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华严经- - 二零零二年讲于澳洲净宗学院 八百七十 ,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,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华严经- - 二零零二年讲于澳洲净宗学院 八百七十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,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。
原文标题: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华严经- - 二零零二年讲于澳洲净宗学院 八百七十
/* Generator: eWebEditor */p.MsoNormal, li.MsoNormal, div.MsoNormal {margin:0cm;margin-bottom:.0001pt;font-size:12.0pt;font-family:宋体;}p {margin-right:0cm;margin-left:0cm;font-size:12.0pt;font-family:宋体;}div.Section1 {page:Section1;}
大方广佛华严经 (第八七0卷) 2002/10/1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:12-17-0870
诸位同学。请看「华藏世界品」右旋十海。第七段。积集宝香藏海。请看经文:
【诸佛子。此莲华因陀罗网香水海右旋。次有香水海。名积集宝香藏。】
前面清凉大师给我们说过。『香水海』就是说的阿赖耶识含藏的种子。用香水海来表法。这是把这个海的名称说出来了。这个名的含义非常好。『积集宝香藏』。
【世界种名一切威德庄严。】
这是一个大世界。这个世界种跟前面一样。它所持的也有二十层世界。
【以一切佛法轮音声为体。】
在这个大世界来说。这个世界里面的众生耳根最利的多。我们一直看下来。看到这个地方。这是第七个海。以音声为教体的居多。再看它所持的二十层世界。经文上还是从最下面这一层介绍起:
【此中最下方。有世界名种种出生。形如金刚。】
『金刚』下面要不加别的字。多半都是讲金刚杵。金刚神手上拿的金刚杵。如果不加其它的字。多半用这个来表法。
【依种种金刚山幢住。】
这是说依住。
【金刚宝光云而覆其上。】
这是世界上空的庄严。
【佛剎微尘数世界围绕。纯一清净。佛号莲华眼。】
世界的名号。『种种出生』。我们从世界的形状。从世界的依住。从这个世界上空的庄严。都有「金刚」这两个字。金刚在大乘佛法里面。总是代表自性本具的圆满智慧。像中国人最熟知的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。也简称为《金刚经》。从这些地方让我们去体会。这个世界「种种出生」。再看后面有『纯一清净』。这是法身菩萨居住修行的道场。世界是道场。种种出生不能做一般解释。这个种种出生是种种智慧出生。称性的智慧。这就好比是金刚。金刚是比喻。无能毁坏。金刚有坚固的意思、有光明的意思、有锋利的意思。种种出生当然与这三个意思都相应。真实智慧。
学佛。特别是在这个时代。更重要的是要有真实智慧。金刚般若才能够应付得了这个五浊恶世。在浊恶的环境当中。能够保全不会被染污。不受浊恶环境的影响。确确实实要坚固的信心。《金刚经》上讲得好「信心清净。则生实相」。信心清净就是坚定的信心。信自、信他。信自是摆在第一位。自己要没有信心。佛菩萨加持不上。帮不上忙;自己有信心。佛菩萨就能加持。所以蕅益大师在《要解》里面讲信、愿、行。第一个是讲信自己。信自己什么?信自己本有如来智慧德相。这个要相信。大乘了义经里面。佛说得好。「一切众生本来成佛」。我们要相信自己本来成佛。这个信心比什么都可贵。这个信心是真正之宝。金刚宝!从这个信心里面。建立我这一生有往生西方净土之分。我们从这里建立信心。
第二我们「信他」。他不是别人。他是佛。信佛不容易!我过去跟同学们说过多次。我在台中求学。出家受了戒。再回去看李老师。见面头一句话就是告诉我:你要信佛!老师指着我。对我说。那个时候学佛九年。出家两年。教佛学院讲经也有两年。老师叫我信佛。真正信佛的人。不多!老师给我说出。多少出家人到老死都不信佛。当时我听这一句话。听不懂。我们有疑惑。这个神情老师看出来。给我解释:什么叫信佛?依教奉行。佛教你。你没有做到。不信!这我才恍然明了。我想想那是真的。多少老和尚到老死。你看佛教我们放下。他还是放不下;佛教我们断贪瞋痴。他贪瞋痴没断。还带着走了。从这个地方。我明白了什么叫信佛。
一定要把佛所说的话真正听懂了。佛的话是经典。这些言语是从自性自自然然透露出来的。没有加一点意思在里头;加一点意思在里面。那是凡夫。凡夫有意思在里头。诸佛菩萨没有。他没有意思。他那个里面是真实的金刚般若智慧。我们凡夫问题就出在这里。把自己本性本具的金刚般若智慧转变成「意思」。你说糟不糟糕?转变成世智辩聪。真实智慧失掉了。世智辨聪就是带着有意思。我们常讲你是什么意思。他是什么意思。只要有意思。你就晓得他是六道凡夫。他不是圣人。能够把自己的意思放下、断掉。你就证阿罗汉果。所以佛说阿罗汉才可以相信自己。为什么?他没有意思。正觉!有意思是不觉。有意思是无明。那个意思是妄想;妄想分别执着。三大类的烦恼。从妄想生分别、生执着。有意思就是无明。意思断了。那就明了。我们学佛要明白这个道理。在这个地方着眼。建立清净的信心。
所以《金刚经》讲「信心清净。则生实相」。实相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就现前了。智慧能解决一切问题。所以智慧比喻做光明。金刚比喻做锋利。它能破一切法。一切法不能破它。坚固、锋利。我们想想这个比喻。如何把自己本有的金刚般若开发出来?哪一个学佛的人不想?天天在想。般若没有现前。烦恼现前了。这是什么原因?想是妄想。妄想是烦恼。那要怎么想?要把妄想放下。理上讲没错。事上讲。难!我很想放下。它偏偏就是放不下。每一个学佛的人都想放下。总是放不下。我想不只这一生。过去生生世世也都很想放下。那为什么放不下?总而言之。习气太深了、太重了。习气怎么来的?无量劫熏习来的。生生世世。我们都是被烦恼熏习。纵然遇到佛菩萨。佛菩萨为我们讲经说法。我们的老毛病还是常常犯。入不了佛菩萨的境界。这是我们的大病。
佛菩萨非常慈悲。知道我们烦恼习气非常严重。教我们一个特别的方法。念佛法门。这个法门。三根普被。利钝全收。简单、容易、稳当。效果无比的殊胜;肯信的人不多。这个不是讲社会大众。是讲我们学佛的同学。念佛的同学。那一句佛号为什么没有念好?没有真正相信。如果真的相信。万缘放下。世出世间什么样的问题都解决了。念头才起。不要去问这个念头善、恶。立刻提起这一句佛号。把这个念头转过来。这叫会念!对人对事对物。都是这一个法子。只要起念。「阿弥陀佛」;换句话说。绝对不容许心里有第二个念头。第二个念头是什么?是杂念。你心自然平了。六根接触外头境界。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这是智慧。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。决定没有一切的染污。这是念佛三昧。《楞严经》上讲首楞严大定。《华严经》上讲如来果地上师子奋迅大定。
大势至菩萨。会!他老人家一点都不吝法。把他自己修学的方法向一切众生宣布。那就是《楞严经》里头「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」。他的方法「都摄六根。净念相继」。怎么叫「都摄六根」?眼见色、耳闻声、鼻嗅香、舌尝味。乃至意知法。清清楚楚。明明白白。用心像镜子一样。这个镜子干干净净。照到外面清清楚楚。镜子染不染污?不染污。不照的时候。它不染污;正在照的时候。也不染污。我们想想这里头的道理。照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这是智慧;一丝毫不染污叫三昧。真正念佛人!我们烦恼习气很重。起心动念就是染污。就是受外头影响。所以大势至菩萨教我们都摄六根。你能够收摄。「都摄」就是把它收回来。不是把外面境界收回来。是把你的妄想分别执着收回来。收不回来。没有法子。这个时候怎么办?一句佛号。这一句佛号。这个摄在这一句佛号里头。起心动念。阿弥陀佛!这就是「不容毫分不净夹杂。不容毫分不善夹杂」。处事待人接物只用一个真心。对方懂不懂没有关系。我们不要去计较。计较就是妄心。真心就没有了;决定没有计较。决定没有分别。
今天修行比过去确确实实要困难十倍、百倍都不止。这是从前李老师常常教导我们的。为什么?在一个世纪以前。一百年以前。在中国。儿童都还能受到古圣先贤的教诲。百年之前。老人讲、长辈讲、老师讲。社会大众纵然作奸犯科的人。他脑子里头也有仁义道德。教化众生比较容易;换句话说。他有根在。这一百年当中。把这个根拔掉。逐渐逐渐消失了。在最近半个世纪。五十年。根没有了。换句话说。我们以真心诚意对人。别人以恶心恶意对我。这个就难了。五十年前。就是这个世纪的前半个世纪。那个时候。这些大德们、长者们教化众生以善心善意对人。人家也不是真心真意对你。但是程度轻。虽然心里不以为然。表面上还维持一个良好的态度。阳奉阴违!现在没有了。立刻就给颜色给你看。你能受得了受不了?从前是表面上敷衍你。现在连表面都没有了。众生难度。刚强难化。到现在我们完全看到了。说老实话。五十年前这个刚强难化不明显。确实刚强难化。但他表面上给你敷衍;现在连表面都没有了。立刻就反驳你。甚至于不立刻的时候。马上出了门就反驳你。你就晓得多难。
换句话说。你要有多么深厚的修养。你不会被境界所转。这是什么?这是真正觉悟。彻底觉悟。你不会怪他。为什么?他的习气烦恼是非常非常重。生活的环境又不好。天天在接受污染。严重的污染。从小到大。没有人跟他讲过圣贤的道理。也没有人做出样子给他看。他怎么会懂!所以我们晓得。他那种心态、那种反抗。正常的。佛在《无量寿经》上讲的话我们要记住。这些人「先人无知。不识道德。无有语者」。没人教他。佛最后劝我们。不要去责怪他。要同情他。要怜悯他。要以慈悲待他。要以相当长的时间感化他。换句话说。我们要有很长的时间忍耐。这个忍耐里头还要充满智慧。还要有善巧方便。感化他。
自己没有定功(这个定功是三昧)。没有智慧。没有善巧方便。处今天的社会很辛苦。哪来的乐!但是如果你真的得三昧。真的智慧开解了。你在这个五浊恶世里头一样快乐。跟在极乐世界没有两样。这个就是佛法的殊胜。这一点实在讲就是方东美先生最初把佛法介绍给我。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。我们没有得到这样法喜。我们没有学会!一部《楞严经》讲什么?就是讲三昧。全经讲了三桩事情。奢摩他、三摩、禅那。这都是梵语。都是讲的定功。「奢摩他」的意思。偏重在止;「三摩」偏重在观;「禅那」是止观平等。全部《楞严》就讲这三桩事情。统统是讲的大定。「止」。是止息我们的妄念。妄念止住了。分别执着当然就没有了。所以「止」是放下。「观」是看破。看破。你当然不会起心动念。禅那是看破、放下平等;看破里头有放下。放下里面有看破。看破、放下融合成一体。禅那。中国大乘禅宗里面所修学的。
我们念佛是不是修这个法门?是的。一点都没有错。放下万缘是止。提起这一句佛号是观。「都摄六根。净念相继」。都摄六根是止。净念相继是观。所以。念佛怎么不是禅!有人说念佛不是禅。错了。念佛是禅。佛在《大集经》上说念佛是上上禅。这是佛讲的。问题你要会念。当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。念头才起。立刻把它止住。不要再起了。「阿弥陀佛」。就照住了;照住久了。提升就照见;照见就破无明。自性般若智慧现前。这叫照破。自性般若没有现前的时候。你照住。照住是得定。定里头没有开慧。念佛。方向、目标还是在明心见性。只是跟禅宗用的方法不一样。这个方法简单、容易、稳当。下下根人都能修的。宗门用观心、用参话头。那个下下根人没法子。念佛这个方法好。金刚般若智慧!所以我们今天真正要用功。在哪里?起心动念之处。
纵然是帮助一切众生。为什么帮助一切众生起烦恼。感觉得很困难。什么原因?你没智慧。你三轮不空;也就是说你有妄想分别执着。所以你感觉得很苦。感觉得很难。感觉得样样行不通。好心待人。为什么别人恶意向我?你看看。人、我你没有放下。《金刚经》上说「无我相。无人相。无众生相。无寿者相」。你统统都着了相。你以轮回心干这一桩事情。很苦!你要以菩提心干这些事情。那就自在了。菩提心是什么?三轮体空。真的是「无我。无人。无众生。无寿者」。这个时候。那就跟六祖所说的「不见世间过」。这个不见。不是真的不见。真的不见。你就变成白痴了;见如不见。见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心里头痕迹都不着。不见!是这个意思。镜子照外面。见;镜子一丝毫没有染污。不见。见跟不见是一不是二。这个意思就很难懂。说见。说不见。你懂得;说见跟不见是一不是二。你就不懂了。如果我们有这样的见地。在这个世间处事待人接物。你就会得自在;你也就不辛苦。你也就没有烦恼。你也没有压力了。在这个境界里面。我们知道你的相貌转了。你的体质转了。你的生活环境统统都转。真正转境界是从心地。不是从外面。外面。那是转不过来的。外面是什么?外面是果。果哪能转?从因上转。因是什么?心想。「一切法从心想生」。所以你从心想去转。
这个佛号叫『莲华眼』。我们要学着用「莲华眼」来看世间。清净不染。想想莲花的表法。十法界看得清清楚楚。决定没有丝毫染着。这样修行就对了。你会常生欢喜心。诸位要知道。欢喜是自性分泌出来的养分、营养。那是真正的补品。不是从外头来的。自性里头生的。所以中国古人常说「人逢喜事精神爽」。快乐!精神都来了。什么是喜事?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与性德相应。喜事!儒家讲的。它不是这个说法。你看「学而时习之。不亦悦乎?」那个「学」是跟圣人学。从圣人那里学到的。「习」是落实。在生活上、在对人对事对物统统都能够落实、都能做到。快乐无比!我们今天对于一切人事物。为什么这么样的难?勾心斗角。常常去想。他什么意思?他这个举止什么意思?他这个话里头什么意思?苦了。太苦了。要是佛菩萨听了、看了。笑笑。心里头没事。他有意思。我没有意思;他有烦恼。我快乐。我为什么要把他的意思、他的烦恼放在我的心上。染污了自性。染污了清净心。错了。大错特错!
与一切众生相处。持戒、守法很重要。他不持戒、他不守法。他希望别人持戒、守法。所以我们持戒守法。恶人看到也欢喜、也赞叹。为什么?对他利害没有妨碍。他放心。他最怕的是什么?他的利益被你夺去了。他最怕这个。持戒、守法的人决定不会侵占别人的利益。这放心!他跟你相处。他跟你往来。他没有戒心。他真的很快乐;他跟别人相处。心里头都要设防。怕人欺骗他。怕人伤害他。我们对于善人恶人、一切众生绝对没有一丝毫伤害那个念头。这样与性德就相应。我们再看底下这一段。第二层:
【此上过佛剎微尘数世界。有世界名喜见音。佛号生喜乐。】
我前面讲的这一番话。把这一段的意思也包括在其中了。『喜见音』。『生喜乐』。佛的德号「生喜乐」。大乘经教常讲。菩萨所在之处。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。真正的菩萨!如果不能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。你怎么能教导他?菩萨应化在世间。没有别的事。就是来教化众生的。教化众生。当然最重要的。众生欢欢喜喜接受教导。老师所希求的。就这么一桩事情。学生看到你就不欢喜。掉头而去。你怎么教他?我们要问:我应当用什么方法来对待一切众生?佛说得好。四摄法。你没有学会。你就没有法子。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、法身菩萨。包括声闻、缘觉。都知道用四摄法。用得非常巧妙。用得非常高明。一切众生都欢喜这个老师。都愿意接受他的教诲。四摄法比什么都重要。能摄受一切众生。四摄法最重要的是没有私心。完全是利益他的心。绝对不附带利益自己的心。这是真心。附带一分一毫自利的心。就是「夹杂毫分不善」。你的效果就要打对折了。现在时间到了。
诸位同学。请接着看下面。第三层:
【此上过佛剎微尘数世界。有世界名宝庄严幢。佛号一切智。】
『宝』。从事相上来看。经论上常讲的七宝庄严。「七」不是数字。是表法的。代表圆满。世间所有的珍宝。七宝就是所有的珍宝。当然庄严。但是这真正的意思。性德才是宝。我们中国人常说的「道德是宝」。道家讲得很多。儒也说道德是宝。在佛法里面讲性德是宝。自性本来具足的。这个世界的名称很好。可见得居住在这个世界的众生有道德。当然有福报。
佛在这个地方教学。
另外。佛的意思。
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为我们所示现的。说实在话。我们听了他的教诲。然后观察他一生的表演才觉悟。如果他要不给我们说明。我们很不容易看出他的门道。经过详细说明之后。我们会看了;没有将这个经过说明。不会看!就如同我们到故宫博物院去看看商、周、上古时代留下来那些宝藏。那些宝藏是什么?我们去看的话。破铜烂铁。绝对不会生欢喜心。要是给我们。我们一定把它当垃圾处理掉了。不识货!反而觉得明、清那些玉器你会非常欢喜。会喜爱它。为什么?你懂。上古遗留下这些遗物。你不懂!不说明不行。说明之后。你才晓得那是珍宝。明、清玉器怎么能跟它相比?不能比。那真正叫无价之宝。不识货的人把它当作破铜烂铁。大圣大贤的示现、表演。我们凡夫看不懂。就像那些上古留下来这些宝物一样。看不懂。没在意。现前社会上一般这些娱乐、欢乐的这些表演。非常有兴趣。为什么?他看得懂。浅、肤浅!他看得懂。他很有兴趣。所以你看每一个表演。还卖票。观众都是上千上万人;讲经说法。不要票。没人来听。这就是古
我们总算很幸运。这一生当中遇到了佛法。遇到了善知识。接受佛法这一段长时间的熏陶。现在怎么样?现在渐渐也会看了。看到这个世间一切的现象。自己会回光返照。会悟出一些道理。开发自己的后得智。我们看到两个小朋友在路边起了争执。这个一般人看起来没有放在心上。这无所谓。真的。印象都不落。修行人看到这个现象、这种现象。开悟了。他一观察就晓得这是什么?冲突、矛盾。从哪里生的?小孩年岁不大。从妄想分别执着生。见到形相。他就能回归到自性。他就能回归到圣教。自己应该怎样学习。他就懂!然后你能够想到。佛在一切经教里头。为什么无数次的重复?重复就是熏修。长时熏修。短时间没有效果。我们每天读这一部书。中国古人常讲「读书千遍。其义自见」。一千遍。这是熏修。一遍、两遍你不会开悟。十遍、百遍你也不容易开悟。千遍、万遍你开悟了。你才真正明白了。明白之后。还念不念?还念。还是千遍、万遍。干什么?做样子给别人看。那就「觉他」。那是大慈悲心的流露。永远没有止息的。一门深入。菩萨发这样的道心。成佛了;成佛之后。还度这一类的众生。
诸佛的名号不一样。他这个名号。就是他从初发心行菩萨道修成的成果。他修学的总纲领。成佛之后。还是用这个方法。教化虚空法界跟他根性同类的众生。虽然在果地上门门都通。什么问题都没有。一经通一切经通;一切经通。他还是弘扬他自己原来修的这一部经。你想想看。这里头是些什么味道?我们要从这里学习。这种方法。实在说快速成就。稳当成就。绝不夹杂其它法门。一生专攻这一样。这一门学问里头。专家!专之后博。博还回到专。可贵!这真正是真实慈悲。为一切初学的众生做示范。让初学的人知道。把心定在一门。守住一门。一门深入。到你身心清净没有疑惑了。得定。得定就转境界。没有忧虑了。智慧开了。能化解世出世间一切问题。离苦得乐。再看向上一层。第四层:
【此上过佛剎微尘数世界。有世界名多罗华普照。佛号无垢寂妙音。】
『多罗』是树的名字。毕钵罗树就是我们现在称的菩提树。因为佛在这个树下开悟的。我们一般讲证道的。证得无上的佛果。所以这个树以后就称它做菩提树。菩提是觉悟的意思。佛在这个树下觉悟的。「多罗华」的意思我们就明了了。觉悟的行为就叫做「华」。不觉悟的行为是烦恼。不觉悟的行为是什么?悭贪。再举几个例子来说。觉悟之后。布施。不觉悟的时候。作恶;觉悟之后。持戒、守法。不觉悟的时候。脾气很大。嫉妒心很重。瞋恚心重;觉悟之后。忍辱。不觉的时候。懈怠、懒惰;觉悟之后。精进。不觉的时候。心散乱。胡思乱想;觉悟的时候。禅定。心是定的。不觉的时候。愚痴;觉悟的时候。有智慧。那么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般若是「多罗华」。『普照』。普照是利益社会大众。这个世界菩萨多。觉悟的人多。觉悟的形象到处都能够见到。叫普照。
佛在此地教化众生。宗旨、纲领是『无垢寂妙音』。「无垢」就是离一切染污。能够离一切染污。心当然是寂静的。寂
他教化众生是『妙音』。以音声为佛事。像我们释迦牟尼佛一样。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。教化众生的重点是远离一切染着。我们用现在的话来说。偏重在「放下」。弥勒菩萨所现的相。就是布袋和尚所现的相。偏重在放下。我们在典籍里面看到关于布袋和尚的记载。布袋和尚出现在中国南宋时代。南宋高宗的时代。跟岳飞同一个时代。出现在浙江奉化。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。不但他俗家姓什么叫什么没有人晓得。出家的名字也没有人晓得。大家都叫他做布袋和尚。因为他无论在哪里。你看到他身上背一个大布袋。别人供养他什么东西。他也统统放在布袋里头。居无定所。真的是游化在人间。没有一定的住所。所以也不知道他是住哪个庙里的。笑面迎人。很喜欢帮人做义工。欢喜帮助别人。所以大家都欢喜他。布袋和尚就出名了。无论在什么时候。无论遇到什么人。满面笑容。真的没有分别、没有执着。
人家看他是出家人。当然问他:布袋和尚。什么是佛法?他就把布袋往地下一放。两手下垂。人家一看。懂得了。这叫放下。放下之后。怎么办?他把布袋拾起来。背在身上就走了。一句话都不说。示相!让你去体会。放下之后。你要能提得起。那个提起是帮助一切苦难众生。不是为自己;自己统统放下没有了。要把教化众生帮助众生破迷开悟、离苦得乐这一桩事情提起来。他教人很简单。千篇一律。几个人看懂?几个人学会了?他走的时候。也就是他圆寂的时候。我们一般人讲他死的时候。他告诉别人他是弥勒菩萨再来的。说完了。他真的就走了。所以中国以后佛门里面塑造弥勒菩萨的像。统统造布袋和尚。他是自己说出他的身分。说了就走。这个在历史上有例子。说了不走。那是假的。不是真的。这是真人不露相。露相不是真人。身分一暴露。就不住在这个世间。住在世间是招摇生事。人家知道这是什么菩萨再来的。那就造成人潮。大家都来拜活佛。把佛法的形象就破坏了。所以身分一露。决定走。你再找。找不到。
「无垢寂妙音」。我们要学。要学放下。要学远离一切烦恼。外面所有一切不善的缘要远离。「寂」是要把内里面烦恼习气要断掉。你才真正到清净寂灭。用什么方法?念佛第一殊胜。确实比什么都重要。再看第五层:
【此上过佛剎微尘数世界。有世界名变化光。佛号清净空智慧月。】
这个世界叫『变化光』。「光」是智慧、光明。「变化光」。我们就晓得这是权智。一般讲善巧方便。权智一定是依实智生起的。没有实智。哪里会有权智?实智起用。就是权智。实智不起作用的时候。《般若经》上讲的般若无知。不起作用的相是清净寂灭相。所以说无知;起作用。无所不知。《般若经》上常说「般若无知。无所不知」。无知是真心、自性现前。这里头确确实实一念不生。《坛经》里面讲的「本来无一物」。这是自性、真心。清净心「本来无一物」。到它起作用的时候。那真的是无所不知。无所不能。万德万能。起作用绝对不是为自己。是为众生的。起作用。还要为自己。那不是佛菩萨。还没觉悟。那是十法界里面的佛。十法界里面的菩萨。相似位。不是真的。一真法界里面的法身菩萨。绝对不会起一个念头为自己。没这个道理。全是为众生。不但是「无我相。无人相。无众生相。无寿者相」。实际上是「无我见。无人见。无众生见。无寿者见」。那个「见」就是我们今天讲意思。念头都没有了。自受用。
菩萨教化众生起后得智。妨不妨碍自己?我们凡夫常常想。「我要去帮助别人。对自己的清净心肯定有妨碍」。凡夫的想法。全想错了。实际上怎么样?完全没有妨碍。那叫真清净、真自在!应化在世间有没有妨碍?跟你说真的。没有妨碍。一丝毫都没妨碍。但是在表现的形相里面。好像有障碍。实际上没有。都是为利益众生。利益现前众生。就是眼前这种程度的众生。就像智者大师。智者大师是释迦牟尼佛再来的。示现在浙江天台山。法华宗的祖师。他老人家往生的时候。他是念佛往生的。做这个样子来给你看。最后念佛往生。他的学生、徒弟们问老师:老师。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。西方极乐世界三辈九品。您老人家生那个品位?他告诉学生:我因为领众。管理道场。操心。用心不专。所以五品位往生。天台家的五品位。就是净土宗里面讲的凡圣同居土。带业往生。品位不高。
诸位同学要有慧眼。你细心观察。释迦牟尼佛在表演。他早就证得圆满菩提了。还要表演一个凡圣同居土往生。什么意思?你要懂得。我们如果是凡夫身。烦恼都没有断。这一生修行。你要管事、管人。我们常讲管钱财。常常为这个操心。恐怕不能往生!他老人家的表演就是告诉你。干这个事情肯定要对自己有很大的伤害。他愿意这么做。舍己为人。牺牲自己的品位来照顾大众。来帮助大众。这是大慈悲。他讲了。他如果要是不管这些人事。他的品位会很高。表演给我们看。让我们看了之后觉悟!做住持、做当家、做这些执事是为常住大众服务的。绝对不是名闻利养。如果把这个看作名闻利养。看作地位。看作身分。看作自己一种荣耀。不能往生。来生到哪里去?来生堕落。人身都得不到。这个示现是教育。表演给我们看。种种表演。千变万化。但是这里面充满了真实智慧。叫「变化光」。
佛示现是表演。菩萨示现也是表演。我们发心真正向佛菩萨学习。也是在表演。教学。课程没有一定的标准。课程标准怎么定?要看此时此地众生的根性。众生的需要。你仔细观察他。他的程度。观察他的根性。定课程的浅深。他程度要能接受。还要观察他的需要。为什么?帮助他解决眼前的苦难。你想想。他现在最需要的是什么?我们不要找了。印光法师已经给我们说出来。现在最需要的是「敦伦尽分」。最需要的是「闲邪存诚」。最需要的是「信愿念佛。求生净土」。印光大师已经给我们说出来了。世尊末法九千年。我们在这个地球上。帮助这个地球上所有一切众生。这是方向、目标、教学的宗旨。你要离开这个宗旨。不契机了。敦伦是什么?伦理道德。现在伦理道德没有了。最需要的是伦理道德。最需要的是因果教育。把伦理道德跟因果教育揉合在一起。劝导大家念佛求生净土。劝导要做示范。往生的时候要表演给大家看。大家才相信。没有看到真正的表演。我们劝他。他半信半疑;亲自看到了。他相信了。我们要发愿表演。三宝会加持你。表演要真的表演。不是演戏。装模作样的。那个不行。那个没有用处。表演是真
佛号『清净』。清净心现前。『空』是空慧。心性里头没有丝毫夹杂。自性本具智慧现前。『智慧月』。「月」是清凉自在。这是一个比喻。形容词。佛用这个方法达到变化光明的效果。这我们应当要学习。现在时间到了。
原文出处:http://www.xuefo.com/jk/nr/0/2050.html
以上是关于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华严经- - 二零零二年讲于澳洲净宗学院 八百七十的介绍,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。
本文标题:净土法门法师:讲经说法 :华严经- - 二零零二年讲于澳洲净宗学院 八百七十;本文链接:http://www.fzby666.com/jings/9188.html。