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华严经- -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九百九十二 ,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,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华严经- -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九百九十二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,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。
原文标题: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华严经- -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九百九十二
/* Generator: eWebEditor */p.MsoNormal, li.MsoNormal, div.MsoNormal {margin:0cm;margin-bottom:.0001pt;font-size:12.0pt;font-family:宋体;}p {margin-right:0cm;margin-left:0cm;font-size:12.0pt;font-family:宋体;}div.Section1 {page:Section1;}
大方广佛华严经 (第九九二卷) 2003/4/6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:12-17-0992
诸位同学。请看李长者的《论》文:
前面我们念到「若心外信有他佛得道。我是凡夫者。即世间人情量是」。我们读到这个地方。确确实实这是凡夫的情见。佛法里面讲情量跟情见是一个意思。见就是看法。世间人迷情的看法;说量。就是世间人迷情的度量、衡量。与事实真相相去很远。这不但是讲很远。很远是个方便话。实际上与事实真相完全相背。但是这种说法。似乎太过分了一点。所以说得含蓄一点。相去甚远。
人。不但是人。一切有情众生都有求知的欲望。世间人叫求知欲。但是求知是应该的。求知要变成欲望。他的知就有限度、有限量了。达不到他希求的目标。为什么?欲是障碍。欲是烦恼。这个东西要不得。佛要我们断欲。道理在此地。知要不要求?要求。决定不是欲望。知是我们的本能。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。自性本具的无量德能、无量相好。怎么能不知?
诸佛如来他们全知全能。他达到圆满了。但是他在心里头绝对没有一个欲望。绝对没有个希求。我们这个求知。求就是欲望。确实求。他是永恒不断的在学习。但是那不是他的欲望。这一点也不好懂。但是不能不说。求知就像我们吃饭穿衣一样。是我们日常生活里面的一部分。而且是重要的一分。孔老夫子讲:我一天不吃饭。一夜不睡觉。想想。干什么都不如求学。所以「学而时习之。不亦说乎」。我们佛门里面讲法喜充满。快乐无比。精神生活肯定超过物质生活。所以无求。无求又不间断。就好像吃饭穿衣一样。无求。天天吃饭。天天穿衣。天天学习。向谁学习?向圣人学习。然后向一切众生学习。这就圆满。圣人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。怎样在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里面学习。成就圆满的智能。
夫子求学三十而立。那就是说十五岁到三十岁这一段期间向圣人学习。三十以后那个境界。那是向一切众生学习。把自己境界不断向上提升。善财童子的示现不就是这样的吗?开头跟文殊菩萨学习。文殊。圣人!把这些学习里面原理原则都搞清楚了。然后跟一切众生学习。五十三参。男女老少、各行各业。天天接触。接触在里头学习。这一生成就圆满菩提。这些道理很重要!我们如果学会了。我们这一生会有不思议的成就;如果不会。还是自己妄想分别执着做主宰。那真是三乘经里面所说的了。纵然学习无量劫还是凡夫。转不过来。所以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。
此地所说的不是我们的境界。至少善财童子的境界。善财童子在文殊菩萨那里学习毕业了。是这个境界。三乘学人果然回心向一佛乘。也是这个境界。转不过来。那就是长者在此地很感叹的说了。「此乃不论信进修行。直是生死长流」。为什么?出不了生死轮回。这个地方信进修行。如果是念念利益众生。这是善心。果报在人天。如果迷得很深、迷得很重。念念都求自己的利益。自己的享受。忽略了众生。所谓的是损人利己。损人利己包括的范围非常深广。你是有意无意都在造业。业习果报是在三途。
哪些人堕三途?堕三途确确实实人间天上享尽福报。只顾自己忽略了众生。这些人堕三途。所以长者在此地感叹的说。这「直是生死长流。常随见网」。你看看这是常随自己邪知邪见。邪知邪见是太多太多。用网来做比喻。「何大苦哉」。感受是苦报。三途苦报。到这个地方这是一段。下面长者告诉我们。
「以此如今第二会。及初会明始成正觉」。初会一开端讲始成正觉。二会一开端也说始成正觉。这后面三十二品。诸位要知道。李长者他是说《华严经》的全本。这三十二品这一分里头。但是《华严》传到中国来少了一品。所以今天我们读的这个本子实际上三十一品。长者在前面交代得很清楚。佛在三禅天讲十一地这一品没有传到中国来。其它的各品都有传来。但是有很多不完整的。脱漏掉的很多。可是这一品。真的一个字我们也没看到。所以现在的《华严》这一分里头只有三十一品。全经三十九品。全经应该是四十品。
「又着如来出现品。明始终信进修行者。与三世佛一时出现。明法界总一时故」。今天这不是我们的境界。我们看到这个经文。我们能够信受。我们能够不怀疑。知道这里面的道理。也懂得方法。我们功夫不到家。入不了这个境界。初会、二会以及「如来出现品」。「如来出现品」是第三十七品。是第二会最后一品。这一共三十一品经。四十一卷经文。说的是什么?始终信进修行。始是初住。我们这个地方讲还十信;这第二会是讲毘卢遮那佛正报因果以及十信法门。从这里建起信心;从第三会那就不断往上进步了。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觉。此地告诉我们一个事实。你看看初发心修行的人。与三世诸佛一时出现。没有先后。没有过去、现在、未来。没有!说明法界总一时故。
所以我们平常在
法界总一时。法界就是法性。从法性上来说。也是一时。决定没有过去、现在、未来;决定没有四维、四方、上下。这十方。没有。我们凡夫迷了。迷失自性。活在哪里?活在相对的空间。这个相对是我们妄想变现出来的不相应行法。现在社会上称之为抽象的概念。我们佛法里叫做妄想。不是真的。但是你这个妄想不除。好像是真的。你不知道它是假的;妄想除掉之后。你才知道这是假的。这个境界深广无际。长者怕我们不容易体会。下面举个比喻说。
「如持宝镜普临众像。顿照显现。无前后时故」。这是很普通的一桩事情。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个经验。特别是现代人。现代人你看看出去旅行。每个人都带个照相机。这个照相机要是在古人手上那就是宝镜。我们把镜头对着外面的风景。外面这个风景有远近。但是这个快门一按。远近同时照进来。绝对不会有说近的先照进来。远的后照进来。更远的又后照进来。不是!同时照见。没有先后。用这个先后比作这个时的远近。如果我们用心像镜子一样。事实真相你就见到了。
佛经。这个「经」字有镜的意思。照见我们自己的心行。经论是一面镜子。读经照见自己的心行。我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跟经上讲的一样不一样?如果是一样的。随顺法性。这对自己;如果对外面一切人事物。跟经上所说的相应。那就是随顺法界。法界跟法性就是性德。随顺自性。正确。随顺久了。自自然然就见性了。总有那么一天豁然大悟。大彻大悟。明心见性。不定在什么时候。不定是什么机缘。碰上了。豁然就开悟了。平常要不是在这里用功。不在这里练习。那这个机缘就没有了。
常常照着这样做。这个里头自自然然生起像宗门所讲的疑情。就是我天天照做。但是这个里头的真理模模糊糊并不清楚。这是迷。这就是疑情。可是真照做。依教奉行。佛教我做的我认真去做。佛教我不做的我决不违犯。这样做下去。断恶修善。经论上常说「因戒得定」。为什么会得定?佛教我做我老实做。佛教我不做我决不违犯。规规矩矩。妄念没有了。
我不随顺自己的妄念。这是修行成败关键的所在。我们自己会不会用功也在此地。世间人最难放下的就是自己的意见、自己的想法、自己的看法、自己的分别执着。最不容易放下了。放下财色名食睡这个五欲六尘简单。放下自己主观的成见非常非常不容易。但是佛告诉我们。我们这个
佛在经典上随顺众生的知见。佛说法依二谛。随顺众生知见说有过去佛、有现在佛、有未来佛;如果随顺真谛。那就是如来自己的境界。讲他的境界。那就跟你讲了。没有三世。法界总一时故。所以佛经这个经文一开端。世尊教阿难集结经。前面放六种成就。「如是我闻一时」。这个一时是佛知佛见。要给你讲过去现在未来。这是众生知见。我们要懂得世尊说法的善巧。懂得一时里头微妙的义趣。
由此可知。众生虽然堕在妄想分别执着里头。虽然堕在六道三途。世尊还是常常以善巧方便来诱导。言语、现相时时有暗示。根利的人看到了、听到了。有所觉悟。觉悟虽然不明显。可是佛常常在这里诱导。你要是常常接触。总有一天豁然开悟了。这豁然开悟不是偶然的。平常有小悟处。看到了点点头。一会儿就忘掉了。这叫小悟。这种小悟多了。多了什么?阿赖耶里头种子产生力量。不定什么个因缘。这力量发起来了。大悟了。彻悟了。再看后面这段文。
「明于法界根本佛智境界中顿现众法」。我们从这个文。这个文说实实在在的。我们完全不懂。不是我们境界。可是我们学了这么久。能听。听了之后我们不疑惑。我们听听明心见性的那些人。他们是个什么境界?在《华严》里面讲圆教初住以上的菩萨。这说的是他们境界。
「于法界根本佛智境界中顿现众法」。这是什么?我们想想是不是「出现品」里面所说的。「唯心所现。唯识所变」。这句岂不是现在这个世间许许多多科学家在探究宇宙的起源。不知道宇宙怎么来的。你看他们制作许许多多最先进的科学仪器。无线电的望远镜。天天观察宇宙、探索宇宙。看到宇宙当中的里面种种变幻。那个境界也不可思议。看了之后。大
什么时候真正有能力突破了时空的维次。这个事情才真正看出来。那个现象是什么?现象是顿现众法。一切诸法的发生有没有先后?没有。有没有次序?没有。就如同我们今天用照相机照照片一样。特别是照风景的照片。你快门一按下去。在你的底片里顿现众法。没有先后。没有次第。所现众法?这就奇怪了。它一点都不乱。它很有秩序。
其实现代科学我觉得它还忽略了一个问题。就在眼前的问题。母亲怀孕。胎儿在母体当中时间并不长。十个月他生下来的时候。他全身里面那些器官、那个构造。谁给他造的?为什么造得这么巧妙?这就跟机器一样。这机器谁造的?这一个机器里头所需要的各个器官他统统具足。不增不减。如果有多的、不需要的。那是病;如果需要。他少了一个。那也是病。我们称他为残障。为什么造得那么圆满?谁给他造的?我们相信那不是他母亲造的。他母亲没有这个能力造。在佛法里面讲:一时顿现。
「不可将情量度量」。情量度量就是我们凡夫知见去猜想。不可以。「作前后解」。我们今天看法实在讲还是「作前后解」。观察胎儿的长成。一个星期一个星期他产生变化了。前一个星期跟后一个星期就有前后了。佛、法身菩萨不是这个看法。有前后是凡情、是情量度量。佛菩萨所见的。一时。这是真的。你要看到一时。你就晓得一切诸法不生不灭。我们看到有前后。前后就是生灭法。那你看的是什么?你看的是一种相续法。那个法的相续相。你没有看到真相。真相不生不灭。这个底下一句。
「一依弥勒楼阁中境界」。弥勒楼阁中境界是善财五十三参里面的。是我们《华严经》末后一品。末后一品经文很长有四十卷。弥勒楼阁在最后一部分。「初会中始成正觉佛是举果劝修佛」。初会里头始成正觉。「出现品中佛。是明诸菩萨进修五位因果行终佛」。这个里头意思很深。这个五位因果。五位是指的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觉。五位每一位都有因、都有果。果统统称佛。天台大师讲分证佛。明心见性。见性成佛。圆教初住菩萨是真佛。他不是假佛。十法界里面佛是相似佛。不是真佛;一真法界的是真佛。不是相似佛。这个要知道。
一切法相。《华严经》上说的「唯心所现」。怎么现的?顿现众法。决定没有先后。《楞严经》佛也是这么说。「诸法所生。唯心所现」。接着讲「一切因果。世界微尘。因心成体」。能现能生是心性。所现所生是万法。虚空法界剎土众生无量无边这一切法。所现所变。怎么现的?顿现。这个境界。佛在这个经上说叫不思议境界。不思议境界很有趣味。不思议就是解脱境界。你看《四十华严》的品题。「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」。这一句你听懂了没有?你要真听懂了。豁然大悟。境界。一切性相、理事、因果本来不可思议。你偏偏要去思。不是糟糕了;偏偏要去讨论。再研究又讨论。好。你有思有议你永远不能解脱。
你要不用思也不用议了。你马上就解脱了。解脱就是什么?事实真相完全明白。这一句话真正的意思!你要晓得你不思不议。这是什么境界?禅定的境界。你有思有议是什么境界?是妄想分别执着的境界。妄想分别执着。你怎么能了解宇宙真相?到入甚深禅定。极其微细的念头都断了、都不起了。不思议有那么样的深度。这个宇宙真相大白了。清清楚楚明明了瞭都在你面前。这个时候确实没有远近。就是说你的心。心是什么?见闻觉知。这《楞严经》上讲的。
真心。见闻觉知。遍法界虚空界是自己的见闻觉知。自他是一不是二。我们眼能见。耳能听。身体有觉。鼻有嗅觉。舌有味觉。意有知。实际上佛给我们讲六根互用。每一根都能见、能听、能觉、能知;再跟诸位说。每一个细胞都能见、能听。能觉、能知。佛说了大的是世界。小的是微尘。因心成体。微尘能见、能听、能觉、能知。没想到被现在日本的科学家在水里面证明了。因心成体!所以在甚深禅定当中。你才能见到事实真相。不能用情量度量。那你永远见不到事实真相。好。现在时间到了。
诸位同学。我们还要接着看李长者的论文:
前面我们读到「初会中始成正觉佛是举果劝修佛。出现品中佛。是明诸菩萨进修五位因果行终佛。与信位中不动智佛相对故」。到这儿是一小段。佛菩萨出现。我们一般也说他做示现。示现跟出现的意思很接近。他有作用的。所以在初会里面始成正觉。示现果报给我们看。其目的是希望我们看到了能有个很好的反应。见贤思齐。看到。你看他成佛了。他以前跟我差不多。他能成佛。我也能成佛;他现在成佛了。我也应该要成佛。
我们常常说「人生在世」。佛出现在这个世间。我们哪一个人不是出现在这个世间?佛在九法界示现。我们哪一个众生不是在示现?佛示现的是什么?我们示现的是什么?这里头不一样。我们有没有看到佛的出现。看到佛的示现。豁然省悟过来。想一想他做的示现有意义。值得赞叹。我这个示现毫无意义。我们如果有这个念头兴起来。那就是佛经里面讲到。你是根熟众生。在这一生当中。你得度的机缘成熟了。你会想到这一点。佛菩萨在这个世间为一切众生示现。可以说是常常不断的。一切时、一切处都在做暗示;只是众生业障太重。迷得太深太久。居然视而不见、听而不闻、触而不觉。这就没法子了。
可是佛菩萨慈悲。从来没有舍弃众生。真的是「佛氏门中。不舍一人」。不管你
我就这一桩事情跟同学们在一起讨论。须菩提尊者跟释迦牟尼佛多久了?我们知道世尊最初示现成道。在鹿野苑度五比丘。这个僧团正式成立了。以后度三迦叶。度目连、舍利弗;目连徒众一百人。舍利弗徒众也是一百人。三迦叶徒众合起来一千人。须菩提尊者也在其中。他们跟佛学了多久了?阿含十二年。方等八年。二十年。《般若经》讲的是二十二年。《金刚般若》是在后期讲的;换句话说。二十二年前面十一年是前半期。后面十一年是后半期。《金刚般若》是在后半期讲的。所以这样我们想一想。须菩提尊者在释迦牟尼佛会下至少有三十年。释迦牟尼佛每天都出去托钵。托钵完了回来洗脚。再吃饭。敷座而坐。不是天天都这么做吗?。须菩提尊者看了三十年才看出门道出来。这就是天天给你暗示。看了三十年恍然大悟。这一天明白了:希有世尊。
佛的示现。这个地方讲出现了。始成正觉了。天天都是成正觉。再跟诸位说念念都是始成正觉。这个话你能懂吗?受过《华严经》的学习应该可以懂了。唯心所现。顿现法界。顿现众生。他所现的时间有多长?我们就以《仁王经》上这个话来说。一弹指六十剎那。一剎那九百生灭。佛在经上告诉我们。身体强壮的人弹指有力又快。我们一秒钟。一秒钟可以弹四次。就以这个标准来说。四乘六十再乘九百。刚刚好两个十万八千。二十一万六千次一秒钟。一秒钟二十一万六千次的生灭;换句话说。顿现众法在一秒钟顿现多少次?二十一万六千次。次次都是顿现。次次都是始成。这个经上讲始成正觉。我们如果讲法界。始成法界。始成虚空。始成剎土。始成众生。一成一切成。决定没有先后。真相!
什么时候你能看见?你能真正了解这个事实真相?大乘经上说八地菩萨。你自己好好修。修到八地这个现象你就看出来了。没有到八地。你还是用情量度量。你决定不能够明了事实真相。初住菩萨这禅定功夫相当深。能破一品无明。能证一分法身。比十法界的功夫高明多了。他对于这个事实真相。他能够了解体会得少分。他不怀疑。逐渐逐渐把自己的定功加深。这四十一个位次。一个位次比一个位次深。到第八地了。四十一品无明快要断尽了。这还差三品。这时候见到事实真相了。
所以这个现象。佛在经上有时候也说不生不灭。为什么讲不生不灭?果然没有生灭。你讲个不生不灭。不叫废话吗?它真有生灭。生灭为什么叫不生灭?生灭几乎是同时的。同时你就没有办法看到生灭。生灭同时。生灭是一不是二。我们凡夫看的相是什么?相续相。不知道这个相续相念念都是始成。我们说前一个生灭跟后一个生灭不是一样的。就跟科学家在实验看雪花的结晶。现在看水的结晶。看了这么多年。没有看到这个结晶的图案相同的。从来没有看过相同的。这是什么道理?就是每一个生灭始成的那个境界相都不相同。所以有相似的。没有完全相同的。就是这个道理。我们凡夫不了解这个境界。完全凭着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在那里猜测。这怎么行?
所以我在讲席当中也曾经说过多次。佛经没有意思。没有意思你去研究。研究是你的意思。不是佛的意思。「愿解如来真实义」。如来没有意思。没有意思才叫真实义。为什么?他是自性。法尔自然流露出来的。哪有意思?你要加一点点意思在里面。你就迷了。所以自己不认真的断烦恼。那怎么行?不修清净心那不行。记住八万四千法门。念佛法门也不在外。修什么?统统都是修禅定。
佛在《大集经》上讲得很好。讲这个念佛法门。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就是无上深妙禅。这话是佛说的。念佛不是修禅。那你搞错了。不是修禅就不是佛法。就不是修觉悟的方法。你要求觉悟。一定要从禅定当中来求。念佛是禅定。念佛要怎么个念法?我们念头才起。「阿弥陀佛」把这个念头打下去。让心定下来。这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。你这个修行功夫完全破掉了。你不得力。佛号是个手段、是个方法。把所有一切妄念统统打掉。所以叫念佛三昧。
离妄想分别执着。你离一分。一分智慧现前。离十分。十分智慧现前。这个智慧是什么?
是不是随着自己意思讲?不是。随着自己意思讲。你又加一点意思在里头。那怎么讲?随顺众生。普贤菩萨教给我们「恒顺众生。随喜功德」。《华严经》里面。前面李长者跟我们讲的。讲这个佛号的因缘。第四条里面说的。「明如来以一切众生随根所乐」。你们就想到。随类化身。随机说法。所以说法不能随自己。随众生的根机。这一点包括现前连初学的同学。我也常常告诉他。现在众生他想的是什么。他看的是什么。他说的是什么。他做的是什么。我们要观机;他想错了、看错了、说错了。错在哪里?我们要知道。佛菩萨出现在这个世间。怎么样帮助众生?就是看他现在错在哪里。把他这个错误帮助他纠正过来。这叫佛法。
所以我常讲。现在社会大众在这一个世纪。特别是最近的这半个世纪。由于科学技术的发达。一般人迷信科技。把圣贤的教诲抛弃掉了。以为这是迷信。而不知道圣贤人所证得的是心性。圣贤人的言语思想造作是性德自然的流露。不知道这个。这一抛弃掉了。圣贤教育没有了。现在社会变成什么?大乱!人。没有伦常道德。今天讲伦常道德他们都会笑话你。说你是个老古董。你的思想落伍。这怎么得了!我们不能讲。讲了人家不能接受。还要笑话、还要反驳。那怎么办?做出来给他看。你看看这样做好不好?让他自己去看。孝顺父母好不好?尊敬老师好不好?友爱兄弟姐妹好不好?把这个友爱扩大。友爱天下一切众生好不好?让他自己去看。
所以今天弘法。说。难!他也会说。他那个口比你还伶俐。说不过他;做出来给他看。让他慢慢去反省。《弟子规》。这是圣人教诲。我们在这个地方学习。图文巴当地的这些朋友们。也有来参与的。他们听到了、看到了。我听同修跟我们讲。跟我说:他们的反应很好。认为做人应该要这样。为什么会有这么好的反应?真理。当然我们这个城市。小城。居民只有八万人。除了学生之外。大多数都是退休的老人。所以这个城就是退休村。比退休村大。退休的城市。我们想建弥陀村。到这个地方来不需要了。这个地方是退休的城市。本国的人、外国的人退休都喜欢到这个地方来养老。这个地方安静。适合于老年人居住。
我们想了这么多年。想一个弥陀村。没有想到到这个地方来。现成的弥陀城。尤其是我们想象不到的。大乘佛法在这个地方学习。居然得到当地朋友们的欢喜接受。我们说得很清楚。这是教育。这是智慧的教育。是幸福美满的教育。它不是宗教。与宗教决定没有冲突。我们绝对不会劝他改变宗教信仰。那是罪过。我们尊重宗教信仰。我们欢喜接受各个不同宗教的信仰。我都信。我哪个教都信。难得澳洲这个国家提倡多元文化。共存共荣。
这个一切。那是章嘉大师以前讲的「佛菩萨安排的」。「佛氏门中。有求必应」。我们有这个求愿。佛菩萨就这样妥善安排。所以我们要想在学习当中得到真实的利益。一定要知道清净心感应的重要。所以这两三年来特别提倡纯净纯善。做为我们修学中心的目标。我们修什么?修心地纯净。行为纯善。从哪里下手?还是一句老话。一定要放下自己的烦恼习气。放下自己的妄想成见。一切随顺经论教诲。要从这里下手。
佛经是佛家的教科书。每一部经一定具足教、理、行、果。这是佛家教科书的特色。「教」是教材、是方法、是手段;「理」。这个教材里头含着有道理在;不但有道理。还有修行的方法。让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。如何把自己的烦恼习气修正过来。这叫「行」;「果」是果报。果是离苦得乐。你看看这个教材多好!「理」教我们真正了解宇宙人生真相;「行」。真的它帮助我们断一切恶。修一切善。破迷开悟;「果」。得到真正幸福美满。离苦得乐的生活。哪一个人不需要?哪一个人能不学?
他不学。实在讲对于佛法不了解。这到底是个什么东西?我学了有什么用处?他如果知道学了能够帮助自己这一生过最幸福美满的生活。方东美先生讲的「人生最高的享受」。他怎么会不来!我们今天讲给人听。人家不相信。为什么?说你在传教。你在拉信徒。你在想骗我去皈依。我真正做到了。这个教学我学了。「教」我学了。「理」我明白了。「行」我做到了。「果」我真的享受到了。所以我们这个身体形相是什么东西?活的经教。
佛经在哪里?我这个身体就是。全部落实。这是示相。应以什么身得度。就现什么样的身。应以什么身。标准在哪里?现前社会的需要。这是我常常说。我们学佛的同学。无论在家出家。四众弟子一定要给社会大众做最好的榜样。最好的榜样是什么?佛菩萨的榜样。我们要把佛菩萨这个样子做出来给大家看。这是真学佛。这不是假的。
佛菩萨没有虚伪。佛菩萨没有染污。佛菩萨没有贡高我慢。佛菩萨不迷惑。佛菩萨不自私。佛菩萨「孝养父母。奉事师长。慈心不杀。修十善业」。我们要做到才行。自己没有做到就是自己不学教别人学。哪有这种道理?人家不会听的。人家说你是假的。你是来骗我的。这些道理跟事实。我们的生活跟教学都要结成一体。才得到真实的受用。所以佛的示现不一样。都是始成。剎那剎那都是始。真的没有先后。相续相里头。尤其要清楚、要明了。我们才真正有那么一点觉悟。我们的修学才称得上上轨道了。再看下面的论文。
「自此如来名号品已去。直至如来出现品」。这总共有三十一品经。他这里讲三十二品。这三十二品有一品没来。我们现在读的三十一品经。「是十信。十住。十行。十回向。十地。十一地。进修因果」。进是进步。像在学校念书。升级。十信是小学。十住、十行是中学。十回向是大学。十地、十一地是研究所。前面说过。这里头一百一十重因果。进修因果。底下几句话重要。「以初即后。以后即初。不二之位故」。这几句话重要。初是十信位。后是十地、十一地。怎么说初后是一不是二?前面我也曾经跟诸位说过。他们学习的科目。自始至终都是文殊菩萨十波罗蜜、普贤菩萨十大愿。
初信位的菩萨以布施波罗蜜为主修。其余的九波罗蜜是助修。我们要知道布施里头圆圆满满包含其它的九个波罗蜜。少一个你的布施不圆满。所以布施里头有持戒。布施里头有忍辱、有精进、有禅定、有般若、有方便、有愿、有力、有智。不但具足《华严》讲的「一即一切。一切即一」。统统具足。而且布施里面还具足普贤菩萨十大愿。布施里面有礼敬、有称赞、有供养、有忏悔。乃至于普皆回向。统统具足。从这些地方看。我们今天修布施。那哪里能跟《华严》相比?我们修这个布施法。真的。一百分里面要给你打分数。大概只能打个三分、四分。差太多了。别人修是圆满的。
二信位的菩萨是以持戒波罗蜜为主修。同样具足一切法。具足十波罗蜜、十大愿王。这就是初即后。后即初。你要还不清楚的话。我再给你说说。十住初住跟十信位的初信一样。以布施波罗蜜为主。十行初行也是以布施波罗蜜为主。十地初地菩萨还是以布施波罗蜜为主。你只看这个都是十。初信、初住、初行、初回向、初地主修的都是布施。这样我们才完全明了「初即后。后即初。不二之位」。
从这个地方我们也能体会到古德常常讲的。「一门深入。长时熏修」。从初信位到十一地长时熏修。无量无边的法门。总的纲领就是十波罗蜜跟十大愿王。菩萨修的。从初发心到如来地修什么?就修这个。我们在这里看到这主修。无量无边的法门都属于助修。初后不二。正助不二。下面他举个比喻。
「如大王路。其法常尔。非故新也」。这个大王路是古时候帝王出巡的驰道。叫大道。不是临时开的路。早就有了。像我们现在这个公路、铁路。不是现在临时需要才有。早就铺好了。这是说什么?一切菩萨成佛都是这个路。这个又有古佛、今佛了。三乘里面说的。法尔如是。在《华严》里面讲的?这是自性性德本来就是这样的。一点都不乱。为什么不乱?法尔如是。它本来就如是。这里头不能用情量度量。可是凡夫?凡夫的麻烦就是感情用事。这感情总是要问为什么?这愈问愈糟糕。愈问愈迷惑。
大圣人。他们用的方法。「言语道断。心行处灭」。这两句话不是教别人的。是他自己契入境界的方法。他来教导我们。做样子给我们看。他怎么样入法界性。这个《华严经》到最后入不思议解脱境界。怎么入的?就是不思议。就这一句。不思议你就能入。思议就不能入。这个境界是不思议境界。你必须用不思议因果相应。你就入不思议境界;这个境界是思议的境界。你用思议能入。用不思议。用不思议也能入。所以不思议很高明。能入思议的境界。能入不思议的境界。不思议有这么大的用处。思议。能用在思议的境界能入。不思议境界它不能入。法界性不思议。
后面引用文殊菩萨一首颂做结论。「一念普观无量劫。无去无来亦无住。如是了知三世事。超诸方便成十力」。十力是如来果地上十种不思议的能力。他成就了。长者的论我们就读到此地。下面这是读到「如来名号品」的经文了。现在时间到了。
原文出处:http://www.xuefo.com/jk/nr/0/2172.html
以上是关于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华严经- -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九百九十二的介绍,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。
本文标题: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华严经- -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九百九十二;本文链接:http://www.fzby666.com/jings/9394.html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