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在佛学知识网,分享佛学常识、佛教新闻、佛教故事、佛学经书等知识,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。
佛像、佛珠
佛像
佛珠

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华严经- -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一千零一十

  • 佛教讲经-自在佛学知识网
  • 2022-11-26 00:05
  • 自在佛学知识网

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华严经- -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一千零一十 ,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,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华严经- -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一千零一十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,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。

原文标题: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华严经- -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一千零一十

黔南州佛教讲经

/* Generator: eWebEditor */p.MsoNormal, li.MsoNormal, div.MsoNormal {margin:0cm;margin-bottom:.0001pt;font-size:12.0pt;font-family:宋体;}p {margin-right:0cm;margin-left:0cm;font-size:12.0pt;font-family:宋体;}div.Section1 {page:Section1;}

大方广佛华严经  (第一0一0卷)  2003/4/17  澳洲净宗学院  档名:12-17-1010

  诸位同学。请接着看清凉大师开示的第七小段。精进首。

  「七精进首。正教甚深。必在精进。能策万行。为最胜智」。这一句介绍了上首菩萨。也介绍出西南方佛号。正教是说从真心本性法尔流露出来的言语、现相。示相、言教与自性性德完全相应。这是正教。圣人的教诲本来就是这个样子。所以法尔如是。它不是像我们世人所讲的学术、发现、发明。不是的。本来就是这样的。不能够加一点意思在里面。稍稍加一点意思就变质了。

  这个事情原本不难。存乎自然。何难之有?但是在今天变得非常困难。难在哪里?难在无始劫以来。我们迷失了本心。违背了自性。真的是无缘无故惹了一大堆的麻烦。妄想分别执着、烦恼习气。染得太深。时间太久。于是就像世间人所说的习惯成自然。我们把妄想分别执着。把烦恼习气看作自然。这是佛经上常讲的可怜悯者。真正可怜!诸佛如来、法身菩萨他们是已经回过头来。已经觉悟的人。他把他们恢复自性。学习的经验。学习的过程、心得。提供给我们做参考。这就是「正教甚深」。

  我们在这一生当中有没有成就。关键就在对这些过来人有没有信心?这个信心是建立在真实智慧的基础上。不是感情用事。我看到你。我喜欢你。我相信你。这个信心靠不住。古往今来。你在历史上看。太多太多了。最初两个人非常好。密切合作。若干年之后。产生误会。最后分裂。甚至于还变成对敌。这个例子有多少?这个结果又堕到三途六道去了。几个人能够一直不退转的、不变方向的向前进。向上提升?少数。很少很少!

  菩萨在此地。菩萨的名号就是表法。就是教我们的。精进第一!「必在精进。能策万行」。我们常说的学不厌。教不倦。那是什么力量?精进之力。教学相长。能成就无所不知。对于世出世间法。十法界的性相、理事、因果。通达明了。这是最胜智。佛的德号最胜智。我们晓得了。读到这个地方明白了。根本智是从甚深禅定里面得来的。万缘放下。世出世间法都不放在心上。《般若经》上讲的「法尚应舍。何况非法」。根本智现前;后得智现前要靠精进。后得智依精进。根本智依彻底放下。这两样不相违背。放下跟精进是一桩事情。不是两桩事情。两桩事情就不是佛法了。记住六祖讲的。二法不是佛法。佛法是不二法。这个意思讲得很深。

  印宗当时问的是禅定解脱。你看六祖答的。「禅定解脱是不二法」。这个问题不解决了吗?你问禅定解脱怎么个讲法。你把禅定解脱当作两个法来看。两个法就对立了。佛法没有对立的。万法圆融。世出世间确确实实没有一法对立。就在眼前。你能够在一切法里面。看出了没有对立、看出不二。你就入佛境界。你就真正得一切法的真相。宗门里面常说「本来面目」。不能契入这个境界。我们看所有一切法都是对立的。所以。六道凡夫生活在相对的世界。统统是对立。法身菩萨他们生活在圆融的世界。圆融的世界跟相对的世界是一不是二。这样你才入不二法门。成就最胜智。无所不知。「圆明可贵。故复云宝」。这个世界叫宝色。最可贵的。圆。圆明。圆是圆融。是不二。二就不圆了。我们细心体会这里头的味道。再看第八句。

  第八句是西北方。上首菩

关于佛教讲经的视频

萨名「法首」。法是法门。「法门虽多。必在正行。于法能行。方得自在」。西北方的佛。自在智佛。这个「自在」是佛的名号。佛名号在此地表法。法门虽然多。八万四千法门。无量法门;首是第一。第一是什么?第一是能行。必在正行。什么叫正行?如理如法就叫正行。在我们现前这个阶段。我们能够遵循经论的教诲。就是正行。遵守经论这有一个原则。你选定一门。就得一门深入。如果不是这样的修学。你又会出岔子。

  即使同一个宗。宗下面还分派。同是一个宗。派不同。修行方法不一样。譬如我们举念佛。这是密切到极处了。我们都是修净土宗。都是修持名念佛。许多人都修这个法门。各人根性爱好不相同。有些人念佛喜欢快。古人讲的追顶念佛。一句接一句;阿弥陀佛。阿弥陀佛。阿弥陀佛。阿弥陀佛。跟着一句接一句。速度快。有人喜欢。他用这个方法。他能伏烦恼。把妄念控制住。可是有些人听到这个念佛。愈念愈紧张。愈念愈烦躁。他受不了。他要念得很慢。我以前亲近一位老法师。念佛就很慢。我们这些年轻人跟他在一起。听他那个念佛。声音拖得那么长。精神提不起来。听了几分钟想打瞌睡了。我们到底学哪一种速度好?这是讲速度。还有讲腔调。像唱歌一样声调谱。每个人喜爱也不相同。就念这一句阿弥陀佛。你看就分这么多。你怎么个学法?你用什么标准来学?统统都学。你的念佛就念乱了。一句「阿弥陀佛」四个字就念乱了。你怎么会有成就!这四个字的佛号尚且这么复杂。何况一切经论。不容易!所以选择一部经论。没错。

  第二步。还要选择跟一个人学。同样这一部经。就不能跟两个人学。各人讲的不一样。《弥陀经》在今天大家公认权威的批注。有莲池大师的《疏钞》、蕅益大师的《要解》、幽溪大师的《圆中钞》。这是大家公认《弥陀经》批注里面注得最好的。其实《弥陀经》的批注。我手上收集的就有十几家。每一家见解、修学的方法是大同小异。还是有不同。你学《弥陀经》。你讲《弥陀经》。要是这些各家的批注统统都搬上来。那就像宴席里面什么菜?大拼盘、大杂烩。宴会里头有。这不是主菜。主菜决定是一道一道的。因此。我们要懂得学习。要跟一家学。你可以先浏览。多看看。然后你觉得哪一个批注跟自己很有缘。自己很喜欢。你就选择这一种。专修专弘。这样才能有成就。什么成就?心是定的。

  同时看很多批注。心是乱的。佛法最重要的是修清净心。修平等心。修定心。一心不乱。《弥陀经》上说得好。不管你修哪个法门。它的宗旨真的都是修一心不乱。一心不乱是三昧。我用经教达到一心不乱。这是入经教三昧;我用念佛方法达到一心不乱。就叫念佛三昧。三昧就是一心不乱。三昧上加个名称。代表那个方法。我用《华严经》成就三昧。这叫华严三昧。我用《法华经》帮助我得三昧。叫法华三昧。三昧是一。不分华严、法华。华严、法华是方法。是手段。所以一通就一切通。三昧得到了。无量三昧都通了。无量是一。一即无量。

  所以法首。首这个字一定要认识清楚。首是正行。一门深入。长时熏修。把你学习所得落实在生活。落实在工作。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。那叫修行。你真修。我们在一切人事物里面得一心不乱。正信。生智慧不生烦恼。世出世法。十法界依正里头的疑难杂症都能解决。这是后得智。是权智。无所不知。这是菩萨名号所表。佛名号所表是我们所得的智慧。成就的智慧。

  于法能行。方得自在智。智慧从哪儿来的?这是今天科学家所说的科学精神。科学里面讲知识。正确的知识一定通过科学方法检验、实验过的。这个知识可靠。能取信于大众。佛法具足这个精神。佛法的智慧是要通过检验。佛法不叫检验。佛法叫锻炼。历事练心。不通过十法界依正庄严的历练。不是真智慧。历练的方法。参学。寻师访友。善财童子五十三参。这个世间一切人。男女老少、各行各业。都要接

佛教净空大师讲经视频

触。都要了解。接触的时候。你亲眼看到的。你向他请教。亲耳所闻。绝对不是传说。

  也许有人问。善财童子福报大。很幸运。他能遇到这么多善知识。我不如他。我一个也没遇到!那你就错了。善知识天天围绕在你的周边。可惜你不好学。这才是第一个原因。因此你不认识。如果你真正像善财那样的好学。我相信所有善知识你都接触到了。《华严经》上五十三位善知识。就是代表除我自己以外。所有一切人。真的是不分国家、不分族群、不分宗教。这一切男女老少各行各业。就是善财五十三参的善知识。佛是把社会这么多人等分成五十三类。

  由此可知。诸大善知识就在眼前。人人皆是。事事皆是。物物皆是。你学不尽。他们为你示相。为你说法。可惜的是什么?你没有懂。宗门里面讲的是「你不会」!你要会了。头头是道。左右逢源。然后你才晓得经典原来只是指引而已。像你去参观一个展览。经典是什么?是这个展览会的介绍书。介绍的小册子。告诉你这个展览会里面的内容。我们今天这一部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是说明书。说明大方广佛华严的世界。这个世界在哪里?就是我们现前生活的这个世界。

  我们这个世界不是叫娑婆世界吗?没错。如果你还是有这么样的分别执着:这是娑婆世界。《华严经》讲的是华藏世界。这不是一个。六祖能大师说得好。套他那个例子。华藏娑婆是二。是二法。二法不是佛法。佛法是不二法。到底华藏跟娑婆是一。还是二?不可以说一。也不可以说二。非一非异。你才得到真相!你还要说它是一。你不了解它。说它是二。你也不了解它。什么时候你真正能看清楚:原来是这样的!什么样子的?说不出来。言语道断。心行处灭。那你真的明白了。

  说一说二是方便说。说一是破你执着二的。你坚固执着娑婆不是极乐(用极乐也一样)。极乐不是娑婆;六祖大师那个话是破执着的。二不是佛法。就是二你没觉悟。真正觉悟之后。不二。好了。你听到这个话:原来是一!你又错了!你执着个一。佛就跟你说二。娑婆不是极乐。极乐不是娑婆。破你执着一。总而言之一句话。佛没有话说。佛完全破执着。到你什么执着都没有。什么分别都没有了。你就入境界了。然后你就彻底了解。佛有没有法可说?没有法可说;说法四十九年。没有说一句法。真正懂得了。没有说一句法。说了四十九年。「说而无说。无说而说」。这个意思深。确实是很深。契入。自在智现前。不契入没有智慧;不契入是世智辩聪。世间的聪明智慧。不是真智慧。真智慧。一切法不生不灭。不来不去。不常不断。不一不异。这味道深了。统统在眼前。

  精进首菩萨跟我们示现的。这都是示现答。自在智佛为我们所示现的。还有世界。世界的名号。也是给我们所示现的。菩萨跟佛都是入真实智慧。「得般若之坚利。为金刚色」。这个世界名号叫金刚色。金刚是比喻般若智慧。他们的智慧圆明之极。这是法首。说到法首。你立刻就要了解一门深入。长时熏修。学了之后一定要落实这叫首。就要记住必在正行。

  再看下面第九段。下方世界。所以你从佛法里面看。佛法讲十方。有下方。佛虽然没有说地球是圆的。在太空当中环绕着太阳旋转。太阳带着一大群的星球。环绕着银河旋转。佛没有说这些话。为什么?在那个时代说这些话没人懂。大家不理解。所以佛是随机说法。你是什么程度。我就告诉你。跟你怎么讲。但是话里头有话。你看看佛讲十方。四方四维。讲上下。我们这个世界有上有下。下面有世界。上面有世界。你想想看。跟现代科学发现的是不是相同?佛说话。话中有话。聪明的人明白了。不聪明的人以为什么?下方在哪儿?是我们的地底下。不是地底下。是我们地球下面。下方。

  上首菩萨德号。称「智首」。「佛之助道。虽无量门。智为上首」。你看看这个十方。表法都是接着的。一个环节一个环节。不能够脱节。法首是抉择法门。前面讲文殊代表这个智慧。选择法门。一门深入。主修。贤首是助修。正助双修。古人讲(就以净土宗来说)。正助双修像车有两个轮(古时候的马车有两个轮)。鸟有两个翅膀。车少一个轮不能行。鸟少一个翅膀不能飞。这是告诉我们。正助双修的重要性。虽然选择一门了。还需要助道法。帮助你这一门顺利、快速、稳当的成就。你要靠助道。助道的法门很多。智为上首。助道法门真的很多。八万四千法门。你还是要用智慧去选择。你不能全搬来。

  譬如我们办一个活动。现在人叫活动。在佛法里面的术语叫法会。法会就是现在人讲的活动。我们办一个讲演的活动。讲经的活动。这里头有主。哪一个人担任主讲?那是法首;哪些人来协助。你这个活动才能办得成功。你一个人办不成!愈是大的活动。我们现在讲义工、助手人要多。如果这个活动有一、两万人。我们的工作人员差不多至少也得要一千人。你要会选择。这一千人是来成就你这个活动的。你这里头有分工、有组织。这个活动做得有秩序、有条理。做得很周到、很圆满。要靠协助。我们现在讲协调。众人的协调。这个活动成功。效果才能收到。佛法修学亦复如是。我们选择一门为主。然后还要有智慧选择助修的。主修的这一门始终不能变更。自始至终。助修的

佛教网印慈法师讲经

可以有时节因缘。我在初学一个阶段。我现在需要哪些。第二个阶段我又需要哪些;助修可以换的。主修不能换。都要用智慧去选择。

  「能净万行。故云梵智」。下方佛的德号梵智佛。梵是清净意思。能净万行。换句话说。你要得真正的清净心!心清净。身就清净。身心清净。世界清净;世界清净。宇宙就清净。清净智慧。现在时间到了。

  

  诸位同学。我们接着看清凉大师开示的第九段。我们把这个文念一遍。

  「九智首。佛之助道。虽无量门。智为上首」。前面我们读到这个地方。接着看「能净万行。故云梵智」。能净万行这一句非常重要。我们学佛。接受佛陀教诲。目的何在?无非是在一切行门当中得清净。这是我们的目标。清净得到了。我们知道清净里面一定有平等。为什么?不平等就不清净;清净里面一定有真诚。虚伪不清净;清净里面一定有正知、有正觉。迷惑不清净;清净的作用一定慈悲。一个得到。一切都得到。在什么地方得到?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。起心动念无量无边。言语造作也是无量无边。所以叫万行。无一不清净。起心动念清净。决定没有染着。言语造作也没有丝毫染着。这个果德就是梵智佛。清净智慧现前。上首菩萨。智首。我们所成就的是清净智慧。

  「智净体净。犹若玻璃。明彻无染」。所以这个世界名玻璃色。诸位必须要知道。释迦牟尼佛那个时代。玻璃没有发明。玻璃是很晚的时候才发明的。在中国古时候人用镜子。镜子不是玻璃做的。是铜做的。铜镜;用玻璃做镜子是清朝中叶以后。这个时间不过是两百多年而已。佛经上讲的玻璃是什么?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水晶。现在叫水晶。古时候就叫玻璃。水晶透明的。确实跟玻璃一样。特别是现在眼镜有水晶的镜片。天然水晶不是玻璃。水晶是凉性的。眼主火。所以戴水晶眼镜确实是保护眼睛的。这是常识。我们要懂得。

  经典这个七宝里面讲琉璃。琉璃就是现在我们讲的翡翠。绿色的玉。它也是透明的。佛在经上告诉我们。西方极乐世界的大地不是泥土。我们这个大地是泥土、石头。西方极乐世界的大地是琉璃。我们现在明了了。那个地方人心好。人心纯净纯善。人确确实实喜欢绿色的大地。我们这个世间绿色的大地只有青草。草随着季节有变化。秋天、冬天就枯掉了。大地变成黄色。不是绿色。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也喜欢绿色。大地是翡翠。绿色的。绿色的玉。它不会变。永远是绿色的。而且是透明的。地底下面看得很清楚。经上讲「黄金为地」。那是铺的做路。道路也铺得很整齐。道路是黄金铺的。我们这个世间现在道路大多数是柏油铺的。西方极乐世界的道路是黄金铺的。黄金太多了。从这一段我们就能体会到西方极乐世界。知道那边的因跟果。

  这个世界的地是玻璃的。就是水晶的。多么清净;智清净。体清净。智是能变。体是所变。这是讲大地之体。世界之体。所以它放光。「明彻无染」。一丝毫的染污都没有。染污跟诸位说。不在物质。物质没有染污。尤其是《华严》所说的「理事无碍。事事无碍」。碍就是染着、障碍。理里头没有。事里头也没有。到底染污是什么?染污总不外妄想分别执着。换句话说。你有妄想分别执着。你就有染污。你妄想分别执着愈严重。你的染污就愈严重。诸位想想看。大乘经里头佛常常教我们。「凡所有相。皆是虚妄」。虚妄怎么会染着?「一切有为法。如梦幻泡影」。梦幻泡影怎么会染着?不可能造成污染。污染确确实实是在自己心里头。迷了。迷了就污染了。迷了之后再起妄想。妄想里头又起分别。分别里头又起执着。一重一重深重的染污起来了。这个事情非常非常麻烦。

  现在讲病。这个事情是心病。它不是身病。但是心病了。身也跟着生病。不但身跟着生病。你生活的环境也跟着生病。环境的生病就是今天我们讲环境污染。要知道那个病根是迷而不觉。治病。会治的、高明的大夫是从根本治。根本治没有别的。把心地里面的污染消除。心地污染并没有痕迹。就是念头要转。转迷为悟。污染就没有了。这叫从根本对治。怎样转?离不开说法。离不开正教。所以孔老夫子才会说不吃饭。不睡觉。在那里思惟。无益。不如学也。为什么?只有学才能真正帮你觉悟。如果要不觉悟。那就是什么好处都没有。什么利益都没有。全是假的。不能解决问题。真正能解决问题。觉悟。我们学习。甚至于说教学。目的就是破迷开悟。破迷开悟才能离苦得乐。

  最后一段第十段。上方。上首菩萨称「贤首」。「前佛后佛。一道清净。由自性善。故称曰贤」。贤首名号的表法。前佛是已经成佛的人。后佛是将来要成佛的人。说了个前后。当然自然包括着有中间。中间是现在诸佛;这就是讲的十方三世佛。一道清净。我们在这个经里面读过了。成佛之后。没有先后。没有成佛之前。说有先后。真正成了佛之后。没有先后。一道清净。为什么?究竟圆满的佛地。就叫做一道清净。所以他的境界叫一真法界。有前有后就不一了。不一就不是真的。一才是真的。这个「一」一定要知道。不是一二三四的一。你要把它解释成一二三四的一。这里面就有夹杂。虽然真怎么样?不纯。不是纯真。夹杂着有不真的意思在里头。

  这个一是不得已而说的。实实在在这个境界说不出来。所以就用一个一。你一定要晓得这个一是表法的。不是数目字。如同佛经大乘经里面许许多多地方讲「大」。我们这个经题上有「大方广」。这个大不是大小的大。也是在「言语道断。心行处灭」上假立一个名相。称它为大。不是大小的大。用这个来代表法性。代表法界。没有大小。没有先后。没有数量。数量不是真的。在佛法里面数量是不相应行法。不是真的。一道清净。这是纯净纯善。

  「由自性善」。这个善不是善恶的善。这是佛经难懂的地方。往往我们一看到一。就会想到一二三四。想到次第。那你就错了。你不懂它的意思。讲到善。我们就想到善恶了。人性本善。那个本善把它解作善恶的善。错了。在中国教童蒙念的课本《三字经》。开头说「人之初。性本善」。那个善不是善恶的善。「性相近。习相远」。善恶的善是习性。为什么?善恶是相对的。是二法。真性是不二法。所以它里面讲的善。那个善不是相对的。不是跟恶法对立的。这个意思很深。教童蒙。一进门第一堂课就把这个教给你。以后你一生所学的都离不开这个。这是根本。就如同佛法一样。你入佛门里面来。第一堂课教你什么?三皈依。

  三皈依是圆满的性德。我们要用《坛经》里面的讲法就很清楚。很容易懂。不至于起误会。《坛经》里面说「皈依觉。皈依正。皈依净」。能大师接着给我们解释。「佛者觉也。法者正也。僧者净也」。所以叫我们皈依的是觉正净。这叫三宝。觉正净是性德。「觉而不迷。正而不邪。净而不染」。佛法入门第一堂课是教你这个。往后你这一生的修学。修的是什么?法门无量无边。无论你学习哪一个法门。那只是方法、门径。修什么?修觉正净。离觉正净就不是佛法。觉正净是佛法。圣人教化众生。头一堂课就把教学总纲领、总原则、总的方向传授给你。这个跟世间一般教学不一样。所以由自性善。故称为贤。贤首。

  「能知此贤。是观察力」。上方佛号。观察智佛。观察智是后得智。无所不知。他在十法界里头依正庄严、贤愚不肖。他看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在他眼目当中「一切众生本来成佛」。为什么?一切众生都有自性。自性善。自性善就是《三字经》上讲的本性善。这个善就是佛。就是法身菩萨。你证得圆满了。所谓圆满。是你不善的习气淘汰尽了。显露出来的是纯净纯善。我们称你作佛陀。称你作如来。你把你不善的习气淘汰得差不多了。但是还没有到纯净。我们称你作菩萨。你是在真干!于法能行。信解行证。

  即使是三途六道凡夫。你迷得很深。现在完全不觉。但是你的本性在。你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智慧德相一丝毫没损失。佛在经上常讲。这桩事情「在凡不减」。没有减少一分。「在圣不增」。即使你证到究竟圆满的佛果。你自性里面智慧德相并没有增加一分。迷的时候没有减少。证得没有增加。不增不减。他对于芸芸众生。他怎么会不恭敬!礼敬诸佛。广修供养。他真正做得彻底究竟圆满。佛与法身菩萨!凡夫做不到。做不到的原因在哪里?迷而不觉。不知道一切众生跟我、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。不知道。当然。更不知道遍法界虚空界剎土众生是一个自己。这不知道。所以他对于一切人事物。他有分别、他有执着。一起分别执着。他的心量就小了。纵然修功德。功德不大。

  功德的大小。完全跟心量成正比例。决不是在物象上。不是。譬如今天修布施。菩萨布施一块钱。那一个人布施一百万。哪个功德大?凡夫说:那当然是一百万。这个要得到政府的奖励。布施一、两块没人理你。这是凡情。实际上怎么样?如果菩萨布施这一块钱。他的心清净。他的心量跟虚空法界一样。他的一块钱的功德等虚空法界。你看多大!为什么?清净。那个布施一百万的。他还有妄想分别执着。钱虽多。功德很少。甚至于怎么样?没有功德。他有福德。没有功德。这桩事情。我们看到达摩祖师到中国来的时候。跟梁武帝的一番谈话就明白了。

  梁武帝是佛门大护法。福报大。帝王!替佛教真的做了不少事。以他的权力。以国家的财富。为佛教建了四百八十座寺院。够多的了。照顾几十万出家人。他是个总护法。达摩祖师来的时候。他把他做的这些事情。这个成绩展现给达摩祖师看。问达摩祖师:我的功德大不大?达摩祖师是个修行人。实话实说。没有妄语。跟他老实讲:并无功德!这一句话梁武帝不爱听。心里面就起反感了。达摩祖师离开之后。再也不见他。为什么?功德能帮助你了生死出三界。破迷开悟。是功德。梁武帝所修的是福德。出不了六道轮回。人天福报而已。

  达摩祖师的话说得不错。可惜梁武帝不会听。果然会的话。这一句话能提醒他。他能够把福德转变成功德。他不会。他的情执很深。所以达摩祖师跟他在一起话不投机。梁武帝也不护持他。他跑到嵩山少林寺去面壁。在少林寺。人家也不尊重他。把他当个普通和尚看待。等了九年才等到一个慧可传他的法。这是给我们很好的教训。凡是能够帮助你断烦恼。帮助你得清净心的。功德。怎么样转福德为功德?不着相就是功德。《般若经》讲的三轮体空。福德就变成功德了。着相。着相修。所修的全是福德。与功德不相干。

  功德要是遇到三毒。你的功德立刻就毁掉了。经上常讲「火烧功德林」。三毒里面取一个瞋恚。你修得再多的功德。一发脾气功德就没有了。你修了一辈子。临命终时有一点瞋恚心。不高兴。你这一辈子的功德都没有了。烧得干干净净。火会烧。水会漂。风会把你吹走;贪是水。瞋恚是火。愚痴是风。所以叫三灾。功德就怕这三灾。三灾来了。功德就没有了。功德是什么?最普通的说法是戒定慧、觉正净。这是功德。持戒有功。得定就是德。修定有功。开慧是德。智慧开了是德。所以戒定慧、觉正净是功德。你们想想看。如果你还有贪心。你有没有戒定慧?你有没有觉正净?你还有瞋恚心。你还有愚痴心。没有了。

  自性里头虽然具足一切功德。一切功德的总纲领。就是三学。就是三宝。三学是戒定慧。三宝是觉正净。你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。现在为什么失掉?失掉就是因为你迷了。迷邪染失掉的。虽然修。修得不错了。但是迷邪染又起现行了。它又没了。没有了。从头再来。经上讲的没错。你看诸佛成佛。始成正觉。修行人对于功德。始成功德。六度。六波罗蜜。五度能修功德。忍一度。忍辱能保持功德。人能够忍。顺境不贪不痴。逆境不瞋恚。你的功德就保全了。你能保得住。你在顺境里面起贪心、起痴心。逆境里头生瞋恚心。你什么功德都没有。

佛教高僧讲经视频

  这个观察智。是妙观察智。你看下面说。「观察本性。常平等故」。这一句话重要。这是真正观察智。常平等。永恒不变。平等是性德;不平。不平就是违背了性德。我们希望自己的性德时时能够现前。时时能够起作用。这是大乘佛法里头修学最高的法门。为什么?平等性是佛心。人要常常存佛心。他这一生怎么会不作佛。当然成佛!人要常常存六度四摄心。这个人肯定成菩萨。常存平等。常常观察平等。观察平等就是看一切有情众生的佛性平等的。无情众生的法性平等的。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。这个人在这一生当中圆成佛道。

  从这个地方我们也能够明白了。你要是日常生活当中。常常起贪心。饿鬼道;常常有瞋恚心、有嫉妒心。地狱道;有贡高我慢心。好胜心。轻慢众生心。总觉得人不如我。修罗道;愚痴心。那是对于一切事理现象搞不清楚、搞不明白。胡里胡涂过一辈子。畜生道。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。处事待人接物用什么心。你就晓得你跟哪一道相应。

  我们念佛。念阿弥陀佛。好!念阿弥陀佛。要念阿弥陀佛的心!阿弥陀佛心是什么?平等!阿弥陀佛平等里头还有一个慈悲。普度众生。所以这一句阿弥陀佛名号里头。清净、平等、慈悲。有没有?如果声声佛号里头有清净、平等、慈悲。你是真念佛!否则的话。口里头念这一句阿弥陀佛。心里头确确实实没有平等、没有清净、没有慈悲。这叫有口无心。有口无心不相应。古人讲的「喊破喉咙也枉然」。你有这个形像。有这个声音。没有内容。

  我们在《无量寿经》里面读到。阿弥陀佛还有个名字。叫清净平等觉。我们念这一句佛号。我们的心是不是清净平等觉?有名要把实引起来。声声佛号里面都有真诚清净平等觉。这叫相应。古大德常讲「一念相应一念佛。念念相应念念佛」。你的佛号里头没有真诚清净平等觉。不相应。不相应。一天念十万声、二十万声。喊破喉咙也枉然。观察本心。常平等故。这个世界叫平等世界。佛的德号叫观察智佛。这是把十大段十方海众表法的大意介绍出来了。清凉后面还有总结。我们下一堂课再来学习。

原文出处:http://www.xuefo.com/jk/nr/0/2190.html

以上是关于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华严经- -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一千零一十的介绍,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。

本文标题: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华严经- -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一千零一十;本文链接:http://www.fzby666.com/jings/9359.html。

佛祖

  • 功德无量--- 扫码方法


    一、电脑端:使用微信扫码;


    二、手机端:1、长按图片;2、保存二维码图片;3、打开微信,扫一扫--相册

佛像、佛珠--京东商城宝贝推荐

猜你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