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在佛学知识网,分享佛学常识、佛教新闻、佛教故事、佛学经书等知识,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。
佛像、佛珠
佛像
佛珠

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华严经- -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一千零一十三

  • 佛教讲经-自在佛学知识网
  • 2022-11-25 04:39
  • 自在佛学知识网

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华严经- -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一千零一十三 ,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,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华严经- -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一千零一十三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,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。

原文标题: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华严经- -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一千零一十三

/* Generator: eWebEditor */p.MsoNormal, li.MsoNormal, div.MsoNormal {margin:0cm;margin-bottom:.0001pt;font-size:12.0pt;font-family:宋体;}p {margin-right:0cm;margin-left:0cm;font-size:12.0pt;font-family:宋体;}div.Section1 {page:Section1;}

大方广佛华严经  (第一0一三卷)  2003/4/18  澳洲净宗学院  档名:12-17-1013

  诸位同学。我们继续看李长者的开示。前面我们读到他说「随位第八住」。

  「以随位第八住。第八行。第八回向。第八地。智增滞寂。障真无作大悲故。以一百四十大愿防之」。我们读到

藏佛教讲经视频

这一段。佛在一切经教里面教导我们。定慧一定要均等。不能够偏在一边。偏在一边都要出麻烦。尤其是初学的人。初学的人总免不了出这些事情。慧多定少就发生掉举的毛病。如果是定多慧少就会产生昏沈。这个是初学佛的人非常明显。你看有些人。以我们念佛堂做例子。特别是在止静的时候。这个时候要静下来。有些人心里面妄念纷飞。样子是坐在那个地方。盘腿坐在那里。妄念太多。这种现象佛法里称为掉举。还有一种现象。这一坐下来。没有几分钟他就睡着了。打瞌睡。这个打瞌睡。昏沈。定多慧少;掉举是慧多定少。这是很粗很粗的相。我们初学的人知道。功夫没有办法得力。

  修行。特别是到地上菩萨。难道还有这个毛病吗?是的。他们这个毛病没有我们这么粗。非常微细。但是它会障碍无作的大悲心。长者在此地提醒我们。这要以大愿来预防。所以。我们特别在这里介绍《华严经》上讲的十种清净大愿。前面跟诸位说到。「度生」、「行善」、「学佛」、「护法」。要有大愿。你的慈悲心永远不会失掉。到无作的境界。这是法身菩萨。「作而无作。无作而作」。虽然他已经纯乎自然了。可是我们在形相上来看。他非常积极。救护众生。护持正法。可是在菩萨心里面。真诚清净平等。他那个积极已经跟自然融合成一。所以法尔如是。性德本来就是这样的。

  净愿第五叫「入土」。土是国土。诸佛剎土。特别是凡圣同居土。六道三途这个里面众生最苦。你要去帮助他。只要众生有

佛教网梦参老和尚讲经

感。菩萨无不现身。现身。除现同类身之外。依正都现。真正是为一个众生现无量无边身。慈悲到极处。佛菩萨的恩德没有人知道。父母恩德不能比。到什么时候你知道?哪一天你入了法界。你就知道了。这个时候才真正明了。诸佛菩萨无量劫来是怎么样照顾我们。真的明白了。怎么样报佛恩?如佛所行。那就是报佛恩。佛要普度众生。「众生无边誓愿度」。到那个时候。你自自然然加入这个行列了。「上报四重恩。下济三途苦」。这个愿落实了。所以众生有感。立刻就要有应。

  现前我们怎么学法?现在这个世间的社会开放。不像从前保守。彼此不相往来。现在信息发达。交通便捷。度假常常出国去旅游。环游世界。现在已经很平常了。这样我们经常会与不同的国家。不同的族群。不同的宗教。不同的文化接触频繁。我们每到一个地方。怎样能够融入他的社会。这就是这一愿。换句话说。怎么样跟他们打成一片。无分彼此。像一家人一样。互相尊重。互相敬爱。互助合作。就这一愿的意思。没有彼此。我们在《华严经》上学会这个本事。那你在这个世间自然而然的你就成为和平使者。你不知不觉的、自自然然的化解族与族之间。宗教与宗教之间。文化与文化之间冲突。把冲突化解了。误会化解了。所有的争端自自然然就消弭了。世界和平。共存共荣。这一个理想就能落实。中国古人讲的大同之治。世界和平会落实。这是第五种的净愿。

  第六个愿是「同体」。我们上跟诸佛如来、法身菩萨同体。同一个真如本性;下与一切众生。情与无情。也是同一个心性。虚空法界剎土众生。我们常讲「唯心所现。唯识所变」。性识是共同的。根本上相同。今天在形相上。我们的愿望也相同。愿望。人都希求和平。都不希望有冲突。都希望大家和睦相处。都希望彼此互相尊重。从我自己本身做出来。这是佛法里面所谓的「无缘大慈。同体大悲」。

  第七愿「了法」。了是明了。入圣者之门就应当了达一切法。一切法的性相、理事、因果。没有不通达明了的。成就自己的德行、学问、能力。这个能力就是善巧方便。现在人讲高度的艺术。

  第八愿「生信」。我有这个愿望。希望一切众生见到我都能生起信心。对我没有疑虑。一切众生都能得真实利益。这个愿了不起。怎么样兑现?你要不具足实德能。做不到。实。真实!真实、清净、平等、正觉、慈悲。你要是不具足。你怎么能够叫一切众生见到你生清净的信心?你真有这个愿。你自己当然认真努力求学。

  先圣告诉我们。「养五德。修六和」。五德就是中国圣人的标准:温、良、恭、俭、让。以孔老夫子为标准。「温厚」。没有一丝毫暴戾。我们常讲温和厚道。「善良」。心行温厚善良。「恭慎」。恭敬对人、对事、对物。你看《礼记》上说的「毋不敬」。恭敬谨慎。「节俭」。节俭是美德。不可以浪费。常常想到天下苦人多。我们能够省一分。就能帮助他一分。我们多浪费一分。他们就少了一分。常常想到这世间苦人多。末后一条「忍让」。事事处处要学忍、要学让。忍让是菩萨的大宝。在菩提道上许许多多障碍。忍让能化解。

  在佛门里面。佛教导我们修六和:见和同解。戒和同修。身和同住。口和无诤。意和同悦。利和同均。这个大家都很熟。你真正能够做到五德六和。我们相信一切众生看到你生信心。一切众生遇到你都能够得利益。不要说听你说法。见你形象他就有感动。由此可知。要使别人对我们有信心。我们自己要具备德行。为什么要众生对我具备信心?如果对我没有信心。就不能得度。你那个大愿里头「众生无边誓愿度」。众生对你没信心。你怎么度得了他?跟我们一样。我们年轻的时候亲近老师。对老师要没有信心。你有什么成就?

  信心从什么地方看?老师教导你的。你有没有做到?果然欢欢喜喜不是勉强的。你统统做到了。你对老师有信心;对老师没有信心。你不会依教奉行。凡是能依教奉行。对老师有信心。有尊重的心。尊师重道。你尊敬他。所以你相信他。你才肯跟他学。他教导你的你不怀疑。你会很认真努力去学习。由此可知。你看这诸佛菩萨五位修行。成就自己成就他人。法身菩萨尚且如是。何况我们凡夫初学。你要不认真不努力。你哪一天你才能出人头地。你才能够脱离轮回?

  第九要发心、发愿「住世」。大乘教里面讲的无住涅盘。不住涅盘就是住世。虽住世不住生死。为什么不住生死?不造生死业。就没有生死果报。生死业是什么?迷惑、造业、受报。这是六道轮回。你不迷。你不造业。虽然在六道。没有生死。你对于六道里面的状况了如指掌。清清楚楚明明白白。六道众生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。什么因。什么缘。你统统清楚。清楚就是不迷。不造业就不受果报。所以你到这个世间来现身教导大众。乘愿再来。你是怎么来的?感应来的。众生有感你有应。应化来的。六道里面的众生。他是业力受报。他一点都不自由。菩萨在这个里面现身。愿力。所以他是随着感应来的。众生有感他就有应;众生感没有了。他在这个世间就消失了。所以叫你发愿要住世。这个感消失了。还有别的感。现另外的身。无处不现身。无时不现身。这是佛法里面讲的神力住世尽未来劫。

  末后要发愿「修普贤行」。这一条佛在大经上常常讲「菩萨不修普贤行。不能圆成佛道」。这是真的。普贤行的根本是什么?根本是「心包太虚。量周沙界」。普贤菩萨!所以他的心遍虚空法界。他的德遍虚空法界。他的智遍虚空法界。他的行也是遍虚空法界。确确实实真诚清净平等慈悲。所以能够尽知一切。这是说明在定慧不均的时候。大愿能防。佛弟子不能没有大愿。

  下面长者开示。「以乐生死障真知故」。这个「乐」念去声。爱好。确实有些人不想离开六道轮回。他觉得六道轮回不错。舍不得离开。舍不得离开六道轮回。确实有这些人。我出家之后。就遇到有好几位法师。他们不想离开六道。不想往生净土。他告诉我。他发愿生生世世要做大法师。要度众生。这个愿也很难得。也不容易。但是能不能如愿以偿?那就难了。为什么?你的愿力不能超过业力。你还是受业力的支配。你怎么能够如愿以偿?我很细心的观察。这几位法师前几年都过世了。年岁比我还小一点。看他过世那个情形。他很难如愿以偿。为什么?来生能不能得人身成问题。所以这桩事情不容易。

  你要想真正希望在这个世间。生生世世都有大法师身分来教化众生。那我劝你。你一定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一趟。见到阿弥陀佛。你把你这个愿望向阿弥陀佛报告。求阿弥陀佛威神加持你。使你在这个世间三途六道不迷惑、不造业。你才能够如愿以偿。要不然生死肯定障碍菩提。长者在这个地方告诉我们。我们要有对治法。「以四念处观等三十七助道品」来预防。四念处是三十七道品里面的一个科目。

  下面说。「及十四谛观。及十十二缘生观防之」。此地念的时候要注意。不是十四谛观。是十个。十种四谛观。十种十二因缘观。我们常讲的宇宙人生观。你有正确的观念。佛给你讲这个是正确观念。能够防止你这个过失。一般讲。你要想你的慈悲心很重。不舍三途六道苦难众生。但是你要有能力。你才帮得上忙。你要没有能力。就像看到一个人不小心掉在水里面去。眼看就要淹死。你赶快跳下水去救他。你自己要有游泳的能力。你才能救得了;你自己不会游泳。跳下去不是白丢一条命。有什么意思?

  三途六道是苦海。你在苦海里面会不会沈下去?有没有把握在苦海里面能保住自己又能救别人?所以你得有能力。这种能力的获得最快速、最稳当、最方便。无过于念佛求生净土。我们对阿弥陀佛要有信心。释迦牟尼佛在无量会里面赞叹阿弥陀佛。说他是「光中极尊。佛中之王」。我们要明了释迦牟尼佛对他的赞叹。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赞叹。佛佛道同。阿弥陀佛确确实实这是以希有难得的因缘。建立极乐世界。成就一切众生。可以不断烦恼。带业往生。这遍法界虚空界所有一切诸佛剎土里找不到的。只有极乐世界可以带业往生。

  这桩事情也有少数人怀疑。哪些人?通宗通教。他在经论里面真的是下了不少功夫。认为《弥陀经》上所讲的不合乎逻辑。不合理。一切众生成佛都要断惑。你看看断见思烦恼。证阿罗汉果;断尘沙无明。才能证菩萨果位;根本无明断尽了。才能证得究竟佛果。现在是你可以带业。可以都不要断就能成就。哪有这种道理?查遍《大藏经》。佛也没有这个说法。除了净土经。净土经太少了。实在讲只有三经。除这三部经之外。都没这个说法。所以有人就说了。这是释迦牟尼佛的方便说。不是真实说。无非是教你们念一点佛号。种一点善根而已。真正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要消业。不能带业。他这个说法乍听起来也满有道理。所以搞到许多老修行人、老念佛人都产生了怀疑。确实在前些年震动了整个净宗。

  我有一次从台湾到美国洛杉矶。下飞机的时候。周宣德老居士在机场接我。那是个真正有修有学的老居士。跟李炳南老居士是老朋友。我们从机场开车到那边的道场要一个多小时。在车上他就问我。他说:净土法门法师。现在有人说念佛带业不能往生。要消业才能往生。这怎么办?因为他自己很清楚。他见思烦恼没断。这样一来的话。他念了一辈子佛不能往生。这样的人都受了影响。何况一般的念佛人。我当时回答他。我笑笑:带业不能往生。就算了。就不要去了!他听了我这个话。他一点都不懂。眼睛瞪得很大看着我。他看我的态度很轻松。然后我就告诉他。我说:老居士。如果不带业。西方极乐世界只有阿弥陀佛孤家寡人一个。去有什么意思?不必去了。他还是听不懂。最后我问他:观音势至等觉菩萨。他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有破。那个叫不叫带业?我这个话说的时候。他听懂了。他笑起来了。哪个不带业?只有佛不带业。等觉菩萨都带业。这个疑惑他才断了。

  然后我就告诉他。(他问了:他们查这个经。查很多经。没有讲带业往生的。)佛没有说的事太多了。没有说。你要从意思上能会通!他说:什么意思?我说:经上有没有讲三辈九品?他说:这个有!要是不带业的话。哪来的三辈九品?这他明白了。三辈九品是带业多少!你带的业多。你品位就低。带业少品位就高。不就是这么回事情!我们在车上一个多钟点。把他的疑惑解除了。他生了欢喜心。我说:我们还是好好念佛。决定往生。至于那些人他说他的。我们不要理会。我们明了。他们一定要在经典上找根据;他在文字上找。我们在义理上通了。佛说「依法不依人。依义不依语」。这是佛教我们的!佛没说的事情太多了。所以我们要懂这个道理。要以真实智慧解决问题。

  下面长者又跟我们说。「以十波罗蜜利益众生恐不弘广故」。这都是事实。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。应当都要落实。我是劝我们净宗的同学。务必在日常生活当中。我们修行。修什么行?我提出了五个科目。这五个科目:第一个是净业三福。第二个是六和敬。第三个是戒定慧三学。第四个是六度。第五个是普贤十愿。五个科目。用什么样的心来修?用真诚、清净、平等、正觉、慈悲心来修这五个科目。自利利他。要是恐怕我们的利益还不够普遍。这个地方弘广就是现在讲的普遍。还不够普遍。长者教我们很好。教我们用「四摄、四无量心」来预防。真的。四摄法决定不能忘记。要常常用。时时刻刻用。善巧方便。四摄法里面布施、爱语、利行、同事。四无量心慈悲喜舍。你就能把利益众生的事扩大了。效果扩大了。在现前。尤其是我们要懂得利用机会教育。才能做得圆满。你要认识机会。机会时时刻刻就在你眼前。你要认识。你要把它抓住。机会真的是一纵即逝。你要抓不住。以后能不能再遇到?很难讲。每一个机会都不要放过。都要掌握到。现在时间到了。

  

  诸位同学。我们接着看李长者底下的《论》文:

  「以求自乐果。教化众生不周广故。起十回向。加以大愿大慈大悲。不舍一切恶道地狱人天。遍生其处。以防自乐。违菩提心。有所得故」。这也是事实。也是很容易犯的。学佛修道之人。我们虽然没有那么高的境界。但是常常听说禅悦最乐。因此就有许多人贪图禅悦之乐。不愿意教化众生。这是真有成就的;小乘四果贪着偏真涅盘之乐。不出来教化众生。我们还没有成就的人。如果我们修学的环境在山林当中。环境非常幽雅。贪着这个环境不肯下山。常有的事情。

  你要教化众生。教化众生到哪里去?一定要到都市。所以古时候。你看清修的道场建在山林里头。人迹罕至之处。但是他还是要教化众生。教化众生都在市区城市里面建下院。建讲堂。经常不断的派遣法师到城市里面讲经说法。教化众生。两边兼顾到。修行在山里头。教化在聚落。人口集聚之所在。但是有人贪图清净之乐。不愿意到都市去教化众生。这个时候要用什么方法来对治。来防范?「起十回向」。

  十回向是把自己的心量扩大。回向给一切众生。回向给一切众生。不是天天念回向偈就行。要有行为。有行动。没有行动你空口说白话。众生实在讲怎么样?得不到利益。你要叫众生得真正殊胜的利益。那你自己要拿出行动出来。光是靠意念这个力量太薄弱。如果意念里面还夹着自私自利。夹着遇到事情会退缩。真正不愿意。你这个意愿是假的不是真的。真心诚意。距离太远。实在我没有办法。不便到那里帮你忙。你在这个地方诵经念佛修持。以你真实的功德回向。行。你确实有诚意。你要没有诚意的话。你这个回向等于自欺欺人。没什么两样。所以这个要知道。

  你看长者这个话说得好。「起十回向。加以大愿大慈大悲」。还要加上「不舍一切恶道地狱人天。遍生其处」。这里面一切苦难众生。他有求。有求愿。菩萨要去。应化在其中。所以世尊呵斥小乘阿罗汉。焦芽败种。为什么?他们自己已经证得圣果。不愿意度众生。度众生很辛苦。麻烦。用这个来防止自己贪图乐受。贪图乐受怎么?你「违菩提心」。与菩提心不相应。这个地方「有所得故」。是你得禅定。你得法喜。自己得受用。贪着这个受用。不肯主动的去帮助一切苦难众生。

  「以是义故。十信之心。总通五位。悉皆成信」。上面举出这么多例子。这个「义」就是道理。因为这么一个道理。「十信之心。总通五位」。这个总通五位就是彻始彻终。十信并不是局限在十信位。这个信通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觉。彻始彻终。从前章嘉大师这桩事情他举了个比喻跟我说。我那时初学。他讲三皈戒。三皈五戒坚定信心来受持。他说这个就好像我们从台北到高雄。那个时候交通工具是火车。你上车之前要买一张车票。这张车票在整个旅途当中你要保持不能失掉。每一个大站都要检查一下。一直到达。你才把这个票缴回。这个比喻我们很好懂。就是此地讲的。初信菩萨好比你上车。到如来果位的时候。这下车、到目的地了。这个「信」就像车票。时时刻刻不能失掉。「悉皆成信」。成信是成就你的信心。位次愈高。信心愈清净。信心愈坚定。信心愈增长。不可思议。

  「若自信彻趣求。无法不达」。这一句话重要。假如我们自己信心。这个「信彻」。彻是畅通而没有障碍。信心彻底。跟前面讲的意思一样。底就是究竟果位。从初发心就彻如来果位。趣求五十一个位次。无法不达。不但在佛法里头。世间法又何尝不如是。儒家讲「人无信则不立」。人生在世如果没有信用。他就没有办法立足于社会。为什么?大众对他不信任。你还能有什么作为?世法尚且如此。何况佛法。所以佛法讲「信为道元功德母。长养一切诸善根」。

  底下一句从反面说。「若也疑心不除。岂成信也」。这是说明断疑生信。如果有疑心。不能说有信心。所以信心难。太难太难了。千万不要误会我们现在学佛。信了。你们也听说我过去的例子。我受了戒到台中再去拜老师。这谢师。老师一见面老远指着:你要信佛。你要信佛。说了好几声。我走到他面前。我自己也愣住了。大声叫嚷着:要信佛。我学佛七年出家。九年受戒。我一出家教佛学院就开始讲经了。我已经教了两年。讲了两年经。现在受了三坛大戒。怎么还不信佛?李老师跟我讲信的标准。我这才恍然大悟。依照他这个标准。我们没有信。他的标准讲得好:你要信了。你一定会做到。你为什么做不到?不信。这个话讲得很中肯。很合乎逻辑。

  我们受了三皈。相不相信三皈依?三皈依在义理上讲:觉而不迷。正而不邪。净而不染。我们没做到。去搞一个形式。五戒信不信?受了好看。做不到。不杀生。杀害众生的心、念头有没有?不偷盗。想占人家一点便宜的念头有没有?有这个念头。这个念头是盗心。太难了。太不容易了。妄语就更不必说了。你对待一切人都是说真话吗?没有隐瞒。没有欺骗吗?所以从这个地方。你就能理解信佛是多么困难。为什么你做不到?因为你有很多疑惑。你的疑没有断。虽然学。学是半信半疑。所以没有办法彻底奉行。

  下面长者说。「如此品」。《如来名号品》。「举佛果门」。这个讲佛果。如来果地。「至贤首品举佛神通」。《贤首品》是我们这一会最后的一品。这一会有六品经。「及佛所行行业。使初信心者信彻故。始名信心」。这是世尊在这个经里面给我们说出初信的信心标准。我们自己读了。仔细的对照一下。我的信心跟这一会所讲的相不相应?如果相应。恭喜你。你已经入了十信位。你是十信位的菩萨。你不是凡夫。圣人了。转凡为圣。如果对比一下。不像。我还是凡夫。看看那个标准。我没办法。没有办法入位(契入十信位)。你要聪明。赶快回头。老实念佛。求生净土。这也给我们一个增上缘。我们就会死心塌地念佛了。为什么?自己知道了。除念佛之外。没有第二条路好走。所以这《华严》不能契入。被他一鞭打回头。把我们打醒。下定决心再不怀疑了。求生净土。这一生当中成功了。《华严》对我们的净业是增上缘。能入这个境界。好;不能入境界。生净土。都好。

  「今此一部之经。顿举五位因果。诸佛果门。总成信也」。这是讲这一部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。在第二大单元里头。「顿举」。顿不是次第;「五位」。信、住、行、向、地。五位因果。「诸佛果门」。这个五位都是诸佛。你看看江味农老居士批注《金刚经讲义》。《金刚经》上所说的诸佛。他就是讲的圆教四十一个果位。诸佛。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。就是天台大师讲的「分证即佛」。真佛不是假佛。所以诸佛是指这个说的。指四十一位说的。四十位加上等觉四十一位。诸佛。诸佛果门。人家怎么样修因?怎么样证果?这在《华严》里头详细的给我们说明。总成信也。你得搞清楚、搞明白。你才会相信。「从总信已。入位修行。方始不迷理智」。这个地方是讲「总信」。然后你「入位修行」。这个入位。初信位就是第一个位次。二信、三信一直到等觉五十一个位次。你具有信

佛教讲座大愿法师讲经

心。你明了。你在这五十一个位次里面修行。你不至于迷惑。迷有迷事。有迷理。信位菩萨理事都迷。入住以后。事不迷了。怕的是理。但是你有坚定信心。就没有问题了。你就不会迷了。

  下面长者给我们举个比喻。使我们对于他讲的意思。从比喻里面我们更能够亲切的体会到。他说「如人造食」。这是我们天天不能少的。我们到斋堂吃饭。斋堂大厨房在烹调。「五味一时顿熟。方始食之」。这个五味酸甜苦辣咸。这叫五味。饭菜端上来的时候。五味调和。这个时候你吃了。「从初食时。五味同食」。你这个饭菜第一口你就尝到五味。一直到吃完还是五味。用这个来比喻信心。信心直贯五位。五位一分开、一展开。五十一个位次。总是信心彻始彻终决定不离。换句话说。菩萨在修行过程当中。五十一个位次决定没有疑惑。一有怀疑。不但不能进。立刻就退转了。所以大师在此地做了个总结。「明五味因果。十信总明。时亦不移本末。为信三世一际故。毕竟佛果不离初信之法」。这几句话里头意思很深。五位因果展开来就是五十一个位次。修因证果。十信总说了。时不移本末。本末就是先后。时间没有先后。所以前面比喻讲五味一时顿熟。没有时间。为什么?「为信三世一际故」。这个很难懂。

  今天早晨锺教授给我打了个电话。他在网络上看到美国那边的科学家有一个最新的发现。科学上发现的报告。他星期二上山会带来。带来我想请他给我们大家讲讲。发现什么?科学现在用数学推断时间跟空间是一不是二。就是时间没有先后。空间没有远近。跟《华严经》上讲的一样。最近发现的。但是这个现在还没有办法证实。只是在理论上成立了。《华严经》上所讲的现量境界。他们现在从数理上等于说是探测到了。不是我们现前境界。《华严》是现前境界。现量境界。确实没有远近。没有三世。

  所以。古佛与今佛。前面不是读过吗?都是初成正觉。佛说法当时没有这些科学仪器。也没有这么深的这些数学概念。佛只是用比喻。比喻江河之水。在江河里面流有没有先后?有。所谓中国人常讲的「长江后浪推前浪」。它真的有先后。这个浪流到大海里面去了。有没有先后?没有了。入了海之后。先后就没有了。为什么?一际。没有流入海。有三世;流入海的时候。一了。所以入海之后没有先后了。空间没有远近。时间没有前后。科学家证明。这是一个新的发现。

  他说宇宙。宇宙从哪里来的?是很小很小的一点。这个点太小了。我们今天用最精确的显微镜也看不到。从那个地方忽然展开的。他也是讲同时显现的。这个虚空世界一切众生同时现出来的。没有先后。这跟佛法里讲的都是一样的。佛法讲是「一念不觉顿现」。这个世界是顿现的。所现的这些相。这个现象。这个现象是幻相。现在科学逐渐逐渐证明。这个现象是什么?是相续相。剎那生灭。我们说剎那。其实是一剎那的亿万分之一。剎那已经是相续相了。你怎么能晓得真相?所以人要真正了解到宇宙真相之后。一切妄想分别执着自然就放下了。放下之后心定了。心定之后。定到一定的程度。这个现量境界就现前了。

  在佛经里面告诉我们。这个境界什么时候现前?八地菩萨。不动地。八地菩萨见到阿赖耶识。你要见不到阿赖耶。你就没有办法转阿赖耶。转识成智。「六七因地转。五八果上转」。所以第六意识转成妙观察。第七末那转成平等性。阿赖耶并没有跟着立刻就转。没有。还要一段修

2022年佛教讲经活动

行功夫。六七转。在我们推想当中。应该是初住位就转了。三贤就转了。前五识转成成所作智。也应该在这个时候转。阿赖耶转成大圆镜智。不简单。要到第八地才能转得过来。科学家发现这桩事情。实在讲这些事情大乘经典里面讲得很透彻。我们请他把这些数据带来。给我们做个报告。为我们印证《华严经》上所说的不思议境界。「毕竟佛果不离初信」。没有先后。

  下面这句话很要紧。「于此神通示法门中。总有四十一行经。长科为十一段」。这个科判就是段落。段落。李长者跟清凉大师他们两个人分的不完全相同。大同小异。这是我们应当理解的。佛讲经说法并没有说分段落。这个分科判教是后人做的。佛讲经说法真的是一气呵成。后人为了学习便利起见。才把它分段落。长者分十一段。这个大段跟清凉大师大概分得差不多。大段。

  第一「尔时世尊知诸菩萨已下一行半经」。这个就是这一分里面的序分。「明如来知众所念。以神通现法」。这我们前面读过了。清凉大师也给我们说得很明白了。这个下面说「第二东方过十佛剎已下三十九行半经。总明十方菩萨来集」。这先总说。这个十段。我们读过。「十方自有分剂。不烦更科」。这个十方就是十段。「于此十方菩萨来众之中。义分为十」。这个分法跟清凉分的不一样。清凉大师把每一段分成八个小段。我们在前面读过。每一段都分成八个小段。而李长者把每一段分成十段。

  李长者总是与《华严》表法相应。我们看他所分的。他这个十段就是每一方来的这些菩萨们。他分的是:第一「举佛剎方面」。这个清凉大师没有。因为佛剎方面。清凉大师没有。就是东方来的。南方来的。西方来的。北方来的。就是前面讲的东方、南方。他把这个做一段。这是清凉没有。举佛剎方面。第二「举佛剎远近」。这个有。清凉有。十个佛剎微尘数世界。过。超过。过十个佛剎微尘数世界。这是远近。远近有。第三「世界名色」。有。世界的名、世界的色。这个有。第四个「举佛名号」。这个有。第五「举上首菩萨之名」。这个有。第六「明大众之数」。这个有。每一方来的多少人?也是十个佛剎微尘数。第七「明大众来已致敬」。这个有。第八「明随方化座」。这个有。第九「明座之名目」。这个没有。前面没有。第十「明大众升座而坐」。这个有。长者把它分作十个小段。清凉大师把它分作八段。八段没有错。十段也行。我们读经参考批注。最重要的不能执着。他们所分所判的。各有各的道理。都很好。所以最重要的。我们要记住佛的教诲。「依义不依语。依了义不依不了义。依智不依识」。他头一句是「依法不依人」。四依法重要!我们能遵守四依法。纵然在末法时期跟在如来面前没有两样。这是佛灭度之后对后世弟子慈悲的教诲。

  我们再看长者的开示。「言彼世界中有佛号不动智者」。这东方所说的。这什么意思?「为明不动智佛。是十方凡圣共有根本之智」。这句话重要。我们有分。「明于此智」。明是明了。你对于这个智真正明了。「能起信心。故号之为来」。来是什么?来诣佛所。这菩萨来。「此不动智佛。一切众生常自有之」。换句话说。一切众生从来没有离开过。纵然在阿鼻地狱也没有离开。这个不动智佛是什么?就是《楞严经》上所讲的「常住真心」。我们六道凡夫用的是妄心。妄是依真起的。没有妄哪来的真?

  大经里面佛举比喻。举这个人跟影子。我们人在日光之下他有个影子。人就比真心。影子就比妄心。影子从哪儿来的?没有人哪来的影子?佛用这个方法让我们去体会。妄依真起。妄在真也在。妄不在了。真还在;妄有生灭。真没有生灭。就像人影子一样。他在光下面就有影子。不在光下。在阴暗地方就没有影子。所以影子有生灭。这个身没有生灭。从这个意思上

风凰网佛教讲经视频

你好好去体会。「真」永远存在。所以楞严会上佛讲「六根门头放光动地」。那个就是。换句话说。就是六根的根性。六根的根性永远不动。动是什么?动是识、是妄心。眼识会动。见性不动;耳识会动。闻性不动。哪是真?哪是妄?不能不清楚。今天时间到了。我们就讲到此地。

原文出处:http://www.xuefo.com/jk/nr/0/2193.html

以上是关于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华严经- -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一千零一十三的介绍,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。

本文标题: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华严经- -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一千零一十三;本文链接:http://www.fzby666.com/jings/9354.html。

佛祖

  • 功德无量--- 扫码方法


    一、电脑端:使用微信扫码;


    二、手机端:1、长按图片;2、保存二维码图片;3、打开微信,扫一扫--相册

佛像、佛珠--京东商城宝贝推荐

猜你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