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华严经- -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九百三十 ,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,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华严经- -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九百三十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,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。
原文标题: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华严经- -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九百三十
/* Generator:
大方广佛华严经 (第九三0卷) 2003/1/10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:12-17-0930
诸位同学。请看「毘卢遮那品」。我们接着看第三段「正显佛兴」。看这一段。请看经文:
【尔时一切功德山须弥胜云佛。于其道场大莲华中忽然出现。】
在这一段里头又分两个小段。第一段是讲「一处道成」。这一段里头。我们刚才念的这一句是「总说」。这是总说。接着后面。「别显胜德」。一共有十句。我们一句一句来看。
佛的德号前面介绍过了。佛在『道场大莲华中忽然出现』。我们知道这种出现属于化生。在胎、卵、湿、化。佛在经上告诉我们。天人是化生的。诸佛菩萨示现在九法界。各种出现的方法不一定。要看这个地方众生的根机。我们知道这个大道场众生的根性无比殊胜。所以佛在此地用不着像释迦牟尼佛还是胎生这个现相出现。他用化生。下面显示他殊胜的德相、德能。有十句经文。请看第一句:
【其身周普等真法界。】
显示佛的大德、大能。这一句是总说。这一句也很不好懂。难懂在哪里?『其身周普』。下头有『等真法界』。这到底现的是什么身?什么样的身相能跟法界等同?法界无量无边。身相也无量无边。我们晓得这是法身。这不是报身。也不是应化身。法身无在无不在。「忽然出现」。这个意思深了。清凉大师在批注里面说得不少。我们先看他的批注。然后再做一个总结。我们就了解这里面的意思。
大师说「法无不在。本自普周。智与理冥。故等彼真界」。到这里是一段。我们先说这一段。「法」。没有生灭。没有来去。无所不在。无时不在。无处不在。所以它本来「普周」。普是普遍。周也是周遍。普里头有平等的意思。在这一部经前面。我们曾经读了许许多多的经文。我们多少会有一点印象。大到虚空。小到微尘
正因为他没有大小。所以前面这个经里面屡次说到。微尘里面有重重无尽的法界。诸佛剎土、菩萨、众生都在里面。并没有说虚空法界缩小了。装在这里面去。或者微尘放大了。没有。这就是法性。法性没有大小。平等平等。所以讲普周。这个境界就是《华严经》上所说的「不思议解脱境界」。谁能够契入?普贤菩萨能入。所以。《华严》的世界观。世界不是一个平面。不是一个立体!而是什么?而是重重无尽。这个话很不好讲。也很不好懂。
唐朝初年。贤首国师讲《华严经》。那个时候他老人家所说的是《六十华严》。最初翻译的。东晋时代翻译的。八十卷经那个时候还没有到中国。讲《六十华严》也讲到这个境界。真的。这个听众非常难懂。听众不是普通人。皇帝!文武百官!大师在宫廷里面讲。于是他想了一个方法。他请皇帝在皇宫里面建一个八角亭。建一个亭子。这个亭子八个角。就是八面。每一面放一个大镜子。诸位晓得。那个时候镜子是铜镜。没有现在的镜子这么进步。现在是用玻璃的。八面。他讲这个境界。人不懂、皇上不懂。做好之后。请皇帝到亭子当中站一站。于是皇帝恍然大悟。到当中一站。看到镜子互相照。一个人变成无量无边身。从这个比喻上。就了解宇宙确确实实是这样的。光光互照。没有大小。没有先后。没有生灭。没有来去。这是给你讲真相。
我们听到这个真实的。实在讲。很难理解。为什么?我们迷得太久了。迷失了自性。现在把妄相当作真的。这个身体是妄相。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也是妄相。《金刚经》上讲得很好。「梦幻泡影。如露亦如电」。佛叫我们「应作如是观」。佛说这些话。我们都还能够体会得到。《华严》这个境界没有法子体会。所以贤首国师实在讲是非常聪明。用这个方法让我们体会到《华严》境界。
这底下两句说「智与理冥。故等彼真界」。「智」是能证的智。「理」是所证的理。你看这里有能证、有所证。能证跟所证融合成一体。能所就没有了。有能、有所。这是我们现代世间讲的哲学。为什么欧阳大师说佛教不是哲学?那就是佛教虽然讲能、讲所。但是能所是一不是二。世间哲学里头没有这个说法。所以他说「佛法不是宗教。也不是哲学」。后头加了一句。「而为今时所必需」。世间人要想过真正幸福美满的生活。就少不了佛法的教学。离开佛法教学。众生苦!幸福美满那是你的理想。永远不会落实。但是学了佛之后。确实可以落实。佛法的教育不可思议。这就是说明。「智与理冥」这是甚深的禅定。法身你证得了。
我这个讲法。大家听了还是不好懂。到底这是个什么境界?过去我也说过很多次。而且也写过不少。我们的「智」跟虚空法界合成一体。智就是心。心智跟虚空法界合一;我们的「身」。身跟剎土众生融合成一体。就是这个境界。怎么样叫自己的身跟整个宇宙合而为一?这个东西很难!记住。佛在大乘经上常常教导我们。「一切法从心想生」。佛门里修行的方法。「观想」是重要的修学方法。观想是禅定。禅里面有止、有观。思尽还原。想到没有想的处所了。连能想、所想都没有。这个境界就现前。这个境界叫法身。
他底下有。我们念下去。「能令色相。随彼融通。法界尘毛。重重全遍」。这几句话说得好!这是「智与理冥」。这一句是如来果地上的大定。《楞严经》里面称为「首楞严大定」。《华严经》里面称之为「师子奋迅大定」。都是这个境界。在这个境界里面。「能令色相。随彼融通」。「彼」就是「智与理冥」。在这个境界里面。人的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断尽。难。确实是难!我们如果能够把分别、执着断了。妄想难断!妄想是无明烦恼。破一品无明。证一分法身。这就是说。这个境界是什么人的境界?圆教初住菩萨。别教初地菩萨。佛门里头常说「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」。也就是这个。这是真正的自己。
佛法修学目的没有别的。把真正自己找回来。无量劫中。迷真逐妄。真正的自己忘掉了。把这个肉身当自己。大错特错!这是六道凡夫各个都是如此。佛菩萨要不给我们说出来。我们怎么会知道。作梦也想不到。身不是自己。有真正的自己。大乘佛法终极的目标。就是把自己找回来。自己真正找到。就称你为佛陀。你就成佛了。菩萨虽然是找到自己。还没有到究竟位。圆教初住菩萨算是开始找到了。我们一般大乘经上讲分证法身。没有圆满。圆满是如来的果位。
清凉大师《钞》里面讲(《钞》是批注经的)「初一」。就是这个第一句。「即法身」。我们字幕上打出来了。这第一句就是讲的法身。「经以身智无碍而为法身」。「经」就是本经。本经。「以」当作「用」说。他是用「身智无碍」称之为「法身」。「便融色相等为一法身」。这是法身菩萨的境界。「以初身为总故。法无不在。本自普周」。这就是解释经。「释经。其身周普。是法性身」。周遍法界。「智与理冥」。这是解释经。这个经文里面的「等真法界」。等真法界这是讲的报身。报身是智慧身。所以「亦如智也」。这个「智」最重要的一个字就是「如」。如如智。是自性里头本具的般若智慧。
这个智能冥如如理。前面讲的「理与智冥」。合而成一;如如智。如如理。下面他引《金光明经》说「唯如如及如如智独存。为法身故」。这是讲宇宙之间的真相。除如如及如如智之外。都是《金刚经》上所说的「凡所有相。皆是虚妄」。那什么东要不是虚妄?如如跟如如智是真的。如如是什么?哲学里头讲的本体论。什么叫本体论?现在有许多科学家在研究、在探索。宇宙从哪里来的?空间从哪里来的?虚空从哪里来的?虚空里头有这么多的星球、星系。从哪里来的?生命从哪里来的?现在科学家发现。确确实实在这虚空当中有不同维次空间存在。重重无尽。
理论上讲。不同维次空间是无止尽的;事实上。黄念祖老居士曾经跟我说。他说西方这些科学家已经证得确实不同维次空间。他们证实到有十一个不同维次的空间。十一种。这东西从哪来的?我们佛法里面常常讲。十法界从哪来的?一真法界从哪来的?六道从哪里来的?我们也常常听到「万法皆空。因果不空」。因果从哪来的?「如如」变现出来的。如如之理。这就叫做「本体」。整个宇宙、众生。万事万法的根源、根本。在大乘佛法里叫「如如」。这个东西是真的。凡是会变的都是假的。佛法里面讲真假。标准是这么个说法。凡是会变。就不是真的。永恒不变。那是真的。
我们想一想宇宙之间什么是不变的?确实找不到。动物有生老病死。那就是假的。不是真的。植物有生住异灭。那也不是真的。星球、星系有成住坏空。这个常识现在人知道得相当详细。我们在天文望远镜里面看太空。发现什么?新的星出现。发现旧的星爆炸。所以星球有成住坏空。太阳的光怎么发出来的?现在科学家探测得相当准确。因为太阳距离我们不太远。太阳表面上是核子爆炸。造成这种连锁反应。一片火海。它的光跟热是这样来的。它的光跟热是不是永恒不灭?不是的。它还是有时间性的。它里面的东西会烧尽、烧完。烧完之后。它就没有了。太阳的光也没有。热也没有了。太阳系就瓦解了。
虽然科学家说太阳。光跟热消失还要几十亿年。几十亿年在整个无尽的时空里面很短暂。不长。我们生命太短。古人说得好。人生七十古来希。以我们这个短的寿命。看到太阳光在那里烧。还要烧个几十亿年。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。但是在整个宇宙里面看。它时间很短。这些问题都在探索。都找不到根本的、真正的因素。佛经上讲「如如」。
你怎么知道如如?这里头有个智慧。你有智慧知道如如。知道得很清楚、很明白。但是你说不出来。所谓是「言语道断。心行处灭」。祖师大德常讲「如人饮水。冷暖自知」。我喝一杯水。你要问这个水热不热?我说热、我说不热。你都不懂。你都没有办法体会。怎么样?你喝一杯就明白了。喝一喝就明白。佛法讲到最高的地方。是没有法子用言语。所有一切形容都没有法子达到。要亲证!诸佛如来证得了。菩萨再努力向上提升一级。他也能证得。证得。这称之为佛陀。
所以这个地方讲的「法性身」。就是我们通常讲的法身。报身。报身就是如如智。法身是如如理。只要证得法身、报身。然后「能令色相」。这一句下「能令色相。随彼融通」。这是什么?「真身周故。令应用亦周」。这是说什么?应化身。应化身怎么会周?真的是周。应化身就像我们现在的电视一样。你说它周不周?用在我们地球上来说。这个卫星电视。你频道一打开。像就现前。好像就在面前一样。这是讲的应化身。色身随着真身、随着法性身、随着报身。法身周遍。报身也周遍。应化身哪能不周遍?我们要问。佛的三身都是周遍法界。现在问我们的身。我们有没有三身?有。
我们的法身、报身、应身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。所以佛在《华严经》后面「出现品」里面讲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。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」。我们有没有?有!我们这个业报身周不周遍法界?你们想想看。周不周遍?你要说是不周遍。我就得问你。佛讲了。一微尘、一毛孔里面有无量无边的诸佛世界。有没有娑婆世界?像镜子照东西一样。当然照在里面。我们现前这个身。毛孔境界里头有没有?怎么会没有?微尘里面还有微尘。毛孔里头还有毛孔。重重无尽。这个境界要很冷静的去思惟观察。这是什么?这是宇宙真相。人生的真相。人生是自己。宇宙是我们生活环境。自己跟自己生活环境的真相。不可思议。
所以。没有一样不周遍。就是因为这个道理。这么一个事实。所以佛才教导我们。我们的真诚心要周遍法界。我们的清净心要周遍法界。我们的平等心、正觉心、慈悲心都要周遍法界。再给你举几个例子。我们布施供养心要周遍法界。我们持戒的心。持戒修善的心。要周遍法界。我们忍辱的心、精进的心、禅定的心、般若的心。哪一样不周遍法界?这是事实真相。这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!什么人契入?法身菩萨。破一品无明。证一分法身。他入这个境界。
前面跟诸位同学说过。我们虽然没有能够入法界。为什么?我们的妄想分别执着没破。入不了这个境界。虽然入不了。清凉大师在前面跟我们讲得很清楚、很明白。凡夫当中有一类大心凡夫。他能够契入。但是我们学佛在这么多年来。我有一点体验。大心凡夫的契入。是不是真正契入?不是。那是怎么样契入?相似契入。我们一般讲。解悟。悟入这个境界是解悟。不是证悟。解悟跟证悟还是有很大的距离。
我们妄想分别执着没破。就不可能证悟。都是在解悟。但是解有浅深不同。你的烦恼愈轻。你解得就愈深、愈广;你烦恼习气重。你解得就很浅。范围就很小。所以凡夫烦恼虽然没有断。我常常劝勉同学。我们要把烦恼淡化。这一定要做。对待一切人事物不要太过分的执着。希望我们的分别执着一年比一年轻。功夫从什么地方看?一年比一年契入得深。理解。解悟。一年比一年解得深。一年比一年解得广。你这个经文展开。你真的能看得懂。看出里面的味道。看出门道出来。欢喜心生出来了。有受用。这个受用是什么?增长你的信心、愿心。增长你的行心。依教奉行。
许许多多人。为什么佛经上讲的这些你做不到?做不到。真的。还是几十年前。五十年前章嘉大师跟我讲的话。他老人家说得好「佛法是知难行易」。行易而你没有办法行。什么原因?你没有真知。所以解悟也很重要。有解悟。你才真正发心修行。你才会真干。真干里面就有证悟。你就真的入境界。所以解悟。确确实实烦恼淡一分。你的解悟就增长一分。烦恼淡两分。你的解悟就增长两分。肯定是成正比例。所以不解怎么行?要解。还是要断烦恼!这烦恼断不干净。拖泥带水。但是。总是一年一年有进步。经教展开的时候。年年境界不相同。愈看愈有味道。愈看愈生智慧。正如能大师所说的「弟子心中常生智慧」。
昨天的智慧跟今天不一样。今天比昨天有进步。到天天有进步。那还得了!但是断。不容易!所以我们在解上真的有悟处。解悟。那我们怎样能令这一生当中圆满成就?决定求生净土!求生净土是带业往生。生到净土之后。就圆满成就了。当生成就的佛法。于是肯定了。一丝毫疑惑都没有。我们对人生、对宇宙的看法变了。确确实实。像前面李长者所说的。「常信自他凡圣一体」。你们想想。今天这个经文上是不是这个意思?「其身普周。等真法界」。凡圣是不是一体?自他是不是一体?等真法界。是!一点都没错。我们虽然不能够契入
所以现前这个身。就是法身。就是报身。三身一体。这是平常讲的。这后头也有「吾今此身。即是常身法身故也。则以三身圆融为一真法身矣」。「下九别说」这是底下九句。这一句是总说。一点都不错。所以你真正要是明白。少分的明白。一个人会自爱。一个人会自重。他爱惜自己、珍重自己。为什么?知道这个身不简单。法、报、应是一体!我们现在麻烦在哪里?麻烦就是我们迷失了法身、报身、应身。现在这个身是业报身!业从哪里来的?法身、报身迷了就变成业报。就这么回事情。觉悟了。你才恢复到正常;不觉悟。总是不正常。不正常把一真法界变成六道、变成三途。佛菩萨眼睛里面看六道、看三途是一真法界。
这个里面。诸位要是没有法子体会。我们也能举个比喻。人在头昏的时候、酒醉的时候。喝酒喝醉了。头昏。看到什么?看到房屋在转。看到每个人都在打转。房屋有没有转?没有。人也没有跟着转。是他自己看错了。这就好比什么?现前一切的一切。本来就是一真法界。是你自己有了毛病。你看这个法界是六道。你看这个法界是三途。所以佛在经上讲「一切法从心想生」。这一句话了不起!这句话是真难说得出来。
这说明佛的智慧。对一切众生的迷惑颠倒。一句话是彻根彻底给你说穿了。诸佛菩萨大慈大悲来帮助我们。希望我们觉悟。希望我们回头。把真正的自己找到。真正自己是法、报、应三身一体。可是我们有这个念头。有这个念头是凡夫。「智与理冥」。你才真正证得。你还有能证之智。还有所证之理。你永远不能入门。这是最难的地方。好。现在时间到了。
诸位同学。我们接着再看。「正显佛兴」别显的第二句:
【一切佛剎皆示出生。】
这一句是讲的「悲相」。清凉大师在批注里面跟我们讲「不舍因行。无所不生」。这是说明诸佛如来、法身菩萨大慈大悲。也是应化身周遍法界。不但周遍。前面我们读过大师批注里面讲。「法界尘毛。重重全遍」。这两句话。一般大乘经里头很少说。《华严》里面就说得多了。应化身周遍法界。哪个地方有感。佛菩萨立刻就应现。感应道交不可思议。像赞观世音菩萨偈颂里面所说的。「千处祈求千处应」。这个「千」不是个数字。而是遍虚空法界无量无边的众生。只要有求观音菩萨的。没有不现身的。这是「不舍因行」。
「因行」讲的是什么?四弘誓愿里头第一愿。那是因。「众生无边誓愿度」。他发过这个愿。现在他证得法身菩萨的果位;换句话说。有这个能力。圆教初住菩萨。应以佛身得度者。即现佛身而为说法。他就有能力了。天台大师讲他是「分证即佛」。是真佛不是假佛。什么样的形相他都能够示现。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世界示现众鸟说法。那不是真的鸟。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。从这个地方就能够证明。众生希望看到什么样的身相。佛菩萨就现什么样的身相。佛菩萨决定没有起心动念:这个地方有感了。我要用什么身相去应。起了这个念头。那是凡夫。不是佛菩萨。智与理还没有能融合成一体。凡夫!智跟理融合成一体了。绝对没有念头。真心现前。真心是什么?真心离念。
我们的心。如果所有一切的念头都没有。这个心是真心;起心动念。这个心叫妄心。不但六道凡夫用的是妄心。九法界众生用的还是妄心。只不过是菩萨、缘觉、声闻。他们虽然用妄心。妄心跟真心相应。所以叫相似即佛;很有诸佛如来、法身菩萨的样子。他学得很像。还不是真的。相似位。破一品无明。那就证得。那就是真的不是假的。由此我们可以知道。菩萨、缘觉、声闻。实在讲。他有相当深的定慧。把妄想控制住了;有妄想。不起现行、不起作用。控制住了。而分别执着是真的断了。分别执着是灭断。烦恼习气是伏断。伏住并没有灭断。这是四圣法界。如果烦恼习气也灭了一分。这不多。灭个几分。超越十法界。那就是一真法界里面分证位的菩萨。神通广大。无处不现身。
我们要怎样求佛菩萨。佛菩萨才为我们现身?以前李老师教给我的方法。章嘉大师也教给我。章嘉大师讲得浅。因为我初学。他讲的我能听得懂。我能理解。他告诉我「佛氏门中。有求必应」。这是章嘉大师教导我的。他说。「可是你有求。求的时候没有感应」。这个话与有求必应有没有起矛盾。有没有冲突?我求。却没有感应。大师跟我解释。真的来讲。没有矛盾。而是什么?我们求的人本身有障碍。所以感应不能现前。自己本身有障碍。佛那一边没有障碍。障碍在我们这一边。他说那怎么办?你要懂得忏悔业障。所以他教给我忏悔法。忏悔不是在佛面前、佛像面前磕头、祷告。那个忏悔没有什么效果。那要怎么忏悔法?大师教给我的「真正觉悟。后不再造」。这真忏悔!你的感应就能现前。所以佛法讲的跟儒家讲的相通。
儒家讲「不贰过」!过失只能犯一次。犯一次之后。知道了。决定不会犯重复的过失。叫不二过。佛法里面教人。亦复如是。现在许许多多人修忏悔法。求佛菩萨没有感应。什么原因?本身的障碍没有除掉。
李老师教我四个字「至诚感通」。还是教我求感应。他老人家教我这四个字。我学讲经。他跟我讲。讲经是好事。世间第一等好事。但是不容易。讲经势必要通达世出世间一切法。你要不通达世出世间一切法。你怎么能讲经?他说世间法。别的不谈。中国有一套大丛书(我们这个地方有)《四库全书》。别的都不谈。这一部书你能不能通达?我们有自知之明。不可能!我们道场里头这一部是商务印书馆缩印的。把原书字缩小。一千五百册!不可能通达的。《四库》之外。世间有多少典籍。这没有法子。佛法也不谈别的。那一部《大藏经》你能不能通达?难。真难!那怎么办?求感应。感通!古往今来。高僧大德都用这个方法。求感应;也就是说。求佛菩萨加持。这个俗话说求佛菩萨保佑。开智慧。
用什么求?诚。诚敬!用这个求。诚敬。要诚敬到极处。至诚。至诚感通。我在李老师会下十年。得这一句话的利益。至诚。并不是说只用在求佛的时候。我用至诚。平常对人、对事、对物我就可以用虚伪、用虚假。那一点用都没有。那样求佛菩萨。佛菩萨不灵。要怎么样?对一切人事物都用至诚心。一诚一切诚。一敬一切敬。我对佛菩萨礼敬。我对于一切众生就像对佛菩萨一样的礼敬。形式上不一样。那个心是完全一样的。这样才能感通。所以展开经卷才能看出一点眉目、看出一点门道。没有这样的至诚心。不但你看不出。而且容易看错。错会了经典的意思。错解了祖师大德的批注。比比皆是。古往今来都没有例外。把意思搞错、曲解。还以为自己讲得不错。而不知道曲解经义误导众生。多么大的过失。
古人错下一个字的转语。堕五百世野狐身。你要是错解了经义。曲解了经义。你要不要负责任?你知道果报是什么?我早年学佛。听过「野狐禅」的故事。李老师当年要我参加经学班学讲经。我不敢。我到台中目的是听老师讲经的。我不是发心去学讲经的。就是知道。怕背因果。以后老师劝我到他班上去看看。听一堂课。我一到班上去一看。那些同学差不多一半以上、三分之二跟我程度差不多。他们都能够学。这个东西我也能。也不难。是这样子发心参加这个班的。但是还有疑惑。怕讲错怎么办?李老师。不是对我一个人说的。对我们全班同学说。现在讲经弘法的人少。我们一定要发心出来做。讲错了要背因果。那怎么办?我们讲批注。古人的批注又看不懂。那怎么办?讲老师的讲解。
所以我们学讲经。是老师先讲一遍给我们听。我们就依样画葫芦。那个时候辛苦。但是有好处。全部精神贯注。老师讲。我们大家都写笔记。这一堂课下来之后。这一部经。一部经是两个学生出来讲。一个是讲普通话。一个讲闽南话。好像是翻译。实际上。他们两个人用的是完全相同的讲稿。这个讲稿是两个人他们互相研究写成的。大概要写八千字。讲多少时间?四十五分钟。四十五分钟要写八千字的讲稿。写不出来。就是把老师所讲的一个字一个句。句句一字不漏的把它写下来。当然没有这个能力。每个同学都写。写的时候。把我们所有写的都交给两个人。他两个人再去
整理好了。先要上台讲给我们同学听。讲给老师听。这是班里面讲。讲完之后。接受同学、老师的批评。他要认真去改正。把他的讲稿再做一次修正。然后再到外面去表演。在外面表演。我们全体同学都去听。老师也去听。讲完之后。再做一次检讨。再让他改进。所以每一句每一字都是老师讲的。如果讲错了。老师负责任。学生不负责任。我们的胆子就大了。这就敢讲了。确实不容易。不是个简单事情。
我们都是经过这样非常笨拙的办法学成的。老师自己在外面讲经。那个讲法不教给我们。他那个讲法有发挥。教给我们的讲法。真的教童蒙。绝对不是说这一部经字字句句这么详细讲出来。没有。完全是消文释义。就是把字面的意思讲清楚就可以了。
所以诸位同学。你们平常念《弥陀经》。《弥陀经》我学过。一部《弥陀经》从经题、人题到讲圆满。多少时间?四个半钟点。这一部经讲完了。四个半钟点是五次。就讲完。就圆满。五次;一次四十五分钟。五次。讲经的时间是一个半钟点。一个半钟点。刚才跟诸位讲过了。一个讲普通话。一个讲闽南话。就好像翻译一样。两个人合起来是一个半钟点。一个人讲四十五分钟。所以。一部经五次就讲完。一个星期讲一次。五个星期这部经圆满了。《十善业道经》、《阿难问事佛吉凶经》统统都是五次。普贤菩萨《行愿品》。这个很长。十次。
老师那个时候教我们讲经。最长不可以超过十次。最短不能少过三次。五次是最标准的。因为你到外面去弘法、去讲经。你讲五次有人来听。初学。初学讲不好!出去讲经。五天。人有耐心来捧捧场;你要是十天、二十天。后头就没有人来听了。这就是什么?讲求契机。十天都不好讲。你要能维
李老师自己本身讲经。也不像我现在讲得这么详细。现在为什么要这样详细讲?被逼的。换句话说。我们当时做学生的时候。我们程度比现在学生程度要高一些。老师跟我们讲经时候点到为止。我们就明白。不必细讲。现在没有办法。怎么点也没用。详细讲解。他还是听不懂。你说有什么法子?就苦到这个地方。
这一句「不舍因行」。人说话要算话。发愿要兑现。决定不能够口是心非。决定不能说。说了不算。这哪里是学佛的态度?所以菩萨到有成就之后。特别是到如来的果地。因地里面所说的、所发的愿。统统兑现。决定没有一句是妄语。所以说「不舍因行。无所不生」。这个「所」是所在、处所。这就是经文里。『一切佛剎皆示出生』。这里面就是一个缘。什么地方有缘。没有不出生的。缘就是感。众生有感。心里头有求。感应这个道理。我们在前面都讲过好几次。四种感有四种应。与真诚有密切的关系。再看第三句:
【一切道场悉诣其所。】
这一句是讲的「成相」。清凉大师批注里面注得好。「成相」。这个第三句。「成相。理行时处。为一切道场。身智俱游。名为普诣」。成是成就。什么地方是道场?经上讲『一切道场』。『悉诣』。「诣」是到。他统统到这个场所。清凉大师批注里面注得好。「理行时处」。就是道场。「行」是行为。说一个人起心动念。我们现在讲你的想法、你的看法、你的言语、你的造作。这是行;行为。「为」就是造作。行为包括的范围太大太大了。佛通常用身、语、意把它全部包括。再多的行为总不出身、语、意这三个范围。三业所作。心。就是你的思想、见解。我们讲的想法、看法;口是言语;身是动作、是造作。
你的行为「与理相应」。这个理是如如之理。我们一般不用这个话说。这个话很难懂。我们讲「与性德相应」。或者我们把它再降低一点。性德还是很难懂。「与道德相应」。这就好懂;「与大自然的法则相应」。这个大家也比较好懂。实在讲。你真懂了吗?不见得。模模糊糊的懂。似懂非懂。真懂。你就悟入。你不能证入。你就悟入。确实。烦恼少。智慧增长。
所以。是不是好像有个建筑物?不见得。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。可以说一切处一切时都是他讲经说法的道场。山林、树下、水边。有人来请教。遇到人有困难。佛在地上就坐下来。大家围绕着。佛就教导大家。大家提出问题。佛就给他解答。以后把这个记录下来。就变成经典。不像现在。道场一定是有宫殿楼阁。有很多的建筑。在从前没有。所以只要你的思想、见解与道德相应。言语与道德相应。行为与道德相应。哪个地方不是道场?一切时一切处。统统是道场。如果身语意三业与道德不相应。那就不叫道场。虽然是宫殿楼阁也不是道场。为什么?它里头没有道。
往年李老师常讲。就是寺庙建筑得富丽堂皇。没道。里面没有真正修行人。也没有讲经说法弘法的人。李老常讲「有庙无道。不能兴教」。这个话说得很痛心。非常感慨的话。在那个时候。台中莲社、慈光图书馆都相当简陋。那段时期。台湾人民生活相当困苦。大家都过着克难的生活。以后台湾经济逐渐好转。台中莲社整个拆掉重新修建。现在很壮观。但是慈光图书馆一直还维持老样子。所以形式的道场不重要。重要是里头有道。
道从什么地方观察?从生活。听听这个场所里面住众。这四众。他们在谈些什么?他们在想些什么?他们在做些什么?他们想的、说的、做的。都跟道德相应。这是道场。现在我们佛法。落实在佛法里面。与经教相应。这是道场。绝对不是说我每一天在这个地方讲四个小时。这个地方就叫道场。不见得!我每一天在摄影棚四个小时。这四个小时是道场。这四个小时之外不是道场。
所以。真正道场你应该明白了吧!住在学院里头每一个同学。无论是在家出家、男众女众。我们所想的。想法、看法不出经教。与经典里面所讲的道理相应。我们真的把它做到了。把经典里面的道理。经典里面的教诲。经典里面的境界。完全落实到我们日常生活当中。落实在日常工作里面。落实在平常言谈欢笑当中。这个地方是真道场。那不是假的。
如果这么一个道场出现。功德不得了!不可思议!这个世间灾难都化解了。为什么?一个道场出现。诸佛护念。龙天善神保护。保佑你。那我们在这个地球上。这整个地球上人都沾光。都托你的福。大灾难化成小灾难。小灾难就化成无灾难。所以世出世间一切法。都在自己。不在外面。不在别人。自己修成了。世间所有一切人都沾成就的福慧。所以自度原来就是度他。度他还需自度;自己未度。而能度人。无有是处!没这个道理。你这才晓得真正修行怎么个修法。什么叫道场?
末后这两句话。「身智俱游。名为普诣」。前面把道场给诸位介绍出来。「身智俱游」是什么意思?身是这有形的身体。与经教相应;智就是心。就是你的思想见解。思想见解也与经教相应。「身智」这两个字。就是我们平常讲的「身、语、意」。三业统统相应。相应为什么叫「俱游」?「游」是对众生说的、对世间讲的。佛菩萨应化在世间。游化。游戏神通。游是表演。为人演说;身智俱游。就是为人演说。语句不相同。意思完全相同。做出来表演给别人看。你这个地方是道场。道在哪里?表演在生活当中。表演在工作当中。表演在接触大众当中。
我们学佛的同学。我们的道、德都是以经教为标准。要把经教里所说的统统做到。做到。绝不要求别人做到。如果要求别人做到。你就生烦恼了。不可能的事情!那你就搞错了。要求谁做到?要求自己做到。不要问别人。每一个人都要求自己做到。这个僧团是如法的僧团。是六和敬的僧团。
你看六和敬头一条「见和同解」。思想见解是一致的。我的思想见解跟你的思想见解怎么会一致?我依照这个经本来修的。把自己的思想见解放下。为什么?那是邪知邪见。完全随顺佛的思想见解。佛的思想见解在经论上。我随顺佛陀。你也随顺佛陀。他也随顺佛陀。我、你、他的见解就相同。「见和同解」!我们今天的见和同解是要依佛菩萨。不能依自己。依自己。一个人一个想法。一个人一个看法。怎么能和得起来?
「戒和同修」。我们住在这个团体。大家总要守规矩、守法。规矩、法是什么?戒律。戒律。我们这是个僧团。僧团标准的戒律是《沙弥律仪》。《沙弥律仪》在家同学可以学。四众都可以学。这是一个道场。以这个为标准。《弟子规》、《太上感应篇》、《安士全书》做辅助。补充教材。真正主要的教材是《沙弥律仪》。这就真正是三宝、诸佛菩萨的道场。六和敬里头这两条最重要。
「身和同住」。互助合作。不分彼我。
「口和无诤」。多做事。少说话。这个重要。言多必失。闲话太多。废话太多。这不是道场。真正的道场我们没有见过。我们只是在书本里看到有记载。朱夫子朱熹。有一次到寺庙里面去游玩。正好遇到寺庙里面在吃午饭。一千多人在一起吃饭。一点声音都没有。他从窗口经过的时候。不知道里头有一千多人在吃饭。到进门才看到。他也吓呆了。没有想到儒家讲的「三代之礼」没有了。没有想到在佛门里看见了。他佩服得五体投地。这是规矩!叫一个大儒看到肃然起敬。哪个地方说杂心闲话。你看到交头接耳在聊天。张家长、李家短。这是是非道场。这不是佛道场。所以「口和无诤」比什么都重要。少说话。就少争论。
「意和同悦」。每个人都法喜充满。
最后一条也非常重要。「利和同均」。道场里面的日常生活决定是平等的。没有特殊的。特殊情形。除非是有病。生病要特别照顾。这是戒律上叫开戒。开缘的。年岁太大了。身体不健康。这是要特别照顾一下。普通。一律平等。「利和同均」。
和合僧团。这就是有感。只要是和合僧团一定得佛菩萨护念。得众神保佑。这肯定的。好。今天时间到了。我们就讲到此地。
原文出处:http://www.xuefo.com/jk/nr/0/2110.html
以上是关于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华严经- -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九百三十的介绍,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。
本文标题: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华严经- -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九百三十;本文链接:http://www.fzby666.com/jings/9240.html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