的一个工业。他是做冶金师。「与一贫女。共以黄金庄严佛像」。这是用黄金庄严佛像。属于贴金。以金箔来贴金。「自尔以来。九十一劫。身如黄金。光色晃耀。掩蔽余色。故名饮光」。从那个以来。九十一劫他得的果报。你看你以黄金供养佛。这个供养佛是什么?是装饰佛像。在佛像上面贴金。现在在泰国就很流行。泰国的佛像。寺庙的供在外面。旁边有卖金箔的。有很多人去买。买了自己去贴。这个都有典故的。所以他得的果报身金色。得这个果报。金色的它有光。光色晃耀。这光很强。把其它的色都掩蔽。都盖住。所以叫饮光。饮就像吞。「光吞诸色。即饮光义」。
迦叶在此地最重要的。是代表禅净不二。释迦牟尼佛在《大集经》里面有一句话说。称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。这修什么?这修的是无上深妙禅。释迦牟尼佛说的念佛是无上深妙禅。禅的终极目标是明心见性。见性成佛;念佛的终极目标也是这个。只是到西方极乐世界。在阿弥陀佛会下证得究竟圆满。这个意思也就是说。娑婆世界修行障缘太多。这障碍太多。我们上中下三根都没有办法。化解不了这些障难、障缘。到极乐世界那边没有障碍。那边天天跟着阿弥陀佛在一起。你所接触到的都是诸佛如来、诸上善人。这个上善我们知道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。你所接触到的全是这些人。怎么知道全是的?自己也是的。生到极乐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萨。阿惟越致菩萨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。虽然他烦恼没断。没断的时候阿弥陀佛智慧威神加持他。他的智慧、神通、道力跟阿惟越致菩萨没有两样。就这个意思。这是难信之法!
下面还没介绍完。「尊者。头陀行第一」。这个意思很重要。「头陀者。梵语」。翻成中国意思「抖擞」。或者叫做「淘汰」。抖擞是什么?我们身上有灰尘的时候。抖一抖灰尘就抖掉。所以也是有淘汰的意思。「以十二行淘汰尘劳烦恼」。他这个十二行是苦行。实在讲大迦叶尊者出生是富贵人家。在社会上很高的地位。是豪富人家子弟他来修苦行。来代表苦行。也就是佛在灭度的时候。教我们「以苦为师。以戒为师」。迦叶尊者是好榜样。十二行者。这个地方说他这十二行。第一个「住阿兰若」。阿兰若是梵语。翻成中国意思「寂静处」。这个阿翻作无。兰若是个清净的地方。就是没有吵闹的地方。不会有外面环境干扰这个叫兰若。在古时候大概噪音最大的。因为佛所活动地方都是在城外。他不在都市。都是在山林河边。这些地方都是佛常常游化之处。所以在农村里面。农业社会养牲口。牛叫的声音最大。他以这个为标准。他们所住的地方。农村里牛叫的声音听不到。这就很安静。以这个为标准。这住兰若。第二「常行乞食」。这是他们生活的方式。每天到外面乞食。第三「次第乞」。这平等的乞法。这一家布施供养你的这些饭。不一定它是一钵。有人只供养一点点。像一调羹供养这点。那你决定不够。到第二家去乞。第二家还不够。到第三家。佛允许你托七家。七家不够。不可以到第八家。到第八家你就有贪心。如果说一家、两家你够了。你就不能到第三家。这是乞食的规矩。要守这个规矩。次第乞是平等。
第四「日中一食」。每天到外面乞食只有一次。托钵。第五「节量食」。所以佛法真正是平等法。佛法乞食。这托了一钵饭。是不是托来就吃?一面走一面吃那就很不雅观。那人家就确实是轻视你。托。托完之后回到僧团。譬如在树林下面就统统集合在一起。把饭混合在一块。然后自己需要多少拿多少。节量食。所以真的。中国古人讲「一钵千家饭」。那不是假的。你看看僧团里头常住。常随众一千二百五十五人。加释迦牟尼佛一千二百五十六人。统统出去托钵。真的是千家饭。回来的时候会合在一起。利和同均。你托的这钵饭不错。这个托得差一点。你看会合在一块。做到利和同均。六和敬的僧团。第六「过中不饮浆」。这个不能用午时。他这个午时不适当。过中是日中。要是午时。在我们中国十一点到一点都是午时。而且每天日中的时间都不一样。要差几分钟。差三分钟还是四分钟。每天都有差距。在从前用日晷来量太阳的影子。看什么时候日中。现在呢?现在天文台有发行的日历。天文日历。每天都记载得很清楚。今天日中是几点几分几秒。过中不饮浆。可以饮水。不饮浆。浆是什么?有沉淀的。像牛奶。我们中国人讲豆浆。这一类东西有沉淀的。糖水可以。糖水不沉淀。蜂蜜跟水调起来它不沉淀。这个可以。过中一切会沉淀东西都不吃。
第七「着粪扫衣」。粪扫衣是什么?人家衣服穿破了不要了。丢弃掉。你把它捡起来。捡起来它一定还有可以用的。把它拆开。破的、不能用的剪掉不要它。可以用的把它留起来。将来留的有那么大的分量。再把它一块块缝起来。这就现在的袈裟。小块的。你看缝二十五条衣。大块的缝七条衣、五条衣。所以衣缝起来之后要去染色。不染色就很难看。它质料不一样、颜色不一样。染一染就相同就行了。染成咖啡色的叫染色衣。第八「但三衣」。印度那个地方是热带。它没有四季。它只有一季。所以三衣就够了。晚上在树下打坐。这个三衣可以做被
「以斯苦行。扫除尘累。澄净身心。迦叶年老。不舍头陀。佛悯其衰。劝命休息。迦叶头陀如故」。到年老的时候。佛劝他不必修这样的苦行。可是迦叶依然不改。一生修苦行给同学们做好榜样。大家看到他都会提起精神。认真努力去修行。「佛乃深赞云:有头陀行。我法久存。故云头陀第一」。所以佛的遗教。教导后世的弟子。佛只说两句话「以戒为师、以苦为师」。戒放在第一。为什么?没有戒。佛法就灭掉。诸位要知道。佛法灭掉不是说寺庙没有、佛经没有了。不是的。寺庙会更富丽堂皇。观光旅游。那个在;经典也在。经典被世间学校里当作学术去研究去了。美其名曰佛学。你看看变成佛学了。这个东西在。什么没有?持戒的人没有了。苦行的人没有了。佛法就灭了。我们要懂这个道理。什么叫正法久住?人人持戒。人人不怕苦。愿意修苦行。就是生活上愿意苦一点。好。为什么?让我们对这个世间没有贪恋。如果说是这个生活过得很富裕。过得很好。你舍不得离开这个世间。阿弥陀佛招手请你到极乐世界去。你跟他说我这里还不错。恐怕不亚于极乐世界。你会这样想。你不想去了。所以你看看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示现的。大迦叶尊者这都是古佛再来的。给我们做榜样。为什么我们的烦恼这么难断?很多同修跟我谈起来很感慨。很想断为什么断不了?你不能吃苦断不了。你不能持戒你就断不了。就这么简单。为什么从前那些人。他都能做到。我们现在为什么做不到?现在人学科学讲求营养。饮食讲求色香味。这是什么?天天在增长烦恼。你怎么能断烦恼?你是反其道而行之。
所以你冷静去思惟就知道。我们今天修行的障碍在哪里?自己制造的。没有别人障碍自己。真正佛法要兴旺。不遵守佛陀的教诫。没法子成就。所以江味农老居士在《金刚经讲义》里面。还提倡乞食。我过去讲《金刚经》参考他的《讲义》。现在乞食能不能托到?能。但是次第乞可能托不到。你在香港走七家恐怕没有人供养你。如果你走一条街也许会碰到一个。香港学佛的人不少。真学佛。会有龙天善神、佛菩萨保佑。你会碰到善心人来供养你。总得要形成一种风气才行。那省事多了。可是我们居住的地区是温带地区。不是热带。三衣就不够。所以佛法传到中国。中国这个三衣就完全做为礼服了。中国人还是穿自己的衣服。我们穿这个长袖子这种海青。这是汉朝的。佛教是汉朝时候传过来的。依旧保持汉朝的服装。这个很好。这个宽袍大袖子是我们的礼服。平常我们穿的长褂是明朝服装。工作比较方便。汉朝这个海青就做为礼服。在佛事也就是在学习。在礼节方面我们披这个衣。这个衣是二十五条衣。是大礼服;七条衣是常礼服。平常的。这是大礼服。讲经上课的时候这是大礼。这穿大礼服。拜佛的时候这是大礼。平常。我们在日常生活吃饭。七条衣就可以。接待宾客一般的七条衣就可以。这是礼服它有分等级的。五条衣是工作服。在中国已经不适用了。只是留着做纪念。不适用了。所以佛法是活活泼泼的。它并不呆板。像迦叶尊者为我们示现的这十二种头陀行。有些我们可以做到。有些就不必。是活的。都不是死的。但是我们要知道他用意之所在。他为什么要这么做法?真的扫除尘累。澄净身心。这个方法很有效果。
下面这一段。「尤应深省者」。尤其应该我们深深去反省。「大迦叶尊者。即传佛心印之禅宗初祖」。这个公案、典故出在《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》第三卷。拈华微笑就出在这个经上。「梵王至灵山」。大梵天王。灵山就是耆阇崛山。就是王舍城耆阇崛山。「以金色钵罗华献佛」。这是用花供佛。供养佛。「舍身为座」。大梵天王也是来表法的。若不是古佛再来。至少是十地菩萨。法云地的菩萨来表演。舍身为座。你看国王对佛多恭敬。他请佛坐在他身上。「请佛为众生说法」。大梵天王不是普通人。「世尊登座。拈华示众」。世尊也满他的愿就坐一下。不能坐太久。坐太久就不近人情。大梵天王。所以这些都有人情东西在里面。所以他的时间愈短愈好。请说法。他拈花。这个花什么?就是大梵天王供养的那朵花。拈华示众。比一比给大家看看。「人天百万」。人不多。天神多。跟着大梵天王来的。「悉皆罔措」。大家都不知道佛拿这个花的意思。都不知道。「独有金色头陀破颜微笑」。只有迦叶尊者微微的笑笑。「世尊云:吾有正法眼藏。涅盘妙心。实相无相。微妙法门。付嘱摩诃迦叶。」佛就把这个花给迦叶。这是禅宗里头第一个公案。迦叶尊者破颜微笑。他明白了。他开悟了。在世尊这一个动作当中。他大彻大悟。明心见性。后来传释迦牟尼佛的衣钵。最初释迦牟尼佛传迦叶不是衣钵。是大梵天王供养的这一朵花。这就是拈花微笑的公案。
底下说了。「此即世传之拈花公案。世尊传心于迦叶。为禅宗初祖。迦叶再传于阿难」。阿难是二祖。「今上首中。标举大迦叶。正表禅净不二之深意」。你看他表法的意思。佛教传到中国。是释迦牟尼佛灭度一千年。佛有预言。说一千年之后这个法会传到东方震旦国。震旦就是中国。在佛的法运。佛说过佛的正法一千年。像法一千年。末法一万年。正法。戒律成就。能持戒的人他就能证果;像法。持戒就不行了。人的根器没有从前那么好。得修禅定。所以像法时期这一千年禅定成就;末法一万年。净土成就。这个话佛在《大集经》里面讲的。佛法传到中国刚刚好是佛灭度后一千年。就是像法开始。像法禅成就。所以禅宗在中国兴旺了。真的一千年。中国的禅宗超过印度太多了。因此修禅的人多。仰慕禅的人多。禅风很盛。也有在禅宗里面一知半解的人。那更多了。这些人贡高我慢。不但瞧不起净土。连教下也不在眼目当中。这都是产生误会。可是在社会上造成负面的影响。要怎样把这样殊胜的法门提起来真正利益众生?所以祖师大德善巧方便。你看多少像永明延寿都是这样。他先参禅。在禅里头大彻大悟。明心见性。回过头来修净土。这个示现用意何在?知道学禅有很多人不能成就。你再回来修净土能往生。肯定成就。所以才说「有禅有净土。犹如戴角虎」。这个话是劝学禅的人的。不是修净土的。修净土再要去搞禅。那你就是错了。看到修禅的不能成就。劝他他不能接受。不肯听。所以说你有禅再加上净土就更好。这样子善巧方便引导他。接引他。是这么个意思。所以修净土的人。你已经修净土你可别走弯路。你要再去学禅就错了。密意在此地。一定要懂得。不是那些古来祖师大德来找麻烦。叫你要去学两个法门。咱一门深入。你要懂得这个道理。要晓得祖师那个话是对谁讲的。不是对我们讲的。千万不要说。教别人东西。我们拿过来用。错了。我们不适合。所谓是禅净不二。真正明了了。死心塌地一句佛号念到底。真的。释迦牟尼佛讲的无上甚深微妙禅。这一句阿弥陀佛。今天时间到了。我们就学习到此地。
原文出处:http://www.xuefo.com/jk/nr/0/92.html
以上是关于「目犍连」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无量寿经- - 二零一零年讲于香港 八十九的介绍,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。
本文标题:「目犍连」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无量寿经- - 二零一零年讲于香港 八十九;本文链接:http://www.fzby666.com/jings/5269.html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