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在佛学知识网,分享佛学常识、佛教新闻、佛教故事、佛学经书等知识,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。
佛像、佛珠
佛像
佛珠

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华严经- -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一千零九十

  • 佛教讲经-自在佛学知识网
  • 2022-11-28 00:46
  • 自在佛学知识网

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华严经- -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一千零九十 ,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,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华严经- -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一千零九十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,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。

原文标题: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华严经- -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一千零九十

大方广佛华严经  (第一0九0卷)  2003/9/9  澳洲净宗学院  档名:12-017-1090

  诸位同学。请看「密训世界」苦集圣谛第五句:

  【或名善入趣。】

  这些名称都是「灭谛」的别名。像前面讲的「安隐」。真正安稳是「灭圣谛」。总的来说。就是涅盘。这是最安稳的。也叫做『善入趣』。「入」是契入。「趣」也是趣入。这里面最重要的一个字就是「善」。契入。我们一般不难体会。怎样叫做善契入。这个意思就深了。首先你要晓得。苦灭圣谛在哪里。究竟无上大般涅盘在哪里。实实在在讲。就在现前、就在当下。我们为什么不能契入?诸佛如来、法身菩萨他们能契入。这里头叫做善。善入之后他真有受用。因为世出世间没有界限。圣者能契入。凡夫不能契入。道理在哪里?实在讲还是在觉、迷。这一念之差。事相上有没有觉迷?没有。事上没有。理上也没有。那觉迷究竟是一回什么事情?这桩事情。实在说。事上好像有。理上决定没有。相上有。性上没有。所以凡夫一念觉。他就是诸佛如来。如果他一念迷。那就是凡夫。

  什么是迷?妄想分别执着就是迷。什么是觉?离妄想分别执着就是觉。觉就善入!迷。怎么想证也证不得。没法子证到。凡是真正契入。无一不是善入。这个理很深。境界很微细。我们听了还是模模糊糊。还是不知道怎么样契入!古大德教我们有一句话说得好。放下就契入;凡夫之所以不能契入。放不下!放下跟放不下对立。二法。六祖惠能大师讲。「二法不是佛法。佛法是不二法」。你要懂得什么叫不二法。你就「善入趣」。如果还是执在二法里面。那你怎么样也没办法契入。不能契入。你修行到最高的境界是十法界。十法界里面佛菩萨的法界。决定没有办法离开十法界契入一真法界;我们这个经上讲的华藏世界。你没有办法契入。还是经上讲的一句话妙绝了。「言语道断。心行处灭」。真的你就契入了。这个境界不可思议。决定没有办法思惟。你一想就错了。你也说不出。你能说得出也错了。

  所以佛在《般若经》上才告诉我们。「法尚应舍。何况非法」。「舍」就是不能分别、不能执着、不能思议。一真法界是自然的、是现成的。眼前就是。没有一法不是。凡夫之迷就是有念头。所以念叫妄念。妄念没有了叫正念。正念跟妄念。实在讲没有差别。差在哪里?正念不迷。妄念迷了;凡圣说穿了就是觉迷之间。觉悟的人每天穿衣吃饭。迷惑的人每天还是穿衣吃饭。哪有两样?迷惑的人有生老病死。觉悟的人也有生老病死。释迦牟尼佛当年住世。给我们示现的不就是如此吗?但是你要晓得。一个是住一真法界。一个是住六道轮回。不一样。这个不一样就是觉迷。觉心永远是清净的。迷心永远是染污的。染净不同。染就有业。业就起障碍。就有业障;觉没有业、没有障。他得自在。生从哪里来。死到哪里去。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一点都不迷惑。确实是「心包太虚。量周沙界」。迷的人心量窄小。不能包容。觉的人。心是包宇宙、包万法。真不一样。再看下面第六句:

  【或名调伏。】

  实在讲这么多名相。一个懂了其它都懂。『调伏』的意思有浅有深。在灭谛里面这个「调伏」是究竟的调伏、真实的调伏。为什么?无明烦恼永远不会再起现行。这是真正调伏。我们凡夫。调伏是修行重要的手段。调是调心。伏是伏烦恼。这里面的境界无量无边。烦恼习气不是一种。贪瞋痴慢。以一个贪来说就说不尽!贪财、贪色、贪名、贪利。甚至于学佛了还贪佛法。哪里能说得尽!怎样能把烦恼习气伏住?佛所用的方法是戒定慧三学。戒跟定都是伏烦恼。智慧现前的时候才能把烦恼转变成菩提。所以禅定只能伏。不能够断烦恼。没有办法断。只能伏。唯有智慧才能断。这个断不是真的断灭。不是的。把它转变了;转生死为涅盘。转烦恼为菩提。智慧现前就转变了。

  但是。定慧都不容易成就。那是什么原因?原因在你没有能持戒。我们今天学佛。多数同学疏忽了戒律。所以不能成就。学一辈子。所学的都是佛法的皮毛。你没有办法契入。原因在哪里?你疏忽了戒学。你不知道因戒得定。因定开慧。定能降伏烦恼。慧能够转烦恼为菩提。也就是我们一般讲的。慧能断烦恼。灭断;转过来的时候。烦恼真的是灭断。菩提现前了。疏忽戒律怎么行?不要说是佛法。世法。无论干什么事情都有个规矩。都有个先后次第。你要是错乱了。就不行。就不能成就了。无上甚深之妙法。也是有规则的。你不遵守。你怎么能成功!

  许多同学。我是常常遇到。烦恼想断断不了。境界想转转不过来。什么原因?说穿了。你疏忽戒律。你没有认真在戒律上下功夫。我初学佛的时候也犯这个毛病。这个毛病大概是我们现代人的通病。常常犯的。疏忽了。我是章嘉大师大慈大悲无数次的提醒我。到他老人家往生了。我是很认真的思念老人。三年。他教我些什么?我学到些什么?这一反省。立刻就想到他常常讲的一句话。总讲了百遍以上。这印象就太深了。「戒律很重要」。就这么一句话。常常提醒我戒律很重要。我听起来是耳边风。没有留意!

  到他老人家走的时候。这一想。这一句话讲的遍数最多。印象最深刻。才对戒律不敢轻视。找戒律这些典籍来读。读了之后。还是不能落实。以后亲近李老师。李老师给我定这些规矩。要我做。这统统是属于戒律。逐渐逐渐明了。所以我常常跟同学们讲。我是中下根性的人。不是上根利智。上根利智。好!所谓一闻千悟。很快速、很短的时间他就能悟入。我要花几十年的时间才能够悟入。所以对于中下根性、烦恼习气重的人来讲。时间非常重要。要长时间。寿命短了就不行。长时熏修。还得要一门深入。真正做功夫不能贪多。贪多没有用处。几句话一生奉行。努力的去学习。你就会成功。

  所以我们净宗学会成立。行门的科目我们只有五条。第一条。净业三福。要做到!做不到不行。净业三福第一条落实在「十善业道」。「孝养父母。奉事师长。慈心不杀」。如果没有「修十善业」。你前面三句都是空的。都是假的。你要真正把十善业做到。前面三句落实了。第二条「受持三皈。具足众戒。不犯威仪」。我们把它落实在《沙弥律仪》。《沙弥律仪》在家、出家都可以学习。佛为我们禁止的。只有比丘戒、比丘尼戒。在家人不能看。菩萨戒都是通的。在家出家都是通的。我们如果真正想修净土。这一生希望真的能够生到极乐世界。亲近阿弥陀佛。你不干不行。夏莲老常常讲真干!这个事情不能搞假的。我们怎样去真干?净业三福第三条。大乘。「发菩提心。深信因果。读诵大乘。劝进行者」。我们把它落实在《无量寿经》。这是比较困难的。《无量寿经》的理论。修行的方法、境界。我们要通达明了。这样子在日常生活当中。能够把我们念头转过来。我们不要去打妄想。我们把妄想转变成「忆佛念佛」。果报就是「现前当来。必定见佛」。这些调伏的方法。这是修行的根本。大根大本。

  六和敬是调伏我们处事待人接物的心态。如何跟一切众生和睦相处。但是。你要晓得那个根是净业三福。净业三福做不到。六和敬当然你做不到。根在净业三福。没有净业三福。三学、六度、十愿都做不到。你只是念念而已。充其量是阿赖耶识里头落个印象。哪一天成就。就难说了。总得生生世世、多生多劫的学习。所以今天成就的人。我们看起来好像很简单。他成就了。殊不知他过去生中无量劫来生生世世的学习。今天成功了。好像我们去参观学校举行毕业典礼。我们去参观。某个人拿到博士学位。证书拿到手了。你有没有想到。他是从幼儿园、小学、初中、高中、大学、研究所。多少年月在那个地方勤奋的学习。这个时候才拿到。今天念佛往生的人。是多生多劫、生生世世在学习。他这一生果报现前了。是这么个道理。绝对没有这一世才开始修行。他就能成就的。没这个话。现在连外国人也懂得。世间任何一个众生。绝对没有偶然突发的事情。都是因果相续。我们这一生是接着前生而来的。相续。来生是接着这一生而来的。业因果报丝毫不爽。这是真理、是事实真相。决定不是迷信。

  了解这个道理。肯定这个事实真相。我在前面也说过多次。我们这一生缘分好。因缘具足。善根、福德可以弥补。肯定是有。也许差一点。不足。但是不足。这一生能够补足。什么方法补足?勤学、好学。那你就补足了。你不好学、不肯学。就没法子。你这一生遇到的缘再殊胜。也不能成就。《弥陀经》上说的。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。得生彼国」。所以。好学、勤学能补足。我们要把我们的精神、精力、时间都要用在补足我们的善根、福德上。那你就对了。不要把这些时间、精力、精神。浪费在带不去的事情上。那你就搞错了。世间所有一切法带不去的。

  佛门古德常讲「万般将不去。唯有业随身」。你真正看破了。你自然就会放下。世间这些名闻利养、五欲六尘。你决定不会贪恋。生活在这个世间。无论是顺境、逆境。随缘!随缘你就自在了。你就不会受妨碍。不必作意去调伏。自自然然就调伏了。有一点调伏的味道。但是这个调伏是在「灭圣谛」里头。它是讲得究竟圆满。连小乘的般涅盘都不是这个境界。诸位要晓得这个地方是《华严经》。《华严经》里讲的调伏。跟《阿含经》讲调伏。程度差别很大很大。底下这一句:

  【或名一分。】

  『一分』是什么意思?清凉大师有批注。他说「惑由妄起」。迷惑。「灭云一分者」。灭圣谛说一分。「惑由妄起。故分数尘沙」。尘沙是形容多。无量无边!「理不可分。故称一分」。理是什么?理就是头一句「惑由妄起」。迷惑可麻烦了。头数数不尽!无量无边统统是妄念。统统从这里起来的。理总是一个。称之为「一分」。世出世间。理都是一个。十法界的理也是一个。所以宗门大德说。「识得一。万事毕」。什么时候你真正要悟入「一」。那就圆满了。世出世间一切事都没有了。

  现在我们要问。我们今天修的净土法门。与这一分相不相应?跟诸位说。相应。我们净宗经典不叫一分。叫一心。一心不乱。什么时候你证得一心。就是这个地方讲的一分。所以灭谛也「或名一心」。一心跟一分是一个意思。一即是多。多即是一。这是《华严》教义。一能变多。多还归一。所以。说多是从事相上说的。说一是从理性上说的。我们用树木来作比喻。一是根本。根本是一。多是枝叶。这棵大树枝叶很多。多不能离开一。是从一生的。多不能离开一。一也不离开多。一多不二。那你就善入趣了。由此可知。善入趣是什么?离妄想分别执着就入了。有妄想分别执着。你就入不了。第八句:

  【或名无罪。】

  真的没有罪了。罪业统统消除了。统统转变成般若智能。经论里头常讲。转烦恼为菩提。确确实实统统都转过来了。把罪业转变成福德。善根、福德。确确实实能够把贪瞋痴转变成戒定慧。戒定慧的反面就是贪瞋痴。贪的反面是戒。瞋的反面是定。痴的反面是慧。所以。贪瞋痴就是戒定慧。戒定慧就是贪瞋痴;觉悟了叫戒定慧。迷了叫贪瞋痴。一桩事情。觉悟转贪瞋痴为戒定慧。贪瞋痴是三恶道的业因。因上转过来了。果报上就转了。

  有人在地狱里面受苦。有人在地狱里面修福。奇怪!什么人在地狱受苦?迷的人。迷而不觉。他在地狱受苦。觉悟的人在地狱修福。哪些?佛菩萨。在地狱里头教化众生。他在那里修福。虽然形相上是地狱。实际上他住的是一真法界。一真法界不异阿鼻地狱。是一不是二。他知道。迷的人不晓得。从这个地方我们能体会到。觉悟是世出世间最可贵的一桩事情。无比殊胜的事情。我们学佛。学佛是学习。佛是什么?佛是真实的智慧。佛是圆满的觉悟。学佛就是要学真实的智慧、圆满的觉悟。

  真正看破、放下了。无往而不利。十法界里头不论在哪个法界。都自在。都没有障碍。《楞严经》上讲「若能转物。则同如来」。物就是讲人事环境、物质环境。你有戒定慧三学。戒定慧三学能转。那你怎么会不自在?戒定慧三学是性德。贪瞋痴三毒也是自性本具的;迷了。戒定慧就变成贪瞋痴。悟了。贪瞋痴又恢复成戒定慧。就这么回事情。贪瞋痴没有了。把它消灭了。戒定慧也没有了。所以佛法里头永远没有消灭。佛法里面常常讲灭、灭断。那是个转变。要懂这个意思。因为十法界依正庄严全是性德圆满的显现。性德不生不灭。不常不断。你怎么能灭?不可能。只有能转。而不能够灭。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懂。然后你才晓得。世间有许许多多沦落在三途六道的众生。怎样帮助他觉悟。帮助他转过来。回头是岸。这是真实的功德。第九句:

  【或名离贪。】

  『离贪』。就是永远离开烦恼。也是把烦恼习气统统转变成善根、福德了。统统转变过来了。这是果德。我们今天读到这个名词。对我们来说是真实的教诲。是高度的警觉。时时刻刻要想着「离贪」。离贪就是真如本性。就是性德现前。只要有这个贪字。我们的性德就变成烦恼。烦恼就变现三途六道。三途六道本来没有。本来是一真法界。本来是极乐世界。就是贪瞋痴把它变成现在这个状况。我们的生活过得这么辛苦。冤枉!末后这一句:

  【或名决定。】

  这一句的意思很深、很广。『决定』成就无上菩提。《华严》是一乘圆教。灭圣谛是究竟圆满的佛果。「决定」成就了。对于烦恼习气决定永断。永远把烦恼习气转变过来。转变成菩提涅盘。而菩提涅盘决定不会再变成烦恼习气。世尊在《大佛顶首楞严经》里面讲得很详细。我们读了应当要有深层的理解。在今天。我们要决定依靠佛菩萨的教诲。你才能得到决定的成就。尤其是在现前这个时代。社会上大家都知道不安定。灾难频繁。而且每一次的灾难愈来愈严重。我们要问问自己。身心世界应不应该放下。极乐世界应不应该往生?你真的参透了。搞清楚、搞明白了。我相信人生的目标、方向你才真正找到。不再疑惑。不再有第二个妄念了。那么到哪里去?念佛堂去!到念佛堂没有别的。决定求生净土。决定出离六道十法界。这一生当中也是决定成就!

  要多少时间?不必要很长的时间。三年五载足够了。你就能得大自在。往生。自在往生!这是事实。是真的不是假的。我们现前能不能做个决定?这个决定不容易。为什么?要具足戒定慧三学。要具足净业三福。没有三福、三学。你的决定不是真的。为什么?你做不到。你没法子落实。这就是善根、福德不足之处。但是可以弥补。好学、肯学弥补我们的善根福德。这个决定可以落实。现在时间到了。

  诸位同学。请继续看第四段「苦灭道圣谛」。我们把经文念一遍:

  【诸佛子。所言苦灭道圣谛者。彼密训世界中。或名猛将。或名上行。或名超出。或名有方便。或名平等眼。或名离边。或名了悟。或名摄取。或名最胜眼。或名观方。】

  到这里是一段。说到道谛。『苦灭道圣谛』。也举了十个名号。这十个名号都是四谛里面的道谛。也就是修行的方法。称为苦灭道圣谛。『彼密训世界中』。这是东方。我们娑婆世界东方密训世界。举这个例子。也说了十个名称。这十个名称都是属于「道」。我们一般讲修学的纲领。修学的宗旨。

  『或名猛将』。这是第一句。这个意思我们一看就能够明了。精进波罗蜜里头所说的「被甲精进」。「猛将」就是被甲精进。由此可知。他代表的是精进。正如一般大乘经上佛常说的。菩萨善根唯一精进。这是讲善根。世间法的善根有三。我们讲的三善根。不贪、不瞋、不痴。这是世间一切善法都从这里生的。出世间的善根只有一条。精进。猛将是表精进。这个名词我们一定要有很清楚的概念。不能有丝毫含糊。「精」是纯而不杂。这叫精;「进」是绝不退转。这叫进。精进波罗蜜大家都会说。都很熟悉。可是意思没有搞懂。怎么说意思不懂?因为你并不精进。你的修学还是杂修。自以为每天功课定得很多。好像方方面面你都照顾到。其实你完全随顺自己烦恼习气。你没有依照佛菩萨教诲去做

2017届佛教讲经交流会

。佛菩萨教诲是什么?精进!精就是一门深入。进就是长时熏修。

  我们看看。谛闲老和尚那个念佛的徒弟。锅漏匠。不认识字。没有念过书。生活非常艰苦。最后找到谛闲法师。谛闲法师他们是从小在一起长大的。一个村庄上的。小孩的时候常常在一块玩耍的玩伴。现在看到他出家了。他这个朋友锅漏匠也想出家。谛闲老和尚这个时候头大了。没有念过书。不认识字。年龄四十多岁了。还学什么。学什么都来不及了;在中国从前的社会。四十岁没人教你了。但是他一定要出家。这个关系到底不一样。谛老就跟他谈条件。他说:你既然要出家。想跟我出家。那我就提出条件。你拜我作师父。从今之后一切要听我的话。他马上就肯定了:当然。我拜你作师父。什么都听你的。

  谛闲老和尚的条件也很简单。他说:好!给你剃度。你也不要住在庙上。住在庙上。人家一定轻视你。瞧不起你。你什么都不会!连早晚功课你都没办法。敲打唱念。当然你也学不来。人笨!他说:我到乡下找一个小庙给你住。宁波乡下有很多小庙没人住。找了个小庙。找了一个信徒(附近的信徒)照顾他的生活。他一个人生活很简单。让他住在这个破庙里头。只教他一句「南无阿弥陀佛」。真的叫一门深入。「你一天到晚就念这一句话。念南无阿弥陀佛。念累了。你就休息。休息好了。你就接着再念。什么你也不要想。什么也不要管。就把这六个字念好。你将来一定有好处」。这个人老实。他也不问什么好处。反正教他念就念。就照这个方法去念。这是「猛将」。这是真正一门深入。长时熏修。他三年多一点。不到四年。三年多他就成功了。预知时至。站着往生;往生之后还站了三天。等他那个护法到观宗寺去报信。那个时候走路。交通不方便。一去一回三天。他站了三天。谛闲法师看到这个样子。赞叹!真的成功了。

  你们想想看。那叫精进。这个锅漏匠真正懂得精进。谛老赞叹的话我们要记住。他说:「天下讲经说法的法师比不上你。天下大丛林里面的方丈主席也比不上你。你成就了。」人家只花了三年的功夫。什么都不懂。一句「阿弥陀佛」超越六道十法界。所以念佛堂的功德是不可思议。谁懂得!这桩公案。希望我们同学要牢牢的记住。要细心去参究值不值得学习。我们今天的念佛堂。每天还有两个小时听经。为什么要夹杂这个东西在里头?原因是大家烦恼习气很重。放不下!讲经是劝导你。劝导你看破、放下而已。真正用功夫就是这一句佛号。没有人能够跟你相比。

  第二句『或名上行』。行是修行。为什么叫「上行」?清凉大师批注里头有。「所之在灭者。灭为最上。之者。适也」。所之在灭!这个「之」是什么意思?之是「适」的意思。「道能证灭。故为上行」。这把上行的意思给我们说出来了。我们所希求的是什么?是灭谛。你要怎样才能够证得灭谛?你要修道。我们以前面谛老法师这个念佛的徒弟做一个例子。大家好懂。我们所希求的是超越六道。超越十法界。证得不生不灭。这个不生不灭就是上行。最高、最上的行门。有人很清楚、很明了的修学成功了。像锅漏匠他什么都不知道。我们说是胡里胡涂成功了。他也证得菩提涅盘。那是为什么?就是他的善根、福德、因缘三个条件具足。他遇到谛闲老和尚。因缘具足。他的善根是什么?老和尚教他。他能信、他能解。一点怀疑都没有。他能够落实。他能够真正做到。是他的福德。条件具足。真肯干。万缘放下!

  我们学院先祖纪念堂。这两天工程就全部完工。这个纪念堂就是我们学院的念佛堂。念佛堂旁边有一栋宿舍。昨天我跟庄法师说了。这栋宿舍专门供养念佛堂的同修。他们在念佛堂念佛。念累了就回去休息。休息好了就到念佛堂念佛。不分昼夜。绕佛的时候。念佛堂里面可以绕佛。外面也可以绕佛。但是外面如果是上课的期间。你们绕佛在里面。早晚不上课的时候可以在外面绕佛。昼夜不间断。我们看看这个先祖纪念堂里面。将来出几个锅漏匠。了不得。这个功德没有人能比!这真正是猛将。上行!

  所以千经万论费尽口舌。是为什么?是为了你半信半疑。释迦牟尼佛才苦口婆心。像锅漏匠那样的人。那释迦牟尼佛真是快乐。为什么?太容易度了。一点都不难。中下根性的人难度。妄想杂念、分别执着无量无边。所以佛度众生唯上智与下愚最容易度。上智是什么?你一说。他就通达明了。他真的能一切放下。一门深入。长时熏修。他成功了。很容易。下愚。像锅漏匠这样。很容易度。他真能相信。他真能干。他一点不懈怠。当中这一段的人多。刚强难化。劳累佛菩萨苦口婆心。

  第三句『或名超出』。这个「超出」是对三界六道来说的。对十法界来说的。小乘经里面超出只指轮回。六道轮回;大乘法里面一定要超越十法界。契入一真法界。我们用念佛的法门往生极乐世界。就超越十法界。极乐世界不在十法界里面。更不在六道里面。这是真正超出。一般在经教里面佛常说。怎样能超出?

佛教讲经投票

要断见思烦恼。你才能超越六道;再断尘沙烦恼。然后再破一品无明。这就超越十法界。四圣法界超越了;破一品无明。证一分法身。这样才能够契入华藏世界。

  我们想想。见思烦恼里面头一个关口。身见。执着这个身是我。这一关就很难破。你去问问这些修行人。哪个人不执着这个身是我?你去找找看。去调查调查。有几个不再执着这个身是我。真正做到无我。这一关要不能突破。不但是出不了六道轮回。老老实实讲。出不了欲界!你对于五欲。财色名食睡这是五欲。这五样东西你放不下。你还在贪求。你出不了欲界。色界、无色界没有你的分。财色名食睡放下了。没有一丝毫贪爱的意念。你才能超越欲界。生色界天。不是容易事情。

  念佛。为什么许多善知识常讲。念佛的人多。往生的人少。早年我在台中求学。李老师常说。一万个念佛人。真正往生只有一、两个。万分之一、二。这是什么原因?七情五欲没有放下。贪瞋痴慢还起现行。这是什么?这是业障。临命终时它障碍你往生。你去不了。这个事情是很平常的现象。也是很正常的现象。为什么?我们修行不是这一生。过去多生多劫就修学这个法门。就念佛了。为什么没有去?原因就是放不下。这一生又遇到这个法门。看看这一生能不能放下?果然能放下。那这一生成功了。若是放不下。那跟过去生一样。好。等下一世我们再来。但是你要晓得。下一世到底是什么时间难说了。佛在经上常讲。「人身难得。佛法难闻」。在这个地方我们要提高最高的警觉心。那是什么?人身失掉。再得人身不容易。这是实话。我们自己要冷静去想一想。这一生当中思想、观念、言行。符不符合五戒十善的标准。如果能与五戒十善相应。来生能够得人天身分;如果我们起心动念所作所为与十恶相应。与十善不相应。来生三途去了。三途我们知道。进去很容易。出来很难。

  地狱道很复杂。种类很多。寿命很长。往年。台中慈光大专佛学讲座。我参加了十一次。李老师自己主讲佛学概要。里面有个单元介绍地狱。那是举一个例子而说。地狱里面的一天是我们人间二千七百年。中国号称有五千年的历史。在地狱的时候不过两天。地狱的寿命最短的也是一万岁。长的是万万岁。你说还得了吗?它的一天是我们人间二千七百年。你就想这个地方能去吗?造业的时候你不知道。你真有胆量。可是堕落到里面你后悔莫及了。这些是事实。绝对不是佛故意说这个来吓唬人的。劝人不要做坏事。你这么想法你完全想错了。饿鬼道跟我们时差也不一样。饿鬼道的一天是我们人间一个月。麻烦大了!在中国。一般人都是说人死了以后就变鬼。明明有六道。为什么单单说鬼。不说别的道。不说人死了之后变人。人死了之后生天。为什么不这么说?大多数都到饿鬼道去了。什么原因?贪心!贪心变饿鬼。愚痴变畜生。瞋恚堕地狱。所以贪瞋痴三毒。果报是三途。

  我们自己要平心静气想想。我们贪瞋痴这桩事情严不严重?如果贪瞋痴相当严重。那你就要小心。来生多分是堕三恶道。你要想不堕三恶道。你要把贪瞋痴断掉!三恶道的业因拔除。你才不会堕三恶道。这个事不是简单事情。我们这一生当中修学佛法。如果不是五十年来。天天不断在经教里面的熏修。这个习气烦恼断不掉。这么长的时间天天在熏习。我们才真的把这桩事情当作重要的一桩事情来看。知道这个烦恼习气非改不可。不改。将来的罪有得受。所以才修布施。布施断贪;才修忍辱。忍辱断瞋恚;才求智慧。智慧断愚痴。你要不真干。转眼之间就够你受的。这是事实真相。这不是迷信。这绝对不是释迦牟尼佛造谣生事。完全是事实真相。

  第四句『或名有方便』。「方」是方法。「便」是便宜。诸佛菩萨确确实实有方法。有最适合的方法。便就是最适合

佛教讲经交流会闭幕式

的。「方便」的意思就是最适合的方法。我们晓得最适合的方法无过于净土。净土法门里面最适合的方法。无过于持名念佛。所以经典要不要讲?在我来说不要讲了。这是真话。不讲怎么办?到念佛堂去念佛。这是真话。学锅漏匠。决定成功!今天在此地还是跟诸位在讲解。这是为什么?为正法久住。为接引、为帮助初学的同学。我们肯定一切众生皆有佛性。一切众生与佛有缘。但是在这一生当中没有机会接触到。纵有善根福德。隐藏在阿赖耶识里头。不起作用!所以。讲经说法是给大家做增上缘。希望大家听了

土豆官网首页佛教讲经视频

之后。能生欢喜心。能信、能解。他的阿赖耶识里面含藏的善根福德就引发出来。他要是能够锲而不舍。认真努力修学。他这一生当中就能够超越六道、超越十法界。到极乐世界去作佛去了。

  我们在此地干这个工作没有别的目的。帮助那些善根福德成熟的人。在这一生当中作佛去。决定不为自己。为自己这些事情统统可以放下了。虽然每天我们还继续干这个事情。但是这个事情是附带干的。那真正干什么?真正是二六时中佛号不间断。这是正行。为大家解释这些经典。把佛法介绍给大家。这是助行。这不是我的正课。这是附带做的。所以世出世间法都要懂得方便。通常在佛法里面。方便前面再加两个字「善巧」。善巧方便。这个地方虽然没有加这两个字。意思具足。文字上没有。意思具足。诸佛如来有无量的善巧方便。

  第五句『或名平等眼』。为什么叫「平等眼」?浅而言之。佛菩萨教导我们。要用平等来看世出世间一切法。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。什么时候你能看出平等。恭喜你。你就能契入如来境界。平等眼是从相上讲的。实际上是从平等心里面生的。心不平等你怎么可能有平等眼?你怎么可能有平等行?所以。一定要懂得修清净、平等、觉。净宗法门是以这个为修学的标准。这个修学纲领就在《无量寿经》的经题上。这个经题。前面是「佛说、大乘、无量寿、庄严」。这是讲的果。净宗是大乘。不是小乘。不但是大乘。古大德跟我们说。是大乘里面的大乘。一乘究竟圆满的大法。

  「无量寿」是果德。如来果报当中第一德。古来祖师大德都说是无量寿。为什么?是因为特别对我们娑婆世界众生来讲的。娑婆世界众生就是指我们。寿命短促。无论修学什么东西。时间不够。不能在一生当中成就圆满的。我们一般讲的成绩。究竟圆满的成绩。不是一生能修成的。要好多世累积经验才能成就。世出世间法都一样。没有例外的。西方极乐世界就好了。寿命无量。无论修学哪个法门决定一生成就。一生达到究竟圆满无上的佛果。所以。「无量寿」是西方净土第一德。第二是「庄严」。庄严就是我们讲的美好。或者是世间人常讲的真善美慧。世间人有真善美慧之名。没有真善美慧之实;西方极乐世界真实。不是假的。用庄严来形容如来的剎土依正庄严。「无量寿庄严」这五个字讲尽了。极乐世界的果报。

  怎样才能往生?这要靠修德。修德也提出五个字。「清净、平等、觉」。五个字三桩事情。大乘教里头常说「心净则佛土净」。可见得「清净」是修德里头最重要的。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学什么?学清净心。什么是清净心?离开一切染着就是清净心。起心动念。内。离烦恼习气。不为烦恼习气所染;外。远离五欲六尘。不为五欲六尘所著。不着五欲六尘。你才能得清净心。你才能得清净身。身心清净你就自在。你就得轻安。就在日常生活里头修。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里头修。那就是我们的道场。在起心动念处修。这是真修。真正在这里头炼功夫。

  会修的人功夫不间断。比那个锅漏匠修行还厉害。你会不会?总的原理原则就是古大德常讲。「不怕念起。只怕觉迟」。这句话是总纲领。用在哪里?起心动念之处。每个念头你都能觉察到。你不迷。一念不觉马上就迷了。随

佛教讲经视频白话

着烦恼习气走。这就不行了。所以。功夫不得力。原因什么?迷的时候多。觉的时间少。功夫不得力。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去锻炼。炼到什么?觉的时间天天增加。迷自然就减少。到什么时候迷、悟差不多相等的时候。你就能觉察到你功夫渐渐得力了。这个时候再往上提升。觉的时间长。迷的时间短。那就能自在了。清净平等觉现前。而不会再退失。你这一生成就了。那真正值得恭喜。值得赞叹。现在时间到了。

原文出处:http://www.xuefo.com/jk/nr/0/2270.html

以上是关于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华严经- -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一千零九十的介绍,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。

本文标题: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华严经- -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一千零九十;本文链接:http://www.fzby666.com/jings/9586.html。

佛祖

  • 功德无量--- 扫码方法


    一、电脑端:使用微信扫码;


    二、手机端:1、长按图片;2、保存二维码图片;3、打开微信,扫一扫--相册

佛像、佛珠--京东商城宝贝推荐

猜你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