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华严经- -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313 ,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,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华严经- -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313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,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。
原文标题: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华严经- -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313
许华 许华 2 0 2011-10-06T10:34:00Z 2011-10-06T10:34:00Z 1 1648 9396 78 22 11022 11.5606 false false
大方广佛华严经 (第一三一三卷) 2004/10/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:12-17-1313
诸位同学。请坐。我们接着看清凉大师的注疏。「既说顺田。须持圣教」。这个说得很清楚。圣教就是佛经。持。他不说读。读是读诵。持是要做到。所以。佛法里常常教人「受持读诵」。受是接受。持是保持;要保持在日常生活当中。要保持在工作、在处事待人接物。起心动念。言语造作。都要依圣教为准则。这才叫佛弟子。真正的佛弟子。《金刚经》不长。只有五千多字。可是「受持读诵。为人演说」这一句经文。居然重复了十几遍。这是什么意思?我们读诵的时候有没有觉察到?佛真的是一而再。再而三。三而四。无数次的重复提醒我们。对圣教要受持。要接受、要保持。不能失去。读诵是受持重要的手段。经天天要念。展开经卷就是我们面对世尊。面对诸佛菩萨。一心一意听佛菩萨的教诲。
末后一句说得好。「为人演说」。不是为自己。是为众生。演是自己做到。依教奉行。把它落实在生活里面。落实在工作。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。做到!佛法你才真正学到。你才能得真实的利益。所以。世尊这句话说了十几遍。非常重视这个「演」字。演是表演。现在人说的。我们要做个好样子给社会大众看。佛弟子一定要依佛的教诲。
我在去年十月。第一次访问印度尼西亚。承蒙副总统哈兹接待我。他向我提出一个问题:希望全世界的佛教徒都能够奉行释迦牟尼佛的教诲。伊斯兰的信徒都能够奉行《古兰经》的教诲。他说这样世界就和平了。冲突就没有了。这个话说得对。完全正确。我非常赞同他的理念。现在问题就是怎样把佛经。把宗教经典神圣的教诲。教导全世界信奉宗教的信徒。我们绝对不是劝导他叛教。不是的。而是真诚期望他们能够奉行自己宗教的经典。依教奉行。这个社会动乱就能化解。对立、矛盾、冲突都不是严重问题了。世界的安定和平指日可待;只要社会安定和平。接着一定是繁荣兴旺。所以。我们努力的方向。努力的目标。是怎样把经典的教学。我们今天讲的宗教教育。能够普及到全世界。我还说了。各个传教师、宗教的领导人。不仅仅要深入自己的经教。而且还要旁通其它宗教典籍。这样才能化解误会。化解对立。宗教可以团结。宗教可以相辅相成。可以互助合作。这是我们终极的目标。
我在印度尼西亚访问过国家领导人。访问过各个宗教的领导人、传教师。我们的理念非常接近。所以我们在一起相处非常欢喜。这个事情也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。我没想到。往年在新加坡。我确实用了三年的时间。把九个宗教团结成一家人。去印度尼西亚的时间短。没想到他们宗教这样的开明。能够互相包容、互相尊重、互相赞叹。它有很好的基础。所以这个地方找我。我不能不去。我总希望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带头人。带头是比较困难。印度尼西亚有这个缘分。因为这
我们教别人。说我们怎样怎样。人家不相信。我们引经据典。说安拉真主在经上怎么讲的。他就相信了。一点怀疑都没有。所以宗教教育的落实。我现在在这里细心观察。能不能在印度尼西亚落实。如果能在印度尼西亚落实。这是世间一大好事。让印度尼西亚带头来做。举世都知道印度尼西亚的社会不安定。如果推动了宗教教育、宗教的教学。能够在一年当中这整个国家社会安定了。族群跟宗教都和睦相处了。这就值得给世界人做榜样。就肯定宗教教育是有价值的。宗教教育可以化解冲突。可以促进社会安定和平。我在一年当中去过五次。是一次比一次殊胜。叫我没有办法。不想去也不行。要是套一句佛话来说。缘在那个地方。我们学佛的人总要懂得随缘。总要帮助这些有缘人。信仰宗教、信神的都是有缘人。所以。这一句讲既说顺田。不是违反的。是正面的。是善的。须持圣教。
我们这一年当中。台湾、东南亚的一些信徒发起印《大藏经》。我很赞成。这是圣教。有人说花这么多钱印《大藏经》没有意义。不如拿这个钱去办学校。我们在内地也办了不少学校。赠送奖学金更是普遍。在国内有一百多个学校接受我们的奖学金。我们帮助穷苦的学生。帮助他完成学业。面面都照顾到。《大藏经》是三宝之一。佛陀在世。三宝是以佛宝为中心。佛灭度之后。三宝就是以法宝为中心。这个很重要!我们发起印的数量不多。你想想看国内多少道场、多少学校、多少图书馆。围绕着中国周边的这些国家。像日本、韩国。再往下是菲律宾。再下面越南。再下去南亚。这么大的幅员。我们这几部《大藏经》太少了。
也许同学们会问。印的这些《大藏经》。将来有人去读吗?如果没有人读。那不变成废纸?对的。你想到了。我也想到了。所以我在今年找了一批人。做什么工作?圈点《大藏经》。《乾隆大藏经》没有标点符号。所以读诵比较困难。我们现在要做的。要做注音。要做标点。标点不必用新式。我们用句读就可以。用圈、用点。圈是句。点是读。段落我们把它勾出来。清清楚楚。明明白白。便利大家阅读。不仅如此。我进一步还要找。我就找读书人。口齿伶俐。字正腔圆。我请他读。请他读经。然后我把他读的做成CD。不要影像。完全要声音。那就变成有声的《大藏经》。跟经典配合。流通全世界。这是中国的国宝。是非常值得去做的。非常有意义。同时在这一次。我们已经将这套《藏经》重新编目。便利于检查。我想查哪一部经。我有很好的目录。很容易查到。
所以。大家是为一时想。为眼前来想。办小学重要;如果为后世想。眼睛看远一点。印《藏经》就重要了。近程的、眼前的利益。这个世间许许多多的慈善家。他们都欢喜在做。印《大藏经》这个事情没人做。我这一生当中。实在说就是要做没有人做的好事。有人做的。我赞叹。欢喜赞叹;没有人做。那我们要全心全力来带头来做。希望大家能了解这个意思。能知道用心之苦。你看看早年。现在你们到北京。到房山。你看看那边的石经。《大藏经》刻在石头上。刻了将近一千年。为什么?唯恐战乱这个经会丧失。所以古人用心之苦。把《大藏经》刻在石板上。埋在深山里面。流传给后世。这是什么样的精神!
我们今天知道。藏在深山可不可靠?不见得。如果一个大地震。那就全毁掉了。唯一可靠的方法。多印。分送在全世界各个学校。各个图书馆。各个道场。这样子这个经典、圣教才能够真的保持下去。续佛慧命。不至于失传。各人用心不相同。我们用心很苦!对于别人的指责。别人的批评。我们都默认。我们不反驳。我们还是要继续去做。佛门有句话说。「各人因果。各人负责」。做这桩好事也是因果。学佛。学佛根本的依靠就是经典。所以经典所在之处。法身慧命之所寄托。
下面说。「教在勤行。行须助道。助必有正」。教。这个教是教学。教学能有成就。关键在哪里?关键在勤行。一般讲精进。勇猛精进。你才能成就。学教、修道。修学的人多。成就的人少。原因在哪里?原因都在懈怠。诸位细心去观察你就知道了。精进度懈怠。菩萨修学六个纲领。精进。精进就是此地讲的勤行。这个我们要知道。修学为什么会懈怠?原因是对于经教不能够理解。学习没有兴趣。没有法味。自自然然他就退心。这是一切众生都会遭遇到的瓶颈。你要懂得克服。你要突破。突破之后一帆风顺。头一关很难很难突破。
接着说。「行须助道。助必有正」。正助双修。用什么来做助道?没有定法。我们在这些年来帮助一些同学们。我们真的是回过头来做扎根教育。扎根。所以特别重视《弟子规》。我想了很久。从前的人无论是儒、是道、是佛。修学都有成就。都不难。学儒的人能守礼。学佛的人能持戒。为什么现在人不行?这个要认真去思惟。那就是从前的人。真的从小都受过伦理道德的教育。所以他有善根。社会污染少。这是修学很好的助缘。不像现在。科学技术突飞猛进。是不是好事情?很难讲。再过几年要看这个结果。它给社会带来是好处还是灾害。所以我肯定。《弟子规》不但是儒家修行的根本。也是佛家戒律的根本。果然能学好《弟子规》。持戒不难;五戒十善。世尊跟我们说的三聚净戒。都不困难。所以。《弟子规》不能不重视。不能不要求自己要完全做到。
这个小册子文字不多。我们印成了袖珍本。可以放在口袋里。时时刻刻拿出来检点自己的行为。务必要求相应。这些都是属于助修。印光大师提供给我们三本书。这三本书也是属于助修。我们的正修是「三经一论」。或者说「五经一论」。五经不必每一部都要学。专攻一、两部就足够了。其它的可以做参考。读个几遍有那么个印象就行了。选的主修。或者选《无量寿经》。或者选《弥陀要解》。主修的。那是自己每天的早晚课诵。这样正助双修。助修决定是帮助自己断恶修善。帮助自己看破放下。这就对了。
底下一句。「殊途同归。得一道者」。这就是《金刚经》上所说的。「法门平等。无有高下」。殊途同归得一道。这一道不仅是佛法。大乘、小乘是一道。显教、密教是一道。宗门、教下是一道;再把它延伸出去。全世界、遍法界虚空界。九法界里面所有一切不同的宗教。还是同归一道。上次我在日本。拜访中村康隆老和尚。这位老和尚今年正好一百岁。我去看他。他非常欢喜。在前年我跟他第一次见面。他告诉我。全世界每一个宗教的创教人。都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。我听了很欢喜。你看看《普门品》里头不是说得很清楚吗?菩萨三十二应。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;应以佛身得度现佛身。应以耶稣身得度他就现耶稣身。应以阿訇身得度他就现阿訇身。哪个宗教都是。殊途同归!这个说法说得好。真有智慧。所以我跟这位老和尚很谈得来。
理、事我们都要通达。都要明了。于是宗教与宗教之间。再不会有矛盾。再不会有对立。再不会有误会。宗教必定要互相包容。要互相尊敬。要互相学习。互助合作。落实经典的教诲。规范人心。身语行为。这个世界人人都是好人。人人都是善人了。我们的依报环境。这个山河大地就变得像极乐世界一样。像华藏世界一样。为什么?境随心转。
末后一句。「当趣佛境。故为此次」。上面这一段文将十甚深的次第跟我们说出来。我们从这个地方能够看出来。能够体会到。佛菩萨讲经说法的真实智慧。言语有条不紊。把他的言语写成文字是最好的文章。用科判一判就清楚。就明了。你多说几句。累赘。少说一、两句。文气就断了。就接不上。言语、文字做到了不增不减。这是第一流的好文章。下面一段说。「又此十种。亦可配于十信。但不次耳」。这个十甚深可以配在十信菩萨。不过没有像前面讲的那样的次第。由此可知。十甚深是十信位菩萨主修的课程。
我们看清凉大师的文。「文殊佛境即当信心」。信心是摆在第一。文殊确确实实是表的佛境界。究竟圆满的境界。所以。学佛、学儒、学道。乃至世出世法。你要想成就。头一个信心。无论做什么事情。你没有信心你就决定不能成就。真的是「信为道元功德母。长养一切诸善根」。你没有信心怎么能成就?文殊菩萨主信。代表大乘的信心。文殊能信。「佛境即所信故」。我们要问什么是佛境?我们现前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就是佛境。只是我们凡夫迷了。不知道这是佛境。中峰禅师跟我们说出。我们还感到疑惑。他老人家讲「阿弥陀佛即是我心。我心即是阿弥陀佛;净土即此方。此方即净土」。你说佛境在哪里?当下就是!只可惜你不肯承认。这叫迷。迷而不觉。希望往下我们读到经文。同修们在经文里面有所体会。有所领悟。那是真实功德。
下面大师说。「约发心次第。信居其初」。初发心。「约所信终极。最居其后」。这个里头我们能不能体会到。信这一法彻始彻终。太重要了。早年我追随章嘉大师的时候。大师跟我讲到这个问题。他说信。信就好比我们上火车。那个时候住台湾。我们从台北到高雄。信是什么?信是这张车票。我买了这张车票。上车的时候要用它。一直在车上都要保持住。到终点站了。这个票还要收回。告诉我。信这一法。在菩萨道里面。从初发心菩萨一直到圆满的佛果。妙觉位。念念不能够舍离。这个比喻说得好。比喻很浅。我们能理解。
从这个道理我们再观察。在世法或者佛门里面。有在家、有出家。学了没几年听说退心了。有的人还俗了。有的人改信别的宗教。改信别的法门。这些事情在现代社会是时有所闻。我们读了这个经就明白。他不会成就的。这个信是从初发心到如来地决定不能改变。他才能成就。中途常常改变。那你对佛法没有信心。改变就是不相信。就是怀疑。你要真的相信。你怎么可能改变?我们自己在修学过程当中。遇到一些大德。跟我们学的是不同的法门。不同的经教。他非常赞叹那个法门好。要我们把现前这个放下。跟他学习。这个人是不是善知识?跟诸位说。不是善知识!这个人过几天再遇到一个法门。遇到一个比他高明的人。他的信心又动摇了。所以修学成就不容易。不容易不是别的。你没有信根。你没
后面几句话说得好。说明从初发心到终极的佛果。十信位里面这十甚深统统具足。但是不像前面那样次第。前面的次第是一个接一个来。这个地方不是像前面次第。但是十个意思统统具足。文殊是第一。表智慧。四大菩萨之一。表如来果地上究竟的般若智慧。所以把他来代表信。他是七佛之师。他学生里面有七个学生都已经成佛了。其实他自己。他自己早也成佛了。现在是以菩萨身分帮助释迦牟尼佛。帮助毘卢遮那佛教化众生。所谓是「一佛出世。千佛拥护」。我们明白这个道理。从自己内心建立清净信心。绝不动摇。现在时间到了。下面我们还有一堂。我们接着再一起学习。
诸位同学。请坐。我们接着看清凉大师这一段文。「勤首即进心。财首为念心。明四念故」。十首菩萨在此地要略为介绍。我们都看到。第一位是文殊师利菩萨。十首里面。我们看到的是勤首。首就是第一。我们看看十信位的菩萨。第一尊觉首。他这个地方排在我们这个本子上的倒数第二行。但是将来到经文里面。你看到第一个是觉首。觉重要。三皈依里面头一条「皈依佛」。佛的意思就是觉。所以皈依佛就是觉而不迷。在十信。初信位的菩萨。觉首。到下面我们读到的时候再介绍。这个地方先看勤首。总而言之。这十首菩萨的名字非常重要。
我们初入佛门。这是大乘。十信位。所以要觉、要勤。勤就是勇猛精进。决定不能够懈怠懒散。懈怠懒散是大障碍。大乘教里头常讲的业障。懈怠懒散是严重的业障。障碍你于一切法都不能成就。所以不能不精进。不能不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。中国古时候。你看苏秦、张仪读书。悬梁刺股。这是什么?这就是前面我们讲的助道。他懒惰。晚上读书打瞌睡。怎么办?在从前人都有头发。把头发吊在屋梁上。头要一低的时候。头发就拉住你了。不让你休息。用这个方法驱除自己的睡魔。勇猛精进。那是求世间的功名富贵。都用这些方法。今天我们这是学道。不勤奋怎么能成就?我们是笨一点。笨不怕。勤能补拙。所谓是「人一能之。己十之;人十能之。己百之」。像读书。人家一遍就能背。我念十遍。人家十遍能背。我念一百遍。只要自己勤奋。一定有成就。这个要有勇气、有毅力。把自己懒散这个毛病彻底改除。我们才能成就。所以。他是精进心。
财首是念心。明四念故。都是最初修学的纲目。财首。财是功德法财。不是世间的财富。是讲你的智慧、德能。智慧、德能从哪里来的?从念心来的。所以。四念处是智慧。这个我们讲「三十七道品」讲得很详细。观身不净。观受是苦。观心无常。观法无我。你要深入去观察。才能够成就你自己的功德法财。财首菩萨做代表。
「德首定心。心性无念为上定故」。《华严经》里面讲修定。不是一般所说的盘腿面壁。不是的。《华严》的定很别致。它是「那伽常在定。无有不定时」。也就是说行住坐卧都在定中。这怎么说法?心性无念就是定。六根接触六尘境界。清清楚楚。明明了瞭。这是慧;正在接触的时候。如如不动。决定没有起心动念。没有分别执着。这是大定。这叫自性本定。当然这种功夫不是我们凡夫能学得来的。我们凡夫盘腿面壁在打妄想。哪里是在修定?妄念纷飞。这个要知道。所以。诸佛如来劝我们念佛。用念佛这个方法修定。我们采取的方法是持名念佛。诸位要晓得持名念佛的意义、目的。《弥陀经》上讲的「一心不乱」、「心不颠倒」。这是念佛的功夫。念佛的目标。然后你再看看《维摩诘经》里面所讲的。「心净则佛土净」。这句话告诉我们。我们的心得清净。就跟西方极乐世界感应道交。这里面障碍没有了。什么时候往生西方极乐世界。自己清清楚楚。明明白白。想什么时候往生就什么时候往生。
也许诸位要问。这要念到什么样的功夫才有这么样的自在?功夫。上中下三辈都不障碍。随意往生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放下。娑婆世缘你真放得下。这个消息就通了。什么时候去没问题。有许多人告诉我们。学佛学了多少年。连消息都没有。还有出家的老法师跟我讲。这讲真话。为什么没有消息?没放下!你自己想想。你牵肠挂肚的事情很多。没完全放下。原因在这里;果然真放下。决定是感应道交。我们在《净土圣贤录》看到宋朝莹珂法师。破戒的一个出家人。他是畏惧地狱苦。真正勇猛精进。一句佛号念了三天三夜没休息。真的就把阿弥陀佛念来了。三天就往生。这都是给我们做模范。把自在往生的讯息传递给我们。没有别的。放下!
下面一位。智首。「智首即慧心。慧为上首。兼己庄严。故有十度」。《华严经》上统统用十表法。大乘教里面佛教菩萨六度。《华严》统统用十。所以《华严》有十度。十度怎么来的?后面的四度是般若波罗蜜里头开出来的。般若是实智。后面四条是权智。不离般若。前面六条诸位很清楚。后面四条是方便波罗蜜、愿波罗蜜、力波罗蜜、最后是智波罗蜜。所以。学佛一定要知道。学佛就是学智慧。智慧是自己真心本性里面本来具足的。决定不是从外面来的。不但智慧是本具的。佛跟我们讲。德能也是本具的。相好也是本具的。本来具足。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。我们在《华严》里面。读毘卢遮那佛依正庄严。在「往生经」里面。读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依正庄严。那你要晓得。我们自己自性依正庄严跟阿弥陀佛、跟毘卢遮那没有两样。平等平等。
现在我们的智慧到哪里去了?我们的德能到哪里去了?我们的相好到哪里去了?佛说得好。「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」。我们自性本具的智慧、德能是被妄想、分别、执着障碍住了。这三样东西造成严重障碍。使我们生生世世在六道里头打滚。苦不堪言。要不是如来出世。我们怎么会知道?我们得人身。幸遇如来出世。虽然不是跟佛同时。佛的遗教还在世间。遗教是经典。我们依照经典里面的理论、方法、境界去学习。肯定能成就。像善导大师在《观无量寿经》批注里面讲的。佛教我们做的。我们要认真努力做到。佛教给我们不可以做的。我们决定不可以违犯。这就是佛的好弟子、好学生。你一定能得三宝威神加持。这一生当中就能成就。
下面是法首。「法首即不退心。如说修行。不得退故」。法是三宝之一。它配在不退心上。文字说得很清楚。如说修行。不得退故。佛教我们怎么修。教我们怎么行。我们一定要做到。这才是尊重法。敬佛、尊法。底下一尊「宝首即戒心。三聚无缺。如宝珠故。业果甚深。戒所招故」。这个意思很深。宝是比喻。戒是宝。所以如来灭度之后教诫弟子。佛不在世了。以谁为老师?佛说了两句。「以戒为师。以苦为师」。这两句话很重要。学佛怕吃苦。不能持戒。那怎么会有成就?这一句我们要常常反省、检点。
现在人。无论是在家、出家。怕苦。学经教还有兴趣。学戒律没兴趣。尤其知识分子。对这个可能有成见。我初学佛的时候。遇到这个障碍。这个障碍很严重。我学佛是方老师介绍的。方老师告诉我。佛教是世界上最高深的哲学。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。我是把它当哲学来学。章嘉大师知道我的因缘。所以善巧方便。他老人家常常跟我提起戒律很重要。并没有直接劝我去学戒律。因为在那个时候我很不容易接受。我有个错误的想法。我认为经典里面佛所讲的道理确实微妙。超越时空;但是戒律是日常生活规范。这是三千年前的古印度的学佛人的生活规范。在今天怎么能用得上?
我自己以为我这个看法很正确。也很不容易驳倒。章嘉大师就用善巧方便。他用的什么方法?每次我去见他。离开的时候。他一定轻描淡写一句话。「戒律很重要」。所以。他老人家往生之后。我就想想我跟他三年。他教了我些什么东西?这句话印象最深。「戒律最重要」。这句话讲了几十遍。我的印象最深。这才真正放下疑问去看戒经。看了戒经之后。才真正明了。释迦牟尼佛所讲的生活规范是最高的指导原则。不是死板板的。而且戒律。我们看到开、遮、持、犯。看到制戒因缘。非常活泼。这是大智慧、大善巧、大方便。成己成人。这才接受。开始读戒经。所以很不容易。我相信知识分子像我这种误解、曲解。绝对不是我一个。一定还有很多人。但是我是章嘉大师善巧方便帮助我回头。这个缘很不容易。你今天到什么地方找到这样一个善知识帮你回头?
戒律里面有三聚净戒。聚是类别。三大类。有「律仪」。律仪是有文字。佛当年制定的。它的精神用意非常好。在现在。在日常生活当中。现在跟古时候的生活方式不一样。当然应兴应革的事情很多。所以在中国唐朝时候。百丈、马祖这两位祖师提倡佛教革命。马祖建丛林。百丈立清规。清规就是戒律的现代化。这个讲现代是唐朝。是现代化。保留着世尊在戒律里面的精神。如何落实在生活上。而适用于中国这个地区。正如同国家的法律一样。过个若干年。有很多不适用了。要做一次修订。法律的精神永远不变。法律的条文随着时代来调整。佛家的戒律亦复如是。只有根本戒永恒不变。根本戒就是五戒。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淫欲、不妄语、不饮酒。这是永恒不变。学佛的同学要知道遵守。要依教奉行。
除这个之外。有「饶益有情戒」。佛戒经里面没有的。但是是善法。是对社会大众有利益的。佛虽然没说。我们要遵守。这是叫饶益有情戒。另外一种善法戒是对自己的。佛没有讲。可是对自己决定有利益。要遵守。譬如一般人讲到的香烟。戒经里头没有说是戒抽香烟的。但是香烟对自己身体决定有害处。没有好处。那叫「摄善法戒」。我们一定要遵守;对一切众生有利益的事情。饶益有情。我们要遵守。有这个两句。戒律的范围就扩大了。真的是深广无际。持戒。把自己的性德。把自己的慈悲心。从心性里面流露出来。遍满虚空法界。所以说如宝珠故。下面这两句提醒我们。「业果甚深。戒所招故」。你能够持戒。得善果。种善因一定得善果。造恶业一定感恶报。天经地义。我们要相信。决定不能怀疑。一定要认真依教奉行。
「觉首即护法心。缘起甚深。是所护故」。配得好。所以在向下的经文。十一段经文。第一段就是文殊菩萨问觉首。问缘起甚深。觉首菩萨来解答。真的护法心!因为缘起通一切法。不像其它所说的是一切法里头的局部。一分。一部分。缘起通一切法。世出世间一切法。所以。觉首菩萨护这个法。怎么样护法?他自己本身契入境界。这是护法。同时又能够遍法界的宣扬。帮助一切迷惑众生觉悟。这叫真正护法。佛法跟世法不一样的地方就在此地。佛是大慈大悲。慈悲济世。他用什么方法落实慈悲济世?用教学。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。离苦得乐。苦。无量无边的苦都是从迷来的。无量无边的觉都是从悟来的。悟就觉。迷就苦。所以。佛对众生真正是无尽的慈悲。绝对不是一般父母师长可以能比的。佛恩确实浩大。我们不能不晓得。
下面。「目首即愿心。福田等一。由愿异故。目能将身。如愿导行故」。这是解释为什么目首是表愿心。下面的比喻不难懂。比喻讲福田。人都想获得福田。可是福田有很多种。说个不客气的话。有真的、有假的。几个人认识真正的福田?多少人把假的当作真的。种错了。所以到后来没有收获。这个比喻说什么?由愿异故;愿心。每个人的愿心不一样。世间人的愿心多半都是自私自利。都是搞名闻利养。起心动念都是损人利己。认为我自己获得的利益。那决定就要伤害别人。不伤害别人这利益我怎么可以得到!错了。完全错了!这桩事情诸位细读《了凡四训》你就明白。你真的就觉悟了。
了凡先生告诉我们。任何一个人在一生当中。一饮一啄。莫非前定。所谓是「命里有时终须有。命里无时莫强求」。这是古人的真实话。我们要细心去参究。命里怎么有的?过去生中修积的。种善因你得善果。过去生中曾经种过善因。你这一生命里头有善报。有福报。福报的大小完全看你过去所种的因。你的因大。你这一生当中收获也大。你种的因小。这一生收获也小。不是别人给你定的。实实在在是自作自受。明白这个道理之后。富贵穷通于别人不相干。确确实实自作自受。我要想改善我的环境。行不行?行!从今而后断恶修善。不善的果报逐渐逐渐减少。善的果报逐渐逐渐增加。好事!这些事例在中国历史里头记载得很多很多。
中国有一部《二十五史》。《二十五史》里头记载因缘果报就非常丰富。你不能不相信。你都通达。都明白了。自己一定要发愿。发愿在这一生做个纯净纯善之人。心清净。不受丝毫的染污。行清净。身语意三业清净。绝不造作恶业。你的果报是无比殊胜。这样的果报不需要到来生现前。在这一生当中晚年就现前了。诸位看看了凡先生。看看俞净意先生。晚年就现前。晚年现前在佛法里面讲叫花报。果报在来生。花报这样殊胜。果报还用得着说吗?真的是殊胜无比。所以。这里比喻目能将身。如愿导行故。愿领导你行。眼睛引导我们这个身行。所以目首表愿心。愿
最后贤首。「贤首即回向心。以归一道。即回向真如。一身一智等。即是佛果。文云。如本趣菩提。所有回向心等。以是圆融十法。故各兼多义。又亦摄十信之十德。恐繁不叙」。末后贤首菩萨。贤首菩萨表回向心。这里讲得好。以归一道。即回向真如。以归一道这种认知。觉首菩萨在答文殊菩萨问中。就显示出这个意思。这就是真如。回向真如。真如不是物质。真如没有形相。真如也没有名字。这个地方用的名字是不得已而用的。真如是什么?就是宇宙万法的体、相、作用。全都包括在其中。以归一道。这一道是什么?唯心所现。唯识所变。心现识变。有没有这个事情?不能说没有。也不能说有。你要说没有。现在这个森罗万象明明摆在眼前。你要说它有。确确实实了不可得。真的它是无所有。毕竟空。这个到下面经文我们要细细跟诸位报告。你才晓得一切法的真相。
一个人把真相搞清楚。搞透彻了。这个人的心自然就定了。也就是说不再有妄想。不再有分别执着。为什么?妄想、分别、执着是烦恼。烦恼起现行;觉悟的人烦恼不生。智慧起现行。所以不一样。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。因为是归一道。这就是《华严经》里面所讲的回向真如。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最后一愿「普皆回向」。就是回向真如。一身一智。一身是一个法身。大经上常说。「十方三世佛。共同一法身」。你还分别什么?一智。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。这就是佛果。所谓的佛果就说这么一桩事情。
下面引用一句经文。「如本趣菩提。所有回向心」。本是本来。一切众生、一切法界。论起根本无非菩提。无非正觉。这是真的。这个意思我留到后面报告。日本江本胜博士做的水实验。在这个里头能透一点讯息。用科学的方法透出一点讯息出来。后面总结。「以是圆融十法。故各兼多义」。如果要细说。那要很长的时间。每一法里头都含摄一切法。说不尽。说「又亦摄十信之十德」。这个不说了。批注里头有。诸位同学如果想细心去研究。你看清凉大师的《疏钞》。李长者的《合论》。今天时间到了。
原文出处:http://www.xuefo.com/jk/nr/0/2499.html
以上是关于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华严经- -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313的介绍,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。
本文标题: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华严经- -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313;本文链接:http://www.fzby666.com/jings/9921.html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