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在佛学知识网,分享佛学常识、佛教新闻、佛教故事、佛学经书等知识,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。
佛像、佛珠
佛像
佛珠

「无量寿经」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无量寿经- - 二零一零年讲于香港 三十八

  • 佛教讲经-自在佛学知识网
  • 2022-08-11 05:24
  • 自在佛学知识网

「无量寿经」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无量寿经- - 二零一零年讲于香港 三十八 ,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,「无量寿经」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无量寿经- - 二零一零年讲于香港 三十八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,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。

原文标题: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无量寿经- - 二零一零年讲于香港 三十八

/* Generator: eWebEditor */p.MsoNormal, li.MsoNormal, div.MsoNormal {margin:0cm;margin-bottom:.0001pt;font-size:12.0pt;font-family:宋体;}p {margin-right:0cm;margin-left:0cm;font-size:12.0pt;font-family:宋体;}div.Section1 {page:Section1;}

净土大经解演义  (第三十八集)  2010/5/13  澳洲净宗学院  档名:02-039-0038

  诸位法师。诸位同学。请坐。请看《大乘无量寿经解》。第四十面倒数第六行。

  我们把文念一段。「《行卷偈》前。开示大无量寿经之机曰:其机者。则一切善恶大小凡愚也」。前面我们学到这个地方。今天接着看。「大师之说。上契圣心。下洽群机。实大有功于净土。故中日诸师多宗此说」。这是黄念祖老居士在此地告诉我们。善导大师所说的。前面都是善导大师讲的。这个话讲得太好了。下面这是他的赞叹。上契圣心。这个圣是诸佛如来。确实诸佛如来说这部经、讲这部经、弘扬这部经。真正的义趣就是普度众生。下洽群机。洽是周遍的意思。所有一切众生统统包括在里面。真的是三根普被、利钝全收。对净宗法门来讲没有不契机的。没有不是当机的。关键是在众生相不相信、肯不肯发愿。所以善导大师跟以前古来的祖师大德讲法、看法不一样。他的看法。实实在在大有功于净土法门。故中日诸师多宗此说。隋唐那个时候。日本、韩国都派了许许多多出家人到中国来留学。所以净宗在日本、韩国流通多半都遵从善导大师的说法。下面举个例子。「如日《合赞》云」。《合赞》是一本书。观彻法师他的著作。「第十八愿。十方众生。三辈众生。皆是具缚凡夫。是其机也」。日本这些高僧大德。第十八愿所说的。没有说菩萨。也没有说阿罗汉。说十方众生。说三辈众生。这三辈都是凡夫。六道凡夫。临命终时一念、十念都能往生。「后复云:如元晓云」。元晓是韩国传净土宗的。「四十八大愿。初先为凡夫。后兼为三乘圣人」。换句话说。阿弥陀佛说《无量寿经》。十方如来接受这个法门。普遍的弘传这个法门。其目的是普度业障深重的凡夫。

  佛的心就像父母的心一样。父母对儿女。诸佛对众生。一样的心情。无不是希望一切众生早一天成佛。能成得了吗?答案是肯定的。一丝毫怀疑都没有。为什么?一切众生本来是佛。大乘经教里面佛菩萨常跟我们讲。「一切法从心想生」。你本来是佛。只要你现在心里想佛。怎么不成佛?所以凡夫成佛一念之间。真的是一念相应一念佛。念念相应念念佛。问题你肯不肯念?念什么它就变什么。十法界依正庄严剎那剎那在变化。它不是定法。世尊在大乘教里常跟我们讲。佛无有定法可说。为什么?整个宇宙剎那剎那在变化。根本就没有定法。所以佛度化众生也没有定法。这变化从哪里来的?什么人来主持这个变化?大乘教里面佛常讲。「一切法唯心所现。唯识所变」。这不是讲得很清楚吗?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变化?心能现能生。所现所生这些法它会产生变化。那是识起的作用。识是什么?识是分别、是执着。那你就想想。不要想别人。想自己。我们的分别无量无边。我们的执着也是无量无边。所生的一切法。它不是定法。它是剎那生灭的。所以剎那随着众生的念头。它起剎那变化。即使是诸佛如来、法身菩萨应化在六道里面。正如《楞严经》所说的。「随众生心。应所知量」。所以佛也没有定法可说。随着一切众生的变化。佛真的叫「恒顺众生。随喜功德」。随顺里面有不变的。随顺是变。我们凡夫麻烦的就是随着众生变。随缘随变。这就苦了。佛菩萨高明的地方他随缘不变。那是人家高明。什么缘都能随。十法界依正庄严都能随。不变是什么?不变。他用真心。什么是真心?真诚、清净、平等、正觉、慈悲。这个不变。永恒不变。这十个字就是经教常讲的大菩提心。在四圣法界用的是这个心。在人天、在三途、在地狱他还是用的这个心。依正庄严天天在变化、剎那在变化。菩提心不变。凡夫不行。凡夫随缘随着变。怎么随着变?随着外面境界起七情五欲、贪瞋痴慢。这就变了。

  要知道。随缘随变是造业。随缘不变他不造业。佛经上勉强称它作净业。其实如果说是造净业。还是对十法界的四圣法界。那才叫净业。实报土里面。痕迹都没有。染净都没有。那才是自性的起用。没有一样不称性。这是如来的果地。我们要学佛得学这个本事。这个本事在《还源观》里面。就是前面第一句「随缘妙用」。那个妙用就是永恒不变。不着相。不但不着相。确实痕迹都找不到。可以说是自性的起用。自性空有二边都说不上。它不是物质。它也不是精神。所以只可以意会。不可以言传。说不出的。言语道断。这妙!在起作用的时候。「威仪有则」。也就是完全随顺众生。在随顺里面起作用。起最恰当的作用、最殊胜的作用、最完美的作用。也没有定法。众生自私自利。他起的作用是大公无私。跟你相反的;众生心行念念执着贪瞋痴。他起的作用给你示现的。念念都遵守戒定慧。帮助众生觉悟。帮助众生回头。回到哪里?回归自性。回到性德。那就是威仪有则。他有原则的。这个原则的标准没有一定。这是因人、因事、因时、因地。他起变化。他有一个不变的原则。就是绝对是利益众生的。决定是引导众生回头是岸的。这个不变。方法八万四千法门。这个净宗念佛也是一个法门。佛菩萨的态度永远是「柔和质直」。所以他在一切众生面前都能够得大家的欢喜心。善人喜欢他。恶人也喜欢他。都不讨厌他。这很了不起。人天欢喜他。饿鬼、畜生、地狱也欢喜他。这做人做得真圆满!这应该学习。这叫柔和。柔是温柔。和是和谐。虽然温柔和谐。他不感情用事。他质直。充满了智慧。一点都不胡涂。

  末后一句了不起。「代众生苦」。像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为我们所示现的。一生真的一切都放下了。三衣一钵。日中一食。树下一宿。讲经教学。没有一天空过。这是代众生苦。四十九年如一日。我们展开历史。千万年来这样一个老师到哪去找?找不到第二个人。世尊希望世世代代的学生都向他学习。他做出榜样来了。向他学习的人才是真正的弟子。他是佛弟子的楷模。他做到了。所以教育者必先教育自己。自己没有学好怎么能教别人?这是真理。我们发心学佛。尤其是发心出家。弘法、护法。你不学佛怎么行?学佛这两个字。学释迦牟尼佛。那叫真学佛。释迦牟尼佛一生不搞名闻利养。连名闻利养的念头都没有。就是教育众生。众生种类不齐。程度高下不等。在这个世间经营的事业又不相同。什么样的难题。你找到老师。老师都能帮助你解决。真的显示出大智能、大学问

佛教法师宽如

。不但解决我们当前生活上一点难题。终极的目标是要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。回归自性。成就圆满的佛果。这是释迦牟尼佛示现教学的终极目标。在佛经上有一句话。这一句话可以翻译。一点都不难。但是没有翻。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」。这是佛法追求的终极目标。全是梵文。翻成中国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。不是不能翻。为什么不翻?叫尊重不翻。学佛学什么?就是恢复自己无上正等正觉。这自己本有的。不是从外面来的。现在为什么没有了?你被妄想分别执着障碍住了。放下执着。不再执着了。正觉现前;放下分别。正等正觉现前;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起心动念。你成佛了。无上正等正觉现前。一切众生人人都有。放下就是。为什么不肯放下?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。要把它想清楚、想明白。佛法。章嘉大师讲得好。「知难行易」。知是把事实真相。佛法里面讲的性相、理事、因果。搞清楚、搞明白。这真不容易;行太容易。行。放下。放下就是。为什么不肯放下?知道得不够清楚、不够透彻。有疑惑。障碍你放下。如果毫无疑问的话。教你放下就放下。那马上就成就了。我们在佛经记载里面看到。在传记里面看到更多。大彻大悟、明心见性。真的在一念之间。他在这一念彻底放下了。功夫就成就了。他对于诸法实相真明白、真了解。所以他很容易就放下。

  我们要走近路。要走快捷方式。《华严经》的分量太大了。真的不容易受持。可是贤首国师的《妄尽还源观》。那是《华严经》修行的精髓。这篇论文文字不多。《华严经》里面的原理原则、修行证果的方法全都在里面。我们在过去学过两遍。修《华严》。走快捷方式。这部论好。论文一共分六段。前面三段讲宇宙的源起、万法的源起、我从哪里来的。讲得清楚;后面三段是教给我们回头的方法。你想回归自性。想把本来面目找回来。禅宗所谓「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」。本来面目你是佛。你再把本来佛找回来。开头修四德。四德是基础。那就是威仪有则;五止是放下。六观是看破。你就成就了。这些话说得容易。做起来不容易。相

佛教法师领念佛

当之难。为什么?我们的习气太深。迷得太久了。习气太深。很想放下。它就是放不下。可是我们生在这个大时代。学佛成佛得到无比殊胜的增上缘。这个增上缘是什么?外国人拍的电影「2012」。我觉得那是无比殊胜的增上缘。告诉我们。你要想成佛、要想成就。你还有多长的时间?还有三年。三年够不够?足够了。用什么方法?用执持名号的方法。三年时间肯定你成就了。这个缘就是告诉你。三年你能成佛。成不了佛。三年就到三途去了。只有两条路。你怎么选择?我们选择成佛之道。我平常教诸位的十六个字。就行了。我们不用佛家这个高的标准。那个很难做到。咱们放下自私自利、放下名闻利养、放下对五欲六尘的贪恋、放下贪瞋痴慢。这样的心态。发菩提心。一向专念。没有一个不成就。障碍你成就的不是别的。就是我讲这十六个字。那是障碍。自私自利、名闻利养、五欲六尘、贪瞋痴慢。这个玩意障碍。只要把这个东西放下。你的障碍就没有了。你一生就成就了。我们明白了。我们要真干。现在就干。今天就干。要认真。不再贪恋。不再模糊了。只要真干。不但救自己。你也救了你家、救了社会。救了国家也救了世界。这个功德多么殊胜。无比的殊胜庄严。为什么不干?

佛教法师地藏经视频

我们依靠的就这一部《无量寿经》。这一部《无量寿经》展开来。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无量无边无尽的法门。统统浓缩在这部经上。《大藏》的精华。诸佛菩萨修行成佛的精髓全在其中。我们时间不多了。认真学习这一本经够了。不再想其它的了。一门深入。长时熏修。这个长时就是三年。肯定成就。善导大师讲得好。「本为凡夫」。就是为凡夫一生当中修行成佛的。

  底下这一小段的总结。「故知净土宗意。本为凡夫。兼为圣人。此说之要妙」。要是精要。妙是玄妙。「在于直显如来度生无尽之悲愿」。佛有没有能力普度一切众生?有。什么能力?持名念佛。就这个法门。能令一切造作极重罪业的凡夫能在一生成佛。这还得了!「扫尽凡夫退怯之心。普令正信此法。发心念佛。乘佛愿力。悉得往生也」。没有一个不往生的。这个法门无比殊胜。能遇到的。大福德、大因缘。你能遇到。遇到你能不能成就?关键在善根福德。善根是什么?接触到了他能信、能解。这是善根。能相信、能理解。福德是什么?福德是真干。依教修行。一门深入。一生决定成就。这是福德。这人有大福德。遇到之后也有。这是善根福德很薄。遇到怎么?他半信半疑。还想着可能有更好的法门。他还想

佛教法师对女人的看法视频

广学多闻。这是一种。另外一种。事物太多。家庭、亲情、事业放不下。干扰太多。不能专心。这就不能成功。这是什么?没有福报。薄福。因缘纵然殊胜。他这一生不能成就。也就是说他放不下。他看不破。

  现在这个灾难的信息。告诉我们你只有这么长的时间。你想想看哪个重要?应不应该放下?当然生活是第一。只要自己能吃得饱、穿得暖。有个小房子可以遮蔽风雨。足了。我们就像闭关一样。三年。三年念到功夫成片就行了。如果真的亲情、事业、琐碎的东西放不下。没有关系。你就等于说是放三年假。请三年长假。我来闭关。我三年念到功夫成片。或者这个灾难没有了。或者是这个灾难减轻了。我还留在世间。你再去搞亲情、再去搞你的事业去。可以。什么时候到极乐世界去?你生死自在了。想去就去。想多住几年不妨碍。这行。这是真正成就。先把自己往生生死大事办妥。然后还有身体在。留在这个世间帮助众生。好事情。未尝不可。得真有这个本事才行。佛法真的理、事实真相要透彻。不透彻。这么小小一点灾难你就受不了。你就心慌意乱。这个伤害太大了。真正搞透彻之后。别说这些传言。事实摆在面前你也不惊不怖。如如不动。你没有妄念、没有烦恼、没有恐怖。你有智慧。智慧就知道怎样处理。怎样把眼前的灾难给化解。能不能化解?没有化解不了的灾难。问题你有没有定力。你有没有智慧?你只要有这两样东西。问题就肯定解决了。这两样东西。定力是修行人的功夫。智慧是性德之宝。从哪里生的?从定中生的。它不是学来的。释迦牟尼佛在《华严经》上告诉我们。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」。后面有「德相」。所以那个德能。从智慧当中产生的能力、相好都是自性本有的。怎么不能解决问题?哪有这种道理!不但地球上的灾难能解决。太空当中星系的灾难都能解决。太阳系出了问题。银河系出了问题。都能解决。没有不能解决的。

  法身菩萨看这些事情。这平常事、小事。我们要想学这套本事。实在讲佛法教学就是教我们这套本事。这个本事就是我们修学的功夫。修到法身菩萨了。刚才说了。星系出了毛病。你有办法解决它。没这么大的能力。小小一点功夫。那解决我们自身的安全。解决我们的家庭。我们居住的这个社会、这个地区。这就太容易。轻而易举。用什么方法?讲经教学。有效吗?有效。为什么?讲经教学帮助人觉悟。帮助人了解现前事实真相。只要我们不迷。只要我们放下分别执着。我们身心恢复正常了。健康;我们居住的环境。所有一切灾难都没有了。它也恢复正常了。我们中国谚语所说的「福人居福地」。先要把自己恢复到。不造罪业了。他修福。我们这个地区人人都修福。个个都是有福报的人。这个居住的环境当然有福。所以这叫境随心转。风水跟着人心转。你明白吗?风水家常常说的两句话。已经明白清楚的告诉我们了。风水家怎么说?「福人居福地。福地福人居」。这个地方风水不好。有福的人住在这里。三年全变好了。这个地方风水宝地。人心不好。他住在这个地方三年之后。风水就坏了。这是风水家讲的。不是假话。跟佛法里面讲的「境随心转」是一个道理。境是居住环境。所以我们要让自然灾害统统免除。没有别的。修福。人人都修福。修善、修福。问题就化解。

  我们再看底下一段。第三段。「丙」。这都是古大德说的。「专接上根。傍及中下。此说从文字表面上。似同于甲而反于乙」。甲是第一段。乙是第二段。好像跟第一段很接近。跟第二段就不太相应了。第一段是「上辈往生。唯是菩萨」。你看专接上根。但是它底下傍及中下。从文字上看好像是这样子的。实际上呢?实际上不同。「实则与乙同」。与第二段同。「本为凡夫。兼为圣人」。跟这个同。「主我辈凡夫均可直登九品。故与甲根本相违也」。与前面一段意思相违。与第二段的意思相同。主张我们这些凡夫都可以直登九品。就是善导大师讲的。九品往生总在遇缘不同。你要是遇到缘殊胜。你就上上品往生。遇缘关系太重要。古来祖师大德常说大福德、大因缘。这个不可思议!你能够认识。那是大智慧;你能把握到这个机会。不把它放过。那是大福报。我们从古人的例子来看到。亲近善知识的。有人是一辈子不离开。释迦牟尼佛那个僧团。他那些弟子就给我们做出榜样。那些人知道世尊是好老师。知道世尊是大善知识。亲近他。不肯离开他。弟子当中有跟他十几年的、二十几年的、三十几年的。有跟他一辈子到释迦牟尼佛往生才离开的。佛住世。一天都不肯离开。我们现在知道。这一千二百五十五人。里面许许多多都是佛菩萨再来。凡夫不懂。他们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。怎样才能成就道业?怎样叫护持佛法?他们那些做法就是的。引导人。这里面就像唱戏表演角色一样。有示现聪明、智慧、神通。示现这些的。全都跟释迦牟尼佛学;上上根人。专接上根。都跟释迦牟尼佛学了。有些人示现凡夫。愚痴、钝根。也一生跟着释迦牟尼佛不离开。傍及中下。世尊常随众这一千多人。上中下三根都有。

  下面把这个意思就说出来了。为什么这样说法?这个说法是事实真相。当时僧团确实如此。「但此谓专接上根者。盖恐世间浅见之士。每谓净宗乃斋公斋婆之行。而鄙视之。故作是说。以济之也」。这用意说出来了。怕别人说净土法门是专门接引老太婆的。阿公、阿婆的。有大智慧、大福德的人。他们不学这个法门。那就引起世间人的怀疑。所以自古以来。有多少聪明人。有智慧、有地位、有大福德都皈依净土专念阿弥陀佛。给世间人做好榜样。因为净土经论看起来太简单。这部经这是有批注。要没有批注。光看白文。很薄的一小本。一般人瞧不起。我初学佛的时候。对净宗生起信心差不多花了二十年的时间。方老师没有介绍这个、没有介绍净宗;章嘉大师也没有介绍净宗;我亲近李老师的时候他才介绍给我。我半信半疑。他用了很多善巧的方法来诱导我。我还是无动于衷。我曾经跟诸位也多次讲过。我对净宗接受了。是讲《华严经》。《华严经》讲了十几年。讲到一半。那个时候讲《华严经》一个星期讲三次。两次《八十华严》。一次《四十华严》。同时开讲。差不多都讲到一半。在《华严经》上看到文殊、普贤都发愿求生净土。而且带着华藏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导归极乐。去向阿弥陀佛学习。我看到这一段经文。深深的在体会它这什么意思?华藏世界不好吗?毘卢遮那佛不如阿弥陀佛吗?这都是我的问题。为什么文殊、普贤要把这些人统统带到极乐世界?这桩事情在《华严经》上出现的。当然这个道理应该还在《华严经》里面。细细再去翻阅《华严经》。明白了。菩萨在华藏世界要把四十一品无明习气断掉。需要三大阿僧祇劫这么长的时间。这些法身菩萨。如果到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在那边修行。像这些法身菩萨。四十一品无明习气就轻而易举短时间就断掉了。这一个动作了不起。把净宗法门一下就提升。不但提升跟《华严》相等。提升超越了《华严》。《华严经》最后的归宿。圆满的成就。是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。我这回头来真正去读净土五经。对净宗这个信心定了。死心塌地了。所以我想到古人常讲这个法门叫难信之法。我自己走这个路花了二十多年的时间。讲《楞严经》、讲《法华经》大意、讲《华严经》。这才认识了净土。不容易!我要没有这些大经的基础。对它还是半信半疑。以后看到这么多的大德。我们真的比不上。望尘莫及。他们都取这个法门。绝对不是愚痴。肯定里面有大道理。让我们接受了。真的接受了。认真学习。把净土五经讲过一遍。连《往生论》也都讲了一遍。以《弥陀经》跟《无量寿经》讲的遍数最多。

  下面引用《弥陀疏钞》。「如《弥陀疏钞》曰:又《起信因缘分疏》」。《疏钞》里莲池大师引用《起信论.因缘分》这一段里面的批注。《疏》是批注。「明信位初心。有四种机」。这是讲众生的根机不同。这是信位初心。「以礼忏灭罪被初机」。这是真的。从哪里入门?从哪里下手?从礼忏灭罪。我们对大乘信心这么难生。原因是什么?业障太重。自以为是。对圣贤也没有看在眼里。我们自己都犯了这个毛病。礼忏是灭罪很好的方法。礼忏是什么?收心。我学佛。我非常感念忏云法师。他虽然没有教给我什么。我在他茅蓬里面住了五个半月。我在茅蓬做义工。茅蓬里面一共住五个人。三个出家人。忏云法师、菩妙法师、达宗法师。达宗不晓得现在在不在?忏云法师、菩妙法师都往生了。另外一个老居士是朱镜宙老居士。那个时候七十岁。我那一年三十岁。年龄我最小。所以我在这个小道场就做义工。道场里面所有一切服务的事情。我一个人担当。烧饭。那是在山上。没有电也没有水。水以后我们是想了个方法。我们用竹子。把竹子竹节打空。从山上有个泉水用这个竹子一节一节引下来。但是山上有野兽。有时候常常把水管碰断。要上去去接上来。烧灶。要去捡柴火。山上树叶、树枝落下来的很多。捡柴火。自己种菜。过原始乡村的生活。我年轻。好在这些事情从小都学过。我照顾这三位法师、一位长者(一位老人)。茅蓬距离埔里的小镇。我也不知道多少里。反正到埔里买一次菜。一个星期去一次。要走一天。走路。从茅蓬走路走到埔里大概要三个小时。回来三个小时。六个小时。两个小时可以购物。每个星期去买一次菜。蔬菜自己种。

  忏云法师教给我的功课是每天拜佛八百拜。早晨起来拜三百拜。中午吃完饭之后收拾收拾。收拾清除之后。拜佛两百拜。晚课是三百拜。在茅蓬里面。因为晚上没有灯。没电灯。所以睡觉大概是八点钟就睡觉了。两点钟起床。起床梳洗之后就拜三百拜。三百拜拜完之后就开始烧早饭。早饭。那时候吃。忏云法师挺讲究的。每天早晨吃豆浆。豆浆要自己磨。晚上睡觉之前把黄豆跟花生混合在一起用水泡着。第二天早晨起来之后磨豆浆。豆浆里有花生就特别好吃。出家要自己能生活。什么都能干才行。这都是抗战期间。我们是流亡学生。都做成习惯了。洗衣服、缝缝补补都行。所以五个半月我在山上拜了十几万拜、磕了十几万个头。消业障!礼忏灭罪。折伏自己的烦恼习气。以后离开茅蓬到台中去学教。这是基础。如果没有这半年认真的修行。在忏云法师指导之下。那个时候在山上。忏云法师修净土的。他教我看《疏钞》、看《要解》、看《圆中钞》。所以我对于这三部批注很熟悉。就是那个时候学的。把这三部书的科判统统用表解画出来。这一画出来之后。我就感到非常惊讶。才知道佛的经典之好。佩服得五体投地。除这个之外。他教我看《印光大师文钞》。这是我在山上半年的功课。奠定这个基础。到台中去学经教。没有空过。得从这里入门。受过基础的训练。我们今天有这么好的环境。为什么修学没进步?原因是大家没有认真礼忏灭罪这个根基。如果从这个根上去扎的话。那情形不一样。认真修行。一天八百拜是最少的。因为我要用很多时间照顾大众的生活。山上服务的人只有我一个人。所以什么事情都要做。

  下面。「以修习止观被中机。以求生净土被上机」。你看看上中下三种根器。「初谓业障众生。中谓凡夫二乘。是知净土是大乘菩萨所修矣」。这是《起信论疏》里的话。「又《弥陀要解》谓持名。法门深妙。破尽一切戏论。斩尽一切意见。唯马鸣、龙树、智者、永明之流。彻底担荷得去」。这把上根引出来了。马鸣、龙树。这是古印度的祖师大德。传记里面所记载的。都证得初地的地位。这地位高了。初地菩萨。智者、永明。这是中国的。智者大师是天台宗的祖师。永明延寿是中国净土宗第六代的祖师。佛应化而来的。智者大师是释迦牟尼佛再来的。永明延寿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的。净宗这个法门。像他们这种人才彻底。荷担就是承担。他才能承受。不是一般人。这个法门的深妙。破尽一切戏论。这句话就说得重。真话不是假话。一切戏论是说什么?不是说世间的。一切诸佛菩萨说经言教全是戏论。哪有这么麻烦?一句阿弥陀佛不就成佛了吗?还搞这个东西干什么?这句话不容易!为什么?八万四千法门都是弯路。这一条路是直路。只教你一句佛号。佛号之外统统放下。多长时间成就?《弥陀经》上说。「若一日到若七日」;我们在中国历史上看到的。执持名号念佛往生的一般都是三年。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。得到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。你就是阿惟越致菩萨。你不就全通了?哪要那么多的时间去学习?这是什么人物?谁能相信?马鸣、龙树、智者之流他们能相信。斩尽一切意见。是不准你起心动念。哪里还有什么分别执着?斩尽一切意见这是断烦恼、破烦恼障。破尽一切戏论是破所知障。这一句佛号两种障碍都破掉了。

  所以下面给我们说。「盖因持名一法。乃至圆至顿无上法门」。我们业障深重。初学的人哪里知道?至是到了顶头。圆满极了。任何圆教不能跟它比。圆中之圆。顿是顿超。顿中之顿。无上法门。它在八万四千法门之上。没有比它更高的。能相信吗?能相信的人。那就是上根;不能相信的人。那是中下根性。这句话是真的。「非思量分别之所能及。故云深妙」。难信之法!权教小乘很不容易接受。在我们一般所谓知识分子。好学的心。那都是障碍。好学是所知障。有所知障不能得定。开不了悟。妄想太多。所以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给我们做出样子。他十九岁离家外出参学到三十岁。参学十二年。十二年中把印度所有宗教学派里面所修学的那些经典他全都学过。为什么?为以后传法的时候让社会大众有信心。释迦牟尼佛不是一个不学无术之人。他什么都学了。王子的身分地位特殊。这大家相信他。在菩提树下。把十二年所学的东西统统放下了。那十二年所学的是什么?所知障。放下的是所知障。修学过程当中他过苦行僧的生活。那是什么?那是破烦恼障。能把烦恼习气放下。这十二年所学的又放下。把一切所知放下。烦恼障放下了。所知障放下了。这才能开悟。才能大彻大悟、明心见性。他那个表演是给我们后人看的。我们必须要记住。世尊一生是在做表演给我们看的。像唱戏一样。他在《梵网经》里面透露了身分。他这一次到这个世间来示现作佛是第八千次;换句话说。他久远劫就成佛了。弟子当中。甚至于出家护法里面。全都是佛菩萨再来的。来唱这台戏。他唱主角。其它的唱配角。表演给我们看的。为人演说。这个舞台就是他一生的行谊。一生都在表演。让我们渐渐体会到事实真相。

  下面教给我们修学方法。「但蓦直念去」。这蓦直就是一直念去。死心塌地一直念去。「不假方便」。不需要用任何方法来帮助。「不落思量」。你也不能有三心二意。这个法门。「直起直用。自得心开」。这是念佛的秘诀。古大德有提出来正助双修。持名念佛是正修。再用其它方法来帮助。助修。正助双修。莲池大师告诉我们。持名念佛是正修。还用持名念佛做助修。正助全是持名。你要不要持戒?不用持戒了。为什么不用持戒?你二六时中都有一句阿弥陀佛。你还能破戒吗?就圆满了。可以说是三福、三学、六和、六波罗蜜、十愿全在一句名号当中。真不可思议!理如是。事也如是。真能这样修行的人。你能否定他不是上根吗?上上根人才能够做到。底下两句就说到了。「当下破尽戏论。荡除一切计度分别」。破尽戏论。所知障断了;除一切计度分别。烦恼障断了。计度是见思烦恼。分别是尘沙烦恼。人家这一句佛号能断烦恼障、能断所知障。

  「故云:如是深妙之法。唯有马鸣等肉身大士。始能直下承当。彻底担荷也」。这哪里是普通人?真的。心里只有一句阿弥陀佛。除一句阿弥陀佛之外。什么都没有。这是念佛人。八万四千法门找不到这样功夫纯净的人。他念念与自性相应。你看惠能大师见性。自性是什么样子。他说出来了。自性是清净。何期自性本自清净。自性不生不灭。自性本自具足。自性本无动摇。你看这一句佛号跟这些相不相应?末后还能生万法。所以我们读《四十华严》。看到善财童子参访德云比丘。德云比丘修般舟三昧。给善财童子开示二十一种念佛法门。那二十一种展开。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为一切众生所讲的一切法门。一句阿弥陀佛统统包含了。展开就是能生万法。无量无边法门没有离开阿弥陀佛。这还得了吗?

  下面念公把这几位肉身菩萨做个简单的介绍。「马鸣大士。东天竺人」。天竺是印度。现在称印度。东印度人。「传佛心印。为禅宗十二祖」。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。教。阿难传的;宗。迦叶尊者传的。所以说大迦叶尊者是禅宗第一代祖师。在教下。阿难是第一代祖师。阿难传教。叫宗门教下。禅宗第十二代祖师。「中兴大乘。造《大乘起信论》。论末劝导众生念佛。求生净土」。马鸣菩萨。「龙树大士。南天竺人。为禅宗十四祖」。开铁塔。见到金刚萨埵菩萨。传授他密法。所以他变成密宗的祖师。「入龙宫。取《华严经》。又为华严宗祖(初祖)。复以广造众论。力宏净土。《楞伽经》悬记云。登欢喜地」。这是说他的身分。他是初地菩萨。「往生净土。故又为净宗之祖。我国称大士为八宗之祖」。前面说了四个。后面有「天台、南山」。南山是戒律。律宗。「法相、三论」。都承认他是祖师。所以龙树菩萨跟大乘八个宗。无论哪个宗都有密切关系。八宗的祖师。他的传记在《大藏经》里有。《高僧传》里面有。诸位可以看看。

  传记里面说。他证得初地。初地是法身菩萨。不是普通人。天台大师讲他真的成佛了。分证即佛。基本上他超越十法界了。他住

明代佛教法师

一真法界。人非常聪明。明心见性了。读释迦牟尼佛传下来的经典。世尊说法四十九年。他用三个月就学完了。这一部《大藏经》三个月他就毕业了。诸位想一想。行不行?这事情是真的吗?我想应该是真的。不是假的。为什么?惠能大师给我们做了一个例子。惠能大师见性了。不认识字。释迦牟尼佛所讲的任何经典。你念给他听。他能讲解给你听。不必学。所以龙树菩萨看《大藏经》。这部经要不要看完?不需要。就好像惠能大师一样。你看我们在《坛经》里面。看到有这么一段记载。法达禅师一生受持《法华经》。没开悟。《法华经》念了三千部。我们知道这部经很长。很大的分量。一天顶多念一部。总得七、八个小时。一天念一部。那三千部。得说个整数。肯定超越了三千。十年。十年念一部经也很了不起。一门深入。长时熏修。所以他到曹溪去参访六祖大师。礼拜的时候头没有着地。向老和尚顶礼三拜头都没有着地。起来。六祖问他。刚才我看到你礼拜头不着地。你有什么值得骄傲的?他就说。他读了三千部《法华经》。现在人讲值得骄傲。被六祖看穿。问他。《法华经》的大意是什么?他讲不出来。反过来问六祖。六祖说:这个经我没有听过。你念给我听听。《法华经》二十八品。他念到第二品。六祖说。行了。不必念了。我全明白了。跟他讲。他开悟了。六祖大师跟我们讲。我们不会开悟。什么原因?没有法华三昧。他十年读这一部经。他得法华三昧。就是说在《法华经》上他得到清净心、平等心。他得到这个。所以祖师给他一讲的时候。他大彻大悟。就明白了。再礼拜他、礼谢他的时候。头就着地了。这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。明心见性的人要不要把全经看完?不要。看个几页。看几句就行了、就懂了。那一部经看几句。三个月当然是很长的时间。释迦牟尼佛一生讲的经他全通了。

  所以初地菩萨无始无明破了。还有习气。习气没断。也就像法达禅师一样。有点自以为了不起。这个世界没有一个人能超过我。初地算是小菩萨。刚刚入门。大龙菩萨看到了。来照顾他。带他到龙宫。龙树菩萨好学。你不是喜欢学吗?广学多闻吗?龙宫收藏的经典太丰富。带你去看看。看到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大本。完全的本子。释迦牟尼佛二七日中所讲的。多少分量?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。一四天下微尘品。这个经要拿到我们地球上装不下。龙树菩萨一看到这个。那一点傲慢的习气马上没有了。才知道自己一生所学的太渺小了。看到大本《华严》。他想阎浮提众生。就是地球上众生。没有一个人能够受持得了。无法学习。再看中本。中本分量还是太大。不契娑婆世界众生的根机。最后看小本。小本是什么?目录提要。就像我们看《四库全书》一样。《四库》是大本。《四库荟要》是中本。小本是目录提要。只有五册。精装五册。目录提要。每本书的书名。什么人著作的。里面的内容大意。简单介绍一下。他说这个好。这个阎浮提众生没有问题。分量多少?十万偈。四十品。四十品。十万偈。印度人算是四句叫一首偈。十万偈就是四十万句。现在我们看的这《华严经》。是《华严经》的目录提要。这是龙树菩萨传到这个世间来的。所以他是华严宗的祖师。《华严》他传来的。在他之前《华严经》在这个世间没有流通。这是世尊二七日中在定中所讲的。讲完之后大龙菩萨把它收起来藏在龙宫。

  所以从这个地方让我们有一个很深的体会。开悟要紧。明心见性要紧。见性之后全都通了。什么障碍都没有了。这个事实真相。大乘经教里佛常说「一经通一切经通」。一个法门通。一切法门都通。所以教你一门深入、长时熏修。每一门都能通到明心见性。所以法门平等。无有高下。哪一条路都能到家。只要你肯走进去就是。你不要去找岔路。找岔路。那耽误时间。那就很苦了。找不到家了。一门深入。一部经。一个法门。决定得定。定就是三昧。得到定之后。继续往前进。绝不改方向。肯定开悟。悟了之后。就像龙树菩萨一样。学习就很方便。一点困难都没有了。一看。明白了;一听。明白了;一接触。全都明白了。这是佛法里修学的秘诀。不相信的。自以为聪明的。他的路子就走远了。他就有相当的难度。真正听话。依照祖师大德的教诲。「一门深入。长时熏修」。这是最近的一条道路。今天时间到了。我们就学习到此地。

原文出处:http://www.xuefo.com/jk/nr/0/41.html

以上是关于「无量寿经」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无量寿经- - 二零一零年讲于香港 三十八的介绍,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。

本文标题:「无量寿经」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无量寿经- - 二零一零年讲于香港 三十八;本文链接:http://www.fzby666.com/jings/4475.html。

佛祖

  • 功德无量--- 扫码方法


    一、电脑端:使用微信扫码;


    二、手机端:1、长按图片;2、保存二维码图片;3、打开微信,扫一扫--相册

佛像、佛珠--京东商城宝贝推荐

猜你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